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乡诗
第四学时《商山早行》
编写:耿亦华 编号:16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3、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提升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颔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

【学习时数】:一学时 【经典再现】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资料助读】
一、走进作者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

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监助教。

精通音律。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他的诗,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有 《花间集》遗存。

二、了解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课前自主学习
目标导航 新知导学 课时目标呈现
备 注
备 注
⑴了解诗中“商山”、“杜陵”两个地点
⑵解释词语(批注在课本上)
征铎、槲叶、枳花、驿墙、凫雁、回塘
2、理清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全诗如何紧扣“早行”二字展开
【参考答案】: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纯用名词组成诗句,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把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早行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3、总结诗歌主旨:体现诗歌主旨的是那一句诗
“客行悲故乡”
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

因思故乡而悲,但“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疑难导思课中师生互动
【品评鉴赏】1、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试作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①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叠加(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通过“鸡声”、“茅店”、当空残“月”、“人迹”、“板桥”、微“霜”一些富有初春山村黎明特征的景物,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早行”的情景,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②十个名词并列,不用一个动词形容词,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含蓄道出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语言简练又意蕴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③“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与古训《增广贤文》中所说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使了“早行”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2、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

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同时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课堂检
测】——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③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分)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只需要概括,不要分析;先要判断“几幅”,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的是要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如第一句: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意思是对的,但语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洁。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6分)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先要分清虚实,“故园松桂发”是诗人的想象,属虚写,但这又是符合时令特点,虚中又有实;“万里共清辉”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但思念的人又在远方,实中又有虚。

二是表达效果的分析,这是关键。

【教后反思】:
【名家经典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课后训练提升 达标导练 备 注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