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研究

合集下载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事 物 ,因 而 出现 了 完 美 主 义 的 行 为 成 分 , 如 仔 细 检 查 、 向 ,以此 观 点 为 基 础 编 造 的完 美 主义 测量 的 问 卷 一 般 只
反 复考 虑 、拖 延 和 中途 放 弃 等 。
从 “ 自我 ” 的角 度进 行 评估 。如 B ms 的完 美 主 义 问卷 u 制
焦 于 其 工 作 表 现 的缺 点 ,并 对 负 向事 件 有 过 度 类 化 的 倾 觉 到 的 失 败 ,具 有 高 度 自我 批 评 的 倾 向 。 Sa a hf n和 r
向。B r w与 Mo r 认 为 完 美 主义 是 一 种认 知 的 网络 ,其 C p r 为临 床 完美 主 义 是指 最 少在 一个 突 出领 域 内 , 自 ar o oe o e认 主 要 内容 包 含 期 望 、对 事 件 的 解 释 、对 于 自己 和他 人 的 我 评 价 过 度 取 决 于个 体 努力 追 求 和 达 到 自我 强 加 的 高 标
的恐 惧 相 联 ,恐 惧 导 致 回避 行 为 ,而 回 避行 为 意 味 着 一
这 些 学 者 皆对 完 美 主 义采 取 单 维 度 的 适应 不 良观 点 ,
个 人 必 须 不 断地 处 于警 戒 和 防 御 中 ,以 避 开 他 所 恐 惧 的 从 一 种 临 床 研 究 的角 度 描 述 完 美 主 义 者 的 认 知 及 行 为 倾
在众 多研 究 者 的研 究 定义 中 ,我 们可 以归纳 出完美 主 ( u s eetns a ,简 称 B S o此 问卷测 量 内容 主 B r rcoi S l nP f i m ce P
义 具有 以下 的核 心 特 征 因素 : 设 定 的 高标 准 ;以结 果 要 集 中在 自我 高 要 求 的 维 度 上 , 内容 强 调 对 自己 过 高 标 自我 的 成 败 和 成 就 来 自我 评 价 ;较 高 的 自我 批 评 。也 就 是 说 准 的设 定 、过 度在 意 错误 以及 对 自己不切 实 际 的高 期望 。

研究生完美主义 的文献综述

研究生完美主义 的文献综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7303103姜明月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完美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中涉及完美主义的定义与分类、维度与测量、理论机制以及完美主义的影响因素,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仍待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综上所述,本研究把的完美主义定义为:以自我设置的过高标准界定行为成就,在个体已尽己所能的情况下,如若未能实现事前预设的极高标准,亦得出失败的心理预期。

完美主义不仅是一种行为倾向,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它不仅可能导致对自我的苛刻要求,同时也会产生对环境的过分期待,总是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②[前言]完美主义是一种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积极地追求完美;但在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产生差异感,并进行消极自我评价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1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完美主义是普遍存在的。

刘思硕等在《研究生完美主义状况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的完美主义状况整体上偏高1。

訾非对350名中国研究生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完美主义者占 72.0%,非完美主义者占 28.0%。

并且研究生中存在“亚健康完美主义者”所占比例最多2。

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如果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阻碍。

1.完美主义的理论1.1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完美主义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③。

童年期以本我为主导的自我人格,会逐渐通过父母的奖惩训练形成价值规约和心理禁忌,进而形成超我。

超我随即衍生出良知与自我理想。

进一步看,自我约束的心理动机来自于个体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自我理想则是对道德良知的自我管制基础,是为自我设立的理想镜像。

它使人确立了行为的标准与理想化的奋斗目标。

弗洛伊德还说明了超我的另外一种性质,即道德的底限性规约,及心理禁忌。

而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崇高行动的主体受到超我的潜越性干预,把控制生命的本能冲动当成了主要的行动规范,目的性价值代替了道德底线,使个体产生了追求完美的过分倾向。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常见。

许多人追求完美,以此来提高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

然而,追求完美往往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与个体的心理根源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帮助人们实现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的定义及表现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提出非常高的标准,并对未能达到这些标准感到强烈的不满和失望。

这种心理特征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而是可跨越学业、事业、家庭等多个领域。

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较高的自我要求: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经常因小失误而过度自责。

害怕失败:深怕在他人面前犯错,因而可能逃避承担责任或尝试新事物。

对他人要求苛刻:对同伴或下属也设定过高标准,无法容忍他人的缺陷。

体验到极大的焦虑和压力:因为无法达到自我或他人设定的标准,造成情绪上的不适。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性格因素完美主义往往源于个性特征。

内向性、神经质等性格特点的人更容易产生完美主义倾向。

内向的人在社交中可能感到不安,从而在各种情况下设定更高的标准来保护自己。

而神经质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为了安抚内心的不安,他们会竭力追求完美。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在个体完美主义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一些研究指出,拥有严厉父母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

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给与无形的压力,使得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必须出色才能获得爱”的观念。

这种早期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导致完美主义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成功导向明显的时代,个体受到社会压力影响变得愈加追求卓越。

在工作环境中,许多企业也将“追求完美”作为一种企业文化,这毫无疑问将加剧员工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

同时,社交媒体的盛行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拿自身与他人的成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幸福感缺失和恐惧感。

自我认知偏差一些人由于对自我的认知偏差,例如认为只有成功才有价值,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他们不断将自己置于追求完美的压力之下。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完美主义是一种心理特质,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都是广泛存在的。

它通常表现为对自己、他人和环境具有非常高的标准,并且努力追求完美和不断提高,而且常常导致一定程度的情感压力和不安。

近年来,完美主义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本综述将介绍完美主义的定义、特点、影响和保护因素,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完美主义的定义完美主义定义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 一般理论表明,完美主义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过高要求的心理特质,具有对细节和一切都必须正确的刻板印象,且常常伴随强烈的自我批评和感到不安,严重制约了社交和情感生活。

2. 其次是两种完美主义类型的分类:完美主义倾向于超出正常范围和完善导向性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倾向于超过正常范围的人要求比它做得更好,他们会比其他人更苛刻,而完善导向性完美主义者更关心他们的工作或任务是否达到了标准。

3. 第三种定义区分了完美主义的不同维度,包括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即表现为个人的内心严格标准;同伴导向完美主义,即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挑剔;社会导向完美主义,即表现为对社会的过度挑剔。

虽然完美主义者的行为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 高标准和规则感:完美主义者具有非常高的标准,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也是如此。

他们对任何任务都有非常明确的期望和要求,并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某些方面变得过于苛刻。

2. 自我批评和自我质疑:完美主义者有强烈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质疑的倾向。

他们可能会在失败或未达到自己的标准时感到愧疚、羞耻和沮丧。

3. 压力感:完美主义者常常感到严重的压力和紧张。

他们可能会努力避免其他人的批评和不接受他们完美主义的行为和标准。

4. 固执和掌控感: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努力控制他们周围的环境和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的结果。

他们倾向于对控制和掌控感产生更多的过度关注。

虽然完美主义者的高标准和严格寻求卓越可能会带来正面成果,但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1. 心理障碍:完美主义者更倾向于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观点下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

心理学观点下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

心理学观点下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和要求非常高,追求完美的状态和结果。

在现代社会中,完美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

然而,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一方面,完美主义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表现和成果过于苛求,对自己的错误和不完美持有零容忍的态度。

他们常常感到焦虑、压力和自我评价不断下降。

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抑郁、焦虑、自杀意念等心理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过于敏感,他们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和自尊建立在外界的认可和成就上。

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他们可能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中。

这种情绪状态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到整个人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完美主义也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完美主义者往往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律性,他们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这种态度可能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如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此外,完美主义者往往具有强烈的动机和决心,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任务有很高的自我要求。

这种自我要求可能促使他们更加专注和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然而,过度的完美主义可能导致工作压力过大,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因此,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来评估和干预完美主义。

对于那些完美主义倾向过高、过度焦虑和自我否定的个体,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咨询等方法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降低对完美的追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适度的完美主义可能促使个体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并带来积极的心理健康结果。

然而,过度的完美主义可能导致焦虑、压力和自我评价下降等负面影响。

完美主义研究述评

完美主义研究述评

美主义者在圆满完成困难 任务时体验到愉快感 , 而神经质 的完美 主义者总是认 为 自己做得 不够
好, 因而即便是付 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无法对 自己 的表现感到愉快和满足 。他认 为 , 正常完美主义
是 追 求 成 功 需 要 的一 个 层 面 , 有 积 极 的 意 义 具
精神体验层面 , 后者对个体尤 为重要。对个体而 言, 完美主义不仅是一种获得优越感的手段 , 也是
三 、 美主 义对 心理健 康 的影 响 完
不符合实际的高标准 , 以是否达到这些标 准来 并
完美主义研究是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咨询心 0 0 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
完美主义的界定 、 结构 、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将 来的研究方 向等方面对完美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
进行 述评 。

将力求完美视为人类发展 的正常天性 出:从 指 “ 追求完美是生活一部分 的意 义上看 , 追求完美是
先天 的 , 一 种奋 斗 , 种 驱 力 , 种 如果 没 有 它 是 一 一
生活将变得不 可思议 的东西。l H m y和 A l ” o e 2 J dr e 的理论观点为以后的完美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
H m ce (98 认为 完 美 主义 是 一种 心 理 现 a ahk 17 )
自己并非完美无缺时 , 完美主义者将 面临心理上 的巨大失衡 , 至导致心理 崩溃l。A l (99 甚 _ 2 d r15 ) j e
收稿 日期 :05 7一 20 —0 叭
种“ 认知网络”包括期待 、 , 对事件 的解释 、 我评 自
作者简介 : 佟月华 (94一)女 , 16 , 黑龙江 尚志人 ,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关系探究

硕士研究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关系探究

21 求,依托平台系统设计多层结构,实施资源与素材的管理,满足持续更新的需求。

四是统筹规划,分工负责,稳步推进。

统筹规划就是先设计出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框架,明确开发流程和规范标准;所谓分工负责,就是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逐层完成子级为库的建设,最终汇成资源整库;稳步推进,就是先从小范围试用开始,即以课程为试点进行资源试用,再以专业为单位扩大使用范围,在实现整个资源库校内稳定运用基础上,最后实现在本校和共建单位共同应用,再在向区域内其他企业推广。

五是广泛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去粗取精,及时更新与完善资源,资源库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贯穿于建设、使用、推广的全过程。

2.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

资源库平台建设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技术规范,结合用户的需求完成对平台的设计和规划的,也可以定制专业公司开发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

采用定制方式,门户网站建设也由专业公司来完成。

只要提出定制需求,如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社会学习者空间设计,如同来源内容整合以及存放的表示层建构,再如资源管理、教学互动、课程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数据更新等功能设计、不同入口和操作界面设计等等。

建设内容的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

以我院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为例,专业资源库主要有六大子库。

(1)专业资源库,主要有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资格、就业岗位等信息;(2)课程资源库,它是通过专业图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动画、虚拟实训等形式将每一课程和学习单元以实际案例以及操作方法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出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基础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3)实训资源库,它包括有涵盖出、中、高各级别的实训项目实训指导、操作规程、操作录像、实训教学录像等资源;(4)精品课程库,包括开发和收集该专业的一些精品课程。

(5)考试认证和技能鉴定学习库,包括收集到历年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试题和仿真试题等。

完美主义研究

完美主义研究

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 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

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 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

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

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

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 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

完美主义研究

完美主义研究

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

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

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

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

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

Adler认为在人类众多的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纯净和最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6。

自Adler以来,各种有关完美主义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但其后的心理学家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5 Adler,A.In Ansbacher,H.L.,& Ansbacher,R.(Eds.).Alfred Adler: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z].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大多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现象,许多学者认为完美主义与诸多心理问题、不良的身体健康有关。

【报告】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

【报告】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

【关键字】报告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篇一:完美主义研究综述c论文分类号:B84 密级:无完美主义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年级班:指导教师:学院、专业: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XX年4月4日完美主义研究综述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论文分类号:B84[摘要] 文章阐释了完美主义的定义、结构、形成等几方面,探究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回顾了临床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学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完美主义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病理学Abstract: In this paper, perfectionism is reviewed in its concept, dimensionality, reason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linical perfectionism and psychopathology. Based on it,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Key word: perfectionism; personality; psychopathology一、完美主义之定义根据DSM-Ⅳ和CCMD-3中的分类,完美主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

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的定义有以下的核心组成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

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研究结果上都存在较大分歧,大体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是消极特质,另一派则以两分法看待完美主义,认为完美主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一)完美主义消极特质论此派在早期的研究中重视挖掘完美主义的定义及内涵,其中的代表人物有Burns、Pacht、Weisinger和Lobsenz等。

关于完美主义的书

关于完美主义的书

关于完美主义的书
关于完美主义的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书籍:
1. 《完美主义研究》:作者訾非,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 《幸福,超越完美》: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

3.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作者斯蒂芬·盖斯,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曾经自嘲是个天生的懒虫。

为了改变这一点,他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认为坚定地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不再坚持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就能抛掉了人生的枷锁,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以及更好的工作表现,健康有序地实现目标。

国内完美主义实证研究评述

国内完美主义实证研究评述
1 文 献 分 析
篇文献 (31 。涉及 的特殊群体 有空 管员 、 1.%) 运动 员 、 教师 、 护理
员 、 业人员和 自考生 。可见 , 企 对完美 主义者群体 的研 究还 9 91 20 / 期问的关于完美 主义 N I19/- 0 94
心理 方面的文章 , 检索词 为“ 完美 主义 ”筛选 出实证 研究( 括硕 , 包
持、 应对方式和 自尊等维度 。一般采用完美 主义 与其它~到两个 维度 相结合 , 去探讨相 互间 的关 系和影响 问题 , 并取得 了一些很
有 教 学 指 导 价 值 的研 究 成 果 。
关于涉及到其他群体 的完美 主义研究 , 共检索到 中学生群体 8 篇文献 (. , 中探讨 与其他心理特 质关系 的文 献 6 , 注 9 其 5 篇 关
生 作 为 被试 , 行 了 比较全 面 系统 的信 效 度 检验 , 订 后 的 进 修 C MP 维度 结构 与其英 文原 问卷 相似 , 具有令 人满 意的信效 F S 且
度, 得到国 内学 者的普遍认 同 , 检索 到在其它 同类 研究 中被采用 1 。 同年 , 3次 訾非 等 人 结 合 M SH wt Fe ld ni a P ( e i— ltMu ii s nl t t t me o
了人格 障碍 、 心理健康 、 父母教 养方式和 自尊等维度 。量表 编修
2 , 篇 是李建 伟等人(0 72o ) ̄ 2 0 , 8x 青少年 完美主义 问卷进行 的尝 o 试编修 。另外 , 于特殊人群的完美 主义实证研究 , 对 共检索到 1 1
者试图通过文献检索 , 国内“ 美主义” 对 完 的实证研究作一 回顾分 析, 同时结合研究 内容和方法 , 对研究现状 和未来发展方 向作一 简要评价。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调查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性别差异分析表1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性别差异分析表t检验项目男生n182女生n148担心错误1938303199228011660245条理性2006290209328514860139父母期望1792203179718401630870个人标准2184202219118402310818行为疑虑1456223145023001710865积极完美主义4210387428436612490213消极完美主义5187488523939807440458数据可知除了行为疑虑分量表外在担心错误分量表条理性分量表父母期望分量表个人标准分量表得分以及积极完美主义总分消极完美主义总分上男生均略低于女生但是得分差异都在概率范围内没有构成显著性差异即总体来讲大学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调查分析赵丹丹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开封475004摘要
赵丹丹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教育科学系, 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 为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 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而合理的建议与指导, 采用由訾 非、 周旭修订的 “中文 Frost 完美主义问卷” 对 38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总体得 分在性别、 城乡、 独生与否、 专业、 年级方面无显著差异, 个别维度得分差异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 完美主义;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5)01-0190-03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 是为自己设定过高的 个人标准, 用这些标准严格要求, 并以是否达到这些 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倾向。在我国, 一方面, 大学生具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对自己各方 面要求比较严格; 另一方面, 社会使大学生感受到巨 大的就业压力, 加剧了大学生对自己的过高要求。而 当过高的要求难以实现时, 心理上难免会产生负性情 绪, 一些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因此, 大学生的完 美主义倾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 响。本研究力图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来了解大 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 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指导。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4 年 9 月, 以河南省开封市几所高校的大学生 为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 38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330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 86.8%。 其 中,男 生 182 人,女 生 148 人;理 科 196 人,文 科 134 人;大 一 114 人,大 二 118 人,大 三 98 人。 被试最大年龄 23 人, 最小年龄 17 人, 平均年龄为 19.85±1.226 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訾非修订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 (CFMPS)。该量表由 27 个项目构成, 采用自陈作 答的形式, 每个自陈式问题由 5 个选项构成, 采用五 级计分制, 得分越高表明完美主义的程度越高。27 个项目构成 5 个分量表: 担心出错、 对行动的疑虑、 条理性、 个人标准和父母期望。顺应良好的完美主义 由个人标准和条理性 2 个分量表构成, 顺应不良的完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作者:杨磊王尧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1期摘要:完美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并且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国内外心理学家已越来越关注完美主义的研究。

对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其中涉及完美主义的形成机制,完美主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等。

关键词:完美主义形成机制心理健康1.完美主义的定义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AlfredAdler。

Adler认为,在人类的众多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为纯净和最为本质的动机。

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

但同时,他也提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是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在完美主义的研究历程中,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完美主义不适应的方面。

但自80年代末期开始,越来越多学者认同完美主义的二维观,认为完美主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从研究结果看,不管从什么角度区分完美主义,最后都发现完美主义有的维度是积极的,有的维度是消极的。

因此,可以认为,完美主义的积极、消极之分是比较公认的观点。

2.完美主义的形成机制王敬群回顾了国外的研究,总结出五种展模型,这五种发展模型都以早期教育为切入点,探讨完美主义形成的机制,不同的模型选择了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不同要素进行研究。

社会期望模型主张父母对儿童的高期望是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社会学习模型强调模仿父母完美主义的作用;社会反应模型探讨严酷教育环境的影响;焦虑抚养模型认为父母对不完美的过分关注和对子女的过分保护会促使子女发展完美主义倾向;整合模型结合内外因素对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进行系统分析。

3.完美主义的影响许多文献都记载了完美主义和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如:进食障碍、抑郁、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社交回避及社交恐惧、酒精依赖等,大多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Hewitt等人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心理倾向能预测抑郁症状水平的增加,社会取向完美与抑郁有最显著的关系。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多学者认 同完美主义 的二维 观, 为完美 主义有积极和消极 认
黄希庭曾指 出: “ 每个人都希望 自己是完 美的 , 也都不 同 程度地追求 自 我完美。但在追 求完美 的过程 中 , 如果对 自己 的要求过于严格 , 自己完美无 缺, 希望 就很容易带来适应的障
碍。 ” 并特别提 到大学生 在进行 症状 自评时 , S L一 0 在 C 9 上 有些超标 , 尤以“ 迫” 强 一项 较为严 重 , 因此 指出“ 强迫意 向的
第 2 卷第 3 l 5 期
21年 9 0 0 月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 un l C n zo ec es’C l g o ra agh u Ta h r o ee l
V0.6N 3 12 . o. S p.00 e 2 1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孙 颖, 廖 星
( 天津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天津 312 1) ) 7
作者简介 : 颖 ( 一) , 孙 1 9 , 山东荣城人 , 女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 士生导师, 硕 心理学博 士, 研究方 向: 应用心理学; 廖 星( 8 一 , 河北石家庄人, 1 6 )男, 9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3级在读型, 这五种发展模型都以早期教育为切人点 , 探讨完美 主
错误在中下水平 , 男生的父母批评 比女生高 ; 成绩好的学生 比 成绩差的学生个人标准高。
Shl 的研 究还 指 出 , 质 优异 和成 绩 出众 的学 生 cue r 资 中, 完美主义者的比例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另外 ,
完美主义、 被动完美主义 、 我批评完美 主义、 自 个人标准完 美 主义等。J _ l 王敬群等通过对完美主义文献的分析 , 归纳 出完 L 2 J

大学生完美主义及其与自尊、情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完美主义及其与自尊、情感的关系研究

错误 维度、 消极完美 主义总分上 文科得分显著 低于理 工科 ; 条 理性维度上文科得分显 著高于理工科。
对不 同性 别的大学生进行t 检验可得, 不同性 别的大学生各
c FMP S 有 令人 满 意 的信 效 度 , 各 维 度 的 内部 一 致性 信 度 为 0 . 6 4 —0 . 8 1 , 重测信 度为0 . 6 3 ~ 0 . 8 2 。 口 在本 次研 究 中, 量表 的 d
的原因之・。 【 3 黄希庭 、 郑 涌【 4 认 为, 就 人的发 展而言, 没有哪个 人不希望 自己是 完美 的, 而且 大家都 会或多或 少在生活工作 中 有追求 完美 的倾 向, 这是没有问题 的。 但 是如果有人过于极端, 对 自己的要求到了极端严格 的地 步, 希望 自己十全 十美, 就很可
( 1 ) 总体情况 。 对大学生所填写的C F MP S 所得 分数进行统 计分析, 平均数为8 6 . 6 9 , 标准差为1 2 . 3 2 5 。 总体上, 大学 生在完 美 主义 的各 个维 度上 的得 分从高到低依 次为 : 条 理性、 个人标 准、 父母 期望、 行 动疑虑和担心出错。 典型完美主义者1 1 6 ) . , 占4 3 . 1 %; 有完美主义倾向的l 1 7 人,

占4 3 . 5 %; 非完美主义者仅有3 6 A, 占1 3 . 4 %。 可见大学生完美 主
义水平普 遍较 高。
消极完 美主 义的 四个维 度总分, 若 大于等于7 7 分 时, 提示 为消极 完美 主义 者, 并 有可能为心理 问题所 困扰; 若大于6 9 分 但小于7 7 分, 提示 为消极完 美主 义倾 向。 可得 消极完美 主义者 3 2 人, 占1 1 . 9 %; 有消极完美 主义倾 向的6 1 人, 占2 2 . 7 %; 非完美 主义者有 1 7 6 人, 占6 5 . 4 %。 可见大学生虽然完美主义水平普遍较 高, 但是消极 完美 主义水平并不 高, 大部分大学 生是没有消极

完美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完美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美、 追 求卓越 和 与生俱 来 的 内部 动机 , 这 种动 机使 人 克服 自卑 , 不 断寻求 自我发展 和 自我超 越 , 追求
完 美是 人类 至纯 至本 的动 机 。他认 为追 求完 美必 须 以社 会兴 趣为 目的 ( 社会型) , 其 他 指 向 的生 活 方式 ( 统治 型 、 索取型、 回避型 ) 将导 致诸 多心 理 问 题 。Ad l e r 是极少 数将 追 求 完 美视 作 人 类 正 常天 性 的学 者代 表 , 在 他 之后 的研 究 者 大 多从 心 理疾 病 的临床 角度 出 发 , 认 为完 美 主义 与 一 系 列 心 理 障碍相 联 系 。例 如 Ho r n e y认 为 完美 主义 是 神 经
无缺 时 , 将面 临 巨大 的心理 失衡 。与 之观 点不 同 , Ho l l e n d e r 认为 , 完 美 主 义 者 塑 造 高 标 准 的 目的
并 非为 获得 自恋 式 满 足 , 而 是 为 获 取他 人 的接 纳

, 女, 在 读硕士研究生 。 作者简介 : 廖燕 然( 1 9 9 0 ) 通讯作者 : 张进 辅 ( 1 9 5 1 ) , 男, 博士 , 教授 。
症 的一 个 亚型 , 这类个 体 具有 强烈 的 自我优 越感 , 认 为 自己在智 力 上 和道 德 上 的 标 准 高 于别 人 , 为
自己创 造 了一个 非 现实 的 、 固化 了 的理 想 自我 形
手, 进行 较 为系 统 的文 献 梳理 , 以期 厘清 其 中一些 基础 性 问题 , 使后 续研 究 得 以更 好 开展 。
象, 并 按 此形 象生 活 , 体 验 着 一 种 自恋 式 满 足 。

旦他 们 在生 活 中遭遇 不幸 或发 现 自己并 非完 美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引言完美主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表现都受到很大的关注。

而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和学业拖延是两个与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密切相关的议题。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一项调查研究,探讨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完美主义是一种对于自我和他人期望过高,对自己的表现有过高要求的心理特征。

完美主义者常常对自己的行为、外貌、成就等有非常高的标准,要求一切完美无缺。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的不足之处会被他人看到,因此会尽力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学业方面,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非常高的要求,往往为了达到自己的标准而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二、自尊自尊是指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高自尊的人往往有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能够应对挑战和失败,有着较好的心理韧性。

相反,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三、学业拖延学业拖延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任务时出现的拖延和推迟的现象。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增加学习压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动力。

学业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可能受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等多方面的影响。

四、关系研究为了深入探讨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我们随机选择了100名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了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拖延的问卷调查。

经过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果:1.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业拖延存在显著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较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业拖延的现象。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对任务的完成要求也过高,导致了学习任务的拖延和推迟。

结论通过以上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拖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完美主义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完美主义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完美主义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研究
完美主义是一种给自己设定高标准,积极追求完美;但当他们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就会产生差异感,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

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本身对完美主义人格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影响。

完美主义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就密切相关。

周亚娟著的《完美主义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21世纪中国地方公共治理现代化研究》探讨了影响完美主义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形成后的完美人格与学业成绩和自我效能感、完美人格与抑郁,焦虑、强迫和拖延之间的关系,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本书是《21世纪中国地方公共治理现代化研究》丛书之一,通过往研究没有探讨主义形成的各相关因素间的关系;较少关注主义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积极影响;在主义与抑郁、焦虑、强迫,拖延等负面情绪的关系上缺少深入探讨,无法有效帮助主义者调试适应不良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主义人格的成因和后果,进而对具备主义特质的个体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完美主义研究

完美主义研究

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

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

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

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

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

Adler认为在人类众多的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纯净和最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6。

自Adler以来,各种有关完美主义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但其后的心理学家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5 Adler,A.In Ansbacher,H.L.,& Ansbacher,R.(Eds.).Alfred Adler: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z].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大多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现象,许多学者认为完美主义与诸多心理问题、不良的身体健康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

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

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

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

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

Adler认为在人类众多的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纯净和最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6。

自Adler以来,各种有关完美主义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但其后的心理学家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5 Adler,A.In Ansbacher,H.L.,& Ansbacher,R.(Eds.).Alfred Adler: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z].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大多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现象,许多学者认为完美主义与诸多心理问题、不良的身体健康有关。

Horney用“完美主义”表示神经症者的一个亚型,并指出,完美主义者是一类力求完成“应该”做的事,尽职尽责,礼貌客套,表面诚实的人,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

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时,完美主义者将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导致心理崩溃7。

Horney将过分的井然有序和一丝不苟的行为视为完美主义,他认为,寻求卓越的最高境界的需要只是完美主义的表层意义,其深层意义在于精神体验层面,后者对个体尤为重要对个体而言,完美主义不仅是一种获得优越感的手段,也是一种控制生活的方法。

Horney和Adler的理论观点为以后的完美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8。

二、完美主义的定义完美主义在心理学上或咨询界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统一的定义,至今仍没有一个概念结构能为学术界广泛接受。

为了探究“完美主义”的可能根源以及“完美主义”所带来的相关现象和问题,首先必须对“完美主义”的概念加以了解和界定。

下面以“完美主义”的研究发展为主要脉络线索,介绍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认识的不断演变及其领域的研究现状。

从要求标准这个层面来定义完美主义,是一直以来研究的焦点。

在《心理与心理分析综合字典》(A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analytical terms,1958)中,完美主义被定义为要求自己或他人有超出环境要求的高水准表现之习惯。

Hollender(1965)强调,完美主义指的是个人表现或企图表现出来的样子,而不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观感或是试着看待自己的态度9。

Burns(1980)指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包括期待、对事件的解释、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

完美主义者把目标定得过高,同时又过度地要求7訾非.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心理科学,2004,27(4):943-945.8佟月华.完美主义研究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2006,16(1):73-75.9廖秀红.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在校表现、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2-3.自己去追求这种遥不可及的目标10。

Pacht(1984)指出,完美主义者倾向于采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只能看到两个极端而看不到中间地带,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

Halgin(1989)为完美主义者下的定义是,为实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受到自我不良激励(ego-dystonic)和强迫性内驱力折磨的个体,他们称这些完美主义者为“永不满足的完美主义”。

Frost(1990)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力求高标准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这种过高标准与恐惧失败相联系,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等。

《张氏心理学辞典》(1992)中认为,完美主义指的是在工作表现上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

持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因而难免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应否留有弹性或余地11。

1993年的韦氏字典将完美主义定义为若事情没有达到完美就是不可接受的倾向12。

强迫症认知工作团体(OCCWG,1997)从强迫症状出发,认为完美主义是“相信对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法,完美地做每件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甚至微小的错误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台湾学者陈玫伶(1999)指出,完美主义者最明显的特征可归纳为:设定完美的目标、要求最完美的表现、对于不完美的表现会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13。

Johnson和Slaney认为,完美主义可定义为对个人的工作和表现持有高标准,这种高标准也包括了整洁、次序和合适宜的倾向14。

Shafran和Cooper提出临床完美主义的概念,认为临床完美主义是指最少在一个突出领域内,自我评价过度取决于个体努力追求和达到自我强加的极高标准,而不顾消极后果,甚至当他们无法达到个人要求的高标准且产生消极后果时也不10张萍.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回顾与展望[J].上海教育科研,2006,5:11-13.11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2廖秀红.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在校表现、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2-3.13张萍.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回顾与展望[J].上海教育科研,2006,5:11-13.14张萍.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回顾与展望[J].上海教育科研,2006,5:11-13.放弃过高的标准15。

近来,对完美主义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正常完美主义”和“神经质性完美主义”,或“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即将完美主义看成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人格特质,由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组成的,积极成分主要表现为积极追求高标准并从中获得快乐,有利于心理健康,消极成分主要表现为努力避免失败并容易受到心理伤害,不利于心理健康。

从程度上可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完美主义,有时也将前二者理解为完美主义倾向16。

三、完美主义的结构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完美主义开展了大范围的定量研究,从关注完美主义的行为层面发展到深入探究完美主义的结构特点,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分类方法使完美主义的结构从单一维度发展到更为全面和宽泛的多维度理解,并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理论框架。

(一)完美主义单维结构单维度的完美主义主要支持适应不良观点。

对完美主义的早期研究和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多持这种观点,从临床研究角度描述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及行为倾向,他们单维度地提出完美主义倾向将导致心理上的适应不良并与一些心理障碍相关。

Hollender(1956)认为完美主义者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表现提出过高的要求,抱着全或无的观点来生活。

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工作表现的缺点上,并对负性事件产生过度类化的倾向。

因此,“应该”、“一定要”、“必须”等想法常会出现在其头脑中17。

Burns(1980)指出,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那些把目标定的过高,然后又过度的要求自己去追求那种遥不可及目标的人,他们会以结果和成就来衡量自己本身的价值,然而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达到这种目标,往往反而会伤害到自己18;当他们发现自己未能达成设定目标时,会以此结果来界定自己,认为自己能力相当不足,15廖秀红.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在校表现、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4.16廖秀红.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在校表现、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2-3.17 Hollander,M.H.Perfectionism.Comprehensive Psychiatry,1965,6,94-103.甚至产生无助感,进而导致情绪和人际障碍。

19Pacht强调完美主义者所要求的标准是自我强加的,往往超出自我限度,需要依赖成功或成就表现作自我评价,尤其会留意他们所知觉到的失败,具有高度自我批评倾向。

王敬群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具有四个核心特征:(1)自我强加的高标准;(2)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3)较高的自我批评;(4)恐惧失败。

20只从单一维度出发对完美主义进行研究,难以涵盖完美主义结构的全部内容,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此后研究者们逐渐把眼光投向完美主义的两维和多维结构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