关于室内设计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意识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下,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这些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学意识上,此外还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环节中。
基于此,文章探讨课程实施环节中的若干问题。
一、基础美术课程要有审美意识的引导
部分教师对于基础美术教学存在误解,认为其只是单纯的基础训练,所以按部就班地讲三原色、冷暖色等知识,依葫芦画瓢地训练调色、构图,教授技法,讲解虚实,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会学生欣赏美、认识美和理解美。
美无处不在,而学生领悟美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
教师要讲授静物的美、风景的美和建筑的美,除了基本元素、基本规律,还要讲解情感、气氛、整体的把握。
一些学生不知道教师教他们画旧房子有什么意义,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理解旧房子也是美。
新东西有新的美,旧东西有旧的味道;农村景色具有朴实、轻松、田园、自然、清新、灿烂等各种美,城市建筑也有秩序、规整、温馨、宏伟、大气的美;小场景有小场景的雅致,大场景有大场景的气势……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就缺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教师的讲解和熏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直接的审美教育方式,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后续的美术科目和对美的直观认识。
二、美术理论不等同于美术史
美术理论课程是针对审美教育的一个专门课程,包括美学规律、美术发展历史、美术欣赏等内容。
如果教师简单地将美术理论理解成美术史,课堂教学就会十分枯燥,并且与现实脱节。
教师毕竟不是专门讲解美术史,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进行详细了解。
美术规律和美术欣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审美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在审美实践与艺术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各种技能技巧进行分析。
教师只有把审美教育当作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才可能理解审美教育全面、自由的特点。
所以,教师需要在美术基础教学之后继续教育学生研究什么是美、怎样才美和如何创作美。
美术创作是十分讲究的艺术创作,从画面上讲有构图、留白、虚实、透气、节奏、整体、连接等;从形式上讲有突兀、均衡、动感、正像、负像等;从色彩上讲有强烈、清新、温柔、和谐等;从虚实上讲有主次、明暗、冷暖的复杂安排;从造型上讲有写实、夸张、抽象等;从气氛上讲有厚重、阴郁、沉重、压抑、清新、恬静、优雅、浪漫、梦幻、热烈等;从表达上讲有直白、隐喻、象征等;从题材上讲有肖像、人物、风景、静物、花卉、器皿、田园等;从背景上讲有时代、文化、艺术家个人情感、社会政治状况、宗教状况等。
此外,还可以从流派、风格、技法、审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美术理论课程有许多知识点,教师需要从各个角度加以分析和综合理解。
由此可见,讲授美术规律和艺术欣赏是十分复杂的,需要教师做很多的准备工作。
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离不开对美术史的了解。
但从对学生的作用来说,美术规律和美术欣赏更实际、有用。
单纯讲美术史,实际上是将审美与现实分隔开了,也与设计割裂了。
美术理论课教师要将美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还需要专门进行研究。
三、透视课程与空间意识培养要紧密联系
透视技法的发现使绘画成长为“绘画科学”,
“透视所运用的一整套精密的数学法则,给绘画语言套上了理性的缰绳,从二维空间的画面向人们展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真实性的魅力、理性的魅力、科学的魅力”。
可以说,没有透视,就没有空间设计的准
关于室内设计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意识的思考
□郑灵燕
摘要:室内设计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美术基础能力,还要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和设计素养。
教师的知识不完备,是能力的问题,若其拒绝提高综合能力,那就是教学意识的问题。
该文作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需要从教学意识层面进行全面改革。
关键词:室内设计美术课程教学意识综合能力
74
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
确表达。
透视知识相对于感性的美术图像来说更加理性化,分析透视规律是空间艺术学的重要内容。
自从电脑设计更多地融入设计教学,部分教师和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电脑可以代替一切,可以解决透视、造型、色彩等问题。
殊不知,学生往往还没有在头脑中形成美术基本知识体系,盲目依赖电脑不利于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学生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厌倦美术课,在实践中表现为空间意识、空间感受力和想象力都较弱。
透视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学会透视制图方法,为透视空间表现做准备;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空间思维意识。
现在有些学生要么只能仿作一些简单的东西,要么学了几年反而不感兴趣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空间意识,难以激发创造的积极性。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过于急功近利。
在透视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透视原理,并通过透视作业练习,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并强化其空间意识,这样学生才不会茫然、倦怠。
四、构成课应衔接紧密,避免过于抽象
所谓构成,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理性的组合方式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
设计是功能、技术、艺术、形式等各种美的复合体。
构成课是进一步解决设计的形式感和艺术性问题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各种规律性的训练,逐步进行创造性构思和表现。
部分教师并不重视构成,往往单纯地进行某些形式的训练,没有让学生了解原理,虽然完成了教学,却使学生更加茫然,因为学生无法将“形式”与现实中的“利用”结合起来。
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照着教材宣读,在基础设计的分析和思考环节上存在不足之处,忽视了教学的探索性。
怎样将构成与设计结合讲解,使构成课更有目的性,更加方便学生理解,使之与美术课程、设计课程互相衔接,这个问题值得教师重视和思考。
教师已有的经验是准备大量的图片、视频,讲解构成时结合美术,也结合建筑或装饰,甚至让学生自己思考其中的联系。
如,对于平面构成中的“疏密”概念,教师会结合美术构图里的“密集”和“稀疏”,甚至结合“主次”
“虚实”进行分析;在讲到立体构成中大小体块的结合与距离安排时,教师也会结合“节奏”
“疏密”
“主次”一起讲解,还会结合装饰空间中灯具的位置、装饰品的安排、空间区域划分和家具位置摆放,让学生体会“节奏”
“层次”等概念。
由此可知,将各个知识点结合讲解是复杂的,也是有趣的,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理解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此外,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探索和创造不同的组合形式,掌握材质、色彩以及肌理的表现。
五、参观课程需要有充分的美学指导
参观优秀的室内设计成品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空间设计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各大院校往往会用2周甚至4周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遗憾的是,部分学校往往没有认真规划,一天参观几个地方,教师和学生都很辛苦,参观学习变成了疲于奔波的负担。
结果往往是除了紧跟教师的学生听到了讲解,其他学生只能走马观花般匆匆看一下。
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不怎么讲解,这样的参观意义不大。
正确的参观课程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和记录,结合教师的讲解,解决设计思路上的疑问,获得直观的信息。
回到学校后,教师再根据照片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辅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参观学习报告。
六、设计课程应与美学意识紧密结合
设计课程是充满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综合课程,但是部分教师将其独立出来,将讲课重点放在讲规范、讲要求、注重空间的规划与安排、介绍材质、分析细节处理等方面,没有进一步和学生探讨美学问题,以及形式美、材质美、空间美、质感和各种不同效果的比较,如复杂与简洁、现代与古朴、田园与浪漫、温馨与高冷、灵动与严肃、抽象与生动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不同风格、流派的表现,不同灯光下的氛围区别,不同材质的心理感受,不同空间的心理分析,可以使学生对设计形成立体的概念。
教师还要使学生了解如何淡化严肃、增加温馨,体现干练、高贵、动感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使其形成活跃的思维。
设计课程是一门复杂的课程,教师要讲授各种规范,使学生熟悉制图软件。
缺乏艺术思维,设计往往是单调的重复,没有创意可言。
规范好比一个说明或要求,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艺术修养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培养。
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规范可以死记硬背,思维却要通过综合培养得到,所以设计教学应该重创意、轻规范。
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美术基础能力,还要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和设计素养。
教师的知识不完备,是能力的问题,若其拒绝提高综合能力,那就是教学意识的问题。
所以现代美术教育需要从教育意识层面进行全面改革。
基于此,文章探讨课程实施环节中的若干问题,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2013~2016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张玉能.实践转向与审美教育——创美美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甘肃社会科学,2012(6).
[2]戴士和.画布上的创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王春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关键环节的创新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4]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建筑学报,2010(10).
(作者第一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倪昌立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