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中八年级语文学法指导-如何圈点和批注-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次讲演》学案
闻一多
【学法指导-圈点和批注】
一、初读(速读)
标注内容:
1、自然段序号。
2、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生字词。
符号:字词下面标“○”;工具:词典;位置:“眉批”。
4、关键语句:(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等)
符号:直线
5、段落内容。
位置:尾批。
初读目标:
1、读通文章,扫清文字障碍。
2、粗知文章的思路的层次。
3、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写了什么?)
4、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什么?)
二、精读
批注内容: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
批注符号:句子:“~~~”线;词语:“△”号
批注位置:“旁批”;
批注语言:卷面语
1、重点词语
2、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3比2拟”等)
3、特殊标点符号的使用
4、人物的细节描写(外、语、动、神、心等)
5、有疑问的地方。
句末标“﹖”
三、复读
总览全文及个人批注内容,探究文章写法,写出个人感悟、联想及补充等。
【知识链接】
1.了解文体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
第二,观点集中、鲜明。
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2.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
1920年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跨入中国诗坛。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
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现实极端的恨。
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6年7月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
”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
3.了解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
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
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
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
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初读批注】
一、给加点字注音。
诬蔑
..()()屠.杀()恐怖.()卑鄙.()
赋予
..()()卑劣.()蛮横.()挑拨.离间.()()
二、解释下列词语。
1.诬蔑:
2.卑劣:
3.赋予:
4.蛮横:
5.挑拨离间:
三、整体感知
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复读批注】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②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③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④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⑤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二)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我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我们看,光明
..就
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
..的时候。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恰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 上文第一段演讲词哪一句话体现作者的观点:()
A. ①
B. ④
C. ⑤
2. “无耻”“光荣”“集团”“诬蔑”这些词的感情色彩是:()
A. 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B. 中性褒义词贬义词贬义词
C. 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3. 赏析句子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4.上文第二段中“你们”,“我们”分别指代谁?人称转换的作用是什么?
5.“光明
..的时候”一句中的“光明”“黑暗”分别指什么?
..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
答案:
【初读批注】
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
第二部分(4、5段):分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复读批注】
1、C 2.C
3.答:这是一句设问句,强烈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愤怒和斥责的情感。
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4.答:段落中的“你们”指代敌人,“我们”指代群众。
用“你们”,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显出讲演者毫无畏惧,直接向敌人挑战,向敌人发起攻击。
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的、战友般的感情,鼓动人们团结斗争。
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显出讲演者爱憎分明,立场坚定。
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有力地配合讲演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5.答:“光明”指民主和平运动的胜利;“黑暗”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