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高欣;施择
【摘要】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国际国内研究背景进行简要分析,提
出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根据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和重点,探讨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估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提供参考。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county level in Yunnan we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and its study background at home and abroad.The form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key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Yunnan.This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the county level in Yunnan.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4页(P88-91)
【关键词】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作者】高欣;施择
【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昆明650034;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昆明 65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
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断。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生态安全评价、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在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时,需要有适当的判别基准。

但是,生态系统不同于大气和水那样的均匀介质和单一体系,是一种类型和结构多样性很高,地域性特别强的复杂系统。

它包括内在本质(生态结构)的变化和外在表征(环境功能)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规律。

因而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而异。

1.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理论的多层次、多目标和多任务的系统工程。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理论主体为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旨在了解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人类经济与自然生态间的共同演化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把经济视为生态系统下的子系统,并强调保存天然资本,否定人造
资本可以取代天然资本的看法。

系统工程学是研究有关复杂信息反馈系统的动态趋势的学科,分析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

通过建立系统工程学模型,可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以便寻求较优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1.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基于单项污染的技术治理已难以有效阻止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从20世纪40年代起,许多国家的学者在环境质量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开展了诸多的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始应用到环境科学领域。

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以荷兰、捷克、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和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等都很重视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查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景观生态的设计、规划和管理,例如荷兰实行的景观对策计划、德国对农村景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土地生态分类调查、美国对新泽西州海岸平原松林景观和对西部山地花旗松景观的研究等。

总的来讲,国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起步早,手段先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定量化特征比较明显。

1.3.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城市环境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和工程建设项目影响评价。

之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领域逐步由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发展到水体、农田、旅游等诸多领域,研究内容及研究深度则由单要素评价向区域环境的综合评价过渡,由污染环境评价发展到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或整体环境评价,逐步涉及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进而到县域尺度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从总体上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多是全国性、大区域的定性描述,依然
处于初始探索阶段,表现为环境问题的简单罗列,或者环境问题没有考虑区域分异规律。

由于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各种类型生态系统千差万别,为充分体现云南省特点,开展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建立更适合西部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能为国家和其他省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考核提供借鉴。

2.1 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1)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

云南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和云贵高原,为高原山区省份。

境内河谷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良好。

地处长江、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江河上游或源头,是世界10
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核心区域,生态区位重要、生物区系关键、生物种类丰富。

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生态建设具有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重要地位。

(2)云南生态环境脆弱敏感。

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为山地高原,约40%的土
地坡度在25°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7.8%,岩溶面积占全省国
土面积的28.1%。

石漠化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坡地过度开垦、草地超载现象仍不
同程度存在,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依然繁重。

(3)云南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和任务。

云南省经济成分中低端资源输出型和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技术水平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状况,仍在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2.2 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
(1)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云南省生态环境的真实
情况。

“县域生态环境”即以县的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生态环境,县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基本单元。

由于云南省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各地生态环境质量基底不一,以县域为单位,通过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够较为科学真实地反映云南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2)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实践。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地区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进行经济补偿的依据。

补偿县域由于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导致的财政收入减少,同时为地方政府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可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会由于生态环境保护而受到影响,保持当地社会经济与国家整体发展一致,避免出现由于过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而限制或阻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3)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够为财政转移支付提供技术支持。

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挂钩,调动当地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地方政府明白保护环境不仅关乎国家或者全省整体利益,而且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贡献,会得到相应的财力补偿。

可从生态补偿性转移支付、生态保护性转移支付、区域引导性转移支付、政策性补助等方面施行以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争取国家对云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

(4)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作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估的依据。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作为资源环境统计和核算的依据,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够识别生态环境问题,体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效果。

一方面能够评估资金使用的效果,另一方面能为下一步财政转移支付测算提供依据,调节县域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

同时,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还可以用于以生态保护、环境要素质量等指标为主的政绩考核。

(5)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
态外溢价值。

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够督促县级政府加强县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大环境监测投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水平,保护好生态系统,维护国家及区域生态安全,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3.1 指标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
(1)指标体系设置要符合云南省实际,体现区域差异性。

由于生态环境自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表征生态环境的指标非常多,所选指标要具有代表性,使用最能反映云南生态环境特征的指标。

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重点关注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饮用水安全、大气和水体质量等生态环境问题。

(2)指标的设置要与生态环境质量紧密相关,不涉及经济类和社会类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农产品生产、工业、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指标不应纳入评价体系。

不设置经济社会类指标,可以让地方政府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避免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起到较为明确的导向作用。

(3)指标的设置要能体现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既是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年度的现状评价,又是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年度间的变化评价。

由于云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县域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差异较大,因此,体现变化情况很重要。

以不同年份或年际间的动态变化来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是科学合理的,能通过变化值来反映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

(4)指标体系要体现县域环境管理方面的成效或措施。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不仅仅是质量评价,同时也是管理考核,是对生态环境绩效的管理考核。

其考核县级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是否真正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和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是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基于增强环境
管理的需要和对地方政府的引导性,指标的设置要将技术指标与管理指标相结合。

3.2 指标体系构建
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二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三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

生态环境是由环境要素(如水、空气)与生物要素(如植物群落)经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此表征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既需要环境要素指标,又需要生物要素指标。

同时还应加入污染物排放、污水垃圾处理等指标综合体现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或污染治理的效果,采用环境管理类指标评价地方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和做出的贡献。

指标体系应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的方法,全面、科学、合理反映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特征。

3.2.1 生态环境质量
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森林面积1818万hm2,居全国第3位;活立木
总蓄积量17.12亿m3,居全国第2位;森林碳汇量居全国前列。

空气环境质量好或较好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

湿地众多,云南省国际重要湿地
占全国国际重要湿地数量的10%。

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已建立自
然保护区162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38个,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要关注以下方面: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植被恢复,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促进草原植被的休养生息,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推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改善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六大江河流域为主的水环境质量;对自然湿地和重要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

因此,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可以通过自然生态和环境状况来表征。

自然生态情况可重点采用林地、草地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水域湿地覆盖率,受保护地面积比例等指标来反映。

这些指标能够指示县域生态系统整体的服务功能状况以及具备的绿色生态空间。

环境状况主要考量县域水体和空气质量,重点评价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地表水水质达标情况、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等。

3.2.2 环境保护
云南省工业结构不尽合理,过度依赖矿产、冶金、化工、电力等资源型产业,能耗强度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万元GDP综合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实现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做好工业企业、农业面源等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电力行业烟气脱硝,冶金、建材、有色、焦化等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

污染物排放强度及污染源排放达标情况能够体现县域产业结构以及环境治理成效,指示县域是否建立生态友好的产业结构。

因此,云南省县域环境保护状况重点考量节能减排情况和环境污染治理情况。

可采用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重金属排放强度、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单位GDP能耗、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指标来表征。

3.2.3 环境管理
设置环境管理方面的指标,加强环境管理抓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建设、环境监管能力保障、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等。

环境管理考核依据当地政府在政策引导、财政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按照各项管理工作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进行评价,主要反映当地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所做工作,以及这些工作给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带来的影响程度。

同时还要考虑县域辖区内发生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通报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以及违
法征、占用林地事件等。

【相关文献】
[1]方创琳.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99-704.
[2]胡仪元.西部经济发展的生态学模式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4):78-80.
[3]张坤民,温宗国,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9.
[4]贾良清,欧阳志云,赵同谦,等.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2004,13(4):592-596.
[5]万本太.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案例分析与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6]杨洪晓,卢琦.生态系统评价的回顾与展望——从北美生态区域评价到新千年全球生态系统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92-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