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

合集下载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从生产制造到金融服务。

在这个数字时代,人们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性、可靠性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一、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性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指的是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能力,即系统能够在没有失败的情况下持续提供预期的服务。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至关重要,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原因:1. 经济因素: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工作中断或生产停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可以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 安全因素:计算机系统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系统不可靠,可能会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或信息被篡改等安全威胁。

3. 用户体验:可靠的计算机系统能够提供稳定和高效的服务,用户不会遇到频繁的系统崩溃或运行缓慢的问题,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二、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评估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是确保计算机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 指标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系统过去的故障数据,计算和预测系统的故障率和可用性。

常用的指标包括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平均修复时间(MTTR)和平均可用时间(MTBF)等。

2. 可靠性块图分析方法:将系统拆分为不同的可靠性块,分析每个块的故障和修复情况,并计算整个系统的可用性。

该方法适用于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帮助识别系统中的薄弱环节。

3. 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系统可能遇到的故障类型和后果,评估系统的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

风险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哪些故障需要优先处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方法在评估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之后,如何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策略:1. 硬件冗余:通过使用冗余硬件组件,如磁盘阵列(RAID)、双重电源和冗余网络连接等,提高系统在硬件故障时的容错能力。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之一,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资源,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一个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是评估其优劣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围绕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解析其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一、性能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性能是指其在处理各种任务时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优秀的性能将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效能,使用户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各种操作和任务,提升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1. 提高计算机响应速度良好的性能能使操作系统在运行时更加快速响应用户的指令和请求。

对于用户而言,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等待时间。

2.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操作系统需要合理地管理和分配计算机的资源,包括处理器、内存、磁盘、网络等。

一个高性能的操作系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计算机系统的高效运行。

3. 支持大规模并发操作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往往需要同时进行大量并发的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稳定运行,以及是否能够满足用户对并发操作的需求。

4. 保障服务质量在一些对响应速度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景,如金融和交易系统,对操作系统的性能要求尤为严格。

高性能的操作系统能够保证服务的及时响应和高可用性,从而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可靠性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可靠性是操作系统的另一重要指标,它关注的是操作系统在面对意外情况或故障时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一个可靠性高的操作系统能够提供长时间的稳定运行,减少故障带来的影响。

1.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操作系统应该能够保证稳定地运行在长时间不中断的状态下。

良好的可靠性能够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因为操作系统故障而引起的系统崩溃或异常情况。

2. 减少故障的风险操作系统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旦操作系统发生故障,将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崩溃或不可用。

一个可靠性高的操作系统能够减少故障的风险,保障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设计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设计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设计计算机系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个人电脑到大型的企业服务器。

然而,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和错误的发生可能性,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以及相应的容错性设计,以及它们对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可靠性设计可靠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执行任务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系统的可靠性通常包括硬件可靠性和软件可靠性两个方面。

1. 硬件可靠性设计硬件可靠性设计旨在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件的可靠性,从而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和运行的中断时间。

硬件可靠性设计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冗余设计:通过添加冗余硬件组件,如冗余电源、冗余存储等,当一个硬件组件发生故障时,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组件,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持续的运行。

(2)热插拔设计:通过允许在系统运行时插拔硬件组件,如热插拔硬盘、热插拔电源等,在不中断系统运行的情况下更换故障的硬件组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3)错误检测与纠正:通过使用错误检测与纠正(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简称EDAC)技术,可以检测和纠正硬件错误,避免由于硬件错误而导致的系统故障。

2. 软件可靠性设计软件可靠性设计主要关注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件的可靠性,以确保系统在各种异常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

软件可靠性设计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错误处理:在软件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错误情况,给出明确的错误处理机制,确保系统在出现错误时能够稳定运行,不会导致系统崩溃或数据丢失。

(2)异常处理:合理地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如输入错误、资源不足等,避免由于异常情况引起的系统故障。

(3)可靠性测试:进行充分的软件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确保软件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确运行。

二、容错性设计容错性设计是指计算机系统在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能够自动进行错误检测、恢复和修复,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分析与优化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分析与优化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其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一、可靠性分析方法1.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常用的可靠性分析工具,用于识别潜在故障模式并评估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识别和分析潜在的故障模式,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是一种将系统故障事件和导致这些事件的基本故障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绘制成树状图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故障树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导致系统故障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这些故障。

3.可靠性指标分析通过对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计算出各种可靠性指标,如故障率、平均修复时间等,从而了解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并为优化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二、可靠性优化策略1.多机冗余多机冗余是一种常用的提高系统可靠性的策略。

通过引入多台相同的计算机系统,并采用心跳检测等机制来实现故障切换,可以在某台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时,自动将工作负载切换到其他正常的系统上,从而实现系统的持续运行。

2.错误检测与容错错误检测与容错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另一种重要策略。

通过在系统中引入错误检测机制,并设计相应的容错算法,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系统中的错误,从而避免错误的进一步扩散。

3.备份与恢复备份与恢复是一种常用的保护数据并提高系统可靠性的策略。

通过定期对系统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设计相应的恢复策略,可以在系统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迅速恢复系统到正常运行状态。

4.维护与监控定期维护和监控系统是保持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

定期检查系统硬件设备的状态,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并进行维修,可以防止故障的发生,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5.软件优化软件优化也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以指定的可靠度完成其各项功能需求的能力。

对于计算机系统用户而言,可靠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数据的安全性。

本文将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分别讨论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一、硬件方面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1. 优化系统架构和设计优化系统架构和设计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系统架构设计,可以减少硬件故障的发生概率,并提高故障的容错性。

同时,合理的设计还可以减少系统能耗,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2. 采用高质量的硬件设备选择高质量的硬件设备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优质的硬件设备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也能够减少硬件故障的概率。

因此,在选购计算机硬件设备时应选择可靠的品牌和供应商。

3. 进行定期的硬件维护和检测定期的硬件维护和检测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潜在的硬件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复和替换。

例如,定期检查硬盘的健康状态,检测散热系统是否正常工作等。

通过这些维护和检测措施,可以提前预防和解决硬件故障,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二、软件方面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1. 使用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选择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对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稳定的操作系统能够有效预防崩溃、死机等问题,并提供及时的错误修复和升级。

2. 开发高质量的软件程序开发高质量的软件程序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关键。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开发和测试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和负载测试,并提供及时的错误修复和优化。

只有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流程,才能减少软件缺陷的概率,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3. 进行定期的软件更新和升级定期的软件更新和升级是保持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随着时间推移,系统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漏洞和软件缺陷,及时进行软件更新和升级可以修复这些问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引言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几乎影响着各行各业的运作。

无论是个人使用的电脑,还是大型企业所依赖的服务器集群,系统的可靠性都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并介绍一些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可靠性的定义可靠性是指一个系统在特定的工作条件下,能够按照规定的性能要求正常运行的能力。

一个可靠性高的系统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正常工作时间长: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地工作,不会出现频繁的故障和停机现象。

2.容错能力强:系统在面对异常情况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处理,并且不会导致系统崩溃或数据丢失。

3.可恢复性好:系统在遭受故障或错误时能够及时恢复,并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影响。

4.安全性高:系统能够防范外部攻击或恶意操作,并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1. 硬件方面的措施1.1 选用可靠的硬件设备选择具有良好质量和稳定性的硬件设备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基础。

优质的硬件设备通常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更低的能耗以及更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1.2 构建冗余系统通过添加冗余设备和组件,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错性和可恢复性。

例如,使用热备份的服务器集群可以在一台服务器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实现无缝的服务继续提供。

2. 软件方面的措施2.1 强化系统安全性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安全性的设计和实现。

使用安全的编程语言、加密算法和访问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止外部攻击和恶意操作。

2.2 进行全面的测试在软件发布之前,进行全面的测试非常重要。

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及时修复,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管理方面的措施3.1 建立完善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建立定期的数据备份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

同时,建立快速恢复机制,能够在系统故障或错误发生时快速恢复,并尽可能减少对用户的影响。

3.2 做好系统监控和维护工作定期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检查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及时处理系统的异常情况和故障,以避免系统的连锁反应和致命错误。

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可靠性

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可靠性

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应用软件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软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软件出现故障和漏洞的情况时有发生,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为了提高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可靠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软件开发流程是提高软件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套严谨的规范和方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充分的考虑和测试。

例如,可以采用软件工程中的敏捷开发方法,将软件开发拆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以确保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同时,引入自动化测试和质量控制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缺陷,及早修复,减少后期的错误。

其次,在软件设计阶段,要注重系统的健壮性和容错性。

一个好的软件设计应该具备良好的模块化和层次化结构,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子问题,以便于模块之间的独立开发和测试。

同时,可以采用设计模式和规范的编码风格,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异常情况的处理,设置合理的错误处理机制和异常捕获逻辑,以保证软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响应并给出合适的处理结果。

此外,软件的可靠性还需要依赖于良好的测试策略和方案。

在软件开发完成后,应该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以验证软件的各项功能是否符合预期,并评估软件的响应速度和承载能力。

根据测试结果,及时反馈问题,并进行修复和调优。

此外,还可以运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既验证软件的功能逻辑,又覆盖到底层代码的执行路径,提高软件的测试覆盖率和质量。

另外,软件的可靠性还与人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培养和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加强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软件可靠性的干扰。

同时,建立健全的软件开发组织和流程管理,从人的角度来规范和监督软件开发过程,也是确保软件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分析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对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相关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可靠性的方法。

一、可靠性的定义与概念可靠性是指在给定条件下,计算机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执行其功能的能力。

它是一个度量计算机系统不出现故障的指标,也是衡量计算机系统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1. 硬件故障:计算机系统中硬件设备的故障会直接影响其可靠性。

例如,CPU、内存、硬盘等硬件部件的故障将导致系统崩溃或数据丢失。

2. 软件故障: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错误也是影响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软件漏洞、程序bug等软件问题都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运行。

3. 环境因素: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也会对其可靠性产生影响。

例如,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可能引发硬件损坏,而电力供应的不稳定也可能导致系统故障。

三、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1. 故障树分析(FTA):FTA是一种对系统故障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通过树状结构的方式描述故障的可能途径和发生的条件,帮助工程师找到故障的根本原因。

2. 可靠性预测分析(RBD):RBD是一种基于系统的可靠性模型,通过建立系统组成部件之间的关系,预测系统的可靠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系统中各个组成部件的可靠性指标,并为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3. 可靠性块图(RBD):可靠性块图是一种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图形化表示方法。

它将系统看作一个由各个模块(块)组成的整体,通过分析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导出系统的可靠性。

4. 可靠性指标评估:通过对系统的故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诸如失效间隔时间、失效率、可靠性等指标,来评估系统的可靠性水平。

四、提升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方法1. 硬件冗余设计:通过增加备用部件来保证系统在某些硬件故障发生时能够继续运行。

如磁盘阵列中的热备份,可以在主磁盘故障时立即切换到备用磁盘继续提供服务。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组织和个人都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措施。

一、可靠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可靠性指的是计算机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按照既定要求正常工作的能力。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硬件设备的质量、软件的设计、系统的维护等。

1.1 硬件设备的质量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可靠性。

如何选择高品质的硬件设备,以及对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都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关键。

1.2 软件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软件设计是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的软件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容错性和稳定性,减少系统出错的概率。

同时,及时修复软件的漏洞和错误也是确保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1.3 系统的维护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包括对系统的定期检查、更新补丁、备份数据等操作。

只有保持系统的健康状态,及时排除潜在问题,才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二、可用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可用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正常使用的能力。

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系统的可操作性、性能、可恢复性等。

2.1 系统的可操作性一个易于操作的计算机系统能够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增加系统的可用性。

因此,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用户界面的友好性、操作的简便性等因素。

2.2 系统的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包括处理速度、响应时间等,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体验。

较快的处理速度和短的响应时间能够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

2.3 系统的可恢复性当计算机系统遇到故障时,其可恢复性显得尤为重要。

可恢复性包括系统的故障自愈能力、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

通过提高系统的可恢复性,能够减少系统不可用的时间。

三、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与可用性的措施为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3.1 定期维护与更新系统定期维护是保持计算机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手段。

关于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分析

关于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分析

能 够有 效处 理 计算 机 出现 的错 误 问题 , 因此 在使 用过 程 中 , 要对 系统 进行 特 殊 设 定 , 信 息管 理 作为 信息 采 用计算 机 的拦 截技 术 , 发 出相应 的 指 令, 对 系统 中最 为重 要 的任 务, 要 全面 考虑 到 不 同的 故 障 问题 , 才 能 从 拦 截 技 术主 要 是在 系统 中设 置 相应 的 程 序,
的双机 结 构 , 双机 结构 通过 连个 主机 实现 对计 算机 系统 的 控制 ,

2 . 5加强计算机的拦截 技术
计算 机 系统 在实 际运 行 的过 程 中常常会 出现错 误 的程 序, 而
个 负 责 输 出控 制 , 一 个 负责 执 行控 制 , 从 根本 上保证 系 统 运行
根 本上避 免计 算机 系统 出现 问题 。 2攫 矗计算 机 系统 运行 可靠 性 的对策

些 恶意 程 序进行 拦截 现 阶段拦 截 技术 已 经得到 广泛 的应 用,
并且 还 在不 断完善 。 比如 , 在设 计计 算机 系统 时, 可 以设 计相 关拦
将 恶 意软 件 中的 信息 进行 拦 截 , 并且有针 对 性 的制 定 解 仅仅 采用冗 余技 术 、 容错 手段 和避 错手 段 来提高 计算 机 系统 截 设置 ,
还要 营造 一 个 良好 的加 工 环 境 , 保 证 加工 使用 的材 料 的质 量 。 在 自动恢 复和 软件 的 自动 回复 , 前 者通 过设置 不 同型式 的 电路 实现 , 实 际的 操作 过程 中还 要采用 避错 手段 , 对 系统 中零部 件存 在 的漏 后 者 依照 软件 的 应 用系统 实 现 。 除了 自动 复位 技 术 , 还 有一 种 软 比 如实 现 程 序 分离 的手 段 , 在计 算机 系统 中软件 进 洞进 行 避 免, 进而 保证计 算 机 系统 的高 效 稳定 的运 行 。 如 果 选择 件 监控 技 术 , 对软 件的 运行 长 度 进行 检 测, 继 而 根据 检 测 结果 进 高质 量 的器材不 仅会提高 成本 , 也会相 对提 高对 使用 环境 的要 求 , 入 死 循环 时, 行 错 误处 理 , 全 面提高 系统 的稳 定 。 此外 , 软 件 的自诊 断技 术 , 也 降 低使 性技 术分析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金融、医疗、通讯、交通等等。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成为了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可靠性的定义、可靠性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可靠性的定义在计算机系统中,可靠性通常是指系统在给定的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能力。

可靠性的度量通常包括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可用性是指系统在给定的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可靠性是指系统在给定的时间内能够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的能力;可维护性是指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修复并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

二、可靠性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可靠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有几个关键技术对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容错技术容错技术是指通过在系统设计和实现中引入容错机制,提高系统对硬件和软件故障的容忍能力。

典型的容错技术包括硬件冗余、软件容错、传感器冗余等。

通过引入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减少系统故障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

2. 故障预测和诊断技术故障预测和诊断技术是指通过监测系统运行时的状态和性能指标,提前预测系统可能发生的故障,并进行诊断和修复。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快速准确地找出故障原因,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3. 自动化运维技术以上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现代社会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当前面临的挑战尽管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1. 大规模系统的可靠性随着计算机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规模系统的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大规模系统通常包括成千上万个节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而且容易出现故障。

如何在大规模系统中提高可靠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分析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分析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分析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控制系统已经成为各种生产设备、交通工具、通信设备等的核心部分。

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一、可靠性概念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

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而言,可靠性即是其在运行过程中不因硬件故障、软件错误或外部干扰等原因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能力。

二、面临的挑战1. 硬件故障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由大量的硬件组件构成的,而硬件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电路板、处理器、存储设备等硬件组件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损坏或失效。

这些硬件故障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2. 软件错误软件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灵魂,而软件错误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异常运行甚至崩溃。

软件错误的来源包括设计缺陷、编程错误、环境变化等。

保证软件的可靠性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3. 外部干扰计算机控制系统往往运行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可能会受到电磁干扰、射频干扰、振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外部干扰可能导致系统数据丢失、通信中断等问题,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三、解决方案1. 硬件可靠性设计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来提高硬件的可靠性。

采用冗余设计技术,包括硬件冗余和通道冗余,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实现自动切换,保证系统的连续性;另外还可以采用高可靠性的硬件组件,如采用具有自动故障检测和纠正功能的存储设备,可以在发生故障时自动修复错误数据。

2. 软件可靠性设计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来提高软件的可靠性。

采用模块化设计,将软件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完成特定的功能,从而降低系统代码的复杂度和错误率;可以采用软件测试技术,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以及软件验证技术,保证软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 外部干扰抵御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而言,外部干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御外部干扰。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行业都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计算机系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故障和问题,这些故障和问题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甚至损失。

研究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包括硬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系统容错、故障预测等方面。

硬件可靠性是指计算机系统硬件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运行的能力,通常通过硬件设计的优化和可靠性测试来提高。

软件可靠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软件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运行的能力,通常通过软件设计、编码规范、测试和验证等手段来提高。

系统容错是指系统在发生部分故障时仍然能够提供正常的服务,通常通过冗余设计、错误检测和纠正、自愈系统等手段来实现。

故障预测是指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智能算法等手段,提前识别并防范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

在硬件可靠性方面,研究人员通常关注于硬件设计中的电路、器件、连接、散热等方面的可靠性。

通过采用高质量的元器件,合理设计电路结构,增加故障检测和纠正电路等手段来提高硬件的可靠性。

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模拟和实验来评估硬件的寿命和可靠性,为硬件设计和选型提供数据支持。

在软件可靠性方面,研究人员通常关注于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建立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采用成熟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进行全面的软件测试和验证等手段来提高软件的可靠性。

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对软件运行数据的监控和分析,发现并修复潜在的软件故障。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软件故障预测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在系统容错方面,研究人员通常关注于系统结构、通信协议、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采用冗余设计、错误检测和纠正、自愈系统等措施来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

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和建模,预测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近年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系统容错也成为了研究热点,该技术通过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提高了系统的容错性能。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优化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优化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优化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是工业生产、通信网络还是金融交易,人们都依赖着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然而,由于复杂的软硬件结构和海量的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也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

因此,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优化成为必要的课题。

首先,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需要考虑硬件的稳定性。

硬件的可靠性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电路设计和故障处理。

在电路设计方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和排线,并进行严格的电路测试,以确保电路的质量和性能。

此外,在故障处理方面,需要提前设计好硬件故障检测与恢复机制,及时识别并解决硬件故障,保证系统的连续性和可用性。

其次,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还需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软件的可靠性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软件的开发和测试。

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规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和规范化的开发过程,减少开发过程中的错误和漏洞。

同时,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和技术进行代码审查和质量控制,提高软件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在软件测试方面,则需要进行充分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发现并修复潜在的软件问题,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另外,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还需要重视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的可靠性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决策支持来说至关重要。

在数据存储和传输方面,要注意采用可靠的数据备份和冗余存储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同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要加强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等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最后,为了进一步优化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可以考虑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技术。

通过分析和学习系统的运行数据和故障记录,可以建立起一个智能的故障预测和自愈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中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总之,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优化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数据,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开发和测试,以确保系统正常稳定地运行。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容错性研究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容错性研究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容错性研究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个人计算机到大型服务器,从智能手机到工业控制系统。

然而,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可靠性和容错性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以及相关研究。

一、可靠性的定义和相关概念在计算机系统中,可靠性是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以预期方式运行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可靠性的评估常常涉及到以下概念:1. 可用性:可用性是指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正常工作的概率。

它是衡量系统在给定时间内处于工作状态的能力。

例如,一个系统的可用性为99.9%表示该系统在1年内只有0.1%的时间不可用。

2. 故障:故障是指计算机系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异常状况。

故障可以是硬件故障(如磁盘故障、内存错误等)、软件故障(如死循环、内存泄漏等)或者系统之间的通信故障。

3. 失效:失效是指系统在执行任务期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

失效可能是部分失效(例如,系统性能下降)或完全失效(例如,系统无法启动)。

二、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方法为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1. 容错技术:容错技术是通过引入冗余来增强系统的容错性。

例如,冗余的备份硬件可以在主硬件故障时接管工作,从而保证系统的连续性。

2. 容灾机制:容灾机制是为了应对系统故障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例如,定期进行系统备份可以在系统故障时恢复数据,减少数据丢失和系统下线的风险。

3. 异常检测与恢复:异常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系统中的故障或异常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

例如,软件监控可以检测到死锁情况并自动进行解锁操作。

三、计算机系统的容错性研究容错性研究旨在发展具有自愈能力的计算机系统。

以下是当前容错性研究的几个热点领域:1. 自适应容错:自适应容错技术可以根据系统的状态和环境变化来调整容错策略,从而提高容错效果。

例如,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动态调整数据冗余程度。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在各种应用场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复杂度不断提高,其可靠性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持所要求的性能,即计算机系统在特定环境下运行一定时间内不发生故障的能力。

对于一些关键领域,如航空航天、医疗健康、金融等,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尤为严格,因此对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为了提高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

本文将重点围绕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展开讨论,探索当前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故障诊断和容错技术故障诊断和容错技术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帮助系统在发生故障时快速定位和修复问题,减少故障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而容错技术则是通过复制、检错、纠错等手段提高系统对硬件和软件故障的容忍能力,保证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够继续正常运行。

目前,针对计算机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面对复杂的多核系统和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传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技术可能无法满足要求,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未来,可以从深度学习、模式识别、数据分析等方面入手,开展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技术研究。

二、可靠性建模和评估方法建立合理的可靠性模型和评估方法对于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提高至关重要。

通过对系统的结构、环境、工作负载等进行建模,可以预测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和故障发生的概率,为系统设计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可靠性建模和评估方法主要集中在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增长模型、可靠性增长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但在面对大规模、复杂系统时仍存在一些挑战。

未来,可以通过引入概率图模型、贝叶斯网络、模糊逻辑等方法,建立更加精确、全面的可靠性模型,提高可靠性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运行的可靠性是保障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对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可靠性技术的定义我们来看一下可靠性技术的定义。

在计算机系统中,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与人们对系统性能的期望相一致。

也就是说,一个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应该能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意外情况。

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广泛,几乎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各行业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

在金融行业中,如果计算机系统在交易高峰时段出现故障,将会给银行和客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医疗行业中,如果计算机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故障,将会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

在航空航天领域,如果计算机系统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将会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

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各行业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硬件方面,采用了冗余配置、错误检测和纠错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操作系统和软件方面,采用了多进程和多线程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同时引入了故障检测和容错恢复机制来增强系统的自愈能力。

在网络和通信方面,采用了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容灾能力和灵活性。

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被提出,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预测技术、基于区块链的系统状态验证技术、基于物联网的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的提出为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国际上,也有一些权威的学术和行业组织致力于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例如IEEE可靠性学会、ACM可靠性专委会、国际系统可靠性工程师协会等,他们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期刊、制定技术标准等方式来促进可靠性技术的交流和合作。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计算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通信、交通、医疗、国防等各个领域。

然而,在这些应用中,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难题。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主要是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维护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本文将简要介绍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一、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分析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靠性分析是指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计算机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正常运行的可能性大小。

可靠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等。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它将计算机系统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分析系统中的故障和错误,来确定系统的可靠性。

通过故障树分析,可以找出导致某个故障的所有可能原因,找到故障的本质原因,从而对故障进行修复和改进。

事件树分析是一种树形结构分析方法。

它从系统的开始状态出发,考虑到各个可能的结果和各种故障事件的发生,计算出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各种故障的分布情况和可能性大小。

通过事件树分析,可以帮助系统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中各种事件之间的关系,找到故障事件的关键点,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二、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是指在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可靠性设计的实现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关键技术之一是数据备份和容错技术。

数据备份和容错技术是指通过在多个计算机节点之间实现数据复制和备份,从而降低单点故障的发生概率。

同时,容错技术也可以通过冗余设计、故障检测和故障恢复等措施,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硬件可靠性设计也是可靠性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加强硬件的设计和测试,可以降低硬件故障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同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确保系统在各种环境下均能正常运行。

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

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

ON RELIABILITY I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YSTEMS
WU Chang- hong (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its interference with computer systems and the impor tance of ground processing . It argues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s in appli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n all- round way and interference caused by common power supply and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the transformer and the instrument. Some anti- interference measures are recom mended for the saf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ystems. Key words: DCS;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AC ground; DC ground; shielding ground
第 23 卷第 1 期
吴常红 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
95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与故障容错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与故障容错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与故障容错计算机系统可靠性与故障容错一直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热门问题。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和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长,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分析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的故障容错技术。

一、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定义与影响因素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

一个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应该能够在面对各种故障和威胁时仍然保持其正常的功能和性能。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硬件、软件、网络以及人为因素等。

其中,硬件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基础,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网络设备等。

软件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网络的可靠性则决定了系统在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时的可靠性。

另外,人为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技能、系统维护和管理等。

二、故障容错技术1. 冗余技术冗余技术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常见的冗余技术有硬件冗余和软件冗余。

硬件冗余包括:主备份、N + 1冗余、N模块冗余等。

主备份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设置主模块和备份模块,当主模块发生故障时,备份模块会自动接管;N + 1冗余是指在N个模块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备份模块,当任何一个模块发生故障时,备份模块可以接管;N模块冗余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设置N个相同的模块,当其中一个发生故障时,其他模块可以继续工作。

软件冗余包括:软件备份、软件恢复等。

软件备份是指将软件存储在多个位置,当软件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切换到备份位置继续运行;软件恢复是指在软件发生故障时,通过备份恢复软件的正常运行。

2. 容错技术容错技术是指通过检测和纠正技术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常见的容错技术包括校验码、冗余检验、错误检测和纠正码等。

校验码是一种通过添加特定的位来校验数据传输的完整性的技术,常见的有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等;冗余检验是通过增加冗余数据来检查和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常见的有海明码、RS码等;错误检测和纠正码则是通过将冗余数据和编码技术相结合,实现高效的错误检测和纠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效地增强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 1, 2]

1 电磁干扰源及其对计算机系统的干 扰机制
1. 1 空间辐射干扰源 空间的辐射干扰 ( EMI) 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供电 网络和电气设备的 暂态过程、 雷电、 无 线电广播、 电 视、 雷达和通信等产生的, 通常称之为辐射干扰 , 其分 布极为复杂。它们对计算机系统影响途径有两条, 其 一是直接 对计算机内部的辐射 , 由电路感应产 生干 扰 ; 其二是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 及其通信网络 的辐 射 , 由外围设备和通信线路的感应引入干扰。辐射干 扰与现场设备布置及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场大小 , 特别 是频率有关 , 一般通过电源和计算机局部屏蔽以及高
计算机系统在近 10 年来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在 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集成了系统的检测、 辨 识、 显示、 控制、 历史趋势、 报警于一体, 并进行联网管 理, 组成有级别的专家系统。但是计算机系统的可靠 性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 系统 的抗干扰能力是关系到整个系 统可靠运行的 关键。 一些在国外有运行实绩且技术性能先进的集散控制 系统 ( DCS) , 若不综合考虑和处理好现场电磁环境和 兼容问题、 系统的接地源和连接质量问题 , 也不能保 证安全可靠运行。我国工业现场电磁环境较为恶劣 和复杂 , 要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 一方面要求生 产制造单位按可靠性设计的要求, 提高系统抗干扰能 力; 另一方面, 要求工程设计、 安装施工和使用维护单 位引起高度重视 , 如安装环境、 接地点、 振动源和周围 磁场的考虑 , 各方配合才能比较完善地解决问题, 有
收稿日期: 2000- 06- 13 作者简介: 吴常红 ( 1962- ) , 男 , 四川武胜人 , 西南农业大学讲师 , 从事计算机应用及控制研究。
94
西







2001 年 2 月
压泄放元件( 限幅器等) 进行保护( 如图 1) 。
电位的分布干扰极易影响计算机的逻辑运算和数据 存贮, 造成数据混乱、 程序跑飞或死机。模拟地电位 的分布将导致测量精度下一步下降 , 引起对信号测控 的严重失真和误动作。为防止计算机系统出现这种 严重故障, 目前一些计算机系统开始采用浮地方式 , 即把模拟地、 逻辑地屏蔽浮置起来与外界隔离, 不接 大地 , 这是计算机抗 干扰设计的一 大进步。为 抗静 电 ,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在设计时 大多没采用浮 地方 式 , 一般要求有良好的接地装置或尽量远离其他装置 单独接地 , 且接地电阻要小, 以减少受其他接地系统 的干扰。 1. 4 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干扰 主要是系统内部元器件及电路间的相互电磁耦 合、 电磁辐射产生 , 如逻辑电路相互辐射及其对模拟 电路的影响 , 模拟地与逻辑地的相互影响及元器件间 的相互不匹配使用等。计算机制造厂对系统内部进 行电磁兼容 ( EMC) 设计的内容 , 比较复杂 , 作为应用 部门无法改变 , 可不必过多考虑 , 但要选择具有较多 应用实绩或经过考验的系统。
第 23 卷第 1 期 2001 年 2 月
西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ol. 23, No. 1 Feb. 2001
文章编号 : 1000- 2642( 2000) 06- 0093- 04
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
吴常红
( 西南农业大学 , 重庆 400716)
y
摘要 : 分析了电磁干扰及其对计算机系统 干扰的机 理 、 接地处 理的重 要性 。 提出 了系统 应用中 必须综 合考虑 系统的 可靠性 , 防止通过变压器和仪器的共同供电配电系统引入的干扰 , 提出 为了保证 系统可靠应 用 , 采 取的几种 有效的抗 干扰措施 。 关 键 词 : DCS; 电磁干扰 ; 电磁兼容 ; AC 接地 ; DC 接地 ; 屏蔽接地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TP 39; TN 973. 3
1. 2
系统外引线干扰源
主要是通过电源和信号波引入 , 通常称为传输干 扰, 在我国工业应用领域较为严重。通过变送器供电 电源或共用信号仪表的供电电源即配电器串入的电 网干扰 , 这往往被忽视 ; 信号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 的干扰也很严重 , 由信号引入的干扰会引起 I/ O 接口 工作异常和测量精度严重降低。对于隔离性能差的 系统, 还将导致信号间互相干扰, 引起共地系统总回 流, 造成逻辑数据变化、 冲程 和死机( 如图 2) 。
3
3. 1
主要抗干扰措施
采用性能优良的隔离电源抑制电网引入的干扰 电网干扰串入计算机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
的供电电源 ( 如主机电源、 I/ O 电源等) 、 变送 器供电 电源和与计算机系统具有直接电气连接的仪表供电 电源等耦合进入的。目前对于计算机系统 ( 如主机、 I/ O 等 ) 供电的电源一般隔离性能较好 ; 对于 变送器 供电的电源即配电器与计算机系统有直接电气连接 ( 如共用信号等) 的仪表的供电电源 , 往往由于工程设 计或使用单位选配,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对仪 表和变送器供电的配电器 , 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隔离措 施 , 但普遍还不够 , 主要是使用的隔离变压器分布参 数大, 抑制干扰能力差。经电源耦合而串入的干扰主 要是共模干扰, 所以目前变送器各共用仪表连接线上 的共模电压普遍较大 , 有的竟高达 130V 以上 , 这对系 统的测量精度有很大影响, 甚至会损伤模件。因此 , 对于变送器和共用信号仪表供电应选择分布电容小、 抑制带宽大 ( 如采用多次隔离和屏蔽及漏感技术 ) 的 配电器 , 以减少计算机系统的共模干扰[ 3] 。 另外, 可采用在线式不间断供电电源( UPS) 对计 算机、 变送器和共用仪表系统供电 , 保证电网馈电中 断时不间断连续供电, 提高供电安全可靠性, 并具有 较强的干扰隔离性能 , 是一种工业计算机测控系统的 理想电源。 3. 2 正确选择接地点完善接地系统 全面考虑及综合设计完善的接地系统是工业计 算机系统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 3. 2. 1 全系统采用统一的接地网 由于工业现场环 境的限制 , 与办公用独立的单机系统不同, 工业计算 机系统与大量的过程信号相连接, 而过程信号又往往 在现场接地 ( 如热电偶热端接地等) , 不可能设置完全 隔离的独立接地系统。因此, 工业计算机系统的接地 网宜与现场电气接地网共用, 否则对突变电磁场 ( 如 雷雨、 浪涌等 ) 的冲击将给计算机带 来更大的干扰。 所有需要接地的点应通过接地线与接地网牢固连接 , 且连接点应尽量靠近。 3. 2. 2 信号屏蔽层的接地必须保证单点接地 信号 源接地时, 屏蔽层应在信号侧接地; 不接地时, 应在计 算机侧接地; 信号线中间有接头时 , 屏蔽层应牢固连 接并进行绝缘处理, 一定要避免多点接地; 多个测点 信号的屏蔽双绞线与多芯对绞总屏电缆连接时 , 各屏 蔽层应相互连接并经绝缘处理。对于计算机系统的 输出信号 , 不论是模拟量还是屏蔽输出信号, 其屏蔽
ON RELIABILITY I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YSTEMS
WU Chang- hong (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its interference with computer systems and the impor tance of ground processing . It argues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s in appli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n all- round way and interference caused by common power supply and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the transformer and the instrument. Some anti- interference measures are recom mended for the saf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ystems. Key words: DCS;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AC ground; DC ground; shielding ground
2
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的可靠性设计
计算机系统的抗干扰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求制造
单位设计生产出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产品, 且有赖 于使用部门在工程设计、 安装设计和运行维护中予以 全面考虑 , 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设计, 才能保证 系统的电磁兼容和运行可靠性。 1. 3 接地系统混乱时的干扰 2. 1 干扰及其干扰的影响 工业计算机系统的地线包括模拟地、 逻辑地、 交 流地、 直流地和保护地等 ( 见图 3) , 必须处理好 , 否则 计算机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接地系统混乱对计算 机系统的干扰主要是大地电位分布不均 , 不同接地点 间存在地电位差 , 引起地环路电流 , 影响系统正常工 作。根据从事工业控制的经验 , 为避免接地回路形成 的噪音和仪器控制系统不同接地间引起的电位电平, 确保整个系统的接地合理 , 交流和直流地线的安装应 遵循下列原则: 在现场实际应用中 , 接地系统应符 合计算机系统或 DCS 制造商的标准要求 ; 在装置 接地网上用一专用的接地点 , 采用单点连接线, 连接 线应该是选粗铜线 , 以降低接地电阻; 特别是 DCS 系统接地电阻小于 10 , 直流接地电阻小于 1 。 若逻辑地、 模拟地与其他接地处理混乱 , 所产生 的地环流就可能在地线上产生不等电位分布 , 影响计 算机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的正常工作。计算机工作 的逻辑电压干扰容限仅 0. 3V~ 0. 4V 伏左右, 逻辑地 干扰对模拟电路的影响是连续的, 且随着干扰的 增加而加大, 如干扰源消失, 系统亦即恢复原来的状 态。 数字电路所用的逻辑元件都有各自的阈电平和 与之相对应的噪声容限, 只要外来干扰不超过逻辑元 件的噪声容限 , 便不会影响电路。但是, 如果输入系 统的干扰超过噪音容限, 干扰可能会触发触发器和存 储器所保存的信息, 系统程序便有失控的危险。由于 数字系统 具有存储功能、 判断功 能以及高速运 算功 能 , 因此可以在系统中注意可靠性设计, 增强抗干扰 能力。当外界干扰串入 系统时, 会在系统的输 入部 分、 输出部分、 程序运行部分干扰系统的工作。尤其 是生产运行时 , 干扰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如程序 跑飞 、 程序错误走向、 不响应中断服务、 芯片内信息 发生变化等。 2. 2 容错技术的应用 由于干扰不可能完全清除 , 只能在应用中考虑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