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保健实验
体育保健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人体一日需热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学会运用活动观察计算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对人体一日需热量进行测定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应用由直接或间接测热法所取得的人体各项热能消耗的数据,计算其实际活动的热能消耗,详细观察记录人体一天(24h)中,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以min计),然后归类相加,将全天各项活动的热能消耗量相加,再乘以体重或体表面积,即得出人体一天活动的热能消耗量。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l 0%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热能,就是人体一天的需热量。
三、实验器材
人体各项活动热能消耗数据表格资料,计算工具。
四、实验步骤
(一)查找各项活动或动作的单位热能消耗值(KJ/m2/min、Kcal/m2/min)。
(1 Kcal=4.184 KJ)(二)记录人体一天身体各项活动内容的名称及其所占用的时间,计算各项活动或动作的热能消耗值,登记在实验报告的相应栏目内。
(三)合计1日(1440 min)单位体表面积消耗的热量D (KJ/m2、Kcal/m2)。
(四)计算人的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五)计算身体1日内各项活动的耗热总和E(也可用其它方法计算,如体重)。
E =D×体表面积
(六)计算受试者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耗热量H
H=E.×l0%
(七)受试者身体一日需热量S(KJ/d、 Kcal/d)
S=E十H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的基础代谢需求量在1500 Kcal以上。
成年男子每千克体重1小时的基础代谢为4185 KJ,或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1小时的基础代谢为167 KJ。
女性比男性约低5%,老年人比成年人约低10%。
基础代谢可有10%—15%的波动。
五、注意事项
(一)记录一昼夜活动内容时间应计满24h(1440 min)。
(二)记录中对查表查不到的活动项目,在选靠近似活动项目时,选靠应恰当,合理。
(三)影响计算结果准确性的非计算性问题:如查表中,看错行或串行,其活动的耗热
量与活动项目不对应;抄录数据时,计错数字中小数点的位置,都会造成计算结果有较
大出入,特别要注意热能单位的换算。
六、实验作业要求
按步骤完成实验,记录、计算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二体质测试与健康检查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测量,学会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的基本评价指标的测定,学会如何初步评价体质与健康。
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测量,学会采用常规指标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反应进行监控和评价。
二、实验原理
人体在安静状态时,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较稳定。
这就难以了解机体心肺功能的潜力。
定量负荷试验时,机体需要动员各器官的潜力,以保证内环境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表现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水平。
一般情况下,心率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当停止运动后,心率恢复到安静水平需要一段时间。
恢复时间的长短与身体机能有很大的关系,机能良好则运动后心率恢复快。
三、实验器材
听诊器、血压计(电子)、秒表、台阶、功率自行车、心率遥测仪、节拍器、肺活量计、橡皮吹嘴、酒精、消毒棉球等。
四、实验步骤
(一)内容:
1.30秒30次蹲起实验:
受试者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做蹲起动作,下蹲时足跟不能离地,全蹲时两上肢前平举,起立后两臂下垂。
如此反复20次在30s内完成。
30秒20次蹲起,做完后测量恢复期的心率和血压,共测3分钟,当最后一个蹲起结束时,要受试者迅速坐下,测恢复期第1、2、3min的心率和血压,每分钟的前10s测心率,后50s 测血压,并记录。
根据心率的变化进行评定:
运动后心率上升的百分比= ×100%
(1)机能良好
运动后心率上升不多,血压中度升高,3min内心率、血压基本恢复到安静水平。
(2)机能较差
运动后心率比安静时上升达70%以上,血压上升不明显或明显上升,3min内心率、血压均未能恢复到安静水平。
2.15秒原地快跑实验:
受试者以100 m赛跑的速度和强度原地跑15s。
当跑完15s后立即测恢复期第1、2、3、4min 的心率和血压,测试方法同前,并记录。
要多次定期重复进行测试,在评定时,仅以1、2次测试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容易造成判断错误。
3.联合机能试验:
该试验连续给受试者3次定量负荷:30 s20次蹲起,其负荷量对于运动员来说可视为准备活动阶段;15s原地快跑可,测定机体迅速加强血循环的能力;3min(或2min)高抬腿跑,可测定机体循环系统机能保持较高水平的能力。
该试验负荷较大,又能对机体提出不同要求,所以能有效地反应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测安静时心率和血压,30 s20次蹲起,15s原地快跑方法同前。
3min(或2min)高抬腿跑要求高抬腿,步频180次/min-1,完成后立即侧恢复期第1、2、3、4、5min的心率和血压,方法同前。
参照15s原地快跑的一次运动负荷试验的5种反应类型来评定心脏血管机能水平。
图5-1 五种反应类型表
4.哈佛台阶试验:
受试者以30次/min的频率上、下一定高度的台阶,持续运动5min,一上一下为登台阶一次(双脚4步为一次)。
如果中途有连续20s 不能跟上节奏,则令其停止运动,并记录运动时间。
根据心率的变化进行评定:
运动后心率上升的百分比= ×100%
(1)机能良好:运动后心率上升不多,血压中度升高。
(2)机能较差:运动后心率比安静时上升达70%心率,血压上升不明显,3min内心率,血压均未能恢复到安静水平。
哈佛台阶指数:
哈佛指数= ×100
简单哈佛台阶指数:
哈佛指数= ×100
其中,t为上下台阶时间(单位:S);f1、f2、f3
分别为恢复期第2—4min前30s心率。
表5-1 哈佛台阶试验心血管机能评定:
*在人体测量与评价实验介绍中有更详尽的评定方法与标准。
5.PWC170试验:
PWC是英语“Physical work Capacity”—词的缩写,可把它直译成“身体工作能力”。
用每分钟l70次的心率值测验身体工作能力,叫做PWC170。
对于年龄较大的受试者,为了补偿由于年龄增长而最大心率的正常减少,指定的心率值可以低一些(如PWC l60或PWC l50)。
(1) 用自行车功率计测试PWC170
直接测定PWC170的方法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PWC170测验常采用间接测定方法。
间接测定法的理论基础是:心率和功率在一定的负荷范围内(相当于心率在110一180次/分之间)成线性关系。
PWC170的间接测定方法是让受试者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功率的运动负荷(每次6分钟),在负荷末的最后30秒时测量心率,并描绘在坐标纸上。
受试者称体重,并静坐休息l5min,受试者按第一个负荷蹬自行车功率计,每次蹬车时间不超过6 min,频率为60r/min,负荷的选择是关键。
在运动中,测定每lmin的后30s心率,当心率达到稳定状态后,即前后2min的心率不相差5次/min。
可用此心率来计算PWC170,不必一定要6 min。
第一次负荷完成后,可休息5 min,再开始第二次负荷,按同样方法测定每一分钟的后30秒心率。
PWC170= n1 +
n1为第1次负荷的功率W(千克米/分);
n2为第2次负荷的功率W(千克米/分) ;
f l为第1次负荷时的心率(次/分);
f2为第2次负荷时的心率(次/分);
这样,在进行PWC170机能测验后把所得的n1、n2、f1和f2的数据代入公式,便可计算出受试者的PWC170的精确值。
表5-2 选择二次负荷的参考(kg·m/min)
1(kg·m/s)=9.806 65 瓦(w)。
例如表5-2中:300 kg·m/min为5 kg·m/s,为49w。
(2) 台阶实验法测定PWC170
可以采用台阶实验法来测定PWC170,台阶的高度有15、30、40cm3种,可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高度的台阶。
台阶实验如做两次负荷(第一次上下频率可为20,第二次上下频率为30次/min),每次运动5 min 中间休息3min,每次负荷后立即测定10s心率(f1,f2),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两次蹬台阶的做功量(n2,n1),进一步计算出PWC170,但负荷较难控制。
PWC170= n1 +
fl为第1次负荷时的心率(次/分);
f2为第2次负荷时的心率(次/分);
n1为第1次负荷的功率W(千克米/分),男子为P·11,女子为P·8;
n2为第2次负荷的功率W(千克米/分),男子为P·16,女子为P·12;
P为体重(kg)
台阶试验做一次负荷来测定PWC170值,但难以说明与心率的关系;可加大负荷进行二次负荷来测定PWC170值。
计算公式为:W(n1)= ⅹ(1+1/3)
其中: W= 功率(kg.m/min)
p = 体重(kg )
h = 台阶高度(m)
n = 上下台阶次数
t = 上下台阶总时间
由于下台阶所做的功大约是上台阶所做功的三分之一,故台阶试验中所做的功可用上述公式计算。
例如:受试者体重为50kg,台阶高度为0.5m,上下台阶总次数为140次,上下台阶总时间为5min ,其功率为:
W= 50×0.5×140/5×(1+1/3) = 933 kg.m/min
注意负荷功率单位的换算:kg.m/min与W即瓦的换算。
6.运动后5次肺活量试验:
让受试者连续测量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时间为15s(含吹气时间),记录各次结果。
各次测量值基本相同或逐渐增加者为功能良好,逐渐下降、特别是最后两次明显下降为功能不良。
(二)步骤:
1.首先检查并记录测试人员安静时的脉搏和血压。
受试者静坐15min后,连续测3次10s心率,取其稳定值(即其差数不大于1),再测血压,测过血压后不要将袖带解下以备继续测量血压时用,也可用电子血压计。
2.做好准备活动,设定负荷方案, 如PWC170试验和运动后5次肺活量试验的负荷。
3.分组实验要分工合作,分别做好实验测试并记录。
4.进行分析评价。
五、注意事项
(一)测量安静时的脉率和血压时要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否则将会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在恢复期内,每分钟前10秒测脉搏,后50秒测血压。
(三)联合机能试验各部分之间都应密切连接。
在检查时要严格遵守时间的限制;做完20次蹲起并经过3分钟恢复期后,紧接着就要开始做15秒原地快跑;同样做完15秒原地快跑,并经过4分钟恢复期后,就接着做3分钟慢跑。
(四)PWC170试验时,心率和功率在一定的负荷范围内(相当于心率110—180次/ min之间)才为线性关系,因此,第一次负荷的心率必须超过110次/min,而第二次负荷心率不能超过180次/min。
(五)二次台阶实验法测定PWC170负荷较难控制。
一次台阶实验法测定PWC170难以说明与心率的关系。
六、实验作业要求
(一)2—4人为小组,分工合作完成。
(二)讨论各实验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三)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三体育课的医务监督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体育课医务监督的方法、手段及评价标准,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为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服务。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通过观察教师组织教学情况及测定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反应,判断体育课教学是否符合体育保健学有关原理。
三、实验器材
电子血压计、秒表、心率遥测仪、坐标纸、直尺、计算器等。
四、实验步骤
(一)学生4—6人一组,制定测试方案
(二)现场测试运动过程中的心率
从上课学生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测试对象,人数依据仪器设备的情况而定。
将心率发射器安装在受试学生身上.打开接受器并调整好频率。
现场测定运动过程中的血压从上课学生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测试对象,人数根据现场拥有的电子血压计数量及测试人员的人数而定。
注意避免与测定心率选取同一个对象.
(三)在测定受试者安静时心率、血压后,开始按教师的教案上课。
(四)可将整个课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分别在每个部分结束后,即刻测定受试者的心率、血压并作好记录。
通常每3min测定一次心率并作好记录,课后l0min测最后一次心率。
(五)计算及绘图,进行评价:
将各个时刻测得的脉率数据绘制在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对应的心率为纵坐标,图
5-3),将曲线上的各点与横坐标做一垂直线.将整个曲线划分为15个部分(以一节课45min,每3min测一次心率计)。
用下列公式计算各个部分的生理负担量:
∑Ⅹn=nt十 dt
∑Ⅹn表示该部分生理负担量,n为该部分的最低脉率,d为该部分的最高脉率与最低脉率之差,t为该部分持续时间(min)。
以图5-3为例:
∑Ⅹ1=80×3+ ×3=249
∑Ⅹ2==86×2+ ×2=180
∑Ⅹ3=94×4+ ×4=428
计算整个课的平均生理负担量M:
M=∑Ⅹ1+∑Ⅹ2+∑Ⅹ3……∑Ⅹ15/t(t=45分钟)
M= = = =122
计算体育课生理负担量指数:
体育课生理负担量指数值= = =1.5
表5-3 生理负担量指数评定表
也可用百分法(k%)计算:
k%= 100%
表5-4 生理负担量等级表(k%)
(六)完成实验作业
五、注意事项
(一)每次测脉率均以10s计,然后再折算成每分钟脉率数。
(二)测量安静时的脉率要尽可能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否则将会影响到生理负担量计算的准确性。
(三)用遥测心率仪测定脉率时,要求测试人员要事先熟悉仪器的性能,并注意测试对象的活动范围,不要超出仪器的最大接收距离。
(四)根据本实验步骤较多的特点.建议在现场测试时测试对象不必过多,1—2名即可,计算及评价时,再要求每个参加实验的学生都参与。
(五)如无遥测心率仪,也可采用手测脉率法测试部位在手腕桡动脉处。
采用此方法时,最好事先计划好每个测试时刻,一般在完成一个动作或一段教学内容后进行,45min的课至少要测定10次.
(六)电子血压计测定在运动时测定干扰变化较明显,因而所得出的总分只作为参考,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文字性描述。
建议考虑第一次完成现场部分,第二次再进行分析、评价。
六、实验作业要求(一)要求每位同学参与,以小组为单位抽查一位同学进行讲解。
(二)完成实验报告。
图5-3 体育课生理负担量记录图表
实验四运动损伤的处理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止血、包扎、固定的具体操作,掌握绷带、三角巾包扎的基本要领和包扎技术。
二、实验原理
通过实践,熟练操作并体验运动损伤处理的包扎与止血技术。
三、实验器材
绷带、医用橡皮膏、剪刀、止血带、夹板、三角巾、棉花等。
四、实验步骤
(一)熟悉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体表位置,操作指压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
3人一组,先阅读教材及实验指导,熟悉全身主要浅表动、静脉的准确位置,然后一人监督,另2人互相进行浅表动、静脉定位。
参考教材,实践指压止血法,然后实践止血带止血法,将止血带的一端留出,并用手夹住,另一手将止血带适当拉长,绕圈,将残留端夹在示指和中指间拉出即可。
(二)用绷带进行环形、螺旋形、“8”字形包扎
绷带,三角巾包扎方法参考教材。
“8”形
包扎法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有两种方法:第一
种方法从关节中心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
带斜行缠绕,一圈绕关节的上方,一圈绕关节的下
方,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
包扎时每圈压住前一圈的l/2到2/3,最后在关节
的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结束。
第二种方法是从关节
图5-4 踝关节“8”字形包扎
下方开始,先做外形包扎,然后将卷带自下而上、自
上而下来回做“8”字形缠绕并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以
环形包扎结束(如图5-4所示)。
肱骨干骨折:取两块合适夹板,分别置于伤肢内、外侧、用叠成带状的三角巾在骨折的上、下两端将夹板固定、再用小悬臂带绑在躯
干上加以固定。
锁骨骨折:用3条三角巾分别折成宽带,两条做成环套于双肩,另一条在背部将两环拉紧打结,腋下放置棉垫等松软物,以防腋下组织受伤,最后以小悬臂带将伤肢挂起。
(三)互相交流讨论
五、注意事项
(一)包扎时应使伤员处于舒适的体位,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的位置。
包扎时动作要熟练、柔和,松紧适度。
(二)包扎结束时结不能打在伤口上。
(三)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六、实验作业要求
(一)2人一组,互相操作。
(二)教师给予点评。
(三)完成实验报告,谈体会并作自我评价。
实验五运动损伤的急救(心肺复苏)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术,并能熟练进行单人、双人操作。
二、实验原理
在某些意外情况下,人体发生心跳、呼吸突然中止后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停止。
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后4-6min 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术。
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呼吸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挽救生命。
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为徒手操作,在许多场合下这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
三、实验器材
心肺复苏模拟人、无菌纱布、酒清棉球、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
(一)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听心肺复苏模拟人的使用讲解,熟悉并明确使用方法。
(二)人工呼吸术:
图5-5 人工呼吸术
在畅通呼吸道后要立即判断病人有无呼吸,抢救者将脸贴近病人的口鼻,感受有无气息进出,同时眼睛侧视病人胸部,观察其有无起伏。
若都无反应则说明病人没有呼吸,要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将病人放置成复苏体位,即病人仰卧,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用仰头举颌法开放病人气道: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角处,抬起下颌,在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和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
操作时用按于病人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病人的口(要将病人的口全部包住,若条件许可可先用一块无菌纱布盖住病人的口),快而深地向病人口内吹气,直至病人胸部上抬。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放松捏鼻的手指,以便病人从鼻孔出气,轻轻抬起头部,眼观病人胸部,同时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人工呼吸。
每次收入的气量约为800—l 200 mL,注意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器的提示与评价。
(三)心脏复苏术
在判断病人没有脉搏后,就应立即淮备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抢救者应快速找到按压的部位:首先以食指、中指并拢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滑移,在两侧助弓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剑突处),以此作为定位标志,然后将食指和中指的两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
将手掌根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使手指不要接触胸壁,抢救者双臂应伸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按压的频率为60一80次/min,对于成年病人按压深度为3—4cm。
图5-6 心脏复苏术
(四)单人与双人心肺复苏术
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15次胸外心脏按压,即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是2:15,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专业医务人员赶到。
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
—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此法要求两人必须协调配合,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5:l或4:1。
五、注意事项
(一)注意找到准确的心脏位置,
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特别是
肘关节要伸直),不要左、右摆动,
双手要重叠放置,按压后放松时定位
的手掌根部不可离开胸骨定位点。
(二)开放气道行仰头举颌法时,
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颌下
软组织,也不要使颈过伸。
进行口对
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
图5-7 模型操作心肺复苏术
否则易造成胃大量充气,吹气时间不
能过长。
(三)注意节奏与二人配合比例,按压与吹气要交叉进行。
六、实验作业要求
(一)每人须完成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术。
(二)完成实验报告(包括评价)。
实验六按摩实验
一、实验目的
能正确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体会手法的功力,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熟悉人体主要穴位。
二、实验原理
按摩主要是凭借术者的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器械),采用专门的手法,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作用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机械、神经、体液的刺激和调节,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达到调理人体功能,防治伤病为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三、实验器材
人体经络穴位模型、按摩床等
四、实验步骤
(一)各种按摩基本手法练习
1.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
法。
2.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
3.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法。
4.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锥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揉捏法。
5.搓法: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
6.按法:用指、拿、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
7.摩法: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
8.拍击法: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
常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
9.抖法: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
10.运拉法: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
11.拿法: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
12.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环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
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
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此为滚法。
13.刮法: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的手法为刮法。
14.掐法:用手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切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的手法为掐法。
15.弹筋法: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为弹筋法。
16.拨法:用双手的拇指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的手法为拨法。
17.理筋法: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的手法为理筋法。
(二)使用取穴方法,找到上下肢常用穴位
1.取穴
穴位在人体都有—定的位置,疗效的好坏与取穴准确关系非常密切,正确取穴需掌握专门的方法。
方法之一骨度量法:是将人体各部分分为若干等份法。
每一等份作为1寸,又叫“分寸折量法”。
(详见教材)
方法之二指量法:又称“指寸按”,是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准,进行取穴的方法。
指量法看图:
图5-8 手指宽度标准
2.常用穴位
表5-8 腰背部常用穴位
表5-9 上肢的常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