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合集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血管壁的损伤和通透性增加,导致脑血管内和/或外的血液流出,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

CISS通常包括脑梗死和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积液等),是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CISS的分型包括大血管病、小血管病和心源性栓塞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CISS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二级预防措施。

大血管病包括大脑血管内膜增厚、动脉硬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肥、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脂和控制糖尿病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以及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酮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剥除术、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术、血管搭桥术等。

心源性栓塞包括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和心脏血栓。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利尿剂和心血管药物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瓣膜修复术和心房颤动消融术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CISS,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二级预防措施。

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时发现并控制高危因素,预防CISS的发生和复发。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加强临床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 疗的创新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神经内外科、影像科、介入科等 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 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THANK YOU
介入与外科手术
对于复杂病例,可考虑介入与外科手 术联合治疗,如先进行介入溶栓或取 栓,再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狭窄或闭塞 血管。
04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未 来展望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创新型血管内治疗器械
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高效、安全、微创的血管内治疗器械问 世,如可降解支架、智能血流导向装置等。
多学科联合治疗
整合神经内外科、影像科、康复 科等多学科资源,形成综合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 后。
预防与干预措施
防和干预措施 ,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
未来临床实践的挑战与机遇
临床实践规范化
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
制定和完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的临床实践指南和规范,提高整体治 疗水平。
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
病理机制
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等。
诊断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2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
介入治疗技术介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通过植入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脑 部供血。
使用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封闭动脉瘤,防止 破裂出血。

一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分析

一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分析

一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本文将分析一例中度脑缺血后所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病例。

该患者为一名50岁的男性,突发晕倒,并在短时间内失去意识。

家属迅速将其送至急诊科,入院后立即进行初步抢救和评估。

首先进行的是生命体征监测,该患者的血压为160/100 mmHg,心率为90次/分钟,血糖为7.2 mmol/L,体温为37.5℃。

进一步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发现该患者意识模糊,表情淡漠,四肢肌力明显减弱,右侧肢体活动受限。

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右侧肢体对侧痛觉和触觉刺激减弱。

根据这些体征和症状,初步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中风。

进一步检查为该病例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脑部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现出左侧中大脑动脉分支的梗塞,进一步证实了中风的诊断。

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红细胞计数稍高,血小板计数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

头部血管超声检查显示右颈总动脉狭窄。

在确定诊断后,患者接受了综合治疗。

首先是急性期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压、氧气吸入、脱水和解救性通气等。

大剂量的溶栓治疗也是必要的,以期尽快恢复局部脑血流。

然后是康复期治疗,包括神经保护、功能康复和合并症管理等。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和饮食调整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和脂质调节药物。

这个病例的分析揭示了缺血性脑卒中的一般特点和处理方法。

首先,对于怀疑中风的患者,临床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神经系统的评估应包括意识状态、神经系统缺损的程度和类型,以及脑电图、脑部成像等辅助检查。

其次,及早开始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

最后,康复期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功能。

总之,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疗及护理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疗及护理ppt课件
16
临床表现(大脑后动脉 )
常见对侧同向性偏盲(有黄斑回避)及一过性视 力障碍如黑蒙等。优势半球受累除有皮质感觉障 碍外,还可出现失语、失读、失认、失写等症状; 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
深穿支阻塞累及丘脑和上部脑干,出现丘脑综合 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感觉异常、感 觉过度、丘脑痛;锥体外系症状如手足徐动、舞 蹈、震颤等;还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小脑性共 济失调
20
诊断
1、突然发病的中老年病人,有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病史。
2、发病前有TIA史。 3、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4、症状逐渐加重。 5、发病时神志清醒,而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
统局灶体征。 6、脑CT/MRI发现梗死灶,或排除脑出血、瘤卒
中和炎症性疾病等。
21
鉴别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患者突然发病,一至 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 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还应与脑出血、脑栓塞、
CT证实 病人无出血素质 无意识障碍 <75岁 血压 家属同意 监测出凝血时间 发病时 间小于3小时,进展性可延长。 并发症 出血 再灌注损伤 再闭塞
25
治疗(急性期)
(3)脑保护治疗
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 剂、抗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清除剂及亚低温 。
(4) 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
8
病理生理
阻断血流30秒------脑代谢改 1分钟 ------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
》5分钟 ------脑梗死 轻度缺血——某些神经原丧失
严重缺血——各种神经原均有选择性死亡 严重持久缺血——各种神经原、角质细胞、理
脑梗死病灶:中心坏死区、周围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 时间窗 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损伤机制:自由基过度形成和自由基“瀑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又称脑缺血性疾病(ischemic cerebral diseases),是一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其临床类型主要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为一种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与TIA 的界限),但在3周内完全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阳性局灶性神经缺失体征,可能有小范围脑梗死存在。

3.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超过6小时才达到高峰,脑内出现梗死灶,多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

4.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CS)发病后数分钟到1小时内达到高峰,最迟不超过6小时(与PS的界限)。

5.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约占脑梗死的10%,多邻近血管分布的周边区,最明显者为MCA和PCA分区之间,也可见于小脑的主要血管(如PICA和AICA)之间,尚可见与基底节区或同一母动脉的分支之间。

6.腔隙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为脑实质中单支终末穿动脉闭塞引起的直径3~20mm范围的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2%~25%,多位于基底节区,少见于丘脑、内囊和深部白质,可没有症状或表现为卒中样症状。

三病因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病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但不同的病因都可能涉及到三个基本的病理过程: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所有影响到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ICVD的病因。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层管理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层管理课件
分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中,脑梗死又 可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流动力 学改变等类型。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是全 球范围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 。
年龄与性别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 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 间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 等有关。
加强基层医疗合作
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实现资源 共享和信息互通。
提高管理效率
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管理的 效率。
提高公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知
普及疾病知识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 关知识。
提高早期识别能力
教育公众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提高早期就诊率。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 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 题,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 生。
中危人群的监测与治疗建议
定期监测
对中危人群进行定期监测 ,密切关注血压、血糖、 血脂等指标的变化,以及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中危人 群需要按时服用药物,控 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 标在正常范围内。
详细描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影像科、康复科等。但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存在 壁垒和沟通障碍,影响治疗效果。
对策
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实 现多学科联合治疗和管理,提高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06
未来展望
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新技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0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护理PPT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护理PPT课件

建议患者定期随访,监 测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
06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需求评估及补充方案制定
营养状况评估
01
通过血液检查、人体测量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
营养需求计算
02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情等因素,计算每日
所需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素。
个性化营养补充方案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动 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 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 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导致血管病变, 以及心脏疾病、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 引起的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高龄、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 、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 及家族史、既往病史等都是缺血性脑 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偏瘫、 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检 查包括CT、MRI等,可显示脑部缺血或梗死病灶。
02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患者全面评估
01
02
03
康复训练协助者
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训练,如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平衡训练等。
生活照顾者
家属在患者康复期间需要提供细致的生活照顾,包括饮食起居、 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照料。
家属培训内容及方法选择
培训内容
家属培训内容应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患者的护理技巧、康复训练 方法、心理支持技巧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分析

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⑴颈内动脉系统TIA:一侧单肢无力或轻度偏瘫,可伴有同侧 面部轻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⑵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平衡失调、耳鸣,猝倒发作 ,共济失调等。 完全脑卒中(CS) 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 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缺血性脑血管病
张佳龙
缺血性脑血管病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分类 4. 临床表现 5. 治疗原则与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指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 导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 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 状体征.
流行病学
• 我国脑血管发病率远高出欧美发达国家4-5倍。 • 男性多于女性,平均为1.33:1。 • 城市高于农村,工人高于农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 者,沿海地区高于内地,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北方高于南 方。 • 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带来沉重 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分类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 脑血栓形成 (三)完全卒中(CS) 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 能障碍。 • 特点: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多反复发作。 • 病因: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微栓子脱落。 • 频繁发作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
(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治疗
• 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大量白蛋白、呋塞米、七叶 皂苷、皮质类固醇激素 • 要点: 1.甘露醇须快速静滴 2.注意心肾功能,出入量,观察心率及心律变化 3.呋塞米易致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
(三)改善脑血循环治疗
1. 溶栓 2. 降纤 3. 抗凝 4. 抗血小板 5. 扩容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教学及宣教)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教学及宣教)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疾病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又称脑缺血性疾病(ischemic cerebral diseases),是一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脑缺血见于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如脑血管病、脑肿瘤等,也可见于心脏骤停,休克等全身性病理过程,脑缺血可表现为不同形式,有局灶性和弥漫性脑缺血、永久性和暂时性脑缺血之分,但不论以何种方式出现,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生化改变基本相似,且与脑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

脑缺血性病是一缓慢进行的病,并有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可能.单纯用扩血管药物,其作用比较有限,甚至在用药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隐性脑梗死。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一)发病原因造成脑缺血的病因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②脑动脉栓塞;③血流动力学因素;④血液学因素等。

脑缺血性疾病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由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占脑的总供血量的80%~90%,椎动脉占10%~20%。

当其中一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或闭塞时,若是侧支循环良好,可以不发生临床缺血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或有多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时,则会使局部或全脑的脑血流(CBF)减少,当CBF减少到发生脑缺血的临界水平[18~20ml/(100g·min)]以下时,就会产生脑缺血症状。

轻度的动脉狭窄不至于影响其血流量,一般认为必须缩窄至原有管腔横断面积的80%以上才足以使血流量减少。

从脑血管造影片上无法测出其横断面积,只能测量其内径。

动脉内径狭窄超过其原有管径的50%时,相当于管腔面积缩窄75%,即可认为是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程度,也就是具有外科意义的狭窄。

多条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对脑血流的影响更大,因为可能使全脑血流处于缺血的边缘状态[CBF 为31ml/(100g·min)],此时如有全身性血压波动,即可引发脑缺血。

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血管与小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对比

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血管与小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对比

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血管与小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对比缺血性脑血管病(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是指由于脑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导致脑细胞缺氧、能量代谢障碍和细胞损伤,最终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分为大血管病和小血管病两类,其中大血管病包括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动脉的一般和部分(分支)缺血,小血管病则指脑小动脉、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两者之间有许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对这两种类型的病变危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对比,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参考依据。

一、大血管病危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大血管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高血压能引起血管壁变硬、变厚、粘滞度增加等,从而形成血管阻力,影响脑血液灌注,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

2. 高血脂高脂血症是大血管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人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脂质沉积在血管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碍血液流通,使脑部灌注减少,从而引起脑中风等病症。

3. 糖尿病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容易导致大血管阻塞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还能诱发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也是导致大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4. 心脏病心脏病是大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

心脏病可以导致血管狭窄、间质水肿和血流加速,增加大血管梗死和中风的风险。

5. 抽烟吸烟使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生率倍增,这主要是因为香烟中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对大血管和小血管形成双重伤害。

二、小血管病危险因素1. 吸烟烟草的毒性对血管的影响是由于大量吸入氧分子被困住,从而失去能量,使烟草燃烧分子生产出一系列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影响到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同时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

这种损害可以导致微血管病的发生。

2. 高血压高血压是小血管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因为高血压能够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多年累积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变可导致微血管卡结、变薄、裂解甚至闭塞。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糖异常,导致微血管阻塞和损坏,以及白内障和核黄斑变性等病症。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要点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念和病因: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脑功能异常、脑组织损伤和缺血性损伤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脑血管异常等。

2.远隔缺血适应的机制和作用:远隔缺血适应是指远离缺血部位的组织器官通过预先接受局部缺血刺激或缺血预适应,增加其对于后续缺血的耐受性。

远隔缺血适应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起到保护作用,包括改善局部氧供、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等。

3.远隔缺血适应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远隔缺血适应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颅脑损伤等多种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目前主要的远隔缺血适应方法包括肢体缺血、环境低氧等。

4.远隔缺血适应的治疗时间和剂量:远隔缺血适应的治疗时间和剂量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的远隔缺血适应可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5.远隔缺血适应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远隔缺血适应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应当注意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需要更加谨慎。

同时,不同的远隔缺血适应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综上所述,《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份重要的专家共识,总结和规范了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该共识提供的治疗指导和决策支持,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最佳时间和剂量。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

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

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

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

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

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

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

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

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还需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缺血脑血管病最新指南

缺血脑血管病最新指南

缺血脑血管病最新指南一、引言缺血性脑血管病(也被称为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脑血管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关于缺血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缺血脑血管病的最新指南,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缺血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的神经功能缺失,如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根据表现的不同,缺血脑血管病可分为大动脉闭塞和小动脉闭塞等不同类型。

2. 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缺血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脑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血管病变情况、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

三、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缺血脑血管病,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缺血脑血管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和溶栓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血栓形成、降低血压和溶解血栓,从而改善脑血流,预防或减轻脑组织损伤。

2.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严重的缺血脑血管病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植入血管支架、动脉旁路术和血栓切除术等。

这些手术可以改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恢复正常的血流。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治疗方式,常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或器械送入到血管内,以溶解血栓或拦截血栓来源,达到快速恢复血流的效果。

四、预防措施预防是缺血脑血管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生活方式改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缺血脑血管病的基础。

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锻炼、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等。

2. 药物预防对于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会推荐药物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6)头晕头痛:头晕或头痛如掣(1分);头晕目眩(2分)。
中医证候诊断
证候演化规律研究
急性期——风、火、痰 数日后——火热渐减,痰、瘀为患 恢复期——气虚,阴虚,肾虚 整个病程中——痰、瘀贯穿始终
急性期病机的两个转折点 1.发病至3天—风显著下降;痰、火显著上升; 2.发病第3周—火热明显下降,气虚阴虚明显上升
风痰火亢证 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证
风痰瘀阻证 痰湿蒙神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中医证候诊断
量化研究(数字医学)
风、火、痰、瘀、虚、气六端:有无 轻中重 中风病证候量化标准—《中风证候辨证标准》
轻度:7~14分为;
中度:15~22分为;
重度:≥23分为。
中医证候诊断
量化研究
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分标准
不等的囊腔瘢痕。
6
病理生理
1.缺血半暗带:指在梗死区周围,能维持正常的离子转运,但 电生理活动消失的细胞,当血供恢复后,这些细胞能存活并 恢复功能,但继续缺血,这些细胞就会死亡。
2.再灌注损伤:在6小时内,缺血组织恢复血流后可以存活, 但超过6小时,会进一步加重损伤。机制有自由基、兴奋性 氨基酸、Ca2+超载等。

5)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为中风的危险因素,已写进口腔科教材
2.内风论--唐宋之后
3.外风引动内风论
内风是根本,外风是诱因,已达成共识。
中医病机学说
1、气血说 2、痰邪说 3、风火说 4、毒邪说
中医病机学说
气虚
气 气逆
1.气血说
血虚
血 血瘀
血压低—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 大怒则形气绝—交感、副交感紊乱
1983年——提出定“中风”为病名,指类中风。别称卒 中(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

中医辨证论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中医辨证论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45传统医学医学□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中医辨证论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动脉本身的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致使局部脑动脉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部脑血流供应中断,病理上出现脑组织的软化坏死。

平时所说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统称为脑梗死,都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本病需做相应的检查,包括颅脑CT、颅脑MRI、TCD、颈椎CT、全血黏度、血液流变学、颈部动脉彩超等,为确定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资料表明,1/15~1/5的患者死于首次发病,首次脑梗死后1年、5年、10年的累积生存率大约分别为90%、75%和50%。

急性期有意识障碍者,死亡率超过1/4,以无肢体瘫痪者的预后为最好。

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复发中风或心肌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眩晕”“类中风”等范畴,多以中经络为主。

急性期多为风痰淤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等证。

恢复期多见气虚血淤、阴虚风动证。

临床与出血性中风没有绝对的界限,应随机把握。

风火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发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或伴麻木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川牛膝、钩藤(后下)各12克,石决明(先煎)18克。

加减: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者,加陈胆星、郁金各9克,化痰开郁;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代)、夏枯草各9克,清肝息风。

痹阻脉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川乌头(去皮、脐)、南星(生用)各3克,白附子10克,法半夏9克。

加减: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10克,远志9克,祛痰宣窍;痰淤交阻,舌暗紫有淤点、淤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地龙、赤芍、桃仁各9克,红花6克,活血化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镰状细胞病 病变蛋白血症 狼疮抗凝剂 心磷脂抗体
血管外因素及栓子
A对A的栓塞:主,颈A粥样硬化斑
(血小板或胆固醇性)
心源性:
附壁血栓(心梗后)
瓣膜性(心内膜炎等)
非心源性: 气栓,羊水,脂肪,癌性
动 脉 源 心 源 性 栓 子
血流动力学改变
体循环功能异常: 各类休克,心衰,房颤, 大出血,失水等
肿瘤 中风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60
心脏病
50
心 梗 房 颤 充血心衰 40
吸 烟纵 酒 肥 ━━━━━━━━━━━━
胖 30 20 10
0 第一季度
应用解剖 脑外观 脑结构 脑循环
脑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 -----眼及额、颞、顶、基底节半球前3/5 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 -----枕叶及颞叶的基底面即半球后2/5、 脑干、小脑 小脑后下、前下、脑桥枝、内听、小 脑上、大脑后(见图)


*



脉 硬



好 发


大脑中动脉 前中外3/5
大脑前动脉 前中内3/5源自大脑中动脉2 脑底
/
5
干面 及:
小椎
脑基
大底
脑动
半脉
球供
后应
Willis环组成及意义
脑循环的特点:血量相对大; 能量储备; 血管肌肉层薄弱;有一定自调力
脑 静 脉 系 统
基 底 灰节 质、 、内 白囊 质、 丘 脑
第七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概述 P108
概念:
具有一定基础病 变的单枝或多枝血 管(动脉或静脉) 缺血或出血引起的 短暂或持久的局部 脑损害
流行病学 解剖生理 脑血管疾病
的分类
病因学
流行病学
1、55岁以上人多发;
2、发病率高,病死率,致残率位居第二、三位。
3、主要危险因素 ━━━━━━━━70━━━━
脑 干 外 观
脑室系统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1995
一、TIA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
二、脑卒中(STROKE) SHA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 脑梗塞
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四、脑血管性痴呆 五、高血压脑病
六、颅内动脉瘤 七、颅内血管畸形 八、脑动脉炎 九、其它动脉疾病 十、颅内静脉病、
静脉窦及静脉 血栓形成
大脑前动脉
⑴主干:两偏,下重 上轻,尿失禁,精 神症状
⑵下肢瘫和感觉障 碍,尿失禁
⑶深穿支:面、舌、 上肢瘫
椎-基底动脉系统
⑴主干:共济失调,球麻痹,四肢瘫,昏迷 ⑵脑桥基底部:闭锁综合征 ⑶小脑后下: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外侧)
眩晕,眼震,病侧Ⅸ.Ⅹ麻痹,霍纳 病侧面对侧感觉减退
⑷大脑后A:偏盲,视力↓失读,丘脑综合征 ⑸中脑穿通A:Weber综合征:√
病侧动眼N麻痹;对侧偏瘫
椎-基底A系统
四、辅助检查
1、CT:24-48h后低密度;出血性梗塞 2、腰穿:多正常 3、血尿常规,血糖,ESR,血脂,BUN,ECG等。 4、脑血管造影 5、多普勒超声颅内外血管检查
6、磁共振
大 脑 中 动 脉 梗 塞
脑 血 管 造 影
脑 血 管 造 影
颈 内 动 脉 超 声 检 查
4、完全性脑梗塞
病因分
病理分
脑脑 血栓 栓塞 形 成
大 腔多 出 块 隙发 血 性 性性 性 脑 脑脑 脑 梗 梗梗 梗 塞 塞塞 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P111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定义:
局部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突发 短暂功
能障碍症状、体征多持续数分、小时,<24
小时。
病机:①微栓子学说
②血动改变学说
③椎动脉受压等。
表现及诊治:见后述。
腔隙性脑梗塞
多因高血压深穿支微A硬化或微栓子 所致的小梗塞(直径<10-20mm)
①多见于:基底节区,内囊,脑桥基底部 ②表现分型:
单纯运动;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单纯感觉; 共济失调轻偏瘫.
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TIA 脑血栓
病因学
•血管壁异常 •血液成分及血流变学改变
•血管外因素及栓子 •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管壁异常
颅内外A粥样硬化 颈部血管血栓形成性狭窄或闭塞
颅内血管血栓形成性闭塞 炎症和免疫性血管闭塞 广泛性多A炎 细菌性或肉芽肿性A炎
动 脉 硬 化
血液成分及血流变学改变
细胞压积>55 白细胞>50万 血小板>60万 血高凝状态
临床病理分类定义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2、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 (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 RIND) 3、缓慢进展型与进展型 参考P115 发病数天甚至2周多内阶梯式加重 (Cerebral thrombosis)
脑栓塞
发病年龄 性别 起病方式 高峰时间 伴随疾病
50-70 50-70
不定
男>女 男>女
女>男?


特急
数分钟 1-3天
数秒/分
颈椎病 A硬化/其它血 风心房颤
A硬化 管血液血流病 冠心心梗
(二)症状及体征P115
不同血管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综合症: 颈内A系统
①主干②大脑中动脉③大脑前动脉 椎-基底A系统
脑磁共振检查及血管造影
磁 共 振 矢 状 断 面
大脑前、中动脉陈旧性梗塞
诊断与鉴别诊断
是否为缺血性中风? 是暂时性、进行性、完全性? 那条动脉?范围有多大? 病因是什么?
诊断
1、详细的病史资料.尤其TIA.急性起病 2、既往史:高危因素等 3、体检:NS局部损害表现(TIA!) 4、CT,MR及超声颅内外血管检查。 5、其它辅助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 6、鉴别诊断
颈A受压: 颈椎病、肿瘤。
重点介绍
• • •
• •
蛛脑出 脑脑短缺
网出血 栓血暂血
膜血性 塞栓性性
下 腔 出 血
脑 血 管
形 成
脑 缺 血 发
脑 血 管

作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P111-121
一、病理及临床分类定义
(一)病理发展: 缺血缺氧→水肿→变性→坏死 即缺血性坏死即称脑梗塞 (cerebral infarction) 机制
①主干②脑桥基底部③小脑后下动脉 ④大脑后动脉⑤中脑穿通动脉
颈内A系统主干
同侧半球受累,表现复杂 眼征:同侧失明、Horner征 TIA表现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失语(优势半球)
大脑中动脉
⑴主干:三偏征.失语 (优势半球)
⑵皮质分支:两偏征,偏 瘫面.上肢重,下轻
⑶深穿支:上下肢同度 偏瘫,常无感觉障碍
鉴别诊断
⑴部分性癫痫别 与TIA鉴别
⑵美尼尔综合征 ⑶脑出血:见后 ⑷脑肿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