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 第一单元化学笔记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笔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笔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笔记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实例:-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受热融化成液态水,液态水受热汽化成气态水蒸气,反之亦然)。

- 胆矾的研碎(块状胆矾被研磨成粉末状,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化)。

- 特征: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物质的本质不变。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实例:- 镁条燃烧(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2Mg +O_2{点燃}{===}2MgO,有白色固体生成)。

- 加热碱式碳酸铜(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u_2(OH)_2CO_3{}{===}2CuO + H_2O+CO_2↑)。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在100^∘C时沸腾(沸点),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溶解性)。

4.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 例如,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可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助燃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还原氧化铜等反应中体现)。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 白色、固态、圆柱状、有轻微气味、质地较软(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将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 蜡烛燃烧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约1 - 2秒后取出,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变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至十二单元知识点大全(化学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至十二单元知识点大全(化学笔记)

化学笔记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叫化学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的作用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并能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三、化学发展的历史1、古代:火2、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英-道尔顿、意-阿伏加德罗)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俄-门捷列夫)3、现代:纳米技术4、当代:绿色化学。

附: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定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蒸发、木材制成桌椅。

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纸张燃烧、铁生锈。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和能量变化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二、物质的性质1、定义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木材能燃烧、铁易生锈。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字,而描述物质变化的语言中没有。

如“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而“酒精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

3、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表达与应用性质用途决定反映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步骤和方法现象结论点燃前1.观察并触摸蜡烛2.闻蜡烛的气味3.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1、白色圆柱状的固体,较软2、没有气味3、不溶解且浮在水面蜡烛的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1.观察蜡烛的燃烧及火焰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3.用一个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烧杯内壁4. 将烧杯倒置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1、火焰明亮呈黄色, 分三层,有黑烟,顶部受热熔化2、被外焰烧的部分变焦最严重,被焰心烧的部分变焦最不明显3、烧杯内壁出现一层水雾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蜡烛的熔点较低2、火焰温度:外焰>内焰>焰心3、蜡烛燃烧有水生成4、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1.吹灭蜡烛2.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白烟1、产生一缕白烟2、白烟能燃烧,并把蜡烛重新引燃白烟形成的原因: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态石蜡悬浮于空气中所致附注:“烟”和“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所致;“雾”是小液滴悬浮于空气中所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详解.do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详解.doc

最新九年级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复习详解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复习讲义知识网络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导电导热性发生了变化,如物质的破碎、熔化、蒸发、凝固、溶解以及形态的变化等;常考的物理变化①电灯通电发光,导热棒发热②锅炉爆炸③各种蒸发,挥发,升华,凝结,结晶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常考的化学变化:①所有的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②发酵和食物腐败属于化学变化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④火药爆炸,金属生锈属于化学变化。

(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这些现象不是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的根本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就是要抓住其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体现出来的性质,通常可以根据我们的感官感知或仪器测量得知,如颜色、状态、熔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得出,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题精讲:知识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A、夯实基础例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来防蛀的卫生球消失B.生米煮成熟饭C.敞口久置的白酒没有酒味D.自行车胎炸裂解析: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卫生球的消失是由于卫生球的升华,是物理变化;久置的白酒没有酒味是由于酒精的挥发,是物理变化;自行车胎炸裂是由于气体膨胀导致的,是物理变化;生米煮成熟饭是物质本身的改变,是化学变化。

答案: B点拨:关键在于利用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B、双基固化例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解析:本题新颖之处在于从古诗词角度考查变化的类别。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初三上册 第一单元化学笔记

初三上册 第一单元化学笔记

化学笔记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化学、分子、原子.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如:农药、化肥、药物、材料、能源、环境二、火↓物质的变化﹙火药、造纸、陶瓷﹚↓道尔顿、何伏加德罗﹙原子论、分子写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绿色化学纳米技术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 冰→水→水蒸气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生锈、腐烂、燃烧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4、实验:﹙1﹚水的沸腾﹙物理变化﹚现象: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2﹚胆矾的研碎﹙物理变化﹚现象: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3﹚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变化﹚现象:生成蓝色沉淀﹙4﹚石灰石+ 稀盐酸现象:有汽泡产生二氧化碳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现象:物理变化:形状改变状态﹙固―液―气﹚改变化学变化: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形状:内容:可燃性、热稳定性、酸性、毒性、氧化性、可与……发生反应例:木条燃烧―木条能燃烧铁生锈―铁会生锈变化→性质:能、会、可以、易、难2、物理性质:内容:色、状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决定三、性质用途反应1-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药品取用原则1、安全:不闻、不摸、不尝2、节约: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3、剩余药品放回指点容器内二、基本操作1、固体药品取用﹙1﹚仪器试管用途注意1、少量药品反应容器1、固体:最少:盖满试管底部2、可直接加热最多:1/3液体:最少:1-2ml最多:1/32、预热广空瓶用途注意装固体药品瓶塞倒放用完立即盖﹙2﹚取用方法A.存放:广口瓶B.块状:仪器:镊子药匙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C.粉末状:仪器:药匙、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2.液体药品取用﹙1﹚仪器用途注意胶头滴管吸取滴加少量悬空垂直液体药品不碰壁橡胶帽总在上用途注意量筒量取液体体积不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2﹚取用方法: 存放:细口瓶①直接取用A.倾侧法:盖倒放签向掌口挨口慢注入B.滴取法:仪器:胶头滴管②量取法:仪器:量筒、胶头滴管步骤:选量程,再慢注,后滴加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用途注意加热1/3<酒精<2/3禁燃时添加酒精禁互相引燃禁吹灭,应用灯帽盖灭失火处理:湿布扑盖用外焰加热﹙2﹚方法:外壁干燥、预热、管口不对人、管倾斜外焰加热、勿骤冷加热液体加热固体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加热的仪器间接:烧杯烧瓶三、洗涤仪器洗干净标志23页。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整理第一章化学的魅力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制法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促进社会发展古代:火药、造纸、冶炼青铜(商)、冶炼刚体(春秋战国)、瓷器、酿酒、制药近代:炼钢、炼铝、建筑、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人工合成蛋白质现代:塑料、合成纤维(光纤)、半导体(电脑)、药物未来:绿色化学、多学科应用二、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折纸)2、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呼吸作用、食物的变质、燃烧)3、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吹制玻璃器皿、蜡烛燃烧、铁在2000摄氏度时化成铁水、铁生锈、电灯通电变亮、煤气燃烧、火药爆炸、轮胎爆炸、植物的光合作用、橡胶老化物理变化:1、3、5、8化学变化:2、4、6、7、9、10爆炸可为物理/化学变化三、体验化学变化实验一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1~2mL)的澄清石灰水,通过吸管向石灰水吹气。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白色的沉淀)化学反应式注解: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俗称大理石、石灰石实验二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实验三步骤: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现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化学反应式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e.g.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2、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e.g. 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不)稳定性等3.18.20101.2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实验室守则二、实验室安全要求不能用手接触药品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三、伤害处理割伤:酒精棉球→红药水烫烧伤:75%酒精→蓝油烃化学灼伤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3%~5%小苏打(碱性)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眼:蒸馏水→5%小苏打四、实验操作1、仪器加热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2、过滤原理: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二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三靠:小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漏斗尖嘴靠大烧杯壁3、气密性检查五、药品取用1、固体粉末:药匙、纸槽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送至管底,块状送在管口即可2、液体倾倒法(1)瓶塞倒放(2)标签对手心滴加法:滴管竖直悬空→如没有说明具体用量液体:1——2ml块状、颗粒状:1——2粒粉末: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六、实验器材1、量筒无零刻度用法、操作(1)放水平(2)用倾倒法倒入液体至接近刻度(标签对手心、瓶塞倒放)(3)改用滴加法误差分析读数仰视:V偏小俯视:V偏大量取:V偏大俯视:V偏小七、体验实验操作实验一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九年级化学重点笔记上册

九年级化学重点笔记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续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研究,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等。

2.化学变化: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3.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性质,如灯泡通电发光)等。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溶于水等。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收集呼出的气体:排水法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

2.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处的最低保持水平。

3.碳酸钠粉末中加入盐酸,产生大量气泡,粉末消失;锌粒中加入盐酸,产生气泡。

4.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5.氢氧化纳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物。

6.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以洗干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1.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1/5的结论。

2.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3.空气中所含的体积: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4.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5.纯净物: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红磷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等分别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

6.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为懒惰气体,常用作保护气和霓虹灯(物理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的社会价值: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4.利用化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类研究化学的历史:一、古代化学:1.火的发现和利用。

(翠绿色孔雀石上烧炭火会生成红色的铜。

写出其中的三个化学方程式)2.我国古代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战国开始冶铁炼钢。

3.制取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等。

二、近代化学: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元素规律性知识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化学学习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化学的发展前景:1.纳米技术.2.绿色化学(化学生产工艺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四个实验探究及其现象:1.水沸腾试管口有水雾生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

(物态变化)2.胆矾由块状变成粉末状。

(形状改变)3.研碎的胆矾比块状的胆矾在水里更快的溶解,先后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4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消失;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墨变成金刚石、臭氧变成氧气是化学变化;轮胎爆炸、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能”、“会”、“可以”、“容易”、“难”等词语。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笔记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0.94%0.03%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3.氧气的制取(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3)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三、反应类型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1)剧烈氧化:如燃烧(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四、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实验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1.分子、原子的性质: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三、净化水的方法: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四、硬水和软水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五、爱护水资源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2)防治水体污染: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二、元素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表示的意义:(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三.元素周期表规律: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四.离子: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3.原子和离子:(1)(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五、化合价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n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六、化学式1.意义:(以H2O为例)(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乙醇(酒精)C2H5OH;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盐酸HCl;硫酸H2SO4。

九年级化学1-3单元笔记

九年级化学1-3单元笔记

绪言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填空:①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3.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铝压成铝箔、抽成铝线等。

化学变化是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如铁生锈、火药爆炸、食物腐烂等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常伴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帮肋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但出现这些现象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放热不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在发生物理变化是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例如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镁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等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即能表现出来。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传热性等。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1)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酒精灯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漏斗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1.试管⑴用途: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⑵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一、化学。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灯泡发光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本质没有变化。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 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要点为“一横二放三慢竖”,例如取用大理石时。

- 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要点为“一斜二送三直立”。

- 液体药品:- 较多量液体药品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 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吸取,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 物质的加热。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₂)78%、氧气(O₂)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₂)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红磷燃烧实验)- 原理:4P + 5O₂点燃2P₂O₅,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通过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 注意事项:红磷要过量,装置气密性要好等。

2.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预习必备成绩喜报 | 香涛书院2021中考、期末成绩再创辉煌,李老师棒棒哒!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笔记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笔记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笔记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三、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等。

四、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光能、热能等。

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六、化学变化的分类:根据化学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分解反应,一类是化合反应。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笔记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二、怎样学习化学勤于预习、善于总结强化记忆,经常复习培养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规律,防止出错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药品的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在实验室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为了便于取用,固体药品一般放在广口瓶里,液体药品要存放在细口瓶里。

托盘天平的使用(1)称量前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游码是否已归零,记录游码现在的示数。

(2)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

如果加入最小的砝码也不能使天平达到平衡时,应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游码向右移动应相当于向右盘中加砝码。

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称量物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右盘所放砝码质量+游码所对刻度值=左盘物体质量。

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3)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添加砝码、移动游码时要用镊子;过冷过热的物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被测物不能放置在右盘上;左盘物品不能取出或移动。

四、物质的加热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加热。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要对着斜上方;给灯芯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不能直接被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用嘴吹灭火焰可能导致灯芯和酒精挥发或引起酒精灯爆炸。

固体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预热后才能集中加热;固体体积较大时,可先均匀加热(或“摇动试管”),再固定在药品处加热;有的固体加热分解时会放出水蒸气,因此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九年级上化学笔记(全网最全)之欧阳术创编

九年级上化学笔记(全网最全)之欧阳术创编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材料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发或冷却)结晶等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⑷两种变化的关系: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的性质。

、、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制成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状态: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为..三层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最外层最亮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外焰温度最高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有白烟是石蜡的。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原理: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复习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复习

初三化学上册第⼀单元知识点总结复习绪⾔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论(道尔顿)和分⼦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和分⼦构成的,分⼦的破裂和原⼦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氧⽓、⼆氧化碳的⼀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艺像造纸、制⽕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明作出过巨⼤贡献。

5、⽤⾼分⼦薄膜做的鸟笼:隔⽔、透⽓6、⽤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第⼀章⾛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要求: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考点⼀、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蜡熔化、⽔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锈、⾷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有化学变化⼀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放出⽓体和⽣成沉淀。

考点⼆、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状态、⽓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化学、分子、原子.
物质组成、结构
性质变化规律
如:农药、化肥、药物、材料、能源、环境
二、火

物质的变化﹙火药、造纸、陶瓷﹚

道尔顿、何伏加德罗﹙原子论、分子写说﹚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绿色化学纳米技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 冰→水→水蒸气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生锈、腐烂、燃烧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实验:
﹙1﹚水的沸腾﹙物理变化﹚
现象: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
﹙2﹚胆矾的研碎﹙物理变化﹚
现象: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
﹙3﹚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变化﹚
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4﹚石灰石+ 稀盐酸
现象:有汽泡产生
二氧化碳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现象:物理变化:形状改变
状态﹙固―液―气﹚改变
化学变化: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形状:
内容:可燃性、热稳定性、酸性、毒性、氧化性、可与……发生反应
例:木条燃烧―木条能燃烧
铁生锈―铁会生锈
变化→性质:能、会、可以、易、难
2、物理性质:
内容:色、状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
决定
三、性质用途
反应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取用原则
1、安全:不闻、不摸、不尝
2、节约:液体: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药品放回指点容器内
二、基本操作
1、固体药品取用
﹙1﹚仪器
试管用途注意
1、少量药品反应容器1、固体:最少:盖满试管底部
2、可直接加热最多:1/3
液体:最少:1-2ml
最多:1/3
2、预热
广空瓶用途注意
装固体药品瓶塞倒放
用完立即盖
﹙2﹚取用方法
A.存放:广口瓶
B.块状:仪器:镊子药匙
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
C.粉末状:仪器:药匙、纸槽
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
2.液体药品取用
﹙1﹚仪器用途注意胶头滴管吸取滴加少量悬空垂直
液体药品不碰壁橡胶帽总在上
用途注意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不作反应容器
不能加热
读数:视线与液体
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2﹚取用方法: 存放:细口瓶
①直接取用
A.倾侧法:盖倒放签向掌口挨口慢注入
B.滴取法:仪器:胶头滴管
②量取法: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选量程,再慢注,后滴加
3.物质的加热
①酒精灯用途注意
加热1/3<酒精<2/3
禁燃时添加酒精
禁互相引燃
禁吹灭,应用灯帽盖灭
失火处理:湿布扑盖
用外焰加热
﹙2﹚方法:
外壁干燥、预热、管口不对人、管倾斜
外焰加热、勿骤冷
加热液体加热固体
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加热的仪器
间接:烧杯烧瓶
三、洗涤仪器
洗干净标志2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