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瑟》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科目语文
二、研究单位(年、组、人)
三、课例名称《锦瑟》
四、研究班级高一(11)(12)(3)(4)班
第一次研究
研究主题: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材料:诗歌《锦瑟》李商隐的人生经历
活动安排:我们(高秋艳、刘文华、贺海宁)三人认真研究了教材,探讨了备课思路,认真备写了教案,由高秋艳
3月11日在高一(11)班上课,刘文华、贺海宁听课。
成果记录
1、让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学习抓关键的词和典型的景,分析情景交融的意境。
3、赏析本课的典故的凄美和朦胧的特点。
4、从多角度来探究本诗的主旨。
第一次研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牛李党之手”,辛酸的爱情与坎坷
的仕途。(2)起兴与典故的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品味、讨论、点拔。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诗歌之美来自作者内心的情感的纯洁。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和塑造。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出典故的凄美,探讨朦胧诗的多重性。
教学重点:四个典故的重组性和主题的多元性。
教学方法:诵读点拔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对对联引出李商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二、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山,出身官僚家庭。”牛李党”之争给他的爱情和仕途蒙上了辛酸艰辛。生活的不幸诗歌兴。从此他的诗风发生变化, 格调沉郁,表达婉转,向纵深发展,体裁广泛,他是“朦胧派”诗的创始人。
三、解题
1、“锦瑟”是一侍婢。
2、“锦瑟”是一物(乐器)。
四、读诗歌、品其调。
学生默读品味情感。
伤心泪惘然梦美
四、参照注释与资料读内容(提问)
四个典故,起兴
庄周梦碟,望帝啼鹃。鲛人泣泪,暖玉生烟。
五、根据四个典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四个典故组成
一个故事,四幅画。(讨论)
老师分析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起兴,比喻)
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典故)
直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既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相思之苦。(典故,解说)
颈联:明月生于沧海之时,我的泪如珠,蓝田玉之上,那玉烟缕缕之上升腾,何尝不是我心中飘出的思绪。(典故、传说)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我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学生:这是一首爱情诗吗?
老师:你认为呢?
学生:我认为是一首伤身之作。因为前面说作者生活在政治漩涡中,可以看出他对仕途的追着与迷恋,就像对爱情一样。
六、展示王蒙对此诗的评价;
“情种从《锦瑟》中痛感爱情,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呤《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这就有点像历来人们看《红楼梦》那样见仁见智。”
------------《王蒙自选集》
七、总结诗歌的朦胧性和多义性;
1.庄生梦蝶是虚实结合,本身就有神秘性,迷离性。把人带入美好的梦幻中,令人神往。
2.杜鹃啼血表现人对人或事的执着与忠诚,刻骨铭心,肝肠寸断,情真意切。
3月在海上升起,珠泪合二为一,天地晶莹,美丽缠绵,凄迷伤痛。月之明海之阔,就像作者的心情一样情感之深之浓。
4玉的纯真,烟雾的缭绕,就是理还乱斩不断的纯情与思绪。
5追忆可以穿越时空,把历史中前人的痛与今人的痛相交织,织成一张无形的痛网,有痛的人,就会被这张网笼罩,无法摆脱,只有内心的挣扎和呼喊。美就是万念具出也是万念具毁。
八、怀着对诗的理解和作者的赞誉我们一起背诵《锦瑟》。
九、课后反思
1、学生可以通过诗景,把握诗情。但要理解多情性较难。今后应多训练景图情的组合。
2、学生对典故理解不到位,老师应单独讲解,示范把四个典故放在一个故事中,给一种情感解释,引导学生进入多义性的探讨。
3、对朦胧诗的理解需要老师更多的补充与点拨,应多训练学生的开放思维,不拘泥于一点。
第二次研究
研究主题: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材料:诗歌《锦瑟》李商隐的人生经历
活动安排:第一次研究后,我们三人在课后交流听课感受并讨论教学效果,同时也对11班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三人在3月11日当日重新研究了教材教法,调整了部分备课思路,备写了教案,3月13日,早上由刘文华组织在高一、4班上课,高秋燕,贺海宁听课。
成果记录:
1、让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及典型景,分析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赏析本诗典故的凄美和朦胧的特点。
4、从多角度来探究本诗的主旨。
教学案例:
一、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1)了解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把握其中的关键词“牛李党争”。(2)了解并理解诗中的四个典故的含义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习用不同方式的研读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体味李凄苦的人生痛苦在诗歌中的投影。(2)了解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诗歌并背诵。
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意境,结合背景,体味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四、教学方法诵读、美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回忆李商隐诗歌(填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二〉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1、读题目,释内容。
“锦瑟”是何意?诗中内容与此有无关系?
2、知人论世解诗歌
〈布置学生阅读《课课练》中作者简介,并结合历史来谈“牛李党争””〉
教师板书:
(1)李商隐好友崔珏《哭李商隐》中挽联: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
(2)牛李党争与李商隐,风流才子,爱情与婚姻不幸。
(3)李商隐诗歌风格“缠绵婉丽,典丽精工”
3、(一读)诵读解大意
人生与爱情的不幸在李的一生中是一种化不开的浓郁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