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产生原因、检测标准以及预防的方法
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2019.20科学技术创新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陈靖文(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10061)黄曲霉素所引起的污染事件频频出现,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上消费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各类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问题越发重视。
因此各国对食品及农产品内黄曲霉素含量进行限量设定。
在我国制定出了严格规范的食品中黄曲霉素含量限量标准(GB-2761-2011)。
1黄曲霉素的基本概述黄曲霉素(aflatoxin,AFT)为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是一种由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和集峰曲霉(Aspergillusnomius)通过聚酮方法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已知种类包括:B1、B2、G1、G2、G2a、M1、M2、P1等十几种。
其中B1是毒性为最强,根据研究结果中实验数据显示黄曲霉素B1毒性为氰化钾毒性的10倍,相当于砒霜毒性的68倍,其致癌性是奶油黄的900倍,二甲基亚硝酸铵的75倍,苯并芘的4000倍,并且在天然食物中最为常见。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世界卫生组织(WHO)划定为1类致癌物。
黄曲霉素含量标准在30~50mg/kg为低毒,而50~100mg/kg为中毒,100~1000mg/kg为高毒,1000mg/kg以上为极毒。
2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2.1薄层分析法(TLC)薄层分析法,该方法是测黄曲霉毒素最为经典的方法,在早前的检测中最为常见———是我国黄曲霉素检测的国标方法之一,并且中外检测机构至今仍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
该方法原理为:在一定条件下,黄曲霉素可以被符合条件并适宜用量的萃取剂从各种不同试样中萃取出来,通过柱层析将被萃取分离出来的黄曲霉素进行净化,在薄板上展开从而进行分离并分析。
利用试样的荧光斑点颜色强弱程度与试样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可与标准品中荧光斑点颜色强弱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出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含量(可利用双向展开对组分复杂的试样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灵敏度。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猪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属菌产生的一种毒素,主要存在于玉米、豆类等粮食中。
猪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容易引发多种病症,严重威胁到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本文将介绍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其防治措施。
1. 中毒早期中毒早期猪只的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同时,猪只的皮肤易起皱,体温略有升高,呼吸也变得急促。
猪只进入中毒中期后,消化道症状更加明显,伴随着下泌血或血尿、呕血等现象。
此时,猪只的体重减轻更为明显,扬声器饲料效果显著下降。
猪只进入中毒后期,毒素的积累会引发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抽搐、失重、吼叫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猪只可能因衰竭而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方法1. 黄曲霉毒素检测可通过怀疑样品或疑似猪只的粪便或尿液等生物标本进行检测。
检测方法多样,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可以检测多个种类的黄曲霉毒素。
2. 猪肝脏制片黄曲霉毒素中毒猪只的肝脏可根据组织学改变做出鉴别。
猪肝脏制片检查是唯一能够准确确诊的方法。
三、防治措施1. 建立科学的饲料管理制度通过控制贮存粮食环境和条件,如湿度、温度、通风等,降低其受到霉菌感染的可能。
同时,合理配置饲料,减少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同时增加饲料中抗氧化剂和种子杀菌剂的使用量。
对养殖场的卫生环境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空气、水质、饮用水及饲喂器具、饲料输送装置等均得到有效的消毒和清洁。
保证猪只进食的饲料、水源无污染,并及时清理污染物。
3. 疾病治疗一旦发现猪只中毒,应及时联系兽医进行疾病治疗。
治疗方案应该根据不同的猪只中毒情况调整,同时加强饲料管理。
如果情况严重,及时淘汰相关猪只。
总之,对于养殖业来说,不仅要减少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也应该对养殖环境建立严格的治理制度,才能真正减轻猪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危害,保证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1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原因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黄曲霉作为贮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寄生曲霉在我国罕见,它是以寄生方式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蔗或葡萄的一种害虫——水蜡虫体内。
在自然界,黄曲霉的生长要求不高,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好的繁殖场所。
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过程,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温度过高过低,对霉菌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25 ℃ ~30 ℃ 下,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耐热,加入强碱和 5 %次氯酸钠可完全破坏。
1.2 饲料中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原因1.2.1 环境温度和湿度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25 ℃ ~30 ℃ 是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相对湿度为 80 %~90 %。
由此可见,黄曲霉的生长繁殖与一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在众多的饲料发生霉毒的地区来看,南方地区都要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
1.2.2 饲料原料水分含量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 17 %~ 18 %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
谷实类在粉碎后如果水分含量过高则更适合黄曲霉的生长。
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以下。
1.2.3 仓库和管道污染如果饲料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库存过多而不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由于颗粒小,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就很可能为黄曲霉的生长繁殖创造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其次,颗粒饲料的生产中要注意冷却和配套风机的选择,否则易造成颗粒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出机饲料水分、温度过高而导致黄曲霉的生长。
此外,还要定期清理颗粒料提升料斗或管道中形成的霉积料。
1.2.4 运输管理。
饲料运输过程中若管理不当,雨淋、受潮、曝晒、通气不当、堆压时间过长也会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猪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青霉菌属真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以及生产性能,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对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1. 发病原因猪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是由于猪只饲料中受到青霉菌属真菌感染引起的。
青霉菌在饲料储藏和加工过程中生长繁殖,产生的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B1、B2、G1、G2等。
2. 发病特点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猪只出现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毛色变浅等症状。
严重的中毒情况下还会出现呕吐、腹泻、抽搐甚至死亡。
长期受到低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影响,还会对猪只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器官产生损害,增加了其他疾病的发生风险。
3. 发病原理青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猪只生理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抑制猪只的脾胃消化、脏器功能和免疫反应。
黄曲霉毒素主要对肠道黏膜细胞和肾脏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导致猪只食欲不振,生长发育受阻。
二、实验室检查为了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诊断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情况,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检测对养殖场使用的饲料进行检测,检测是否含有青霉菌及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检测方法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2. 猪只生理检查对患有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的猪只进行生理检查,包括体温、体重、粪便检查、血液中毒素浓度等指标的检测,从而确定是否患有猪黄曲霉毒素中毒。
3. 免疫功能检测对猪只的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包括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含量等指标,了解黄曲霉毒素对猪只免疫系统的影响程度。
三、防治措施1. 严格控制饲料质量采购饲料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查看饲料中是否含有霉变和变质的迹象。
存放饲料时要保持通风干燥,防止青霉菌滋生繁殖。
2. 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抗氧化剂和抗霉菌素等添加剂,能有效抑制饲料中青霉菌的繁殖,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猪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属霉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猪的急性和慢性中毒。
其发病特点如下:1. 急性中毒病程短,通常在1-2天内出现症状,包括厌食、高热、瘫痪、呕吐、腹泻等表现。
2. 慢性中毒病程长,通常难以察觉,除了生长缓慢外,没有其它的特殊表现。
3. 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可通过肠道被吸收到血液中,而后分布到肝脏、肾脏、心肌等处,影响这些脏器的正常功能。
4. 当猪摄入的黄曲霉毒素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引起神经肌肉系统受到损伤和瘫痪。
实验室检查:1. 分析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以确定是不是食物中毒。
2. 检查猪的肝脏、肾脏等内脏是否受到了毒素的损害,检测肾脏病变、胃肠道症状等。
3. 检查畜群的感染情况,并采取措施。
如果病原菌活性高,则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
4. 粪便检查:监测猪场中是否有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黄曲霉毒素感染。
防治措施:1. 合理饲养:及时清理畜舍,保持卫生环境。
干湿分离,饲料及时更换。
饲料质量应符合标准。
2. 控制贮藏条件: 饲料质量要求严苛,每批饲料应测定气候条件,接受周期性的贮藏检查,保持质量。
3. 加速普及科普知识要求:猪农要加强知识积累,摸清生产过程中潜在的隐患。
4. 原则上禁止使用含有毒素的饲料,并选用符合标准的健康饲料。
5. 定期监管粮食的卫生质量情况,用专业工具对贮藏粮食进行检测,确保质量标准符合要求。
6. 及时发现猪场中存在的问题,去除有毒食物和叶面和草地上的有毒植物。
7. 如果猪已经确诊黄曲霉毒素中毒,需要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适合的药物治疗中毒症状,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作者: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7年第05期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写AF)主要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
在温暖与潮湿的气候地区,凡是被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污染过的粮食和饲料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
最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等产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而大豆豆粕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程度略轻。
在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的概率很高,给饲料企业以及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而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还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目前已经确定黄曲霉毒素的结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
黄曲霉毒素很难溶解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以及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有机溶剂。
黄曲霉的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该毒素耐高温,通常的加热处理方式对其破坏性很小,只有在熔点的温度下才会发生分解。
黄曲霉毒素在遇碱情况下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以实现逆还原,即在酸性的条件下又会复原。
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的条件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
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和人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非常高,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
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家族中,AFB1的毒性最为强烈,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较弱。
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甚至比二甲基亚硝胺还要大75倍。
其毒性大小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体况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年幼动物、雄性动物对其反应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诱导突变、抑制免疫以及强致癌的作用。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与控制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与控制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合格的食品可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在众多可能的污染源中,黄曲霉毒素成为了引起广泛关注的因素之一。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产生于黄曲霉属真菌的毒素,对人体和动物具有潜在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的危害。
因此,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与控制,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及影响黄曲霉属真菌广泛分布于大气、土壤、植物和食品等环境中,并容易侵染谷物、坚果和蔬菜等。
因此,在粮食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由于气候、储存条件、卫生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导致食品中黄曲霉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谷物、饲料、食用油和食品添加剂等食品中。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黄曲霉毒素可影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其次,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肝损害、免疫抑制、肾损害和癌症等严重疾病。
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必须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学法、化学分析法和免疫学分析法。
生物学法是最早被使用的检测方法之一,通过动物试验来评估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准确,但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动物模型,且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化学分析法是当前主要的检测手段之一,通过分析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来判断食品是否安全。
化学分析法的优点是快速、简单、准确,可以检测多种黄曲霉毒素。
但是,该方法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成本较高。
免疫学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主要基于抗体与黄曲霉毒素的特异性反应。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操作周期短的优点,但并不适用于所有食品。
三、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措施为了有效控制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需要从源头控制和后期处理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在源头控制方面,需要加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使黄曲霉真菌的侵染得到有效控制。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及预防措施
黄 曲霉毒素 的检 测技术及 预 防措施
曲秋 颖 ,鲍 蕾 ,石媛螈 ,梁成珠 ,王
(. 1 中国海洋 大学 食 品科学与T程学 院,山东 青 岛 2 6 0 ; 6 0 3 2 山东检验检疫局 食品农产 品检测 中心 ,山东 青 岛 2 60 ; . 6 0 2 3 北京 中检维康技术有 限公 司 ,北 京 10 4 ) . 0 0 4
A g c h r O g nzt n ( A ) e a s f t h h p to e i a ds o gc n e eu 1T en m ru e o s f f t i rr u ue ra i i n n t n a cr x a h u eo sm t d a x i g h c r s . h oa on l
Q i ig,B oL i h unu n,LagC egh 。 uQu n a e ,S i a ya in h nzu,Wa gXog y Y n in3
(. oeeo odS i c n n i eig ca nvri f hn ,Qnd o h no g 6 0 3 h a 1 C lg f o c neadE g er ,O enU i syo ia iga ,S adn 2 60 ,C i ; l F e n n e t C n
A sr c : Af txn i o e o e mo t a g r u o i swhc h e tt u n h a t n t e wo l . t a S Sg e t o s s i h b ta t l o i s n ft s n e o s txn ih t ra o h ma e l i h r I C H e r a s e n t e a h d h d l a e f f o n u t , t e f e n u t n n ma u b n r .I h s b e o c r e y ma y s in it a d F o n r a o o d id sr y h e d i d s y a d a i l h s a d y t a e n c n e n d b n ce t s n o d a d r s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整体解决方案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整体解决方案一、黄曲霉毒素介绍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
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
黄曲霉毒素比较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
二、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1、引起急、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DNA、RNA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黄曲霉毒索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事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最典型的是印度的霉变玉米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数十人丧生,数百人患上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
2、致癌性: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
它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黄曲霉毒素含量在30~50ug/kg时为低毒,50~100ug/kg时为中毒,100~1000ug/kg时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巨大危害性,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其中,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为5ug/kg(即5ppb).三、黄曲霉毒素的种类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G1、G2,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的代谢产物M1和M2。
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存在于农产品,动物饲料,中药等产品中;黄曲霉毒素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在体内经羟基化代谢的产物,一部分从尿和乳汁排出,一部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如乳、肝、蛋类、肾、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为常见。
黄曲霉毒素M1的毒性和致癌性与黄曲霉毒素B1的基本相似。
由于牛乳及其制品是人类、特别是婴儿的主要食品,所以其危害性更大.四、最新政策及国标(含国外一些政策)1、自2003年8月1日起,凡在我国境内从事米、面、油、酱油、醋生产加工的企业,其产品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写 AF)主要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
在温暖与潮湿的气候地区粮食和饲料凡是被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污染的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的有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
在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的概率很高, 给饲料企业以及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一、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目前已经确定的黄曲霉毒素的结构有AFB1、AFB2、AFM1等 18 种, 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 前者为其具有毒性的结构,后者可能与其的致癌性有关。
黄曲霉毒素很难溶解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以及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有机溶剂中。
分子量为 312-346,熔点为 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方式对其的破坏很小, 只有在熔点的温度下才能发生分解。
黄曲霉毒素遇碱情况下能迅速分解, 但此应可逆, 即在酸性的条件下又能复原。
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
在 24-34℃之间, 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二、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和人的危害2.1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非常高,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
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家族中, AFB1的毒性最为最为强烈,AFM1、AFG1 次之,AFB2、AFG2、AFM2 毒性较弱。
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其诱发肝癌的能力甚至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之多。
其毒性的大小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体况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2、微生物检测法
2、微生物检测法
微生物检测法是利用微生物对黄曲霉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观察微生物 的生长情况来检测黄曲霉素。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
3、化学分析法
3、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通过测定黄曲霉素的含量和形态等指标,对黄曲霉素进行定性 和定量分析。常用的化学分析法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准确度高,但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
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 施
目录
01 一、黄曲霉素的检测 方法
03 参考内容
02
二、黄曲霉素的预防 措施
内容摘要
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长 时间食用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可能导致肝癌、肾癌等严重疾病。因此,对于黄曲 霉素的检测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次演示将介绍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 施。
3、生态危害
3、生态危害
黄曲霉素对生态环境也有极大危害,可导致生物死亡。例如,被黄曲霉素污 染的饲料对动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养殖业经济损失。
黄曲霉素检测方法
1、免疫分析法
1、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免疫亲和材料将黄曲霉素固定, 然后进行测定。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快速检测。
黄曲霉素的毒理效应
1、致癌性
1、致癌性
黄曲霉素被认为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主要诱发肝癌、胃癌、食管癌等癌 症。其致癌机制主要包括DNA损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调节异常以及炎症反应等。
2Hale Waihona Puke 致病性2、致病性黄曲霉素对动物肝细胞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可导致DNA合成障碍、细胞凋亡 和坏死等。此外,黄曲霉素还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胃炎、肠炎等。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1. 引言1.1 黄曲霉素毒素的定义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存在于谷类、豆类、油料等粮食作物中。
黄曲霉素毒素在饲料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饲料污染物质。
它具有很强的毒性,可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黄曲霉素毒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饲料中,如收获、加工、贮藏等环节中黄曲霉菌的生长及毒素的产生会导致饲料受到污染。
毒素的危害性非常大,对动物和人类都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主要包括种子贮藏、豆粕、玉米、饲料添加剂、饲料原料中的霉变等多种途径。
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和监测方法非常重要,以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字数200】1.2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1.原料来源: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往往源自于饲料原料中的谷物、豆类、油料等。
这些原料在生长、收割、贮存和加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黄曲霉的侵染,从而产生毒素。
2.贮藏条件:饲料在贮存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控制湿度、温度和通风条件,就容易产生霉菌并产生黄曲霉素毒素。
3.生产加工: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和质量控制,可能导致饲料中黄曲霉素的超标。
4.交叉污染:饲料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环节中,可能会出现交叉污染的情况,导致黄曲霉毒素的传播和积累。
要保证饲料的安全性和质量,必须从源头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加强原料的筛选、贮存和加工管理,避免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和传播,确保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
2. 正文2.1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黄曲霉毒素在动物体内累积后,会通过食用受污染的动物产品(如肉、乳制品等)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也会造成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增加患癌症、肝脏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存在不仅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构成威胁,也会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保障动物生产的安全和人类健康,必须加强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和管理,做好预防工作,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结构性质和产生条件,并阐述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防治。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检测;防治一、黄曲霉毒素介绍1.1黄曲霉毒素生物毒素(Biotoxin)是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包括动物毒素、植物毒素和微生物毒素等。
有别于人工合成的有毒化合物,生物毒素有时也被称作天然毒素(Natural Toxins);然而,不适当的人为活动也影响到生物毒素的产生。
生物毒素事实上已经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食品/饲料中生物毒素的研究也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某些丝状真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毒性真菌包括曲霉、青霉、镰刀霉、链格孢霉、棒孢霉和毛壳菌等. 最先被分离纯化的真菌毒素为麦角生物碱(Ergot Alkaloids,1875)和青霉酸(Penicillic Acid,1913),其他真菌毒素也相继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得以分离纯化,然而,对真菌毒素的真正研究却是从1962年黄曲霉毒素的发现开始的。
当时,在英国东南部一些农场中,有大约10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在人群中造成了恐慌和不安。
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喂养火鸡的玉米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从此,对真菌毒素的研究在全世界活跃地开展起来。
黄曲毒素(aflatoxin)主要是由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的黄曲菌(A. flavus)及寄生曲菌(A. parasiticus)这两种真菌所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另一类很重要的真菌二级代谢产物是青霉菌(Penicillium)产生的青霉素(penicillins)。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杂环化合物,它的代谢产物主要有B1、B2、G1、G2、M1和M2等类型。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控制措施
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 中会产生大量化学结构各
异 的 活性 物质 ,被称 为真 菌毒 素 ,其 中许多 对人 和 动 物有 害 。黄 曲霉 毒 素是 真菌 毒素 的一 种 ,主要 由 黄 曲霉 和 寄生 曲霉 两种 真 菌菌株 产 生 ,此外 还有 曲 霉 、青 霉 、根霉 等 。黄 曲霉 作 为贮 藏菌 ,广 泛分 布
致 营养成 分 吸收下 降约 1 %。黄 曲霉菌 毒素 是强凝 0
粒 饲料 冷却 时 间不 够或 风 量不 足 ,造成 出机 饲料 水
分 、温度过高 ,从而易引起黄 曲霉的污染和生长 , 同时要 定期 清 理颗 粒料 提 升料斗 或 管道 中形 成 的霉
积 料 ,以 防堆 积 过 久发 生 霉 变 ,产 生 黄 曲霉毒 素 。
饲料 运 输过 程 中管理 不 当 ,雨淋 、潮 湿 、曝 晒 、通 气 不 当 、堆 压 时间过 长 也会 为黄 曲霉 毒素 的产 生创
血因子抑制剂 ,中毒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血液凝 固不 全 ,皮 肤 易 出血 。种 禽产 蛋率 明显 下 降 ,蛋破 损率高 , 产蛋量减少 ,受精率 、孵化率降低。黄羽 肉鸡皮 肤 出现斑 点 ,皮肤 着色 不均 匀 。鸭苗 毛色不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猪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于猪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积累和进入猪体内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猪类疾病。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产生的毒素,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了猪的养殖业。
本文将从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1、发病原因: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饲料中存在黄曲霉毒素,并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饲料进入猪体内,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黄曲霉毒素还会通过空气、水、土壤、饮水等途径进入猪体。
2、症状表现: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包括食欲不振、粪便水样或稀便、生长缓慢、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毛发不光滑、胸腔积液、肝肿大、肝炎、病毒性出血性疾病等。
3、病理变化: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受损严重,出现肝损伤、脂肪变性、坏死、间质瘤样变性等。
还会引起心肌炎、脂肪肝、水肿、血管病变等。
二、实验室检查方法为了及时发现猪的黄曲霉毒素中毒情况,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1、饲料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对猪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检测,以确保饲料安全。
2、猪体检:对猪的血清、肝脏、肾脏等进行化验和病理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和病变。
以上实验室检查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猪的黄曲霉毒素中毒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三、防治措施1、合理饲养管理:猪场要严格控制饲料的品质,避免饲料受到霉菌污染。
一旦发现饲料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新饲料,以免猪受到感染。
2、科学投喂饲料: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和防霉剂,可以有效地抑制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减少猪受到中毒的风险。
3、定期清洁消毒:猪场要定期清洁和消毒饲料槽、饮水槽、猪舍等设施,防止霉菌滋生和扩散。
4、定期检测:猪场要定期对饲料和猪体进行检测,确保饲料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和处理受到中毒的猪。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其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其检测方法【摘要】黄曲霉毒素性质较稳定,其产生菌黄曲霉菌在自然条件下较易生长繁殖,并产生具有毒性的黄曲霉毒素,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就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条件、危害及检测方法等内容做一综述。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生长条件;毒性及其危害;检测方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是一类具有强致癌性和强免疫抑制性的毒性物质,广泛存于发霉花生、花生油、玉米及其制品、乳与乳制品、动物饲料中,它不仅直接对人体及动物造成毒害,还可以通过食物链从动物转移到人体,严重危胁着人类的健康。
正确认识黄曲霉毒素以及黄曲霉毒素对食品污染的危害性,对于有效防治粮食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黄曲霉毒素的性质及生长条件1.1黄曲霉毒素的性质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甲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黄曲霉毒素在紫外区域具有强烈的荧光特性,黄曲霉毒素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在pH为1~3时稍有分解,在碱性条件下分解且荧光消失,但有可逆性。
结晶的黄曲霉毒素B1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为268℃左右,故烹调中的一般加热不能破坏黄曲霉毒素。
在有氧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可以去毒。
1.2黄曲霉毒素的生长条件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最基本条件是产毒真菌的存在"经过大量实验证明,能产生AF的真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而黄曲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区的比较常见的腐生菌,适宜的条件是它产生毒素的温床"影响曲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有很多,与食品关系密切的主要有水分、温度、食品基质、通风条件等。
2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其危害2.1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在粮食和油料等食品中生长繁殖时产生的,其中以花生、玉米、小麦和大米最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人们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和食品,牲畜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后均可引起中毒。
黄曲霉素致癌原理与预防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黄曲霉素,并 通过紫外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 析。
黄曲霉素控制措施
原料控制
严格筛选和控制原料,避免霉 变和受潮的谷物、豆类等原料
进入生产流程。
加工过程控制
在加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加热 、干燥、通风等措施,降低黄 曲霉素的产生和污染。
储存管理
保持储存环境的干燥、通风和 清洁,定期检查储存物品的品 质,避免霉变和黄曲霉素的产 生。
THANKS
[ 感谢观看 ]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 抗菌作用的食品添加剂来抑制
黄曲霉素的生长和产生。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食品安全法规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生产和销售,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和卫生质量。
食品安全标准
针对各类食品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素的限量,以确保消 费者的健康安全。
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 物质,可导致肝癌、 肾癌等多种癌症的发 生。
黄曲霉素的来源
黄曲霉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尤 其是霉变的谷物。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霉菌容 易生长繁殖,产生黄曲霉素。
食品加工过程中,如果卫生条 件差或加工不当,也可能导致 黄曲霉素污染。
黄曲霉素的危害
01
黄曲霉素具有强烈的致癌性,长期摄入低剂量的黄曲霉素会增 加患癌症的风险。
密封储存
将食品存放在密封容器中, 以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和 霉菌进入。
控制食物温度和湿度
适宜的温度
将食品存放在适宜的温度下,避 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导致食品变 质和霉菌生长。
保持干燥
尽量保持食品储存环境的干燥, 避免湿度过高导致霉菌生长。
避免食物长时间存放
定期检查
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措施
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措施霉菌是一种真菌.黄曲霉毒素对人、畜肝脏有剧烈损害,资料记载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以上。
目前,黄曲霉毒素对食品原料和成品的污染很普遍,我国南方地区,印度、美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粮食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率均较高。
1、黄曲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真菌中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
寄生曲霉在我过较罕见。
黄曲霉菌作为贮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普遍存在于空气和土壤中,在有氧、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容易生长,可在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大麦、棉籽和大豆等农产品上生长繁殖,花生和玉米是它的最好繁殖场所。
1.2 饲料产生黄曲霉的原因(1)黄曲霉生长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黄曲霉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25-30摄氏度是其最适的生长温度,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
我国南方地区黄曲霉菌污染均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菌的生长繁殖,特别在梅雨季节,黄曲霉菌容易生长。
(2)饲料原料含水量与黄曲霉菌生长:一般来说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黄曲霉菌能在其上快速生长繁殖。
谷实类粉碎后,如果水分含量过高更容易生长黄曲霉菌。
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15%)以下。
(3)仓库和管道的黄曲霉菌污染:如果饲料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而不注意通风、干燥、且长期不打扫卫生容易长霉。
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它颗粒小,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就更容易发霉。
颗粒饲料的生产中要注意冷却和配套风机的选择,如果饲料颗粒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出机饲料水分、温度过高,会导致黄曲霉菌的生长。
最后,饲料粉碎机管道中遗留的残余粉料也会长霉,要注意定期清理颗粒料提升料斗或管道中形成的霉积料。
2、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急性黄疸出血或凝血,表现生长缓慢,营养不良等慢性征兆以及持续发生轻度传染病、以及肝损伤。
临床症状通常是患不吃,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全身皮肤有红点,呕吐,咳嗽,气喘关节肿,蹄部坏疽,顽固性拉稀,便秘,脱肛,流产,返情,死胎等。
玉米等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危害及防除
玉米等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危害及防除黄曲霉素是一种高度致癌性物质,它不但危害畜禽的生长、健康和生育,而且还可以通过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内,影响人的健康。
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原因黄曲霉毒素是本世纪6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真菌的有毒代谢产物。
在自然界,黄曲霉的生长要求不高,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好的繁殖场所,这可能与其富含微量元素锌及能够刺激黄曲霉繁殖的生长因子有关。
玉米染病在胚部生出地毯状或絮状菌落,初为黄色,后变为黄绿色,最后变成棕绿色。
1、环境温度和湿度: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温度25-30℃、相对湿度80%-90%是黄曲霉最适生长条件。
一般南方地区黄曲霉发生率要高于北方。
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
2、饲料原料水分含量: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
3、仓储和运输管理:如果饲料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库存过多且不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由于它颗粒小,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就很可能为黄曲霉的生长繁殖创造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另外,饲料运输过程中若管理不当,如饲料受淋、受潮、曝晒、通气不当、堆压时间过长也会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因其对人、畜肝脏的剧烈损害而名列毒性之首。
有资料记载,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在剧毒化学药品氰化钾的10倍以上,是巨毒药砒霜的68倍,一粒严重发霉含黄曲霉毒素40微克的玉米,可使2只小鸭中毒死亡。
动物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因种属、性别、年龄及营养状况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比较敏感的动物为雏鸭、雏鸡和小猪等。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对动物的肝脏造成伤害,它可导致肝功能下降、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胆管和肝细胞增生,引起腹水、脾肿大、体质衰竭等病症,并使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易受有害微生物的感染。
此外,长期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也可导致胚胎内中毒,通常年幼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毒产生原因、检测标准以及预防的方法
黄曲霉毒素于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
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因此其主要存在于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中,包括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等。
黄曲霉毒素对于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极强的破坏作用,能诱发动物肝癌,也能诱发胃、肾、直肠、乳腺、卵巢和小肠癌,严重时可以直接导致死亡。
东标橡塑检测中心提供部分标准:
GB-T18980-2003乳和乳粉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
GB/T18979-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
GB/T23212-2008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测定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SN/T1664-2005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M1、B1、B2、G1、G2含量的测定
NY/T1664-2008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双流向酶联免疫法
GB5413.3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
ISO17375-2006动物饲料.黄曲霉毒素B<指数1>测定
BS EN ISO17375-2006动物饲料.黄曲霉毒素B<指数1>测定
DIN EN ISO17375-2006动物饲料.黄曲霉毒素B1测定
NF V18-200-1980饲料.黄曲霉素B1含量的测定
BS5766-7-1988动物饲料分析方法..第7部分:黄曲霉毒素B1测定
ISO14675-2003牛奶和牛奶制品.竞争酵素免疫分析的标准化描述指南.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测定
ISO6651-2001动物饲料黄曲霉素B1的半定量测定薄层色谱法
DIN EN ISO14501-2008乳和乳粉黄曲霉素M1含量的测量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BS EN ISO14675-2003牛奶和牛奶制品.竞争酵素免疫分析的标准化描述指南.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
ISO14501-2007牛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指数1>含量的测定.用免疫亲和色谱法提纯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ISO14674-2005牛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免疫亲和色谱法清洁和薄层色谱法测定
BS ISO14674-2005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免疫亲和色谱法清洁和薄层色谱法测定
EN ISO14501-1998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用immunoaffinitiy色谱法提炼和用高效液体色谱分析法测定
ISO14501-1998牛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测定-通过免疫相似性色谱分离法进行清除和通过高性能液体色谱分离法进行测定
BS EN ISO14501-1999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用免疫亲和色谱法提炼和用高效液体色谱分析法测定
DIN EN ISO14501-1999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用immunoaffinitiy 色谱法提炼和用高效液体色谱分析法测定
BS EN14123-2007食品.榛子、花生、阿月浑子、无花果和辣椒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总数以及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带支柱衍生和免疫亲和柱层净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DB37/T930-2007花生防黄曲霉毒素污染操作技术规程
DB37T1457-2009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田间检测技术规程
如何预防和去除黄曲霉素的污染?专家指出:粮食在田间、储藏、霉变三个环节中都可以受到黄曲霉的污染。
霉菌在粮食中繁殖的条件主要是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其中水分更为重要。
在合适的条件下,环境中只要有一点碳和氮,霉菌就会生长、繁殖和产毒。
影响产毒的因素很多,在28~32℃、相对湿度85%时最易产毒的食物为花生、玉米、棉籽,其次为麦类、大米、薯干,而豆类产毒较少。
钡和钒有抑制产毒的作用,铜、锌、铁、硼、钼和钙有促产毒作用,镁是黄曲霉生长的必要元素。
怎样预防黄曲霉素的污染?预防粮食霉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控制粮食的含水量。
一般讲粮油种子的水分保持在10%以下能有效地防霉,保持水分不超过临界水平(如米麦类为14%、大豆为11%、干燥蔬菜为30%、干果类为35%)可以达到防止霉变的要求。
因此粮食在收获后尽快设法使其干燥,保持粮粒和花生外壳的完整和防潮,可以有效地防止霉菌感染。
3%的焦亚硫酸钠,在2—3周内可防霉变,其释放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还可以降低毒素的含量。
在粮食贮存过程中,一些化学熏蒸剂如环氧乙烷、氯化苦、溴甲烷、二氯乙烷等可以防止玉米霉变,其中环氧乙烷主霉变效果较好,但对人体有害,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怎样去除黄曲霉素的污染?因黄曲霉毒素不但存在于种子表面,而且更多的存在于种子内部,所以清洗不能有效地去除毒素。
手选去除霉变的种子,可以有效地去除毒素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很稳定,一般烹调方法只能去除极少量,紫外线、射线不能破坏食物中的毒素。
巴氏消毒法也不能破坏毒素。
高温处理可破坏大部分毒素,但也不完全。
如油炸花生仁温度在205'c以上时,黄曲霉毒素可以减少65%~69%。
高压加热至120℃、保持2小时可清除1/2~1/3的毒素。
二氧化碳可抑制霉菌的生长和产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