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摊丁入亩和五、改土归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摊丁入亩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及特点: ❖ 租赋——编户制度:两汉,田租、算赋、
口赋和兵役四项负担。
❖ 租调制:魏晋南北朝。取消了算赋和口赋, 实行按户征税,帛、绢或麻作为户税,称 为调。此外,还有田租,服各种兵役和徭 役。
❖ 租庸调制:隋唐。
❖ 两税法:780年,唐后期,杨炎提出两税法。 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把赋税划分为地税和 户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以一 条鞭法为标志。
❖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 D、徭役和兵役向代役制转化,以“庸”为 标志。
❖ E、税种逐渐减少。 ❖ F、对商品征收重税。
2、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
1)“永不加赋”:
❖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玄烨颁发了谕旨: “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 永为定数。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 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这就是“盛世滋 生人丁永不加赋”。
❖ 废除这种落后的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2、雍正年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 雍正年间,鄂尔泰——雍正三年长寨事件
❖ 手段:A、发兵 B、处置土司
C、建设营镇 D、改革赋役、田制
❖ 目的:
(1)在政治上废除土司的统治,打破土司分散割据Baidu Nhomakorabea的局面;
(2)经济上在土司地区实行科田纳粮,变土司对土 民的剥削为中央王朝直接进行粮赋的剥削,以增 加经济收入;
(3)军事上解除土司的武装和收缴土司的武器,以 防止地方人民反抗加强对地方的直接军事控制。
3、改土归流的意义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革除了一些旧制陋规。
❖ 促进了原土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促进了土司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评价:改流是土司统治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政 治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巩固了中央王朝对 各民族地区的统治,也使多民族统一国家 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促进了改流地区各民 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赋役合并, 把原来的赋、徭役、和杂税合成一项,赋 役一律折银征收。
❖ 摊丁入亩:清代雍正年间,将康熙年间固 定下来的丁税分摊到田亩中,与田赋一体 折银征收,称为地丁银,也称为“地丁合 一”制度。彻底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特点:
❖ A、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 过渡,以两税法为标志。
❖ 24621324人口数征税,335万多两丁税。
❖ 意义:
(2)摊丁入亩的出台:
❖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未能解决赋役负担不 均的问题:
a、人丁税常因生育死亡发生变动,而税额 不变。
b、各级官吏又乘机敲诈,税额增加。 c、百姓携家远徙,四处流亡
❖ “丁、粮同属朝廷正供,派之于人与摊之于 地,均属可行:然与其派在人而多贫民之累, 孰若摊在地而使赋役均平?”
❖ 康熙五十五年(1716),首先在广东实行摊丁 入亩,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
❖ 雍正二年,直隶巡抚李维钧在直隶省实行, 标志摊丁入亩制度正式施行。
❖ 至雍正七年(1729),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 大部分省区。
❖ 匠班银、盐钞银、渔课钞等赋役也合并到田 赋中征收。
地丁银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
❖ 切实保证了政府财政收。收获了民心。
五、改土归流
1、土司制度
❖ 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元朝以来, 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 等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采取利用当地 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或土官,管理当地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事务的制 度。土司土官职位世袭,世代占有土地、 征税,对当地土民由生杀予夺的大权。有 很大的自治权力。
❖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推动南方各民族社会 经济发展中起过一定的作用。到明清时代, 它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开始暴露出来。
A、与中央政权矛盾加深。 政治:职位世袭; 经济:时代占有土地, 征税;法律:独立的司法权。
土司成为实际上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B、社会不稳定。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 经年不解,世代为仇。
3、“摊丁入亩”的意义
❖ 它统一了全国的赋役内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 度发展。
❖ 在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刺激了劳动者的 生产积极性。
❖ 进一步削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人口 的迅速增长。
康熙五十年(1711) 7780万。雍正八年(1730)则增 至8051万。至乾隆六十年(1795)则骤增至近三亿, 道光十五年(1835)更突破四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