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G-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第3部分
公共经济学第3章 公共产品理论[精]
![公共经济学第3章 公共产品理论[精]](https://img.taocdn.com/s3/m/e67c882da300a6c30c229f43.png)
I
J
OA
4
I J
X
• 3.1.1公共产品的一般均衡分析
•
所谓的边际替代率
MRS(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是指减
少一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消
费,要增加多少其他产品
能维持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不变。
5
Y
△Y
△X
I
O X
边际替代率示意图
6
7
• 3.1.2 庇古模型
庇古的公共产品提供图
的公共产品。
• 1.拥挤性公共产品最优使用规模
人 均 收 益 或 成 本
E
MB
MC C/N
TB
O
N*
N
拥挤性产品最佳使用者规模 16
• 2.拥挤性公共产品例证
• 拥挤性公共产品,只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其 消费才有竞争性,而在此之前,则不具有竞争性。
成本、价格
A
DD
拥挤线 通过能力线
P0
E0
MR MC
•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机制必须借 助政府力量才能建立起来,提供公共产品的融资方式主要依 靠政府的强制性征税。
14
3.3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 3.3.1准公共产品
• 萨缪尔森所定义的公共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称 之为纯公共产品。在现实中,有些产品既非纯粹的公共产品,又非纯粹 的私人产品;这些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被称为“混合产 品”或“准公共产品” • 从时间上看,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具有历史阶段性.
8
• 3.1.3鲍温模型
• 1.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 假定一个社会中有A和B两个人,私人 产品和公共产品两种产品。如图3-6所示 ,A对私人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A,B对私人 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B,那么市场需求 D=DA+DB,用市场需求曲线DD表示。私人 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S。DD和SS相交于E, P 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P和数量Q。在市场上 ,个人A和B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在价 格为P的前提下,A消费的私人产品数量为 QA,B的数量为QB,且Q=QA+QB。对于价格 而言,它等于边际成本,即P=MC。
第三讲公共产品理论(修改稿)

• 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 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 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 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思考题
1. 公共产品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公共产品 应由政府提供?
• 同一供给水平下,不同消费者的满足程
度不一。
• 消费者所愿支付的公共产品价格不同
(对税收的支付意愿不同),导致公共 产品供给水平不同。
• 受益者负担。
林达尔均衡与白搭车现象
• 核心问题:税收水平与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公共产品的成本合理分摊
• 鲍文(Bowen)自觉付税说:每个社会成
员自觉地按照自己从公共产品所获得的边 际收益来承担相应成本。
• 定义 • 分类 • 实质 • 纠正
外部性的定义
指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使生产者 和消费者之外的社会成员遭受损失(获 得利益)的特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 因。
外部性的分类:
• 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第三者受益而不
用付出成本。
• 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第三者受损而
无法得到补偿。
生产的正外部性(如养蜂) 生产 生产的负外部性(如污染) 外部性
第三讲 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分类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外部性及其纠正
思考题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分类
• 公共产品的定义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 公共产品的特点 消费的非竞争性
受益的非排它性
• 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 •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 公共产品与公共资源 • 公共产品的分类
第3章公共物品理论

这样,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
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 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向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提供的,且在消 费上具有竞争性,并很容易将未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受益范 围之外的物品或服务。
●
●
●
●E
DC=MBC DB=MBB DA=MBA
S=MC=AC D=∑QD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馒头的数量(个)
纯粹公共物品的需求
所有消费者必须同时消费同样数量的纯粹公共物品,消费者无法调整 其对纯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到P=MB的水平,所愿意支付的价格(MB) 是不一样的。图形上表现为个人需求曲线垂直相加。
• 私人物品或服务则是效用可分割的(divisibility),即它可被分割
为许多能够买卖的效用单位,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或者说“谁 付款,谁受益”。
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 个人或厂商对某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他人或
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减少他人或厂商享用该公共物品或服务的 数量或质量,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 或服务的消费量,或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混合物品的供给
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成本、价格
A DD
拥挤线 通过能力线
DD:需求曲线;
MC:边际成本线为零;
效率准则下的均衡量: Q* ,固定成本收 不回,经营者亏损。P0Fra bibliotekE0MR
O Q0 Q*
第三章 公共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h*和G*组合; 相应的税收价格称为林达尔价格 税 收 总 额 为 政 党 政 治 权 力 相 同 ;
1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 一、特殊的一些现象
第三方收益增加:企业在某地办厂,给 附近居民带来房价上升的好处;环境治理
“龙井”名称:“西湖龙井”、“杭州 龙井”、“浙江龙井”等名称;“龙井”二 字成为“公地”,谁都在使用,以便获得品 牌认可。 无形性享受:餐厅飘散出来的香味。
搭便车现象: 村庄修路、社区清洁水环境治理 公地的悲剧:公共牧地放羊
非排他性,导致消费者行为的搭便车; 最后的结果则是没有公共产品的提供。
公共产品如何有效供给?
一、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私人部门不愿充分供给纯公共产品。供 给成本无法补偿。(为什么?) 公共部门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 它可以实现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公共供给 ≠ 公共生产;政府服务外包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i n j
(二)公共商品的基本特征
● 第一特征:非排他性。 将拒绝为消费公共产品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 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技术上不可行,或 者技术上可行,但排除成本非常高,因而经济上不 可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公共商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他人消费或受益 2、有些公共商品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 但从效率角度看却不必要排他 3、在有些情况下,“排他”尽管是可能的也是 必要的,但排他成本过于昂贵,经济上不可行。
2、政府途径:
(1)征税(收费)和补贴
征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征收相当于其外 部边际成本数量的税收。 补贴:对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发放相当于外部 边际收益数量的补贴。
(2)政府规制
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个人或企业从事的具有外部 性的经济活动。 (如:勒令关闭、停产)
第三讲公共产品理论

n 评价:
n 不管何种征税方式,都可以征收到有效率的保安数量所需的费 用,从而保证有效率的保安供给。并消除免费搭车。
n A方法遵循的是受益原则,B方法遵循的支付能力原则,都是 从某一角度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原则。
第三讲公共产品理论
的各点反映,如果他承担不同比例的公共产品成本,他可 以得到相应数理量的公共产品。 n 同理,从B来看,AA线相当B面对的供给线。 n 在AA与BB的交点,AB两人经过讨价还价,双方愿意 承担的成本的比例加起来等于1。这时的公共产品数量为 G*.
n 此时:由AA线、BB线的交点E所决定的均衡状 态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第三讲公共产品理论
结论:自愿捐献分担成本来供 给公共物品的可行性
n 在成员人数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担的 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量达到最佳水平。 每人的捐献额为他从该公共产品中所能得到的边际收益。
n 在成员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自愿捐献中的免费搭车现象 将导致“公共的悲剧”。因此自愿捐献的方式就不再适 用,只能实行强制性的融资方式筹集公共品供给的资金, 这就是税收。
n 说明:排斥他人消费是不必要的。
第三讲公共产品理论
1.2 判别 公共物品的步骤与物品分类
•是否竞争性是
•排他性/竞争性产品 •(纯粹私人产品)
•市场能有效提供
•技术上可排他吗? •是
•否 •排他成本很高吗?
•否
•非排他性/竞争性 •(共有资源) •需要明确产权
•是
n 差不多每个人都喜欢生活在没有贫穷的社会里,消除贫穷对 大家有益。
n 但是私人市场不能消除贫困,私人慈善事业也很难解决问题。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章 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

●政府治理外部效应的经济性规制政策: 1.进入规制。进入规制的主要手段有:特别 许可;注册制度;申报制等。 2.数量规制。数量规制的主要有:投资规制 和产量限制。 3.提供服务规制。 4.设备规制。 5.价格规制。
2020/4/19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与斯塔布尔宾的定义,只要 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 变量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则有外部效应存 在。
设UA表示个人A的效用,那么如果 UA= UA(X1,X2,---Xn,Y1)
则具有外部效应。其中X1,X2,---XN表示由个人A所控制 的活动,Y1表示由个人B所控制的活动。
2020/4/19
在现实生活中,既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不是纯粹 的私人物品,根据其消费具有的特征,可将其归为混合 物品。混合物品进一步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无排他性或弱排他性,但有一定的竞争性的物品。 2.有排他性,但非竞争性的物品。 3.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 物品”。
2020/4/19
二、外部效应的类别 (一)生产的外部经济性; (二)消费的外部经济性; (三)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 (四)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2020/4/19
三、外部效应与市场均衡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成本收益不对称,这就会影响市场配置资 源的效率。 (一)外部正效应。某种产品收益的外部化导致这种产品私人 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私人企业的供给不足,从而带来福利损失。
2020/4/19
对于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第一类混合物品,可 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用市场提供方式。政府要考虑 的问题是从社会角度出发比较两种提供方式何者为优, 根据是什么。比较的依据只能是社会效益和成本。
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

免费搭车经典案例-重庆最牛钉子户
公共产品理论发展
神童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John Stuard Mill,1806-1873)
3岁开始学习希腊语,8岁学拉丁文,12岁研 究逻辑学, 13 岁时对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一切作 了全面观察。被认为是历史上唯一智商高达 200的 人,是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代表作为 1848 年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 在公共产品理论方面的贡献是提出著名的灯 塔案例,并认为依靠市场力量来提供公共产品是 困难的 。
公共产品理论发展
林 达 尔均 衡 ( Lindahl Equilibrium ) : 如果每个成员都按其所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 收益的大小,来贡献自己应当分担的费用,则 公共产品供给可以达到最佳水平。 林达尔均衡有两个假设前提:一是每个成 员都愿意准确披露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得到 的好处;二是每个成员都清楚了解其他成员的 喜好及收入状况。
i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区分
根据非排他性、排他性和竞争性、非竞争性的组合,产 生四种产品定义。
非排他性 goods with externalities perfume cigarette education 竞争性 pure public goods defense environment 非竞争性
公共产品私人供给
B
贡献 贡献 不贡献
325,325
250,400
A
不贡献
400,250
300,300
公共产品私人供给
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囚徒困境过于极端
第一,个人按集体利益行事并非绝无可能,而 且范围越小,越可能顾及集体利益; 第二,个人不一定只在“要么贡献,要么不贡 献”两种策略中进行选择; 第三,利他主义的存在。
第3章 公共物品

第一节 纯粹的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三大特性:
1、消费的非竞争性 Non-rivalness 即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 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 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 2、受益的非排他性 Non-excludability 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 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3、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Non-divisibility 即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 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三、公共财政:免费搭车者问题的解决 公共财政:
• 公共物品或服务不可或缺 • 免费搭车者问题不可避免 • 只有依靠政府部门使用非市场的方式 (公共财政)来解决 • 有效途径——强制性的融资方式
第五节 混合物品
• 概念: 居于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与纯粹的私 人物品或服务之间,兼有公共物品或服 务以及私人物品或服务的特性。 • 类型: ——拥挤性的公共物品 ——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
保 安 的 数 量 1 MBA MBB MBC ∑MB 300 250 200 750 2 250 200 150 600 3 200 150 100 450 4 150 100 50 300
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最佳产量
边 际 效 益 和 边 际 成 本 ︵ 元 ︶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D=∑MB=MSB 200 100 MBA MBB MBC 0 1 2 3 4 5 保安的数量(个)
第二节 纯粹的公共物品与纯粹的私 人物品: 人物品:需求分析
一、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 • 加总某一时间内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在各 种价格水平上对该种物品的需求量,得 到对该种纯粹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
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XXXX

知识补充 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科斯定理
coase theorem
罗纳德·哈里·科斯
1932 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1951 年获博士学位。除了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英国政府以外,科斯 —直从事学术研 究活动。先后在英园的利物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等任教。 1951 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布法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芝加哥 大学任教。 1961 年后任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 1991 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Ob A h=1
A 承 担 的 h* 税 金 比 例
h=0 Oa
E B G*
B B承
担 的 税 金 比 例
A
公共产品数量
从理论模型可以得出: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消费者 按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 效用水平真实地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 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的成 本。 这正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困难所在。
科斯一生从事产权的理论研究。其理论形成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 30年代对正统的微观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指出市场 机制运行中存在着摩擦即存在着交易费用,减少磨擦的关键是产 权制度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在分析企业的起源、性质和生产 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中,科斯首次将交易费用概念引入经济分析, 奠定了现代西方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是1937 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杂志上的经典性论 文《企业的性质》 (该文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20 多年后,当科斯 的另一篇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问世后,《企业的性质》一 文才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正是《企业的性质》一文, 奠定了科斯作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的地 位)。
公共经济学
? 以国防和苹果为例:
第三章公共物品理论课件

综上所述,公共物品是可以分作几个层次来界定 的:同时满足三个特性和同时满足非竞争性和 非排他性特性的公共物品,可称作“纯公共物 品”;而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受益上具有排 他性以及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 性的公共物品,则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三、搭便车问题
由于公共物品的共同消费和非排他性,使得每 个人不管付费与否以及付费多少,都能得到相同数量 的公共物品,所以具备刺激因素使每个人都这么做, 都成为了搭便车者。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 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 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 某些个人和厂商。国防就是公共物品的一个典型事例。
相比之下,私人物品的效用则是可以分割的。私人物品的 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 而且,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或者说是谁付款谁 受益。
二、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无效率
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这 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具备非排他性,每个人都相信他付 费与否都可以享受公共物品的好处,从而公共物品的投 资无法收回,私人企业自然不会提供这类产品。另一方 面,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帕累托最优所要求 的边际成本定价的原则,这些产品必须免费提供,这也 是私人企业难以接受的。
这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就不具有提供 公共物品的动机和激励,因为他一旦提供了这种产品, 就无法排除不付费的搭便车者对该产品的消费。
第二节 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一、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均衡产量、价格由其供给曲 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需求曲线应与该产品消 费方的边际效用曲线相一致,供给曲线应与该产品 生产方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一致,这样,边际收益等 于边际成本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
公共经济学第3章 公共产品理论

25
思考题:
• 1.现代社会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范围? • 2.政府如何把握信息提供的度与时机? • 3.为什么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公共产品最优提供模型? 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 4.“虚拟”的公共产品最优供应模型是否具有现实意 义? • 5.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 6.威克塞尔-林达尔均衡所揭示的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 给的均衡条件是什么? • 7.公共产品有哪些提供方式? 26
• 公共产品的充分有效提供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但其成本要靠社会成 员来共同分摊。每个人承担足够的份额,公共产品才能顺利提供出来。 这样,公共产品提供问题犹如“囚犯困境”。
21
3.4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 3.4.1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
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组织和安排,政府的主要职责 就是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创造社会经济正常而有效运行的基 本条件。 • 政府提供不等于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生产全部公共产品。政府直 接生产和经营公共产品,往往会导致效率低下。原因如下: • (1)政府直接经营公共产品企业,由于没有私人部门与之竞争 ,处于垄断地位,从而导致垄断带来的种种弊端; • (2)政府直接经营公共产品企业,由于没有利润动机的激励, 导致生产低效率; • (3)政府直接经营公共产品企业的支出来自预算,部门利益及 重要性竞争会导致预算膨胀和失衡,损害公共部门效率。
签订合同
经济资助
基本方式
授予经营权
政府参股 24
社会自愿服务
第3章 公共物品理论

非竞争性和可排他性:俱乐部产品
准公共品
较低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池塘资源
3.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私人品
8
公共品的类型
从特性上分: 纯公共品是严格满足非竞争和非排他条件的产 品。如国防、公安等; 准公共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程度较低的产 品。如在俱乐部产品(公共游泳池、图书馆) 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轻易地排他;公 共池塘资源(草原、湖泊、河滩沙场)消费上 具有竞争性,但难以排他。
或
MSB MBi MB j MSC
j 1
12
n 1
三个消费者从安全保障中获得的边际效益
边际 效益 MB1 MB2 MB3 ∑MB 保安数量 1 300 250 200 750 2 250 200 150 600 3 200 150 100 450
*
4 150 100 50 300
22
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求解助学贷款难题
助学贷款难的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始终是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主 角,这既不符合助学贷款的制度设计(助学贷 款的核心是“助学”),也不符合商业银行的 价值取向。 其次,从高校来看,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 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教育基础设施的扩建使高 校对资金的需求急剧上升,而且政府财力投入 也有限,许多高校都面临资金紧缺的压力。
1.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披露可从公共产品或服务 中获得的边际效益的大小; (不存在隐藏动机) 2.每一成员都清楚了解其他成员的嗜好及收入状 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或服务 可能给彼此带来的真实边际效益。 (不存在隐藏可能) 16
搭便车问题
定义: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 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 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 “搭便车” 的根源: 产权界定不清 外部性 公共产品在技术上难以分割 “搭便车” 的后果: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经典案例:公地悲剧 三个和尚没水喝
全球公共产品供给

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全球公共产品(GlobalPublicGoods,简称GPGs)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是公共产品理论在全球化过程中演变和发展的结果。
世界银行对全球公共产品作如下定义:“全球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跨国界外部性的商品、资源、服务以及规章体制、政策体制,它们对发展和消除贫困非常重要,也只有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集体行动才能充分供应此类物品。
”考尔等人对全球公共产品进行了较为权威的界定:全球公共产品是其收益可以扩展到所有国家、所有人民和所有世代的产品。
这一定义对全球公共产品提出了三方面的规定性:(1)受益空间:全球公共产品的受益空间非常广泛,突破了国家、地区、集团等界限,例如保护臭氧层,受益者不仅仅是美国或欧盟等发达国家,而且也能够使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受益;(2)受益对象:受益者包括所有人,任何国家的国民从中得益时都是非竞争、非排他的,全球气候稳定不仅使某些国家的一部分人得益,而是所有入都能从中得益;(3)受益时间:全球公共产品不仅使当代人受益,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未来几代或数代人从中受益。
例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根据不同的标准,全球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见表1。
我们认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一国单边供应能够由一个国家单独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可称作最优选择全球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非中性的特点,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产品可能使有的主体受益,有的主体受损;另一方面每个主体受益或受损的水准不同。
例如,“金融稳定”虽然对所有主权国家都有好处,但不同主权国家从中得到的收益差别甚大。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从全球公共产品的单独供给中获得的收益大于单独提供时所花费的成本,即使其他国家都搭便车,它也会提供。
例如一个国家针对某种疾病(比如脊髓灰质炎)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即使它知道如果其他国家选择搭便车也会从中受益,但只要它认为本国从该疫苗中的收益大于单独提供时所花费的成本,那么它也会选择投入资金开发。
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作为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公共部门经济理论框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公共产品理论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事实上,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各种行为,都可以在公共产品理论中寻找依据并获得理论指导。
同样,对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政府介入经济活动的行为及其效率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节公共产品的特性与识别一、公共产品的特性(一)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例如国防,一旦形成了国防体系,提供了国防服务,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是非常困难的。
即使拒绝为国防费用纳税的人,也仍然处在国家安全保障的范围之内。
而私人产品则必须具有排他性,因为只有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
(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Non—divisibility)效用的不可分割性(Non—divisibility):即公共产品(包括公共劳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不能按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
例如,国防是公共产品的一个典型事例。
国防所提供的国家安全保障是对国内所有人而不是个别人提供的,任何人都无法拒绝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也不能通过巾场把为之付款的人和拒绝为之付款的人区别开来。
而私人产品(包括私人劳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而且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即谁付款、谁受益,如食品、服装等。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实际上是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延伸。
(三)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对一般私人产品来说,一个人消费了这一产品,别人就无法再消费了;公共产品则不同,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GPG的起源与定义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荷兰人。
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
同时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在1609年发表的《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格劳秀斯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洋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
”时至今日,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已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对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经济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了六个方面的自由,这也是源自于“公海自由”的精神,因为它规定这些自由对沿海国和内陆国一律适用。
六种“公海自由”介绍给大家:一、航行自由;二、飞越自由;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须受关于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四、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须受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五、捕鱼自由(须受关于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条款规定限制);六、科学研究自由,但需遵守公约中关于大陆架和海洋科学研究的两部分规定。
在国际法理论中,格劳秀斯认为:万民法就是支配国与国相互间交际的法律,即国际法。
国际法是制定法的一种,是一切国家或多数国家合意采用和制定的一种法则,以及用国际法角度分析战争原因。
奥尔森1966年,奥尔森以北约为例对国家间共同维护安全问题的探讨,被看作是国际公共物品研究领域中较早期的探索。
并于1971年在《增进国际合作的激励》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国际公共物品”的概念。
(全球公共物品与国际公共物品是不同的?:超链接)“霸权稳定论”补充;1999年,考尔、格伦伯格和斯特恩、斯蒂格利茨等学者在《全球公共物品: 21世纪的合作》这本著作中已经不再使用国际公共物品这一术语,而是开始使用全球公共物品一词。
在这里,考尔等人主要从全球公共物品受益延伸的角度提出了全球公共物品的概念:全球公共物品是收益延伸至所有国家、群体及世代的产品。
国际定义:全球公共物品是能够给所有国家、民族、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带来利益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全球向度》)全球公共物品理论对于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拓展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是萨缪尔森于l954年提出来的,1996年他又对公共物品下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公共物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而全球公共物品则超出了一国界限,其他国家的公民也可以享受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全球公共卫生、全球安全、跨国界制度以及跨国界的基本设施的协调等等。
国际区域性公共物品是指区域内的国家或组织共同提供、区域内的国家或组织能够享用的公共物品,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清迈倡议》等等。
全国性公共物品是指一国公民都能享用的公共物品,如国防、法律制度等等。
区域性公共物品是指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享用的公共物品,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等。
地方性公共物品是指某一地方 (如省内、城镇、街道)的居民可以享用的公共物品,如地方性大学和中学、城镇的街灯等等。
2.GPG的分类纯全球公共品和准全球公共品:根据全球公共品是否满足两个基本特性,将其分为纯全球公共品和准全球公共品两类。
但实际生活中的纯全球公共品很少,主要是指完全符合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全球公共品,其受益者包括所有的国家、群体和世代,如臭氧层保护、知识等。
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大都是准全球公共品,它们不完全满足非排他和非竞争的性质,但具有广泛性的趋势,如渔场保护、猎场保护等。
俱乐部产品,即拥有可排他的部分竞争性收益的全球公共品,则是准国际公共品中的重要一类,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约等。
根据全球公共品项目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环境、健康、知识、安全和管理等类别。
根据全球公共品的产生和面临问题不同,将其分为全球条件、自然全球共有和人造全球共有等三种主要的类型。
其中第一类和第三类物品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如和平、健康、金融稳定、自由贸易和知识、标准、原则等,而第二类物品则是自然界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如臭氧层、空气等。
第一类和后两类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流量,必须要有持续的努力来保证它们的供给,而后两类则是存量,要求人类正确、适当地消费以保证它们充分发挥其效用,因此,第一类主要面临供给的问题,而后两类则主要面临消费的问题。
来源不同的分类:生产的和自然的。
全球公共物品的实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
(超链接)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的上升,疾病的滋生与传播等。
以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文明:人类文明进程。
比如直立行走的技能,很多语言的学习与使用,牛顿定理,恩格尔曲线,LINUX系统。
3.GPG的供求根据国际公共品供给中参与者的地位,将其供给战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加总供给,即国际公共品由所有具有相同重要性的参与者的贡献加总而得,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氟利昂的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参与者的贡献都相同地影响着期望的结果,因此,所有的贡献在功能上都是相同的。
但是,此种战略很容易导致集体行为问题,即个别参与者会利用不做贡献的方法来威胁其他参与者,如继续使用氟利昂等,从而实现自己特殊的利益。
2.弱者供给,即国际公共品由那些弱势参与者来供给,如防止疾病传播和避免国际恐怖主义的预防措施等。
由于许多国际公共品,如国际秩序的强弱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弱的环节,必须将所有国家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要提高弱势成员国的能力,如向其提供援助以发展其国家能力等。
但是,这样容易导致“败德行为”的产生,弱势成员国会故意不去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影响此类国际公共品的供给。
3.强者供给,即由优势参与者单独来供给国际公共品,此种方法适用于解决那些需要迅速反应的国际问题,如先进的药品,最新的农业科技,或对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等。
这里最优秀的参与者的贡献就构成了全部的贡献。
此种方法只适合某些国际公共品的供给,如果将其推广至全部,就会产生垄断的风险,无法满足国际公共品的多样性需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无法补偿其供给成本,造成效率损失(Sachs,1998和Stiglitz,1998)。
根据国际公共品的定义,虽然国际公共品可以使所有人受益,但只是原则上的,这并不表明每个人都有一个可测量的收益,也不表明每个人的收益是相等的,每个消费者从国际公共品的供给中所获得的收益不仅取决于其所在国的政策选择,也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这种国际公共品的能力以及个人的偏好。
供给来源政府主导:在联合国体系内,有2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各类发展事业,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开发协会、粮农组织、世界粮食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农业和发展国际基金、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
国际反恐联盟是“9·11”事件后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形成的国际合作的一种泛称。
有时亦称“国际反恐阵线”。
由于国际恐怖势力的极端凶残和“9·11”事件的严重后果,又由于国际恐怖活动范围广泛,国际社会普遍感受到威胁,美国利用其道义上的优势和强大的实力,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推动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阿富汗的邻国以及伊斯兰国家参与反恐斗争。
绝大多数国家都表示支持美国并积极参与反恐斗争。
2001年底,表示支持国际反恐斗争的国家已有100多个。
其中包括中、俄、英、法、德、日等大国,北约成员国以及亚、非、拉的一些国家。
一些国家还同美国签订反恐合作协议,交换情报,相互提供支援。
国际反恐联盟并无固定组织、章程和固定不变的成员。
各国政治理念、体制不同,国家利益各异,对于何谓恐怖组织,如何与恐怖组织斗争,看法常有分歧。
随着反恐打击目标的变换,参与联盟的成员也变化不定。
民间组织:NOBEL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来是民间组织,后被纳入联合国组织中;人类自然活动:对美的认知,走路姿势的模仿,阿拉伯数字的广为使用等;自然产生的或存在的:地球引力,风力,阳光等。
4.GPG面临的问题1)全球公共物品同样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因此,不可避免的也会有以下问题:外部性:负“外部性”行为由于行为国不必承担全部社会成本而比较盛行;搭便车:正“外部性”行为无法弥补其行为国的成本而很少被国家采用。
2)全球向度的考虑,使得其具有的问题:无政府状态:在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和消费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超越所有国家的强权机构的存在,使得各国受到的有效的约束与激励。
国内公共政策经常采用的激励工具包括税收、补贴等,但在国际上却没有一个超国家的税收机构通过征税而影响政府和私人部门的选择,而且大多数的国际协定都不具有约束性,即使有一些约束性的内容也必须变成国内法律才能产生效应,因此国际的激励机制更具有间接性和劝说性。
弱国边缘化:“反罗宾汉效应”一些国际公共品的消费并不是免费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或进入壁垒,如信息知识、健康服务等。
比如,世界贫富差距扩大也使富国和穷国在获得信息知识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富国获得的知识存量越来越多,而穷国的知识存量则停滞不前。
同样,医疗的进步通常不能使那些受疾病困扰最严重的穷人受益,因为医药公司通常会重点研究和发展那些针对富人的有利可图的药品。
3)解决方案:产权明晰?排污税?组成俱乐部?霸权稳定论还是制度维持秩序?降低获得壁垒?国际援助?5.中国的状态1.联合国为了避免“反罗宾汉效应”,要求在国际实力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
在联合国会费比率分摊问题上,社会性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外交互动。
每三年一次的联大会费调整,总是伴随着国家之间的相互诘责和相互掣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中国同其他国家(主要是西方大国)在该问题上围绕着“能力支付”和“责任支付”展开激烈的攻防战。
这种博弈更像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互动,行为体之间对维持并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存在共识,并且意识到应该借助该机制以实现国际体系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人类共同体的繁荣和进步。
受到社会性互动关系影响的国家,外交行为并不一定表现为对相对收益的漠视,而在于国家经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追求同社会性因素之间的妥协。
尽管没有一个大国会表现出对外界压力的屈服,但经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如印度、巴西等国)在2000年后的历次联大会费调整上都承受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外交压力,会费比率保持了高速增长。
2.拿来与翻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享受到了更多的“全球公共物品”,是“坐享其成”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百度”参考学习,或者说是来源于“GOOGLE”,我们绕开了技术难关搜索引擎的设计,迅速给国人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搜索工具。
模仿让我们更快的掌握了更好的技能、知识,迅速的提升了生活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