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宝典典籍大全

合集下载

中医药宝典

中医药宝典

中医药宝典【出处】《本经》【拼音名】Dān Shēn【别名】亦参、木羊乳(《吴普本草》),逐马(陶弘景),山参(《日华子本草》),紫丹参(《现代实用中药》),红根(《中国药植志》),紫党参(《南京民间药草》),山红萝卜(《浙江中药手册》),活血根、靠山红、红参(《江苏植药志》),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东北药植志》),大红袍(《河北药材》),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山东中药》),蜂糖罐(《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

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

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原形态】丹参,又名:郄蝉草(《本经》),奔马草(《四声本草》),长鼠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黄白色柔毛及腺毛。

根细长圆柱形,外皮朱红色。

茎直立,方形,表面有浅槽。

单数羽状复叶,对生,有柄;小叶3~5,罕7片,顶端小叶最大,小叶柄亦最长,侧生小叶具短柄或无柄;小叶片卵形、广披针形,长2~7.5厘米,宽0.8~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斜圆形、阔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具圆锯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白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脉上尤密。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小花轮生,每轮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花萼带紫色,长钟状,长1~1.3厘米,先端二唇形,上唇阔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齿裂,萼简喉部密被白色长毛;花冠蓝紫色,二唇形,长约2.5厘米,上唇直升略呈镰刀形,下唇较短,圆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较长且大,先端又作2浅裂;发育雄蕊2,花丝柱状,药隔细长横展,丁字着生,花药单室,线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药退化成花瓣状;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头2裂,带紫色。

小坚果4,椭圆形,黑色,长3毫米。

花期5~8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阳处。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

百年珍藏中医古籍大全高清彩色版820种131G

百年珍藏中医古籍大全高清彩色版820种131G

百年珍藏中医古籍大全高清彩色版820种131GEA0001万氏痘疹奇书清咸丰5年EA0002不药良方王站柱编EA0003伤寒论三注周扬俊注EA0004伤寒论旁训赵雄驹辑注EA0005便元集刘兼汇梓EA0006便用良方罗本立编辑EA0007保赤汇编朱之榛辑清光緖戊寅EA0008傅氏眼科审视瑶函傅仁宇纂辑EA0009元汇医镜敲诈道人EA0010刘河间伤寒三书刘守真撰集;吴继宗校刊EA0011医学心镜录唐见编辑;唐孙华校EA0012医家心法高鼓峯说;胡珏评EA0013医药集览杨世照清康熙38年EA0014医述程文囿辑EA0015医镜蒋仪较EA0016外科心法薛己撰EA0017外科真诠邹岳说EA0018外科记者张景颜编辑EA0019天花精言袁句着EA0020妇婴至宝拜松居士增订EA0021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岳甫嘉着EA0022异授眼科清咸丰5年EA0023意解山房瘟疫析疑唐毓厚着EA0024慈航集王于圣纂着EA0025抱乙子幼科指掌遗稿叶其蓁编辑;叶大本述EA0026推拿秘书骆子庵说EA0027新刊明医秘传济世奇方万疴必愈沈应阳编辑何爌参订EA0028新刻伤寒六书纂要辩疑新刻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辩疑童养学纂辑周亮节较阅EA0029新刻医衡洪正立编纂上官铉鉴定EA0030新锲云林神龙龚廷贤编着EA0031新镌云林神龙龚廷贤编号EA0032新镌药性会元梅得春编集EA0033本草万方针线;本草药品总目蔡烈先辑EA0034洪芳洲先生摘稿邹梦桂校正;华复诚编次EA0035活动新书曾世荣EA0036济世全书汪启贤汪启圣选注EA0037温热暑疫全书周扬俊辑EA0038申斗垣校正外科启选申斗垣撰EA0039痘疹传心录朱惠明着EA0040痘疹经验集韩文博辑;韩云绮校字EA0041痧证汇要孙EA0042纂修医学入门系屯子着;卢拱辰编辑EA0043经络汇编林起龙鉴定;翟良纂EA0044聂氏痘门方旨聂尚恒着;邱生华重校;酆承迨重刊EA0045肺病问答石神亨撰;沙僧杂译EA0046脉度运行考EA0047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龙柏着;龙炳龙焕较;吴兆初参军EA0048脉诀汇编说统林起龙鉴定;翟良纂EA0049脉语吴崐述EA0050脚气类方源养德辑EA0051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孙伟较辑;吴化善梓钉EA0052袖珍小儿方徐用宣编辑EA0053订补明医指掌滑寿编纂;邵从皐校订EA0054辨证冰监陈士铎着HFN0862(鸿文堂详校)医宗必读十卷李中梓鸿文堂校刊清乾隆44 HFN0887伤寒论后条辩十五卷王式钰校刊清康熙10年HFN0902六醴斋医书另一本程永培苏台程氏修敬堂乾隆间HFN0903六醴斋医书程永培苏台程氏修敬堂乾隆间HFN0927医学六要十九卷张三锡明万历HFN0928医学纲目楼英1565HFN0929医门法律六卷喻昌蔡锦堂,1658HFN0954古今医统大全100卷朱希忠明隆庆HFN0955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206卷吴勉学明万历291601 HFN0963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闽书林安正堂刘朝琯明万历己亥1599HFN0964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闽书林安正堂刘朝琯明万历己亥1599HFN0971图像本草蒙筌12卷首一卷总论一卷陈嘉谟金陵书林万卷楼周如泉明崇祯元年1628HFN1022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24卷金陵书林唐氏富春堂明HFN1023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男科二卷女科三卷岳甫嘉绣谷三乐斋明崇祯9年HFN1075御纂医宗金监90卷内府清乾隆42个文件HFN1103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26卷小儿附遗方论五卷医脉真经二卷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杨士瀛新安歙西虬川黄镀明嘉靖HFN1107新刋方脉主意二卷吴球明嘉靖4HFN1113新刻京陵原板参补针医牛经大全二卷书林宝善堂明HFN1131新刻针医参补马经大全4卷书林宝善堂明末HFN1165本校正大字医学正传八卷虞抟金陵三山书社吴江书林安正堂刘元初明万历丁丑HFN1166本草原始12卷李中立永怀堂明崇祯HFN1167本草纲目52卷卷首二卷张朝璘淸顺治15年HFN1219神农本草经疏30卷缪希雍海虞毛氏绿君亭明天啓5年HFN1254脉经十卷人元脉影归指图说二卷金阊龚绍山明天啓6 HFN1283订补明医指掌十卷金阊传万堂明天啓HFN1285证治准绳3个文件HFN1292赤水选珠30卷医案五卷医旨緖余二卷孙一奎明万历24年HFN1304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30卷目录唐慎微金陵唐氏富春堂明万历9年HFN1315镌郑先生痘经会成保婴慈录九卷首一卷郑大忠榕城郑氏明万历27年HFN1338食物本草22卷首一卷李杲南城翁少麓明崇祯-清HFN1339食物本草七卷日用本草三卷世庆堂万历48HFN1340食物本草三卷夷白堂明HFN1350鼎刻京板太医院校正增补青囊医方捷径二卷闽书林余庆堂黄灿宇明BOOKTW00031本草纲目52卷,图3卷,(明)李时珍撰,清顺治12年(1655)钱塘吴毓昌刻本,48册BOOKTW00032本草纲目汇言20卷,(明)倪朱谟撰,清顺治间重刻巾箱本,16册BOOKTW00033本草纲目拾遗十卷正误一卷,钞本,20册BOOKTW00034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附图二卷,明程国祥序明王世贞序明程陞序程嘉祥序,明崇祯间印本,20册BOOKTW00035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脉学一卷奇经八脉孜一卷,清吴太冲序清吴毓昌序明钱蔚起小引明李建元疏,清顺治乙未刊本,52册BOOKTW00036本草汇言二十卷存五卷,明倪朱谟,钞本,3册BOOKTW00125丹溪先生心法,元朱震亨撰,明万历二十九年新安吴氏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零本。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方剂古籍: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
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
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
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明代本草》:明代李时中所著,是一部详尽记载草药配方
和使用方法的著作,对后世中药的研究和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著,收录了多种中药方剂,内容
丰富,被后世称为“中医药百科全书”。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著名的方剂古籍,这些古籍以其丰富的方剂配
方和治疗经验,为后世学者和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常见中医基本典籍目录

常见中医基本典籍目录

常见中医基本典籍目录《(鱼孚)溪陆氏医述》《(鱼孚)溪外治方选》《痎疟论疏》《爱庐医案》《敖氏伤寒金镜录》《八十一难经图解》《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白喉治法忌表抉微》《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百科百效全书》《保赤存真》《保赤汇编》《保赤全书》《保赤新书》《保赤要言》《保婴撮要》《保婴金镜录》《保婴易知录》《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抱朴子》《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备急灸法》《备急千金要方》《本草备要》《本草便读》《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本草崇原集说》《本草从新》《本草发挥》《本草发明》《本草分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必读》《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本草汇》《本草汇言》《本草汇纂》《本草集要》《本草经集注》《本草经解要》《本草经疏》《本草经疏辑要》《本草类方》《本草蒙筌》《本草品汇精要》《本草求真》《本草权度》《本草三家合注》《本草诗笺》《本草实录》《本草拾遗》《本草述》《本草述钩元》《本草思辨录》《本草通玄》《本草图经》《本草万方针线》《本草问答》《本草选》《本草衍义》《本草医方合编》《本草饮食谱》《本草用法研究》《本草原始》《本草韵语》《本草征要》《本草正义》《本经便读》《本经逢原》《本经疏证》《本事方释义》《本事方续集》《笔花医镜》《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心书》《扁鹊偃侧针灸图》《便易经验集》《辨脉平脉章句》《辨舌指南》《辨疫琐言》《辨证良方》《辨证录》《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纲要》《濒湖脉学》《病机汇论》《病机沙篆》《病理概论及各论》《病症辨异》《博爱心鉴》《博济方》《博物知本》《补注难经》《补注神农本草》《补注洗冤录集证》《不谢方》《不知医必要》《采艾编翼》《参同契》《苍生司命》《藏府标本药式》《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曹沧州医案》《草木图会》《草药手册》《察病指南》《察舌辨症新法》《产宝》《产宝百问》《产科四种》《产科心法》《产育保庆集》《产孕集》《长沙方歌括》《长沙药解》《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常用中草药手册》《常用中草药图谱》《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陈莲舫医案秘抄》《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成方便读》《成方切用》《程氏易简方论》《程杏轩医案》《程原仲医案》《赤水玄珠》《崇实堂医案》《褚氏遗书》《传信方》《传信适用方》《传忠录》《疮疡经验全书》《春温三字诀》《蠢子医》《慈航集》《慈济方》《慈幼新书》《此事难知》《刺疔捷法》《刺灸心法要诀》《丛桂草堂医案》《存存斋医话稿》《存真图》《达生篇》《大观本草》《大生要旨》《丹台玉案》《丹溪脉诀指掌》《丹溪先生医书纂要》《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丹溪心法治要》《澹寮集验方》《党参新研究》《导引图》《道枢》《得配本草》《得心集医案》《得宜本草》《滇南本草》《滇南本草图谱(第一集)》《吊脚痧方论》《调疾饮食辩》《跌损妙方》《丁甘仁医案》《疔疮要诀》《订正金匮要略注》《订正伤寒论注》《东北药用植物原色图志》《东医宝鉴》《东垣十书》《东庄医案》《董汲医学论著三种》《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洞天奥旨》《痘科键》《痘科类编释意》《痘科正传》《痘学真传》《痘疹百问秘本》《痘疹传心录》《痘疹大全八种》《痘疹定论》《痘疹广金镜录》《痘疹会通》《痘疹金镜录》《痘疹精详》《痘疹论》《痘疹全书》《痘疹四合全书》《痘疹碎金赋》《痘疹心法》《痘疹心法要诀》《痘疹真传奇书》《痘疹正宗》《痘疹专门》《痘治理辨》《读过伤寒论》《读素问钞》《读医随笔》《对山医话》《遯(dùn,遁)园医案》《儿科醒》《二如亭群芳谱·药谱》《范东阳方》《方氏脉症正宗》《仿寓意草》《费伯雄医书二种》《风痨臌膈四大证治》《疯门全书》《冯氏锦囊秘录》《伏气解》《伏瘟证治实验谈》《伏邪新书》《扶寿精方》《福济全珍》《福幼集》《妇科心法要诀》《妇科玉尺》《妇人规》《妇人良方》《妇婴至宝》《傅青主男科》《傅青主男女科》《傅青主女科》《感证辑要》《赣州正俗方》《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高注金匮要略》《格致余论》《古本康平伤寒论》《古本难经阐注》《古代儿科疾病新编》《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古方八阵》《古方汇精》《古方新解》《古今录验方》《古今名医方论》《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今医案按》《古今医案按选》《古今医方集成》《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古书医言》《古愚山房方书三种》《骨蒸病灸法》《顾氏医镜》《观身集》《管见大全良方》《广嗣纪要》《广嗣全诀》《广嗣五种备要》《广温疫论》《归砚录》《国药提要》《国医百家》《海上方》《海上医宗心领》《海药本草》《寒温条辨摘要》《韩氏医通》《汉方简义》《何澹庵医案》《洪氏集验方》《喉白阐微》《喉风论》《喉科秘诀》《喉科心法》《喉科指掌》《喉科紫珍集》《喉痧正的》《厚德堂集验方萃编》《胡洽百病方》《花韵楼医案》《华氏按摩术》《华佗方》《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内事》《华佗神医秘传》《华佗外科》《华洋脏象约纂》《怀少集》《环溪草堂医案》《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皇汉医药全书》《黄澹翁医案》《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黄帝脉诀》《黄帝明堂经》《黄帝明堂灸经》《黄帝明堂偃侧人图》《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黄帝内经明堂类成》《黄帝内经始生考》《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黄帝内经素问吴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人图》《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黄帝虾蟆经》《黄帝逸典》《黄帝阴符经》《黄氏医书八种》《黄氏医书三种》《回回药方》《回生集》《洄溪脉学》《洄溪医案》《迴澜社医书四种》《汇刊经验方》《会元针灸学》《惠直堂经验方》《混俗颐生录》《活法机要》《活人事证药方》《活人心法》《活幼口议》《活幼心法》《活幼心书》《活幼珠玑》《霍乱论》《霍乱审证举要》《霍乱新论》《鸡峰普济方》《跻寿馆医籍备考》《急救良方》《急救仙方》《急救异痧奇方》《集验背疽方》《集验简易良方》《集验良方拔萃》《几希录良方合璧》《济生拔萃》《济世方》《济世良方》《济世良方合编》《济世新编》《济世续方》《济世养生集》《济阳纲目》《济阴纲目》《济阴近编》《济婴撮要》《继志堂医案》《家传医秘》《简明医彀》《简明中医儿科学》《简明中医妇科学》《简明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学》《简易备验方》《简易普济良方》《简易医诀》《绛囊撮要》《绛雪园古方选注》《焦氏喉科枕秘》《脚气治法总要》《洁古家珍》《洁古老人珍珠囊》《解围元薮》《金创瘈疭方》《金镜内台方议》《金匮发微》《金匮方歌括》《金匮方论衍义》《金匮钩玄》《金匮教学参考资料》《金匮悬解》《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编注》《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金匮要略方论集注》《金匮要略简释》《金匮要略今释》《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浅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金匮要略释义》《金匮要略述义》《金匮要略五十家注》《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学习参考资料》《金匮要略译释》《金匮要略直解》《金匮翼》《金匮玉函经》《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兰循经》《金笥玄玄》《金子久医案》《近时十便良方》《经络歌诀》《经络汇编》《经络全书》《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经络之研究》《经脉分图》《经脉图考》《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经效产宝》《经穴纂要》《经验良方》《经验良方全集》《经验奇方》《景景医话》《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发挥》《景岳新方砭》《静香楼医案》《九灵》《九墟》《灸法秘传》《灸膏肓腧穴法》《旧德堂医案》《救荒本草》《救急备用经验汇方》《救偏琐言》《救伤秘旨》《局方发挥》《菊人医话》《开宝本草》《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元写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考正周身穴法歌》《客尘医话》《肯堂医论》《口齿类要》《口齿论》《坤元是保》《坤中之要》《兰室秘藏》《兰台轨范》《老老恒言》《老子禁食经》《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药性解》《雷公慎修堂医书三种》《雷公药对》《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类方准绳》《类经》《类经附翼》《类经图翼》《类经纂要》《类聚方》《类证活人书》《类证治裁》《冷庐医话》《厘正按摩要术》《李当之本草经》《李濂医史》《李氏医案》《李翁医记》《李中梓医案》《理瀹骈文》《理瀹骈文摘要》《疠疡机要》《疬科全书》《痢疾论》《痢证汇参》《痢症三字诀》《良方集腋》《良方类编》《良朋汇集经验神方》《疗耳眼方》《疗目方》《临证验舌法》《临证医案笔记》《临证指南医案》《灵枢》《灵枢经白话解》《灵枢经脉翼》《灵枢经语释》《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灵枢悬解》《灵苑方》《灵芝益寿草》《岭南卫生方》《凌临医方》《刘河间伤寒三书》《刘河间医学六书》《刘涓子鬼遗方》《刘寿山正骨经验》《流注指要赋》《琉球百问》《柳选四家医案》《六经伤寒辨证》《六醴斋医书十种》《六气感证要义》《六译馆医学丛书》《六因条辨》《六种新编》《龙虎经》《龙木论》《龙砂八家医案》《龙树眼论》《颅囟经》《鲁府禁方》《陆氏三世医验》《侣山堂类辨》《旅舍备要方》《履巉岩本草》《履霜集》《绿竹堂集验方》《罗遗编》《麻科合璧》《麻科活人全书》《麻疹备要方论》《麻疹阐注》《麻疹集成》《麻疹全书》《麻症集成》《马培之外科医案》《脉贯》《脉简补义》《脉经》《脉诀》《脉诀采真》《脉诀汇编说统》《脉诀汇辨》《脉诀刊误》《脉诀启悟注释》《脉诀筌蹄》《脉诀乳海》《脉诀四言举要》《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脉诀纂要》《脉理存真》《脉理求真》《脉理正义》《脉理宗经》《脉确》《脉如》《脉说》《脉学发微》《脉学辑要》《脉学辑要评》《脉学入门四言举要》《脉要图注》《脉义简摩》《脉因证治》《脉语》《眉寿堂方案选存》《梅氏验方新编》《霉疮秘录》《秘传推拿妙诀》《秘传眼科龙木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民众医药指导丛书》《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名医别录》《名医传》《名医类案》《明目良方》《明目至宝》《明堂人形图》《明医杂著》《明医指掌》《莫氏锦囊十二种》《内功图说》《内经博议》《内经方集释》《内经或问》《内经辑要》《内经教学参考资料》《内经类编》《内经评文》《内经拾遗方论》《内经药瀹》《内经知要》《内外功图说辑要》《内外伤辨惑论》《内照法》《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南病别鉴》《南雅堂医案》《南雅堂医书全集》《难经》《难经本义》《难经汇注笺正》《难经集注》《难经经释》《难经疏证》《难经悬解》《难经正义》《难经直解》《倪涵初疟痢三方》《年希尧集验良方》《宁坤秘籍》《弄丸心法》《女丹合编》《女科·产后编》《女科百问》《女科撮要》《女科辑要》《女科经论》《女科万金方》《女科要略》《女科证治准绳》《女科指掌》《疟疾论》《欧希范五脏图》《盘珠集胎产证治》《旁篇》《炮炙大法》《佩文斋广群芳谱·药谱》《脾胃论》《片玉痘疹》《片玉心书》《平乐郭氏正骨法》《评琴书屋医略》《普济本事方》《普济方》《普门医品》《七松岩集》《齐氏医案》《岐伯经》《岐伯灸经》《奇病治法三百种》《奇经八脉考》《奇效海上良方秘本》《奇症汇》《千金宝要》《千金方》《千金方衍义》《千金翼方》《谦益斋外科医案》《谦斋医学讲稿》《钱氏儿科案疏》《乾坤生意》《潜斋简效方》《潜斋医书五种》《潜斋医学丛书》《青霞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琼瑶神书》《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全国中草药汇编》《全生指迷方》《全幼心鉴》《却谷食气篇》《阙待新编》《群经见智录》《冉雪峰医案》《人参考》《人元脉影归指图说》《仁端录》《仁术便览》《仁斋小儿方论》《仁斋直指》《日华子诸家本草》《如宜方》《儒门事亲》《瑞竹堂经验方》《赛金丹》《三朝名医方论》《三家医案合刻》《三三医书》《三消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元参赞延寿书》《三元延寿参赞书》《三指禅》《三字经合编六种》《扫叶庄医案》《痧痘集解》《痧法备旨》《痧喉正义》《痧麻明辨》《痧胀玉衡》《痧症全书》《删补名医方论》《删补颐生微论》《删繁本草》《删注脉诀规正》《伤寒百十三方发明》《伤寒百问歌》《伤寒百证歌》《伤寒辨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补天石》《伤寒补亡论》《伤寒撮要》《伤寒大白》《伤寒大成》《伤寒第一书》《伤寒典》《伤寒发微》《伤寒发微论》《伤寒法祖》《伤寒方经解》《伤寒分经》《伤寒附翼》《伤寒古方通》《伤寒贯珠集》《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伤寒兼证析义》《伤寒金匮条辨》《伤寒经注》《伤寒九十论》《伤寒抉疑》《伤寒括要》《伤寒来苏集》《伤寒类方》《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伤寒类证》《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伤寒六经定法》《伤寒六书》《伤寒论》《伤寒论本义》《伤寒论本旨》《伤寒论辨证广注》《伤寒论读》《伤寒论方解》《伤寒论后条辨》《伤寒论集成》《伤寒论集注》《伤寒论辑义》《伤寒论辑义按》《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伤寒论今释》《伤寒论类方汇参》《伤寒论浅注》《伤寒论浅注补正》《伤寒论三注》《伤寒论释义》《伤寒论述义》《伤寒论条辨》《伤寒论新义》《伤寒论新注》《伤寒论研究》《伤寒论阳明病释》《伤寒论翼》《伤寒论章句方解》《伤寒论直解》《伤寒论注》《伤寒秘要》《伤寒明理论》《伤寒尚论辨似》《伤寒舌鉴》《伤寒审症表》《伤寒说意》《伤寒溯源集》《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伤寒微旨论》《伤寒温疫条辨》《伤寒五法》《伤寒心法要诀》《伤寒心镜》《伤寒心要》《伤寒悬解》《伤寒寻源》《伤寒医鉴》《伤寒医诀串解》《伤寒杂病论义疏》《伤寒摘锦》《伤寒真方歌括》《伤寒直格》《伤寒指掌》《伤寒准绳》《伤寒总病论》《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科汇纂》《伤暑全书》《伤燥论》《上池涓滴》《上池杂说》《上清黄庭内景经》《上清黄庭外景经》《上医本草》《尚论篇》《邵兰荪医案》《邵氏医书三种》《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舌鉴辨正》《舌鉴总论》《舌苔图谱》《摄生三要》《摄生消息论》《摄生要义》《摄生众妙方》《摄生纂录》《神灸经纶》《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神农本草经读》《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神农本草经赞》《神仙传》《神应经》《沈氏经验方》《沈氏医案》《沈氏尊生书》《审视瑶函》《肾的研究》《慎疾刍言》《慎柔五书》《慎斋遗书》《生草药性备要》《圣济总录》《湿热条辨》《十四经发挥》《十药神书》《石山医案》《石室秘录》《时病分证表》《时病论》《时方歌括》《时方妙用》《时疫白喉捷要》《识病捷法》《实用中国小儿科学》《实用中医学》《食鉴本草》《食疗本草》《食物本草会纂》《食医心鉴》《史载之方》《士材三书》《世补斋医书》《世医得效方》《市隐庐医学杂著》《是斋百一选方》《寿亲养老新书》《寿人法》《寿人经》《寿世保元》《寿世编》《寿世青编》《寿世医窍》《寿芝医案》《舒氏伤寒集注》《暑症发源》《鼠疫抉微》《鼠疫约编》《述古斋幼科新书三种》《腧穴折中》《说疫全书》《四部总录医药编》《四海类聚方》《四科简效方》《四明医案》《四声本草》《四圣心源》《四时病机》《四诊法》《四诊抉微》《四诊心法要诀》《四诊韵语》《松崖医径》《嵩崖尊生全书》《宋人医方三种》《宋以前医籍考》《宋元明清名医类案》《苏沈良方》《素灵微蕴》《素女脉诀》《素圃医案》《素问》《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灵枢合注》《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素问入式运气论奥》《素问释义》《素问释音》《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悬解》《素问遗篇》《素问直讲》《素问直解》《素仙简要》《随息居饮食谱》《遂生编》《遂生福幼合编》《孙氏医学丛书》《孙文垣医案》《胎产集要》《胎产辑萃》《胎产秘书》《胎产心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太平御览·养生》《太素脉法》《太素脉秘诀》《太医局诸科程文》《泰定养生论》《汤头歌诀》《汤头歌诀白话解》《汤头歌诀续集》《汤头钱数抉微》《汤液本草》《棠阴比事》《体仁汇编》《天宝本草》《天花精言》《天机启微》《天隐子》《天隐子养生书》《天元玉册》《田氏保婴集》《通俗伤寒论》《桐君药录》《铜人内景图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针灸经》《图经衍义本草》《图注八十一难经》《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图注难经脉诀》《推拿抉微》《推拿疗法》《推拿秘书》《推拿学》《推求师意》《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外候答问》《外科传薪集》《外科大成》《外科发挥》《外科方外奇方》《外科活人定本》《外科辑要》《外科经验方》《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启玄》《外科钤》《外科十三方考》《外科枢要》《外科图说》《外科心法》《外科选要》《外科真诠》《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外科证治全书》《外台秘要》《外证医案汇编》《外治寿世方初编》《万病回春》《万氏积善堂集验方》《万氏济世良方》《万氏家传保命歌括》《万氏女科》《万氏医贯》《汪石山医书八种》《王九峰医案》《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绎注》《王氏医存》《王叔和脉诀》《王旭高临证医案》《王旭高医书六种》《望诊遵经》《伪药条辨》《韡(wěi伟)园医书六种》《卫济宝书》《卫生宝鉴》《卫生鸿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卫生家宝方》《卫生家宝汤方》《卫生要术》《卫生易简方》《魏氏家藏方》《温病明理》《温病浅说》《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白话解》《温病条辨医方撮要》《温病条辨症方歌括》《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温病学释义》《温毒病论》《温热病指南集》《温热逢源》《温热经纬》《温热论》《温热论笺正》《温热暑疫全书》《温热赘言》《温氏医案》《温疫论》《温疫论辨义》《温疫论类编》《温疫析疑》《温证指归》《温症癍疹辨证》《瘟疫传症汇编》《瘟疫合璧》《瘟疫霍乱答问》《文堂集验方》《握灵本草》《吴东旸医案》《吴鞠通医案》《吴门治验录》《吴普本草》《五十二病方》《五脏六腑图说》《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勿药元诠》《务中药性》《悟真篇》《西方子明堂灸经》《西塘感证》《西溪书屋夜话录》《惜分阴轩医案》《洗冤集录》《洗冤录详义》《仙传外科集验方》《仙拈集》《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现代实用中药》《小儿病原方论》《小儿痘疹方论》《小儿推拿广意》《小儿推拿辑要》《小儿推拿秘旨》《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则》《小品方》《校正医书局》《心圣图说要言》《心太平轩医案》《心印绀珠经》《新编针灸学》《新编中医学概要》《新方八阵》《新修本草》《新针灸学》《信验方录》《行医八事图》《形色外诊简摩》《性命圭旨》《修事指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修真十书》《袖珍本草隽》《袖珍方》《徐灵胎医学全书》《许氏医案》《许氏幼科七种》《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续名医类案》《续选临证指南》《续医说》《续易简方论》《轩岐救正论》《薛案辨疏》《薛氏医案》《学古诊则》《学医随笔》《血证论》《循经考穴编》《咽喉经验秘传》《咽喉脉证通论》《延年九转法》《研经言》《研药指南》《眼科捷径》《验方新编》《羊毛瘟症论》《杨敬斋针灸全书》《杨仁斋著作三种》《杨氏家藏方》《杨氏提纲医方纂要》《疡科纲要》《疡科心得集》《疡科选粹》《疡医大全》《疡医证治准绳》《养病庸言》《养老奉亲书》《养生要集》《养生月览》《养性延命录》《药盦医案》《药按》《药材学》《药材资料汇编》《药鉴》《药品化义》《药谱》《药味别名录及续录》《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药性通考》《药性纂要》《药言随笔》《药要便蒙新编》《药症忌宜》《药治通义》《药总诀》《要药分剂》《也是山人医案》《野菜博录》《叶氏录验方》《叶氏女科证治》《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家传秘诀》《叶天士女科医案》《叶选医衡》《一草亭目科全书》《一得集》《一见知医》《医碥》《医便》《医钞类编》《医彻》《医灯集焰》《医灯续焰》《医法心传》《医法圆通》《医法征验录》《医方便览》《医方丛活》《医方大成》《医方集解》《医方简义》《医方捷径》《医方捷径指南全集》《医方经验汇编》《医方考》《医方类聚》《医方论》《医方全书》《医方选要》《医方一盘珠》《医方易简集》《医方易简新编》《医纲提要》《医故》《医贯》《医贯砭》《医级》《医寄伏阴论》《医家四要》《医家心法》《医阶辨证》《医经溯洄集》《医经小学》《医经原旨》《医经允中》《医经正本书》《医镜》《医垒元戎》《医理发明》《医理元枢》《医理真传》《医林改错》《医林绳墨》《医林指月》《医林纂要探源》《医略》《医略稿》《医略十三篇》《医门棒喝》《医门补要》《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医门法律》《医门要诀》《医权初编》《医事启源》《医事问答》《医述》《医说》《医悟》《医暇卮言》《医效秘传》《医心方》《医学白话》《医学编》《医学便览》《医学辨正》《医学初阶》《医学传灯》《医学传心录》《医学从丛录》《医学粹精》《医学读书记》《医学发明》《医学汇海》《医学汇函》《医学集成》《医学辑要》《医学近编》《医学精要》《医学举要》《医学六要》《医学妙谛》《医学启蒙汇编》《医学启源》《医学切要》《医学切要全集》《医学求是》《医学入门》《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说约》《医学溯源》《医学统旨》《医学问对》《医学五则》《医学心悟》《医学要则》《医学一见能》《医学易通》《医学原理》《医学韵编》《医学摘粹》《医学摘瑜》《医学真传》《医学正传》《医学正印种子编》《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药镜》《医要集览》《医医病书》《医医小草》《医医医》《医原》《医苑》《医旨绪余》《医宗备要》《医宗必读》《医宗粹言》《医宗撮精、折肱漫录合刊》《医宗会要》《医宗己任篇》《医宗金鉴》《医宗说约》《怡堂散记》《颐身集》《疑难急症简方》《异授眼科》《易简方》《易筋经》《易氏医案》《疫疹一得》《疫证集说》《疫证治例》《因是子静坐法》《阴符经》《阴阳脉死候》《阴证略例》《银海精微》《引痘略》《引经证医》《饮膳正要》《饮食须知》《印机草》《婴童百问》《颖川心法汇编》《痈疽神秘灸经》《痈疽神秘验方》《用药法象》《用药禁忌书》《尤氏喉科秘书》《友渔斋医话六种》《幼科汇编》《幼科三种》《幼科释谜》《幼科铁镜》《幼科心法要诀》《幼科要略》《幼科折衷》《幼科证治大全》《幼科证治准绳》《幼科直言》《幼科指南》《幼幼发挥》《幼幼集》《幼幼集成》《幼幼近编》《幼幼心裁》《幼幼新书》《余注伤寒论翼》《虞庶注难经》《玉函方》《玉函经》《玉机微义》《玉楸药解》《育婴秘诀》《喻氏医书三种》《喻选古方试验》《寓意草》《毓芝堂医书四种》《原病集》《愿体医话》《云笈七签》《云林神彀》《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云岐子脉诀》《杂病广要》《杂病心法要诀》《杂病源流犀烛》《杂疫证治》《杂证汇参》《杂证谟》《杂症会心录》《脏腑图说症治要言合璧》《脏腑性鉴》《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增订本草附方》《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增辑伤寒类方》《增删喉科心法》《摘星楼治痘全书》《张千里医案》《张卿子伤寒论》《张氏温暑医旨》《张氏医通》《张畹香医案》《张仲景五脏论》《章太炎医论》《瘴疟指南》《折肱漫录》《折狱龟鉴》《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针方六集》《针经节要》《针经摘英录》《针经指南》《针灸传真》《针灸大成》《针灸大全》《针灸逢源》《针灸集成》《针灸甲乙经》《针灸经穴图考》《针灸聚英》《针灸全生》《针灸四书》《针灸素难要旨》《针灸问对》《针灸薪传集》《针灸学》《针灸学简编》《针灸易学》《针灸择日编集》《针灸指南》《针灸资生经》《针灸纂要》《珍本医书集成》《珍珠囊药性赋》《诊病奇侅》《诊家枢要》《诊家索隐》《诊家正眼》《诊家直诀》《诊脉三十二辨》《诊余集》《诊余举隅录》《诊宗三昧》《正骨心法要旨》《正骨学》《正体类要》《证治百问》《证治合参》《证治汇补》《证治心传》《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证治针经》《证治准绳》《郑彤园医书四种》《症方发明》《症因脉治》《症治要言》《知医必辨》《直鲁古脉诀》《芷园臆草存案》《治百病方》《治疔汇要》《治痘图方》《治验回忆录》《质问本草》《质疑录》《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风论》《中国伤科学》《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中国医籍考》《中国医学大成》《中国医学人名志》《中国医学入门丛书》《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医学约编十种》《中国针灸学》《中国制药学》《中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西汇参铜人图说》《中西汇参医学图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西医粹》《中药材手册》《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中药炮制学》《中药炮炙经验介绍》《中药学》《中药研究文献摘要》《中药药理学》《中药志》《中医儿科临床手册》《中医儿科学纲要》《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中医方剂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喉科学》《中医临床新编》《中医内科简编》《中医内科学》《中医舌诊》《中医生理学之研究》《中医外科临床手册》《中医外科临证手册》《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诊疗学》《中医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学基础》《中医眼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讲义》《种痘新书》《种杏仙方》《仲景存真集》《仲景全书》《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仲景伤寒论疏钞鎞》《重古三何医案》《重广英公本草》《重楼玉钥》《重庆堂随笔》《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周礼医官详说》《周氏医学丛书》《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周易参同契》《肘后备急方》《肘后偶钞》《诸病源候论》《诸证提纲》《竹林寺女科》《竹林寺女科秘书》《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助道方服药须知》《注解伤寒论》《撰集伤寒世验精法》《子午流注针经》《子仪本草经》《邹氏。

中医药学 书籍

中医药学 书籍

中医药学书籍
1.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医之始祖”。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诊疗体系,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3.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它记载了 365 种药物的性能、功效、适应证、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等内容,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扁鹊所著。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释,内容包括脉学、经络、脏腑、疾病、针法等方面。

5.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一部中药学巨著。

它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收载药物 1892 种,附图 1109 幅,内容丰富,分类科学,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药学相关的书籍,还有许多其他经典著作值得阅读和研究。

如果你对中医药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有关中药的典籍

有关中药的典籍

有关中药的典籍中医药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典籍。

这些典籍记录了中药的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部中药典籍及其特点。

首先是《本草纲目》。

它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巨著,共收入药物1892种。

该书系统地归纳了中医药的各类药物,包括草药和动物矿物药,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本草纲目》内容丰富,对药物的描述准确,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书籍。

其次是《神农本草经》。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药类著作,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奠基石。

据说是由传说中的中医始祖神农氏所著。

该书收录了365种良草,并详细介绍了这些草药的名称、性味、功效等内容。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的经典之作。

再次是《伤寒杂病论》。

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名医著作,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宝库。

该书详细描述了伤寒及其他各类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学的诊疗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伤寒杂病论》中草药的运用也非常广泛,成为医学界学习的重要教材。

最后是《千金方》。

它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宝库。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药性、功效、使用方法等内容,并对各类疾病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

《千金方》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总结了大量的医疗经验和处方,对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介绍的几部中药典籍是中医药学宝贵的遗产,对中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记录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这些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独特魅力和独步成就,也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些中药典籍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的学习与研究。

中医药宝典

中医药宝典

中医药宝典杞菊地黄丸【药名】杞菊地黄丸 Qiju Dihuang Wan【处方】枸杞子40g菊花40g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 茯苓60g泽泻60g【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肾阴,为君药。

辅以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养肝明目;山药滋肾补脾;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以助君药。

佐以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清散肝火,茯苓健脾渗湿,与君臣相合,补而不滞。

诸药相合,共奏滋肾养肝明目之功。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

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制备方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用炼蜜35~ 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剂型规格】水蜜丸;小蜜丸;大蜜丸,每丸重9g。

【用法用量】口服。

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质量控制】1.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酸。

2.显微鉴别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薄层色谱法鉴别牡丹皮(丹皮酚)、山茱萸(熊果酸)、枸杞子。

3.除应符合丸剂有关的各项规定外,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山茱萸以马钱苷(C17H26O10)计,水蜜丸每lg不得少于0.42mg,小蜜丸每lg不得少于0.3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2. 7mg。

本品含牡丹皮以丹皮酚(C9H10O3)计,水蜜丸每lg不得少于0.80mg,小蜜丸每lg不得少于0.6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5.4mg。

【使用禁忌】忌食酸性及生冷食物。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增强免疫功能和抗衰老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杞菊地黄丸可使视力下降速度明显减缓,部分视力有所提高,证明杞菊地黄丸对老年性白内障有一定控制作用。

还能使高血压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加的β肾上腺素受体数减少,接近于正常人水平。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视神经乳头炎、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慢性肝炎属肝肾阴虚者。

中医古籍大全

中医古籍大全
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便读本草崇原本草从新本草分经本草害利本草经解本草蒙筌本草求真本草思辨录本草新编本草衍义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本经逢原得配本草滇南本草海药本草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食疗本草汤液本草吴普本草新修本草药鉴饮食须知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3
中医古籍大全
仲景伤寒补亡论
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历代中药本草著作典籍统计

历代中药本草著作典籍统计

1321年

1406年

1505年

1436年

1565年

1593年

1598年

1622年

1647年

1674年

1691年

1694年

1695年
书名 《神农本草经》 《吴普本草》 《名医别录》 《本草经集注》 《药性论》 《新修本草》 《千金翼方》 《食疗本草》 《本草拾遗》 《海药本草》 《日华子本草》 《蜀本草》 《开宝本草》 《嘉祐本草》 《本草图经》 《证类本草》 《本草衍义》 《珍珠囊》 《用药法象》 《汤液本草》 《救荒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 《滇南本草》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药鉴》 《雷公炮制药性解》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崇原》 《本草新编》 《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1746种(增628种) 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
502
100
专门论述药性理论的著作
补充《珍珠囊》
补充《珍珠囊》《用药法象》
414(增276种)
以救荒之用为宗旨,侧重农学、植物学
1815种(增48种) 明代唯一的官修大型综合性本草(彩绘)
458种
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著作中较为完整的作品
786种
主要论述药物的产地、鉴别等
作者 集体创作 吴普 陶弘景集 陶弘景 甄权 苏敬、李勣等 孙思邈 孟诜 陈藏器 李珣 不详 韩保升 刘翰、马志等 掌禹锡、林亿、苏颂等 苏颂 唐慎微 寇宗奭 张元素 李东垣 王好古 朱橚 刘文泰、施钦等 兰茂 陈嘉谟 李时珍 杜文夑 钱允治 卢之颐 张志聪 陈士铎 汪昂 张璐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民国 民国 民国 当代

经典医书古籍6套,记载了超实用的医学偏方,一套在手,百病无忧

经典医书古籍6套,记载了超实用的医学偏方,一套在手,百病无忧

经典医书古籍6套,记载了超实用的医学偏方,一套在手,百
病无忧
眼科方面的知识,这里都有,是一套介绍眼科知识的非常全面的书。

眼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内容,书中都有。

大家都听过《本草纲目》,这套就是相类似的医书。

书中列列举了很多药物,对药物的功效,主治等,都有论述,是医圣用药的不传之秘。

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书籍,一些杂病、伤寒、妇女病等,都有重要述说。

一直是医生的必读之书,内容很广泛,内科、外科都有描述到。

医学书籍,是一套涵盖面比较广的医学类书籍。

涉及的医药类知识很多,值得一看。

女人更要注意身体的调养,女人的身体更娇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管生理期问题,还是产后问题,瘦身问题,这里都有实用的记录,以及解决方法。

《黄帝内经》,医学书中的宝典,千古流传的医学古籍。

是中医学中的宝典,书中涉及很多养生知识,延年益寿知识,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的重要著作。

有关中药的典籍

有关中药的典籍

有关中药的典籍1、《诗经》是西周时代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书中收录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苍耳,芍药、枸杞、鲤鱼、蟾蜍等,并记载了某些品种的采集、性状、产地及服用季节等。

当然书中所载百余种动植物当时是否入药尚有待考证,但后世许多本草书籍中都将之作为药用。

2、《山海经》是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

它和《诗经》一样,并非药物专著,但却记载了更多的药物,并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性能,说明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山海经》记载药物的统计,各家有所差异,一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另有3种不详何类,共计126种。

服法方面有内服(包括汤服、食用)和外用(包括佩带、沐浴、涂抹等)的不同。

所治病种达31种之多,包括内、外、妇、眼、皮肤等科疾患。

而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

可见当时药物的知识已相当丰富。

3、《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高,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的医家,以朴素的、唯物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人和自然的统一观,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人牌,是为五入"是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人,无器不有。

400种中医药古籍目录

400种中医药古籍目录

400种中医药古籍目录仁术便览本草发明本草发挥本草汇笺本草约言本草详节本草便本草真诠芷园臆草题药神农本草经校注药品化义山居本草本经疏证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本草经疏辑要本草洞诠本草乘雅半偈本草通玄本草集要本草辑要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医方丛话医方考绳愆鸡峰普济方法古录饲鹤亭集方济世碎金方药镜神农本草经经释类经证治本草药性纂要袖珍方悬袖便方揣摩有得集神农本草经会通集古良方(新刻)摄生总论摄生秘剖药理近考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本草纂要医方约说药症宜忌本草汇生草药性备要长沙药解本草正义(程氏)释方神农本草经赞本草权度圣济总录李氏医鉴乾坤生意(新刊京本)活人心法救急易方医方集论本草分经又名本草分经审治简易普济良方医便医方便览众妙仙方程氏易简方论医方大成论经方衍义思济堂方书临证经验方辨症良方内外验方秘传医镜艺林汇考饮食篇内科摘录外诊法医法征验录见心斋药录本草明览药鉴分类主治药性主治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舌鉴辨正备急灸法针灸素难要旨太乙神针心法推拿广意修龄要指养生四要食物本草卫生编上医本草本草二十四品脉微脉镜须知脉学注释汇参证治脉理存真察病指南明刻《食鉴本草》医学辑要《脉理宗经》脉学辑要重订诊家直诀脉理正义《四诊脉鉴大全》《药征续编》《分部本草妙用》图注脉诀辨真新刊药性要略大全本草经解要传悟灵济录删注脉诀规正山居四要神仙服饵炮炙全书分类草药性脉经直指本草求原寿世新编香奁润色养生类纂接骨全书鼎刻京板太医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食品集紫虚崔真人脉诀秘旨脉诀刊误集解脉诀汇辨玉函经人元脉影归指图说本草纲目易知录药性真知益编饮食须知药征灵素节要浅注解围元薮内经评文素问内经评文灵枢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清儒《内经》校记五种医学辨正运气易览内经运气病释(附内经遗篇病释、内经运气表)脏腑性鉴伤寒尚论辨似订正仲景伤寒论释义伤寒论大方图解伤寒经注伤寒折衷伤寒源流全集医宗承启伤寒论集注伤寒论特解伤寒微旨论伤寒活人指掌图伤寒选录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普济内外全书(附:增补治痧全编)伤暑论汤液本草经雅正难经直解医经余论、诊家索隐医经津渡素问提要灵枢提要内经精要周慎斋医书二种(慎斋遗书、医学粹精)胡文焕医书三种(医学要数、应急良方、养生食忌)松菊堂医学溯源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并序)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汉阳叶氏丛刻医集二种(观身集、颐身集)眼科正宗原机启微清代御医笔记二种(北行日记、纪恩录)神灸经纶医学穷源集伤寒正医录伤寒论集注舒氏伤寒论集注伤寒点精罗太无口授三法养新堂医论读本运气商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内经博议素灵微蕴医学阶梯医学寻源妇科抄本三种(茅氏女科、秘传内府经验女科、妇科秘兰全书)医案抄本三种(丁授堂先生医案、张梦庐先生医案、赖氏脉案)内经素问校证校注病机赋病机纂要淑景堂改订注释寒热温平药性赋《婴儿论》《祈嗣真诠》《孕育玄机》《广嗣须知》《济阴宝筏》《都春堂熊罴梦》《广生编》《幼科指归》《喉科杓指》又名《图注喉科指掌》《幼科折衷》《保婴撮要》《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仁寿镜》《易筋经》《妇科备考》《活幼心书》《保婴全方》《广嗣要语》《咽喉经验秘传》《种子心法》《咽喉秘集》《补要袖珍小儿方论》《螽斯集》《幼科医学指南》《活幼心法大全》《尊生要旨》《妇科指归》《活幼口议》《喉科枕秘》《广嗣全诀》《咽喉论》《生育指南》《节斋公胎产医案》《全幼心鉴》《喉科心法》《求嗣指源》《喉科秘钥》《厚生训纂》扁鹊心书医垒元戎医经小学医学碎金松厓医径丹溪心法附余世医通变要法医林绳墨大全医林绳墨丹台玉案方氏脉症正宗医方一盘珠全集医林纂要探源弄丸心法证治要义医级古今医诗医宗宝镜济众新编医宗备要医家四要坤元是保女科万金方女科撮要宋氏女科秘书邯郸遗稿女科百效全书妇科百辨妇科宝案秘传女科济阴近编女科指掌叶氏女科证治树蕙编妇科良方妇科玉尺宁坤秘籍彤园妇科坤中之要医林口谱六法秘书明代医案三种·芷园臆草存案明代医案三种·冰壑老人医案明代医案三种·易氏医按清代医案二种·旧德堂医案清代医案二种·李翁医记清代医论二种·胃气论清代医论二种·医论三十篇清代伤科二种·跌打大全清代伤科二种·伤科方书本草汇纂医宗撮精罗谦甫治验案程原仲医案陆氏三世医验养性轩临证医案沈氏医案周慎斋医案稿太医局诸科程文玉机辨证素仙简要吴门治验录医略十三篇古方汇精全身骨图考正两都医案琅嬛青囊要瞻山医案沈芊绿医案莲斋医意立斋案疏得心集医案临症医案笔记医案梦记脉义简摩林氏活人录汇编医寄伏阴论东皋草堂医案燥气总论证因通考医悟古今医家经论汇编祝茹穹先生医印心太平轩医案诊余举隅录医林类证集要医源经旨张卿子伤寒论伤寒正宗伤寒论辨证广注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伤寒溯源集伤寒论直解伤寒分经伤寒论纲目伤寒指归伤寒全生集新刊伤寒撮要伤寒六书纂要辨疑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伤寒论证辨伤寒大白伤寒指掌伤寒寻源伤寒论类方金匮要略直解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正义高注金匮要略温热论笺正温证指归温热病指南集瘟疫发源瘟疫条辨摘要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伤寒启蒙集稿外证医案汇编正骨范医学读书志心印绀珠经(新刊)医学集成杏苑生春医林正印医学汇函医学辨害宝命真诠医经允中嵩厓尊生书证治合参景岳全书发挥罗氏会约医镜医书汇参辑成医法青篇医钞类编寿身小补家藏蒙筌活人心法医学五则寿芝医略医学集成平法寓言元汇医镜脉药联珠合刻铁如意轩医书四种外科心法真验指掌大河外科枕藏外科外科秘授著要外科活人定本外科百效全书谦益斋外科医案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外科真诠外科集验方外科明隐集疮疡经验全书眼科要旨眼科要方眼科集成明目神验方鸿飞集论眼科眼科启明医理折衷目科目经大成眼科开光易简秘本银海精微补银海指南又名眼科大成目科捷径证治准绳·眼科针灸全生幼科百效全书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针灸逢源小儿推拿秘诀杨敬斋针灸全书高氏医案藏腑图书症治要言合璧(又名《中西医粹》)。

中医药古书典籍

中医药古书典籍

中医药古书典籍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中国中医药学的历史、理论、实践和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中医药古书典籍,探讨它们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医药学的贡献。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中医药古书典籍》,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药古书典籍》篇1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书典籍的记载和传承。

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国中医药学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医药学的宝库。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它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该书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方法、疾病预防和治疗原则,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学中另一部重要的经典,由张仲景所著。

该书是一部关于内科疾病治疗和方药的著作,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为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草纲目》是中医药学中一部重要的药学著作,由李时中所著。

该书是一部关于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和配方的著作,共有 44 卷,收录了 1892 种中药。

该书对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学基础。

《医宗金鉴》是中医药学中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著作,由吴鞠通所著。

该书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疾病预防和治疗、药物学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共有 98 卷。

该书对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为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医药古书典籍》篇2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中医药学的典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文化遗产,包括了众多经典著作和临床经验总结。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中医古籍-医源世界

中医古籍-医源世界
异授眼科
眼科心法要诀
眼科阐微
喉舌备要秘旨
喉科指掌
喉科秘诀
喉科集腋
焦氏喉科枕秘
黄帝明堂灸经
经穴汇解
经络全书
经络考
经络汇编
包氏喉证家宝
炙膏肓腧穴法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厘正按摩要术
灵枢经脉翼
广嗣要语
西方子明堂灸经
友渔斋医话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吴鞠通医案
冷庐医话
柳洲医话
医贯
古今医案按
侣山堂类辩
临证指南医案
存存斋医话稿
医经读
医经原旨
素问玄机原病式
类经
类经图翼
内经知要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因条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黄帝素问直解
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黄帝内经太素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评文
内经药瀹
医效秘传
读素问钞
灵素节注类编
古本难经阐注
难经正义
素问识
灵枢识
难经经释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曹仁伯医案论
寓意草
程杏轩医案
慎疾刍言
叶选医衡
对山医话
质疑录
丛桂草堂医案
归砚录
医原
医暇卮言
医学课儿策
医学读书记
医医医
续名医类案
读医随笔
医学源流论
王旭高临证医案
邵兰荪医案
温疫论
千金食治
温热暑疫全书
疫疹一得
温病条辨
温热逢源
时病论
温病指南
女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编选注

在药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本草典籍

在药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本草典籍

在药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本草典籍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

其中载有247种药物。

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西汉以前,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

3.《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4.《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该书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唐代个人编著的本草亦多,著名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五代前蜀李珣的《海药本草》等。

5.《开宝本草》是在宋代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基础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简称《开宝本草》。

宋代嘉祜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祜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祜补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药物99种。

又令苏颂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

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祜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本草、图经合一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此书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

该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中药宝典典籍大全

中药宝典典籍大全
除湿止痛
1、用于风寒表证及鼻渊2、用于痹证
葱白
辛温,肺胃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阴盛格阳证。
胡荽
辛温,肺胃
解表透疹,健胃消食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胃寒食滞
柽柳
辛平,肺胃心
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风寒湿痹
辛夷
辛温;肺胃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用于风寒头痛鼻塞2、用于鼻渊头痛
桑叶
甘苦,寒;
肺肝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2、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
辛,甘,苦,微寒,肺肝
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2、用于目疾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栀子
苦,寒,心肝肺胃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用于热病烦闷2、用于湿热黄疸3、用于血热出血4、用于热毒疮疡
夏枯草
辛苦寒,肝胆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1、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2、用于瘰疬瘿瘤
决明子
甘苦咸,微寒。
肝肾大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麻黄
辛、微苦,温。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喘实证3.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用于发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热毒所致多种病证3、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葛根
甘辛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3、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淡豆豉
甘辛凉,肺胃
解表,除烦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3、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用于吐衄下血
防风
辛甘微温,膀胱肝脾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3、用于破伤风
羌活
辛苦温,膀胱肾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
藁本
辛温,膀胱肝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颠顶头痛2、用于风寒湿痹
除湿止痛
1、用于风寒表证及鼻渊2、用于痹证
葱白
辛温,肺胃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阴盛格阳证。
胡荽
辛温,肺胃
解表透疹,健胃消食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胃寒食滞
柽柳
辛平,肺胃心
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风寒湿痹
辛夷
辛温;肺胃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用于风寒头痛鼻塞2、用于鼻渊头痛
桑叶
甘苦,寒;
肺肝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2、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
辛,甘,苦,微寒,肺肝
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2、用于目疾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
牛蒡子
辛,苦,寒;肺胃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蝉蜕
甘,寒;
肺肝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喑哑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痒3、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4、用于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芦根
甘,寒
肺胃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肺热呕吐3、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4、用于热淋涩痛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肺胃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1、用于热病口渴,内热消渴2、用于肺热咳嗽或燥咳3、用于痈肿疮疡
竹叶
甘、辛、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谷精草
辛肝凉,肝胃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用于目赤翳障。2.用于头痛齿痛。
密蒙花
甘微寒,肝
清肝养肝,明目退翳。
目赤翳障
青葙子
淡竹叶
甘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莲子心
苦寒,心肾
清心安神,涩精止血
1.用于热病高热神昏,2.用于失源自,遗精。熊胆苦寒,肝胆心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1.用于惊痫抽搐,2.用于肝热目赤,3.疮痈,痔疮肿痛。
鸭趾草
甘苦寒,肺胃膀胱
清热泻火,解毒利水
1.热病,2.咽痛,疮疡,毒蛇咬伤,3.水肿,热淋
鹅不食草
辛,温;肺肝
祛风散寒,宣通鼻窍,
化痰止咳
1、用于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2、用于湿疮肿毒3、用于寒痰咳喘证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
肺肝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2、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
肺胃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喘3、用于胃火牙痛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用于阴虚消渴4、用于骨蒸潮热
寒水石
咸寒,心胃肾
清热泻火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丹毒,烫伤。
1.用于外感表证,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3.护胃和中。
浮萍
辛寒,肺膀胱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1.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3.水肿,小便不利。
木贼
甘苦平,肺肝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2.便血,痔血。
第二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2、用于脾胃气滞证3、用于食鱼蟹中毒
生姜
辛,微温,
肺脾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香薷
辛,微温,
肺胃脾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2、用于水肿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白芷
辛,温,肺胃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2、用于鼻塞,鼻渊3、用于疮疡肿毒4、用于寒湿带下
细辛
辛温;有小毒,肺肾心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通窍
1、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2、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痛证3、用于寒饮咳喘
苍耳子
辛苦温;有小毒,(肺)
祛风解表,宣通鼻窍,
栀子
苦,寒,心肝肺胃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用于热病烦闷2、用于湿热黄疸3、用于血热出血4、用于热毒疮疡
夏枯草
辛苦寒,肝胆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1、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2、用于瘰疬瘿瘤
决明子
甘苦咸,微寒。
肝肾大肠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用于目赤肿痛,目暗不明2、用于头痛眩晕3、用于肠燥便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