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储层非均质性
利用压力资料识别储层非均质性
底压力动态响应的多种因素。 关 键 词 :边 界元 ;非 均 质 性 ;压 力 资 料 ;渗 流 ;试 井
中图分类号:T 3 1 E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7 4 ( 0 0 60 8 -5 0 03 5 2 1 )0 —0 20
RES ERVOI H ETERoG ENEI R TY DENTI CATI I FI ON BY PRES SURE DATA
21 0 0年 1 2月
大庆 石油地 质与 开发
Per lum oo y a d Oi ed De eo me ti q n toe Ge l g n l l v l p n n Da i g i f
De .. 2 0 c 01
第2 9卷第 6期
V0_ 9 No 6 l2 .
LU C egj I h n .e’ i
( . iP o ut nTcn l yR sac stt o hn l Ole , ioe, og i 5 0 0, hn ; 1 Ol r co eh o g e r I tue fS egi i l Snpc D n y g2 7 0 C ia d i o e hni f d i n 2 Ga u t Sh o o u w s P t l m U i r t,C eg u6 5 , hn ) . rd ae col S t e e o u nv sy h n d 0 9 C ia o h t re f ei 1 0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井与多分支井技术
水平井技术
通过钻水平井,使井眼在储层中 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增加储层 的暴露面积,提高采收率。
多分支井技术
在主井眼中钻出多个分支井眼, 使储层中的油气通过分支井眼被 引到主井眼中,从而提高采收率 。
05
储层非均质性的未来研究方 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
电法勘探
利用电场和电流的分布规律,可以了 解地下岩层的电性特征,进一步揭示 储层的非均质性。
实验分析方法
01
02
03
岩心流动实验
通过测量岩心在不同压力 下的流体流动特性,可以 了解储层的渗透性和非均 质性。
岩石力学实验
通过测试岩石的力学性质 ,可以了解储层的应力分 布和变形特征,进一步揭 示储层的非均质性。
测井技术
发展高精度测井技术,获取井筒周围储层的详细 信息,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核磁共振技术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测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分 析储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数值模拟
建立复杂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 运移、聚集和开发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古生物分析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
测井分析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探测 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从而分析储 层的非均质性。
通过在钻孔中测量各种物理参数,可 以了解井筒周围地层的岩性、物性和 含油性,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开发效果不均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油藏中不同部位 的开发效果存在差异,可能出现部 分区域开发效果较好,而其他区域 较差的情况。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与分类
2、储层分布非均质性
★储层分布的复杂性
●多层储集体系(储层与隔层) ●单层储集体与侧向隔挡体的差异分布 ●储集体内部单元与夹层的差异分布
层次性 复杂性
渗流屏障: 阻碍流体运动的非渗透层(体) 隔层:垂向分隔不同砂体的 非渗透层。泥质岩类、盐岩等。 侧向隔挡体:侧向上隔挡两个储集 体的非渗透岩体。 夹层:储集体内部的、横向不稳定 的非渗透层。
(据Ambrose,1991,有修改)
2、储层分布非均质性
★储层分布的复杂性
隔层?夹层?侧向隔挡体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内涵
3、储层质量非均质性
储层质量: 储层储集与渗滤流体的能力
广义的 储层质量要素 孔隙结构 岩石物理参数 裂缝、溶洞 狭义
3、储层质量非均质性
★ 孔隙结构
√岩石中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 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官24
42 26
渗流屏障: 泥岩 成岩胶结 封闭性断层 渗流差异: 储层质量差异
石 油 大 学 ︵ 北 京 ︶ 地 球 科 学 系
141
官 104 断块孔一段 Ⅲ11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图
0 300 m
王24
王33 104-3
一 九 九 九 年 四 月
42 27
42 27
66-34 66-32 68-32
官 103 王1
66-36
68-36 69-37 70-30 70-32 72-30 69-35 70-36 70-34 72-32 73-31 72-36 73-35 73-33 104-2 71-37 72-38
42 26
74-20 76-18 78-16 80-14 74-22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5级资工)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提纲第一章1、名词解释:地质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调整井、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CT值、井斜角、井斜方位角、井号编排、钻时、钻时录井、岩心、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岩屑、岩屑录井、岩屑迟到时间、捞砂时间、钻达时间、套管程序、方入、进尺、补心高、补心海拔。
2、录井方法一般包括哪几种?3、影响钻时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根据钻时来判断岩性?4、现场上常用的荧光录井方法有哪几种?5、如何划分碎屑岩的含油级别?6、为什么要进行岩心归位?简述岩心归位的原则和步骤。
7、如何获取有代表性的岩屑?常用的测定迟到时间的方法有哪几种?8、在钻井中泥浆的功能是什么?泥浆性能包括有哪些?9、什么是泥浆的失水量和泥饼?钻井过程中对其作何要求?为什么?10、如何根据井号编排判断井别:渔浅1井、荆参2井、浩4 -3井、陵1井、沙36井。
11、泥浆显示分为哪几类?12、完井方法因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哪几类?13、如何根据泥浆性能的变化来判断油、气、水层和其它特殊岩层?14、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及信息?第二章1、概念:油气水的综合判断、束缚水、可动水、含油饱和度、相渗透率、增阻侵入、减阻侵入、地层测试、中途测试、跨隔测试、测试垫。
2、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低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低?3、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高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4、简述在碳酸盐岩双重孔隙结构中,基质孔隙系统和裂缝系统的主要区别。
5、说明钻柱测试压力卡片上不同压力段测试阀、旁通阀、封隔器所处的工作状态,标注压力卡片上各点所表示的压力。
6、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压力卡片才能供我们解释分析用?7、对几张典型的压力卡片进行初步分析。
8、简述低阻油层的成因。
9、简述水淹层的地质特征。
第三章1、名词解释:有效厚度、沉积旋回、细分沉积相、标准层、标准剖面、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测井相、地震相。
5.储层非均质性
4、砂体渗透率的平面变化
断层封闭性影响
影响大范围内的流体渗流:
• 大规模渗流屏障 • 大规模渗流通道
4、砂体渗透率的平面变化
(2)井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程度表征参数 ①井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Ki:第i个井点的砂体渗透率
Vk 1 n ( Ki K )2 n i 1 K
K:所有井点的平均渗透率 n
1、粒度韵律
(3)复合韵律
正、反韵律组合 复合正韵律:正韵律叠置
复合反韵律:反韵律叠置
复合反正韵律:上下细、中间粗 复合正反韵律:上下粗、中间细
(4)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在垂向上变化无韵律
三、层内非均质性
2、渗透率韵律及最高渗透层所处位置
• 渗透率大小在纵向上的变化所构成的韵律性 • 渗透率韵律模式: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 律、均质韵律
①砂体各向长度(米) ②钻遇率: 砂体连续性分级: 钻遇砂体井数占总井数的百分率
•
• •
一级:砂体延伸>2000米,连续性极好;
二级:砂体延伸1200~2000米,连续性好 三级:砂体延伸600~1200米,连续性中等
•
•
四级:砂体延伸300~600米,连续性差
五级:砂体延伸<300米,连续性极差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体,侧向连续性较差,密井网开发,井距大多在300米以下。
地层单元:小层、单层
一-二级
五级
三级
2、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
分层系数
层系内砂层的层数。表示方法:
分层系数=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钻遇砂层总 层数/统计井数 分层系数↑→层间非均质↑→油层动用率↓→油 层开采效果↓ 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苏里格气田储层非均质性
苏里格气田储层非均质性摘要: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岩性圈闭气藏,具“低孔、低渗、低丰度”的地质特征。
以苏里格气田东区z9区块为研究目标,利用实际地质资料分别对苏里格气田z9区块石盒子组8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盒子组8 段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都非常严重,垂向上的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要强于平面非均质性; 石盒子组8下亚段砂体最发育,在沿河道方向砂体的连续性较好,而在垂直河道方向上河道砂体较厚更叠频繁,连续性较差,致使层间非均质性最严重。
关键词: 砂体;夹层;非均质性; 储层; 苏东z9区块; 苏里格气田abstract: the surig gas field belongs to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with “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low abundance .”. surig east block z9 gas fie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actual geological data respectively 8 reservoir plane heterogeneity, intraformational and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study of surig gas field z9 block stone bo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area shihezi formation of 8 layer and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is very serious, vertical interlaminar and intrastratal heterogeneity is stronger than the plane heterogeneity; shihezi group of 8 low sub-member of zhiluo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continuous along the channel direction of sand body is good, but in a vertical channel the direction of channel sand body is thick overlapping frequent, continuity is poor, resulting in the most serious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keywords: sand body;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reservoir; su east block z9 gas field; surig中图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区域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境内。
5.储层非均质性解析
地层单元:小层、单层
一-二级
五级
三级
2、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
分层系数
层系内砂层的层数。表示方法:
分层系数=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钻遇砂层总 层数/统计井数 分层系数↑→层间非均质↑→油层动用率↓→油 层开采效果↓ 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3、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开发层系划分原则:
4、裘亦楠(1992)分类
我国油田生产部门通常使用的分类 分类角度:储层非均质性规模+油田开发生产实用性 (1)层间非均质性 层系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特殊类型层的分 布、层组和小层划分 (2)平面非均质性 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及非均质程度、渗透 率方向性。 (3)层内非均质性 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段位置、层内 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全层规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 值等。 (4)微观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指砂体孔隙、喉道大小及其均匀程度,孔隙喉道的配置关 系和连通程度。 这些性质直接影响油田开发过程中注入剂的驱替效率。
五、开发地震
三维地震 垂直地震测井(VSP) 井间地震
第三节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层间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
一、层间非均质性
砂层间差异→划分开发层系、决定开采工艺的依据
→注水开发中层间干扰和水驱差异
我国陆相湖盆沉积体系→层间非均质性比较突出 主要包括:
•层系旋回性
•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断层、裂缝特征
描述内容:
• 隔层岩石类型:泥岩、蒸发岩、其它岩类 • 隔层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 • 隔层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
储层非均质性调整技术
储层非均质性调整技术储层非均质性调整技术(调堵技术)技术原理通过注入无机复合调堵材料,选择性的对储层内部的无效大孔道进行有效封堵,达到对储层非均质性改善的目的,为改善驱油效果、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对大孔道的封堵处理,封堵了出砂孔道、重新固结松散砂岩,达到储层内控砂的目的。
技术特点1、调堵液对储层的选择性油、水的选择性:堵水不堵油;储层物性(孔隙)的选择性:选择无效大孔道封堵;储层亏空程度的选择性:储层亏空程度越高,封堵率越高;储层压力的选择性:储层压力越小,封堵率越高。
适合于笼统封堵作业。
2、良好的流变性封堵液是一种稳定的悬浮液,流变性为25毫帕秒左右,泵送条件优越,可以方便于储层深部调整。
3、抗温能力根据施工要求可以在适当时间控制固化,与孔道壁胶结、堵塞大孔道,固化后的抗温能力达到300度以上。
4、浆体性能密度:1.15~1.25g/cm3;流变性:25-35毫帕秒;稳定性:静置1小时上下密度差为0;可泵送时间:3小时~半月可随意调整。
技术应用范围1、复杂储层调堵:稠油油藏(热采);低渗透/超低渗透储层(压裂后裂缝);底水油藏;聚驱后(三元复合驱)砂岩储层(大庆油田);天然裂缝油藏(塔里木油田)。
2、复杂井型调堵:水平井固井完井;水平井筛管完井。
3、功能:调整注入剖面;调整产液剖面;控水;防砂。
应用效果截止到2014年为止,已在5个油田4类油气层推广应用。
在某油田蒸汽驱采油开展了7口井工业试验,其中2口井,接近2年的时间目前依然有效,产油量最高达到作业前的10倍,含水降低20%左右,到目前为止,产油量仍然是作业前的3倍;其余5口井作业后,间接受效井经采油厂确认10口井,平均产油量增加3-4倍,至今将近10个月的亦然有效。
某油田的超低渗透储层压裂后的裂缝堵水试验4口井;在某油田裂缝性底水油藏试验3口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堵水增油效果。
目前我正在某油田挑战聚驱和三元复合驱后的封堵课题。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概念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性。
(2)分类根据非均质规模大小、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分类。
——常按规模、大小分①Pettijohn分类(1973)Pettijohn对河流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10m砂体规模1~10m2层理规模10~100mm2孔隙规模10~100μm2②Weber分类(1986)Weber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不仅考虑非均质性规模,同时考虑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i. 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ii. 成因单元边界iii. 成因单元内渗透层iv. 成因单元内隔夹层v. 纹层和交错层理vi. 微观非均质性vii. 封闭、开启裂缝③Haldorsen分类(1983)Haldorsen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个级别:i.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砂粒规模(薄片)ii. 宏观非均质性:通常的岩心规模(岩心大小)iii. 大型非均质性:模拟网格规模(砂体)iv. 巨型非均质性:地层或区域规模。
④Tyler分类(1988,1993)Tyler对曲流河道、河控/潮控扇三角洲储层按非均质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分类图,划分出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i. 巨型尺度--油层组规模ii. 大尺度--建筑块模型(较大的网格单元)iii. 中尺度--岩相规模(较小的网格单元)iv. 小尺度--纹层规模v. 微尺度--孔隙规模⑤裘亦楠的分类(1987,1989)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规模)及生产实际,裘亦楠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i. 层间非均质性ii. 平面非均质性iii. 层内非均质性iv. 孔隙非均质性(3)主要研究内容①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
第五章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储层描述与表征是油气藏研究的中心,而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这是因为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当前,在油气藏开发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如何精确认识油气藏中储层的各种特征。
只有科学地、系统地、定量化的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特征,才能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效益,才能对开发井的位置作出最优化的选择,以及合理地设计出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案。
换言之,储层非均质特征的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评价油藏、发现产能潜力以及预测最终采收率的重要地质依据。
第一节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储层的非均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而均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才可以把储层近似地看作是均质的。
当然,海相储层非均质程度相对于陆相储层低,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储层,且绝大多数都采用注水开发。
因此,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对储层中油气水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运动的综合影响,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都出现了不均匀分布和变化。
总而言之,无论是碎屑岩储层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无论是常规储层还是特殊储层,其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在三度空间上往往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就是储层的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地下油气水的运动,提高油田采收率影响深远。
广义上讲:储层非均质性就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各向异性——Anisotropies)和各种内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结果: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储量、分布规律及勘探开发的布井位置;后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方式(如波及系数)、产能以及剩余油的分布。
储层建模:前者的研究结果是建立骨架模型;后则是建立参数模型。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邓 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当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参数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方向、尺度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表征方法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23—0001—03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和变化[1],是储层的普遍特性。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油气田的注水采收效果和最终采收率[2],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就成了揭示储层中油气运动规律,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的最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研究。
在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结果的诸因素中,除了储层本身外,最重要的就是参数和方法的选取。
但是储层非均质性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动态性决定了对其的表征研究必然带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参数与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主要表征参数和研究方法上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力图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繁多,总体上可划分为2类:一是单一参数,包括反映储层质量的单一参数和反映储层结构的单一参数,二是对多个单一参数进行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综合参数。
1.1 单一参数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一般都把渗透率的变化作为储层非均质性的集中表现[3],并通过求取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极比、极差和非均质系数等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概述
内蒙 古石 油化 工
5 9
储 层非均质性概地 质 录井 一 公 司 , 黑龙江 大庆 1 6 3 4 1 1 )
摘 要 : 随 着 油 田开发 的逐 步 深入 , 易驱 动 油气 已基 本 开采殆 尽 。藏 留在储 层 中的难 于驱 动 油气主 要 受控 于储 层 的非 均质 性 。 伴 随着 油 田开发 的新 方法和 新认 识 以及 非常规 归油 气藏的研 究 , 对 于油 田的 非均质 性研 究也 逐 渐深 入 , 本 文就 以往 的 文献 中关 于储层 非均质 性做 一 个 回顾 和 分析 。 关键 词 : 储 层非 均 质性 ; 渗 透率 ‘- 中图分 类号 : TE3 2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6 -7 9 8 1 ( 2 O 1 4 ) 1 7 —0 o 5 9 —0 2. ^ 储 层 非 均质性 的研 究开 始 于 2 0世 纪 7 O ~8 0年 代, 国际上 1 9 8 5 、 1 9 8 9 、 1 9 9 1 年 分 别 召 开 了 3届储 层 表 征 技术讨 论会 , 从 而 掀起 了储 层 研究 的热 潮 。 从 六 七 十 年 代 的沉 积 环 境 分析 和相 模 式 研 究 到 2 O世 纪 8 O年代 的沉积 体 系分析 和 以C r o s s发起 的 高分辨 率 层 序 地层 学 研究 , 从 以 高密 度 开 发 井 网 为基 础 的精 细 地质模 型 研究 到储 层露 头精 细研究 和 随机 建模 技 术, 国 内外 的储层 非 均 质 性 研 究 已形 成 了许 多 比较 成 熟 的理 论 和技 术 , 其研 究 内容 与领 域在 不 断加 深 , 同时 , 有 关储 层 非 均质 性 的研 究 技 术 和方 法 也 在 不 断 地 向定量 化 、 精 细 化 的方 向发 展n ] 。 1 储 层非 均质 性 储层 非 均质 性是 指储 层 的基 本 性质 , 包括 岩 性 、 物性、 电性 、 含油气 性 以及 微观 孔 隙结 构 等特征 在 三 维 空 间上 分 布 的不均 一性 【 l 】 。这 种 不均 一 性是 油气 储 集层 由于 在形 成 过 程 中受 沉积 环 境 、 成 岩 作 用 及 构 造作 用 的 影响 , 在 空 间分 布 及 内部 各 种 属 性 上存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复习备考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指油气田投入生产后,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开发结束全过程中围绕着计算储量、增加产量、提高油气采收率等为中心而进行的地质研究工作。
二、填空整个石油地质工作可以分为勘探地质和开发地质两个部分;油气田开发地质的认识程度是决定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
第一章、钻井地质一.名词解释:钻井地质是在钻进过程中,取全取准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资料数据,为油气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预探井指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复杂区应在三维地震评价的基础上),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来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录井方法。
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的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迟到时间是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即是岩心的岩心长度?100?%岩心收获率取心进尺。
长度与取心的进尺的比值乘以百分数。
岩心录井在钻井过程中用一种取心工具,将井下岩石取上来反映分析地下地质特征的过程。
钻时是指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m。
钻时是钻速(m/h)的倒数。
钻时录井根据钻时的大小,判断井下地层岩性的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帮助工程人员掌握钻头使用情况的录井方法。
二.问答题:1、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1答:岩石性质(岩石的可钻性);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
2、确定取心井段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新探区第一批井,应适当安排取心,以便了解新区的地层、构造及生储油条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32:11.7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陈新[导读]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 138000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气储集层在空间展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即储层非均质性。
它不仅是平面上的变化,更是三维空间内储层性质的变化。
包括:岩性、厚度、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油气水性质(密度、粘度等)、流体饱和度等。
储层非均质性总体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储层损害的影响。
1、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1.1粒度韵律性粒度的韵律性受沉积环境、沉积方式及水流等控制,水流强度大,携带的颗粒粗,反之则细。
由于水流强度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粒度韵律性是构成渗透率韵律性的内在原因,对层内水洗厚度大小影响很大。
(1)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正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正韵律发育,颗粒粒度自下向上变细,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而上变差。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正韵律结构。
该砂体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沉积为正韵律,孔隙度值由12.5%上升到18.6%,呈正韵律性。
渗透率由0.14×10-3μm2上升到8.61×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1.62,渗透率突进系数7.02,级差1060。
砂体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2)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复合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中复合韵律相对正韵律不发育,多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也有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形成。
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
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白云岩是一种具有非常特殊岩石特征的碳酸盐岩,其储层非均质性和渗透性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来说至关重要。
了解并掌握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对于有效开发该区域的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指在储层中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特征。
白云岩层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复杂的构造和岩石学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储集层的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空间变异、脆性岩石的发育以及不同岩相的存在等。
了解和研究这些非均质特征对于评价储层的开发潜力,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白云岩储层的渗透性是指岩石孔隙中流体流动的能力,也是判断储层含油气性能的重要依据。
白云岩层的渗透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岩石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方式、岩石孔隙中的流体粘度和温度等。
白云岩储层的孔隙度一般较低,但其孔隙结构多样,可以通过孔隙连通方式的研究来分析渗透性的特征。
此外,不同的岩石成分和结构也会对渗透性产生显著影响,如脚层和水平缝等特殊构造对渗透性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对于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非均质性的存在导致储层中不同地区的油气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可能存在高渗透性的储层,而有些地区则可能存在低渗透性的储层,这对于确定开发方案和确定开发区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了解储层的非均质性可以评估采油技术的适用性,如水平井、酸化、压裂等技术对于非均质储层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渗透性的了解也可以提供有关采油方法的指导和优化,以提高储层的开发效果。
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是油气勘探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准确研究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以及渗透性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定储层的非均质性,我们可以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地震反演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等多种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油坊庄油田长2油层组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形 态
孤 立 型
. .、 .
简单 型
互
复杂 型
天 然 透 镜 状
堤等 河道 ………|
三
l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长2 沉积期为鄂尔多斯盆地湖盆 回返期沉积 , 湖盆收缩 、 水体变浅 , 湖盆边缘的三角洲多数连为一 体, 形成向湖盆 中心推进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 中近 其 岸分流河道砂体多为厚层一块状 中细粒长石砂岩 , 形成 了星罗棋布的油藏。油坊庄地区长 2 沉积微相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性是储层研究 的核心内容 , 是影响
原 油采 收率 的主要原 因之 一 l 。鄂 尔多斯 盆地 沉积 1 1
划分为水上分流河道 、 天然堤 、 口扇 、 决 沼泽等微相 ( 1表 1。 图 , )
多套沉积体系 , 其内蕴藏丰富油气资源 , 中上三叠 其 统延长组是一套在三角洲沉积体系上发育 的油气储 集层。油坊庄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陕北斜 坡带上 , 延长组长 2 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 田 油 进入中高含水期 , 地下油水分布 日趋复杂 ( 张春生 , 油坊 庄一 王 洼 子 地 区 长 2油 藏 预 测 及 评 价 研 究 , 20 ) 04 。本文在分析沉积相基础上 , 详细研究油坊庄 长2 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为油 田有效开发提 供重要地质依据。
收 稿 日期 :20—32 0 60—0
第一作者简 介:肖玲 , , 8 年生 , 女 1 1 9 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储层沉积学 。
维普资讯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 2
表 1 油坊庄油田长 2 油层 组各沉积微相特征表
Ta l Ch r ceit so esdme ay mir fce fteCh n . a esi eYo fn z u n lHed be1 a atr i ft e i ntr c oaiso h a g2p yst t ua gh a g Oi sc h n h l
层间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参数及地质意义
层间非均质
平面非均质
层内非均质
孔隙非均质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非均质类型 非均质规模 测量单元及测量手段 层间非均质性 多层规模 (含油层系、 油组、砂层组、小层 油层组、砂层组) (岩心分析、测井、 地震、试井) 非均质特征 分层性(层组划分对 比、分层系数、砂岩 密度) 层间渗透率差异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裂缝 砂体几何形态及各向 连续性 砂体连通性 裂缝和断层的平面分 布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 面变化及方向性 井间渗透率及差异程 度 粒度韵律 渗透率韵律
层间储层非均质性 的表征参数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意义
学号:
姓名: 导师:
S0301147
王凤刚 徐樟有
目
录
一、储层非均质的概念和分类
二、层间非均质的定义和成因
三、层间非均质的表征参数 和地质意义
储层非均质的概念
定义:油气储集层 由于在形成过程中 受沉积环境、成岩 作用及构造作用的 影响,在空间分布 及内部各种属性上 都存在不均匀的变 化,这种变化就称 为储层非均质性。
层间渗透率级差(Jk )
层间渗透率级差为各砂层中最大渗透率 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渗透率级差愈大, 反映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愈强。 公式为: Jk=Kmax/Kmin
Kmax —最大单层平均渗透率
Kmin —最小单层平均渗透率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地质意义 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是划分开发层系 和决定开采工艺的关键。
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的地质意义
分层系数越大,层间非均质愈严 重,油层开采效果一般越差。 大庆油田的统计结果表明,开发 层系内砂层层数越多,单层厚度 越小,则油层的动用率越低。
层间非均质表征参数
层间 非均 质的 表征 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输导体系概念及主要识别方法。
7、输导体系评价考虑的主要因素和评价参数分析 8、流体动力与输导性能的关系分析。 9、流体动力和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END !
裘亦楠的分类方案与前述几种分类一样,也考虑储 层非均质性的规模,但更注重油田开发生产的实用 性。
应用意义——储层分布概念的改变
应用意义——储层分布概念的改变
应用意义——储层分布概念的改变
三、储层非均质性的应用意义
1. 储层非均质性具有分级性
2.
可以假设次一级储层单元具有均质性
第二节 储层孔隙度地震预测中的非均质性原理Leabharlann 二、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的发展
2.Haldorsen(1983)的分类
Haldorsen(1983)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 与孔隙平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 四种类型,即:
微观非均质性(microscopic heterogeneities),
即孔隙和砂颗粒规模; 宏观非均质性(macroscopic heterogeneities), 即岩心规模; 大型非均质性(megascopic heterogeneities), 即模拟模型中的大型网块; 巨型非均质性(gigascopic heterogeneities), 即整个岩层或区域规模。
利用地震反演的速度资料应该可以计算砂层的孔隙度
第二节 储层孔隙度地震预测中的非均质性原理 一、地震孔隙度分析原理
1. 利用时间平均方程计算地震孔隙度
1 1 V Vf Vm
油、气、水等流体的速度很小,尤其是气。
Vm 5000m / s
V f (油) 1300m / s
V f (盐水) 1600m / s
4.裘亦楠(1992)的分类
(3)层内非均质性 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 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全层规 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值等。 (4)孔隙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指砂体孔隙、喉道大小及其均匀程度,孔隙喉 道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这些性质直接影响油田开发过程 中注入剂的驱替效率。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
二、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的发展 1.Pettijohn(1973)的分类
Pettijohn(1973)对河流沉积储层按非 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 性分类谱图,划分了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即 层系规模(100m级) 砂体规模(10m级) 层理规模(1~10m级) 纹层规模(10~100 mm级) 孔隙规模(10~100μ m级)
二、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的发展 3.Weber(1986)的分类
Weber(1986)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也提出了一种储 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体系。但在他的分类中,不仅考虑储层 非均质性的规模,同时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 他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2)成因单元边界-------成因单元边界(沉积相边界)控制着较大规模的流体渗流。 (3)成因单元内渗透层----在成因单元不同渗透性的岩层导致储层垂向非均质性。 (4)成因单元内隔夹层----主要影响流体的垂向渗流,也影响流体的水平渗流。 (5)纹层和交错层理-----影响注水开发后残余油的分布。 (6)微观非均质性--------孔隙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7)封闭、开启裂缝------裂缝及其封闭和开启的性质亦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
数学 模型
1 1 V Vs Vsh 1 1 Kp V Vf Vsh Vma
扩展平均方程的意义
孔隙度标定
专题思考题
1、泥质砂岩中泥质成分的有哪几种赋存状态?
2、为什么不能用GASSMAN方程从地震速度中直接预测
油气饱和度? 3、时间平均方程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4、泥质砂岩中泥质含量如何求取? 5、砂岩和泥岩的压实曲线如何制作?
6、理论纯砂岩的速度如何求取?
7、泥质砂岩孔隙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8、泥质砂岩的渗透率如何求取?
第二部分
文献阅读报告题目
1、有效应力公式(特察模型)的地质含义及其在地层 条件下应用的局限性分析。 2、地温与地层压力的一般关系及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 分析。 3、异常低压的主要形成机理分析。 4、异常高压与油气形成、运移及聚集的关系。 5、流体势概念及古流体势分析的基本过程。
Weber的分类方案在考虑非均质规模的同时,特别注重储 层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
二、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的发展
4.裘亦楠(1992)的分类
裘亦楠(1992)将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由大到小分为四 类,这也是我国油田生产部门通常使用的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1)层间非均质性 包括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 特殊类型层的分布、层组和小层的划分。 (2)平面非均质性 包括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和 非均质程度以及渗透率方向性。
高等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第一节 储层非均质性认识的进展
第二节 储层孔隙度地震预测中的 非均质性原理
第二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第一节 储层非均质性认识的进展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 和构造作用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都存在 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
扩展时间平均方程
Ψ 泥质 1-Ψ 纯砂岩 Φ 孔隙 Ψ 泥质 ma 骨架
扩展时间平均方程岩石模型示意图
宏观尺度 对于含有一定泥质的砂层,从宏观上(如在岩心上或手标上)可
把它等效为一个双相介质岩石模型,即该砂层由纯砂岩和纯泥质两部分组成; 微观尺度 从微观上讲,如在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观察时,含泥质的砂岩由三 种成分组成,即岩石骨架颗粒、泥质和孔隙流体:
Vf (气) 300 ~ 400m / s
孔隙性(双相介质)等效模型
1 1 V Vf Vm
泥质砂岩孔隙度计算方法——三相介质问题
问题讨论
油田实际情况
宏观尺度
微观尺度
用确定岩性的速度
来标定反演速度的
色标
用确定岩性的速度 来标定反演速度的 色标
宏观尺度
微观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