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分析叙事艺术[导语]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复习的新视野——小说叙事学。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事学复习与前面的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拎出来单独复习十分必要。
既如此,就要好好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高考语文专题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附考点详解及考点专练+实战演练+答案)
考点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附练习及答案)小说的叙事艺术一、小说的叙述人称,它主要有三种形式: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即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
2、第二人称,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
它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弃而不用,所以,在高考中,考生是见不到这种文章的,因此,不再赘述。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云端视角),它被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它俨然就是上帝,知晓一切,操控一切,因此,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二、小说的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顺叙是按照时间先后来写,属于正常写法;而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也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在中国传统的戏文中常常出现,高考很少涉及。
但倒叙、插叙、补叙是小说叙述中的特色,容易混淆,所以,它们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宠儿。
1、倒叙,就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呈现出来,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比如:鲁迅的《祝福》,小说先把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结局呈现出来,然后再说她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鲁镇祝福景象;再比如,契诃夫的《套中人》,小说一上来就讲到,我的同事(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然后接着介绍他的一些奇怪的情形,这样安排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小说的叙事艺术知识框架及应用参考
高中语文小说的叙事艺术知识框架及应用参考小说作为高中语文试卷的一大考题,需要对小说的叙事艺术作必要的介绍和掌握。
小说试题不仅仅掌握情节、人物、主题、环境四大方面的知识点,还要对小说的结构知识进行梳理掌握。
一、小说的叙事艺术知识框架二、小说叙事艺术知识应用参考1.【问题】作为一篇“另类”的小说,本文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观摩答案】①文体新颖,“旧瓶装新酒”,采用小学生命题作文式的幼稚文体,将小学生黄博浩的日常,以碎片方式展示出来。
后面加上评语,让读者玩味。
以最“蹩脚”的写作方式取得最佳叙事效果。
②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叙述主体,通过平凡的小人物视角,少年内心的天真澄明也与成人世界的暗淡复杂形成了对照,更加耐人寻味。
③用儿童口吻叙事,小说幽默生动,充满童趣。
爱用成语,为练写作刻意增添文采造成的褒贬错位,造成似是而非的幽默效果。
2.【问题】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
(4分)【观摩答案】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
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
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每写出一点给2分,共4分。
若从叙述的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问题】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观摩答案】本文采用了智能机器人这一有限视角叙事。
(1分)作用:①增添小说情节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分)②便于直接表现智能机器人非凡的观察力、思考力等,更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机器人的智能化和先进性;(2分)③利于读者反思人类自身的种种表现,从而表现小说主题。
(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4.【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完全按时间顺序来叙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观摩答案】文章先交代邹习祥的志愿军狙击手的战斗英雄身份,接着叙述他的战后的普通人生活,再叙述他的战斗事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的叙事艺术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顺叙 顺叙,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叙述。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顺叙。 顺叙的优点是能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比较清楚,条理清晰,在故事情节的 不断推进中,人物的性格也得以充分的展现;缺点是平铺直叙容易给人以平淡的 感觉,从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5)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 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平叙多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如章回体小说。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频率:叙述手法之重复与变化。
• 重复:强调和突出某种特殊的意义 ; 重复中的变化:推进故事、塑造人物、 表现主题
小说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式
• 散文化、魔幻化、客观化、幽默化、 • 对话式、独白式、讲述式、意识流式、 • 交织式: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荒诞、叙事与写景 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 魔幻现实主义: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 荒诞派戏剧:夸张、变形、荒诞等。
对话式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节奏
(1)加速和减速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 小说的阅读魅力就是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 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视角补充
女性视角: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以其母
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 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 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叙事艺术一: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复习(全国通用)学生版
小说阅读之叙事艺术一: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小说艺术技巧之叙事艺术
——小说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
1.复习常见的小说叙事艺术 2.掌握小说叙事艺术类考题的命题特点 3.揣摩小说叙事艺术类考题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叙事艺术技巧
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 技巧更突出叙事技巧、描写艺术、语言 艺术等几个方面。本讲重点讲叙事艺术。
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 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
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要事件写。插叙内容 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
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
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 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
(三)规范答题
1.要准确判断叙事的艺术手法 2.结合文本分析叙事的艺术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要具体分析叙述效果,既要扣住叙述本身效 果,又要结合这种叙述手法给全文情节、人物 塑造、主旨表达及小说风格等带来的效果进行 分析
叙事艺术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 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 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情节结构 手法和叙述安排的形式。
(一)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 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式。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 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 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 发感情。
9. 线索: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
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人物、事物、事件、时间、空间、人物心理、情
感等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如何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附练习与参考答案)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如何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附练习与参考答案)常见设问方式1.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4.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5.作品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一、叙事人称和叙述视角1.叙述人称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叙述角度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真实生动之感。
(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或突出……的情感。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受叙述人所闻和感觉的限制,更灵活、自由、广泛地表现生活。
因而也称为“万能人称”。
二、叙述顺序叙述方式作用: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或者是对比鲜明,突出中心;或者是使叙述有波澜,结构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通过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充分,使形象更丰满。
补叙: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先藏后亮,前面故意藏起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平叙:又叫分叙,指的是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线结构)①条理清晰,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丰富作品内容,拓展作品容量。
高考语文典型主观题突破:小说和散文的叙事艺术
2021高考语文典型主观题各个击破:小说和散文的叙事艺术一般提问方式:1.小说是如何展开情节的?2.小说的叙述方式是什么?3.请分析小说的叙事特色。
4.小说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答:①叙事角度/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分析时加上人称的作用。
②叙事方式/叙述手法:顺叙、插叙、倒叙、补叙、平叙。
③叙事节奏:紧张、舒缓、集中紧凑等。
④叙述语言:口语化、地域特色、典雅庄重等。
⑤叙事技巧:看小说是否设置悬念、运用伏笔照应、铺垫、对比反衬、抑扬、叙述线索、侧面烘托等。
⑥叙事安排: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等。
典例集锦(一)(一)《水底的微光》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合理)。
②现实与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
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
④前后照应,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
(二)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6分)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情节,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意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三)《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四)《窗棂上挂串红辣椒》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
考点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高考语文小说复习 赏析小说的叙事
插叙。 作用:①插叙了陈信原来家庭虽然贫困,但
非常温馨的种种生活场面,既起到了补充说 明的作用,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 起伏美。 ②与陈信现在的烦躁形成对比,突出了陈信 郁闷的心理状态。
课堂小结
{小
说
1.
的
叙
事
2.
技
巧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抓一想”——全取赏析叙事技巧 题
答 题 思 路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鞋
刘庆邦
(P.211)
*6. 【叙述方式】小说插叙了守明第一次看见那个 人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小说插叙了守明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时的情景,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类别
特点
顺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 插叙 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
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 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 补叙 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P.176)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从叙述角度看,文中第2段中画线部分
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 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辨析出文中语句运用了什么 样的叙述方法,然后明确该叙述方法的作用,最后结合 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
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
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
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
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
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
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埋下了伏笔。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也为顶子回家提供了背景。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本文在叙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2.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3.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的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的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质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④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山那人那狗彭建明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
鸟儿没醒,鸡儿没叫。
早啊,还很早呢。
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
邮包已经半旧。
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
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
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
这肩膀上很有些力量,像当年的父亲。
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
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
啊啊,心里梗得厉害。
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
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
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
远处,有等待,有期望。
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
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
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
出门就是登山路。
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
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
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
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
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
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老人急了:“我还能……”“莫废话了。
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
”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
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
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
都吃了,也不见好。
那顽皮的膝盖骨哎。
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
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
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
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2.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 C2. ①表现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
②表现了父亲认清了自己虽看重这份工作,但身体已不能支撑,必须有人接班这一现实,内心充满无奈、不舍。
3. ①(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子接班的详情,呼应了前文,使文章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更加紧凑,行文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②(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插叙解释了前文父亲“脸色难看”的原因,更能表现父亲退休的失落与悲伤,突出了父亲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不舍;③(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将父亲退休的原因插叙于儿子第一天工作的相关情节中,更能传达出作者对父亲敬业精神的赞美,升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