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人物形象分析3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靳尚人物形象分析300字
劝释张仪
张仪曾以六百里地引诱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事后又称当时只约定了六里。

楚怀王大怒,发动蓝田之战攻秦,结果大败。

和谈时,秦国想要用汉中地交换楚国的黔中郡。

楚王深恨张仪,便表示不要土地,只要张仪。

于是张仪入楚。

楚怀王扣押了张仪,准备杀了他。

靳尚收受了张仪的贿赂,便劝怀王释放张仪。

他对怀王说:"君王把张仪拘禁下狱,秦王必定愤怒。

天下诸侯一看楚国失去了盟邦秦国,楚国的地位就会低落。

"接着他又对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可知道你马上要在君王面前失宠了吧!"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张仪是秦王有功的忠臣,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国肯定要楚国释放张仪。

秦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同时又选择美貌善玩且懂音乐的宫女作陪嫁,为了使她高兴,此外秦王还陪嫁了各种金玉宝器,用上庸六县送给她作为享乐的费用,这次正想让张仪献给楚王为妻。

君王必定很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也仰仗强秦来抬高自己身价,同时更以珠宝土地为资本,四处活动,她势必会立为君王的妻子,到那时秦国公主就等于君临楚国,而君王每天都沉迷于享乐,必然忘记你,你被忘掉以后,那你失宠的日子就不远了。

"郑袖说:"一切拜托您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靳尚说:"您为什么不赶快建议君王释放张仪。

张仪如果能够获得释放,必然对您感激不尽,秦国的公主也就不会来了,那秦国必定会尊重你。

您在国内有楚国的崇高地位,在国外结交秦国,并且留张仪供您驱使。

你的子孙必然成为楚国太子,这绝对不是一般的
利益。

"郑袖立刻就去说服楚怀王放了张仪。

折叠遇刺身亡
楚王准备放出张仪,可是又担心他败坏自己的名声。

靳尚对楚王说:"请让臣下跟随他。

如果张仪不很好地事奉大王,请让臣下杀掉他。

"楚王宫中有一个仆隶,是靳尚的仇人,他对张旄说:"凭张仪的才智,并且有秦、楚两国的重用,将来您一定处境困窘。

您不如派人暗中劫持靳尚并刺杀他,楚王一定大怒张仪。

如果张仪处境困窘,那么您就会受到重用了。

如果因此秦、楚两因打起仗来,那么魏国就没有后患了。

"张旄果然派人劫持靳尚并刺杀了他,楚王大怒,秦、楚两国互相打起来,战争持继不停。

秦国、楚国争着事奉魏国,张旄果真很受重用。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靳尚与上官大夫
在许多电视剧、文学作品的一些桥段中,编作者和导演总是在塑造完美、饱受赞誉的正面人物形象的同时就必须有一个奸佞、暗中使坏的小人形象。

如《屈原》剧本中,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以死殉国的爱国者,而靳尚则是一个嫉妒贤能、求荣卖国者。

最近播出的《芈月传》同样把靳尚刻画成阴险狡诈的坏人。

历史上的楚国大夫靳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真实面目果真如是吗?屈原是靳尚陷害的吗?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文献。

笔者对靳尚有了新的认识。

一、靳尚和上官大夫不是一个人
在许多著作中作者把上官大夫和靳尚当成同一个人。

如:
高中语文第五册《屈原列传》注七:"上官大夫姓靳名尚。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第93页:"上官大夫靳尚。

"
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第8页:"他被一个上官大夫叫做靳尚的当作死敌.....。

"
郭沫若在他的《我怎样写五幕历史剧<屈原>》中也作上官大夫靳尚(《屈原》第118页)。

就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把靳尚解说为:"战国楚上官大夫,幸于怀王......"。

看来,这些作者把上官大夫当做靳尚所认的官名了。

其实"上官"是复姓,"大夫"是诸侯宗族的称谓。

上官大夫即姓"上官"的重臣。

但他并不是靳尚大夫。

这在下列古籍中足可以得到证实:
上官大夫最早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上官大夫欲夺之","(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这里上官大夫名字出现四次,并未提到靳尚。

《战国策·楚策二》载:"靳尚为仪谓楚王曰","尚(谓郑袖)","靳尚谓楚王曰","楚小臣,靳尚之仇也","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张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

这里靳尚名字出现了六次,但没有提到上官大夫。

《史记·楚世家》载: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郑袖……""靳尚谓郑袖曰"。

"靳尚曰"这里四次出现靳尚名
字。

也没有提及到上官大夫。

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史记》并没有说过上官大夫就是靳尚,古代史学家不可能用完全不同的两个名称来记述同一个人。

在汉人著作中也有关于上官大夫和靳尚的记载,刘向《新序·节士》曰:"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奢屈原。

"
王逸《楚辞章句》上说:"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奢毁之"二者的记载都将上官大夫和靳尚看作二人。

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其中上官被列于"中中",靳尚被列于"下上",他们差两级。

班固在这里很明显的把他们分为两个人。

这应该是判断他们为两个人最重要的证据。

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也说:"《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朱熹《楚辞集注》又说:"同列上官大夫及用事臣靳尚……"这里也将上官大夫和靳尚明确分为两人。

当代学者邹云鹤先生早在1962年就以"上官大夫并非靳尚"为题发文予以拨正和澄清:造成错觉的是刘向的《新序·节士》。

刘向在该文里写有"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刘向在这里把上官大夫和靳尚第一次拉在一起,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认定他们是一个人。

因为,"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应该理解为,"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因为"属"是表示复数的。

他认为:"把上官大夫与靳尚作为一个人。

"是从王逸的《楚辞章句》中所产生的误会。

王逸在《离骚经章句第一》中写道:"同列大夫上官
靳尚,妒害其能,共僭毁之。

"这句话咋一看来,很容易把"上官靳尚"当作一大夫。

如唐·张守杰的《史记正义》在上官大夫名下注曰:"王逸云上官靳尚"。

洪祖兴也以迷惑的态度在《楚辞补注》中在王逸的这句话下写道:"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以为王逸搞错了,其实王逸并没有错。

他说的是'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就是说"上官"和"靳尚"都是与屈原"同列"的大夫(语见1962年5曰9日《光明日报》文为"上官大夫非靳尚,作者邹云鹤")称谓。

范正生先生也认为唐代张守杰的《史记·正义》将上官大夫解释为:"王逸云上官大夫靳尚。

这是张守杰对王逸章句的误解,将上官大夫与靳尚看作一人。

也许正是由于张守杰《正义》的失误,才出现了上官大夫与靳尚合二为一的误传,以致于使郭沫若先生也把上官大夫与靳尚理解为一人。

中华姓氏研究员靳国年先生认为在"上官姓氏起源的传说"中,"上官"起源于上官大夫,这显然和靳尚的后人姓"靳"矛盾可见,上官大夫和靳尚的确是两个人。

二、靳尚并非陷害屈原之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两次记载上官大夫与屈原之间争斗的事件。

第一次是屈原"造为宪令"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便馋谤屈原,使怀王"怒而疏屈平";第二次是怀王被拘于秦犷顷襄王继位后,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在这里司马迁已告诉我们,上官大夫在屈原任左徒时就在任,
顷襄王继位后仍在任,上官大夫第二次陷害屈原已是怀王三十年以后的事了,而靳尚在怀王十八年就已去世了。

由此,淮南大学教授靳学远感慨说:"公元前278年,屈原(62岁)投汨罗江自沉而死,靳尚于公元前311年秋被张旄杀害(当时屈原29岁),靳尚死后33年还能陷害屈原,靳尚真了不起啊。

"
三、靳尚保全了自己的晚节
《战国策·楚二》说: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已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

"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谓张旄曰:"以张仪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穷矣。

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刺之,楚王必大怒张仪也,彼仪穷,则子重矣。

楚,秦相难,旄魏无患矣。

"张旄果令人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秦、楚事魏,张则果大重。

从这段记载看来,在国家危难之时靳尚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为捍卫国家利益,以身殉国。

"终使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为靳尚报仇。

正因为怀王对靳尚忠义的表彰,才把靳江流域赐给他为食邑,并以封地为姓。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杭先生说:"要研究历史,尊重历史,还靳尚以公道。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西档案》杂志社编辑,仝建平先生强调:"我们有责任给靳尚正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