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

合集下载

第04章国际贸易新理论.ppt - 第四章

第04章国际贸易新理论.ppt - 第四章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制造业的比重
技术差距论图解
Q
A国的生产 需 求 滞 后
4

T0
T1
滞 后

A国的出口 B国的进口
T2
2 1
T3
B国的出口 A国的进口 B国的生产
模 仿 滞 后 后
3
掌 握 滞
Terms
需求滞后: 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 进国没有意识到它是国内产品的替代 品——认识到其价格,有需求. 反应滞后: 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 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 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掌握滞后: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 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时滞
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 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 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 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渐垄断了 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 为市场的基本特征.
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 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业通常存在很多小企 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
生命周期理论的图解
领先者(美 国) 净出口 0 t0 净进口 t1 t2 t3 时间 其他工业国(加拿 欠发达国家 大, 日本,欧盟等)
第二阶段:技术 第三阶段:技术 第一阶段:创新 停滞 领先国家出口 扩散 跟随者出口 欠发达国家出口
贸易效应
比较而言,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国更有利可图, 因为: 引入,成长期相对较长,意味着垄断期和出口 期较长;而成熟期,衰退期短,意味着模仿国 获利的机会就少. 若高技术产品的创新能不断地更新技术,使产 品在进入成熟期后马上退出新产品,开始新一 轮的产品生命周期,则有望持续其垄断地位, 赚取超额利润. 换而言之,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对模仿 国是不利的.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在厂商具有内在和外在规模经济,以
及面临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的条件下, 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 下降,市场需求量则随着价格的下降 而增加。
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面向国
内需求,国内市场需求的有限性, 限制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 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 高的水平上,即A点。
在参与国际贸易之后, 企业面向两个市场,国内需求加上国
外需求,厂商生产量增加; 这时,规模经济效应使产品的平均成 本降低,厂商可以降价出售,由此增 强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见图4-1)
P1
A MC
B
P2
AC
D2
MR1
D1 MR2
图 4-1
图中AC为平均成本曲线,
D1为国内需求曲线, D2为国外需求曲线; 在该国没有参与国际贸易之前,厂商的 产品只需满足国内需要,产品数量被限 制在Q1,价格为P1 ;
(一)产品异质论 1.产品差异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 总是由采用相同生产方式生产同一产 品的企业组成。实际上,同类企业虽 然生产同类产品,但同类产品之间却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同 类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产生贸易的根 本原因。
产品差异按强弱可分为:主观差异性和
客观差异性两类。 由于产品差异性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心理 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 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主观差异 性,而不是客观差异性。
Q6 Q5 Q4 Q3 Q2 Q1 O
产品质量
R
YB YA
平均收入
图 4-3
图中,横轴表示平均收入水平,纵轴
表示产品质量档次,45o线OR表示各 国平均收入水平对产品的需求档次成 正相关关系; 纵轴上的Q1、 Q2……. Q6分别表示产品 质量档次与R线的交点表示一国代表性 需求的水平。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



那么,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的因素是什么?林 德认为主要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 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 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 ,贸易交往也就越密切。 如果同时考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供需状 况,就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 次结构存在着重叠。对不同的发达国家来说,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其产品层次和消费层次的结构 都大体相同。

由于甲国在 A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向乙国出口, 乙国 A 产品的部分需求 ( 假设为 10 单位 ) 由甲国提供,那 么甲国A产品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到110单位,成本进一步 下降,价格降为45单位。

同理,假设乙国在B产品上国内需求规模大,而甲 国国内需求规模小,那么甲国可以用 A 产品去交换乙国 的 B 产品,结果两国的规模效应都更加明显。可见,规 模经济也能影响各国生产成本和比较优势,从而影响着 国际贸易格局和利益。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 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 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 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 中国进口纺织品;


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 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 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2.需求偏好相似说

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 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 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1961年发表 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他用国家之 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 理论。

浅析规模经济与我国产业内贸易

浅析规模经济与我国产业内贸易

浅析规模经济与我国产业内贸易作者:邓娟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23期摘要: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已成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如今国际贸易的主导形式。

为此,本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分析,简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国际经济视角,给出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简要对策。

关键词: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发展对策国际贸易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二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内贸易已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如今国际贸易主导形式。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长期以来都强调伙伴国之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并以长期产业间贸易为基本贸易模式。

这对提高我国外贸易竞争力、获取动态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一、经济规模与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一) 产业内贸易的正规模型这个模型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下进行的,模型中,AC是平均成本曲线, D是该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 MR是边际收益曲线,MC是边际成本曲线。

(二)对产业内贸易模型的分析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需求曲线很有弹性:由于是同类产品,各产品的替代性很强,也就是说需求曲线是相当有弹性的,价格很小的变动会导致企业销售额大幅度变化。

2、MR3、MC在MR=MC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所以该垄断竞争企业最优的产量是3单位,均衡点是E 点,Q=3 P=AC=4,该企业只获得了长期投资回报。

该模型表明一厂商生产差异产品,想获得更多利润就要售出更多产品,这就需要降低价格必须降低平均成本,降低平均成本必然扩大规模,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各国只能专业化生产一部分产品,并从他国进口差异化产品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即产业内贸易。

从模型也可看出产业内贸易是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

二、我国产业内国际贸易现状分析产业内贸易又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它指一国进口出口同一类产品。

目前用于测度产业内贸易的最权威公式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公式: [2]。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壹、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和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壹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壹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壹,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壹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于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见,能够把国际贸易分成俩种基本类型:壹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壹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壹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壹个国家于壹定时期内(壹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壹种产品,同时同壹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俩个条件:壹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于用途上能够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能够分为俩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和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与主要内容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与主要内容
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和主要内 容
在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条件下:
产出的增长比例比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高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张,平均成本(单位成本)
降低。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和主要内 容
表 6-1: 假设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和主要内 容
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是指企业产出的提 高会带来每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的下降。
3、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 4、运输、等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 5、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和主要内 容
Scitovsky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 (书上例子):
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是指当整个产业 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 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 下降。
规模经济会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导致一个 不同于完全竞争的市场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和主要内 容
引发规模经济的一般原因(第二讲中有介绍 ):
1、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 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 然是更详细的;
2、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 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
垂直贸易,被贸易产品属于不同产业部门,比如 汽车交换铁矿石;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 易越大
H-O理论解释的方向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和主要内 容
前言
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基于两个基本原因:
国家间进行贸易是因为国与国之间资源和技术 存在差异
国家间进行贸易为的是达到规模经济或是增加 生产的回报。
影响市场价格。 (2)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homogenous),不存在差别,产品之

第四章 规模经济、

第四章 规模经济、

十大类: 十大类: 0:食品和活动物 1:饲料和烟草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矿物燃料、 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 4:动植物油、脂及腊 动植物油、 5:化学和相关产品 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机械和运输设备 8:杂项制品 9:未分类的商品
0-4类:初级产品 制成品( 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5-9类:制成品(6、8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多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5、7、9多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量指标: 2、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量指标:产业内贸易指 IIT(也称格鲁贝尔-劳埃德,G-L指数) ,G-L指数 数IIT(也称格鲁贝尔-劳埃德,G-L指数) 1)某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
第四章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 际贸易
回答为什么当代国际贸易的绝大部 分是在同类国家间的同一产业内进行? 分是在同类国家间的同一产业内进行?
第一节 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主流。 一、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主流。
1、概念 产业内贸易: intra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一国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 为产业内贸易。 为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产业间贸易: intertrade) 各国之间进出口不同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产 业间贸易。 业间贸易。
三、研究目的
用于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一: 用于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一:产业内 贸易
内部规模经济、 四、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下生产与消 费的矛盾
1、内部规模经济的影响 优:产品价格低 产品种类单一, 劣:产品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性 的需求
2、垄断竞争的影响 产品的异质性丰富了产品的种类, 优:产品的异质性丰富了产品的种类,消费者的多 样性需求得到满足。厂商控价能力增强。 样性需求得到满足。厂商控价能力增强。 生产不易实现规模经济,产品价格高, 劣:生产不易实现规模经济,产品价格高,消费者 必须忍受较高的产品价格。 必须忍受较高的产品价格。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结论
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从生产厂商的角度看: 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从整个社会福利看,贸易利益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 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从 而带来更多的满足。
结论
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模型假设: 1.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 2.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外,其他条件相同。 3.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在封闭条件下,由于A国国内市场规模小于B国, 所以Na<Nb Qa<Qb Pa>Pb 那么,开放之后,在该行业上A国会因价格高成为进口国, B国会因价格低成为出口国吗?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规模经济会导致另外一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
P
E PE=AC
LAC
MC
MR
D
Q
图4-5 封闭经济中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图中封闭经济中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为LAC曲线逐渐降低,
垄断竞争表现为企业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封闭经济中,
长期竞争导致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表现为在均衡点E,LAC与 D相切。
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条件:
1 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
市场规模
2.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差别也会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一般说来,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 模存在差异,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 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 (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生产规模 收益不变的产品(Y)。
对理论的总结
专业供应商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百科名片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目录简介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展开简介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理论正规模型。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1、产品差别2、规模经济3、消费者偏好差别编辑本段产业间贸易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产业内贸易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编辑本段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特征1.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内容上与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轿车产量
美国和日本产生贸易前,两国各自生产部分卡车和部 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 如此。
成本由于市场规模小而高居2万美元。
美国和日本如果开展贸易,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 模而使成本下降。
比如,日本将卡车的生产规模扩大到200辆,价格下 降至1.5万美元;美国的做法是将轿车的生产量扩大 至200辆,同样可以使价格下降,比如说1.5万美元 。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产业间贸易
亦称部门间贸易,即一国或地区出口和进口属 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
例如,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等。
产业内贸易
亦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 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
贸易模式差别的举例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经济学家沃顿(P.J.Verdoom)在1960年 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 发现,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 是同一贸易分项下的。1962年,麦克利( M.Michaely)在分析36哥国家的贸易数据 时也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有 较大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则较小。
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中Xi指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指该国的 进口额;T代表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年份中国1997-2001年的19产97业内1贸99易8 状况1999 2000 2001 产业内贸易指数(算术平均) 0.391 0.389 0.404 0.412 0.411 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法) 0.404 0.409 0.428 0.446 0.425
1987 51.4 22.2 65.5 72.3 68.8 55.3 55.7 64.0 66.7 56.4 57.5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详细描述: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这主要因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通常对相同类型的产品有更高 的需求,从而刺激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VS
详细描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一个 国家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 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此外, 技术进步还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程 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 。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
03
,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 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 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 内贸易的需求。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 响
中美产业内贸易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 进了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 业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 播,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分析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 概述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 织,其内部产业内贸易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欧盟 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壁垒逐渐消除,产业内贸易也逐渐 成为欧盟内部贸易的重要部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结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和消费。 • 详细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在不同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概括讲解全面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概括讲解全面
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的不同,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1/6 两国边境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在矿石、钢铁、木材和玻 璃等建筑材料等大宗交易产品当中,运输费用占据了总成本中的很大 一部分。
2/6 季节性贸易。有些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 国家为了满足国内需求矛盾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例如,欧洲一些国 家之间为了相互解决用电高峰期而进行的电力“削峰填谷”的进出口 。另外,一些果蔬的季节性进出口也属于此类。
初级产品
SITC1 SITC2 SITC3
0.55 0.82 0.62 0.50 0.70 0.86 0.43 0.72 0.83 0.13 0.71 1.00 0.45 0.60 0.98 0.54 0.55 0.93 0.47 0.52 0.81 0.31 0.49 0.87 0.42 0.47 0.69 0.65 0.36 0.55
二是不同国家的不同消费者通过这种工业品的相互贸易, 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不同规格型号、不同质量档次、不同 特色的特殊商品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28
1/3 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是指由同类产
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烟草、服 装及化妆品等行业普遍存在着这类差异(如不同的 品牌)。
29
1. 中国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4
一、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不同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之间的交换。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的交换及其中间产品的
交流。
5
一、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学者对赫克歇尔一俄林 模型开始进行实证分析,比如Vernoorn(1960)、Balassa( 1965)等人对一些欧洲国家之间的研究表明,其间的大部分 国际贸易并不是反映各国资源禀赋的产业间贸易,而是产业 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涉及的产品可以是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可以满足同一消费需求。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差别。

1. 产品差别是指产品在品质、设计、商标和特性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或优势,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在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可以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出口竞争力。

3. 消费者偏好差别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产品在某些市场上更受欢迎,而在其他市场上则可能不太受欢迎。

此外,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产业内贸易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4.2.3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 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 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 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 的重要因素。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 求偏好的多样性。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
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
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
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 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 素;
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 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另外一个 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假 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上,即布这种 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在 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连续的不同 质量。质量(m)越高,对应的值就越大。
其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别可用表5-1予 以轮廓反映。
4.2.2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 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 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 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 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 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 的基础。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和主要内容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和主要内容
(6)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如劳动力、原料、资本。
不完全竞争的特点:
厂商明白它们会影响其所产商品的价格
厂商清楚只有降低价格它才能销售更多的产品。
每个厂商都把自身视为价格的决定者,可以自 行制定其产品价格,而不是一个价格的接收者。
在消费者眼中,各个厂商的产品互有区别,产 品的异质性(heterogeneous)
垂直贸易,被贸易产品属于不同产业部门,比如 汽车交换铁矿石;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 易越大
H-O理论解释的方向
前言
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基于两个基本原因:
国家间进行贸易是因为国与国之间资源和技术 存在差异
国家间进行贸易为的是达到规模经济或是增加 生产的回报。
在以下两个国际模型中规模经济和不完全 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
假定厂商的成本C 为以下形式:
C=F+cxQ
(6-3)
这是一个线性成本函数。线性成本函数中的固定成本是引 起规模经济的原因,因为随着产量的提高,每单位产出分 摊的固定成本会减少。
厂商的平均成本为以下形式:
AC = C/Q = F/Q
+c
(6-4)
单位成本 6 5
图 6-2: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AC1 P3
CC E
PP
n1 n2
n3 厂商数量, n
厂商的均衡数量
PP 曲线向下倾斜,表明厂商数量越多,每个厂商制
定的价格就越低。
厂商数量越多,每个厂商面临的竞争就越激烈。
CC曲线向上倾斜,表明厂商数量越多,每个厂商的
平均成本就越高。
如果厂商数量增加了,每个厂商的销售数量就会减少,所 以厂商就无法沿着下降的平均成本曲线达到很低的水平。
4
3

国际贸易—规模经济

国际贸易—规模经济

六、理论评价
优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解释更加接近现实。 产业内贸易理论具有更高的理论一般性。
不足: 虽然在政策建议上,该理论赞同动态化,但 它使用的仍然是静态分析的方法,这一点与 传统贸易理论是一样的。 似乎只能解释现实中的部分贸易现象而不能 解释全部的贸易现象。 对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还应该从其他的角 度予以说明。
规模经济理论重点
一、基本概念 二、理论概况 三、规模经济分类 四、理论模型
一、基本概念
规模效益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效益
产量与收益曲线
收 益 规 模 报 酬 不 变
O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产量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成 本
O
规模经济
M-进口值
四、形成原因
重要基础—同类产品的异质性。 重要成因—规模经济收益递增。 重要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五、与产业间贸易的对比
区别: 产品流向 产品种类 贸易途径
联系:
两者是国际贸易有机结合的产物。 要素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 框架。 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国家对外商品贸易结构高级 化的反映。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不经济
产量
二、理论概况
理论背景 代表人物 理论发展 假设条件
三、规模经济分类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
四、理论模型
肯普模型 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
肯普模型
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
基本假设: 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 垄断竞争市场 劳动力是唯一投入
国际贸易的影响
P/W Z’ Z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指数资料来源:摘自东盟官方网站数据, 1995年—2002中国与东盟各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经计算而得。

中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分析按照国际标准分类SITC,工业制成品包括SITC5—8类的商品。

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 TABASE)数据计算,1992年以来,美国对华出口的首位商品始终是SITC7类商品,多年来平均占美对华商品出口总额的47.35%;而中国自1992年以来对美出口商品中SITC7类商品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到2002年SITC7类商品所占比重达到了40.92%,超过了一直在对美出口中占据首位的SITC8类商品(39.82%),首次成为中国对美出口的最大商品群。

SITC7类商品主要为机械、电子产品,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产品都包含在这个产品类别中。

中美之间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化,尤其是两国向对方出口的最大商品群均为SITC7类商品的事实,为本文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来分析中美贸易结构提供了基础。

中美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按照GL指数的定义,当GL<0.5时,两国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中美制造业贸易GL的最大值是2001年的0.4149,小于0.5。

这说明中美制造业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美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徘徊在0.3-0.4之间,中美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中美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中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美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本、技术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

据英国《金融时报》介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90%不与美国产品形成竞争,而呈互补趋势。

据统计,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鞋类、服装等,还有低技术和低资本产品,如自动处理设备等。

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制成品和农产品。

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主要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即出口主要以低层次产品为主,进口以高层次为主,(主要从同类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比来看,出口价低于进口价)规模经济案例分析: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性――汽车是全球化产业大规模才能保证持续发展汽车产业是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的一个产业,可称为“四高产业”,高技术密集、高劳动密集、高资本密集和高门槛。

“四高”最主要表现出来就是它的规模经济,由于其在生产设备和技术开发上的巨额资本投入,必然要求制造企业有足够的规模才能实现生产效益。

汽车产业是全球化的,不是区域性的产业,它不可能在某一个地方生存,一定是在全球生存,就是说它的地域性非常广。

第三,汽车产业的销售的网络也是全球的,你看很难有一个汽车企业在一个区域销售,如果在一个区域销售它的寿命肯定非常短,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大规模的产业,不到一定的数量它生存就会随时面临危机,单一一个工厂要到30万辆的规模才能打经济规模。

一个企业要到200万辆才能到经济规模,我国汽车工业的最突出特点是生产分散、规模过小。

生产规模过小同样也是造成开发能力和零部件工业落后的根源。

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国内汽车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面对年产量超过千万辆的国际竞争强手的挑战,按照当前的生产规模水平,绝大多数小企业将会失去生存机会。

因此,当前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过渡期里进行产业重组,按规模经济的原则,建立以高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化大批量生产体制,促进生产的集中和专业化协作。

英国某公司成本结构数据显示,单位成本随产量扩大而呈下降趋势。

其主要结论为:当年产量由0.1万辆增加到5万辆时,成本下降40%;由5万辆增加到10万辆时,成本下降15%;由10万辆增加到20万辆时,成本下降20%;由20万辆增加到40万辆时,成本下降5%;以后产量每增加10万辆,成本下降比例及下降幅度更小,直到100万辆为止。

从边际成本角度来分析,这时的规模是最小经济规模(MES),因为成本降低到极限。

最优规模点要求的产量更大,部分外国学者认为,最优规模点,产量为200万辆。

国内外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现状及其比较目前,我国共有1000多家汽车厂,这些厂家遍布于全国除西藏、宁夏以外各个省份,它隶属不同部门,互相分割。

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批量小。

据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103家整车生产企业,比日本、美国、西欧所有汽车生产企业的总和还要多;但我国汽车工业的年产量总和还不及丰田汽车公司的年产量。

在这103家企业中,年产5万辆以上只有12家,其余91家的生产规模都相当小。

有些汽车企业只生产几千辆,远未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国内外汽车产量比较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比2005年增长27.6%,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2007年全年的汽车产量中轿车产量为387万辆,增长39.7%。

与此同时,2005年新增汽车产量为157万辆,其中轿车为110万辆,年度增幅之高,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我国汽车产业总体规模很大,但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

与国际汽车企业横向比较可看出(表1),我国汽车企业的生产规模虽然近两年增长很快,但规模仍然很小。

集中度比较汽车工业生产要求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

生产集中度是衡量企业规模结构的重要指标,直接表示了企业生产的垄断程度。

由于众多汽车生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使企业规模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产业集中度提高,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格局演变。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集中度却比较低,这也是和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水平低相适应的。

测量集中度的具体方法和相应指标有很多,这里选用绝对集中度(CRn)和哈菲尔德指数(HHI)作为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CRn是指某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

HHI是指某产业中每一个企业市场份额平方后的加总。

例如一产业拥有3家市场份额分别为50%、30%和20%的厂商,比HHI=2500+900+400=3800。

据美国颁布的《水平兼并指导原则》认为,如果兼并后行业内的HHI指数较高,是寡头垄断市场。

从表2中可看出我国汽车产业的HHI指数较低。

产出的规模比较使用d值从另一个侧面分析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见表3)。

表3中的mess指一家企业的最小最优经济规模,即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最小产出。

轿车工业的最小最优经济规模为年产30万辆。

d值则表示达到MES的企业的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比。

表3说明,美国、日本、韩国的d值都非常高,接近100%,而中国d值为0,还没有一家轿车企业达到规模化生产。

在这方面,我们与美、日、韩等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我国的汽车产业存在着严重的规模不经济。

因此,进行结构调整,实施横向购并,实现规模经济确实是我国汽车产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汽车工业。

但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工业的30%。

地方、部门零部件工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

根据对120种零部件工业的调查,同一种零部件有20个以上厂家(不含乡镇企业)生产占60%,最高可达65家生产。

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生产,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批量小,技术及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难以体现出零部件工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

实现规模经济的基本思路与途径目前,世界范围内汽车行业中的竞争日益激烈。

加入WTO以来,我国民族汽车业逐步失去贸易保护和政策庇护,被迫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同世界各大汽车巨头同台竞技。

当前要扩大我国汽车业的个体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对汽车产业进行战略重组企业并购是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资源互补的行为,可以发挥经营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便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分工,采用先进技术,产生规模效益。

我国汽车企业的并购行为目前应以横向并购为主,由行业的优势企业并购相同类型的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

美国历史上曾有2000多家汽车企业,现有三大巨头企业是经过上百年的竞争、淘汰、兼并、联合而形成。

我国加入WTO后,汽车工业的散、小、乱必须通过并购进行战略重组。

在整车市场上,针对不同车型的市场结构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轿车、轻型载货车应以上汽、一汽、东风为龙头进行并购重组,淘汰一批劣势企业,加快企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整个行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促使市场结构向寡头型过渡。

同时通过并购培育5—10家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

2007年上汽集团以20.95亿元现金和上海汽车3.2亿股股份,约合107.38亿元收购南汽集团控股股东——跃进集团的全部汽车业务。

“上南合作”是国内汽车业几十年来的最大一项并购,两者的合作将有效弥补上汽在商用车上的短板,也将为自主品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合作协议》签订后,上汽高达200万的年产量将一汽抛在背后,使目前国内汽车市场暂时形成了“1+x”的新格局。

上汽和南汽,两个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彻底推翻了国内汽车市场并购重组的多米诺骨牌。

目前,东风集团已把并购的触角伸向了哈飞汽车;一汽也不得不把并购重组提上案头。

构筑有效的行业壁垒,加强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在规模经济效益显著、起始生产规模高的汽车工业,规模经济是构成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

而现有企业规模不够、经济力量不足以构成进入壁垒时,关键要有一个符合汽车工业发展客观规律的产业政策。

政府对企业起始生产规模法规化,对生产达不到起始规模的企业不准其进入,从而将规模经济壁垒转化成政策壁垒。

同时,要改变汽车工业部门的条块分割体制,对全国的汽车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法规。

在对外开放市场之前完成向内开放,切实减少企业之间竞争障碍,通过政策的支持鼓励,让企业在统一的市场竞争中去自发进行市场扩张。

通过战略联合提高汽车工业竞争能力我国汽车工业尚处在“幼稚期”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汽车产品不论在质量、价格等方面都与国外产品存在不小差距。

采取与国外汽车工业巨头结成战略联盟方式,分享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迅速缩短我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汽车企业应依据我国优势,与若干个具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使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国内化,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和竞争中全面提高汽车企业的实力。

通过战略联盟,改善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现状,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我国企业的生产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改善市场环境。

汽车工业规模的实现,要有强大的市场购买力作为先决条件。

而市场的形成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收费过多、过滥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