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品管圈及其应用 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状态的用统计方法设计出来的图表
人员
设备
环境
缺乏定期保养
缺乏教育训练
使用不当
视线不佳
行
事务机器不足
空间太小
政 效
率
科室权责划分不清
低
科室协调互动不良
缺乏. 列出大要因 3. 各大要因、分别记
入中小要因
分工
方法
特性要因图的制作步骤
1. 集合有关人员,召集与此问题有关的、有经验的人员,人数最好4-10人 2. 挂张大白纸准备2~3支彩色笔没把问题写入鱼头,针对问题点、选择层别方法 3. 由集合的人员就影响问题的原因发言,发言内容记入图上、中途不可批评或质 问(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4. 时间持续1小时左右,搜集20~30个原因则可结束 5. 所搜集的原因,哪个影响最大,再由大家轮流发言、经大家磋商后,认为影响 较大的予以圈上红色圈 6. 与步骤5一样,针对已圈上一个红圈的,若认为最重要的可以再圈2、3圈 7. 重新画张原因图,出去未上圈的原因,圈数最多的列为优先处理
单位
万人次 种 例 分 % % 天 ‰
Plan1 复杂、混乱的整理和问题设定
特
性
亲和图法
关联图法
要
矩
Plan2 手段的展开
因
阵
图
数
矩阵图法
系统图法
据
(能了解目的与
(将目的展开成多段的目
分
手段的关系)
的、手段的系列)
析
Plan3 将手段以时系列的配
法
列,作为实行计划
QC
箭图法
PDPC法 有不确定因素存在时,能
七
(主要是确定事项系 列初期有关的效率化)
柏拉图的制作步骤
1. 将要处置的事以现象或原因加以分类 2. 纵轴表示频次或件数 3. 周期性收集相关数据 4. 各项目依照影响大小顺位左至右排列
在横轴上 5. 绘上柱状图 6. 连接累计百分比曲线
查检表的制作步骤
1. 明确制作查检表的目的 2. 确定查检的项目、所要搜集的数据 3. 确定查检的频率 4. 确定查检的人员及方法 5. 确定相关条件的记录方式,如检查病区、日期、问题等 6. 确定查检表格式(图形或表格) 7. 确定查检记录的方式,正,++,
品管圈对组织机构的好处
提高员工知识与技能,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 培养干部领导、储备后备人才 提高组织机构形象(品管圈发表及竟赛、杂志投稿…) 节省组织机构成本(改善成果的量化、水平展开…) 提高病人满意度 养成持续不断质量改善的组织文化和气氛(战略角度)
一、组织品管圈 二、掌握问题点及主题选定 三、制定活动计划 四、现况把握 五、目标设定 六、解析
教辅团队 科主任
第一责任人
医疗评价指标
门急诊人数 临床路径病种
CP病例数 电子病案缺陷计分值
抗菌药物使用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平均住院日 住院死亡率
QCC之前 283 41 1152
4709.3 43 46 7.67 7.6
QCC之后 300 372 57187
1313.1 37 36 7.26 6.5
图来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因素)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排列图)利用“8020原则”通过区分关键与次要的项目,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的改进
效果,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主要因素的工具
3. 查检表 设计用来收集数据的规范化表格 4. 层别法(分层法)将搜集的数据以其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 5. 直方图 直观的观察数据分布状态,辨别数据中心值或集中离散趋势,判断总体质量分布情况 6. 散布图 (相关图)将可能相关的变量数据用散点表示,观察成对的数据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7. 管制图 (质量控制图)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量、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
检查 定的最初目标,并一一进行确认。
• 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质量改进项目成功。将有效的新方法及对策予以标准化并 在与有关工序有关的所有人员当中观测新的方法,就此新方法培训工作。如果
处理 质量改进项目未取得成功,重新修订计划并重复上面的步骤或中断这一项目。
日本结合戴明循环理念和实际管理功能,经过 不断的实践、改进、形成现在的PDCA循环面貌
计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处理 (ACTION)
医疗领域品管圈的直接目标是增强医疗人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 高员工工作时期,改善医疗工作环境;间接目标是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 管理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品管圈早期在我国台湾地区、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 医院广泛开展,效果显著。而后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 等地方医院陆续开展品管圈活动。
质管科 陈 川
概述
应用
品管
内容
圈
戴明 循环
方法 工具
品管圈的概述 品管圈的内容 品管圈的方法、工具 PDCA--- 戴明循环 品管圈在医院的应用
品管圈概念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他在《现场与QC》杂 志创刊文中提到“以现场领班为核心,组成一个圈,共同学习品质管理手法, 使现场工作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由此开启了品管圈活动。
Histogram of Data
10
Frequency
5
7. 做次数分配表
0
120
130
140
150
Data
8. 将次数分表表图变化,以横轴表示数值的变
化,以纵轴表示次数
9. 横轴与纵轴各取适当的单位长度
10. 以各组内的次数为高,组距为底,在每一组
上画成矩阵,则完成直方图
11. 在图的右上角记入相关统计数据(数据总数
2007年以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先后在药剂科、青浦分院引入品管 圈管理工具,并在2011年底全院67个科室全面推广质量持续改进,共组织92 个品管圈,圈员1012人,下面将以中山医院的应用为例。
吸收优秀组长与组 员成为培训师骨干
领导小组 工作小组 种子培训师 骨干培训师
临床
医技
护理
行政
后勤
秘书组
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是由相同、相近或者互补工作场 所的人自动自发组成数人的小圈管理活动团体。一般6~10人左右,团员集 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学、活用品管圈7个工具,共同解决工作 现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每一个品管圈实质就是一个自我管理型团队。
品管圈的基本理念(特征)
• 对现有流程进行研究并以书面形式描述流程。搜集数据 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
计划 题;然后分析数据并制定改进计划,最后详细说明如何来评审评价计划。
• 如果可能的话,在小范围内实施计划。书面描述的这个阶段所发生的所有变化,
执行 全面收集数据,对计划实施作出评审评价。
• 分析在实施阶段,所搜集的数据。检查计划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在计划阶段所制
管制图的制作步骤
1. 选择质量特性 2. 确定管制图的种类 3. 确定样本大小
QC传统七大手法
1. 特性要因图 2. 柏拉图 3. 查检表 4. 层别法 5. 直方图 6. 散布图 7. 管制图
QC新七大手法
1. 亲和图 2. 关联图 3. 系统图 4. 矩阵图 5. 过程决策计划图 6. 箭型图 7. 矩阵数据解析图
1. 团队活动
2. 基层为主
3. 自主参与 4. 教育训练
5. 改善不限范围 6. 活用QC手法 7. 自我成长与激励肯定
品管圈的基本要素
1. 成员 2. 圈名 3. 圈徽 4. 圈会 5. 成果(活动报告书)
品管圈对个人的好处
品管圈会议中有机会在大众面前讲话 结交更多的朋友,有助于营造工作场所愉快的气氛 能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与职责,对自己的工作更有自豪感 学习质量管理及统计方法的知识运用,充实个人能力 改善、养成专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品管圈的经验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上
n,平均数x,标准差)
12. 记入其他必要事项
散布图的制作步骤
以横轴(X轴)表示原因,纵轴(Y轴)表示结果,具体方法如下: 1. 收集成对的数据(X1,Y1) (X2,Y2)… (Xn,Yn) 2. 找出x, 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 以x, 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建立x-y坐标,并确定适当刻度便于绘制 4. 将数据依次点于X-Y坐标中,两组数据重复时用 表示 5. 必要时,可将相关资料注记在散布图上
七、对策拟定 八、对策实施与检讨 九、效果确认 十、标准化 十一、检讨与改进
1. 特性要因图(鱼骨图、石川图) 2. 柏拉图(排列图) 3. 查检表 4. 层别法(分层法) 5. 直方图 6. 散布图 (相关图) 7. 管制图 (质量控制图)
1. 特性要因图(鱼骨图、石川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用
在推进过程中素食数取得新的情报, 在最后可以做出最合适的计划
大 手
法
Do
柏拉图、查检表、直方图
散布图、管制图、层别法
• 处理 • Action
A
• 计划 • Plan
P
C
• 检查 • Check
D
• 执行 • Do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明博士 (W. Edward Deming) 去日本进行管理学讲座, 期间使用PDCA来概括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活动 中的关键流程,被推崇为戴明循环。
层别法的实施步骤
1. 先行选取欲调查的原因对象 2. 涉及搜集资料所使用的表单 3. 设定资料的收集点并训练员工如何填制表单 4. 记录及观察所得的数据 5. 整理资料、分类绘制应有的图表 6. 比较分析与最终推论
直方图的制作步骤
1. 搜集数据并记录 2. 找出数据中最大值 L 与最小值 S 3. 求全距, R=L-S 4. 确定组数(K) 5. 求组距, h=R / K 6. 求各组上组界,下组界(由小而 大的顺序)
AP
C
DA CAPDP
CD
AP CD
AP CD
质量改进
1. 大环带小环 2. 阶梯式上升 3. 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质量改进
1.组织品质团队
2.主题选定
3.活动计划拟定 4.现状把握
8.对策实施与检讨
有效果时
9. 效果确认 10. 标准化
11. 检讨与改进
5.目标设定 6.解析
无效果时
7.对策拟定
人员
设备
环境
缺乏定期保养
缺乏教育训练
使用不当
视线不佳
行
事务机器不足
空间太小
政 效
率
科室权责划分不清
低
科室协调互动不良
缺乏. 列出大要因 3. 各大要因、分别记
入中小要因
分工
方法
特性要因图的制作步骤
1. 集合有关人员,召集与此问题有关的、有经验的人员,人数最好4-10人 2. 挂张大白纸准备2~3支彩色笔没把问题写入鱼头,针对问题点、选择层别方法 3. 由集合的人员就影响问题的原因发言,发言内容记入图上、中途不可批评或质 问(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4. 时间持续1小时左右,搜集20~30个原因则可结束 5. 所搜集的原因,哪个影响最大,再由大家轮流发言、经大家磋商后,认为影响 较大的予以圈上红色圈 6. 与步骤5一样,针对已圈上一个红圈的,若认为最重要的可以再圈2、3圈 7. 重新画张原因图,出去未上圈的原因,圈数最多的列为优先处理
单位
万人次 种 例 分 % % 天 ‰
Plan1 复杂、混乱的整理和问题设定
特
性
亲和图法
关联图法
要
矩
Plan2 手段的展开
因
阵
图
数
矩阵图法
系统图法
据
(能了解目的与
(将目的展开成多段的目
分
手段的关系)
的、手段的系列)
析
Plan3 将手段以时系列的配
法
列,作为实行计划
QC
箭图法
PDPC法 有不确定因素存在时,能
七
(主要是确定事项系 列初期有关的效率化)
柏拉图的制作步骤
1. 将要处置的事以现象或原因加以分类 2. 纵轴表示频次或件数 3. 周期性收集相关数据 4. 各项目依照影响大小顺位左至右排列
在横轴上 5. 绘上柱状图 6. 连接累计百分比曲线
查检表的制作步骤
1. 明确制作查检表的目的 2. 确定查检的项目、所要搜集的数据 3. 确定查检的频率 4. 确定查检的人员及方法 5. 确定相关条件的记录方式,如检查病区、日期、问题等 6. 确定查检表格式(图形或表格) 7. 确定查检记录的方式,正,++,
品管圈对组织机构的好处
提高员工知识与技能,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 培养干部领导、储备后备人才 提高组织机构形象(品管圈发表及竟赛、杂志投稿…) 节省组织机构成本(改善成果的量化、水平展开…) 提高病人满意度 养成持续不断质量改善的组织文化和气氛(战略角度)
一、组织品管圈 二、掌握问题点及主题选定 三、制定活动计划 四、现况把握 五、目标设定 六、解析
教辅团队 科主任
第一责任人
医疗评价指标
门急诊人数 临床路径病种
CP病例数 电子病案缺陷计分值
抗菌药物使用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平均住院日 住院死亡率
QCC之前 283 41 1152
4709.3 43 46 7.67 7.6
QCC之后 300 372 57187
1313.1 37 36 7.26 6.5
图来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因素)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排列图)利用“8020原则”通过区分关键与次要的项目,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的改进
效果,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主要因素的工具
3. 查检表 设计用来收集数据的规范化表格 4. 层别法(分层法)将搜集的数据以其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 5. 直方图 直观的观察数据分布状态,辨别数据中心值或集中离散趋势,判断总体质量分布情况 6. 散布图 (相关图)将可能相关的变量数据用散点表示,观察成对的数据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7. 管制图 (质量控制图)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量、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
检查 定的最初目标,并一一进行确认。
• 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质量改进项目成功。将有效的新方法及对策予以标准化并 在与有关工序有关的所有人员当中观测新的方法,就此新方法培训工作。如果
处理 质量改进项目未取得成功,重新修订计划并重复上面的步骤或中断这一项目。
日本结合戴明循环理念和实际管理功能,经过 不断的实践、改进、形成现在的PDCA循环面貌
计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处理 (ACTION)
医疗领域品管圈的直接目标是增强医疗人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 高员工工作时期,改善医疗工作环境;间接目标是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 管理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品管圈早期在我国台湾地区、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 医院广泛开展,效果显著。而后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 等地方医院陆续开展品管圈活动。
质管科 陈 川
概述
应用
品管
内容
圈
戴明 循环
方法 工具
品管圈的概述 品管圈的内容 品管圈的方法、工具 PDCA--- 戴明循环 品管圈在医院的应用
品管圈概念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他在《现场与QC》杂 志创刊文中提到“以现场领班为核心,组成一个圈,共同学习品质管理手法, 使现场工作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由此开启了品管圈活动。
Histogram of Data
10
Frequency
5
7. 做次数分配表
0
120
130
140
150
Data
8. 将次数分表表图变化,以横轴表示数值的变
化,以纵轴表示次数
9. 横轴与纵轴各取适当的单位长度
10. 以各组内的次数为高,组距为底,在每一组
上画成矩阵,则完成直方图
11. 在图的右上角记入相关统计数据(数据总数
2007年以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先后在药剂科、青浦分院引入品管 圈管理工具,并在2011年底全院67个科室全面推广质量持续改进,共组织92 个品管圈,圈员1012人,下面将以中山医院的应用为例。
吸收优秀组长与组 员成为培训师骨干
领导小组 工作小组 种子培训师 骨干培训师
临床
医技
护理
行政
后勤
秘书组
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是由相同、相近或者互补工作场 所的人自动自发组成数人的小圈管理活动团体。一般6~10人左右,团员集 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学、活用品管圈7个工具,共同解决工作 现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每一个品管圈实质就是一个自我管理型团队。
品管圈的基本理念(特征)
• 对现有流程进行研究并以书面形式描述流程。搜集数据 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
计划 题;然后分析数据并制定改进计划,最后详细说明如何来评审评价计划。
• 如果可能的话,在小范围内实施计划。书面描述的这个阶段所发生的所有变化,
执行 全面收集数据,对计划实施作出评审评价。
• 分析在实施阶段,所搜集的数据。检查计划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在计划阶段所制
管制图的制作步骤
1. 选择质量特性 2. 确定管制图的种类 3. 确定样本大小
QC传统七大手法
1. 特性要因图 2. 柏拉图 3. 查检表 4. 层别法 5. 直方图 6. 散布图 7. 管制图
QC新七大手法
1. 亲和图 2. 关联图 3. 系统图 4. 矩阵图 5. 过程决策计划图 6. 箭型图 7. 矩阵数据解析图
1. 团队活动
2. 基层为主
3. 自主参与 4. 教育训练
5. 改善不限范围 6. 活用QC手法 7. 自我成长与激励肯定
品管圈的基本要素
1. 成员 2. 圈名 3. 圈徽 4. 圈会 5. 成果(活动报告书)
品管圈对个人的好处
品管圈会议中有机会在大众面前讲话 结交更多的朋友,有助于营造工作场所愉快的气氛 能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与职责,对自己的工作更有自豪感 学习质量管理及统计方法的知识运用,充实个人能力 改善、养成专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品管圈的经验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上
n,平均数x,标准差)
12. 记入其他必要事项
散布图的制作步骤
以横轴(X轴)表示原因,纵轴(Y轴)表示结果,具体方法如下: 1. 收集成对的数据(X1,Y1) (X2,Y2)… (Xn,Yn) 2. 找出x, 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 以x, 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建立x-y坐标,并确定适当刻度便于绘制 4. 将数据依次点于X-Y坐标中,两组数据重复时用 表示 5. 必要时,可将相关资料注记在散布图上
七、对策拟定 八、对策实施与检讨 九、效果确认 十、标准化 十一、检讨与改进
1. 特性要因图(鱼骨图、石川图) 2. 柏拉图(排列图) 3. 查检表 4. 层别法(分层法) 5. 直方图 6. 散布图 (相关图) 7. 管制图 (质量控制图)
1. 特性要因图(鱼骨图、石川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用
在推进过程中素食数取得新的情报, 在最后可以做出最合适的计划
大 手
法
Do
柏拉图、查检表、直方图
散布图、管制图、层别法
• 处理 • Action
A
• 计划 • Plan
P
C
• 检查 • Check
D
• 执行 • Do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明博士 (W. Edward Deming) 去日本进行管理学讲座, 期间使用PDCA来概括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活动 中的关键流程,被推崇为戴明循环。
层别法的实施步骤
1. 先行选取欲调查的原因对象 2. 涉及搜集资料所使用的表单 3. 设定资料的收集点并训练员工如何填制表单 4. 记录及观察所得的数据 5. 整理资料、分类绘制应有的图表 6. 比较分析与最终推论
直方图的制作步骤
1. 搜集数据并记录 2. 找出数据中最大值 L 与最小值 S 3. 求全距, R=L-S 4. 确定组数(K) 5. 求组距, h=R / K 6. 求各组上组界,下组界(由小而 大的顺序)
AP
C
DA CAPDP
CD
AP CD
AP CD
质量改进
1. 大环带小环 2. 阶梯式上升 3. 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质量改进
1.组织品质团队
2.主题选定
3.活动计划拟定 4.现状把握
8.对策实施与检讨
有效果时
9. 效果确认 10. 标准化
11. 检讨与改进
5.目标设定 6.解析
无效果时
7.对策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