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重点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判断(红字斜体为错,其余为正确)1、能力按照他的倾向可划分为创造能力和特殊能力2、外部表象是指以内心体验的形成,表象自己正在做的各种动作3、维持并集中注意力唤醒水平的控制等心理技能是天生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和练习的过程4、渐进防守训练时从一定的暗示语来集中注意,调节呼吸,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5、心理调节能力和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身体能力一样受后天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可通过训练获得和提高6、运动员的个性影响到其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绩效7、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就是和心理技能训练8、心理技能训练不以运动员某些技能受到损害为代价,而是使运动元终身受益9、在心理训练时,要对运动员提出一般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每个人时机情况区别对待10、注意对运动机能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但有些技能的学习可以无意识的获得11、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伦理标准是规范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行为,取得教练员、运动员信任,做好服务工作的必要条件12、根据心理活动指向个体注意形式或个体指向方向,可注意划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13、前苏联学者认为智商在140以下,不能参加国际大赛14、一般而言,长期目标比短期目标有效,对人的行为更容易产生推动作用15、多维焦虑理论认为,积极的成功期望能带来自信心的增强,提高运动水平,两者呈线型关系16、心理技能训练时以运动员掌握某种心理技能开始的17、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总是集中于当前正在编码或提取加工过程中的刺激信息18、唤醒控制技能和认知干预可以被用来提高运动中成绩和阻止应激反应的发展19、对一个运动项目而言,不同年龄的运动员所需要的运动心理技能有一定差异20、特质运动自信是在某一情景中对其具有能力在竞技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的程度21、无论是令人高兴的,还是痛苦的刺激,都可能唤醒水平上出现相似的变化22、高尔夫、射击等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的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好的到广阔—外部注意23、对动作精确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高的运动技能,越需要在脚底唤醒水平下取得好的运动表现24、要求陪练队员模拟国外比赛对手的比赛风格和气质表现是模拟训练的一种方法25、通常在主要行为表现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加入第二人物,即次任务,用以考察其主要运动的进步情况26、学过运动心理学,就可以说明自己一定能在训练教学或指导运动队方面取得成功27、就运动学习和训练动机而言,以表面上看,追求成功和逃避失败的倾向都能促进运动员努力参与体育活动,并对他们心理和运动活动效果产生同样的影响28、感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运动技能的形成,也是由感知觉开始的29、对所有运动而言,稍高于平均水平的唤醒水平比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唤醒更合适30、运动心理学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它是教练员必须掌握的科学31、1925年格里菲斯在美国伊利洛伊大学开设世界上第一门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32、焦虑是指由于个体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33、损伤运动员经过情感反应,焦虑和生气等短期的心理反应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身心恢复34、Williams和adersen于1990年修改并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旨在见识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应激—运动损伤模型35、运动损伤不仅使肌肉体技能水平明显下降,而且在心理上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损伤后对受伤则进行心理恢复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目的是消除伤后的心理障碍36、根据心理技能的实施程度,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可以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专项心理训练37、在运动训练工作中,掌握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注意产生的条件和注意规律、发展和培养运动员的注意38、运动员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只能优先选取需要加工的对象,而忽略了其余的信息,这种心理现象是属于注意的资源有限性39、运动员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证明自己能力的是属于学习目标定向二、名词解释1、竞赛焦虑:是指运动员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景产生的担忧倾向。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2、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的反映。
3、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人格: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称为个性,又称人格。
4、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
5、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特征。
6、性格: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7、智力: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8、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间接反映(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9、动机:驱使人们活动的而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
10、认识内驱力(求知欲):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内部动机)。
11、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12、附属内驱力: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
13、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4、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识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5、需要:指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
16、成就动机:指个人意愿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即追求成绩,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
17、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这种从两种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称为双趋冲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18、双避冲突:当人们面临两个都不令人喜欢或具有威胁性的目的时,迫于情势,只得选择其一,这种困扰的心理状态即为双避冲突。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反应;2.脑的机能:大脑的作用和活动;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被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如眨眼、吸允、呕吐反射等;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引起反射的刺激是具有生物意义的无条件性刺激,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无条件反射活动为人或同一种族的动物所共有,它助于维持有机体的生存,排除危险,避免伤害,以及延续后代;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例如个体通过学习在过马路时遵守“红灯停,绿灯亮”的规则;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5、心理现象分类表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6、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由三个彼此分离且相互独立的结构组成:本我、自我、超我7、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所有的心理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强调你意识结构—用内省的方法想找出构而成人心理结构的基本元素;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科勒;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佛罗伊德,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自我实现需要;8、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切活动必需参加的成分是心理组织的一部分;9、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目的性意识努力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目的性,无意识努力10、注意规律和教学一注意规律1、无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2、有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教学活动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1、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人认知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1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觉性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感觉的阈限值越大,感受性就越弱,对刺激的敏感性就低,感觉阈限值越小,感受性就越强,对刺激就越敏感;1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想象,兼做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般规律是:若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使这种感觉性降低;(二)不同感觉的补偿和协作,感觉补偿是指当人在某种感觉缺失后,可以用其他感觉来补偿;(三)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3、感觉的适应性适应是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外各种感受性都存在适应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如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14、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二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的知觉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特征;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共同命运性原则,对称性原则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象加工处理以其做吃最佳解释说明的特征;四知觉的恒常性: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得整体的现象;大小恒常:人对客观大小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而改变的特征;形状恒常:人对客观形状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而改变的特征;颜色恒常:物体在不同波长光线的照射下不变的知觉;亮度恒常:指当照射物体表面的光线强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对物体的亮度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方向恒常:指当我们的观察物体时,即使头部发生倾斜,仍然认为物体的方向保持不变主观:过去的知识,经验,语言,定势,期待心理等客观:对象部分之间的强度关系,对象各组成部分和属性额刺激顺序关系,对象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对象本身的特点,他人的语言指导,刺激的模式等错觉是对正常事物主观歪曲的体验,幻觉是没有现实事物刺激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15、记忆的分类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倾斜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手段:视觉记忆、听记忆、运动记忆、混合记忆记忆的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6、前摄和后摄抑制前摄和后摄是干扰回忆的重要方面,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保持最急剧下降,然后下降的速度逐渐减慢,并逐渐稳定在某个水平上;遗忘曲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表明人类遗忘曲线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发生,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进程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两个重要发现:一是揭示了人类遗忘的发展进程;二是发现了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18、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1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情境因素、认知因素、个性因素、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2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比卖弄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的行为;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例的欲望;社会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它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西药;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论A、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渐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B、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来其激励作用;C、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D、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E、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三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偶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C、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四),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A、马斯洛过分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C、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相互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21、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22、动机的冲突动机冲突是专指较为明显的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如,冬天,有的人既怕寒冷而由不远早起,又怕因迟到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冲突,又必须做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如“想吃粥,又怕烫”23、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24、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2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A、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B、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A、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B、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26、情绪的状态: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27、气质和性格的区别A、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人的社会性;B、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C、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的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的1. ___b____是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究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A. 调查法B.实验法C.观察法D.测验法2.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来面目,遵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真实的表述和研究。
这是心理学的____a___研究原则。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3.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需要不断地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和铭记着周围事物。
这些心理活动属于____d___。
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特点C.心理状态D.认识过程4. 注意、灵感、心境及信心、决心、犹豫不决等,属于___c____心理活动。
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特点C.心理状态D.认识过程5.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统称为_b______。
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C.心理状态D.认识过程6. ______a_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7. ___a____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特点C.心理状态D.认识过程8. 心理过程包括__d_____。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 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 .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9.心理现象分为____a___。
A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 .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 .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10.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___a____ 。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11.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d___。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B.能力、气质、性格C.感知、记忆、思维、想象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12.冯特____b___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预、引导、讲授、练、归纳、复。
心理学在其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研究发展。
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相对持久性变化。
2、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基本过程)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41-44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创造等过程。
其中,感知是通过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注意是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记忆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思维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用的过程,创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基本过程。
3、研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研究的影响因素)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45-50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研究者的个体差异、研究环境、研究任务和研究策略等。
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差异、情感差异和动机差异等,研究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研究任务包括任务难度和任务类型等,研究策略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等。
4、研究的评价方法有哪些?(研究的评价方法)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51-53研究的评价方法包括测验、观察和自我评价等。
测验是通过考试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是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5、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理论的应用)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54-56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例如,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研究任务,避免研究负荷过大;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心理学(0031)复习资料
⼼理学(0031)复习资料第⼀章概论⼀、⼼理学的概念⼼理学是研究⼈的⾏为和⼼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的⾏为为⽬的,通过研究分析⼈的⾏为,揭⽰⼈的⼼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理学的基本性质1、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2、⼼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3、⼼理学诞⽣的标志:冯特于1879 在德国莱锡⽐⼤学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学实验室,三、⼼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理学时期:1879~1920s国家:德国创始⼈:冯特代表⼈物:冯特铁钦纳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其他:强调内省⽅法2、机能主义⼼理学时期:1890~1930s国家:美国创始⼈:詹姆斯代表⼈物:詹姆斯杜威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其他:詹姆斯提出“意识流” 学3、⾏为主义⼼理学时期:1920s~1950s国家:美国创始⼈:华⽣代表⼈物:华⽣、斯⾦纳研究对象:外显的正常⾏为其他: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4、格式塔⼼理时期:1912~1940s国家:德国创始⼈: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代表⼈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其他:意识体验“整体⼤于部分之和” (完形⼼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时期:19 世纪后期国家:奥地利创始⼈:佛洛依德代表⼈物:佛洛依德研究对象:⽆意识、⼈的异常⾏为研究其他:6、⼈本主义⼼理学时期:20 世纪中期国家:美国创始⼈:马斯洛、罗杰斯代表⼈物:马斯洛、罗杰斯研究对象:⼈的社会性特点其他:思辨⽅式7、认知⼼理学时期:1960s国家:瑞⼠创始⼈:代表⼈物:奈瑟《认知⼼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其他:四、⼼理学的分⽀1、⼼理学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理学⼈格与社会⼼理学发展⼼理学⼼理测量学⽣理⼼理学2、⼼理学的应⽤领域:临床与咨询⼼理学教育与学校⼼理学⼯业与组织⼼理学⼴告与消费⼼理学法律与犯罪⼼理学五、⼼理学的研究⽅法及其特点1、观察法在⾃然情境下对⼈的⾏为进⾏有⽬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分析,以期发现⼼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法。
心理学复习要点
⼼理学复习要点⼼理学复习要点考试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论述题、实例分析。
第⼀章绪论⼀、⼼理学研究的对象:⼈的⼼理现象及其规律。
⼼理现象包括:1.⼼理过程:A认识过程(基础):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核⼼是思维);B 情感过程(动⼒):⼈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观点⽽产⽣的体验;C 意志过程(调控作⽤):⼈在⾏动中⾃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的⼼理过程;2.个性⼼理(简称个性):A个性倾向性(动⼒因素):需要、兴趣、动机、理想;B ⾃我意识:⾃我认识、⾃我体验、⾃我监控;C 个性⼼理特征(个别性集中表现):能⼒、⽓质、性格。
⼆、了解和研究⼈的⼼理的⽅法:观察法(主要)、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产品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跨⽂化研究法。
三、⼈的⼼理实质:脑是⼼理的器官,⼼理是脑的机能,⼼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1、感觉:⼈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指⼈脑对直接作⽤于是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区别:感觉是对个⼈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联系:都是刺激物直接作⽤于是感觉器官产⽣的,都是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2、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知觉的种类: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他⼈知觉、⾃我知觉、⼈际知觉);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位错觉)。
3、感受性是指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
引起感受性变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感觉适应、感觉对⽐、感觉的相互作⽤、联觉、感觉补偿、⽣活条件和劳动实距等。
4、观察是有⽬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培养学⽣的观察能⼒:A、要明确观察的⽬的任务。
B、要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C、指导观察的⽅法,培养观察的技能:加强观察⽅向的引导;充分调⽤感官,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学会运⽤⽐较。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3.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
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现象分类:5.心理学流派6.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由反射组成。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接受刺激并作相应反应的过程。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可分三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性发射。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共性) 个性心理(个性)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过程的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
例如,望梅止渴。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只大脑皮层的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如,知之深爱之切,有所知才能有所感。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心理学复习重点
填空、选择题1、《绪论》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
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
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资料重点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2、心理特征:①需要和动机一心理活动的动力,②能力、气质、性格--人格特征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1、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两个科学命题是我们认识心理现象的指导思想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论断的证明材料:①人们的生活经验、②临床的事实、③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④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初级发展到高级的。
3、①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只能叫感受性,不能叫心理现象;②蚯蚓是环节动物,有神经系统,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感觉器官;③脊椎动物如:猫、鸽子、草蛇等有了脊髓和脑,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④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心理发展到思维的萌芽状态;⑤只有人类才有了思维,这是人和动物的木质区别,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4、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心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又是和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相联系的,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2、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3、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4、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一、基本概念
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流派。
3.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二、人的心理发展及相关理论
1.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2. 真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及其关系。
3. 心理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三、研究与记忆
1. 研究的定义和重要原则。
2. 研究的过程和条件反射的形成。
3. 记忆的类型和记忆过程。
4. 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四、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研究困难和研究障碍的原因和辨识。
3. 学业动机和研究情绪的影响。
五、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特征。
2.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防治。
3. 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 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2. 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以上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通过研究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加深对学生心理和研究行为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心理学考试复习知识点
心理学考试复习知识点一、脑皮层的语言区有哪些?损伤之后会有哪些表现?①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患有这种失语症的病人,虽然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是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还可能出现词语反复。
②威尔尼克区,接受性失语症,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③角回,听-视失语症,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失去联系,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
二、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层次网络模型,按照逻辑上下围关系组织起来的框架,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储存,而同层各概念共有特征,储存在上一层概念结点上。
激活扩散模型,该模型放弃概念按照逻辑上下位关系组织起来,而是以语义相似性或联系为中介组织起来的框架。
激活是从某一个接点向周围其它接点扩散的过程,即:一个概念被激活,其效应就会扩散到与之相连的其它概念,激活的能量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大(或范围的扩大)而衰减。
三、似动动景运动,它的原理就是运动后像,前一个动作仍存留在脑海中,后一个动作已经开始了,让我们误以为这两个动作是连续的。
例如:持续播放的电影胶片,连续翻动的小人书,霓虹灯。
诱发运动,它是指有两个物体同时出现,一个物体在动,另一个物体相对静止。
而我们觉得静止的物体在运动。
例如,火车离开站台时,感觉树木在倒退。
自主运动,它是指感觉一个静止的物体在运动。
例如,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我们长时间盯着一个点燃的烟头,感觉这个烟头在晃动。
运动后效,它是指先后出现两个物体,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第二个物体是静止的。
我们却误以为第二个物体是朝着第一个物体相反的方向运动。
四、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联系;注意指向性是注意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性是注意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区别:一、概念不同。
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视了其余对象。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其他无关事务,而且也指抑制其他无关的活动,从而使注意对象能够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
心理学复习重点
⼼理学复习重点⼼理学复习重点⼀、⼼理现象⼼理学⼀般是从两个⽅⾯去研究⼈的⼼理现象:⼀个是个体⼼理,即在个⼈⾝上表现的⼼理现象;⼆是社会⼼理现象,即作为社会⼈共同存在的能反映⼈们⼀般⼼理活动规律的⼼理现象。
个体⼼理现象包括:⼼理状态、⼼理过程、⼼理动⼒、⼼理特征、⼼理⾏为。
⼼理现象:1、⼼理状态:注意、意识、⽆意识2、⼼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理动⼒:需要和动⼒、兴趣和爱好、⼈⽣观值观4、⼼理特征:性格、⽓质、特点⼆、⼼理是⼈脑的机能1.反射活动⼀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条件反射(性格形成):⼈和动物都具有的反射活动,复杂的⽆条件反射我们称之为本能。
如⾷物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是固定的众⽣存在的。
有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种反射,是后天学习“经验”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如司机看到红绿灯会停。
2.⼤脑精神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兴奋过程:引起和加强有机体某些反应的过程。
抑制过程:抑制或者减弱有机体某些反应的过程。
两者在的神经活动中所起的作⽤相反,但⼆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转化是按照⼀定规律进⾏的。
三、⼼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理学:冯特和铁钦钠:主张⼼理学应该采⽤实验内省的⽅法分析意识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理过程的规律。
他把过去所有关于⼼理实验的结果整理成为⼀个系统,使⼼理学从哲学中独⽴出来的⼀门科学。
⾏为主义⼼理学:华⽣主张⼼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为,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使⾏为主义⼼理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
⾏为主义(behaviorism)⼈物:华⽣;斯⾦纳观点:构造主义研究⼈的意识,⽽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理学成为⼀门科学。
主张⼼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为。
所谓⾏为就是有机体⽤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九章1、【表象】:又称意象,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2、【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在人们在过去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4、【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5、【再造想】:再造想是根据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一、简述双重编码理论的重要内容。
答:人脑中存在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
意识表象系统,它对具体的客体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贮存、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知觉;一是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进行信息加工。
在信息加工中,两种系统可能重叠,也可能一种占优势。
在一定条件下,表象和言语可以互译,言语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也可用言语贮存起来。
二、创造想象依赖于哪些条件?答:(1)创造动机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动力。
(2)原型是激发创造想象的起点。
(3)灵感是产生创造想象的重要条件。
(4)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创造想象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表象的特征是什么?答:(1)直觉性: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表象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不稳定、易变动,无论人如何努力,表象也不会持续太久,几秒钟后就会发生变动;表象的想象不完整。
(2)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是人多次知觉的结果。
它通常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为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第十章1、【具体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形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2、【逻辑思维】:又称理论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 心理学是一门(④)的科学。
①古老②年轻③新兴④既古老又年轻2、印度的卡玛拉狼孩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④)。
①自然环境②人的大脑③个体活动④社会实践活动3、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
A.公元前四世纪B.十八世纪C.十九世纪D.二十世纪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亚里士多德B.弗洛伊德C.马斯洛D.冯特5、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6、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B.除精神病人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C. 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D. 正常成人心理现象7、心理现象可分为(A)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 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8、心理反映的特点有(A)A.能动性和主观性B.客观性和反应性C.形象性和抽象性D.原则性和灵活性9、心理学是(D)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10、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C)。
A.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B.构造心理学派的诞生C.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D.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诞生11、(D)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A.分析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不元素B.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C.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D.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12、(D)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A.机能主义B.精神分析C.行为主义D.人本主义13、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B)。
A.对称的B. 不对称的C.左半球优于右半球D. 右半球优于左半球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这是利用( B )。
A、知觉恒常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整体性2、“厨师做菜越做越咸”,说明( C )。
A、技术不精B、感觉相互作用C、感觉适应D、错觉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感觉的现象叫( D )。
A.感觉对比 B.感觉后象 C.感觉适应D.联觉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是一种( B )现象。
A、感觉对比B、感觉适应C、感觉后像D、联觉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D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6、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这种心理现象是( C )A、感觉后象B、感觉适应C、感觉对比D、联觉7、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是(B)。
A.相互作用的B.相互转换的C.彼此无关的D.固定不变的8、 “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A)。
A.理解性B.恒常性C.选择性D.整体性9、 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C)。
A.外部属性B.个别属性C.整体属性D.本质属性10、 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11、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B)。
A.视觉和听觉B.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C.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D.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12、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B)。
A.感觉B.感受性C.感觉阈限D.最小可觉差1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D)。
A.常数关系B.对数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14、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B)。
A.最小可觉差B.感觉阈限C.差别阈限D.差别感觉阈限15、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A)。
A.感觉适应B.感觉后像C.感觉对比D.连觉16、对光适应是(A)。
A.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B.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受性迅速提高的过程C.在强光作用下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提高的过程D.在强光作用下视觉的差别阈限迅速降低的过程17、对暗适应是(A)。
A.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B.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C.在暗环境中视觉感觉阈限不断提高的过程D.在暗环境中视觉差别阈限不断提高的过程18、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的蓝绿色的后象,这叫(B)。
A.正后象B.负后象C.明度对比D.彩色对比19、( A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A.错觉B.梦C.无意识D.幻觉20、“月明星稀”是一种( A )现象。
A、感觉对比B、感觉适应C、感觉后像D、联觉21、当中途离开电影院,强阳光下,反而什么都看不清,这是感觉有(C)的特性。
A.对比B.暗适应C.明适应D.疲劳22、盲人以耳代目的心理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B、感觉的相互补偿C、感觉的对比D、错觉23、注视日光灯30秒,闭上眼睛,感到眼前仍有日光灯光亮的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种现象叫( C )。
A.视觉适应B.视觉对比C.视觉后像D. 闪光融合24、对词句中的某些笔误及顺序的颠倒往往不易察觉,是因为( B )的作用。
A.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选择性25、 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是(B)A、相互作用的B、相互转换的C、彼此无关的D、固定不变的第三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 (B)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A.识记B.记忆C.再认D.回忆2、 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C)。
A.保持、回忆、遗忘B.再认、回忆、遗忘C.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D.保持、记忆、遗忘3、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B)。
A.无意识B.遗忘C.幻想D.幻觉4、 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B)。
A.冯特B.艾宾浩斯C.韦伯D.费希纳5、 遗忘的进程是(B)。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倒U型曲线D.U型曲线6、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A)秒钟以内。
A.1 B.5 C.10 D.157、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C)。
A.无限的B.9个以上的项目C.7±2个组块D.无法测量的8、长时记忆的编码有(B)。
A.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B.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C.图像记忆编码和声象记忆编码D.图像记忆编码和语音编码9、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C)。
A.功能固定性的作用B.原型启发的作用C.自然衰退或干扰D.思维的定势10、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为(A)。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B.前干扰和后干扰两种C.前摄抑制、中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三种D.前干扰、中干扰和后干扰三种11、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A)。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前干扰D.后干扰12、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前干扰D.后干扰13、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 A )。
A.系列位置效应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记忆顺序效应14、系列位置效应表现为( D )。
A.开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B.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C.后边位置的材料记得好D.两头的材料比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15、短时记忆的信息( A )。
A.是可以被意识到的B.是不被意识到的C.经复述可以被意识到D.一分钟以后可以被意识到1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是( C )。
A.形象记忆B.语义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第四章思维和想象一、单项选择题:1、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形象,是通过下列哪种认知加工方式而形成的。
(B)。
A.粘合B.夸张C.人格化D.典型化2、建筑工人看到建筑图纸,就能在大脑中产生建筑物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A)。
A.再造想象B.幻想C.创造想象D.无意想象3、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定病情,这属于思维的( C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预见性4、能说出某一事物的多种用途,这种思维是( D )。
A.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C.集中思维D.发散思维5、要使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就应该保持( B )动机。
A.较低强度B.中等强度C.较高强度D.最高强度6、学会按风琴的人,再学弹钢琴就会感到容易些,这是由于( C )。
A.定势的作用B.原型启发的作用C.迁移的作用D.注意的转移7、看小说孔乙己时,头脑中出现孔乙己的形象,是一种( C )。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8、看小说《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孙悟空的形象,是一种( C )。
A、无意想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9、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叫(D)。
A.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C.集中思维D.发散思维10、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 B )。
A.负迁移B.正迁移C.系列位置效应D.技能学习11、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 A )。
A.原型启发B.灵感C.顿悟D.技能学习12、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B )。
A.思想准备B.定势C.问题解决的策略D.动力定型13、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 D )。
A.创造性思维B.理想C.表象D.想象14、想象可以分为( A )。
A.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B.梦和幻觉C.理想和空想D.积极想象和消极想象15、( A )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A.幻想B.幻觉C.梦D.妄想第五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上课时“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属于( B )。
A .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广度D.注意的转移2、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属于(A)。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起伏3、 注意是一种(A)A.心理状态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情感过程4、(A)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A.注意B.记忆C.知觉D.思维5、既有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叫(D)。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6、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C)。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动摇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7、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叫(C)。
A.注意的周期B.生物节律C.注意的动摇D.注意的循环8、注意的起伏又叫(B)。
A.注意的周期B.注意的动摇C.注意的循环D.注意的节律9、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D)。
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分散10、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活动,这是(C)。
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动摇第六章情绪、情感和意志一、单项选择题:1、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