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数学三上《1吨有多重》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上《1吨有多重》说课稿
一、说教材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且学生差不多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
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明白得。
对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且学生差不多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
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明白得。
关于吨那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尽管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晰、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明白得和把握。
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物资的情形、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关心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把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二、说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感知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明白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吨的含义,明白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1吨重的概念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在设计教案时拟表达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吨又是一个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用到的单位。
如此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走到生活中去。
2、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吨尽管在生活中常见,但对小孩来说,依旧显得抽象。
为了能让小孩对1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一定要让小孩亲自去尝试,在亲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关心学生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在教学中,通过观看图片、竞赛、练习向学生展现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关心学生组建起关于质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识结构。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引入质量单位——吨
该环节要紧是通过学生常见的苹果,由一个——一箱——一卡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还需要用到比千克再大的重量单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导入新知——认识吨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本环节的要紧目的是建立吨的观念,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吨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说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吨”,教师再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一样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资时,用吨作单位。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认识了吨,你们想不想明白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时教师并不急着揭示1吨=1000千克,而是设计了一项竞赛,让学生在拎一拎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几十千克就差不多专门重了,这时再揭示,像如此的100袋大米才重1吨。
这时学生对“吨是一个专门大的重量单位”的感触便十分深刻。
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新知不断深化的过程,本课的练习与新授部分无法分开,充分表达了在练中学。
因为考虑到“吨”关于小孩来说是一个
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对吨、对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差不多有了初步认识的时候,我又设计了以下五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化“1吨”的观念。
第一层:通过对1千克白菜的推算,进一步感知1吨有多重,之因此放在第一层,因为推算多少个1千克等于1000千克比较容易。
第二层:提供了一组刚好重1吨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看图意并说一说各是什么物体,各有多少,对“1吨”重的物体有更多了解。
第三层: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体,让学生收集信息,通过算一算、说一说,不仅加深对“1吨”的明白得,也培养了他们推算的能力。
第四层:结合以上的过程,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周围熟悉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如此的物品也重“1吨”。
第五层:出示两块砖重5千克,让学生通过推算得出多少块砖重1吨。
那个地点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算能力。
这五个层次层层递进,要求逐步提高。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
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时,关于单位换算的方法,学生差不多差不多把握。
在那个地点,我先是提供了两道附有图片的单位换算,一来考察学生收集图片信息的能力,二来,也让学生体会到单位换算的差不多方法:要记住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
然后再出示单位换算题,巩固方法。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
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
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
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
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
(三)全课总结
本环节要紧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成。
(四)拓展提高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
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环节先是通过一组题帮且学生整理所学过的质量单位,使学生能够准确辨别论克、千克、吨。
关心学生组建知识结构。
再通过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这道题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