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曹冲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比“称”与“秤”两个字的音形意,图片释义,区别词意。
4、多音字组词:重:重量重新杆:一杆秤旗杆
称:称重职称
5、分析识记田字格生字,讨论观察笔画位置,板书引导范写,生空书引再描红练习,集体评价修正。
(1)指导“然”的写法。
(四点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上下呈聚散状)
(2)指导左右结构的“船”,注意舟字旁与舟字的不同。
6、投影展示相互评价再改正。
三、整体感知:
1、思考: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的故事
2、教师引语: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
3、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用“~~~”画出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2)你是从哪些话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
(3)出示大象图片: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4)指导朗读句子,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5)启发思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 ),鼻子像(),尾巴像( )。
(6)出示完整句子再读一读。
(7)仿写句子:弯弯的月亮像。
夏天的太阳像。
像。
4、看到这么一头庞然大物:
出示:官员们都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谁还可以用“一边……一边……”试着也来说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二、步步递进
1、自由读第3小节。
思考:官员们是想了什么办法去称大象的重量?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2、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
3、(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
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4、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
这里面有三个人指名3个来读。
师当旁白。
5、分小组读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
实现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
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
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称象过程
自由读4自然: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
1、请大家用“-------”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
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办法呢?(四句)
3、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象下(装石)称出(重量)
4、谁能解释一下这四步的做法?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出示称象的过程。
5、预设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6、师:我们知道曹冲的办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
那么有谁能用:先……再……接着……最后来说一说
7、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交流出示: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思考:“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呢?
(以船代秤以石代象)
四、拓展思维
1、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2、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
那时,他才几岁?出示: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3、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如果当时你也在,同学们,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好办法吗?
4、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5、小结: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
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才能成为聪明的孩子。
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们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称象
↙↘
官员们曹冲
造秤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以石代象
先赶象(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