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第七章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果。
案例二
另一所幼儿园则注重班级文化的 建设,通过共同制定班级规则、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式,成 功营造了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案例三
还有一所幼儿园采用混龄教育模 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 游戏和学习,有效促进了他们的
社会性发展。
04
日常生活中社会性教育渗透方 法
Chapter
家庭教育中价值观引导
案例三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一个家庭的父母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他们以身作则,遵守社会规范, 尊重他人。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孩子也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
05
挑战与应对策略
Chapter
面对困难时心理调适技巧
01
02
03
认知重构
帮助幼儿理解困难是暂时 的,可以通过努力和寻求 帮助来克服。
特点
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情感表达日益丰 富,同伴关系逐渐建立,道德认知和 行为规范初步形成。
影响因素与家庭、学校角色
影响因素
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影 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家庭角色
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 社会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三
某幼儿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时,通过参加团队活动 和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逐渐提高社交能力和沟 通技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01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的过程,涉及情感、
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领域(幼儿) ppt课件

社会领域(幼儿)  ppt课件
结束部分:主要任务是小结幼儿学习的情况,(过程 的评价)并对幼儿的学习经验给予评价,引起幼儿再 学习的愿望。
PPT课件
33
1.活动开始(感兴趣与生活密切相连) 一般的形式: (1)设疑开始(猜一猜)
疑问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以谜语、儿 歌的形式间接提出。
例如:我们都有生日,那我们的祖国有没有生日呢?
4.认识国旗,知道国 歌。
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3.知道自己的民族,
3.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
4.奏国歌、升国旗时 族的大家庭,各民族
能自动站好。
之间要互相尊重,团
结友爱。
4.知道国家一些重大
成就,爱祖国,为自
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PPT课件
14
《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大
致包括:
1.愿意与人交往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人际交往 社会
3.具有自尊 自信 自主的 表现
4.关心尊重他人
社会适应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PPT课件
5
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
幼儿 园
家庭
各种社会机构、各种职 业的人
教师和同伴
家庭成员及其关系
幼儿
认识自我
PPT课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社会领域
一、社会领域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二、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三、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与指导要点 四、社会领域教育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五、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PPT课件
1
社会领域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 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 础的过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02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性
塑造儿童性格
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 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

培养社会技能
家庭教育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社会交 往技能的机会,如沟通、合作、分 享等,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生活。
传递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 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对儿童 的社会化过程具有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04
建立亲密关系
家长应与儿童建立信任、尊重 的亲密关系,为儿童提供情感
支持和安全感。
积极引导与示范
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 良好榜样,同时积极引导儿童 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
倾听与理解
家长应耐心倾听儿童的想法和 感受,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性
和需求。
适度要求与期望
家长应对儿童提出适度、明确 的要求和期望,鼓励儿童努力
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
建立基本信任感,形成依恋关系,开始模仿 和学习简单社会行为。
学龄初期(6-12岁)
认知能力提高,同伴关系日益重要,逐渐形 成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幼儿期(2-6岁)
自我意识萌芽,学会初步控制情绪和行为, 开始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青少年期(12-18岁)
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和价 值观,社会责任感增强。
学龄期儿童
关注其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 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其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儿童
关注其身心变化和情感需求,提 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其
应对挑战和压力。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
•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从依从成人 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 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3、从简单、 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4、从主观情 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研究者将儿童自 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即学 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 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 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 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 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 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重要影响因素;性别角色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 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 要方面;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 道德发展的范畴。
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有四类:
• (1)权威型
• 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坚定实施,对不良行为表 示不快,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积极肯定。
• (2)专断性
• 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无条件实施,对不良行为 表示愤怒,甚至严厉惩罚,对孩子缺乏热情。
• (3)放纵性
• 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积极肯定。很少对孩子提出明确 要求,对不良行为很少批评。(偷针与偷金)
•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 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 条件
思考
• 如何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行适当 的引导和教育 ? • 社会生活环境 • 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同伴\家庭 ) • 移情

儿童发育里程碑解读PPT课件

儿童发育里程碑解读PPT课件
18月 搭3~4块积木,几页几页翻书,用小线绳穿进大珠 子或大扣子孔
精细运动发育—精细运动
24月 搭6~7块积木,模仿画垂直线
30月 搭8~9块积木,模仿画水平线和交叉线,会穿裤子、 短袜和便鞋,解开衣扣
36月 搭9~10块积木,能临摹“○”和十字;会穿珠子、 系纽扣、向杯中倒水
精细运动发育—双手协调动作发育
使用2个不同的元音,单独的“咿呀”发声,以不同的 声音表达不同的感受,对大人的讲话以发声作为回答, 发出辅音与元音的组合音,如: ba\ma\ga\da,模仿发 出连续的音节,模仿讲话样发声
模仿讲话,与母亲有意识地“对话”
准确地运用“妈妈”“爸爸”两词,模仿新的声音, 模仿字、词发音,近似准确,主动与别人进行极简单 的语言交流。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关注父母的表情来决定 自己的行动。随年龄增长逐渐频繁,并推广 到其他人。
视觉悬崖
感知觉
感知觉的发育
1. 视觉发育规律 2. 听觉发育规律 3. 嗅觉发育规律 4. 味觉发育规律 5. 触觉发育规律
❖视觉发育-婴儿视力发育
❖视觉发育-儿童视力发育参考值
年龄 5月龄 6月龄 1岁 2岁 3岁 4~5岁 6岁
婴儿情绪的发育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是儿童与生俱来的 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丰富化
➢ 情绪体验继续分化 ➢ 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
深刻化
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 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
3: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首先表现为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 其次表现为情绪逐渐从外露到内隐。 4: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的情感更多地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逐渐与社会性 需要和社会性适应相联系。 (1)社会性微笑 (2)情绪的自我调节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返回
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
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
(一)观察学习 (二)角色扮演: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 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地位,并按 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 增进人们对他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 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 术。 (三)同伴交往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舆论力量所 支持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分辨善恶的尺度, 同时道德又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是社会的 产物,它不依赖某一个体而存在;而品德 是个体现象,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 活动规律。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 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社 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个体的生理、 心理活动的规律。
二、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道德情感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932年皮亚杰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 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 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亚杰运用说故事的方法对道德判断进行了实 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以下 是皮亚杰曾采用过的两则故事:
• 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 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 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 小块。 • 有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 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 是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 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 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

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

技能目标: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的差异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的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心理理论的特点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问题导入: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

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

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

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名词解释儿童社会化

名词解释儿童社会化

名词解释儿童社会化
嘿,咱来说说儿童社会化这事儿哈!儿童社会化,就好比小树苗一点点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呀!你想想,小树苗要经历风雨,吸收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对吧?儿童也是一样呀!
儿童社会化就是他们逐渐学习怎么在社会里生存、适应、发展的过程。

比如说,小娃娃一开始啥也不懂,不晓得怎么跟别人打交道,可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分享玩具,这不就是一种社会化嘛!就像小鸭子跟着鸭妈妈学游泳一样,儿童跟着大人、小伙伴们学习各种本领和规矩。

哎呀呀,你看那小孩子,刚开始可能会任性地哭闹,可后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知道了有些时候不能随心所欲,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就好比毛毛虫变成美丽蝴蝶的蜕变呀!他们学习语言,这样才能和别人交流;他们学习道德规范,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再想想,孩子们去学校,和同学们相处,这也是社会化的重要部分呢!在学校里,他们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多像一场刺激的冒险呀!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友好的,也有不太友好的,但这都是他们成长的经历呀。

“那儿童社会化对他们到底有多重要呢?”这就好比鸟儿没有翅膀怎么能飞翔呢!如果儿童没有完成好社会化,那他们以后在社会里就会
处处碰壁,不知道怎么和人相处,怎么去应对各种情况。

所以呀,我们要重视儿童社会化,给他们创造好的环境,让他们能顺利地成长。

总之,儿童社会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就像建房子要打牢基础一样,这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呀!。

儿童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

以下笔者分别从西方心理学者的研究,本土学者的研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教养方式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和阐述,最后肯定在我国本土,以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为前提,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会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一、西方心理学者的研究西方心理学者研究得出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但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

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1].他发现:采用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不宽容的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 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1].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她人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第七讲社会性游戏

第七讲社会性游戏

• 讨论1:坏游戏发生的可能性? • 讨论2:收集游戏与想象力
“好”游戏与“坏”游戏
• 好的儿童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 希腊神话讲到,上帝派普罗米修斯将宇宙间各种资源
配置给所有生物,要到水里去的动物就给它一个游泳的本 领;要到北方寒冷的地方过冬的就给它皮毛;有的比较强 大,就让它们在地面上奔跑;而有的比较弱,就可以在天 空飞翔,等等。可是当资源都分配完时,还有一种动物什 么也没有得到,那就是人。
• 一旦儿童进入了游戏,参与游戏、自我探索、友 好和冲突间情感过程的转换就开始了。
•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开始从相互作用中抽象出 特殊的规则,通过变换主题来维持共同的兴趣。
• 游戏的结束可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分心,或儿童 没有达到他希望的结果,或因冲突使得一方离开, 或成人干预等。
小学阶段游戏类型的发展
第七讲 儿童的社会性游戏及其发展
社会性游戏概述
• 社会性游戏,主要是指以人际互动为特征的游戏, 包括社会角色游戏、规则游戏、语言游戏和亲子 游戏等。
• 社会性游戏(如社会假装游戏、社会戏剧游戏、 规则游戏)出现于童年中期,反映了儿童不断发 展着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
• 儿童社会性游戏的发展是象征与交流能力发展的 结果。
定或赞许、关系的肯定、同情、主动给予、关爱、幽默、互相 的幽默、共享的变异。
冲突包括所有争论和观点等不一致。在儿童自由游戏中,分享 和安慰的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积极的情感是游戏 最普遍的标记之一,而冲突也非常普遍。
④修复 自由游戏中解决冲突的过程称之为“修复”。三种修复过程: 信息澄清 冲突解决 减少共同的活动
这时候,普罗米修斯就做了意见惊天动地的事情,去 上帝那里盗来了火和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 第三节 第四节 媒体和社区中的儿童社会化
思考
1.文化人类学家如何理解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2.以发展的小生境理论来看,个人的成长过程 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3.哪些家庭结构因素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4.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担负的责任主要有 哪些? 5.社区文化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哪 些方面?
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概述 (三)发展的小生境理论 儿童生活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由文化历史决定的养育行为和实践 儿童照看者,特别是父母
第二节 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
一、家庭中的社会化过程 二、不同的家庭因素与儿童社会化 三、家庭结构变化与儿童社会化
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 文化与人格学派
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概述 (二)多层次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分布伦纳(U.Bronfenbrenner)
• 微观系统: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如家庭、学 校、同伴、工作场所等。 • 中观系统:包括发展中个体的两个或多个环境之 间的额作用过程与联系,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学 校和工作单位的联系等。 • 外层系统: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 系,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中的个体,但发生的事 件会影响微观系统之间的作用过程。 • 宏观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 泛的社会背景模式。
第二节 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
(三)共同监护家庭 (四)亲戚监护家庭 常见:隔代监护 • 隔代监护面临的挑战:与自己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化、财政压力、
不确定感、孤独感以及对健康和死亡的愤怒、恐惧、悲哀、忧虑(Smith & Drew,2002)。 • 孩子的适应问题:产生消极情绪,如悲伤、恐惧、愤怒、负罪感和尴尬等, 可能会通过冲动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如身体和言语攻击;有时会以不成熟 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如哭泣、抱怨、尿床等)。
第二节 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 (六)未婚父母家庭 研究发现,此类型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较高比例的贫困、学业成就较低、情感
或行为问题以及物质滥用等问题。
(七)收养儿童的家庭 养父母:可能会因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而用错抚养方式 养子女:一旦发现或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可能会因此有负罪感,猜测自己
被遗弃的原因,甚至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产生仇恨等。
(三)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先赋地位 成就地位
第二节 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
三、家庭结构变化与儿童社会化 (一)离异家庭 (二)单亲家庭 与母亲生活 • 男孩多半孤僻、胆怯 • 女孩易冷漠、拘谨、沉默寡言等 与父亲生活 • 男孩容易产生懦弱或逆反心理倾向 • 女孩由于缺少母亲的关心和体贴,可能造成人格发育不全
二、教师与儿童社会化 (一)教师的特征 性别 权威 管理能力 (二)师生交往
第三节 学校中的儿童社会化
三、同伴群体与儿童社会化 (一)儿童同伴关系和群体的相关理论 人格理论
• 彼得·布隆斯(Peter Blos),精神分析学观点 • 沙利文(Sullivan),人际关系发展理论 符号互动论 认知发展观点 • 皮亚杰 • 维果斯基
第三节 学校中的儿童社会化
一、学校与儿童社会化 二、教师与儿童社会化 三、同伴群体与儿童社会化
第三节 学校中的儿童社会化 一、学校与儿童社会化 (一)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 社会生活知识 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 理想目标
(二)与儿童社会化有关的学校环境 物质环境 精神环境
第三节 学校中的儿童社会化
第二节 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 一、家庭中的社会化过程 父母作为教师 父母作为榜样
二、不同的家庭因素与儿童社会化 (一)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第二节 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 二、不同的家庭因素与儿童社会化 (二)教养方式 专制型 权威型 冷漠型 放任型
第二节 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
(五)继亲家庭 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 • 额外压力源的呈现 • 孩子的年龄、发展状况和性别 • 孩子与亲生父母的关系质量 • 孩子与继父母以及继同胞的关系质量 • 孩子与父母的气质类型、人格特征和情绪稳定性 • 孩子获得的父母支持及其他社会支持 • 亲生父母和继父母的教养方式 • 父母获得的社会支持
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和类型 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化 三、儿童社会化与环境关系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和类型 社会化
• 涉及人类进化的敏感性体质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 社会化的类型
• 早期社会化: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内化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联系等。 • 预期社会化: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军训等。 •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基础上承担新角色、完成新任务,把新学习的
第三节 学校中的儿童社会化 三、同伴群体与儿童社会化 (一)儿童同伴关系和群体的相关理论 学习和社会学习理论 人类行为学 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三节 学校中的儿童社会化
三、同伴群体与儿童社会化 (二)同伴群体对社会化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需要,如社交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等 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道德标准、价值标准、行为方式 平等交往技能,适应社会角色 促进个体的个体化
第三节 学校中的儿童社会化
三、同伴群体与儿童社会化 (三)同伴群体的社会化机制 强化(支持或接纳) 榜样(模仿) 惩罚(拒绝或排斥) 学徒
内容与已有的整合起来,并体现出“创造性”的成分。 • 反向社会化:年轻人影响成年人、老年人等。 • 再社会化:舍弃原有的,重新学习新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等。
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化 社会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往往通过社会环境实现。
三、儿童社会化与环境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Boas),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