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养生的基本法则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养生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基本原则1. 养生的重要性说到养生,大家肯定想,哎,养生就是保命嘛!其实不止如此,养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智慧的体现。

古人早就说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说,咱们得好好对待自己。

这就像爱护一件宝贝,要小心翼翼,不能随便折腾。

黄帝内经里面有很多养生的法则,这些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经过无数个岁月的沉淀,值得咱们好好学习。

2. 顺应自然2.1 天时地利首先,养生得顺应自然,天时地利可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咱们要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家可以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自然的气息,别老窝在家里。

夏天的时候,可得注意降温,喝点凉茶,别让自己中暑了。

秋冬的时候,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适当吃点温补的食物,像羊肉、鸡肉啥的,热乎乎的,整个人都暖和。

2.2 适应气候而且啊,气候变化也很重要,春天多吃青菜,夏天可以多吃水果,秋冬的时候则要多吃点肉。

食物的选择跟气候息息相关,就像天上飞的鸟儿,冬天往南飞,春天再回来,咱们也得跟着大自然的节奏来,别跟风逆行。

3. 养心养性3.1 心态的调整再来说说心态,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事,心理的健康同样重要。

“心宽体胖”这句话就很有道理。

大家都知道,压力大了容易生病,所以保持一个好心情,笑一笑,十年少,实在是个绝招。

别总是想着那些烦心事,学会放下,别让小事搅了心情,活得轻松一点,谁还不是个孩子呢?3.2 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要有积极的态度,适当运动,健身房、跑步机,哪怕是饭后散个步,都是对身体的投资。

试着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比如学个乐器、画画啥的,别让自己闲着。

记住,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生活才不会变得乏味。

养生不仅仅是吃好喝好,更是一种心态的调整,让生活充满色彩。

4. 饮食与作息4.1 健康的饮食饮食方面,黄帝内经提倡的可多了。

要讲究饮食的均衡,五谷杂粮要吃,蔬菜水果更是不能少,像个大厨一样,把各种食材搭配得当,既好看又好吃,简直就是吃货们的梦想。

颐养天年的养生法则

颐养天年的养生法则

颐养天年的养生法则老年群体属于社会较为特殊的人力资源,是珍贵的财富,其社会阅历和生活、工作、学习经验丰富,有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渊博,有的尚能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起到引领和指引作用。

但按照生、长、壮、老、己的生命规律,许多人进入“六十第二春”和“古稀之年”后,功能状态会逐渐有所衰减,更加需要养护、提高或维护生存质量。

许多学者、大师传授了不少养生经验和“法宝”。

愚者不才认为:养生不可能做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基本原则,平和心态、顺应自然、调和平衡。

法天则地,顺应自然天地之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

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按照日月星辰运动而形成的自然规律,顺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须要按春夏秋冬四时规律调和、调摄精神。

春三月,主生发,多风,与人体肝气相应,故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发生,防止春瘟,不忙减衣,慎避风寒,夜卧早起,多行户外,重在养肝护肝,除应重视预防季节性多发病,如流感、流脑、病毒性肝炎、肠道疾病外,尚应注意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狂犬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应火之义,主长,与心气相应,阳气易耗。

应顾护阳气,注意养心,避免损伤心气,就凉避暑,不要贪凉,并防湿困脾胃、暑湿感冒或高温中暑、皮肤病变、乙型脑炎等多发病。

秋三月,“天气肃杀,地气清明”“燥邪当令,与肺气相应”。

其时阳气暂收,阴气暂长,主收主敛。

气候变化将经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个阶段。

养生重点是防燥护阴,养肺为先,使肺气得平,并应调气安神。

起居上应早卧早起,衣着上应按初秋、中秋、晚秋三个时段及时增减。

初秋、中秋时段应重点防治乙型脑炎、肠炎、痢疾等疾病;深秋时节应重点防治肺炎、肺部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肺系疾病。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适应自然规律“人与天地相应。

”(《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1、避免不良刺激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

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

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

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节男女两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赋予的本能,是人类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而且男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自然地产生性行为的欲望,这是肾中精气充盈的表现。

性生活适当,不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同时对民族的繁衍昌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医家未有不重视性生活者。

中医养生守则

中医养生守则

中医养生守则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和传承。

中医养生守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中医理论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来调养身心,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守则,供大家参考。

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基础,应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原则。

饮食应多样化,注重平衡营养,适量摄取谷类、蔬菜、水果、禽肉、鱼类等食物,少食油腻、辛辣食品,避免暴饮暴食。

2.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利于身心健康。

应尽量保持每天固定的起床和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3. 精神调养:情绪稳定、心态积极对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学会平衡情绪,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乐观心态,通过冥想、太极拳等方式来调节心情。

4. 运动养生: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推崇“运动养阳”,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坚持每天或每周进行一定量的运动。

5. 中草药养生: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用于调理身体和预防疾病。

在中医养生中,经常使用一些具有补气、养血、益肾等功效的中草药,但使用草药应谨慎,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6. 穴位按摩:经络穴位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平时可以自行按摩一些经络穴位,如太冲穴、内关穴等,起到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7. 合理用药:在感冒等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中,可以尝试中药治疗。

但是要注意正确使用药物,严格按照中医师的指导来使用,避免滥用药物或产生不良反应。

8. 避免过度劳累:中医认为“久疲成邪”,长期过度劳累易导致身体虚弱和免疫力下降。

在工作和学习中,需要注意适量休息,避免疲劳过度,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总之,中医养生守则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来维护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重要的是坚持养生的原则和方法,适应个体差异,并在需要时咨询中医师的指导。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变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心态,延长生命寿命。

养生的基本原则如下:
1. 科学养生:养生应该遵循科学原理,不能信口胡说或迷信。

2. 个性化养生:不同人的体质和状况不同,因此养生方法应个性化。

3. 从饮食调理开始:饮食是养生的最重要的方面,营养均衡的饮食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4. 应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按时作息是养生的基础。

5.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调节内分泌等,但不能运动过度或受伤。

6. 调节心态: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乐观的情绪会对养生有很大的好处。

7. 预防疾病:养生应该着眼于预防疾病,注重保健,而非仅
仅在疾病发生后进行治疗。

8.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压力等。

以上是养生的基本原则,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要注重科学、合理地进行养生,避免盲目跟风或迷信养生方法。

中华养生法则

中华养生法则

中华养生法则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自然法则,就是顺其自然、调节自我、生命之本。

道法天地与自然;“道”宇宙的“源”“道法”取自于自然,用之在自然。

道家养生法则自然而然,其认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避免外邪的入侵。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五行论,调理阴阳、疏通经络、健康一生。

遵循阴阳五行生化之变化的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身心合一:身心合一养正理念,调理养心、滋补养正、容颜永驻。

“虚则补之,损者益之”(虚者,需要也。

损者,少也。

)的养正观念,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过中医指导通过“寓医于食”即将食物赋予药用,将药物作为食物,药食同源,促进人体机能对能量的吸收、补充,达到人体能量的平衡,以滋补强身、美颜抗衰,辅以治病。

《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门而铸锥,不亦晚呼?由此可鲜明地看出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一、武则天——权利漩涡中长寿的女皇唐朝(武周女皇)武则天享年82岁,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其一生接续李唐王朝的盛世之治,临朝称帝长达22年,加上协助高宗治理国家,实际上统治近50年。

对于在权利漩涡中劳心劳力却能驻颜、长寿的武则天,养生保健是其秘密之本。

武则天坐禅修道:太宗驾崩后,她曾到感业寺向佛三年,学到了很多佛家养生之法。

执政后常与僧、道往来,研究修养之道。

日理万机之暇,常坐禅修道,调养身心,消除疲劳,清神明智。

另外,武则天对药膳饮食也有要求,而且专设御医供其健康保健,这是武则天驻颜、长寿之谜。

二、梁武帝——耄耋之年征战沙场南北朝的梁武帝在位48年,到了80岁还上阵征战。

其长寿之谜;梁武帝认为荤食是疾病的根源,他平时饮食“膳无鲜,唯豆羹粝而已,(豆腐)有时日止一食”其实就是吃素食和禁食养生法,以减少体内的毒素达到养生之目的。

养生的四大原则

养生的四大原则

养生的四大原则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以维持身心健康的状态。

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调整身体和心灵,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养生的过程中,有四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们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合理作息和心理调适。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大原则,并提供一些养生的实用建议。

一、均衡饮食均衡饮食是养生的基础,它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一个健康的饮食结构应该包括五大类食物: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和奶制品。

谷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应该占三餐的主食部分。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应该每天摄入足够份量。

肉类和奶制品则提供蛋白质和钙质等重要养分。

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还包括:每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等等。

通过均衡饮食,我们可以摄取到各种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养分。

二、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适度的运动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中青年人来说,每周进行3到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是必要的,如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等。

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合的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力度要适中。

此外,坚持运动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能一次三班五迟地做了几天就放弃,而是要建立起定期的运动习惯。

三、合理作息合理作息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

充足的睡眠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力量,增强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根据科学研究,成年人每天应该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并且最好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每天相同的入睡和起床时间,以调节生物钟。

在白天的工作和学习中,适当的休息也很重要,每隔一段时间停下手头的工作,进行适当的眼保健操或活动,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四、心理调适心理调适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内在因素。

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的风险。

健康养生法则

健康养生法则

健康养生法则健康养生法则摘自112岁老中医的临终馈赠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

一切法从心生。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像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第四章中医养生第一节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其后两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

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一、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合一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

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二)形神共养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

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

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三)动静互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具、动静结合、调养脾肾。

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具、动静结合、调养脾肾。

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具、动静结合、调养脾肾。

一、顺应自然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是会直接或者间接第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者病理反映。

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是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1、春夏季节,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运动,漫步于空气清新质地,舒展身形,使阳气更加充盛。

2、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玩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二、形神兼养养神:主要是指摄养人体内脏,肢体,五环九窍及经气血津液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三、动静结合动:包括劳动和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气机通常,气血调合,经络通达,九窍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静: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净,还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

只有心静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四、调养脾肾肾: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

肾中精气阴阳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肾气充足,则精神健旺,身体健康,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精神疲惫,体弱多病。

脾: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传输,才能化生为气血,营养与周身,维持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

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研究致病和导致早衰的原因和条件,并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

遵循这些原则,对于养生方法的制订、运用及其发展创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顺应自然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

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

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

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

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

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养生方式,它注重的是通过自我调节身心,达到保健、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中有许多基本法则,遵循这些法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持健康。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天和人是一体的。

因此在进行养生的过程中,应根据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节气和季节变化,调节自己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注意保护身体。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应该多穿衣服,保持体温,减少出门;而在夏季,人们则要注意保湿和防晒,避免暴露在阳光下过久。

此外,人们还应该根据四季的不同特点来选择食物,如冬季食用温热性食物,夏季则多吃清凉解暑的食品,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二、适量饮食适量饮食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之一。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效,因此在饮食中应该合理搭配,不要贪嘴过度,尤其是对于容易上火或肠胃不佳的人,更要注意饮食调理。

例如,过多的油腻食物容易导致肥胖、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要适当减少油腻食品的摄入。

此外,中医养生也强调要保持吃饭的规律,不过度饥饿或过饱,尤其是不能暴饮暴食。

还要注重食材的原料和烹调方式,选择天然、绿色无害的食材,避免食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的另一项基本法则是动静结合。

这意味着要保持一定规律的运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

但是,要注意运动量,不要过度运动或高强度运动,以免引起身体疲劳、受伤或心脏问题。

同时,中医养生也强调要保持心静,注重心理调节,通过喜剧、阅读、听音乐等方式让心情愉悦,达到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目的。

四、调节心情情绪的调节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一环。

人们的情绪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不同的心情会导致不同的疾病,例如愤怒会导致肝脏问题,悲伤会导致心脏问题,恐惧则会影响肾脏功能。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

养生的基础知识与原则

养生的基础知识与原则

养生的基础知识与原则第一章:什么是养生?养生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等手段,提高身体素质,延缓衰老进程,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长寿。

养生追求的是身心健康和平衡。

第二章:养生的基本原则1.均衡饮食均衡饮食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摄取适当比例的各种营养成分。

2.合理搭配食物食物之间具有互相影响和促进吸收的作用。

在餐桌上搭配合理,将不同种类的食物进行组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营养价值,并避免某些食材之间产生反应导致身体不适。

3.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对于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无论是有氧运动还是力量训练,都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和抵抗力。

但要注意适度,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肌肉拉伤或其他损伤。

4.保持良好的作息良好的作息有利于身心健康。

规律的睡眠、工作与休息安排,能够有效缓解压力、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新陈代谢。

第三章:养生的常见误区1.过度追求养生有些人为了追求养生,过分注重细节,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养生应该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享受生活。

2.迷信一些传统方法虽然传统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有效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传统方法都科学可靠。

在选择方法时要慎重,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判断。

第四章:养生小妙招1.多喝水水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每天饮用足够数量的水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排除体内废物以及保持皮肤湿润。

2.合理规划饮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健康状况合理规划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分的食物。

3.适量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或瑜伽等。

这些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和增强神经系统。

4.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养生非常重要。

避免焦虑和压力,适当寻找放松身心的方式,如听音乐、读书或与朋友交流等。

第五章:常见养生方法介绍1.中医养生中医注重调理人体阴阳气血平衡,通常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达到养生目的。

养生的要领有哪些

养生的要领有哪些

养生的要领有哪些养生的要领有哪些,想要正确养生维持身体健康,应该掌握技巧。

养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只要生命存在,就需要养护,那么下面详细介绍养生的要领有哪些。

养生的要领有哪些1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养生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饮食习惯:1、合理摄入营养物质: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避免单一食物造成营养不均衡。

2、控制食盐和油脂摄入:过量的食盐和油脂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建议适量摄入。

3、多吃蔬菜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促进消化、增强抵抗力。

二、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适度的运动对于养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1、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

2、瑜伽或太极:这些运动可以帮助身心放松,缓解压力,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3、力量训练:适度的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质。

三、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良好的作息时间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保持规律作息:尽量每天保持相同的睡眠和起床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尤其是睡前不要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3、睡前放松:可以尝试吃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牛奶、杏仁等,或进行深度呼吸、冥想等放松活动。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态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积极乐观: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的态度。

2、学会放松:平时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读书等,缓解压力。

3、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让生活更加丰富有趣。

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建议:1、维系亲情关系:与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共同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2、交朋友: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结交更多的朋友,尝试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第四章中医养生第一节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其后两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

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一、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合一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

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二)形神共养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

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

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三)动静互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养生的原则是什么呢

养生的原则是什么呢

养生的原则是什么呢养生之术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养生的原则是什么呢?想要知道吗?下面跟着店铺了解一下吧。

养生的原则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

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

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

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

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养身要注意的事项一、要睡好:最好是每天夜里十点前入睡。

子时前入睡,按子午注流的观点,子时气行至会阴穴,此时一阳生,如果此时前不入睡,不但一身之阳气受损,主要是会致使肾阳日亏。

睡好子时觉,肾阳必渐旺。

二、要坚持运动锻炼:运动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最好的运动有游泳和远足,我尤其推崇远足,与三五知己日行万米,边走边说笑,心身并悦,也不劳累,关键是运动量够。

三、放松精神:主要的办法是练太极拳或静坐。

只要常练这些东西,你的人生观也会逐渐变化的。

四、一些具体的锻练法:(1)摩腹法,就是围绕着肚脐转圈比较用力的推摩,先左手顺时针三十六圈,后右手逆时针三十六圈,此法可以补五脏,助水谷运化,当然可以壮阳了。

养生的基本原则ppt课件

养生的基本原则ppt课件

不妄作劳:是指不要过度的劳累,劳累过度要伤
人体正气的。劳包括房劳过度、劳力过度和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伤精、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神。精气 神中医称为人身三宝,过则伤人正气,不妄作劳,就 是不要伤人体正气,反之就。是要保养人体正气,
1.保精护肾; 2.调养脾胃
.
二、具 体 解 释
《二十四节气歌》
春 雨 惊 春 清 谷 天,夏 满 芒 夏 暑 相 连,
五禽:牛、羊、猪、狗、鸡;

五菜:葵菜、豆叶、韭菜、野蒜、葱,现指各类蔬菜。
.
二、具 体 解 释
起居有常,即生活要有规律。
这里包括两层含义:养生应该有固定的起居和生活 规律;而且这种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必须持之以恒。
1.作息要有规。律; 2.提倡睡子午觉; 3.保持二便通畅; 4.持之以恒
.
二、具 体 解 释
养生 基本原则
.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黄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立雨惊春清 谷 春水蛰分明 雨







夏满种至暑 暑
秋 处 露 秋 寒 霜 降,冬 雪 雪 冬 小 大 寒。
立处 白秋 寒 秋暑 露分 露
立 小 大冬 小 大 冬 雪 雪至 寒 寒
返回
.
2、顺四时饮食
吃也要顺应四时的不同变化 来吃,吃应季食物,有助于 养生。
.
3.顺四时起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
2、体质有异: 三阴三阳划分法: 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 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 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 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调养脾胃的方法
调养脾胃 饮食调节 药物调养 精神调摄 针灸按摩 气功调养 起居劳逸
庄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 而不知为之戒也。” 保精护肾,在于培补精气,协调阴阳; 调养脾胃,在于增强运化,弥补元气。 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全身形、 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三、清净养神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内经》) 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内经》) 清净,为天下正(《老子》)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内经》)
脏腑、气血、 精气的生理运动
脑力、体力活动 和体育运动的总和
“内在运动” 维护生命机能的 “供给性”运动
“外在运动”
保持生命活力的 “消耗性”运动

系统论和控制论研究认为,生命经常处于对称、 系统论和控制论研究认为,生命经常处于对称、协 动态、稳定、平衡状态。 调、动态、稳定、平衡状态。 人体的对称失调、失衡、 人体的对称失调、失衡、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 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保养正气乃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正气旺盛,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正气虚弱,精神不振,多病早衰。
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 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 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 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医宗必读·脾 为后天之本论》)
一、保精护肾
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 一、狭义之“精”
《图书编·肾脏说》云:“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即明确指出肾精 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 《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 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 《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 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二)守神全形
“神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①清静养神: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 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 ②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 关系相协调。 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 锻炼。 ④节欲养神:虽说性欲乃阴阳自然之道,但过度则伤精耗神、节欲可保精全 神。 ⑤修性怡神: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 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 陶冶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三、动静结合的养生生保健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 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 重在养形。 “生命在于运动”——动以养形 “生命在于静止”——静以养神
千年王八万年龟, 千年王八万年龟,龟长寿的奥秘
现在,科学家们从龟的生活习性、生理机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龟的长寿之谜初揭开谜底: 1)根据动物学家和养龟专家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以植物为生的龟类的寿命,一般要比吃肉和杂食的 龟类的寿命来得长。譬如,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岛屿上的家龟,以青草、野果和仙人掌为食, 寿命特别长,可活300岁。 2)龟有与众不同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乌龟有一副坚硬的甲壳,使其头、腹、四肢和尾都能得到 很好的保护,以免受外界的伤害。同时,乌龟还有嗜睡的习性,一年要睡上10个月左右,既要冬眠 又要夏眠,这样,新陈代谢就显得更为缓慢,能量消耗极少。 3)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和动物的细胞中,有一种关于细胞分裂的时钟,它限制了细胞繁殖的代 次及其生存的年限。人的胚肺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到50代时,就再难以往下延续了,而乌龟可以 达到110代,这说明,龟细胞繁殖代数的多少,同龟的寿命长短有密切的关系。 4)动物学家和医学家检查了龟类的心脏机能,龟的心脏离体取出后,竟然能够自己跳动24小时之久, 这说明龟的心脏机能较强,这对龟的寿命起重要的作用。 5)科学家认为,龟的长寿与它的呼吸方式也有关系。龟因没有肋间肌,所以呼吸时,必须用口腔下 方一上一下地运动,才能将空气吸入口腔,并压送至肺部。还由于它在呼吸时,头、足一伸一缩, 肺也就一张一吸,这种特殊的呼吸动作,也是龟得以长寿的原因。
二、动静互涵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
“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 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周述官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保 健等,都可以用生命体的动静对立统一观点去认 识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实践。 心属火,主动:肾属水,主静。只有“水火既 济”、“心肾相交”,才能保持正常生理状态。
第三节:动静互涵, 第三节:动静互涵,形神共养
一、动静互涵的哲学思想 动和静, 动和静 , 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 不同表现形式。 不同表现形式。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王夫之《周易外传》 动静互涵, 王夫之 《 周易外传 》:“ 动静互涵,以 为万变之宗” 为万变之宗”。 类经附翼·医易 医易》 天下之万理, 《类经附翼 医易》:“天下之万理,出 于一动一静”。 于一动一静
第四章: 第四章:养生的基本法则
第四章:养生的基本法则
一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
二 天人相应,内外合一 天人相应, 三 动静互涵,形神共养 动静互涵, 四 三因制宜,审因施养 三因制宜,
第一节:正气存内, 第一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保精护肾 清净养神 调养脾胃 慎避邪气
正气是生命之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遗篇刺 法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 论》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 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 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灵枢·百病始生篇》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衰抗老。 从治疗学上来看,调理脾胃的应用范围十 分广泛。它除了调治消化系统的疾病外, 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 妇科、五官科等方面的多种疾患,都可以 收到良好的效果。
归脾汤
药物组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 (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 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功效: 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主治: 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 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 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 有心脾血虚者。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 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一、保精护肾
二、广义的“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 之所摇动其精者皆是。”(清·吴鞠通《温 病条辨》)
保精护肾的方法
调养肾精 节欲保精 运动保健 导引补肾 本,气血生化之源。 《景岳全书》:“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 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 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脾胃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 非胃气不能滋”。 “内伤脾胃,百病丛生”。
四、慎避邪气
邪气:外在的致病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疫、食、虫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内经》) 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 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 大病必死。(《内经》)
第二节:天人相应, 第二节:天人相应,内外合一
一、积极主动,顺应自然 二、协调内外,调内为主 三、因时之序,顺应天时 四、异法方宜,适应地理
笑话: 笑话:药渣
从前,有一个皇帝。 一日,他巡视后宫,发现妃子们各 各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皇帝很着急,立刻叫宫内的太医 前来诊治。一个月过去了,不知何故,妃子们的病还是不 见半点起色。 皇帝决定向天下发榜召集神医进宫给妃子治病。这天,一 个人来到皇宫主动提出治病。半个月过去了,皇帝再次巡 视后宫。只见妃子们又如往昔一样,各各神色妩媚,体态 娇人。皇帝大喜,决定重赏并大宴这个神医。 皇帝回宫经过后宫时,突然看见后宫大门处躺着许多陌生 的男子,各各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皇帝怒问:“此乃何 人?”神医答曰:“小人为妃子用药后剩下的药渣也!”
从性格来说,内向型的人练动功,外向型的人练静功。 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 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 可逐步增加动功。 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有利于入 睡。 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 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二)动以炼形
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 郁” 《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 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张子和《儒门事亲》)。 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岐伯曰:成败倚伏 生乎动,动而不已, 则变作矣。帝曰:有 期乎?岐伯曰:不生 不化,静之期也。帝 曰:不生不化乎?岐 伯曰:出入废则神机 化灭,升降息则气立 孤危。故非出入,则 无以生长壮老已;非 升降,则无以生长化 收藏。” 《素问·六微 旨大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