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历史时期
对外交往史实
代表人物
典型事例
秦汉时期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促进了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Fra bibliotek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
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超过前代,南宋时与五十多个国家通商,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国际大游历家的出现
汪大渊、郑和等
元朝汪大渊、明朝郑和等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
郑和下西洋
郑和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玄奘西行印度
玄奘
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并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传播
遣唐使的往来
-
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等
宋元时期
海上贸易的繁荣
中华民族的友好交往历史故事
中华民族的友好交往历史故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秉持着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不断与其他民族进行友好交往。
这一友好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
1. 赤壁之战与三国友好: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将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之间。
在这场战斗中,蜀国与吴国联合起来,抵御魏国的进攻。
战争中,吴国的陆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智谋帮助吴国击败了魏国的强大军队。
这场胜利不仅确保了吴国的安全,也促进了三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2.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和
文化交流路线之一。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宝通过这条贸易通道传向世界各地,同时西方商品和文化也通过此路传入中国。
这种双向交流不仅为中华民族带来物质财富,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互鉴和友好交往。
3. 孔子与邻国友好: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爱主
义和和平共处。
孔子倡导人们要以友善和按规则行事的方式对待他人,维持邻国间的友好关系。
孔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君主和普通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中华民族与邻国保持友好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历史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在友好交往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中华民
族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世界,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友好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重要支柱。
中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故事
中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辱使命的外交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唐僧取经,《西游记》中记载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是一次外交使命,代表唐朝国家前往西天印度取经,取得真
经以弘扬佛教。
在这段旅程中,唐僧和他的徒弟们面对各种困难和
诱惑,但最终他们成功地取得了真经,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国家和
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朝时期,中国与吐蕃(今西藏地区)
之间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往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
这
种外交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唐朝的国家安全和稳定,也促进了
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 新中国的周恩来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中国的外
交大臣,开展了一系列成功的外交工作。
他在国际舞台上以智慧和
胸怀,成功地开展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交往,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促进了国际和平与发展。
他的外交工作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也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故事,它们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智慧和勇气,也为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中国古代外交(海外贸易)关系专题整理》
一、外交往来
两汉魏晋时期的对外交往:
1.汉:开辟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被称为“丝国”。
2.北魏:与朝鲜半岛、日本、中亚和西亚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唐:广州(市舶使)瓷器大量出口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交往
1.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2.元:元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器大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古代的外交政策
1.汉-----明前期: 开放
2. 明中期----清鸦片战争前: 闭关锁国
3.侵略和反侵略
三、我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
四、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大前提:政策,交通和吸引力
2.具体: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思想开放,政策开明
经济繁荣(根本原因),文化领先
交通发达,技术进步
民族融合
农业手工业技术领先
4.我国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1.扩大中国影响
2.经济文化交流
3.丰富人民生活
4.增加彼此信任和友谊
5.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
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
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铁器等。
Ⅱ.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
Ⅲ.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Ⅳ.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
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Ⅴ.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Ⅵ.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
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
《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
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
★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Ⅱ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
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
③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书外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书外交一、古代外交1. 西汉的“和亲”政策西汉时期,为了维护边疆安全,采取了与匈奴等民族的“和亲”政策。
通过皇室公主嫁给边疆民族首领,实现边疆的暂时和平。
2. 唐朝的“朝贡体系”唐朝时期,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周边国家向唐朝朝贡,唐朝则给予赏赐和保护,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和对外交往的广泛。
3.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由于北方边疆受到辽、金的压迫,宋朝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近现代外交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主权受损,领土割让,通商口岸开放,赔款沉重。
2. 戊戌变法与庚子赔款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随后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支付巨额赔款,国家进一步削弱。
3. 辛亥革命后的外交努力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新政府试图废除不平等条约,但由于国力有限,外交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4. 二十一条要求与五四运动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独占中国。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5. 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交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建立了抗日同盟关系,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三、现代外交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
3. “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与各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
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外交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旨在呈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
商朝与西亚地区的文明有着广泛的联系,丝绸之路的萌芽也开始形成。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的建立。
周朝通过封爵贵族来维护国内统治和外交稳定。
与此同时,周朝还通过赵国的联盟来对抗北方的匈奴。
3.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时期,中国首次实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
秦始皇采取了强硬的外交政策,对外用兵征服六国,积极扩张国土。
秦朝开创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合纵连横”的传统。
4.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同样丰富多彩。
汉朝通过“和亲”、“通商”等手段,与西域、南洋岛屿、罗马帝国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交流。
二、中古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处于动荡时期,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相对萧条。
但是,疆域的缩小使得中国开始与中亚、北亚等地进行交流,如与北方民族的和平共处和文化交流。
2.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的强大中央集权,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也达到了巅峰。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空前繁荣,中国与西亚、中亚、欧洲等地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三、近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时期,中国南方的海洋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
宋朝实施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的海上贸易,但与此同时,国家也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与邻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我国古代历史著名外交事件
我国古代历史著名外交事件
我国古代历史著名外交事件有:
张骞出使西域:西汉张骞沿丝绸之路通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通道。
郑和下西洋:明朝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从南京下宝应湖、运河,过江阴、大运河,入海澄,经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台湾海峡、南海,至永乐元年(1403年)到达暹罗湾,后以婆罗洲为中转站,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
唐代玄奘取经:唐朝高僧玄奘远行到天竺取经,为后世纪传佛经、翻译佛经,并著《大唐西域记》。
宋代来华留学生:宋朝时,日本、高丽、越南等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唐代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明代外交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
清朝康熙帝亲征雅克萨,打败了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军。
近代外交的失败与屈辱: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经历了惨痛的百年噩梦。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上大声疾呼,捍卫国家的独立、尊严和领土完整。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主要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
陆路方面,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主要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以及文化、科技、宗教等思想观念传到了国外。
海路方面,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中东、欧洲等地的海上通道,中国的商船通过这条航线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引进外来文化和科技,如佛教、景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通过对外交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文化和科技交流外,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还包括了人员互访、互相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例如,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时期,中国与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对外交流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
通过对外交流,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科技等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外交故事
中国古代外交故事(一)汉朝时期的外交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匈奴威胁。
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历经磨难抵达大月氏。
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而在西汉末年,随着中原势力衰败,在面对强大的匈奴,我们只能和亲来维护本国势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
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在后来的东汉时期,我们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再走丝绸之路,这就是班超。
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
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
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朝时期的外交唐朝时期,佛教文化慢慢盛行,这得益于一个人就是玄奘。
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贞观元年玄奘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后玄奘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为我们唐朝的佛教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还得益于我们其他的外交,如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
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
中国的外交史发展
中国的外交史发展中国的外交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发展和演变,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外交史的发展。
一、古代时期的外交古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特点是以礼仪为核心。
中国古代君主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外交往来,维护着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开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积极开展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建立起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近代时期的外交近代中国的外交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列强的压迫和干涉,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中国的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革。
中苏关系的冷却和中美关系的缓和,都对中国的外交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
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从以国家安全为核心,转向了以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为主要目标。
四、当代中国的外交当前,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的外交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的礼仪外交到近代的不平等条约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当代的多边主义外交,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围绕国家利益和国际合作展开。
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随着中国崛起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外交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世界的繁荣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外交历史
中国外交历史中国外交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礼尚往来、和平共处为主导思想,倡导以德服人,以礼待客。
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中国外交得到了较大发展,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立了郡县以管理区域,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在外交方面,秦始皇派遣使者到西域、朝鲜、日本等地交流贸易和友好往来,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汉代外交发展更加广泛,与西域各国、匈奴、朝鲜半岛等地进行了频繁的交流。
汉武帝时期西水土地的打拓、楼兰国的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等事件都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加深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了解。
唐宋时期,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唐朝曾向葡萄牙、波斯、罗马等国派遣使节,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推动了中外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宋代对外交往也十分活跃,在对待南蛮、契丹等民族时,宋代皇帝都秉持着礼尚往来的外交政策,维护了长期的和平稳定。
明清时期,中国外交继续发展,清朝康熙、乾隆时期通过修订康雄贸易、乌拉盖协议等,推动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清朝末年,中国外交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干涉,中国逐渐走向了半殖民地化。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在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全面改观。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走向独立自主,奉行和平、独立、自主、互利的外交理念。
中国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结成了良好的友好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参与了国际组织、维和行动、全球问题治理等领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等倡议也为中国外交开创了新的篇章。
总的来说,中国外交历史丰富多彩,传承了中国古代的良好传统,不断开拓进取,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外交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外交史,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贸易史-人教版[整理][全套]--中国外交史
中国对外交往史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A、概况秦汉时期:⑴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与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联系⑵通过海上和陆中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远及欧洲和非洲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宋元时期:⑴两宋海外贸易繁盛,与南宋通商最密切的是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等国⑵辽、金、与高丽、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贸易往来⑶元朝与日本、高丽贸易密切;与欧洲、非洲也有交往[《马可波罗行记》]明清时期:⑴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⑵遭受外来侵略,明清政府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抗倭、葡萄牙、荷兰、沙俄]可列表比较B、条件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主观条件]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2、发达的交通[海陆]、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其客观条件3、政府的政策是主观条件[封建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C、特点从时间、地域看……从渠道、途径看……从内容看……1、先陆路贸易为主,后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以陆路为主。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
两宋以后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5、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西方外来侵略D、文化交流1、中国文化外传:⑴科技:四大发明、《缀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⑵生产技术:冶铁、纺织⑶文学、艺术、体育:屈原、唐诗、围棋⑷文字:朝鲜、日本⑸思想:儒学2、外国文化传入:⑴物种:①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唐] ②越南占城稻[北宋] ③玉米等[明后期][“西学东渐”] ⑵科技:①印度的天文、历法、医学和熬糖法[唐] ②科技著作及水利方法[明清]⑶文化:①佛教[西汉] ②高丽乐;中亚舞蹈;印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唐]③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明清之际]E、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外交政策与外交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外交政策与外交事件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外交政策,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追求世界和平与稳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代政府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政策,并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外交政策和事件,以期了解中国外交史的发展。
一、马邑之约公元前202年,刘备和孙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中原霸主,孙权则是东吴的首领。
为了抵御强大的曹操势力,他们决定联合起来。
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在马邑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外交协议,被称为“马邑之约”。
这项协议确认了双方的互相承认和尊重,以形成联合抵抗曹魏的力量。
这场外交胜利为刘备和孙权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
二、唐朝的“渤海之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大的王朝。
在唐太宗时期,唐朝实施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政策。
其中一项重要政策是与渤海国之间达成的“渤海之约”。
这项协议保证了双方的和平与友好,并确立了唐王朝对渤海国的宗主国地位。
这场外交胜利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并促进了中后期的中朝交往。
三、明朝的郑和航海明朝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海外航海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郑和的航海探险。
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领导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探险。
这些航海考察不仅积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巩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此外,郑和的航海活动还使中国成为了世界海洋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四、近代的“三个不足”近代中国面临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割地让利的压力,因此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这些外交政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三个不足”的政策。
即“不足以面对列强”、“不足以改革”和“不足以抵御侵略”。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外交挫折,导致了国家衰弱与分裂。
这段历史提醒着我们中国必须加强自身实力,以应对外部挑战。
五、“周恩来外交”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新的转变。
周恩来是新中国时期的著名外交家,他在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汉代的西域联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代的西域联盟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外交成就。
汉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往,不仅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还扩大了中国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汉朝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与之签订了不侵犯条约。
这种外交政策为汉代中国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并且使得汉文化得以传播到西域地区。
二、唐朝的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又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与发展。
唐朝通过与各个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与技术。
在这一时期,唐朝与中亚、南亚等地的国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国际贸易网络。
这对于当时中国的繁荣和独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外交事件。
明代时期,中国开始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随着清朝的兴起,海上贸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外交活动。
中国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贸易收入,还使得中国的商品、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到东南亚及西方国家。
这一外交成就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近代的东亚联盟近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进一步扩展到东亚地区。
在19世纪,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以及西方列强对华贸易的控制。
中国积极寻求地区联盟,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其中,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和对日本的“黄世仲外交”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外交事件。
这些事件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并为日本后来的帝国主义扩张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并推动着全球事务的发展。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介绍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1. 古代时期古代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便开始了中国的外交活动。
秦朝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以征服和统一周边的国家和民族为目标。
随后的汉朝时期,中国开展了具有重要影响的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也是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开端之一。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朝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尤其是与周边蕃族国家的交往。
唐朝还向西出使了大量的使节,与阿拉伯帝国和波斯等国家进行了重要的外交交流。
唐代的外交活动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传播,对世界历史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近代时期近代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迎来了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大门。
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与西方列强和其他亚洲国家进行外交接触。
签订不平等条约、领土割让以及民族屈辱等对中国的外交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逐渐走向独立与坚持原则。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积极与盟国进行外交合作,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此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并在国际舞台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3. 当代时期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到世界各地的事务中。
中国积极推动了亚洲和平与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并致力于解决争议和发展共同繁荣。
同时,中国也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