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论语读书报告3000字(共8篇)

论语读书报告3000字(共8篇)

篇一:《论语》读书报告《论语译注》读书报告(学号姓名)《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

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

总体来说,以前对论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语录体”的书面概念中,而今细读,渐品出了其中况味,发现其中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机敏善辩的子贡,率直的子路,潇洒曽皙。

当然,形象最为鲜明的还是孔子。

虽然书中对话体占绝大部分,极少有动作神态描写,但读过之后,觉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画像,遥远地立于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

有着鲜活的抱负追求、喜怒哀乐。

《公孙长篇》中“匿怨而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内心与坦荡的胸怀;《先進篇》记载: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爱徒的悲痛欲绝;“朽木不可雕也”的训斥,可以看到恨铁不成钢的肝火,《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顿和无奈;《雍也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远的抱负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领略到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气魄。

正是这些,让我感到这位笼罩着神圣光环的至圣先师,也是位更为亲切可感的师者和榜样。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规范的外化和集成。

《论语》中,君子道德行为标准出现的频率极高。

其中,“忠”、“恕”是反复出现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阅读,我对孔子这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这主要体现和应用与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

我的理解是,撇开政治,在个人修养上“忠”,主要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负责。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生来对自己灵魂的保洁负责。

“忠”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虔诚于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锱铢世事加诸欣赏的虚妄。

除了鄙弃“匿怨而与其人”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遵时守信上。

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述而篇》记载陈司败指责孔子偏袒鲁君,孔子闻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论语》后才真正有所感,让我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聪慧。

人生活是为了学习,但是倘若我们总抛弃前人总结出来的诸多道理,认为那些是落伍的,从而不去读,那才是暴殄天物。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前人已经帮我们总结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道理,而读书正是一种学习的捷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一节课,罗老师就布置了一个作业——读书。

但悔恨不能早早静下心来去认真品读老师介绍的多本书。

人不能舍本逐末,我认为,应该要先把老祖宗的经典品读,再去欣赏外国佳作更能让我受益量多,所以我选择了《论语》这本书。

从百度百科上查到的《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每读一本书之前,先读书的简介能让我们对书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让我们更好的读懂这本书。

从《论语》的简介中我们可以得知,《论语》是一本对话文体的书。

蒋伯潜先生认为,《论语》作为“最早之记言体”,“章既简短,辞已质朴”,而所以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乃与《论语》之成书方式有关,《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其所见所闻的“直录”,“盖虑其铺张润色,或致反失其真,记录忠实,理所当然。

”它主要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而读这本书则是要去感受孔子的诸多看法。

让我们来一一品读。

第一篇“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在看完这句话之后,我不经要问,难道所谓的受教育程度就真的只是那些学历、成绩、考评么?这些终究只是物质方面的参考而已,真正说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的在我看来,正是孔子所说的这些啊。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寒假期间,陈老师陪我们一起读了,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叫做外汇。

曾子说: “我每天都在审视自己,我怎么能对别人不忠呢? ”?我怎么能对朋友不忠呢?我怎么能对朋友不忠呢? ”这意味着我一天要反省自己好几次: 我是不是在为别人做最好的事?你对你的朋友诚实吗?老师讲授的知识是否按时复习?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今天上并没有真正做好这些事情。

早晨,妈妈让我帮姐姐拿一双袜子,我马上就去,我和妹妹感谢我,之后我听到的是很开心;中午回家给客人,并有一个孩子是有点像我写的女孩,我真诚地邀请我和她最喜欢的玩具我在我的心脏想到这里玩高兴;到了晚上,我想我只是完成了正常工作日,但没有复习所学的知识,我觉得很惭愧,老师觉得这么难教我们的知识,我们总是在学习上抛出的背后一面,永远不知道,“审阅老”的话,我想坚持刷我学到的知识,我它会越来越好!学会每天反省自己,我们国家才能知道学生自己在哪一个方面需要做的好,就要继续教育保持,哪些问题方面没做好,就要开始不断完善改进。

我希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更加具有优秀!《论语》读后感2论语通俗版读完了,也听了邓晓芒教授的道家思想改造。

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基石和侧重都不一样。

儒家侧重于道德,社会伦理与秩序。

道家侧重于自然,一直在说天地法则,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孔子的核心是仁,老子的核心是道,他们对自己的核心进行各个角度的阐释。

邓晓芒教授研究康德哲学,他受过专业的哲学训练,看问题时加入了西方的理念与角度。

幸好理念都是有传承的,可以理清,看到来龙去脉。

这么多的思想工具,自己慢慢走心应用。

生活中的问题由一些基本的问题组成,排列组合成不同的现象形式。

自己的思维工具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武器有多少?现在就是把这些工具得心应手的应用熟练,能用一个是一个。

博采众长,积累越多越好。

至于删繁就简,自己还没到达那个水平,那都是很久之后的事了。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读书报告将从《论语》中精选几则经典语录,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才能感到快乐。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乐趣,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接着,我们来探讨《论语·为政》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在对待问题时有着不同的态度。

君子以义为先,追求的是道德和正义;而小人则以利益为重,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取舍,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论语·子路》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注重的是全面发展,他们追求的是内在修养和品德提升,不会轻易拿自己和他人相比;而小人则只顾比较,追求的是外在的名利和地位,却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和素质。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内涵的人,要注重内在修养,而不是浮华的外表。

通过对这几则经典语录的阐述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

这些古代智慧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就,更可以帮助我们塑造良好的品格,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领悟《论语》中的智慧,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总之,《论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智慧之书,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指南。

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论语》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人生启示,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中华文库璀璨的书籍,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阅读《论语》不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贵,而且领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

《论语》中记载的瞬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则是这样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乐趣是最纯真的,最自然的。

相比于我们现实生活,那些玩游戏后的热爱,却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纯真的,他们带给人只是一种暂时精神上的快乐,而这种全身心的根源,却是最本真的乐趣所在!而且还有一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使我们不仅体会到这他的坚强乐观,而且体会到对生活的热爱、渴望和激情,从而使得他最后的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徒之一,这样的高尚品质又怎能不令我们学习呢?想想我们现在在衣食丰厚的社会里,却经常抱怨着各种各样的不满足,比比闫慧,这样的乐观,这样的旷达大度,这样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笼罩世间的万物,这种精神我们又怎能不学习呢?阅读《论语》,还是我还发现了许许多多在自己的不足。

因为《论语》中孔老夫子对许多的生活中许多的“恶”,以及许多社会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击。

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所以,我以后也一定要最好遵守这些品质,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

收敛自己的不正当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发扬到我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去。

这次阅读《论语》的体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是各种各样美好品质在我思想上的延续。

论语读后感2相信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吧!确实,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我爱看书,爱细细品味书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厌的《论语》。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1.关于孔子孔子还是思想家.他那流淌了两千五百年的智慧奠定了我们的道德基础,到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辉,不但影响着我们,还影响着世界.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餐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今天,我们的道德落差比任何时代都要大,正需要孔子的这种思想来拯救我们.2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主张及教育原则等.<<论语>>--孝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吧."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经常不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就可以了."子路说:"我的愿望呢,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但是这个时候老师还没有说话,学生们就感到奇怪,于是子路就问老师说:"希望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自己对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这段对话里面就透露出了孔子关于孝道德重视,百善孝为先,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为我们操劳一生,当子女生病时甚至愿以身代.比如当代社会的割肝救子,割肾救子等等.这些都凸显了父母的伟大.孔子也感受到父母的伟大,就对学生提出了"孝"的要求.但是孝是不是就是好好做事,养着父母,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先吃,有什么劳顿自己先担当,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吗?答案,不是.孔子所提出的是"孝敬","孝"和"敬"的结合,孝为行,敬为心,我们有多少人能把对父母的敬放在心里.孔子的思想不得不让人敬佩.那么如何孝顺呢?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论语>>--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读书报告_共10篇.doc

论语读书报告_共10篇.doc

★论语读书报告_共10篇范文一:论语——读书报告一、书名:论语二、著者:孔子三、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四、读后心得:一本书在不同的时候去阅读都应该有不同的收获吧,这次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总觉得有些句子、有些道理,虽然隔了千年依然对我们很有帮助。

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句话给我感触很深,因为现在我们不难在社会中看到:许多学生出国留学之后都留在了其他国家而没有选择回来。

他们拥有很高的的学历却没有尽力献身国家,如果我们将孔子的话反过来理解,那么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却没有受到很良好的教育。

我们在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的同时,是否还缺少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或许教育该注重的并不应该只有学位和分数,我们为何而学?学而何用?我想这该是我们在接受教育之前应该明白的。

为政第二: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到不愿再提起的句子,讲的也是极其通俗的道理,可是我们明白了它的意思,却常常没有按照这样做。

我们有时会因为做的实验失败了但不愿重做就去抄同学的数据,或是因为实验为差太大而偷偷的修改实验数据??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时求学需要的真的只是一种最基本的求实精神。

八佾第三: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对领导尽礼,人们认为是谄媚。

”这应该是很客观的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吧,然而现在这种心理却变化成了一种真实。

《论语》读书心得15篇

《论语》读书心得15篇

《论语》读书心得15篇《论语》读书心得1我们学校是古典古诗词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论语》。

我们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三字经弟子规》了。

这本书写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文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睿智的文字让色彩鲜活”。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我告诉你吧!这句话是:花言巧语,一张虚伪的脸,这种人的仁很少!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唐代李林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中书大臣。

这个人道德败坏,凡是比他有更好的才能和更高的威望的人,都被千方百计地攻击。

他开始讨好并再次告诉唐玄宗。

有一次,他对李说:“华山盛产黄金。

如果能开采,就能增加国家的财富。

”李氏听了,急忙向皇帝报告,建议挖掘。

唐玄宗一听,就请教了李林普。

然而李林普说:“这个我早就知道了,但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不要开采。

”听了,以为是忠君爱国之臣,却与李疏远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又想起了自己,不禁脸红。

因为上次,妈妈给弟弟买了一盒糖果。

我甜甜地对哥哥说:“今天你让我吃一颗糖,明天我给你买一个汉堡,你让我吃一颗糖!”!“我哥哥听了,给了我几块糖。

到第二天,我哥哥已经把这件事全忘了。

所以我没有给哥哥买任何东西。

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有趣的游戏。

但这一次,在读完“甜言蜜语”后,它是新鲜的。

”我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每次弟弟买糖,我就不再用甜言蜜语!我一定要坚持读《论语》,改掉我的坏习惯!《论语》读书心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个语句。

前者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后者则是说,聪明敏捷并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这两句话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中蕴含这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各自都有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就拿我们班来说吧,不到五十人的班集体,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猛将……多少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啊!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在今时-----我读《论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经典,在这之中包括的内容涉及个人处事,生活态度,治理国家等多个方面。

它在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今的我们也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

现今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读不懂经典,以至于觉得《论语》是阳春白雪,高不可及。

但在细细品读《论语》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能够被人们广泛流传和运用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像太阳每天都要升起落下。

一代代相传,一代代理解,一代代传播。

斗转星移,几千年前的智慧穿越过历史的长河来到今天,《论语》已经成为一部普及率极高的经典。

有很多人在探讨《论语》在今天的意义,认为它所阐释的道理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

但经典就是经典,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我们都会从其中体会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管是“知之为知之”,“思而不学则罔”的学习方法,还是“人不知而不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每个人都会从这部传世经典里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

而当我如今再细细品味《论语》时,发现它在现今之于我最大的启示在交友,处事和理想方面。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交往,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交友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论语》则告诉我们该怎样交友。

第一就是要慎择友。

孔夫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意思是说交朋友应该交真诚,坦荡,不作伪,见闻广博的朋友。

而不是那些溜须拍马,两面派,见风使舵的朋友。

虽然说并不是现实到只交对我们有用的朋友,但好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受到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第二是掌分寸。

朋友之间相处一定要有一定的分寸。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这句话说到,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是朋友,也需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太过密切反而会遭到朋友的反感。

这是在关于平时相处上的分寸。

而在朋友犯错时,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这是在说,当朋友犯错之后,要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朋友之间的情感也要有所节制,不能肆意泛滥,这也是出于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尊重。

古语亦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

”。

第三是言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朋友之间更需要讲诚信。

读《论语》会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它有很大的篇幅是关于处世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宽恕,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在要求我们处世之道之一为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反思自己的行为。

此外,“巧言令色”是不可取的,君子当少言而敏行。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告诉我们要多听,多看,多思,多想,谨言慎行。

这会让我们对自己多出的行为少一些后悔。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对我们在当下这个快速高效,分工明确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越俎代庖是不可取的。

在处世方面,《论语》主要强调内心的分寸。

自己与别人相处时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分寸,平常生活中言语和行为的分寸以及做该做的事的分寸。

罗曼·罗兰曾说过:“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的境界。

翻开《论语》之后,我们总会在语句中发现理想之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句话突出了理想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发展。

在“侍坐”中孔子与学生们一起谈论理想,在众多学生谈论的理想中,孔子最同意曾点的谈论。

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其理想。

这是孔子认为最有价值的理想。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人的理想要立足于现实之上,悬于空中的理想没有多大的价值,要做到我虽心及九重天,但脚仍踏住三尺地。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有意义的理想。

这是《论语》对于2018年的我的启发。

那么它在现今社会有哪些价值呢?我想,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而说不出的真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能就像于丹老师所说,经典的价值也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膜拜,而在于对于世间万事的包容和流动。

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可以在现代的规则下逐渐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论语》在现今的终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