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教案 杜甫诗五首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言志。
通过杜甫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小天地,更多的关心社会、
关注民生。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受古诗音韵的和谐。
2、品读,鉴赏古诗语言的精美。
3、探究,领会古诗深邃的意境和巧妙的手法。
三、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走近杜甫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诗史”、“诗圣”的称谓。
2、熟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关注诗歌鉴赏要点——意象、意境和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和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方法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教学时间三课时
1。
《杜甫律诗五首》 教学设计(一)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选读杜甫的五首律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
另外,本课的训练重点还应放在诗歌诵读上,教师引领学生在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中,更深入地掌握本课内容。
本教学设计拟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着重赏读,第二课时着重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领学生分析、研读五首诗歌。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背诵这五首诗,记住有关名句。
2.了解这几首诗的写作背景。
3.了解律诗的体式、对仗和章法等常识。
4.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二)能力目标1.能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
3.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并能与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作比较。
4.从比较中学会分析不同作者的不同艺术风格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情感目标1.体会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
2.领略《客至》中秀丽可爱的风景美,诚挚率真的人情美;《旅夜书怀》中野阔星垂、月涌江流的壮美;《登岳阳楼》开阔宏丽的意境;《阁夜》气象雄阔,牢笼宇宙,俯仰古今的气概;《咏怀古迹》(其三)昭君月夜魂归的悲剧形象;以及杜甫律诗成熟的音韵美、节奏美。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不同于李诗的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
背诵并鉴赏。
教学难点对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与把握。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每首为一个学习单元,按照“学会诵读——理解内容——美读鉴赏”的程序学习。
对于诗歌的鉴赏采用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感悟方法。
以诵读为途径,以积累为基础,以领悟为目标。
教学用具投影仪;五首杜诗的录音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语文教案-杜甫律诗五首
语文教案-杜甫律诗五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律诗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杜甫五首律诗的内容、结构和意义。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古文阅读技巧,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
2.理解律诗的格律和韵律。
3.掌握五首杜甫律诗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A. 导入
1.让学生通过短暂的阅读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
2.介绍律诗的格律和韵律,分析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B. 讲授
1.分别讲授《登高》、《春夜喜雨》、《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中的内容、结构和意义,突出其特色。
2.引导学生逐句体会诗句内在的情感表达,加深对杜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C. 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律诗的格律和韵律,分析其意义和表现形式。
2.提供相关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并批评指正。
D. 作业展示与点评
1.要求学生进行杜甫律诗创作,提交作品进行点评。
2.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
四、教学评估
1.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试,以检测学生对杜甫律诗的掌握程度。
2.对学生课堂发言、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表现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够充分,下一次需要提高这一点。
2.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需要探索更多互动方式,让学生更加投入。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最新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最新教案五篇语文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1《饮酒》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
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
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
《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
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教案(1)
讲授新课
总结词:系统讲解
详细描述:逐首讲解《春望》、《登高》、《蜀相》、《阁夜》、《旅夜抒怀》五首律诗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和语言特 色,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律诗的魅力。
巩固练习
总结词:实践应用
详细描述:设计相关练习题,如默写、翻译、鉴赏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 能力。
4. 撰写《登高》的赏析文章
总结词:提升素养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撰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赏析文章, 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 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07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深度
总结词
内容深度适中
详细描述
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五首杜甫的律诗,这些诗篇既有其深沉的情感,也有其独特的 艺术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他们能够感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难点二:掌握律诗的韵律和节奏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杜甫的律诗在韵律和节奏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需要熟 悉平仄和韵脚,并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难点三:深入分析杜甫律诗的艺术手法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杜甫律诗的艺术手法多样,包括象征、对比、拟人等,学 生需要对这些手法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和参与度。
教学效果评估
要点一
总结词
教学效果良好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于杜甫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和认识。在课程结束后的测试中,学生们也表现出了良好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对于杜 甫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杜甫诗五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这位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熟悉并理解《杜甫诗选》中的五首杜甫诗作;3.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进行解读;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杜甫这位唐代著名诗人的创作特点和风格;2.分析并理解杜甫诗作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3.解读杜甫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杜甫诗选》中的五首杜甫诗作,如《登高》、《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梦李白二首·其一》、《梦李白二首·其二》;2.准备课件和教辅材料;3.提前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这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背景和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杜甫诗歌作品(15分钟)教师展示《杜甫诗选》中的五首杜甫诗作,并简要介绍每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学生可以跟读或朗读其中的一首诗,体验杜甫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诗人的创作手法。
小组展示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4.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进行赏析,解读其中的意义和情感,同时介绍相关的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理解。
5.写作训练(20分钟)学生可选择一首诗进行改编或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提供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适当的词语,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6.总结归纳(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并熟悉杜甫的其他诗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诗进行解读和赏析,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杜甫的五首诗作,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杜甫诗歌的魅力。
通过讨论和赏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杜甫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学生能够熟悉“清明”、“丽人行”、“登高”、“曲江池赋得古怪题目”、“狂夫”5首杜甫律诗。
2.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运用杜甫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2)能够理解和感悟杜甫律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杜甫这位文化伟人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和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杜甫律诗五首(清明、丽人行、登高、曲江池赋得古怪题目、狂夫)三、教学过程1. 对杜甫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包括:律诗格律、律诗的押韵、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布局和结构特点等。
2. 对5首杜甫律诗进行逐一分析教学。
(1)清明:这首诗是杜甫在京城流亡期间的产物,诗中以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故国逝去的盛景和遭遇的刻骨铭心之痛,具有浓烈的爱国思想和深邃的人生感悟。
(2)丽人行:这首诗是杜甫为朝廷提拔才具出色的周南妇人作的律诗,诗中描绘了周南妇人的美貌和才华,展现了杜甫生动细腻的感官和爱情理想。
(3)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远离京城,独自登高远望,发出的代表性作品,诗中借“望而却步”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对祖国的关切,所表现的杜甫心境深沉而又广大。
(4)曲江池赋得古怪题目:这首诗是杜甫在听到宰相郭子仪对曲江进行点评时所作,诗中用两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结构独揽全篇的主旨,表现诗人之客观深邃之感性。
(5)狂夫:这首诗最有代表性,诗中将自己比作孟嘉树、秦桧,并借孟嘉树“拨云见日”、秦桧“手植雪梅”来表达自己的立冬问题思考,具有深刻诗意意象。
3. 提供范文,让学生仿写杜甫律诗。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取板书讲解、课件讲解、分析讲解和范文点评等教学方法。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可选)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可选)第一篇: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教法学法朗读法、讲解法进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登岳阳楼》《月夜》关键词老病、孤舟、涕泗流独看、月、怜、忆、寒、泪痕意境开阔雄浑清冷孤寂情感倾向孤苦、忧愁思亲、悲凉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明确:“泪”的丰富内涵三、品杜甫诗之妙字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明确:1.不能。
“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
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起句和末句都以“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妙。
杜甫诗五首 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一、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杜甫五首诗歌,使学生了解杜甫的背景、生平和创作特点,培养对杜甫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杜甫的背景和生平;2.分析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3.理解并欣赏杜甫五首诗歌。
三、教学内容1. 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出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庐山和少林寺等地的山水之灵感影响。
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时代动荡、民众困苦的关怀和思考。
2. 杜甫诗歌特点杜甫的诗歌以豪放、激情和深人民间生活为特点,笔触丰满,内容充实,表现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关切。
他的作品多写人民的苦难和奋斗,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 杜甫五首诗歌3.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家庭的世态炎凉,反映了杜甫对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思考。
3.2《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寄托对已故弟弟的思念和怀念之情,通过描绘月夜的寂静和孤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思乡之情。
3.3《旅夜书怀》这首诗是杜甫旅途中的所思所感,由衷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家园的思念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怀,展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3.4《登高》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色和心情,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和思想境界。
3.5《春夜喜雨》这首诗描绘了春夜的雨景,表达了杜甫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喜悦的情感,寄寓着诗人对社会和人民的美好期望。
四、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意图。
2.朗读演绎: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或演绎,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3.文学赏析: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诗歌演绎和作业评阅等方式,对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参考资料1.《杜甫全集》2.《唐诗三百首》3.《杜甫研究》以上是《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杜甫诗歌的教学工作。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律诗创作背景、特点和价值;2.学习五首杜甫律诗,理解其主题和构思,感受其语言艺术;3.掌握律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其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杜甫简介讲解杜甫的生平、创作作品、艺术成就和影响。
通过课文的解读、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及多媒体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对杜甫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 律诗概述介绍律诗的定义、历史、分类和特点。
解释韵律、格律、平仄和章法等关键概念,以便学生深入理解杜甫律诗的构成和写作方法。
3. 律诗朗读让学生欣赏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思想深度。
通过模仿老师的朗读,引导学生掌握韵律和节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 律诗解读选取五首杜甫律诗,分别进行解读。
逐句、逐词、逐句解释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刻思想和情感表达。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杜甫古诗的文化意蕴、历史背景和文学风貌。
5. 律诗创作通过学习杜甫律诗的基本知识、韵律格律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律诗创作活动,例如给定主题、韵脚和格律等条件,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提高诗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以讲解和解读课文为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杜甫律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老师可以讲述文学知识、历史背景、文化意蕴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讨论交流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
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寻找不同的思路和解读方法,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积累。
3. 创作实践法通过指导和实践,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律诗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可以让学生逐步练习写作技巧,从简单到难,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思维习惯。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学习笔记和作业;2.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互动交流;3.学生的律诗创作和表演;4.期末测试和课程评价。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教学设计(通用5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诗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明确:(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一、课文悟读《客至》《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
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
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
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
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
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
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
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
“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
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
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
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作为“诗圣”,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修课程中的《杜甫诗五首》选取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为大家分享了《杜甫诗五首》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教法学法朗读法、讲解法手段运用 PPT课件进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同课异构设计构想及思考二、悟杜甫诗之深情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登岳阳楼》《月夜》关键词老病、孤舟、涕泗流独看、月、怜、忆、寒、泪痕意境开阔雄浑清冷孤寂情感倾向孤苦、忧愁思亲、悲凉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明确:“泪”的丰富内涵三、品杜甫诗之妙字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明确:3.品“妙字”的步骤(1)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解释其含义;(2)结合诗句分析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3)说明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哀江头》中今昔对照的手法。
2、让学生理解《蜀相》中寄托的诗人的身世感慨。
3、让学生体会《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
4、让学生体会这几首诗中体现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哀江头》
一、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
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参见《月夜》写作背景简介)
二、结构分析
按现实——回忆——现实,将诗歌分为三部分,请找出标志性的语句。
试概括每部分的大衣。
1、行曲江所见景象
2、忆往昔繁华盛况
3、发物是人非感慨
三、鉴赏和探究
诗中哪些词句表现“哀”?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四、艺术手法分析
1,<<哀江头 >>采用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
今昔对照
2、反衬手法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
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
”
意思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
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五、主旨分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
《蜀相》
一、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讨论赏析
本诗开头写诸葛祠,而且紧接一联又写祠景,却题为《蜀相》,为什么?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颔联“自”“空”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自”“空”二字,景语含情。
表现了对祠庙荒凉、世人逐渐冷落前贤之慨叹。
“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
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
这两句苍凉悲壮,千古名句。
三、主旨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第二课时
《又呈吴郎》
一、背景简介
见课文注释(P14)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小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主旨)
2、颈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
她本来打枣时就提心吊胆,你不表现亲善一些,反而一来就插起篱笆了!
3、哪一联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着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尾联.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前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
这也为寡妇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开脱。
后句说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
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
而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穷困的又一深
刻时代根源。
四、要点总结
•此诗富有强烈的人民性,是诗人忧国忧民精神的具体例证。
诗人由一件普通的打枣小事,联想到广大人民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并为此涕泪
横流。
同时也是向吴郎、向广大尚处于战乱中的人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在
此艰难岁月之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意境赏析
(1)首联:
诗人以“昔闻”入手,写出自己早已对之向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残之年方得以登临。
杜甫一生怀才不遇,路途坎坷,此时已值衰年,万事成空,所有的愿望即将化为泡影,在今昔对比之中,抑郁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
(2)颔联:
写登临所见。
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浩浩荡荡,好像把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为二,连日月星辰都漂浮于湖水之中。
此句写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气象和诗人博大的胸襟。
(3)颈联
转而写自己之凄苦情状。
这十字可谓字字辛酸: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
(4)尾联
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
这正表现了其宽广的胸怀,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三、比较赏析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参考答案: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四、主旨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