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典故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赵得贤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难过至极,一时不知所措,无奈呐洋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厚实,兼守将郝昭秉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稳固,更得王双相救,指出无法软攻打,就可以赵得贤。

三国详尽了解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反感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打牌。

忽然遭遇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抱住爹爹,孔融命令曹操官兵放走两个小儿,自己愿意忍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勃氏岂可!宁死而坚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鸟巢好像了甩在地下,怎么除了较完整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小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曹操率为军南下。

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30个集合

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30个集合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30个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七擒孟获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

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

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

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2.刮骨疗伤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

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

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刮骨去毒。

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

等到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

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

”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3.火烧连营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

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

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

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

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

4.单骑救主《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

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一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故事。

其中,一些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1. 吕布投袁绍: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名将领,他因为各种原因背叛了自己的主公董卓,最终投靠了袁绍。

这个故事中,吕布的背叛和投靠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狗急跳墙”的代表典故。

2.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因为才华出众,被刘备三次请到茅庐中,最终加入了刘备的阵营。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的才华和刘备的诚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三顾茅庐”的代表典故。

3. 曹操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但最终被周瑜和孙权联手打败。

这个故事中,周瑜的计谋和孙权的勇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赤壁之战”的代表典故。

4.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他为了与曹操旧部张郃会面,不顾身边没有兵器,只带了一把单刀,最终成功会面。

这个故事中,关羽的义气和勇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羽单刀赴会”的代表典故。

5. 刘备卧薪尝胆: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他为了夺取益州,卧薪尝胆三年,最终成功。

这个故事中,刘备的毅力和决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卧薪尝胆”的代表典故。

这些典故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文
化中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奇情节,还有许多典故和名言,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典故。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是刘备、孙权和曹操三方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大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曹操。

赤壁之战的胜利,标志着三方势力的天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战争典故。

二、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传奇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三次到访刘备,最终说服了刘备,成为了他的谋士。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智谋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信任和智慧的追求。

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著名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关羽为了救出刘备的妻儿,不惧千难万险,过了五关斩六将,最终成功地救出了刘备的家人。

这个故事表现了关羽的英勇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义薄云天、忠诚不渝的精神追求。

四、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周瑜为了追求美人,愚蠢地做出了错误的军事决策,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诱惑,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智慧、勇气和决策的重要性。

五、卧龙出山卧龙出山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招揽下,离开隐居生活,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智慧、忠诚和奉献的追求。

六、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的诗句,出自于曹操的《短歌行》。

这个诗句表现了曹操的豪情和气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无尽追求。

三国故事经典典故

三国故事经典典故

三国故事经典典故
1.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联手抵抗吕布的故事,意味着团结合作能够战胜强敌。

2. 火烧连营:赵云在长坂坡大战中,替刘备引杀敌军,用火攻大胜,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策略之一。

3. 卧龙出山:刘备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谦虚的说自己是卧龙,意思是隐藏了很久的人才终于出山。

4. 孔明借箭:刘备求助诸葛亮,诸葛亮通过借箭来加强刘备的兵力,成功击败敌军的故事,强调策略和智谋的重要性。

5. 千里走单骑:关羽在离开曹营时,独自一人驱马千里逃脱,展示了他的勇敢和决心。

6.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在赤壁之战中,为了救出将军公孙瓒,勇闯重重关隘,斩杀了六位敌将,被誉为英雄壮举。

7. 借东风:诸葛亮为了帮助刘备攻打曹军,利用东风帮助火攻曹军船队,以取得胜利。

8.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访问诸葛亮,表达了他的诚意和对诸葛亮才华的认可,最终成功招揽了诸葛亮。

9. 英魂之地:赵云单骑救出刘备于曹军之中,展示了他的忠诚和勇气,被称为“五虎上将”之一。

10. 赤壁之战:刘备联合东吴成功击败曹操的战役,被誉为中
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一战。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底蕴,故事中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下面将介绍《三国演义》中出名的典故。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经典场景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以东吴对抗曹魏为背景。

典故中最为出名的部分是诸葛亮用上了火攻,通过南风,点燃了曹军的战船。

这个典故形成了“火烧赤壁”的成语,用来形容战火连天的激烈战场或是一场大而灾难性的战斗。

二、曹操劝诸葛亮之事这个典故发生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给曹操送亲自手书的亲笔信。

曹操看到信上写的是自己即将败亡,让他放弃对中原的统治。

曹操被信中诚挚的和平呼唤所感动,他想到了自己带兵入川灭蜀的决心所给国家造成的破坏,深感忏悔。

这个典故后来形成了成语“劝白日之下,不如在朝”。

指的是面对逆境,有的时候成功并非坚持到底,而是放下面子和个人私欲,退让做出妥协和调和。

三、卧龙诸葛亮卧龙是指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富有智慧的谋士之一。

他通过巧妙地布局、谋略,帮助刘备一方取得了很多胜利。

因此,后人将他的名字与智慧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也用“卧龙”来形容别人极具智慧的行为或者才能。

四、三分天下三分天下的典故来自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之间的势力争夺。

刘备失败之后,天下由曹操和孙权瓜分。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魏国;孙权则建立了吴国。

这个典故形成了成语“三分天下,各自为政”,用来形容局势分割,各方按照各自的目标行动。

五、曹操的铜雀台铜雀台是曹操在洛阳建立的宴会场所。

据说,曹操在铜雀台上设宴,诱杀了袁绍的文官“四十二士”。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明明有困局却装作毫无顾虑的面对局面。

后来,成语“铜雀台上一觞酒”就用来指形势危急或者看似无所谓的行为。

六、汉献帝的越女割鼻典故中,献帝刘协在曹操的迫逼下,给自己的宠妃丁姬切去了鼻子,为了展现对丈夫的忠诚。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1.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他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往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等人只好失望而归。

第二次去时,也不见诸葛亮,但刘备依旧不死心,带着关张二人再次前往。

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诚恳邀请下,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刘备。

2. 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手,在赤壁与曹军对峙。

诸葛亮利用火攻,加上东风相助,大败曹军。

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3. 七擒孟获孟获叛乱蜀中,诸葛亮带兵镇压。

他采取了攻心策略,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他回去。

最终,孟获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4. 空城计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采用空城之计,以2000老弱残兵把守城池。

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来到城下,看到城门大开,怀疑有伏兵,于是引兵离去。

5. 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了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向曹军借箭。

他利用东风和草船,成功地从曹军处借得了十万支箭。

6. 三英战吕布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联手与吕布激战,成功地阻止了吕布的进攻。

7. 单刀赴会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单刀赴会,与鲁肃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荆州归还给刘备。

8. 得陇望蜀曹操在占领了陇地之后,想要进一步进攻蜀地。

但他的部下表示困难,因为陇地尚未巩固,而蜀地又有险阻。

曹操回答:“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

”表示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还要继续进攻。

9. 煮酒论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的志向。

结果被刘备巧妙地以雷声掩盖过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袁绍与曹操对峙。

曹操采用了许攸的计策,奇袭乌巢,最终大败袁绍。

这场战争决定了南北势力的强弱。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著名典故的归纳和详细介绍:一、桃园三结义1. 定义:桃园三结义是指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为兄弟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举行结义仪式,发誓共同抵抗腐败的东汉朝廷,拯救百姓。

三人结义后,一同投奔了刘备的叔父刘焉,开始了他们的抗曹事业。

二、赤壁之战1. 定义: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

2. 详细介绍:曹操为了消灭孙权和刘备,率领大军攻打赤壁。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指挥下,采取火攻战术,大败曹操大军。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空城计1. 定义:空城计是指诸葛亮在敌军来袭时,故意留下空城,使敌军产生恐慌和疑虑,从而达到退敌的目的。

2. 详细介绍:诸葛亮为了掩护蜀军撤退,故意留下空城。

司马懿率领魏军来袭,看到城中有诸葛亮亲自弹琴,以为有埋伏,立即撤军。

四、万事具备只欠东风1. 定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指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关键的因素。

2. 详细介绍: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预测到风向将改变,有利于火攻。

但他需要东风的帮助才能实施火攻。

周瑜为了东风,焦急万分,而诸葛亮则通过祭祀东风的方式,成功引来了东风,使得火攻得以实施。

五、曹操败走华容道1. 定义:曹操败走华容道是指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的典故。

2. 详细介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

在华容道,曹操遇到了关羽,因为之前关羽曾受到曹操的款待,所以关羽放过了曹操。

六、三顾茅庐1. 定义: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事业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为了寻求诸葛亮的帮助,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最终答应出山辅助刘备。

来自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5则

来自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5则

来自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5则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诞生了很多的成语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时期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画饼充饥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能够拿来吃。

”卢毓推荐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

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潜力来任命官员。

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

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

之后,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我的人。

七步成诗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

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继夭亡,两兄弟曾因争当继承人搞得很不愉快。

之后曹丕被立为太子,继而嗣(sì)位称帝,但对曹植仍心存疑忌,接连打击迫害。

魏文帝曹丕曾逼令曹植行走七步就要做成一诗,若不成,便将施以重刑。

曹植本来就才思敏捷、诗才横溢,颇受曹操赏识偏爱,这时应声便吟出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深感惭愧。

从此,“七步成诗”便传为佳话。

路人皆知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

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

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

曹芳气愤但是,下密诏诛杀司马氏。

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

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

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

三国演义的著名典故

三国演义的著名典故

三国演义的著名典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的著名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一、孟德献刀当时董卓废掉当时汉帝刘辩,大司徒王允便想除掉奸贼董卓,于是忠义之士商议,久商无果。

曹孟德提出献刀杀人,重任自然落在他身上。

第二天孟德去见董卓:马儿瘦弱来迟了,董卓就让吕布给曹操挑两匹好马。

然后侧身躺下,曹操见机会来了,拿出宝刀欲行刺,但是董卓从镜子里面看到了刀光,大叱曹操,正好此时吕布也回来了。

曹操见事与愿违,急中生智举刀跪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又以试马为由,骑上马儿逃之夭夭。

这个故事说明了曹操的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为日后成大业做了铺垫。

二、煮酒论英雄这时刘备还是在曹操地盘种菜的平民,但是有一种人天生就非凡人,刘备就是这种人,种菜能掩饰不了他身上的王贵之气。

这一日许褚、张辽来到菜园请刘备:“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刘备只能只身去见曹操,曹操仿佛开着玩笑:“你在家做大事啊”,刘备心中一紧,不过随后曹操又说:“玄德学习园艺不容易”。

曹操拉着刘备来到后园,看着满树的青梅:“青梅熟了,酒也煮上了,想邀请玄德来小亭一会”。

于是两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过半酣,乌云滚滚而来,骤雨将至,曹操以“云龙”喻英雄问刘备:“玄德以为,天下谁是英雄”。

刘备心想:正事来了,于是扯上大旗:“操以为袁绍、刘表、孙策算吗?”曹操否认,然后也不饶圈子,手指刘备:“天下现在算英雄的,只有你和我而已。

”曹操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宛如石破天惊,刘备吓得筷子、勺子都掉了(也有人说是酒杯),正好此时来了一记响雷。

刘备心思转动,自若捡起筷子:“这个响雷,筷子都给我吓掉了”曹操大笑:“大丈夫还怕雷”。

刘备又说:“孔圣人都怕,我怎能不怕”。

由此才轻轻掩饰过去,让曹操不再心生怀疑。

曹操一席话看似自负,但眼光何其毒辣,也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也有人用诗称赞刘备:“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的经典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三国演义典故1:【温酒斩华雄】董卓战将华雄连斩诸侯联军两员大将。

关羽请战。

袁术因其职位低而不同意,曹操力荐,并令人斟热酒一杯为关羽壮行。

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 只听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正欲探听,关羽马到中军,提华雄之头,掷于于地上。

其酒尚温。

(112字)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

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小宴,五门—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

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

途中没有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后曹操命人加急送来出关令,也是日后关羽在华容道放止曹操的一个原因。

(151字)【三气周瑜】刘、孙联合破曹,但孙吴的水军都督周瑜气量狭小,多次想法害诸葛亮而不得,被诸葛亮三次出招气死,临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借东风】孙、刘破曹须用火攻,但风向不对,周瑜心急如焚,病倒在床。

诸葛亮算出某日必有东南风,探望时便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痊愈,杀孔明之心顿起。

诸葛亮便乔装鬼神借风,—可令众人对自己更加钦佩,二可趁机逃离东吴。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司马懿定会趁机攻打,便命姜维塑了一个木像。

出兵时将木像放在阵前给司马懿看。

果然后者一看诸葛亮没死,以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计,退兵而走。

【煮酒论英雄】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在下处后园种菜。

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

酒至半酣,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

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

刘备大惊,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正巧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

曹操认为刘备胆小,胸无大志,再不怀疑刘备。

三国成语典故

三国成语典故

三国成语典故三国成语典故1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三国最有名的典故

三国最有名的典故

三国最有名的典故1.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使曹操统一天下的计划破灭。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

2.草船借箭: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诸葛亮为了解决刘备军队箭矢短缺的问题,利用曹操军的弓箭手在迷雾中射击自己布满稻草的船只,从而大量获取箭矢。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机智。

3.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出隐居在草庐的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

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最终答应出山辅助刘备,成为刘备麾下的军师。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忠诚、谦逊和求贤的典范。

4.望梅止渴:刘备军队在行军途中遇到缺水困境,刘备为了鼓舞士气,说梅子已经快熟了,大家忍耐一下,到了梅子熟了的地方就有水喝了。

这个故事体现了领导者的乐观精神和鼓舞士气的能力。

5.七擒孟获:诸葛亮征讨南蛮孟获,七次俘获孟获而又七次释放。

最后,孟获被诸葛亮的诚意和智慧所感动,归顺蜀汉。

这个故事展示了诸葛亮以德服人的智慧。

6.空城计: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利用司马懿的疑心,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让司马懿误以为有伏兵,从而退兵。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临危不惧和智慧。

7.失街亭: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犯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

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这个故事警示人们要谨慎行事,不能轻敌。

8.斩马谡: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最后悲痛地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赏罚分明的原则。

这些典故不仅体现了三国时期人物的智慧、勇气和忠诚,也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典故大全

三国演义典故大全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1.桃园结义:三人在张飞庄后一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举酒结义,结为兄弟。

并对
天盟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

2.温酒斩华雄:关羽来到阵前,手起刀落便把华雄斩于马下,提着华雄的头凯旋而归,回
到帐中饮酒时,发现酒还冒着热气。

3.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一起与吕布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4.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在煮酒时讨论天下英雄,最后认为刘备也是英雄之一。

5.刮骨疗毒:关羽攻打曹操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后来请医生刮骨疗毒。

6.单骑救主:赵子龙在曹操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坡时,身抱刘备之子阿斗,奋勇血战,七
进七出,最终安全救出少主刘禅。

7.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为了投奔刘备,没有得到曹操的通关文书,沿路上经过了五个关口,
守将都不放行,关羽一一杀之,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护送刘备的家眷在谷城和刘备团聚了。

8.三顾茅庐: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的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的故事。

诸葛亮出山后,三顾茅庐被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9.草船借箭: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
万支箭。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

三国演义里的10个典故

三国演义里的10个典故

三国演义里的10个典故《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的10个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不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源饮酒。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2、怒打督邮:督邮来巡视,刘备出城迎接,极为谦恭。

而督邮却非常傲慢,痛斥刘备诈称皇帝,虚报功绩,又捏造“县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

张飞知道后,大怒,将督邮头发揪住,扯到县衙门前马桩上栓住,往督邮两腿上狠力鞭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

刘备赶来,急喝张飞住手,督邮方的夺路而逃。

3、煮酒论英雄: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在小亭对饮,论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俩人。

刘备骤然一惊,将筷子掉落地上。

幸好当时雷声乍起,刘备急中生智,沉着地俯身拾筷,说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掩饰了过去。

4、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带着甘、靡二人去寻刘备,一路闯过五关,杀了曹操六将,到了袁绍地盘,刘备却又去汝南投了刘辟。

关羽继续前行,在卧牛山了关西大汉周仓,前往古城,终于与张飞、刘备相会。

5、官渡之战:刘关张三人重会之后,曹操点兵进攻袁绍,两军对峙于官渡。

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奔曹操。

曹操采纳许攸之计,领兵烧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军大败,部下张郃、高觅投降了曹操。

6、温酒斩华雄:曹操、袁绍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部将华雄杀得联军损兵折将。

担任弓箭手得关羽请求上阵,曹操令人斟上一杯热酒威关羽壮行。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马,不一会,关羽已跃马归来,提华雄头颅掷于地上,而酒还是热的。

7、三顾茅庐:刘备与关、张前往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三国典故

三国典故

(一)典故:曹操——孟德献刀、关东起兵、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十八路诸侯起义、徐州屠城、杀吕伯奢、白门楼收张辽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跃马檀溪、三顾茅庐、借荆州、夷陵之战、白帝托孤关羽——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掩七军、刮骨疗伤、走麦城、智擒于禁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夜袭徐州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五丈原、木牛流马赵云——长坂坡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吕蒙——白衣渡江陆逊——火烧联营、曹植——七步成诗姜维——九伐中原孙坚——匿玉玺、跨江击刘表王允(司徒)——连环美人计陶谦(恭祖)——三让徐州许田打围,孔融救援(二)重要事件: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

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

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具本是指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3、单骑救主: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

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对成语的熟悉和理解一直是衡量和测试语言能力的一项基本的标准。

那么你了解多少与三国时期有关的成语典故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老牛舐犊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

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

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

”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私传军令。

由于杨修平时屡次卖弄小聪明令曹操不满,今次又在自己尚未下令撤退之时私传军令,于是,便以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惭愧啊,没有能够像金日磾[dī]一样具有先见之明,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

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大全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大全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三国演义》历史典故大全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有很多历史典故值得我们回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历史典故大全,欢迎阅读!《三国演义》之赵子龙单骑救主原来,赵子龙保护着家小,杀退了一批又一批曹军。

最后,他他发现刘备的夫人和儿子阿斗不见了。

赵云一心要找回夫人和儿子,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带着十几名骑兵,冲进曹营。

张飞又大喝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到底想干什么!”这一声,竟把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的肝胆破碎,一下栽到马下死了。

就在这时,山坡后一阵鼓响,冲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正是关羽,他手拿青龙刀,骑着赤兔马。

我从中到赵子龙忠心于刘备;张飞很豪壮,夏侯杰十分贪生怕死;关羽很威风。

《三国演义》之初出茅庐第一功刘备和诸葛亮等回到新野后,立即封诸葛亮当军师,两人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经常彻夜不眠地讨论国家大事,诸葛亮对形势的精辟分析使刘备十分佩服。

诸葛亮又叫刘备、赵云领兵在博望山下迎击曹军,一开始只许败,不许胜,等关羽、张飞烧掉曹军粮草才前后夹攻。

诸葛亮又叫关羽取预备引火之物,等曹军进入山后,立即放火。

只听四周喊声震天,一排排火箭射了下来,不一会,四周变成了一片火海,这时,刘备和赵云率领兵马杀了过来。

我从中感受到刘备很器重诸葛亮。

诸葛亮很聪明,足智多谋,有很棒的见解,安排十分妥当,很厉害!《三国演义》之刘备三顾茅庐单福胸有成竹。

他对刘备说:“不能让曹军入境,关云长率军从左迎击,张飞率军切断曹军的后路,主公和赵子龙率军正面迎敌。

”由于单福调遣得当,刘备的军队大获全胜,曹将吕旷、吕翔被杀,三千兵马被活捉。

刘备更加信任单福了。

曹军主将曹仁听说先锋被杀,率领大军杀向新野,在城外摆了个“八门金锁阵”。

单福叫赵云破了“八门金锁阵”,又把曹军打得大败。

曹仁带着残兵败将回到许昌,向曹操汇报说:“有个叫单福的人当了刘备的军师,这人足智多谋,十分厉害。

”我读了这些片段后,感受到单福很有才华,很聪明,能力大,足智多谋,令我佩服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典故大全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楚汉争霸典故刚愎自用——指项羽的性格约法三章——刘邦的亲民政策运筹帷幄——张良背水一战——韩信成名战役十面埋伏——韩信困项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的谋略经邦济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四面楚歌——项羽被困破釜沉舟——项羽危难中奋起霸王别姬——项羽虞姬的悲剧清尘浊水释源:曹植《七哀》诗。

其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说解:这是一首思妇之怨诗,写明月之夜,思妇登楼企盼夫归的哀怨情怀。

“清路尘”盖喻征夫,“浊水泥”乃抒情主人公自喻。

两句比喻说明其“浮沉各异”之势,无以相会。

一说“清路尘”喻曹丕,“浊水泥”喻自己,说明“浮沉各异势”的骨肉之亲,不得会合。

后遂以“清尘浊水”比喻人的身份、处境不同,彼此隔绝而无法会台。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歙漆阿胶忽纷解,清尘浊水何由逢?”平视获罪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

《三国志·魏志·刘帧传》:“帧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

”裴注:《典略》曰:“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

坐中众人咸伏,而帧独平视。

太祖闻之,乃收帧。

”说解:依封建礼制,臣面君自当伏拜,既赐平身乃敢平视。

刘帧平眼正视曹丕夫人——后来的甄皇后,曹操故以不敬治其罪。

后以“平视获罪”比喻对女子不敢公然相看。

唐李商隐诗《天平公座中呈令狐相公》后两句“虽然同是将军容,不敢公然仔细看”,即暗中反用刘帧平视甄夫人而获罪之事。

煮豆燃萁释源:《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说解:“煮豆燃萁”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

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如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投诚》“因此上蔑王章,残百姓,煮豆燃萁,惹朝廷劳兵转饷。

”或称曹植之才,以“七步成诗”或“七步成章”、“七步之才”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如《醒世恒言》:“从来宠贵起猜疑,七步成诗亦可为。

堪叹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尽诛夷。

”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休道是七步成章。

”《初刻拍案惊奇》:“适间秋千词,虽是流丽……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

”才高八斗释源:五代·李瀚《蒙求》:“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

”宋缺名《释常谈》于此亦有记述。

说解: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

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如《平鬼传》:“大唐德宗年间,有一名甲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又作“八斗才”。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可叹》:“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司马昭之心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五月已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裴注:“《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

乃召待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说解: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

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如《毛泽东选集·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盖自汪精卫倡言反共亲日以来,张君励、叶青等妖人和之以笔墨,反共派、顽固派和之以磨擦。

假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

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

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释源:《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解: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

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扇火止沸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

《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拨十余城,至彭城大战。

谦兵败走,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

谦退守郯。

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裴注:“《吴书》曰: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

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

诏日:…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寇难未弭,或将吏不良,因掾讨捕,侵侮黎民,离害者众;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说解:沸,沸腾,指开水。

原意是用扇风助火的办法来阻止水的沸腾。

比喻处事方法适得其反。

穷途之哭释源:《魏氏春秋》。

《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刘孝标注:《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

”《晋书·阮籍传》亦载其事,文字略同。

说解: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

“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

如王勃《膝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北周《庚子山集·拟咏怀诗(之四)》:“唯彼穷途哭,知余行路难。

”浮瓜沉季释源: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说解:浮瓜沉李,本谓把瓜和李子放到水中,后指用冷水果解暑,或为消夏乐事之称。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都人伏天,于风亭水榭,雪槛水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通夕而罢。

”苏轼《答苏伯固三首》:“位计龙舒为多,大盆如命取去,为暑中浮瓜沉李之一快也。

”迅风振秋叶释源:《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

太祖将征荆州……毗对曰:………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

还救,即谭踵其后。

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说解:迅,迅疾。

振,摇落。

迅风振秋叶,即急风横扫秋叶,形容气势之强,不可阻挡。

又作“秋风落叶”,乃引申用法,形容一扫而光。

宋·洪迈《夷坚乙志·齐先生》:“诸公见其高门华屋,上干霄汉,三年之后无一瓦盖头矣……虽蹇驴亦无有矣,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

”梁上君子释源:《后汉书·陈蹇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蹇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说解:梁上君子,本指栖身陈蹇宅中房梁之上欲行盗窃的人。

后泛指窃贼。

苏轼《东坡志林》三:“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人吾室。

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数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