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_新村运动_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12 总第380期

商业研究

 COMM ERC I AL R ES EARCH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8)12-0126-05

韩国“新村运动”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王兆君,宣 莹,王 军

(青岛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研究中心,山东青岛 266061)

摘要: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相比而言,韩国的情况与青岛市有着更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农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所处地理位置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因此,韩国新村建设经验的分析总结,对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新村运动”;新农村建设;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F32011 文献标识码:A

The En li ghtenm en t of “New V ill age M ove m en t ”i n Korea on the Soc i a list New Rura l

Con structi on i n Q i n gdao

WANG Zhao -jun,XUAN Ying,WANG Jun

(R esearch Institute of A gricultu ral and Forestry Econo m y,Q ingdao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 ingdao 266061,Ch ina )

Abstract:The ne w type of rural constructi on is a necessary stage in the p r ocess of s ocial transf or mati on fr om traditi onal s ociety t o modern s ociety for all the countries and regi ons in the world .Korea has made great achieve ment in “Ne w V il 2lage Move ment ”which started in the early 1960s .Due t o the Movement,the l ocal living standard and quality has been much i m p r oved,and the p r oble m of unbalanced devel opment bet w 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en effectively s olved .I n contrast,there are more si m ilarities bet w een Korea and the city of Q ingdao,which are manifested in ter m s of the rural constructi on move ment,the geographical l ocati on,the cultural traditi on,etc .Hence,the analysis and generalizati on of the Korean experience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 o Q ingdao ′s ne w rural constructi on .Key words:“Ne w V illage Move ment ”;ne w rural constructi on;comparative study

 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王兆君(1957-),男,山东昌邑人,博士,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农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东北

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经济、农林区域发展;宣莹(1984-),女,山东济南人,青岛科技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军(1983-),男,山东临朐人,青岛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DSK L080118。 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由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相比而言,韩国的情况与青岛市有着更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农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所处地理位置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因此。对韩国新村建设经验的分析总结对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启示意义。

一、韩国“新村运动”及其经验(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韩国在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参考文献:[1] 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出版社,2001.[2] 姜法奎,刘银花.领导科学[M ].大连:东北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安平.现代企业中女性管理者的角色透视

[J ].皖西学院学报,2004(4).

[4] 梁巧转,忻依娅,任红军.两性领导风格理论研

究评述[J ].妇女研究论丛,2004(5).[5] 周江林.女性管理者:“纸老虎”还是“铁打蝴蝶”

[N ].财经时报,2005-03-21.

[6] 林静鹏.温州女商之十大标本调查[N ].温州都

市报,2006-03-07.

(责任编辑:石树文)

总第380期王兆君:韩国“新村运动”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127

 ・

的进程中,工农业发展、城乡发展、地区发展出现严重失衡,“三农”问题愈发突出。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韩国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新村运动”。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扶持和发展出口加工工业。韩国出口加工贸易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其工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一日千里。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国的农村经济却裹足不前。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1962年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到1970年则下降到61%。而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这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存在,并呈不断扩大之势。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迫使大批农村人口尤其青壮年劳动力离土离乡,涌入城市。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往城市后,农村健壮劳动力已所剩无几。据韩国开发研究院统计,到1978年,韩国农村中妇女劳动力占45%,而50岁以上的劳动力高达30%[2]。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弱质化,农业生产后继乏人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等,致使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崩溃的边缘。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渔民的生活环境恶劣、发展意识差且信心不足以及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落后。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发起了全国性乡村建设活动———“新村运动”[3]。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下达了这样的指示:通过农渔民、关系单位、指导者之间的合作,寻找让农村自助、自立、振作的方案。本着“摆脱贫穷是我们的责任”和“辛勤汗水能致富”的信念,决定对农村进行全面扶持、改造,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农渔村经济的革新开发计划”,被称为“新村运动”。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历程及内容

新村运动就是从乡村实际出发,开展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运动,不仅是指摆脱贫穷,而且还包含精神改革以及要营造现在和未来美好生活环境的含义。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渔民树立“勤勉、自助、合作”精神[3],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渔民的生活水平。新村运动的基本内容涵盖精神启蒙、环境改善、增加收入和经济开发等诸多方面。70年代的“绿色革命”,完成了粮食的自给自足;80年代的“白色革命”,使在塑料温室中培育四季农作物成为现实;而在90年代,通过加强各种农副产品的竞争力,韩国已经做好了向着21世纪生命科学农业进军的准备。时至今日,韩国“新村运动”已开展30多年,大体可化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13]。

1.奠基起步阶段(1970—1973)

1970年4月22日,在“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家乡”的口号下,新村运动拉开了序幕。1970年10月起,韩国政府为全国每村免费提供335袋水泥,要求必须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大大提高了农渔民参与新村运动的积极性。如果按户计算,每户可得到4袋水泥[4]。按当时价格折算,相当于政府拨给每个农户4000韩元左右的资助。这项示范工程以整治江河支流和小水库、修理公共水井、整修落后的房屋、桥梁涵洞、河堤马道、村级公路等“十大建设项目为中心”,参加者达720万人,完成385000个项目,不仅名副其实地激发了农渔民和农渔村“只要行动就会成功”的信心和“必须去干”的积极性,而且也使政府大受鼓舞,产生了“能做到”的决心。除此以外,韩国政府还组建了“新村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各道、郡、邑都设有相应的协议会,实行垂直领导、管理和指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此外,中央政府还批准组建了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以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由他们组织带领村民进行村里各项建设活动。每项工程在经过全体村民的充分讨论协商后开办。在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政府根据各村的资集水平、劳动效率、村民相互配合能力以及工业产品开发能力等进行综合评比和考量,把全国34656个村划分为基础村、自助村、自立村三种类型。村民参与程度最低的村属于基础村;参与程度最高的村叫自立村。政府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各不相同的开发计划。到1973年,韩国农村中的自立村有2307个,自助村约13834个,基础村为18415个[5]。通过这一时期的改善环境运动,韩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农民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

2.自发拓展阶段(1974—1976)

新村运动在农村取得成功之后,从1974年起逐步扩散到各大城市,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改革重点从改善农村环境与农民居住条件转变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了增加农民非农收入,1972—1976年韩国政府又推出了“第二次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事业”,又称“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主要开发禽类、养牛、水产养殖、香菇等林产品21个品种。以郡(县)为单位,在全国137个地区开展,参加农户75万多个[4]。政府从财政、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广开生产经营门路。如平原地区,大力提倡种植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山区则发展牧业、林业,开发经济作物等。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村就地建厂,对产品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为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大米自给,1972年韩国开始在农村推广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的种植。政府从科学育苗、栽培、管理等诸多方面给予技术上的大力支持。粮食增产、粮价上升、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使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1974韩国农民的收入已基本达到城市工人的收入水平。1967—1976年间,韩国农民家庭收入由12456韩元增加到96355韩元,增幅达774%。这期间韩国城市工人收入从20720韩元仅增加95980韩元,增幅为463%[2]。农业生产连年喜获丰收,广大农民的收入普遍得到大幅度提升,是这一阶段“新村运动”的主要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