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Word+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前者涉及化学变化、后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聚沙成塔、海市蜃楼B.死灰复燃、木已成舟
C.破釜沉舟、蜡炬成灰D.滴水成冰、花香四溢
2.(3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让爸妈每天开车接送自己上学
B.将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并利用
C.鼓励点外卖并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D.提倡使用燃煤取暖做饭
3.(3分)铁锂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电池,广泛应用于大型电动车辆。
铁、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锂的原子序数为3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4.(3分)如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称量固体
C.查气密性D.加热液体
5.(3分)科学家在研究地下水时发现,处于地下深处两个矿物层中的水,由于受到高压的作用变成了类似“果冻”
态的胶状体,呈仅几个分子厚度的水膜,黏度也大为增加,下列有关“果冻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的分子不再运动B.它与普通水的密度相同
C.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D.它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6.(3分)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由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A.反应前后共有6种物质
B.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C.反应过程中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D.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增减
7.(3分)如图是甲烷(CH4)与氧气反应的微观模拟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后生成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B.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C.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8.(3分)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A.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所以带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D.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相同
9.(3分)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
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A B C D
X化合反应纯净物物理变化化学反应
Y氧化反应混合物化学变化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10.(3分)符合以下四位同学所描述的化学式可能是()
A.H2O B.O2C.NH3D.HClO
11.(3分)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操作中。
先后顺序错误的是()A.先检査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准药品加热
C.收集氧气完毕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D.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口
12.(3分)某兴趣小组在开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并分别将压强传感器和数字传感器与实验装置相连,精确地记录了集气瓶内压强变化和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压强开始增大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
B.瓶内压强最终变小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氧气,气体减少
C.该条件下,不能用硫代替红磷完成该实验
D.实验表明红磷燃烧将瓶内氧气完全耗尽了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8分)
13.(12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原子:。
(2)3个水分子:。
(3)2个镁离子:。
(4)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6)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14.(10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1)。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反应文字表达式是,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3)已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可以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则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填装置编号)。
(4)F装置有多种用途。
若用F收集O2,证明氧气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15.(14分)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
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名称是,作用是,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填写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操作②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序号),该过程主要是变化;
(3)小刚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水。
操作③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序号)。
16.(12分)探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实验中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最佳质量比.实验中采用如图实验装置,取20g 氯酸钾,分成10等份,每份2g,分别装入10支试管中.在10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分别测量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在不同质量比时,生成200mL氧气所消耗的时间.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实验编号12345678910二氧化锰质量(g)0.10.20.330.40.50.661 1.323
1:201:101:61:51:41:31:22:31:13:2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
比
235186162147133117143160211244生成200mL氧气时间
(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收集一定体积的氧气采用的实验方法利用了氧气的性质.收集气体前集气瓶内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没有”)影响.
(2)分析上述数据,你认为利用此法制氧气时,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最佳质量比为.
(3)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更好.请写出前者的两个优点:①;②.
三、计算题(共16分)
17.(8分)如图是已经破损的维生素C(简写Vc)说明书部分信息。
已知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请回答:
(1)Vc的化学式为;
(2)Vc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小辉妈妈每天按要求服用该Vc片钙,小辉建议妈妈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Vc片,若100g西红柿含Vc30mg,则小辉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
18.(8分)已知过氧化钠(Na2O2)固体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供氧剂,同时消耗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请结合题目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钠是由元素和元素组成的。
(2)已知每4.88g过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1g氧气,如果每人每分钟消耗氧气的质量为1g,假设所需氧气全部由过氧化钠提供,则消防员佩戴呼吸面具2h,面具中至少需要存放过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2020-202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解:A、聚沙成塔、海市蜃楼都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死灰复燃属于化学变化,木已成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破釜沉舟属于物理变化,蜡炬成灰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滴水成冰、花香四溢都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解:A、使用私家车会增加尾气的排放,故A错;
B、将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并利用属于资源的再利用,不污染环境,故B正确;
C、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会造成白色污染,故C错;
D、提倡使用燃煤取暖做饭,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D错。
故选:B。
3.解:A、铁、锂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是26、3,其核外电子数分别为26、3,铁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锂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铝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锂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铁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
反之则相反,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5.解:A、“果冻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故A错;
B、由于受到高压的作用变成了类似“果冻”态的胶状体,所以它与普通水的密度不相同,故B错;
C、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故D正确;
D、“果冻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D错。
故选:C。
6.解:由天然气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2H2O+CO2。
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共有4种物质,故A错误;
B、反应物中有单质,是氧气,故B错误;
C、由物质的构成可知,反应过程中共涉及H2O、CO2两种氧化物,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每3个分子变化成3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增减,故D正确。
故选:D。
7.解:由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2H2O+CO2;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水、二氧化碳都是氧化物,故正确;
B、由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错误;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D、由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离子,故正确;
故选:B。
8.解:A、带正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如质子带正电,A错误;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但不是单质,B错误;
C、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如水分子与氖原子,质子数都为10,但不是同种元素,C错
误;
D、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相同,D正确;
故选:D。
9.解: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因此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故选项正确;
B、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是并列
关系,故选项错误;
C、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它们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包含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解:根据题意,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A、H2O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且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故选项符合题意。
B、O2由同种元素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NH3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但1个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HClO由3种元素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解: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否则会浪费药品,故A正确;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集中的部位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故B正确;
C、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水会倒流,可能引起试管炸裂;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
酒精灯,故C错误;
D、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否则可能会收集的气体不纯,故D正确。
故选:C。
12.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密闭容器内温度升高,所以压力升高,随着反应进行,氧气消耗,降至室温,则压力会下降,所以A正确;
B、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主要是内部气体减少,而红磷与氧气反应,将内部氧气消耗后,气体减少,所以压强变
小,故B正确;
C、验证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反应物消耗完氧气后不得生成气体,若生成气体,内部压强则变化有所差异,造成
测量误差,硫与氧气则生成气体二氧化硫,故C正确;
D、从记录数据可以看出,最终氧气体积分数还有8.6%,说明还有剩余,没有被消耗完毕,所以不能说明氧气耗
尽,故D错误;
故选:D。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8分)
13.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原子表示为2N;故填:2N;
(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故填:3H2O;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故填:2Mg2+;
(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所以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氮元素,氮元素的元素符号为N;故填:N;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铝的元素符号为Al;故填:Al;
(6)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氧元素的元素符号为O;故填:O。
14.解:(1)仪器(1)的名称是锥形瓶。
(2)装置A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放有一团棉花,采用的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可以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故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D。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利用图F装置作为收集装置,那么氧气应该从a进入集气瓶,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处,若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
故答案为:
(1)锥形瓶;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
(3)BD;
(4)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处,若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
15.解:(1)在自来水的生产中一般要先加入絮凝剂,使小颗粒泥尘凝聚成大颗粒,最常用的絮凝剂是明矾;紧接着是过滤,分离出不溶性的固体,所以操作①是过滤,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可能是滤纸破了或者液面高于
滤纸的边缘,故选a、c;
(2)经过过滤得到的水还含有有色或有异味的物质,要经过活性炭吸附才能除去,故操作②应选择装置Ⅱ,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3)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当加入肥皂水后,会出现许多浮渣,因此液体D是硬水;要使硬水变成蒸馏水,必须经过蒸馏,故小发应选装置Ⅰ;经过操作③(蒸馏)以后可得蒸馏水,不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因此再加入肥皂水时就看不到浮渣了,反而有许多泡沫。
故答案是:(1)明矾;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来净化水;ac;
(2)Ⅱ;物理;
(3)硬;Ⅰ。
16.解:(1)实验中收集一定体积的氧气采用的实验方法利用了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收集气体前集气瓶内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这是因为有多少体积的氧气进入集气瓶,就有多少体积的水进入量筒中.
故填:不易溶于水;没有.
(2)利用此法制氧气时,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最佳质量比为1:3时,生成200mL氧气所消耗的时间最短.故填:1:3.
(3)前者的两个优点:不需要加热,产物不污染环境.
故填:不需要加热;产物不污染环境.
三、计算题(共16分)
17.解:(1)Vc的化学式中O元素的原子个数==6,则Vc的化学式为C6H8O6.故填:C6H8O6;
(2)Vc中碳、氢元素质量之比=(12×6):(1×8)=72:8=9:1;故填:9:1;
(3)根据标签中服用说明,每片含Vc10mg,一日2次,一次3片,可知每天需服用6片该维生素C片,6片Vc片所含维生素C的质量=10mg×6=60mg。
100g西红柿含Vc30mg,则小辉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100g=200g。
故填:200。
18.解:(1)由化学式可知,过氧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填:钠;氧;
(2)每4.88 g过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1 g氧气,如果每人每分钟消耗氧气的质量为1g,那么消防员佩戴呼吸面具2 h,需要过氧化钠的质量是2×60×4.88g=585.6g,答:至少需要存放过氧化钠的质量是585.6g。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