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格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人格理论——复习范围
第四章人格理论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概念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系统,并非由单一特征构成,它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包含着许多成分。
其一,是知—情—意系统。
其二,是心理状态系统。
其三,是人格动力系统。
其四,是心理特征系统。
其五,是自我调控系统。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份的一致性。
一个正常的人总是能及时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在人的内部心理世界中的各种矛盾,调整人格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使人的心理和行为经常保持和谐一致。
2.人格具有独特性与共同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人格也具有共同性,即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
3.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
人格的变化不同于行为的变化。
行为变化是由情境引起的、暂时的变化,而人格的变化则是内在的特质的变化,具有永久性。
4.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个性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
所谓生物性,就是指人的人格是在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人的生物特性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也决定人格特点形成的难易。
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
三、人格的主要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
自我和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而来的。
自我是本我、超我、现实世界三者的“仆人”,经常地处在三者的包围中,极力地协调三者的关系。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4章-个性发展与教育(2017)
2.根据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 社会交往能力。 • (1)认知能力:是指人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 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条 件,即智力。) • (2)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 各种活动的能力。 • (3)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性、人际 关系调整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
(三)能力的分类 1.根据能力所适应的活动范围大小,可分为一般 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 力。 • 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 、抽象概括能力(核心)、言语表达能力等。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 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 如演唱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 。
(二)智力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1)一般因素(G因素):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 决定的一个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 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成绩才会出 现某种正相关。 (2)特殊因素(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 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 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 。活动中包含的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 相关就越高;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 相关就越低。其中一般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 基础。
天津市招教联考培训
心 理 学
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需要与兴趣 第二节 人格
第三节 能力
第一节 需要与兴趣
一、需要的概念 •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力求获 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1.实质: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2.特点: • (1)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 果等 • (2)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 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
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 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 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 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 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制定了新的智力测验 2.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 的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原因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与教育 1、语言与发展 2、学习与发展 3、教学与发展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
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 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20世纪最具影 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 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一生著 述极多,出版了近50本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一生 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 究(认识论研究),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 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 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 童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原理课件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科学中最新突破,是教育学与生物科学的结 合,产生神经教育学,或称学习科学。包括认知神 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 • 如对前额叶皮层具有执行控制功能。青少年的冲 动、成瘾、不理智行为,与个体发育尚未完善的前 额叶可能有关。
•
内侧额叶中的海马及周边区域,是具有高级 信息整合功能的结构,是短时记忆向永久记忆 过渡的重要场所。
4.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1)不是分解成一个个层面,而是把个体作为一 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故应对各学科的研究进行整合。 (2)不单是研究人本身如何发展,或是研究哪些 因素影响人的发展,而是要研究教育与人发展之 间的规律性联系,探讨教育如何转化成为个体素 质的过程和必要条件,教育如何有效促进人的发 展。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之间的关系,而 不是单纯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的。
(2)道德发展理论
•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 柯尔伯格(L. Kohlberg ,19271987)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1)前道德阶段(0~4岁) (2)他律阶段(4~8岁) (3)自律阶段(8~12岁
柯尔伯格( L. Kohlberg ,1927-1987) • 水平Ⅰ——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 • 水平Ⅱ——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 •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post conventional level)
二、个体发展观与教育的几个基本点
(一)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还是其中的一段时 间? 教育由过去的一个阶段,拓展到生命的全程(上推 到胎下延到死亡,人具有极大的可教潜能)。
(二)个体发展的动因是外铄,还是内生?
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
抑郁质
弱。感受
性高,耐 受性低。 极端内向, 多疑多虑, 敏感,孤 僻。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稳定性与可塑性 没有好坏之分 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 作效率。 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影响对环境适应 的难易。 影响健康
三、性格
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 支配的 干涉的 孩子的人格
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 的、顺从的
臆病、神经质、被动的、幼 稚的
娇宠的 拒绝的
不关心的 专横的 民主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 温和 自我显示、冷淡、乱暴的
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 酷的、自立的 反抗的、情绪不安定的、依 赖的、服从的 合作的、独立的、坦率的、 社交的等
二、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定义
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三、动机的产生
内部的需要;外部的诱因。
四、动机的种类
(一)性质: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也称驱力,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 2、社会性动机 是人类所特有的,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主要观点: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
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 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
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 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 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概述: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1.2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者。
1.3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发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伦理考虑。
1.4 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介绍发展心理学在教育、心理咨询和临床治疗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认知发展2.1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介绍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2.3 认知发展的测量:介绍认知发展的测量方法和评估工具。
2.4 认知发展的干预策略:介绍促进认知发展的干预策略和教育活动。
第三章:情绪和社会发展3.1 情绪发展的理论:介绍情绪发展的理论模型和情绪识别与表达的发展过程。
3.2 社会发展的理论:介绍社会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理论。
3.3 情绪和社会发展的测量:介绍情绪和社会发展的测量方法和评估工具。
3.4 情绪和社会发展的干预策略:介绍促进情绪和社会发展的干预策略和教育活动。
第四章:人格发展4.1 心理动力学理论:介绍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4.2 认知行为理论:介绍认知行为理论在人格发展中的应用。
4.3 人格测量的方法:介绍人格测量的问卷法和实验法。
4.4 人格发展的干预策略:介绍促进人格发展的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策略。
第五章:青春期发展5.1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介绍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包括性成熟和身体变化。
5.2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介绍青春期认知、情绪和自我认同的发展。
5.3 家庭和朋友关系的发展:介绍青春期家庭和朋友关系的变化和影响。
5.4 青春期问题的干预:介绍应对青春期问题的心理治疗和教育策略。
第六章:成年早期发展6.1 教育与职业发展:探讨成年早期个体在教育和职业领域的选择与发展。
6.2 情感关系的发展:分析成年早期个体在情感关系中的发展,包括恋爱、婚姻等。
(完整版)第四章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人格的概念及构成,进而宏观把握学前儿童人格的基本知识。
2、熟悉学前儿童人格的主要结构,即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和组成成分。
3、掌握塑造学前儿童人格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进而在实践中运用。
技能目标1、辨别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
2、掌握并灵活运用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方法和途径。
3、把握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关键点和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指个体对环境事件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的特征,包括活动水平、易怒性、恐惧性和社交性等方面影响气质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一)传统的“四类型说”这个类型说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认为人类气质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1、多血质特点:比较外倾,善于交际,比较有精力,灵活性比较高比较变通,情感易于变化且不持久,适应能力比较强,也容易接纳来自外界的环境因素,可塑性最大,兴趣比较广泛,办事效率高,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心。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2、胆汁质特点:比较外倾,但相对比较刻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占主要优势,反应速度虽然快但不够灵活,情绪容易激动、不容易遏制;但持续时间不长,行为比较敏捷,客服困难时意志力比较强,但注意力容易起伏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3、黏液质特点:比较沉稳、镇静、有耐心,自制力也比较强;但比较刻板,能够埋头苦干,但不容易适应,也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比较内倾,情绪兴奋性较弱,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特点:比较内倾,反应速度比较缓慢,多愁善感,不善交际,尤其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对消极事情比较不安,并且难以安静,不容易接受外界的环境刺激,但感情比较细腻、隐晦。
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一)需要及其种类1.需要的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基本内容: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探讨,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2)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3)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4)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内部驱力;(二)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两个层次(1)比较原始的三种驱使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2)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三、兴趣概述(一)兴趣及其种类1.兴趣的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情绪,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2.兴趣的种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3. 引导学生讲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5.青少年心理学.人格、自我
自尊的发展
通常,自尊在青春期下降20多岁时上升,30多岁平稳。 通常,自尊在青春期下降20多岁时上升,30多岁平稳。 20多岁时上升 多岁平稳 研究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自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 研究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自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 初二的学生自尊开始极其显著的降低; 初二的学生自尊开始极其显著的降低;
4)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控制力获得进一步发展,并不完善。 自我控制力获得进一步发展,并不完善。 小学生的自控力多表现在对权威人物的遵从上; 小学生的自控力多表现在对权威人物的遵从上; 初中生可一定程度上通过自我安排来自我控制; 初中生可一定程度上通过自我安排来自我控制; 高中生关心自控问题, 高中生关心自控问题,能实行自我教育 促进学生的自控力应与提高其责任感相结合, 促进学生的自控力应与提高其责任感相结合,并教授一些具 体方法。 体方法。
第四章 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概述 二.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特点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特点 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
一.人格的概述
1. 人格指促进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 人格指促进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内在的心理特征系 统。 或个人持续的个人特质;一贯的个人特点。 或个人持续的个人特质;一贯的个人特点。
5)自我认同的形成
四种自我认同状态: 四种自我认同状态 自我认同完成: 自我认同完成:经过探索后对自我选择的价值观和目标有了 承诺,能感受到幸福感; 承诺,能感受到幸福感; 自我认同延迟:未做出明确的承诺,还在探索; 自我认同延迟:未做出明确的承诺,还在探索; 自我认同早闭:未经过探索而形成承诺,接受权威人物; 自我认同早闭:未经过探索而形成承诺,接受权威人物; 自我认同扩散:没有探索,没有承诺,缺乏明确方向。 自我认同扩散:没有探索,没有承诺,缺乏明确方向。 有些人的自我认同需经历数次:延迟-完成 延迟-完成的循环 完成-延迟 有些人的自我认同需经历数次:延迟 完成 延迟 完成的循环
第四章-大学生人格培养 PPT课件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 Th每em一e种Ga文lle化ry都is试图 过世世代代而积累起来 a D塑e造sig它n 所Di崇git尚al的人
的T,陶he冶m着eG一al个ler人y 的is 民族 Co格nt特en征t &。为了使自
性a。Design Digital
Co己nt延en续ts和m发all展起来
2020/3/31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1
一: 探索个人气质
修炼内功 增强人格魅力做自己 —大学生人格培养
气质与职业活动、职业选择
• 一方面是要使个人的气质特征适应于职业 活动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在选拔人才和安 排工作时应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2020/3/31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2
学校教育对人格形成和定型有 深远的影响。(学校德育、校 风、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班 集体、同伴关系等
美育使学生掌握 审美知识,形成 一定审美能力, 通过对美的理解 和欣赏,正确区
分美丑、真假、
高尚低级、文明
学校德育 智育使学 体育不仅使学生 野蛮、形成审美 使学生形 生掌握系 掌握运动技能, 情操
成一定的 统科学文 也能培养意志力
社会文化
一个人的人格必定具有两个基础:遗传生物基础、环境基础
灵顿认为:早期经验
文 对人格有延续的影响,
化 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 由此,形成了这样的循环:
因 素 如 何
由文化塑造而成的, 同一社会儿童的类似 的早期经验导致类似
塑 的人格形态的生成
造
基 本 的
习惯
制度化 的子女
相似的 早期经
类似 的人
人
风俗 训练方 验
2020/3/31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6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习题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一个人的发展过和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就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2.人的身体发展是按着“从头部向下肢”和“从身体的中心向边缘部位”进行的,儿童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等。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3.童年期学生的思维持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
而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己有很大的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
到了青年初期,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深刻而稳定,理智感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B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4.有的儿童身心某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己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才能出现某些特征。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5.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这反映了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 A )。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6.在教育工作中,应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在学生身心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这反映了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D )。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7.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和研究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做好因材施教工作。
这反映了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 C)。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应8.在教育工作中,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所有所不同。
第四章 人格
西方
“心灵”、“灵魂”、 “气质”等
人性论:
1人性本善——苏格拉底 2灵魂不死——柏拉图
3灵魂是“形式”,肉体是 “质料”,形式决定质料
——亚里士多德
一、效率差异与风格差异
活动效率差异主要是指能力与智力,它涉 及处理事物。
活动风格差异主要讲人格。
二、风格差异的先天性与后天性
来自先天方面的差异属于气质差异, 气质具有先天性。
人格整体的功能
认知
(信息的获取 与处理)
情绪
(情绪的反应 与适应)
人格 功能
动机
(行为的动力 与目标)
自我
(自我的统合 与完善)
三、质的差异与量的差异
质的差异——指不同维度或结构的差异。
量的差异——指同一维度或结构的内部 差异。
第二节 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 ◆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
人格的动力
人格的健康与改变问题
1.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阿德勒:“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iority) 《自卑与超越》
荣格的人格理论:将直觉、感觉、情感和思维这四种机 能与内倾和外倾两种定势组合,形成八种人格类型。 埃里克森:在接受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论。《生命周期的完 成》 霍妮(Karen Horney):“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 《我们内心的冲突》
弗洛姆的社会人格论:社会性格和个人性格《逃避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能力测验
• 韦氏智力量表的离差智商是以100为平均数、15 为标准差的一种标准分数,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 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计算公 式如下: • IQ=100+15Z • Z=(X-X)/SD
• 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表示个体测验得分(原 始分数),X代表相应年龄群体平均分,SD则为群 体得分的标准差。比如某人测验得分为100,群 体平均分为90,标准差为5,那么,Z=(100— 90)÷5,Z为2,此人的IQ为100+1 5 X 2=1 30.
• • • • 1.先天素质的影响 2.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社会实践
六、能力的培养
•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的方法, 正确处理精讲与多练的关系。 •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 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 (提示:本部分可能考简答,属于软知识, 没有固定答案。)
第四章 人格发展与教育
2012年本章共考12分,其中选择 题6分,填空题1分,简答题5分。
2012年真题
• • • • • • • • 1.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 )。 A能力 B气质 C 性格 D兴趣 2.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是( )。 A 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B 斯坦福-比纳智力测 验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 D 瑞文智力测验 量表 3.某一测试在多次施测之后所得分数的稳定、一致性程 度为( )。 A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区分度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最低需要层次是生理 的需要,最高层次是 。 5.简述影响个体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二、能力的分类
•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认知能力、操作 能力与社交能力。 •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即智力。 •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项活 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实验能力等。 •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 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
三、兴趣
• (一)兴趣的概念 • 兴趣是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力求认 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表现为从事某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 绪反应。(填空、选择) • (二)兴趣的分类 : • 1.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 兴趣 • 2.根据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 趣
• 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 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叫做能力。它是人顺利 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 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 件。 •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 能。 • 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二、能力的分类
(选择、填空频率高)
•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 根据能力适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 殊能力。 • 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 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 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 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 特殊能力则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的综合,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 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三、智力理论
•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考填空题) •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论。 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 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 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形成的智力因素 总共有150种(5×5×6),其中每一种智力因素 都是一个特殊的能力。操作真正代表着智力的 高低。
一、人格的概述
• 3.整合性 •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 致性,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当人格的各个方面协 调一致时,就会出现健康的人格。否则,就会产 生心理冲突。 • 4.功能性 •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 命运。 • 5.社会性 • 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只有人才 有人格。
三、兴趣
•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 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 •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 • 不同班级的学生兴趣不同,同一个班级的 学生的兴趣也有差异,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必须因材施教。
一、能力、才能和天才的概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审美的需要
成长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缺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二、动机
• (一)动机的概念 •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 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选择题) • 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 动人行动的内在原因。 • (二)动机产生的条件(即影响因素) • 1.内在条件是需要 • 2.外在条件是诱因 • 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 为诱因。
三、智力理论
• 智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 机结合,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 力等成分,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 目前广为流行且影响深远的智力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考填空或选择) • 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化的能力,他称这种能力为一 般因素“G”。 G因素代表一个普遍而概括的能力,参与所 有的智力活动。 一个人智力高低 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 • 斯皮尔曼还指出,在G因素之外,人的智力活动中还存在着 被称之为特殊因素“S” ,它代表一个人的特殊能力,只在 某些特殊方面(如绘画、唱歌等)表现出来。
一、需要
•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011年考材料分析 题,2012年填空题) • 1.马斯洛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把人的 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 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叫缺失 需要,后三种为成长需要。 • 2. 需要的出现有一定的次序,低级需要的完全或部 分满足是高级需要产生的基础。 • 3.马斯洛看到了低级需要对高级需要的影响,有很 大的进步意义,但没有看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 调节作用。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
一、需要
• (一)需要的概念 •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 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 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 映。它通常以主观上的一种缺乏感或丰富 感而被人体验,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
一、需要
• (二)需要的种类 •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分类。一般地说,需要可以按其 起源和对象来分。 • ①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先天的生理 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 ②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 精神需要。
Hale Waihona Puke 四、能力测验• (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了解) • 特殊能力测验。是指针对于某一种特殊能力所包 含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测量。测验性质介于成就测 验和能力测验之间,其内容和相应的职能也和职 业训练的重点相一致,而测量的目的在于了解个 体在此专业领域的既有水平,以及预测个体今后 在此专业领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常见的特殊能 力测验主要有音乐能力测验、美术能力测验、机 械能力测验、飞行能力测验。
三、智力理论
• 3.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填空、选择) •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 晶体智力。 •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禀 赋。一般20岁后流体智力达到高峰,30岁以 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 晶体智力则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 力。晶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 发展起来的。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四、能力测验
• 创造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是比较晚发展起 来的测验。从50年代末期开始,在吉尔福 特提出创造力理论后,心理学家考虑过去 的智力测验在这方面的不足,编制了着重 测量发散思维的创造力测验。主要有南加 利福尼亚大学分散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 思维测验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等。
五、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概述
• (一)人格的概念 •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 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 人格包括气质、性格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一、人格的概述
• (二)人格的特征(注意理解,选择题) • 1.独特性 •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先天和 后天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完 全相同。 • 2.稳定性 • 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改变比较困 难。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人格的稳定性。
二、能力的分类
•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模仿能力和 创造能力。 •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 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模仿是动物和人类的一 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 创造能力则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 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 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 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
三、智力理论
• 4.多元智力理论(2010年曾考选择题,重点) •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该 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言语智力、数学-逻辑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 智力和自知智力等成分组成。 •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这几种智力成分,但是 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不同,因而其优势领域不同。 •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育教学中要给每个孩子提供 表现的机会,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多元化,因材 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