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品德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品德复习重点
1.家乡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他们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家乡的民风、民俗活动增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也给家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3.什么是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4.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端五、重五、重午,民间俗称“五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
5.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积极革新政治,受到旧贵族的打击和排挤,最终怀着悲愤、绝望的心情投汨罗江身亡,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崇高理想和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6.我国古时在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里,往往形成相对集中的商业区域,称为“市”,而乡村的商业区域一般习惯于称“集”也有的地方叫“场”。我国旧时的集市都具有早晨开市、日中落市的传统特点。
7.家乡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风、民俗活动,诸如除夕守岁,春节舞龙、舞狮,立春时的“迎春”、“打春”等习俗。这些民风、民俗不仅充满了趣味性,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8.立春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民谚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春天里播下了一年的希望。
9.“守岁”之俗有着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
10.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中华民族化不掉的根。11.民风、民俗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渗透着民族的传统。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经过无数岁月的淘洗,之所以能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12.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而与饮食密切相关的农作物生长又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而,这种区域性的差异必然导致各地区饮食各具特点。
13.江浙等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稻谷,饮食多以米饭为主食。
14.丘陵盛产茶叶,饮茶也成为江浙地区的日常习俗。
15.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以放牧绵羊、牦牛为主,青稞和牛肉在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
16.陕西、山西等地的农作物以种植麦子为主,形成了当地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俗。那里有众多地方特色的面食,如岐山的臊子面、凤翔的擀面皮等。
17.四川、贵州等地气候潮湿,自古有食辣的习俗,在川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8.东北地区由于地处寒温带,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居民以面粉、大米和杂粮为主食。由于蔬菜种植困难,当地居民还有吃冻梨、冻豆腐、冻饺子等习惯。
19.吃饺子和过春节在北方人看来是密不可分的。春节吃饺子,以示辞旧迎新。吃素饺预
示着新的一年里素静,平安无事。
20.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孕育出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民居习惯,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脚楼、陕西的窑洞、闽南的土楼、蒙古草原的毡包……
21.从饮食、建筑等习俗中,可以发现民风、民俗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22.文艺、体育和游戏等方面的民俗活动具有一种娱乐功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可使人们在劳动之后恢复体力、调剂精神。
23.我国的除夕“守岁”、春节“贴春联”、元宵“猜灯谜”等民俗都是传统的娱乐活动。这些民风、民俗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24.“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是元宵节的诗句。
25.“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是元宵节的诗句。
26.民风民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形成的家乡习俗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乐趣,规范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并起到了增进人们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等作用
27.人们总是处在种种民风、民俗规范之中,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往和精神信仰,都会受到当地习俗文化的制约。
28.民风、民俗的重要性:民风、民俗对群体的每一个人释放出的是一种特有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那种统一群体行为与思想的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无形力量。
29.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与各种迷信活动以及陈规陋习。
30.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陋俗。这些陋俗成为人们思想的桎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1.清明是我国农历上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到这一天,人们来到室外、奔向郊野,或祭祀祖先、上坟扫墓,或踏青春游、折柳插门。
32.清明节,有的地方俗称“鬼节”,可见这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清明前后,家家户户到墓地祭祖,以尽孝道。宋代有一首诗就描绘了清明的扫墓习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33.清明节祭祀活动作为民间的一个重要习俗,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哀思,具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民风、民俗内容。
34.清明节习俗中同样存在着一些迷信现象与陈规陋习,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35.燃放爆竹已成为过年的一个标志,是新年里不可缺少的民风、民俗现象。爆竹原用以驱邪,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祭祀、赛会、祈祷等民俗活动中。(包括所有的喜庆活动如婚嫁、祝寿、工厂开业、商店开张、新屋上梁等场合。)
36.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但爆竹易燃、易爆、易伤人。
37.我国民间一向流传有一些“喜”“忌”数字。(如“八”与“发”谐音,有广阔、兴盛、发达、周全的吉祥含义;“九”则有极高、极深、极美、极重要、极长久等美好寓意;“四”
与“死”谐音,为人们所忌讳)
38.这种对数字的推崇与禁忌,虽然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如果过于迷信这些数字,有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39.我们要分清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民风、民俗,健康的要发扬光大,不健康的要坚决抵制,加以宣传。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陋俗。
40.应如何正确对待民风、民俗?
1.尊重传统,日益创新
2.应积极引导,莫随意取消、抵触。
3.风俗习惯是人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一种反应。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感情境界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遵守,其他民族应给予尊重。
41.家乡的民风、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净化家乡的民风、民俗是我们每一个家乡人应尽的义务。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乡土文化也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42.清明不健康的民风、民俗:上坟填土挖毁成片的麦苗,还有人为了把坟头垒得更高,就挖一些好的麦苗添种在上面,以表示孝心。再如清明节前后几天,砍伐树木,一“驱鬼避灾”。像这样的陈规陋习我们应该摈弃。
43.为什么各民族住房各具特色?
我国各族住房,由于居住地区自然环境、建筑、材料以及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不同,所以住房条件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44.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最为影响广泛的是哪一种?
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其各地的习俗多有差异,起源之说也可谓众多。其一,在北方,流传较多的是恶月、恶日说。视五月及五月的五日为恶月、恶日,端午节的意义在于驱邪避灾。其二,在南方,普遍认为端午节源于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其三,是纪念贤臣、孝女说。如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的是纪念屈原说。
45.除夕之夜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含义,可提醒人们珍惜时光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