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本节介绍埃塞尔于1982年提出新贸易理论的外部 经济模型 2018/11/30 10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
泛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 而递减 一种是内在的,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 降; 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 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 11 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为X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X产品的 生产成本相对更低,相对价格也低于小国。
2018/11/30 24
◎国际分工的格局如何确定?
3. 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
用
日本在经济发展初期 东亚“四小龙”经济腾飞 拉丁美洲的发展初期
2018/11/30
25
作业:
1. 思考本章课后思考题1、2、4题。
第六章 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 与国际贸易
☆本章进入“国际贸易的不 完全竞争理论模型”,又称 为“新贸易理论”
2018/11/30 1
★第一章: “两国没有贸易的充要条件”的知识回 顾
(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 产函数相同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 相同 (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市场完全竞争 性,不存在外部经济性
2. 画图完成本章课后第2题。 3. 预习“第二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
2018/11/30
26
第二节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按市场结构划分的四种市场类型
厂商数目 产品差别程 度 很多 很多 完全无差别 有差别 对价格的 控制程度 没有 有一些 进出难易 程度 很容易 比较容易 接近商品 农产品 轻工业产 品、零售 业 钢、汽车 、石油 公用事业 ,如水、 电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课件.ppt
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1.厂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 2.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 3.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课件
外部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说明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 的一个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 的。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说明为什么两个技术相同、 资源禀赋相同,甚至消费者需求偏好相同的国家为 什么会进行贸易。
基本观点:即使两国各方面都相同,仅有规模报酬递增也可 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导致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贸易是互利 的.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课件
第3节 重叠需求理论
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StaffanB.Linder)在《论贸易和转换》一书 中提出了重叠需求论。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课件
消费者行为的假设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课件
规模经济的度量
成本 LAC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减
长期成本曲线与规模经济
产量
规模经济可以用成本弹 性(EC )来度量:
Ec
=
DC DQ
C Q
=
DC C
DQ Q
=
LMC LAC
当Ec < 1, LMC < LAC 时,随着 Q增加, LAC 递减,即为规模经济;
重叠需求,是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对某种产品需求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 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课件
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指由于行业内企 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 本下降的现象。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 过程仍然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 次上,即整个产业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 的比例。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特斯拉汽车通过大规模生产和销售,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 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此外, 特斯拉还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 张,并在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
案例三:阿里巴巴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总结词
阿里巴巴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打造了全球领 先的电子商务平台。
详细描述
外部规模经济
指企业在外部通过产业集聚、 区域集聚等方式,共享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技术溢出等资 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获得 的规模经济效应。
自然条件形成的规模经济
指企业利用自然条件,如矿产 资源、地理位置等,进行大规 模生产活动,获得规模经济效 应。
政策与法律形成的规模经 济
指政府通过政策扶持、法律保 护等手段,促进企业扩大生产 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 规模经济的定义与类型 •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 • 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案例分
析 • 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挑战与
应对策略 • 结论
目录
01
规模经济的定义与类型
规模经济的定义
规模经济
指在一定时期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不断降低,收 益递增的现象。
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 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提高竞争力。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 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
企业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共同应对国际贸易挑战,实现 共赢。
感谢观看
THANKS
VS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兼并收 购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推 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深化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等条件,专注于生产某一类或某几类产品,形成 全球价值链。
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四)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 资助或阻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 境。 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 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有力的刺激。 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 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形 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 。
第五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钻石”理论 二、“优势产业阶段”理论 三、“产业集聚”理论
一、 “钻石”理论
由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主要研究一个国家为什么能 在某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 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1983年里根成 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 负责产业竞争力研究。1991年提交《国家 竞争优势》报告。
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技术差距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 规模经济的含义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 长比例要高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又称规 模收益递增或规模报酬递增。
(二)封闭状态下的均衡
Y
无差异曲线I
PPF曲线 Y1 A
X1
X
(三)基于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Y
进口
G
出 口
E Y1 A
F
出口
H
进 口
I X1
X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二、贸易模式差别分析 三、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 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 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 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国际经济学第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四、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的概念:许多由出售相似而不相 同的产品的企业构成的市场结构。
19
四、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 产品差别: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 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即
不考虑自己的价格对其他厂商价格的影响。
20
四、垄断竞争模型
5
6
二、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
7
二、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指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随着单个 厂商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渐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指单位产品的成本取决于所在行业的生产规模, 随着所在行业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逐渐下降。
8
二、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 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 争的状态。 在一个只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厂 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则形成了不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9
相关问题
分析下列四例,解释每例中是外部规模经济情 形还是内部规模经济 a. 美国印第安纳州艾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 美国大多数的管乐器。 b. 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本田车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 要么是在俄亥俄州的玛丽斯维利生产的。 c. 欧洲惟一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空中客车公司 的所有飞机都在法国土伦组装。 d. 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 业中心。
MR = P - Q / B 则有 MR = P - Q /( S*b) 利润最大化条件:P = c + Q /( S*b)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新贸易模式:
产业间贸易反映了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仍是贸易的 主要动因。
产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 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产业内贸易模式是不可预见的,我们不知道哪些国 家会生产哪些制造品。产业间贸易的模式是可以预 测的,它由国家间内在的差异性决定。
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 间的相似程度。若本国与外国相似,则产业间贸易 会很少,产业内贸易占统治地位。
• 在这种情形下,泰国会 有积极性去保护它潜在 的手表工业。
精选2021版课件
1 2
AC瑞士 AC泰国
D泰国 D世界
手表的产量和需求量
24
关键术语
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倾销 产业内贸易
精选2021版课件
25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垄断性:行业中每个厂商的生产的产品是具有差异 的。
竞争性:每个厂商都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 格。
垄断竞争市场理论要分析出市场上差异化产品 的数目和每种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精选2021版课件
10
不完全竞争理论:简要复习
•
精选2021版课件
11
不完全竞争理论:简要复习
•
精选2021版课件
14
垄断与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为什么会存在倾销这种情况?(利润最大化行为)
成本, C 和 价格, P
P国内
3
2 P国外
MC 1
D国外 = MR国外
Q国内
MR国内
D国内
Q总产量
国内销售
出口精选2021版课件
生产和需求量, Q
15
垄断与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含义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含义意义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产量,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的现象,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
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活动。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促进,共同造福全球经济。
首先,规模经济对于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模经济,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企业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以更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竞争,实现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种竞争力的提高,不仅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其次,国际贸易也对规模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国际贸易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通过开展国际贸易,企业可以将产品销往全球市场,扩大市场规模,促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国际贸易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推动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规模经济也对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在特定行业具有极高的竞争力,从而形成了一种利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的出现可以使得各国在资源配置上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结合还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规模经济使得企业产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则通过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发展,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规模经济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挑战;国际贸易则通过扩大市场和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
只有合理发挥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作用,才能实现经济的最大化效益,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较正式的分析
1.生产可能性边界凸向原点意味着什么? 2.假如两国都能专业化生产并贸易能够带来福利增进吗?为什么? 3.在开放经济条件下,A点是稳定均衡点吗?为什么? 4.第3点的结论能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例子 为了进一步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学说来解释发 达国家之间工业品的“双向贸易” 达国家之间工业品的“双向贸易”,我们假设日本 和美国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 和美国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资本密集性的 工业品,如汽车。但汽车的种类很多, 工业品,如汽车。但汽车的种类很多,至少有卡车 和轿车两种。 和轿车两种。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都相 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 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 外部”两种。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内部 的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的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 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 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 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 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 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 多集中于设计、管理、 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 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等。 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等。
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 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 个行业的全部产品, 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 然。但具体哪一国集中生产哪一种产品,则没有固 但具体哪一国集中生产哪一种产品, 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竞争)产生,也可以协议 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竞争)产生, 分工。但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 分工。但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 的基础是规模经济, 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 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严建苗 《国际经济学》第6.章
9
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
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 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 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 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 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如图2,D代表某种产品的世界需求,该产 品可以有A国或B国来供给,平均成本分别 为AC1和AC2。假定两国在该产品生产上 对于单个厂商来说均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并且由于厂商内部不存在规模经济,两国 的产业都是由许多完全竞争的小厂商构成, 竞争的结果使得产品价格等于厂商的平均 成本。
5
在贸易中,A国可以在点B完全分工生 产商品X,B国可以在点B′完全生产商 品Y。通过彼此间用60X和60Y相互交换, 两国最终消费组合均为无差异曲线Ⅱ上 的点E,在贸易中都获得了20X和20Y。 只有各国都在一种商品上面临规模经济 时贸易获利才会发生。 A国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A点右侧 移动,则商品X的相对价格(生产可能 性曲线的斜率)就会不断下降直到A国 在X上实现完全分工为止。
新产品创新总是在美国,然后再传递和扩散到 西欧各国,最后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同时,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
变化。
26
解释贸易发生的机制时,传统的是从供给的
角度来分析的;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明要素禀赋相似的条件下 工业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发生的原因。 1.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可能性条件。出口是 国内市场超越国界发展的结果。 2.创造发明新产品与国内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 密切关系。 3.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对商品需求的 重叠部分就越大,相互的贸易量就越大。 4.平均收入水平是偏好相似的指标。不同收入 的消费者将需求不同质量和档次的产品。
23
(2)两国的收入水平和市场范围差距越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参考资料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国际经济学》是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
了解世界上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收支差额的概念,及对其不平衡的抚平政策;产出、利率、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
使学生做到眼光定位于全球,解释和探讨国际经济交往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化的现状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1、通过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纯的,无任何限制为前提的国际贸易及贸易所能带来的利益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
通过国际经济学宏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定位于实际,应用商业政策调节国际经济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如何更好的贸易,使一国的利益最大化.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国际经济交往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国际经济理论和解决国际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4、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国际金融、跨国公司。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为1学期,开设时间为第五学期,每周2学时,计38学时。
章节教学内容课程时数分配讲授学时实践学时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4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4第三章要素禀赋,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5第四章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2第五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4第六章国际要素流动 3第七章国际贸易壁垒与出口促进4第八章汇率与外汇市场2第九章货币,利率,与汇率3第十章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 3第十一章短期产出与汇率4合计38 0五、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主讲教材:1、冯德连主编:《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整理ppt
3
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 的要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呢?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而某些制造 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整理ppt
4
第二节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以不 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整理ppt
24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 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 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家 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 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欧 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产 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欧 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中 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整理ppt
7
整理ppt
8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 艺的能力,这样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 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 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整理ppt
9
思考
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之间有什么关系?这 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整理ppt
10
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 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 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贸易理论.ppt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贸易
•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 规模经济的含义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5
(一) 规模经济的含义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 要高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又称规模收益递增或 规模报酬递增。
Q = f (L, K ) f ( λL, λK ) = λα f ( L, K ), λ > 1 当α > 1, 则 存 在 规 模 经 济 当α < 1, 则 存 在 规 模 不 经 济 当α = 1, 则 规 模 收 益 不 变
• 利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此现象无法解释
• 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国际 贸易模型
2
• 以斯蒂格利兹、克鲁格曼、 格罗斯曼以及赫 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新 的分析框架,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涉及 的贸易理论有:
• 与规模经济有关的理论; • 与市场不完全竞争有关的理论; • 与产品差异化有关的理论. • 人们称之为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
(6-6)
–其他因素相等的情况下,行业中的厂商越多,平均成本越高
33
不完全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成本 C, and 价格, P
CC
AC3
P1
E
P2, AC2
AC1
P3 PP
n1 n2
n3 厂商数量, n
34
不完全竞争理论
• 厂商数量与价格 – 典型厂商的价格也由行业中的厂商数量n决定。 • 厂商越多,竞争越激烈,价格也越低。
• 以外部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有可能会使一国的福利 水平比没有贸易时下降
19
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 动态收益递增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
二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Y T
E点为封闭经济下A、B两国国内均衡点。 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相同,福利水平也相 同。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表示X 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E’ E
O
T´
在开放条件下,通过国家分 工与贸易,A国专门生产X, B国专门生产Y。如A、B两 国用各自生产的产品的一半 与对方交换,则两国的消费 X 点会落在图中的E’点处。
一、规模经济的内涵 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 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 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生产状况, 换言 之,即是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 例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比例,所以又称 规模报酬递增。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和一国 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来刻画规模经济的存在。
二 垄断竞争下的贸易分析
. P P* E* AC MC MRd Q* Dd Q
O
图:封闭经济下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
厂商数目 n nW nB nA R O qA qB A A’ qW B
C W B’
q 产量
图:垄断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作用:
1、产品品种数量增多 2、随着产量提高,厂商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具有规模经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规模经济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C
Y
LAC O Q
O
X
判断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我们可就平均 成本(AC)和边际成本(MC)进行对比.由微 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可知,当AC>MC 时,AC处于下降阶段,而AC<MC时,AC处 于上升阶段,故AC/MC>1,即AC >MC,则 AC下降,意味着存在规模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早期关于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主要论点1. 斯密的剩余出路说斯密的贸易理论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绝对利益说”,另一个是“剩余出路说”(vent for surplus)。
前者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点,后者则隐含着规模收益递增的条件。
斯密的剩余出路说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
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增加了国民财富。
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贸易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
斯密写道,对外贸易可以“给国内消费不了的那一部分劳动成果开拓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
这就可以鼓励它们去改进劳动生产力,竭力增加它们的年产物,从而增加社会的真实财富与收入”。
[1]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及换回的本国所需要的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不仅通过扩大生产使国民财富增加,而且还增加了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2. 马歇尔的规模经济论马歇尔(A.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1938)中,明确提出“规模经济”概念。
马歇尔把分工及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联系起来。
马歇尔指出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认为报酬递增是由于企业扩大其不动产而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从而在相对低廉的成本上增加了产量,同时他系统论证了大规模生产对工业的意义。
他把组织作为除资本、劳动、土地之外的第四要素,发现随着生产集中会产生平均成本递减的利益,产业组织因而有追求规模扩大的动机。
他说:“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但最后一项与其他两项相比,正在迅速失去重要性”。
[2]换言之,经济规模主要是生产规模,核心内容是技术设备的经济规模。
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谈论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
依此,马歇尔把规模经济归结为两类,即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他写道:“我们可把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
我们可称前者为外在经济,后者为内在经济。
”[3]显然,马歇尔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划分规模经济的种类的,所谓“外在”和“内在”都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
马歇尔虽然提出了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这一对概念,但他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内在经济。
至于外在规模经济,马歇尔并没有对这一概念给出系统而明确的界定和阐释。
马歇尔把内在经济的形成机理描述为:如果厂商的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且是可逆转的(reversible),那么随着产量的增加,将导致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趋于下降;随着产量的减少,平均成本又会回复到原有水平(亦即是可逆转的)。
这种产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成本节省而产生的经济效率,他称为厂商的内在经济或内在规模经济。
将马歇尔的内部规模经济的观点与国际贸易联系起[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9页。
[2]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91页。
[3]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79-280页。
来,不难发现,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使一国的市场扩大,厂商通过提高产量得以实现规模经济利益,消费者可以得到更低价格的消费品;同时,厂商在寻求差异产品的过程中增加了产品的品种数量,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往往与规模收益递增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规模收益递增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换言之,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即成本递减)而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边际收益递增)。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是指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或由于企业内部分工产生的生产规模扩大和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的效率收益。
或简单地说,是厂商的平均成本随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图7-1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形状中判断出规模经济的存在。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先降后升,形成一个“U”字形。
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一开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这一阶段即为规模经济。
随后平均成本落入谷底,这一阶段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产出继续增加,且总产出与总成本的变动比例相同,因而平均成本不变,企业达到最佳生产规模区间,如图7-1中产出的Q1Q2段;但这一阶段也可能很短,甚至Q1、Q2点重合,即最佳生产规模是一个确定的点。
然后,随着生产规模的继续扩大,平均成本会因生产规模过大而上升,称为“规模不经济”。
假定有A、B两国,且拥有的生产要素和消费偏好相同,生产某种产品的技术也相同,两国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同。
如果按照赫克歇尔-俄林模式,这两个国家成本和价格比率相同,就没有进行互利贸易的基础。
但是,若假定A国具有较大的国内市场,从而更易于实现规模经济,而B国恰相反,国内市场狭小,只能小规模地、高成本地生产某种产品。
如图7-2,虽然两国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同,但A国的代表性企业产量为Q2,其生产成本为C2;而B国代表性企业产量为Q1,单位成本为C1。
即两国的企业处于同一条成本曲线的不同位置,因而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不同。
图7-2 内部规模经济与贸易A国实现了规模经济,成本较低;B国只能小规模地生产,成本较高。
所以,A国将在这种产品上具有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同时,这种规模经济会使其各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比率发生变化,从而使另一些或另一种产品成为处于劣势的产品。
当开放贸易时,A国将出口这种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产品,而进口由于机会成本比率被规模经济改变而处于劣势的产品。
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是指企业外部(行业)规模如基础设施配套、原材料补充、人员聘用、资金筹措等因素造成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而获得的收益。
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与其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常常由于“聚集效应”(conglomeration effect)而产生。
行业规模越大,竞争越激烈,单个企业就越能在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中获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越小,外部规模经济中的厂商面对的是一种接近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结构。
即外部规模经济对企业是外在的,但对该行业则是内在的。
假定两国两产品(部门)模型,在X、Y两产品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假设是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规模收益不变。
再假定是完全竞争,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比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均相同。
因此在封闭条件下,达到均衡时两国相对价格完全一致,不存在比较优势。
存在规模经济时,不仅要素密集度而且规模经济也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规模经济则产生一种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内凹的吸力;最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取决于两种相反力量的对比。
假设现在是一条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如图7-3中TT’。
封闭条件下,一般均衡点为E,该点的相对价格线(P X/P 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非相切,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图7-3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在开放条件下,均衡点E不再是稳定的,两国会发现分工与贸易可改善各自福利。
如A 国专业化于X,B国专业化于Y,又因X存在规模经济,对世界来说一国生产X要比两国都生产X可得到更多的X。
两国都将自己专业化生产的一部分与另一国交换,两国的消费点都超出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在图7-3中TT’线上的C点。
但图7-3中两国新的消费点重合(意味贸易利益均等)只是一种巧合,实际情况会有所不同。
例如图7-4,如果两国一开始都希望消费更多的X,那么意味着A国的X出口供给要小于B国的X进口需求,于是X价格会上升,Y价格下降。
随着价格变化,A国的X出口供给会增加,B国的X进口需求减少,最后达到贸易平衡,此时的国际均衡价格P W=(P WX/P WY)要高于图7-3中的国际均衡价格(即TT’线的斜率绝对值)。
两国的消费点如右图所示,A国位于C A,B国在C B。
通过C A点的与国际相对价格线P W相切的无差异曲线高于通过C B点的无差异曲线,表明A国的到更多的贸易利益。
图7-4 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利益分配必须明了,其实两国的情况不会与本例完全相同,在开放经济中,两国的一般均衡解不是唯一的。
例如,A国生产均衡点可以是T,也可以是T’,真正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可能由一些偶然的和历史的因素决定。
此外,国家的大小与市场规模直接相关,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两国国内市场存在差异,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不确定性会大大降低。
一般而言,如果两国国内市场存在差异,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则大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产品X,小国将只能生产完全专业化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其中的原因是:在封闭条件下,大国由于国内市场较大,可为X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X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更低,相对价格也低于小国。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由于价格的差异,大国将选择出口X,并因为存在规模经济而完全专业化于X生产;而小国家将出口Y,并且也专业化于Y的生产。
虽然小国完全专业化于规模收益不变的Y的生产,并不降低成本,但放弃X的生产而只从大国进口,要比自己生产X的代价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