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岳麓版历史一轮模拟演练:第34讲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word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word文档

3、板书小结。
第 6 页第 6 页
学习效果评价
1、当堂评测,利用网络平台设置当堂评测试卷,学生使用 IPAD 做题,及时分析数据讲评。 2、课后反馈,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学生自评,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及生成性问题。
教学反思
1、技术应用还不够纯熟,四中网校平台应用的一些细节不熟悉,影响到课堂的流畅性。 2、课堂教学时间把控稍有偏差,导致最后的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比较仓促,当堂评测没能在课堂进行。 3、从“吴淞铁路”拆建的案例出发,精选有冲突性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思考,有利于学生历史 思维能力的提升,小结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四次调查,四个不同结果,从这个案例中间能获得 怎样的历史认识就更好。
(二)教学方法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和航空 邮政和电信 改变生活方式 推动经济转型 促进城市化进程 推动观念进步
近代化
教学过程
第 1 页第 1 页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从最近的公共自行车说开去。
导 入
2、出示“上海四洋场马路胜景图”,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传统与近代的交 通工具。 1、出示英国铁路发展以及在尝试 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材料,谈话引导 学生分析。 1870 年,英国铁路通车里程长达 15500 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 70%以上。至此,英国很少再有远 离铁路交通线的地方了,囊括全英 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古尔维西, 《铁路与英国经济》
第 3 页第 3 页
后不能自已之事,吴淞则非其地。 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
4、依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沈 葆桢拆除吴淞铁路的原因。 利用 IPAD 技术, 在解读四组史料 后进行四次同题 调查,展示选择结 果,学生思考解释 每次不同选择的 原因,教师及时点 拨引导,最终认识 到半殖民地下的 中国维护国家主 权和近代化之间 二律背反的苦涩; 体会到中国自主 建设铁路延伸之 艰难;学习以审慎 的历史眼光评价 参与课堂调查 对沈葆桢拆除铁路一事,你的 态度是 A.反对,不该拆除。 B.支持,应该拆除。 C.不理解,但沈思想守旧愚昧。 D.有疑惑,拆除或有合理之处。 历史人物和事件。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唐山机务段火车头纪念碑上镌刻一行文字:“中华铁路,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机车编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

”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唐胥铁路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龙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C.中国修筑铁路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技术D.中国铁路修筑过程艰难曲折2.周积明在《最初的纪元》中写道:“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占总比率的14%。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①甲午战争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占54%。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B.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C.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D.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4.20世纪20年代初是上海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上海市区交通秩序混乱亟待改进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5.水上运输的近代化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组成部分。

关于近代水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前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就开始起步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C.我国轮船运输主要吸收了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随着经济的发展,轮船在民国时期已在内陆省份普及6.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

岳麓版高中历史 近代史新潮流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专题测试-word文档资料

岳麓版高中历史 近代史新潮流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专题测试-word文档资料

岳麓版高中历史近代史-新潮流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专题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B.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C. 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领先国际水平D. 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2.右图为《点石斋画报》描绘的某仕宦家庭春游的场景。

对该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 节日休假已成法定② 等级身份差别依然存在③新旧交通工具并行④ 城市亮化悄然兴起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共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

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

这反映出()A. 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B. 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C. 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D. 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4.下列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5.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

”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有()①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②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④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6.近日,一本距今80多年前的青年男女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吸引了从多网友眼球“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月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

高中历史 能力达标检测(十三)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能力达标检测(十三)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能力达标检测(十三)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X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2.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某某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3.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4.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对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杂志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5.19世纪的某某仅是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无人开设木行,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什的;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某某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中心。

材料最能说明(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促进了某某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6.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X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而在清末流行的竹枝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申江好,男女不防嫌。

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怜非常挤”。

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A.交通工具 B.社交场合C.男女合校 D.男女合演7. 20世纪初,实业家X謇要了解全国各地的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通过了解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了解8.下表列举出的是近代某某租界的生活情形,对这些生活情形解释不正确的是( )A.B.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C.中国日益文明富强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练习:交通与通讯的变化Word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练习:交通与通讯的变化Word版含答案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互联网 B.轮船航运业C.电报业 D.大众报业【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在当时还没出现,互联网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的初期,中国的互联网更晚;这里要注意题目中在1884年时,强调福建和上海价格的同步变动,当时最为迅捷的交通通讯工具应该是电报,其它BD项传播或传送的速度相对要慢,故答案为C项。

2.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南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初步建立后的运行规章,从中不难得出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所以答案选D。

3.据新华社2013年12月1日报,今天上午9时51分,高铁G420次从天津西站缓缓始发,开往秦皇岛,津秦高铁宣告正式通车。

其正式通车,意味着东北高铁网正式联入全国高铁网,将大幅缩短旅客往来华南、华东与东北间的旅行时间。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B .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C .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D .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具体考查交通工具(火车)带来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 三项表述客观,均是交通工具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正确。

而D 项“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不符合史实,是“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019年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7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019年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7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后限时集训(十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13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

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

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

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

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

”这从实质上说明()【导学号:75740108】A.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B.清末女子普遍放足C.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D.清末政府迫令放足C[世俗偏见与材料中“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不符,故A项错误;普遍放足与材料中“劝行放足”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可得出清政府移风易俗的政策,故C 项正确;政府迫令放足与材料中“劝行”不符,故D项错误。

] 2.(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D[材料信息“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伴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地是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 3.(2017·无锡高三期末)以妇女放足为例,早在1897年,上海便设立了全国性的不缠足总会,入会者多达三十万人,天足成风;而作为首都北京直至庚子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

2019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品复习课件:8.4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共24张PPT)

2019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品复习课件:8.4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共24张PPT)

考点一
考点二
(2)电报电信业的发展: ①清朝后期:1877 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②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才有改观。 3.意义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使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便捷。
考点一
考点二
பைடு நூலகம்
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二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交通的变化 (1)铁路: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1888 年,宫廷专 用铁路建成;1909 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2)水运: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3)航空:1918 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2.通讯的发展 (1)邮政业的发展: ①清朝后期:1896 年,设大清邮政局,后设邮传部。 ②民国时期:1913 年裁撤驿站,1920 年参加万国邮联大会,后撤销外国 在华的客邮。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
1.服装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后: ①西式服饰传入,引起服装变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③清政府不得不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 (2)民国期间: ①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②洋装促成中国服饰改良,如中山装和旗袍。
考点一
考点二
2.习俗 (1)“ 断发” 运动: ①1910 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②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革除此陋习。 (2)不缠足运动: ①清政府下令禁止缠足,但屡禁不止。 ②维新派倡导以不缠足为内容的女权运动。康有为与康广仁创立“ 不 缠足会” 。
第四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4讲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岳麓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4讲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岳麓版

2.1874 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 又名黄包车。在 20 世纪 20 至 30 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 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导学号 26812318 ( A ) A.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材料前半部主要叙述近代轮船
交通的优越性,后半部分叙说了该“小地主”让儿子离开私塾而到教会学校学
习西方制造的情况,“受此刺激”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也是主人翁观念变化 的转折点。A、B两项所述只是表面现象,与题干的“主要反映出”不符,C项 中“生活习俗”与材料不符,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处”,专门 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大清邮政局 ”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 (2)1896年,“ ______________ 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3) 民国时期: 1913 年,清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 年中国首次参加 万国邮联大会 ,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________________
台湾 架设了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 2.电信:1877年,福建巡抚在________
办电报的开端。
四、交通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 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 .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 彩。
[图解识记]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史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
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 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 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岳麓版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优秀ppt课件5

岳麓版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优秀ppt课件5

1、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 (1)遭到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 (2)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
2、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积极方面,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方便 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同时也造成旧式 陆运人的破产。
思考:铁路引进中国后,为什么遭反对?

1.请同学们看书回答有哪些反对的理由?

2.这些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这是新旧生产力的斗争问题,体现了
是愚昧守旧、盲目排外的顽固心理。
思考: 甲午战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大动脉 便于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 他们的势力深入中国的内地。
修筑铁路。
1911— 1949年
商路修筑权收 归国有,铁路 建设未入正轨
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时间 1876年 铁路 淞沪铁路 唐胥铁路 紫光阁铁路 地位
外国在中国建的第一条铁路
1881年
1888年 1909年
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第一条宫廷专用铁路
京张铁路
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有所发展,但不平衡
民国时期 杭江、同蒲铁路
交通
水运与航空
从驿传到邮政
变化所带来影响
通讯
一、中国近代的铁路

1.近代铁路出现的原因
( 1 ) 19 世纪中期以来,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先 进人物向西方学习,中国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而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 (2)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 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高中历史《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文字素材3 岳麓版必修2.doc

高中历史《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文字素材3 岳麓版必修2.doc

《交通和通讯的变化》【背景资料】1.张之洞议电报之利这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于国防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的奏折。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

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

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2.晚清汽船航运的发展在这段史料中记述了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的情况。

本邑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

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沙鱼,故有此名。

浦滨舳舻衔接,帆樯如栉。

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

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

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

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3.铁路国有,巩固国防这段资料说明民初要求铁路国有,兴办铁路,进而发展实业,巩固国防的呼声。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

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

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

路归国有,利在个人。

路归国有,利在国家。

在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

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

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

历史俱在,斑斑可考。

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

……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上海《民立报》1912年7月8~9日4.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情况民国十年,邑人穆湘瑶与南汇朱祥绂合组上南交通事务局,推举朱祥绂为局长,修筑上[海]南[汇]县道,由公司垫款筑路,与交通局缔结租路有轨行车契约,以三十年为期。

岳麓版 省优精品课件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PPT

岳麓版 省优精品课件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PPT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题】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 反对,列出的主要理由有: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招”; 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 亡国”。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阻碍因素包括( ) A.资金短缺,技术落伍 B.资金短缺,迷信思想 C.迷信思想,体制落后 D.技术落伍,体制落后 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官员认为修建铁路会导致天灾,由此可知 封建迷信思想阻碍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另一种理由是无法偿还因 修建铁路而产生的借款,最终会亡国,这表明阻碍中国铁路事业发 展的另一因素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故选B项。 答案:B



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开始筑路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 通车。 2.保路救亡 (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2)意识变化: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3)主要成就: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 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3.发展概况 到1911年,铁路大部分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 筑权收归国有。在近代史上,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探究点
当堂检测
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 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 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解析:提炼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以判断 这是对火车的描述。 答案:C
探究点
当堂检测
4.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 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共同的时代意 义是( )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 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 解析:两者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其共同的 时代意义是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B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节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素材包)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节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素材包)

第7节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探究点一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影响(1)根据史料一分析,汽车的传入对当时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探究点二影响近代中国通讯业发展的因素【史料应用】(1)史料一体现近代邮电事业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指出清政府对电报事业态度的变化历程。

(3)结合史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上述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课堂训练】1.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

这说明()A.修建铁路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2.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延缓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B.促进了人口流动与信息交流C.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D.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3.关于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的叙述,正确()①从根本上来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②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③发展缓慢,受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④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4.水上运输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组成部分,关于近代水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就开始起步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C.我国轮船运输主要吸取了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随着经济发展,轮船在民国时期已普及到内陆省份5.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导学号:72040084】A.电报业B.航空事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6.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A.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B.从北京乘坐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火车去张家口C.读报纸看了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的新闻D.乘坐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客轮游览长江一.【提示】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面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二单元第34讲
1.“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材料强调的是
导学号 26812319( C )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西方扩张对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只是客观上作用,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中国经济结构、思想以及政治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地强调西方殖民扩张过程在中国近代化起到建设性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2.表中史实反映出导学号 26812320( C )
C.中国吸收西方发明的重要成果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发明时间与传入上海的时间,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可知中国对西方发明接受进程逐渐加快,故A项错误;材料只以上海和成都作为东西部的代表,但是不仅仅局限于上海成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东西部都有西方发明的传入与吸收,故C项正确;材料中上海不属于内地,属东部沿海城市,故D项错误。

3.(2017·新课标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26812321( D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
符,A项错误,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

4.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

这表明导学号 26812322( A )
A.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B.“体用”观的分歧已初露端倪
C.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材料中“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说明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故A项正确;“体用”思想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 项错误;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不了政治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故D项错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26812323
提取材料中两条有关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信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说明:明代钟楼建筑的庄重、规范,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社会面貌;近代时钟的精确统一,
反映了工业文明社会的生产成果。

(2)信息:时间标准逐步趋向统一,近代中国逐步融入世界。

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近代西方文明影响中国;时间标准逐步趋向统一,体现了全
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解析]从图片尽可能多地提取信息,首先,时间上从明代的钟鼓到近代的时钟,反映了生产
力水平的提高。

图一明代钟鼓楼规范而庄重,是农耕文明的体现;而图二的时钟讲究精确,反映了工业文明的要求。

其次,中国的时间逐渐与世界时间同步。

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时间标准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注意答题时要先概括信息,再加以说
明,史论结合,且信息至少要两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