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试卷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嫩.芽(nèn)倘.若(tǎng)憔.悴(qiáo)
B.分歧.(qí)攲.斜(qī)絮.叨(xù)
C.霎.时(shà)花瑞.(ruì)匿.笑(ruò)
D.拆.散(chāi)诀.别(jué)瘫痪.(huàn)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鳞鳞的鱼塘。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C.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D.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留转无力的水珠。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4.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
献丑
..了!”组织活动的老师..了。

”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家说:“写得不好,见笑
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
..指导!”
A.献丑B.见笑C.笑纳D.光临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语言表达
5.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

示例:
阳光:午后的阳光
..穿枝拂叶而来,温柔地亲吻着我的脸庞。

备选事物:月亮枯叶小溪
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6.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

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

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

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

②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

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1)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一”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

(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

不超过20字。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

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觉得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11.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2.“早已习惯”和“还习惯”以及“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决定委屈儿子了”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

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

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

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

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

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①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

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

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①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

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

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

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①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

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

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

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

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①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

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

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

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

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①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

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

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

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①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

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

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

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

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

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

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

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

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①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
①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6.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如何理解第①①段的“好文字”?
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的句子。

20.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爱的尊严是一种痛
①同学从家乡的县城来看我,我差点儿认不出他。

几年不见,头发已经白了一半。

对他来说,这是沧桑生活的见证。

他从贫苦的农村家庭走出来,中专毕业,娶了个多病的妻子,妻子病刚好,又要为随之而来的孩子操心。

等家庭的一切都有了好转的迹象,自己却下岗了,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②终于,同学想办法摆了一个地摊,卖儿童玩具、零食之类的小杂货,诚实和热情,为他赢得了很好的生意。

他很高兴,我们也替他高兴。

可是现在我猜不出他的生活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同学苦笑了一下,才说出了原因。

原来,不知不觉他儿子已到了入学的年龄,小学就在他摆摊的500米外。

一开始倒没有什么,后来班里的同学都知道了儿子的父亲是个摆地摊的人,就开始嘲笑他。

头儿次,儿子忍住了,后几次,他就忍不住偷偷地哭。

经多次追问,儿子道出了实情。

④为此,他每天走很多路,绕开小学的门口,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生意已大不如前。

他极力躲闪着放学的孩子,躲闪着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⑤这又是何苦呢?我试探着说,你可以和儿子说清楚,他会理解的。

同学说,他希望儿子不理解,儿子若是理解了,就过早地承受了一份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生活压力。

为什么要用生活的沉重来代替他童年的无忧无虑呢?我无话可说,只是想着他推着车子串街走巷的样子,有点儿崇高,也有点儿悲怆。

生活的困顿,不该剥夺做父亲的尊严,这是他精神的最后一块领地,凛然不可侵犯。

⑥我想,可能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

父亲的尊严是男人精神的高度,是荣誉、权威、自尊、傲岸的代名词,它赐予任何一个普通男人被尊重、被崇拜的陶醉和满足。

然而,为了捍卫这种神圣的高度,却需要一个男人付出辛酸的代价。

⑦我想起我在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名校园清洁工。

他负责打扫学生公寓的楼道和厕所。

50岁的模样,头发花白,脸像松树皮一样黝黑且皴裂开来。

他每天的活儿又脏又累,
而且被世俗的眼光所轻视。

但奇怪的是,每次下班后他都精心地打扮自己。

抹些自来水,用梳子将花白的头发梳得平平整整,一丝不苟,换上洁白、干净的衬衫,而且还会扣上封领扣,并滑稽地戴上一副眼镜。

这时的表情慈爱而庄严,与平时判若两人。

后来他觉察出我们的好奇,就解释说,他有个女儿在初中读书,他每天下班后都去接她回家,女儿只知道他在大学工作,而不知道他具体干什么……
⑧所以,在见到女儿的一刹那,他要把自己打扮得接近于教授:山一般伟岸的身躯,海一般渊博的学识,沉默如幽谷博大深沉,言辞如江河滔滔不绝,嘴角表露着自信、仁慈、悲悯的微笑,眼神流露出太阳神阿波罗般智慧的光芒。

这是天下儿女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

⑨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很痛心地谈到这样一件事。

他一直崇拜他的父亲,他父亲对此也了然于心。

在父亲生命的晚期,病痛折磨得他不堪其苦。

可是,他每次回家,父亲总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对他报以顽强的笑容。

这时他便肃然起敬地欣赏父亲。

有一次父亲伸手去拿一只茶杯,茶杯却中途落到了地上。

父亲离去了,那只半空中颤抖的手却一直凝固在他的记忆中。

他觉得这便是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正是他崇拜的眼神怂恿了父亲对病痛的忍耐,让生命最后时刻的父亲,也不能自然地、人性地通过呻吟来宣泄痛苦........
⑩看来,对父亲形象的光辉歌颂,只能怂恿男人在生活中做鱼死网破的挣扎。

让父亲做一个很平常、很自然的男人吧!他既有可能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浑;也有可能是轻舟淡月小桥流水的纤细。

真正爱父亲就要学会接纳父亲的卑微和渺小。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父亲的尊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一共写了哪三位父亲?他们为了“父亲的尊严”分别做了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⑥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第⑨段画线句“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25.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想起它,就有温暖、舒适、轻松的幸福感觉;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离开家,就有无限的牵挂、思念和渴望……
请你以“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④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C项应为匿笑(nì①①
2.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水波鳞鳞”应为“水波粼粼”①B.“决别”应为“诀别”①D.“留转无力”应为“流转无力”①C项正确。

3.C
【详解】
A.搭配不当,“看到了”和“久违的乡音”不搭配。

将“和”改为“并听到了”。

B.不合逻辑,删去“超过”或“左右”。

D. 语序不当,应该将“研究”和“了解”颠倒位置①
故选C。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时,与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

4.C
【详解】
C.“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对象误用。

故选C。

5.示例:月亮我抬头望天,月亮温柔地注视着我,我举步行走,月亮默默地陪伴我走那夜行的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做这类题时要注意结构、格式的一致性,内容的连贯性,还要根据所选对象的特征来写。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

根据例句中的结构及所用修辞手法,可写为: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

小溪—路欢歌,奔向远方。

6.(1)①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

或:②2006年,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3)示例:三个儿童在放风筝。

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

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

或: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

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

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

(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

划线两句的句式结构不一样,第一句的陈述主体是“世界风筝联合会”,而第二句陈述的主体是“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可以把第一句变成可让潍坊做主语,即“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把第二句的主语变成国务院,即“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题2】
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与概括。

通篇阅读材料,全盘把握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找到关键词,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可概括为:历史悠久;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可概括为:工艺精湛;材料二“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可概括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小题3】
本题考查描述画面内容。

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叙述性语言描述出来,在描述过程中,加入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使所描述的文字生动起来。

7.约定离开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回头看
8.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9.友人: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知错能改,较为诚恳。

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懂礼识义。

10.示例一:是失礼。

因为对方毕竟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而且对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已经向元方示好了,所以元方应该给对方一次改正的机会才对。

示例二:不失礼。

毕竟友人犯错误在先,而且元方才七岁,他能做到懂礼节、维护父亲的尊严已经很不错了,不能对他太苛刻。

【分析】
作者①刘义庆年代:南朝宋选自①《世说新语①①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注意“不”是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①
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至”,到;“信”①信用。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友人: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知错能改,较为诚恳。

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懂礼识义。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回答“失礼”或“不失礼”均可;理由要充分,要言之有理.元方看似无理的行为,表达了对父亲友人不守信用的强烈鄙视,人无信不立,这也告诫了人们不守信用的人是得不到人尊敬的。

11.大路好走小路有意思
12.不能互换。

“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已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习惯”表明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

“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看的;“高大”是从儿子的角度说的。

13.“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

母亲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多了。

14.母亲听从儿子,但更爱孙子
15.“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

【分析】
1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以从文中筛选出答案。

根据第二段“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①即可解答此题。

12.该题考查的是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的意思进行分析。

首先要明确词语本身的意思,再去分析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含义。

“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已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习惯”表明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

“强壮”是指身强力壮,在句子里的意思是年迈的母亲认为儿子正值中午,是正“强壮”那时候,这是站在母亲的角度来形容的;“高大”是指又高又大,在句子里的意思是年幼的儿子认为父亲是又高又大的形象,这是站在儿子的角度来形容的。

1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

根据第二段“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可知我“决定委屈儿子了”的深层含义是①“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

母亲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多了。

点睛①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句子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

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①2)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

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14.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根据最后一段母亲的动作:“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①可知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母亲对孙子无比的疼爱①
15.该题考查的是这句子含义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主题思想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该句子表面上的意思,再去挖掘句子的含义。

“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

16.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说明:本题4分。


17.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说明:本题4分。


18.“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说明:本题4分。


19.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说明:本题4分。


20.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说明:本题4分。


【小题6】示例一:一个女同学,扎着马尾辫,穿着干净的校服,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既是“素颜如雪”。

示例二:一束绽放的芦苇,插在青花瓷的酒瓶,微风中摇曳,素净淡然,既是“素颜如雪”。

(说明:本题2分。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通读全文,把握关键词,提炼关键信息,概括作答。

这篇散文围绕“素颜如雪”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首段描写银器素雅引出主旨;第二段描写栀子花开的素洁美好;第三至第五段描写张岱和季羡林文字的素洁干净,体现了他们清绝的风骨;第六至第七段描写了林风眠和吴冠中的画作娴静清远;第八段讲述了钱钟书夫妇爱情的素净;第九段描写了唐诗宋词中的清远安然。

以上事物统一传达出素净清洁的气质,深刻表现了素洁的主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散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段落内容和其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作用。

第一段为文章开头,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作者由“素”的银器展开对素洁气质的思考,引出后文;内容上开门见山,直接点出“素颜如雪”的主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词语所在句子和段落的具体意思来分析其含义。

“好文字”在第四、五段分别代表张岱和季羡林的文字,第四段写张岱的文字清淡、素净、纯粹;第五段写季羡林的文字素洁干净、质朴无华、清新自然。

可知这些就是“好文字”的具体特征和要求。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解答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分析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感情即可。

将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季先生是本体,“清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