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杨爱英;连芬萍;白静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
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应用各种统计数据及品管工具,对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查找拔管的根本原因,从而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降低拔管率。
结果: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改善前的63.29%降低到改善后的31.47%。
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全体圈员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凝聚精神,使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下降,提高了留置针的使用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4页(P146-149)
【关键词】品管圈;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拔管率
【作者】杨爱英;连芬萍;白静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 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品管圈( QCC)活动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所创,指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关
联的人员,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动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圈),选定质
量改善的主题[1]。
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定义是由于出院以外的其他原因(如堵管、静脉炎、渗出和外渗、导管脱出、皮肤过敏、局部感觉不适等)导致在72 h内发生的外周静脉留置针拔管称为非计划拔管[2]。
据统计90%以上的住
院患者在医院接受输液治疗[3],在输液期间经常会发生堵管、静脉炎等并发症,而导致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
我科运用品管圈手法降低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实施中取得显著效果。
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普通输液留置针患者79例为对照
组(改善前),男36例,女43例;年龄16~78岁;非计划拔管率为63.29%。
选择2014年5月—2014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普通输液留置针患者143例为观察组(改善后),男68例,女75例;年龄13~85岁;非计划拔管率为31.47%。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成立品管圈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28名,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于2014 年3月由10名护理人员
自发组成品管圈小组,大家推举年资较高的护理骨干担任圈长,全面负责,组织圈内活动,聘请护士长为辅导员。
通过护理部和科室多次培训品管圈知识,运用品管圈手法,通过头脑风暴,最终确定圈名为星心圈,圈名的喻义是护理人员犹如天空中一颗颗星星般的天使,用爱的光芒照亮患者脆弱的心灵,温暖患者饱受风寒的身躯。
1.2.2主题选定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发现科室近期需要共同努力改善的主题共有5个,以评价法进
行主题评价,圈员根据上级政策、紧迫性、可行性、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10人全部参与选题过程,票选分数:5分表示关系最强,3分表示关系普通,1分
表示关系很少,第一顺位为本次活动主题,即为降低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
1.2.3活动计划的拟定
活动计划时间为2014年3月—2014年8月,共6个月,根据活动计划绘制甘特图,根据活动进度适当调整时间,活动延长或缩短时要加以说明,但整个活动应在计划时间内完成。
1.2.4现状把握及目标设定
为了充分掌握本科室外周静脉留置针的输液工作情况,首先绘制了现行的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护理流程图,制订了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查检表和非计划拔管查检表。
通过查检2014年3月17日—4月13日的数据,共使用留置针79例,非计划拔管50例。
衡量指标:以月( 4周)为计数时间段,外周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 (每月外周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人次÷每月外周留置针总人次)×100%;非计划拔管率
达到了63.29%(见表1)。
根据改善前查检表数据绘制柏拉图,根据80/20原则,确定改善重点为84%,即为堵管、静脉炎、渗出和外渗。
1.2.5解析
我们通过头脑风暴及绘制鱼骨图查找非计划拔管原因,并进行要因分析、真因验证,针对以上三个改善重点共列出7项真因(见图1)。
1.2.6对策拟定
针对造成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结果,制订改善对策,根据对策的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进行评分,并按照柏拉图原则( 80/20原则),最终执行以下改善对策。
堵管:使用10 U/mL肝素盐水封管液封管;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 D-二聚体升高、血
小板升高伴血管炎的患者选择肝素生理盐水( 10 U/mL)封管。
静脉炎:待消毒碘酒
干后再穿刺,并妥善固定;选择粗、直、弹性较好的血管。
渗出和外渗:对于血管炎
患者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保护血管;妥善固定贴膜,使用自粘绷带保护。
1.2.7对策实施与检讨
针对真因分析结果,将7项改善对策合并后最终制订了5项改善对策并实施。
1.2.7.1合理选择封管液,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
具体措施:第一,护士在操作前查看患者的化验结果,根据化验结果选择合适的封
管液;针对D-二聚体高、血小板升高伴血管炎的患者,选择肝素生理盐水10
U/mL封管。
由于肝素盐水稀释液具有抗凝作用,其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低于氯化钠注射液封管[4],因此,肝素生理盐水封管优于生理盐水封管[5]。
第二,加
强护士对疾病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护士能够根据病情正确选择封管液。
第三,封管液一定要现用现配。
1.2.7.2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避免回血
由于工作人员少,年轻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工作繁忙,巡视病房时间安排不合理,液体更换不及时使血液回流,致血栓形成而堵管。
具体措施是一方面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上班人员;另一方面加强对年轻护士的管理,以老带新传授经验,帮助他
们合理安排工作,及时巡视更换液体,避免液体滴空,造成回血发生堵管;另外定
期召开圈会总结经验,交流心得,使年轻护士工作效率不断提升。
1.2.7.3消毒碘酒待干后再穿刺固定
由于年轻护士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担心穿刺失败,在穿刺点消毒液未干时就进行穿刺,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针对这些原因,科室专门请留置针厂家对留置针知识进行讲解、培训,并制订了留置针的操作规范,培训结束后对全科护士进行考核,使护士能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从而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1.2.7.4选择粗、直、弹性较好的血管
选择粗、直、弹性较好的血管,避开关节及血管炎导致的皮损明显部位穿刺,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保护血管。
血管的选择、熟练的技术及患者的配合是保证留置针通畅的要素。
由于风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炎症而致皮肤损害,护士在留置针输液操作前评估不到位,血管选择不当,容易发生静脉炎。
在不影响输液流速的前提下,选用细、短留置针操作;同时可在穿刺留置针上方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保护血管,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可以预防和治疗静脉炎;另一方面,护士认真做好操作前的评估,如穿刺部位的血管、输液药物、输液疗程等,最终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
1.2.7.5妥善固定贴膜,使用自粘绷带保护
由于患者对导管保护意识差,活动过度,护士对患者健康教育指导不到位,贴膜固定无标准化操作,容易致导管脱出。
经过对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统一贴膜固定流程,采用无张力塑型手法固定贴膜,避开关节处穿刺。
认真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教会患者保护留置针的方法。
其次为了避免不适当的活动对留置针的影响。
输液结束后,在留置针外面用自粘绷带固定,从而大大降低了导管脱出的发生率。
1.2.8效果确认
经过实践证明,对策实施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原来的63.29%降低到31.47%(见表2)。
1.2.9标准化
制订出标准的留置针操作流程图,统一实施并列入人员规范化培训内容。
2.1有形成果
圈能力在目标值的计算中是一个数值,10位圈员对圈能力进行打分,计算得到平
均分为3.6分,满分为5分,则圈能力为3.6/5×100% =72%,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50-( 50×84%×72%) = 19.76。
目标达成率= (改善后-改善前) /(目标值-改善前)×100% = ( 31.47-63.29) /( 19.76-63.29)×100% =73.1%;进步率= (改善前-改善后) /改善前×100% =
( 63.29-31.47) / 63.29×100% =50.28%
2.2无形成果
全体圈员对QCC的认识和品管手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责任感、沟通力、配合度、自信心、积极性明显增强。
留置针因其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减轻、保护血管等优点[6],近几年被作为最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抢救危重患者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静脉通道快速给药,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但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也日益增多,所以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就成为我们这个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制订出标准的留置针操作流程图,规范了留置针的操作流程,通过各项改善对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住院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
对患者而言: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对护士而言:减少工作量,缩短了治疗和抢救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但
本次品管圈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计划拟定和活动表格制作较慢、现状把握单一、资料收集不全面、运用品管手法较少等问题。
全体圈员通过参加品管圈活动,学会使用一些改善手法来表现数据统计及品管工具,强化了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圈员的责任心、自信心、主动参与性,而且激发了大家的潜能,提高了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护理质量。
本次品管圈活动达到了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降低的预期目标。
【相关文献】
[1]王玉琼,郭秀梅.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09,
22( 24) :1 945-1 946.
[2]李连培,徐梅香.“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13( 10) :72.
[3]姚晖,朱建英.静脉输液安全通路选择的管理方法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 3) :89-91.
[4]刘洁,李冈栉.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 22) : 73 -75.
[5]黄卫新,杨世东,吴丽娜.外周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封管效果的观察[J].吉林医学,2009,30( 14) : 1 428-1 429.
[6]杨华.探讨降低静脉留置针所致堵管的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2011,27( 9) :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