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选段)――地理知识

合集下载

沈括梦溪笔谈主要内容

沈括梦溪笔谈主要内容

沈括梦溪笔谈主要内容
1. 沈括梦溪笔谈里有好多神奇的自然现象呢!就像彩虹的出现,哎呀,那可不是一般的美呀!你知道吗,他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超级详细!
2. 里面还记载了各种发明创造呀!比如活字印刷术,这可真是太了不起啦!这就像是给知识的传播打开了一道超级大门!
3. 关于天文历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深入研究呢!那简直就像在探索宇宙的秘密,难道你不想去了解一下吗?
4. 还有呀,梦溪笔谈对动植物的记载也很有趣呢!比如说某种奇特的植物,那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植物王国!
5. 医学方面在书中也有体现哦!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奥秘的窗户,肯定能让你大开眼界!
6. 地理知识在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这不就像拥有了一张详细的世界地图嘛!
7. 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是一大亮点呀!就如同在观看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大剧,你怎么能错过呢?
8. 那其中的文学艺术内容也非常丰富呢!就好像走进了一座艺术的宝藏库,快去找找宝贝吧!总之,沈括梦溪笔谈真的是包罗万象,充满了无尽的知识和惊喜,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去读一读!。

知识百科之北宋科技巨著梦溪笔谈

知识百科之北宋科技巨著梦溪笔谈
文化背景
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沈括在《梦 溪笔谈》中对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都有涉及,展现了 他深厚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
个人背景
沈括的才华和学识被广泛认可,但他因为政治原因而遭受排挤和打压。在晚年,他开始撰 写《梦溪笔谈》,以随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主要内容与涉及领域
数学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涉及数学的内容共有7条笔记,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领域。他提出了隙积术和会圆术等重要成就 ,具有连续模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思想。这些成就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天文
《梦溪笔谈》中有关天文、历法的记述有20多条。沈括在天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改进了天文仪器和观测天象的方法 ,并提出了“十二气历”说。这些成果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气历”说的影响
“十二气历”说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并被历代历法所沿用。此外,“十二气历”说还对后世的气象学、 气候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气象学中,“候”仍然是最小的气候统计单位,这与沈括所提倡 的“十二气历”说中的“三候”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Βιβλιοθήκη 3《梦溪笔谈》与数学
涉及数学的内容与创见
2
《梦溪笔谈》与天文、历法
对古代天文科学的贡献
改进天文仪器和观测 天象
沈括对古代天文科学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其中包括改进天文仪器和观测天 象。他采用了更为精确的观测方法和 技术,使得天文观测的结果更加可靠 和精确。此外,他还创造了一些新的 天文仪器,如浑仪、圭表等,这些仪 器对古代天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梦溪笔谈
目录
《梦溪笔谈》概述 《梦溪笔谈》与天文、历法 《梦溪笔谈》与数学 《梦溪笔谈》的文学价值 《梦溪笔谈》的技术记载与传承 《梦溪笔谈》的局限与瑕疵 《梦溪笔谈》的版本与流传

人教版初中语文梦溪笔谈两则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梦溪笔谈两则PPT教学课件
《梦溪笔谈》两则
——作者:沈括(北宋)

介绍古代科学 成就,激发民 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掌握常见文言 实词和虚词用 法

学习文章简洁 生动、详略得 当的写作手法。
新课导入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多 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提到沈括,我们自 然会想到他的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 碑”的伟大著作――《梦溪笔谈》。 今天让我 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伟大著 作的短文。
初读课文
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 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 环境。比如,今年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蝗虫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
课后作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 些“以虫治虫” 的例 子,试找出并写下来。
逐句翻译,重点词加点 解释,写在作业本上。
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初读课文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
2、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大意: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
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 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狗蝎 (xiē) 大穰 (ráng) 旬日 (xún)
学习生字

(huì)

(qián)
傍不肯 (páng)
字词解释
(1) 方为秋田之害 (2) 如土中狗蝎 (3) 其喙有钳 (4) 千万蔽地 (5) 则以钳搏之 (6) 悉为两段 (7)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8) 土人谓之“傍不肯”

21、《梦溪笔谈》二则

21、《梦溪笔谈》二则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 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 提到沈括,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被后 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伟大 著作――《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 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 伟大著作的两篇短文。
作者简介
紧密约束
六面
连接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 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走,踩踏
翻译:
支撑
自然, 当然
打开的箱子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 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 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 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同“服”,佩服
人皆伏 其 精练。
他,代喻皓
研读短文,体会语言的准确
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一 个“方”字,正表现出子方虫即将造成危害的严 峻形势。 2、 “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不但表现出,对“傍不肯”的突然出现,作 者感到惊奇,也写出了它出现得及时。
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 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 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 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 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当 时条件下,喻皓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 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生物治虫
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 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 1、青蛙吃害虫 2、猫头鹰吃田鼠 3、啄木鸟吃害虫 4、金龟子吃蚜虫

梦溪笔谈_二则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_二则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梦溪笔谈》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以虫治虫》记叙了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以虫治虫》理解: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的)害(危害)。

译: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

2、忽有一虫生(产生),如(像)土中狗蝎,其(它的)喙(指虫子的嘴)有钳,千万(成千上万)蔽(遮盖)地;遇子方虫,则(就)以(用)钳搏之(代子方虫),悉(全部)为(成为)两译:忽然又有一种虫子产生了,像泥土中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子,成千上万遮盖了大地。

遇见子方虫,就用钳子与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十天)子方皆(都)尽(被杀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

译: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尽了,年成因为(这样)而大丰收。

4、其(这)虫旧(过去)曾(曾经)有之(语气助词,不译),土人(当地人)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译: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5、生物防治的例子还有哪些?答: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

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

三、《梵天寺木塔》理解:1、钱氏据(统治)两浙时,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两三级(层),钱帅登之(代木塔),患(嫌,担心)其(这)塔动。

匠师云(说):“未布(铺)瓦,上轻,故(所以)如此(这样)。

”乃(于是)以(用)瓦布(铺)之(塔),而(但是)动如(像)初(当初)。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寇准镇物【原文】景德①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②,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③赞成上④意。

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⑤。

上使人微⑥觇⑦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人以其一时镇物⑧,比之谢安⑨。

【注释】①景德:宋真宗赵恒年号(10041007年)。

②澶(chán)渊:古代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

③寇忠愍: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④上:封建时代称君主为上,文中指宋真宗。

⑤恟(xiōnɡ)恟:同汹汹,也写作匈匈,骚扰不安的样子,这里是惊恐不安的意思。

⑥微:秘密,暗中。

⑦觇(chān):看,窥视,文中是窥探的意思。

⑧镇物:使众人镇定,文中指能控制局面、稳定人心。

⑨谢安:东晋人,字安石,孝武帝时曾任宰相,以有雅量、处变不惊著称。

《世说新语·雅量》中就有几处谈到谢安镇物的故事,如:谢太傅(按:即谢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宋景德年间,在河北(与契丹)发生了战争,宋真宗想亲自到澶渊前线督战,朝廷内外都不赞成,只有寇准赞成皇帝的想法。

皇帝与随行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方的骑兵便蜂拥而至,围到城下,宋人一个个惊恐不安。

皇帝派人暗暗观察寇准在做什么,(发现)寇准此时正在中书官署里酣睡,鼾声如雷。

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东晋时以处变不惊而闻名的谢安。

打关节秀才【原文】许怀德①为殿帅②。

梦溪笔谈_二则__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梦溪笔谈_二则__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梦溪笔谈_二则__知识点整理七年级语文《梦溪笔谈》二则复习一、文学常识:《梦溪笔谈》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以虫治虫》记叙了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以虫治虫》: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中:界:方:为:害: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生:如:喙:千万:蔽:蔽地:则:悉:为: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旬日:皆: 岁: 大穰:4、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旧: 曾: 土人:谓:三、《梵天寺木塔》理解: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据:于:方:级:患:其:云:布:故:如此:乃:以:而:如:初:2、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无可奈何:密:使:贻:以:问:因:此:但:讫:实:钉:则:如:遂:定:3、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盖:弥束:相:联:如:胠箧:履:持:自:伏:精炼: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以虫治虫》给我们哪些启示?3、生物防治的例子还有哪些?答:4、《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

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5、《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一」①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

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举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炙之,入令被中卧。

令还,大怒,将加严罚。

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

若不暂温,势必冻死,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

令奇而释之。

后为门亭长,迎新令至京师。

胡毋辅之与荀邃共诣令家,望见逸,谓邃曰:彼似奇才。

便呼上车,与谈良久,果俊器。

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后举孝廉,为州从事,弃官投辅之。

辅之时为太傅越从事中郎,荐逸于越,越以门寒而不召。

越后因闲宴,责辅之无所举荐。

辅之曰:前举光逸,公以非世家不召,非不举也。

越即辟焉。

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

寻以世难,避乱渡江,复依辅之。

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

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

辅之惊曰: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也。

遽呼入,遂与饮,不舍昼夜。

时人谓之八达。

元帝以逸补军谘祭酒。

中兴建,为给事中,卒官。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冒寒举体冻湿举:全B、逸解衣炙之炙:烤C、若不暂温温:温暖D、逸将排户入排:推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便呼上车,与谈良久遂与饮,不舍昼夜B、逸解衣炙之令奇而释之C、荐逸于越逸便于户外脱衣D、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令奇而释之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B、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C、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D、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光逸为小吏时,一次替县令送客淋湿了全身,趁县令不在,解衣钻入县令被子里御寒,受到县令的严厉责罚。

《梦溪笔谈》复习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复习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复习知识点归纳第一篇:《梦溪笔谈》复习知识点归纳《梦溪笔谈》二则一、重点字词1、方为秋田之害方:正为:成为..2、其喙有钳喙:嘴.3、悉为两段悉:全,都.4、钱氏据两浙时据:统治,占据.5、方两三级方:才级:层..6、患其塔动患:嫌,担心.7、贻以金钗贻:赠给.8、但逐层布板讫但:只..9、便实钉之钉:用钉子钉.10、匠师如其言,如:遵照.11、盖钉板上下弥束盖:因为.12.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精练:精熟,高明..二、课文翻译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4、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6、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7、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8、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9、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梦溪笔谈全译阅读随笔

梦溪笔谈全译阅读随笔

《梦溪笔谈全译》阅读随笔目录一、关于《梦溪笔谈全译》的概述 (2)1. 《梦溪笔谈全译》简介 (3)2. 作者背景及贡献 (4)3. 书籍内容概述 (5)二、《梦溪笔谈全译》中的自然科学知识 (7)1. 物理学方面的记述 (8)(1)光学知识 (9)(2)声学知识 (10)(3)力学知识 (11)2. 地质学与矿物学内容分析 (12)3. 天文学知识解读 (13)三、《梦溪笔谈全译》中的社会科学知识解析 (14)1. 政治制度与思想观点探讨 (16)2. 历史事件及人物评价研究 (17)3. 文学艺术与语言文字研究内容分析 (18)四、《梦溪笔谈全译》中的技术知识及其影响 (19)1. 工程技术相关知识的记述与解读 (21)2. 农业技术与农业经验传承分析 (22)3. 商业与贸易技术知识的探讨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3)一、关于《梦溪笔谈全译》的概述《梦溪笔谈全译》是一部收录了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的全译本。

《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作者沈括(10311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对天文、地理、气象、医学、冶金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梦溪笔谈》约有五百余条记录,涉及面广,既有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评论,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讨。

《梦溪笔谈全译》的翻译工作始于20世纪初,经过多位学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中叶完成。

这部全译本不仅保留了原著的原文,还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了注释和解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著作。

翻译者们还对原著中的一些错别字和用词不当的地方进行了修改,使得翻译质量更加接近原著。

《梦溪笔谈全译》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对于研究宋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全译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沈括的思想和成就,以及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梦溪笔谈二则课件之3

梦溪笔谈二则课件之3

•词类活用
便实钉之 名作动, 名作动,用钉子钉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 佩服
段落
•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 , 文章首先说明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 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 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 子方虫” 的天敌应运而生, “ 子方虫 ” 的天敌应运而生 , 灭尽 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 第三层 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 而是“旧曾有之” 象,而是“旧曾有之”。
2.为什么要说匠师“无可奈何”?
以大家无计可施, 以大家无计可施,反衬喻皓轻易解决 问题的技术高超。 问题的技术高超。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一句表现了什 么?
•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术高超。 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术高超。 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术高超
4.文章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 妻”写出匠师怎样心态?一个“笑”字透 露出喻皓怎样心理?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 防治。 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 的天敌消灭虫害。 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 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 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 力提倡和推广。 力提倡和推广。
梵 贻

浙 讫




qiè


•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 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统治。 据:统治。于:在。 •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两三级,钱帅登之 其塔动。匠师云: 方:才。级:层。患:嫌,担忧。其:这。 担忧。 •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 上轻, 如此。 乃以瓦 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 所以。如此:这样。 于是, 乃:于是,就。以:用。

梦溪笔谈(选段)——地理知识

梦溪笔谈(选段)——地理知识

梦溪笔谈(选段)——地理知识(一)淤田我国古代常截引浑浊河流的河水来灌溉农田,既利用河水浸润土地,又利用水中夹杂的淤泥来改善瘠薄的土质,增加土壤肥力。

这种人工淤田的方法早在战国时就已普遍运用。

如当时的魏国曾经引漳水灌溉河内的农田,把原来的盐卤之地变为良田沃土(见《汉书?沟洫志》)。

以后历代都采用这种截流方法淤田,而且规模不断增大。

本则笔记概述汉唐时代引河水淤田的成就。

汉朝用泾水灌溉渭河平原,唐代引汴水淤积下游洼地,都给人民带来利益,因而受到百姓歌颂。

由此证明淤田确实是一件富国利民之举。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史记】应为《汉书》,系沈括误记。

《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引泾水流经白渠,注入渭中,得良田四千五百余顷。

下面引文是当时百姓歌颂白渠的歌谣。

所载:“泾水一斛【斛】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斛,音h。

,其泥数斗。

且粪【粪】给禾苗培土、施肥。

且溉,长我禾黍。

”所谓粪,即淤也。

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陡门【陡门】又称斗门,堤堰的闸门。

,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刺史】州的行政长官。

之功。

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译文】熙宁年间,开始推行淤田法。

议论者认为《史记》中记载说:“泾水一斛,其中的泥沙有几斗。

既灌田又施肥,使我们的庄稼长得绿油油。

”这里所说的粪,就是淤田。

我出使到宿州,发现一块石碑,原来是唐代人开凿六座斗门,截引汴河水对下游的低洼田土进行淤田,人民得到益处,刻了石碑来称颂刺史的功绩。

可见淤田的方法,由来大概已很久了。

(二)陨星本节记载了发生于常州的一次陨星坠落现象。

对于流星陨落这一自然现象,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因而往往把它看作是天降灾祸,附上了神秘而又恐怖的色彩。

与上述迷信态度相反,也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用追求真相真理的态度对陨星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沈括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他完全摒弃了那些迷信邪说,对陨星的出现、坠落以及被发掘出来的全过程作了如实的记载,详细地描述了它的火光、温度、形状、比重。

《梦溪笔谈》的地理学价值

《梦溪笔谈》的地理学价值

《梦溪笔谈》的地理学价值
由于《梦溪笔谈》是宋代江淹写作的经典作品,它在文学史和地理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就《梦溪笔谈》及其地理学价值的分析,一一做出详细的论述。

《梦溪笔谈》是江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深入、凝练的文笔对当时宋朝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处境、观念以及诸多异地景观等具有很强的记载性,为当时地理学界提供了一份可观览的中国地理学资料,因此,《梦溪笔谈》在地理学界发挥出重要作用。

《梦溪笔谈》最明显的地理学价值体现在其地域描述上。

文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山比江清,数木犹可连”的细枝末节的地域描述,把宋朝大部分的县志景致、佳胜风景以及当时的湖泊和游弋江河的自然风光,都记录下来了。

笔者认为,《梦溪笔谈》对研究宋朝地理学具有重大的价值,它不仅为现代学者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

其描述形式丰富,使大家能够完整、生动地认识当时的历史面貌。

这样,有关《梦溪笔谈》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挖掘,将是一条向前进步的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梦溪笔谈》及其地理学价值受到各界的重视,其记录了宋朝历史面貌、佳胜风景十分生动,为当时乃至现代地理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梦溪笔谈讲稿

梦溪笔谈讲稿

Hale Waihona Puke 书籍价值• 文学方面 • 语言学:《梦溪笔谈》中有30多条记述与语言学有关,内 容涉及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诸方面。研究者充分肯定 了《梦溪笔谈》的语言学价值。 • 史学:研究者认为《梦溪笔谈》对于史学的贡献主要有: 一是部分条目提供了正史不载或被歪曲了事实的资料,如 关于王小波、李顺起义的记述等;二是《梦溪笔谈》中关 于古代礼仪、职官、舆服、科举等方面的大量记述,是可 供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三是沈括记述了自己亲身参与的 许多重要政治或军事活动,同样是十分宝贵的史学研究与 参考资料;四是沈括对于部分史实的考订,也很有见地, 因而极具参考价值。
《梦溪笔谈》的出版编辑史
• • • • • • • •
书 名:《梦溪笔谈》 作 者:沈括 朝 代:北宋 基本类型:笔记体(百科全书式) 成书时间:11世纪 卷 数:三十卷 价值影响:世界性,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类 别:古籍
《梦溪笔谈》古本扫描图
作者简介
•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 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 园(在今江苏镇江东),举平生所见, 撰《梦溪笔谈》。 • 他博闻多学,于天文、地理、律历、 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 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 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 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 详为记载。又精研药用植物与医学著 《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 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著述 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深入了解的资料
• 网上:1)汉典古籍网:四库全书 子集 • 2)千年一笔谈(百家讲坛 视频) • 书籍:1)图书馆借 胡道静 《梦溪笔谈校 证》上海出版公司 • 2)钱斌 《千年一笔谈》商务印书馆

周三测试题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了地磁偏

周三测试题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了地磁偏

周三测试题1.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了地磁偏角:“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进一步研究表明,地球周围地磁场的磁感线分布示意如图.结合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南、北极不重合B.地球内部也存在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C.地球表面任意位置的地磁场方向都与地面平行D.地磁场对射向地球赤道的带电宇宙射线粒子有力的作用2.(多选)关于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的指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B. C.D.3.(多选)如下四个图描述的是竖直上抛物体的动量增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和动量变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不计空气阻力,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那么正确的是()A.B.C.D.4.(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不同的木块A.B用轻弹簧连接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两木块间的距离为L,现将两木块拉开到相距1.5L时由静止释放,关于释放以后的运动情况有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木块相距最近时可达0.5LB.两木块相距又为L时,两木块的动量相同C.两木块一定能同时各自回到刚释放时的位置D.两木块不可能同时各自回到刚释放时位置5.(多选)质量为m的小球A,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0与质量为2m的静止小球B发生正碰,碰撞后,A球的动能变为原来的,那么小球B的速度可能是()A.v0B.v0C.v0D.v0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木箱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箱内粗糙的底板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现使木箱获得一个向左的初速度v0,则()A.小木块和木箱最终都将静止B.木箱速度为零时,小木块速度为C.最终小木块速度为,方向向左D.木箱和小木块系统机械能最终损失mv027.(多选)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物体A、B在运动中彼此间发生了相互作用,A、B 相互作用前后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判断()A.A、B的质量之比为3:2 B.A、B的质量之比为2:3C.A、B作用前后的总动能减小D.A、B作用前后的总动能不变8.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沿倾角不同的两个光滑斜面由静止滑下,到达斜面底端的过程中,两物体相同的物理量为()A.重力的冲量B.弹力的冲量C.合外力的冲量 D.动量改变量的大小9.两块小木块A和B中间夹着一轻质弹簧,用细线捆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台面上,将细线烧断,木块A、B被弹簧弹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点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分别l A=1m,l B=2m,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木块A、B离开弹簧时的速度大小之比v A:v B=1:2B.木块A、B的质量之比m A:m B=2:1C.弹簧对木块A、B的冲量大小之比I A:I B=1:2D.木块A、B离开弹簧时的动能之比E A:E B=1:210.关于光电效应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一定越大B.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C.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必须小于此波长,才能产生光电效应D.对于某种金属,只要入射光的强度足够大,就会发生光电效应11.(多选)如图所为氢原子的能级图.用光子能量为13.06eV的光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原子可以辐射出连续的各种波长的光B.氢原子可辐射出10种不同波长的光C.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3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光的波长最短D.辐射光中,光子能量为0.31eV的光波长最长E.用光子能量为14.2eV的光照射基态的氢原子,能够使其电离12.(多选)是一种放射性元素,能够自发地进行一系列放射性衰变,如下图所示,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84,b是206B.比的比结合能大C.Y是β衰变,放出电子,电子是由中子转变成质子时产生的D.Y和Z是同一种衰变E.从X衰变中放出的射线电离性最强13.“滴水穿石”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某同学洗手后未拧紧水龙头,细小的水流从水龙头流出.已知水龙头离地高度h,水的流量为Q(单位时间流出水的体积)、密度为ρ.水从龙头流出后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地后不反溅,重力加速度为g.则水龙头下方地面因水流撞击而承受的压力为?14.如图所示,可看成质点的A物体叠放在上表面光滑的B物体上,一起以v0的速度沿光滑的水平轨道匀速运动,与静止在同一光滑水平轨道上的木板C发生碰撞,碰撞后B、C的速度相同,B、C的上表面相平且B、C不粘连,A滑上C后恰好能到达C板的右端.已知A、B质量相等,C的质量为A的质量的2倍,木板C长为L,重力加速度为g.求:①A物体的最终速度;②A物体与木板C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淤田我国古代常截引浑浊河流的河水来灌溉农田,既利用河水浸润土地,又利用水中夹杂的淤泥来改善瘠薄的土质,增加土壤肥力。

这种人工淤田的方法早在战国时就已普遍运用。

如当时的魏国曾经引漳水灌溉河内的农田,把原来的盐卤之地变为良田沃土(见《汉书•沟洫志》)。

以后历代都采用这种截流方法淤田,而且规模不断增大。

本则笔记概述汉唐时代引河水淤田的成就。

汉朝用泾水灌溉渭河平原,唐代引汴水淤积下游洼地,都给人民带来利益,因而受到百姓歌颂。

由此证明淤田确实是一件富国利民之举。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史记】应为《汉书》,系沈括误记。

《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引泾水流经白渠,注入渭中,得良田四千五百余顷。

下面引文是当时百姓歌颂白渠的歌谣。

所载:“泾水一斛【斛】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斛,音h。

,其泥数斗。

且粪【粪】给禾苗培土、施肥。

且溉,长我禾黍。

”所谓粪,即淤也。

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陡门【陡门】又称斗门,堤堰的闸门。

,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刺史】州的行政长官。

之功。

则淤xx,其来盖久矣。

【译文】熙宁年间,开始推行淤田法。

议论者认为《史记》中记载说:“泾水一斛,其中的泥沙有几斗。

既灌田又施肥,使我们的庄稼长得绿油油。

”这里所说的粪,就是淤田。

我出使到宿州,发现一块石碑,原来是唐代人开凿六座斗门,截引汴河水对下游的低洼田土进行淤田,人民得到益处,刻了石碑来称颂刺史的功绩。

可见淤田的方法,由来大概已很久了。

(二)陨星本节记载了发生于常州的一次陨星坠落现象。

对于流星陨落这一自然现象,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因而往往把它看作是天降灾祸,附上了神秘而又恐怖的色彩。

与上述迷信态度相反,也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用追求真相真理的态度对陨星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沈括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他完全摒弃了那些迷信邪说,对陨星的出现、坠落以及被发掘出来的全过程作了如实的记载,详细地描述了它的火光、温度、形状、比重。

尤其有意义的是他发现陨星的组成成分是铁。

这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对陨星成分的首次文字记录,与现代对陨星成分的认识是相吻合的。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日禺】即隅中,相当于上午九至十一时。

禺,音y。

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译文】治平元年,在常州,有一天近午时分,天上巨响如雷鸣,原来是颗大星,几乎像月亮一般大,出现在东南天际。

一会儿又响一声,移到了西南。

又响一声,就坠落在宜兴县百姓许氏的园子里。

远近的人都看见了,火光明亮映照天空,许家园子的篱笆都被烧毁了。

这时,火光熄灭了,只见地上有一个洞,洞口像杯子大小,极深,向下探看,陨星在里面熠熠发光。

过了很久,光逐渐暗下去,但还很热,不可接近。

又过了很久,挖开洞,掘下去三尺多深,就挖到了一块圆形石头,还是热的,像拳头一样大,一端略微尖些,颜色像铁,重量也和铁相仿。

知州郑伸得到了这块陨石,送到润州金山寺。

至今用匣子珍藏着,游人来了才打开匣子展示。

王无咎对这件事记载得十分详细。

(三)xx本则笔记描述了一次暴雷袭击现象。

在雷击中,金属器具都销熔为液体,而非金属器具却能完好无损。

一般来说,带有负电荷的云层接近地面时,会使地面产生感应正电荷。

当电位差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这就是雷击。

同时,高电压放电可以生成高频交变磁场,处在电磁场内的金属会产生强大的涡电流,足以使金属熔化;而非导体则不会产生涡电流,因而“曾不焦灼”。

其原理和现代工业中用来熔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电炉相似。

沈括一方面客观地描述了雷击现象,但另一方面又以佛书的话来证明雷击是“非人情所测”,并引出了人类不能“穷测至理”的结论。

这种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显然是错误的,这反映了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内侍【内侍】在宫廷中执役的人员。

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①【黔】黑色。

黔,音qin。

②【扣】用金属缘饰器具的边口。

③【刀室】刀鞘。

④【流】这里指熔化。

⑤【铄】销熔,熔化。

铄,音shu。

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①。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②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③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

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④金石。

今乃金石皆铄⑤,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

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

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译文】内侍李舜举的家曾经被暴雷轰击。

他的堂屋西边的房间,雷火从窗口喷出,光亮耀眼,窜出房檐之外。

人们认为堂屋已经被烧毁了,都跑出去躲避。

到雷停止以后,那间房子依然完好,只是墙壁和窗纸全部变黑了。

有一个木头橱架,其中杂放着各种器具,那些镶银作装饰的漆器,银饰完全熔化流在地上,漆器居然没有烧焦。

有一把宝刀,非常坚硬,在刀鞘中就熔化为液体,而刀鞘却俨然完好。

人们一定会认为火应当先焚毁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石。

现在是金石全都熔化了,但草木却没有一样被烧毁的,这不是人的情理所能预料的。

佛书上说:“龙火得水而更旺,人火得水而熄灭。

”这个道理是确切的。

人们只能知道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之外,事情哪有什么极限?想用区区有限的世俗的智慧、情理和见识,去深透地探测那无穷尽的事理,不是很难的吗?(四)xx这则笔记描述两类物质奇异的发光现象。

一类是在空中飘浮的,像水银一样流动的光。

这种光可能是某些可燃气体,如磷化氢(P2H4)之类,在空气中燃烧而产生的。

由于这些气体比空气轻,而且燃点极低,当它们燃烧时就能看到沈括记述的现象。

另一类是煮熟的鸭蛋所发的光。

这种光可能是一种叫作成光蛋白质的物质在氧的作用下发出的,类似于萤火虫的光亮。

这种蛋白质在水的作用下可以不断地还原,使发光效应延续下去。

化学发光、生物发光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因而往往感到恐怖和神秘,称它们为鬼火、神灯。

沈括尽管还不能确知它们的发光原理,但明确指出“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类”。

而不带有迷信色彩。

卢中甫家吴中。

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熠然【熠然】光耀、明亮。

熠,音y。

,就视之,似水而动。

急以油纸扇挹【挹】舀,酌取。

挹,音y。

之,其物在扇中滉样【滉样】又写作“滉漾”,滉荡、飘浮。

滉,音hung。

,正如水银,而光艳烂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

又魏国大主家亦尝见此物。

李团练【团练】官名,即团练使,宋代为武臣寄禄官,职位高于刺史而低于防御使。

李评:字持正,宋代上党(今山西长治)人,累官成州团练使,知蔡州卒。

评尝与予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

予昔年在海州,曾夜煮盐鸭卵,其间一卵,烂然通明如玉,荧荧然屋中尽明。

置之器中十余日,臭腐几尽,愈明不已。

苏州钱僧孺家煮一鸭卵,亦如是。

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类。

【译文】卢中甫家住吴中。

曾经天不亮起床,发现墙柱下面有光亮闪耀,走近一看,见它像水一样浮动。

他急忙用油纸扇舀起来,这些东西在纸扇上晃动,正如水银一样,灿烂发光;用灯光照视,却全无一物。

另外,魏国大长公主的家里也曾经见过这种东西。

团练使李评曾与我谈到此事,和卢中甫见到的没有多大差别,不知道是何种怪异东西。

我以前在海州,曾有一天夜里煮咸鸭蛋,其中一个鸭蛋像玉石一样光亮透明,亮晶晶地把屋子全照亮了。

放在器皿中十多天,几乎全部腐烂发臭了,却更加明亮。

苏州钱僧孺家中煮一个鸭蛋,也是这样。

彼此相似的东西,必定是自成一类的。

(五)石油元丰三年至五年(公元1080—1082年),沈括调任延州知州,并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延州在古代一直是盛产石油的地方。

有关延州石油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

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说,上郡高奴县有水可以燃烧。

这种可燃的“水”就是石油。

在延州任上,沈括考察了石油的出产情况,把这种油液命名为“石油”。

这一科学名称后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石油的国家,很早就开始利用石油为社会生产服务。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说,西北边地的人用石油来照明、润滑车轴、修补器皿裂缝(见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河水》引)。

沈括用石油烟炱代替松木烟炱,制造出质地优良的墨,开辟了石油利用的新途径。

他还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论断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证实。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惘惘】即汪,液体积聚满盈的样子。

惘,音wn。

而出,土人以雉尾裛【裛】通“浥”,沾湿。

裛,音y。

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煤】煤炱,这里指石油燃烧而生成的碳黑。

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

其识【识】标志、标记。

识,音zh。

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童】山上不长草木,光秃秃的样子。

矣。

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旋卓】旋:随即,不久。

xx:直立,撑起。

穹庐【穹庐】圆形帐篷,如今蒙古包。

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冬未老】意即冬天尚未过去。

,石烟多似洛阳尘。

”【译文】鄜延路境内有石油,古书记载说“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的这一带的石油。

石油出产于水边,与沙石、泉水相混杂,汪汪流出。

当地人用野鸡尾把油沾起来,采入瓦罐中。

石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一样,只是烟很浓,把营帐都熏黑了。

我猜测它的烟末可以利用,就试着把烟炱扫下来制成墨。

这种墨黝黑发亮像漆一样,松烟制成的墨也不如它,于是就大量制作石油烟墨。

那些带有“延川石液”标记的就是这种墨。

这种东西今后必然会在世上广泛应用,是从我开始使用它们的。

大抵石油蕴藏极多,产于地下无穷无尽,不像松木总有一天会用完,现今齐鲁一带松树林已经砍伐光了;逐渐延伸到太行、京西、江南一带,原来松林茂密的山岭大半已经光秃秃的了。

制作墨的人大概还不知道石油烟的用途。

石炭烟也很浓,可以熏黑人的衣服。

我戏作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立毡帐学习边塞人。

白衣服全染黑了,寒冬尚未过去,石油烟末多似洛阳的灰尘。

”(六)旋风本则记载了北宋中期恩州武城县遭受旋风袭击的实况。

从文中描述的情景来看,这种旋风就是现代气象学上所称的龙卷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