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战略
思想和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
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
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中国特色强
军之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
这些理念
和战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在经济建设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发展,构建开放
型经济新体制。
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党的领导,加强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
在社会
建设方面,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
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指南。
在新时代,中国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一、认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背景在当前世界格局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我国领导下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也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途径,从而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在认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时,必须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道路。
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实践路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我国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国始终坚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实践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个人感悟与理解在认知和实践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真正意义在于我国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也认识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总结回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我国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基本原理,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现实国情,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实践活动的总称。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路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认识演进
弊端成为 回答 “ 么是社会主义” 的关键 。回答这 深刻总结 和反 思以往 国 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 什
一
问题 ,最先涉及 的根本问题就是建设社会 主义是 和教训 的基础上 ,对 社会 主义根本 目的进行 了深人
首先 ,邓 小平理论在对 社会 主义本质 的探索 中
为 了什么 ,即社会 主义根本 目的的问题 。所 以 ,解 探索 。 决 社 会 主义根 本 目的 ,对 于 回答 “ 什么 是社 会 主 义 观的重要 组成部分 。
“ 么社 会 主义 ,怎样 建设 社会 主 义” 的基 本 问题 时 ,形成 了一 系列 丰 富的成 果 ,阐 明 了社 会 主义根 本 目的在 什 于人 的发展 ,指 明 了 实现 人 的发展 的途 径 ,深化 了对社 会主 义根 本 目的的认 识 ,丰 富发 展 了马克 思 主义 关 于社
会 主 义建 设 、关 于人 的发展 的 理论 。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 主义根本 目的重要性考察
们并 没有完全弄清楚” ,只有弄清楚 了 “ 么是社 什
从理论上看 ,社会 主义 根本 目的是社会主义建 会 主义 ” ,才能采取对 的方法建设对 的社会社会主
设 规律 的重要 内容 ,是 明确社 会 主义 观 的关键 问 义 ,使 社会主义朝着正确 的方 向前进 。正确方 向的 题 。认清楚社 会主义根本 目的是什 么 ,有 利于推进 保证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 目的问题。只有知道 了为什
主义 ”。社会 主义究竟是什么?作 为资本 主义对立
二 、改革开放 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根本 目的认识 物 出现 的社会 主义 ,从本质上来讲 ,是要 克服资本 的历史演进 主义弊端 的社会形 态 。资本主义社会 的最 大弊端无 改革开放 以来 ,邓小平 、江泽 民、胡锦涛等我 异于 “ 以物 为本 ” ,因此如何克服 “ 以物 为本 ”的 国新时期 的领 导人从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 ,在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易国柱 潘 正 钦
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 和发展 ,经济社会也 取得长 足进步 ,人 民生活水平 娃著改善 ,综合国力大幅跃升 。中国共 产 党带领广 大人 民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 的伟 大 智 慧,逐渐探索 出了一条合适 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过程 中很 好 的结合 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 中国实际情况 ,一步一步建立 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 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过程影响深远 ,让 中 国越来越 富强 、 美好 。其中改 革开放 对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建设 意义 重 大,促进作用 明显 ,在这过程 中,我们党进一步认识了社会 主义 、发展
十八大 的报告进一步给我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新的诠释 ,在这 份报告中 ,有两大 重要 的变化 :一 是删 除了 “ 巩 固和完 善社会 主义 制 度” 。更加 突出 “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社会 主义 的根本任务 的作 用。二是增 添了 “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 现全 体人 民共 同富裕 ”新 内容。使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总体 布局从 “ 四位 一 体” 丰富为 “ 五位一体 ” 的需 要。党 的十八大报 告对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道 路作 了新 的定 义 ,让我们 对对社会 主义道 路有了更深 层次 的理解 , 表现出我们 在坚持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道路上 不断开拓 精神 、创新 精神 、 服 务 人 民 的 宗 旨。 十八届 三中全会站在新 的历史起点上 ,提出了深化经济体 制 、政治 体制 、文化体 制、社会 体制 改革和加 快 建立生 态文 明制度 的要 求 和措 施 ,对 在制度建设层 面落 实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 设制度改革进行部署 ,形成 “ 5 + 2 ” 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与改革 的新格局 ,也指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 设与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 ,要不仅仅是服务于党和国家 的事业 展 ,关照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事 业 的宏 观 层 面 ,而 且 更 要 服 务 于 人 民的 幸 福 安 康 和 社会 的稳定 和谐 。习近平 同志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特点 、优 势给 予了高度的评 价和全面的肯定 。他 曾在讲话中指 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 度 ,坚持将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同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 各方面体 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党 的领导 、人 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 国有 机结 合 ,符合了我国的基本 国情 ,更集 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特点和优 势。当然 ,我们必须 看到 ,相 比于我 国经济社 会发 展和 人 民群众 的要 求 ,相 比于当今世界 日 趋 激烈 的国际竞争 ,相 比于实现 国家长治 久安 , 我们的制度还并没有达到成熟 和定 型的要求 ,有些方面甚至成 为制约我 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但 十八大 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 书记的新一 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 、高瞻远 瞩,着眼于 中国的长远发 展 ,明确提 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的中国梦 ,指 出要实现 中国梦 ,不 仅需要有 社会物质基础的极 大发展 , 也要有坚强 的思想道德支撑。“ 富强 、民主 、
理论结合实际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理论结合实际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它始终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类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它深深植根中国大地,着眼解决中国的问题,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方向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
从历史进程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中国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发展起来的。
十八大报告用简明的语言,精辟阐述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来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高度概括了每一时期我们党的实践成就和理论建树。
从理论和实践成果看。
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三个方面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有充分的现实根据。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能够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显著提高,最根本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是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的。
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政治体制都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巨大的社会变迁自然也反映在政治领域,“主义”、旗帜的认同和选择在所难免。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就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
四大思潮或主义,从本质上看,都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选择自由主义就是要重复西方发展的道路,就是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死路一条;选择传统的社会主义(或新左派),不改革、不开放,僵化保守,抽象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人民的利益不能实现,也是死路一条;选择狭隘民族主义,闭关自守或争霸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既不能拓展发展空间,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是一条邪路;选择民主社会主义,也是既不符合国情(民主社会主义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条件相联系的),也不能团结人民,最后只能是重蹈苏东剧变的覆辙,葬送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在吸收、借鉴和超越其他“主义”的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才是超越各种阶层、集团、群体的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与其他选择不同,是一种“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自岿然不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赋予其使命的基本特征。
由此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主义。
经过几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结合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国重大会议的精神,我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谈谈我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之前我们一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XXX理论,反复强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XXX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XXX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XXX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如果我们不是XXX主义者,没有对XXX主义的充分,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92年春天,88岁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和珠海。
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
我很喜欢这句话。
虽然我们天天在宣扬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如何能分辩出,哪一个国家是什么性质,又如何确认,别人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而自己就一定在走社会主义呢?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又在哪里,感觉我们和资本主义国家也没什么区别。
在我看来,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一种好制度。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没有现成的答案。
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干了再说。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社会制度。
“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句一句都切中要害,为中国发展点亮了航灯,同时也就是这一席话让人们对于姓资还是姓社讳忌太深,直到今日也不能说清楚。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肯定还是是硬道理。
不管是社会主义的东西还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就比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来说吧,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Know Way Station 知途驿站south wind 南风 69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期间还遇到了一些困惑、曲折与坎坷。
实践证明,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坚定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伟大的实践中开创的。
这一伟大思想有其形成的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源自于邓小平对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的正确把握 当今时代的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这个时代背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从世界全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先后进行了20年,这其中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
特别是晚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之前,僵化的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以及相对封闭的环境,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这样的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在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 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动力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存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方法。
改革开放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认识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
改革开放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认识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党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的总结, 是认识的升华, 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旗帜。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的重大课题。
建国以来, 历代党的领导集体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4 年, 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果。
回顾和考察三中全会以来34 年党对我国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历程,通过回顾和总结,我们不难得出:改革开放,不仅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文试从两个大的理论成果及意义来阐述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意义1.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两种认识对比:1.1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为我们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奠定了前提条件。
但是,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最终未能从认识上彻底突破苏联社会主义学说的教条, 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依然沿袭了苏联的理论观念, 致使探索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尤其是从50 年代后期起,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理论到实践都出现了严重失误。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重新认识, 包含两点: 一是过去已经有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已有的认识是不够正确的。
否则,就没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也无重新认识的可能。
改革开放以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摘要 (1)一、改革开放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背景原因 (1)(一)经验教训 (1)(二)历史必然 (2)二、改革开放时期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2)(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 (2)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3)(一)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二)解放思想,从本质上升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6)结语 (9)参考文献 (10)解放思想,发展才是硬道理——论邓小平理论认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摘要: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必先认识社会主义;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完了62年的光辉历程,在这62年的历程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一段长期的曲折道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的发展过程,终于形成了科学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
这一伟大理论,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伟大成果,它第一次比较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为我们今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认识论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人类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但不可能穷尽真理。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做到与时俱进, 是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成就,成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伟大旗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双重要求下,我党对社会主义进入了重新认识的阶段。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一.改革开放1.内容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所谓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
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历史证明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这是强国之路,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背景此时国内情况混乱,由文化大革命产生的错误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
例如在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中国都是采用计划经济,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4]?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人民依然贫苦,技术也比较落后,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并且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更关键的是,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800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其核心要点包括经济领域的市场社会主义、政治领域的坚持党的领导、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对外交往中的和平发展理念。
下面将更详细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首先,经济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模式的成功在于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保持了国家对战略性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确保了国家安全和长期发展。
其次,在政治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党的领导。
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点。
这并不是一种僵硬的单一领导,而是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基础上,确保党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保持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
文化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推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重视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强化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模式。
在对外交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不断创新中形成的。
通过经济领域的市场社会主义、政治领域的坚持党的领导、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对外交往的和平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道路。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面临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为构建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征程。
这一重要时期的到来,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
一、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表现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还表现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体现在中国实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保持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体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四、社会领域在社会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体现在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人民生活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阶段。
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中国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引领。
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和所学理论谈谈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和所学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和广大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和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就概括起来就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高度概括了这些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新的征途上,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地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点,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证,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讲求实效等成为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迸发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改革开放为党的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推动我们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树立世界眼光,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开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这场深刻变革中,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广大人民群众从亲身经历和历史比较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同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精选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虞文清(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摘要:认识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经历了从模式到特征,从特征到本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步步深入,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
正是因为认识的逐渐清晰,使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较好地把握和灵活的运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认识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当年中苏论战的核心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1](P10)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第一次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是初步的回答;江泽民和胡锦涛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回答。
一、关于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与发展阶段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明确的是大目标,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
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认识不尽一致。
毛泽东认识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过三次变化:一是“大跃进”时期的“急于过渡”思想,典型的说法是“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事了” [2](P294);二是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中提出可以分为“发达的社会主义”与“不发达社会主义”概念,其中“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类似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没有深入研究下去,而且这样的认识停留的时间很短,可以说是灵光闪现或者说昙花一现;三是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大过渡”理论,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总的看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超前的。
他的理想是在有生之年,在国际上埋藏帝修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从而“建设一个红彤彤的世界”;在国内建设最纯洁最完美的社会主义,“破四旧,立四新”,扫除一切社会阴暗面,从而达到“祖国山河一片红”。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没有对经典作家和传统社会主义思维和认识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形成,也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今天,当我们回顾已经过去的思想认识历程、取得的理论成果时,我们会感到思想的魅力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历程本质是一个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标志。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主要标志。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同样如此。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搞社会主义,理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指导实践,搞不清的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由于两大基石的发现,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变为科学。
在马克思那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原则,经典作家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消灭人们奴隶般的分工;消除异化的不幸的劳动,让劳动成为人的兴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的本质的部分;确立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已是进入自由王国的障碍。
1980年1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
”[2](p250)同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样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虞文清(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摘要:认识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经历了从模式到特征,从特征到本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步步深入,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
正是因为认识的逐渐清晰,使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较好地把握和灵活的运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认识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当年中苏论战的核心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1](P10)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第一次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是初步的回答;江泽民和胡锦涛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回答。
一、关于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与发展阶段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明确的是大目标,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
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认识不尽一致。
毛泽东认识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过三次变化:一是“大跃进”时期的“急于过渡”思想,典型的说法是“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事了” [2](P294);二是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中提出可以分为“发达的社会主义”与“不发达社会主义”概念,其中“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类似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没有深入研究下去,而且这样的认识停留的时间很短,可以说是灵光闪现或者说昙花一现;三是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大过渡”理论,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总的看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超前的。
他的理想是在有生之年,在国际上埋藏帝修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从而“建设一个红彤彤的世界”;在国内建设最纯洁最完美的社会主义,“破四旧,立四新”,扫除一切社会阴暗面,从而达到“祖国山河一片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大前后,邓小平比较清醒地意识到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发展战略上,把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往后顺延了50年,提出20世纪末中国只能达到“小康”状态。
全面实现现代化则要到21世纪中叶。
在国际关系问题上,邓小平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3](P96)江泽民一方面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另一方面是重点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这个小康社会应该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
在国际关系上,江泽民提出了“世界是丰富多彩”观点,“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4](P52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这个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不是前后相续的两个发展阶段,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国际关系问题上,胡锦涛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5](P45)二、关于国内主要矛盾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共同点都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但在国内主要矛盾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识上有重大区别。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为只有才能让社会主义“铁打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在工作中心上主流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
江泽民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关注的重点除了经济发展之外,更多地考虑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它与“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一起,构成了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三大法宝”。
科学发展观与以往的发展观相比,更加强调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
三、关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三代领导人的共同点都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区别在于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看法不同。
毛泽东主张的是“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即所有制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虽然也提出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发展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消灭了资本主义还可以搞资本主义”等观点,但总体上看其思想的主流是“要让资本主义在中国绝种”。
他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够完善的表现。
虽然“大跃进”运动失败后毛泽东在生产关系上比先前有所后退,但底线是“小集体”,“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对于个体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是坚决反对的。
在所有制问题上,邓小平的思想比较开放,早在1962年他就提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3](P323)就是著名的“猫论”。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思想。
江泽民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方面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变通的“经济成份”上升为“所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一种政策提高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上;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相区别的观点。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这里的关键词是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竞争,“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关于分配方式问题三代领导人的共同点都是主张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但在是否允许贫富差别和其他分配方式存在上有不同看法。
毛泽东主张的是单一的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其实倡导的是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企业实现的是“八级工资制”,基本上属于论资排辈;农村生产队实现的是“评工记分”,只有微小的差别。
即便这样差别,也把它当作“资产阶级法权”,试图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
虽然理论上毛泽东也主张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真的有人先富起来后又误以为是“两极分化”。
在分配问题上邓小平主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打破平均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一部分条件好的地区先发展起来。
最终目标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方式方法是“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
江泽民同样主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贡献是对“多种分配方式”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5](P54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一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只用于满足消费需求,后者则用物扩大再生产。
五、关于经济体制三代领导人的共同点都主张建立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毛泽东主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照搬照抄了苏联斯大林模式。
虽然短时期内也毛泽东也提出过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张,但中苏论战发生后,很快又回到维护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去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在经济体制上公开否定斯大林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就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江泽民在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观点。
江泽民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胡锦涛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六、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共同特点都是快速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不同之处在于方法手段的差别。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毛泽东主张的是“抓革命,促生产”,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兵团作战方式。
“大跃进”运动是这样,治理大江大河是这样,“农业学大寨”也是这样。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邓小平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江泽民在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基础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础上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邓小平主张“科教兴国”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胡锦涛把原先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不同的发展理念与思路,更加注重社会进步与全面发展。
把“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改变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反映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七、关于外部环境问题三代领导人都有对外开放的思想。
但开放的程度与内容上有很大差距。
毛泽东主张的“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把与外国打交道简单化为“外援”与“援外”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的封锁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后实际上走的是一条闭关锁国的道路。
与此同时,在对外援助上奉行的是“无私援助”。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提出“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观点。
因此,邓小平提出设立经济特区,率先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的大门也是越开越大。
江泽民主张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江泽民时代的对外开放,增加了“走出去”的思想,“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进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