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激发学生兴趣,希望重读《红楼梦》。

2、结合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㈡过程和方法
1、筛选信息: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2、细节品析: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②掌握通过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体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而把捉人物性格。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读、课堂激疑。

学法:自主思考、互助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得硕亭《草珠一串》“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

似乎读红楼梦是文人的专利,但是自从刘心武老师在百家讲坛开坛设讲以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红学热,百姓也谈红楼了。

其实在座的同学们也对红楼梦并不陌生。

我们初中学习过《葫芦僧判葫芦案》,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此外同学们对红楼梦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师问1: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
老师总结:好的不管我们怎么去理解看待红楼梦,当我们打开这部著作的时候,总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够被绕开的,那就是里面那些富有光彩的女性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当然就是谁呢?黛玉和宝钗。

插播《开辟鸿蒙》历来对黛玉和宝钗的评价就是众说纷纭。

师问2:那么我们在座的同学对黛玉和宝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谁能说说呢?
生自由回答:
老师:结合《开辟鸿蒙》适时点评引导
老师总结导入课文:通过咱们同学的介绍,我们感觉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她们的身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皇商和贵族的结合、而出身于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寄人篱下。

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沉稳,合于礼教。

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自矜自重。

那么这两个性格迥异、身世不同的人物她们之间是有隔阂、有矛盾的。

我们都知道宝钗非常善于处事,而黛玉因为有一点性格上的自我保护,所以难免有些尖酸刻薄的感觉。

贾府的上上下下对宝钗都非常的认同,但对黛玉则颇有微词,刚才我们在影片中也能感觉到。

再加之我知道宝钗有一个金项圈正好和宝玉的通灵宝玉相配这就更让深爱宝玉的黛玉有些妒意了(这些在第8、19、42印发材料中)。

在红楼梦的第45回中作者正是把这个矛盾双方放在一个情节当中演绎出一段互剖金兰语的故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段选文。

二、文本自主探究
师问3:大家在课下已经认真读过了这段选文,那我就向大家提一个小小的问题:这段选文当中林黛玉的处境和心境是怎样的?
生自由回答:
师问4:能不能把表现这些处境和心境的语言读一下
板书:处境
心境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从刚刚的赏析中我们知道黛玉正在病中,加之前面我们作为全文的介绍到作为人物的分析我们大家都说了黛玉她寄人篱下、身世孤苦、加之这个时候又犯病而且比往日更重了。

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女孩子她当时的心境会是怎么样的呢?正如同学们说的她既盼有人,但是有人来看她没说几句话她就又觉得厌烦了。

师问5:那么她这个盼盼的是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她盼望有人来,她为什么盼望有人来?但是又为什么聊不了几句她又觉得很厌烦了呢?心情不好同时感觉没有一个真心朋友的到来,这就是黛玉当时的心境,如果同学们读文章很仔细很细心的话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黛玉在前面与任何来看她的人说不上三两句话就厌烦了,可是在文章的最后对看望她的宝钗她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晚上再来和我说几句话儿”这可是一种诚心诚
意的邀请啊!
师问6:我们大家阅读的时候有没有思考国这个问题:从厌烦到诚邀这样一个情感变化是如何达成的?为什么黛玉在经过与宝钗的一段对话交谈后,情感上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个有趣的问题呢。

下面给大家一个思考讨论的机会,希望大家通过我们的思考交流共同解决。

小组讨论(5分钟):由厌烦到诚邀黛玉的情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呢?
老师引导:注意过程,黛玉宝钗共说了几次话,谁的话说的最长,那一段说的最长,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宝钗三番两次来找她而且最重要的媒介是什么(药方),注意前面说的话的层次,不能只是粗疏的看过要注意细节,注意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注意说话前有没有代表说话是的动作和表情的词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1、宝钗不是没有来看望过黛玉,看望黛玉时候,三言两语黛玉就
觉得厌烦了,然后就离开了,这是一种礼节性的探望,如果很介意的话还会再来吗?不会了。

可是宝钗又来了,说明她不只是礼节上的看望而是真正的关心。

2、这个药方当中人参和肉桂略显多了。

首先真正的关心体现在药方我都仔细看了,同时里面多什么少什么我很清楚我要告诉你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同时也表达出宝钗的渊博的学识。

剖析:宝钗原为探病而来,两人说话自然先从病说起。

妙就妙在宝钗说病并不先言病症,再说病因,以显示自己的才智;而是先从关心黛玉的身体(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体贴黛玉的处境(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出发,提议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

这番话语自然极易入耳入心。

有了这番铺垫,下面的关于药方、饮食的建议,也就更加显出了情真意切。

3、从整个文章脉络着眼,从黛玉咳嗽作为起因,她的盼望以及她们之间的交谈作为发展,以她们的冰释前嫌作为结尾。

为文章的脉络作了一下梳理,很好。

4、在她们交谈中黛玉谈到了自己孤苦的身世。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黛玉的身世是很孤苦的她是不轻易和别人说的。

因为她的性格有封闭、有保守、有一种自我保护,她不愿意向别人袒露心扉,但是在这个时候却向宝钗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全部呈现出来。

那么这个地方就体现出黛玉的的确确是被宝钗的真情所感化了,她在这个地方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真正的友情,对吧!
5、通过宝钗说我在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等,这是怎样的一种友情啊,如果开头说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宝钗可能有点虚假,但是当她们情感逐步拉近的时候再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觉得宝钗这个人简直就是太会体贴人了,是吧!剖析:宝钗的这番话语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关爱体贴之情溢于言外,将宝钗的细心、善解人意完全表现出来。

师问7:我们知道黛玉这个人啊平时很少跟人长篇大论的交谈,毕竟她是一个比较自闭自守的人,但是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发现最长的一段话是谁说的呢,黛玉。

谁能从这个角度看看黛玉说的这段话包含了几个层次啊?
(生自由回答:设防不设防敞开心扉老师适时点评引导:你觉得她说话有几方面的意味几个层次。

注意黛玉说的那段很长很长的话中,黛玉的话有几个层次?)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1、黛玉在这里有点自我批评,有点自责。

师问8:那一句体现了自责了?(还有吗?)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啊,她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当中责备自己四次呢?他为什么责备自己,她面对谁来责备自己,她面对宝钗啊。

因为她误会了宝钗。

师问9:我们如果仔细的话会看到,除了她对自己的自责之外,实际上还有对宝钗的?夸奖。

文章是怎么说的呢?(还有吗?)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大家看到了实际上黛玉说的这短短的一段话包含这对宝钗的几次夸赞,包含这几次对自己的自我反省自责,同时还包含这对自己孤苦身世的叙述。

师问10: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她会说出这样一段含义丰富的话呢?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正是宝钗的真心相待才使得黛玉能够敞开心扉。

师问10:我们如果再仔细看文章的话,还有一个地方挺值得把玩的。

在哪呢?(她们彼此深入以后有个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开玩笑。

黛玉这个人是不能轻易开玩笑的,很可能一个小小的玩笑能让她苦上半天的,可是平时说好很注意的宝钗在这个地方却和黛玉开了以个很有趣的玩笑,体现两个人的关系确实是拉近了。

剖析:宝钗情真意切的关怀让黛玉心中的猜嫌涣然冰释。

这番玩笑的话语正是二人心心相印、情同姐妹的反映。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时,不由得写下了如此批语:“宝钗此一戏直抵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

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


师问11:不知道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有没有看到黛玉说了七次话宝钗说了七次话,她们每一次说话的表情和动作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道、叹道、笑道、忙笑道。

从叹到笑不也表现一种情感的拉近,心灵的贴近吗!
老师总结梳理全文脉络:我们根据大家的分析共同梳理一下这段选文脉络:从黛玉的厌烦到叹息到笑到诚邀;由宝钗对黛玉的关心到黛玉对宝钗的赞美到黛玉对自己的自责最后到敞开心扉。

这不正是文章发展的一个脉络吗
板书:厌烦——叹息——笑——诚邀
关心——赞美——自责——敞开心扉
在这样的脉络发展当中两位女主人公她们的心灵逐渐的贴近,正体现了我们这段选文所取的名字“情真意切释猜嫌”。

正是由于这两个人的真心相待,真诚实意猜嫌才能够被化解的。

师问12:那么读到这里我想我们同学是可以总结一下在这段文章当中宝钗和黛玉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已经完全敞开心扉,对宝钗的她的态度,她的性格是率真坦诚的,没有一点尖酸刻薄的味道,跟平时大家对她的印象完全不同。

作为宝钗也是一样,她平时也不肯多说一句话生怕做错了什么事情,因为这个人是城府较深的人,相对于黛玉而言她显得成熟稳重得多,但是在这个时候她甚至主动和黛玉开玩笑。

这个人物的体贴,善良不也体现的出来了吗!所以,黛玉在这里体现的性格特征是真诚坦率;宝钗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善良体贴。

板书:黛玉:真诚坦率
宝钗:善良体贴
正是由于她们这样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使得对方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化解了。

师问13: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从什么地方入手去找出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征的呢?
师生共同回答:语言细节
板书:语言细节
老师总结梳理全文明确小说阅读方法:经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看到了文章表现出黛玉生病时所体现出的处境与心境,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环境;同时我们共同梳理了文章体现出来的脉络,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节;那么性格特征是谁身上的呢,是人物。

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因为背景是人物生活和情节推进的一个基础。

2、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和过程,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历史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只有当我们懂得阅读小说的方法之后,我们以后在阅读其他小说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三、布置作业: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黛玉和宝钗身上含有的那种人性美,但是做为红学研究的第一大公案来说,历来研究家们对于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的:
1、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亲而宝钗疏,黛玉热而宝钗冷。

2、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德有才。

3、谈恋爱自盼黛玉,找妻子还须宝钗;掉眼泪自为黛玉,鼓掌喝彩还向宝钗。

4、黛钗是“双峰并峙,二水合流”,她们名虽两个,实为一身。

在座的同学们心中肯定也自有一个黛玉和宝钗,一千个人也有一千部红楼梦,我们去阅读红楼梦,去走进红楼这个无尽宝藏(《红楼梦》是一部集园林、绘画、服饰、饮食、医药、歌词诗赋为一体的文学大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理解红楼不仅仅是这一突破和研究的方面,她还有很多的迷需要我们的同学去化解去探索,所以为了有助于大家理解红楼理解红楼当中的人物,去破解红楼当中的诸多谜团,我们教材的编著为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目,在此我们再向同学们推荐几本书:
李劼《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高阳《红楼一家言》
张爱玲《红楼梦魇》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目录》
另外同学们在阅读红楼时可以注意留心这几个章节8、19、27、32、45、63。

当然我们读过之后还得表现出一点心得,所以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
请大家以“我眼中的黛玉/宝钗”为题写一篇文章。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红楼梦的选读,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那么大家也需要在今后的阅读当中认真的去体悟,认真的去把握,认真的把自己的心和作者的心贴近,同人物的心贴近,只有这样我们的同学才能真正把红楼的味道,把很多作品的味道读出来。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黄亚果
①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
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

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②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


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

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③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

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

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

这种反
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④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

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7月2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就已经通过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被许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B.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需的,是更应该追求的内容。

C.墨子认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

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先秦各国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D.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天下百姓的幸福念念不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

B.文章在论证中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引用了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并由此指向了当今社会的幸福观。

D.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高度赞赏安贫乐道的弟子,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B.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他主张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C.在先秦诸子看来,只有不因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因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D.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
所以,先秦诸子才有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中国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

国家的海洋需求决定着海洋经略的地位。

国家的海洋需求源出于其海洋认知,主要关注海洋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价值。

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越充分,国家的海洋需求就越理性。

古代中国“闭海”就部分根源于认知不充分所导致的海洋需求理性化的缺失。

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经略产生的根源便是国家队海洋具备战略需求,且又拥有相应的能力来予以满足。

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互动转化,国家通过海洋精确的谋划探索合理需求,并通过能力限度内的行动予以实现。

海洋经略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国内现实产生的介入性变量(参见下图)。

在不考虑客观环境的理想模式下,国家的海洋需求越强烈,付出的能力也越多,对海洋经略的重视程度相应越高。

国家海洋需求与能力的互动图(理想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海洋经略的效果取决于海洋需求的满足程度,而需求的完全满足主要有两种调试路径:降低需求以匹配能力或提升能力以匹配需求。

前者侧重于“自我限制”,后者则倾向于“自我开拓”。

在这个层面上,海洋需求构成了海洋经略的目标上限,而海洋能力则是海洋经略的效用底线。

在理想模式下,国家的海洋能力越强,国家的海洋经略规模就越大、周期也越频繁。

就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而言,分裂时期沿海邦国对海洋的强烈需求通常要服从于能力的限制;统一王朝前期的海洋需求更为宽泛,同时也能凭借强大的能力得到满足;而统一王朝后期海洋经略的收缩则与国家能力的衰落成正相关态势。

海洋经略可能实现海洋强国的塑造,却无法阻止海洋强国的衰落。

在不考虑客观环境的理想模式下,国家能够自觉实现海洋需求与能力的良性匹配;可是在现实情境中,国家所处的客观环境(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往往深刻影响着国家对海洋需求的判断以及对海洋能力的使用,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塑造,也可能是消极限制。

通常来说,历史趋势具有不可抗的变动性,地缘结构具有可靠的稳定性,秩序进程具有可抗的变动性。

而国家的“积极回应”则是通过理性的海洋经略,顺应历史趋势、改善地缘结构、建构秩序进程。

只有当积极塑造和回应同时发生,涉海大国才能促进需求与能力的良性匹配,实现向“海洋强国”转型。

由于客观环境的三要素之间通过呈现出结构性矛盾。

因此,海洋经略作为介入性变量就要在平衡需求与能力的同时,结果有限,协调客观环境产生的矛盾。

“海洋强国”必然要面临维系成本的边际递减效应,而国家战略资源的有限性则更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基础的消耗。

客观环境的结构性矛盾重新加剧,海洋能力与需求的匹配回归失衡状态,海洋强国也逐步退转到涉海国家。

就古代中国人而言,更多还是结构性的矛盾,海洋经略没有对客观环境进行有效协调,从而使得国家的海洋能力与需求在失衡中同时衰退。

(摘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海洋需求事关国家生存发展,对海洋需求的判断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B.古代中国一旦海洋需求缺失理性,海洋认知就会不充分,随即出现“闭海”政策。

C.海洋经略源于国家对海洋的战略需求,而国家的海洋需求则是基于对海洋的认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