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定义与范畴
2023年职业病定义与范畴
2023年职业病定义与范畴,3000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职业病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之一。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因工作或工作环境的特殊因素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和急性病,它是由于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因素引起的,产生并发展于一定时间内的过程。
职业病对工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对劳动力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023年,职业病的定义和范畴将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职业健康的深入研究,新的职业病种类将被发现和确认。
下面将从职业病的定义和范畴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职业病定义的扩大1. 概念的更新:职业病的定义将进一步更新,除了传统的工业领域,将包括农业、服务业、医疗领域等更多的行业。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新的职业病种类将逐渐突显出来。
2. 确认标准的提高:职业病的确认标准将进一步提高,将增加对职业暴露的界定和证据要求的严格性。
这是为了减少对非职业因素的误判和混淆,从而更准确地确认职业病病例。
3. 病因与后果的综合分析:职业病的定义将更加注重病因与后果的综合分析,不再仅仅看重职业暴露因素,还将注重对工作对健康的不利后果的评估。
这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职业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二、职业病范畴的扩展1. 传统职业病:传统的职业病范畴仍然存在,如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肺癌等。
这些职业病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和严格防治,但在某些行业中仍然存在。
2. 新兴职业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新的职业病种类将逐渐出现。
例如,信息技术领域的电脑辐射病、电子厂的化学品中毒等。
这些职业病可能在当前还不被广泛认知,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必将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3. 职业心理病: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和职场竞争的加剧,职业心理病将成为一个新的职业病范畴。
例如,职业倦怠、职业焦虑、职业抑郁等。
这些职业心理病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直接威胁,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职业病的概念名词解释
职业病的概念名词解释职业病是指因工作环境、劳动方式、职业暴露等因素引起的一类具有明确病因关系的疾病。
它是工作者在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长期或过度接触特定的物质、环境或状态,导致身体出现某些异常反应或功能障碍。
对于从事特定职业及环境下工作的人群来说,职业病的概念以及对其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职业病的范围很广,根据具体的工种和工作环境可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尘肺病、铅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等。
工作者在长时间接触重金属、化学物质、放射线以及高温、噪音等职业环境下,容易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
职业病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发病率高、病程进展快以及容易引起劳动能力下降和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对于职业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病的发生机制复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其中,病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是指噪音、振动、电离辐射等对人体组织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作用。
化学因素主要是指有毒物质、有害气体和粉尘等直接或间接通过吸入、摄取或接触对人体进行侵害的物质。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因工作环境存在病原微生物、有害生物和动植物等,而导致的疾病。
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害人体,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引发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的预防和防治是保护工作者身体健康的重要任务。
预防职业病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或消除有害因素的影响。
这需要采取技术措施,如隔音、隔离、防护设施的配置等,来降低职业病的风险。
其次是加强工人的保健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健康保护意识。
这可以通过定期体检、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教育等手段来实施。
最后是加强职业病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职业病报告和诊断制度,及时发现职业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总结起来,职业病作为一类具有明确病因关系的疾病,对于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病的概念涵盖了多种疾病类型,其发生机制复杂且多因素共同作用。
职业病的定义(精)
一、职业病的定义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二、职业病防治资源1、由专人负责职业卫生管理,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2、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4、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定期组织内部学习和培训,加强员工职业病自我保护意识。
三、不同区域的职业病防治办法1、办公室保持员工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保持空气顺畅、垃圾分类存放、防止辐射、注意室内物品摆放等;2、食堂严格控制餐具卫生、防止交叉污染、建议员工使用自己的餐具、保证饭菜质量等;3、生产、研发区域对作业环境进行监测、要求员工按照规定使用劳保用品及操作、部门备有足够的劳保用品、药品等;四、本公司常见职业病种类1、化学性烧伤2、生产性粉尘产生的职业病3、生产性毒物产生的职业病4、窒息性气体产生的职业病5、辐射、微波产生的职业病五、本公司例行的职业病防护措施1、要求进行入职前及离职前体检;2、每年5、6月安排员工进行年度体检;3、每月组织职业病卫生防护的相关知识学习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一职业病的定义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本节论及的职业病是狭义的职业病,即法定职业病。
它是指职工因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
1987年11月,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9大类共99种法定职业病的名单。
(二关于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生产性有害因素,是指能对职工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并导致疾病的生产因素。
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过程中的和与作业场所有关的有害因素三种。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接触了特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身体或心理功能异常,进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职业病的定义与范畴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诱发原因、疾病类型、职业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因素。
首先,职业病是由特定的职业或工作引发的疾病。
与常见的疾病不同,职业病的发生与从事特定职业或工作密切相关。
例如,矿工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的煤尘、二氧化硫等物质,容易患上尘肺病;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和化学药品,可能出现职业性感染和职业性过敏等疾病。
因此,职业病触发的前提是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工作。
其次,职业病的范畴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
根据职业病的表现形式和发病机制,可以将职业病分为以下几类:(1)尘肺病类:长期吸入有毒粉尘或细颗粒物,引起肺部病变,如尘肺、矽肺等。
(2)化学中毒类: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导致中毒症状或器官损害,如重金属中毒、化学药品中毒等。
(3)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类:长期吸入有害气体或烟雾,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4)职业性皮肤病类: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显著机械性刺激,导致皮肤病变,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
(5)职业性神经系统疾病类: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高强度工作条件,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如中毒性脑病、职业性震颤病等。
第三,职业病的定义也与职业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相关。
不同职业或工作的危害因素各不相同,因此也决定了患职业病的可能性。
而职业病的发生与危害因素的接触时间、频率和强度密切相关,即长期暴露于高危害环境下的人更容易患职业病。
此外,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危害因素的控制也可以有效减少职业病的患病率。
综上所述,职业病的定义与范畴涵盖了诱发原因、疾病类型、职业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多个方面。
了解职业病的定义和范畴,对于促进职业健康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病与工作相关疾病名词解释
一、职业病的定义职业病,又称工作性疾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条件下或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所致的,表现为某种特定的疾病。
职业病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所患的疾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职业病的危害1.对个人的危害:职业病会造成劳动者的健康受损,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永久性的伤害或逝去。
2.对社会的危害:职业病会增加社会的医疗负担,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职业病的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主要分为三类: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中毒病和职业性创伤病。
具体可分为:1. 职业性尘肺病:包括尘肺、硅肺、矽肺等,是由于长期吸入各种粉尘所引起的肺部疾病。
2. 职业性中毒病:包括接触有毒气体、有毒物质、重金属等,会对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造成伤害。
3. 职业性创伤病:包括职业性听力损失、职业性损伤、职业性眼病等,是由于工作环境产生的创伤而导致的疾病。
四、工作相关疾病的名称解释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工作相关疾病的名称也各有不同。
下面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工作相关疾病:1. 工业工人的职业病:工业工人由于长期接触各种粉尘、有毒气体和重金属,容易患上尘肺病、硅肺病、铅中毒、镉中毒等。
2. 化工生产人员的职业病:化工生产人员由于接触各种化学品,容易患上化学性中毒病,如苯中毒、氰化物中毒、石棉中毒等。
3. 医护人员的职业病:医护人员长期接触病人和医疗废物,容易患上职业性传染病、气溶胶传播病、应激性障碍等。
4. 农民的职业病:农民长期接触农药、化肥、农作物等,容易患上痤疮、皮肤病、化肥中毒等。
五、预防职业病的措施1. 加强职业卫生保护:企业应加强职业卫生保护,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2. 加强职业卫生监测:对各类工作场所、工种进行定期的职业卫生监测,发现职业危害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界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
界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界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工作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其发病与特定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及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界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1.特定工作环境:职业病发病与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病因与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有直接或间接关联。
2.长期从事特定工作:职业病需要长期暴露在有害工作环境中,通常需要较长的职业生涯才能导致发病。
3.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病的发生与从事特定职业相关,特定职业中的工作特点和职业暴露感染风险密切相关。
4.排除其他疾病原因:界定职业病必须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同或类似症状的非职业因素。
详细解析特定工作环境职业病的发病与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有关,比如尘埃、有毒化学物质、强烈噪音、辐射等。
这些特定的工作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从业人员的健康。
长期从事特定工作职业病往往需要长期暴露在有害工作环境中才能导致发病。
短期暴露很少能导致职业病的发生,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作用。
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病的发生与从事特定职业密切相关,不同的职业可能会有不同的职业病发病风险。
例如,矿工容易患尘肺病,有机溶剂作业工人容易患有机溶剂中毒等。
排除其他疾病原因界定职业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同或类似症状的非职业因素。
通过对个体的职业史、病史和工作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能够准确判断是否为职业病。
总之,界定职业病需要同时满足特定工作环境、长期从事特定工作、与职业密切相关和排除其他疾病原因这四个基本条件。
只有满足这四个条件,才能准确诊断和防治职业病,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
职业病的诊断与预防职业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工作环境、从业时间、从业过程中的暴露情况等因素,通过相关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预防职业病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有害因素的暴露。
这可以通过改善工作场所的通风、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等措施来实现。
此外,提供职业卫生培训、定期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测等也是重要的预防手段。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职业病指的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特定的有害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
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是,职业病具有明显的职业与环境依赖性。
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种,职业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尘肺病、聚集性气管病、职业性肠胃病等。
职业病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长期暴露与接触职业病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特定的工作环境或接触特定的有害因素而引发的。
这种长期的暴露和接触可以是在空气中吸入有害气体、粉尘、烟雾等物质,或是在接触有毒化学品、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过程中。
2. 职业相关性职业病具有明显的职业相关性,即该病与从事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有害因素直接相关。
不同的职业病通常与特定的职业或工作环境有关,如农民患职业病与农药接触,矿工患尘肺病与矿石尘埃接触等。
3. 慢性进展职业病通常是慢性疾病,它们不会立即暴发,而是在长时间的累积作用下逐渐发展,且常常呈现慢性进展的趋势。
这是因为有害物质在工作环境中的暴露通常是长期且持续的,慢慢积累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 群体性患病职业病通常有一定的群体性患病特点。
同一职业或工作环境中的工人,由于长期接触相同的有害物质,易于同时或相继发病。
例如,一些矿工或农民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相同的有害物质,容易出现类似的职业病症状。
5. 难以治愈与复发由于职业病通常是长期暴露和累积作用的结果,治愈职业病往往较为困难且时间较长。
即使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没有改变工作环境或工作方式,职业病仍有可能复发。
因此,预防和控制是职业病管理的关键。
6. 社会影响职业病不仅给个体健康带来危害,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
职业病的发生和治疗会增加国家和企业的医疗成本,同时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人力资源损失。
此外,职业病还会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心理负担和社会歧视。
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需要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护体系。
这包括制定和执行与职业病防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职业病监测与报告,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保护意识,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措施。
职业病的名词解释
职业病的名词解释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有害因素或工作方式引发的一类慢性疾病。
它是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所固有的疾病,与工作活动或工作环境因素直接相关。
职业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因素,另一方面是各种患病状态。
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心理因素等,如噪声、震动、尘埃、有害气体、高温、低温、高湿度、低湿度、光照、辐射、挤压、轻微伤、慢性应激、高强度劳动等。
各种患病状态则主要包括携带感染源、携带病原体、机体发生功能失调。
职业病的发生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职业病分为两类,即职业性尘肺和职业病其他类。
其中,职业性尘肺是指由某些尘埃引起的肺部疾病,如石棉肺、煤尘性肺尘肺和硅尘肺等。
而职业病其他类则包括多种职业病,如职业皮肤病、职业聋、中毒性肝病、职业神经病等。
职业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通常,长期暴露在有害环境中的工作者,会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异常反应。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分为早期、进行性和晚期等不同阶段。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停止有害因素的暴露,职业病可能会恶化,进而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和治疗职业病的主要措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的改善,另一方面是个体的防护和保健措施。
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的改善主要包括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级别和暴露时间,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条件,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个体的防护和保健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用具的佩戴,定期体检,合理的劳动安排,科学的作息时间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很大。
对个人而言,职业病可能导致健康受损,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致残或病亡,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对家庭而言,职业病患者的意外离世或健康受损可能导致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下降。
对社会而言,职业病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影响了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妨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职业病危害公告栏内容
职业病危害公告栏内容职业病危害公告栏一、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构成职业病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 目的本制度规定了职业卫生和职业病管理的主要内容、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和报告。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职业卫生和职业病的管理。
3、职业卫生管理3.1 员工上岗前,应对其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安排从事有关作业,同时建立健康档案。
3.2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根据从事的岗位检测报告的危害程度定期安排身体检查,按有关规定要求每1,2年体检一次。
3.3 对有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点,定期监测。
如发现超标,应查明原因,提出治理意见。
3.4 员工按规定接受职业性健康检查所占有的生产时间,按正常出勤处理。
4 预防与防护14.1 员工上岗前应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在岗期间每年进行培训,提高员工防护意识和技能。
4.2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含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执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审查制度和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
4.3 产生职业危害的部门或部位,应设置警示标识和说明,说明包括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4.4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管理维修应由专人负责,防护设施管理应纳入日常生产设备设施管理范畴,并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4.5 对产生职业危害的工作岗位,各部门应配备安全有效的个人防护设施。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范文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范文职业病是指因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而引起的特定疾病。
不同于一般疾病,职业病具有职业暴露作为直接的病因,通常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或有害物质,长时间接触这些危险因素或有害物质会导致工作者罹患特定疾病。
职业病的范畴非常广泛,涵盖了各个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工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职业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化学物质职业病:这是最常见的一类职业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有害化学物质对工作者的潜在危害。
例如,接触到有毒化学物质的工人可能会患有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典型的例子包括矿工接触煤尘而导致的矽肺病,化工厂工人接触有机溶剂而导致的中毒等。
2.物理因素职业病:这类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物理因素对工作者造成的直接伤害。
典型的例子包括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下引发的聋哑症、长时间接触到强光源引发的眼病等。
3.生物因素职业病:这类职业病通常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或生物因素对工作者的直接感染而引起的。
例如,医务人员长期与病人接触可能患上传染性疾病,农民接触到有害生物(如寄生虫)导致寄生虫病等。
4.职业性肿瘤:这类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某些物质或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导致的肿瘤疾病。
典型的例子包括石棉暴露导致的肺癌、接触有害放射线导致的放射性肿瘤等。
除了以上几类主要的职业病,还有其他一些特定的职业病,如职业性过敏性疾病、职业性骨关节病、职业性心理疾病等。
职业病的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职业病给工作者本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职业前景受限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其次,职业病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了医疗资源的负担,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
此外,职业病也给企业和行业带来不良影响,增加了劳资纠纷的风险,降低了劳动力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工会等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职业健康监测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体系,推动职业病预防工作。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 间。 3、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三、法定职业病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实施。 2、所谓法定职业病,是指由国家确认并经法定程序公布的。 3、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 当岗位津贴。 4、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我国卫生部于2006年颁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规定了10大类115种法定职业病, 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 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 病5种。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 (5)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 性病源体 。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 生理 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劳动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五、职业病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职业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全
国涉及有毒有害品企业超过1600万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 人数超过2亿人,职业病形势十分严峻,对职业病的防治和快速发 展的经济水平极不适应,职业病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 题。
在全国报告的各类职业病中,尘肺病占到80%,其他急慢性中毒 约占20%。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报告尘肺病例58 万多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的总和。其中已经 有14万多人死亡,现有患者44万多人。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一、职业病的定义及种类《职业病防治法》所指的职业病,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目前,我国已公布的职业病共有九大类九十九种,包括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疾病、职业性肿瘤以及其他职业病。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职业病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涉及有毒物质和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涵盖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生物因素则指某些致病性微生物。
三、职业禁忌的概念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在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其生理或病理状态使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或可能导致原有疾病加重,甚至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三种:1. 呼吸道:是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如气体、液体和气溶胶(粉尘、烟、雾)等。
2. 皮肤: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透过完整皮肤进入人体,当皮肤有病损时,毒物吸收量会大大增加。
3. 消化道:虽然一般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易经消化道进入人体,但在发生意外或不注意个人卫生时,可能通过污染的手、衣物、食品等进入体内。
五、预防职业病的措施预防职业病中毒的措施包括:1. 革新技术改造工艺: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减少工作场所接触毒物的机会。
2. 通风排毒:通过通风将逸散的毒物排出,减少工作场所毒物浓度。
3. 个人防护:穿戴工作服或防护服,佩带个人防护用品,保护个人免受毒物侵害。
4. 增强体质:开展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对毒物的抵抗能力。
5. 安全卫生管理:确保生产设备的维修和管理,防止毒物泄漏和逸散。
6. 环境监测、生物材料监测与职业健康检查: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毒物浓度,并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处理职业病损害。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某种有害物质或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的工作条件下,导致工作者体内发生的与工作环境或工作过程有关的疾病。
职业病的发生与职业活动的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以及职业健康和安全保护措施的落实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将重点讨论职业病的概念和特点。
(一)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或大量接触或吸入职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感染性病原体或长期处于不良工作条件下,导致工作者出现的与工作环境相关的疾病。
其发生与工作的性质和条件息息相关。
职业病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长期或大量接触:职业病要求工作者长期或大量接触某种有害物质或长期处于某种不良工作条件下才能发生。
短期或间歇性接触通常不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2. 与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相关:职业病的发生与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包括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工作条件如温度、湿度、噪音等和工作过程如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
3. 与个人因素有关:职业病的发生也与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职业病反应。
(二)职业病的特点1. 隐匿性和迟发性:许多职业病具有隐匿性,即在接触有害物质或处于不良工作条件的过程中,工作者可能不会立即感到有任何异常。
相反,职业病通常具有迟发性,即在长期接触或工作之后,才会渐渐出现症状和疾病。
2. 多样性和复杂性:职业病的种类繁多,且随着不同行业、工种和工作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职业病可能涉及不同的器官和系统,并具有不同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3. 逐渐累积和慢性化:职业病通常是由于长期或大量接触有害物质或处于不良工作条件而发生。
因此,病因的作用是逐渐累积的,疾病的发展也通常是慢性的,需要长时间的暴露才会导致职业病。
4. 职业性特异性:职业病通常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环境相关,具有职业性特异性。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职业群体中的发生率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强度等因素的不同所致。
职业病认定标准
职业病认定标准一、职业性尘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尘肺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常见的职业性尘肺病包括硅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等。
二、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皮肤炎症、损伤等病变。
常见的职业性皮肤病包括接触性皮炎、光接触性皮炎、痤疮等。
三、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眼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眼结膜、角膜等病变。
常见的职业性眼病包括化学性眼灼伤、电光性眼炎、白内障等。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噪声、刺激性气体等引起的耳鼻喉口腔病变。
常见的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包括噪声聋、铬鼻病、爆震聋等。
五、职业化学中毒职业化学中毒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吸入或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常见的职业化学中毒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六、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高温、低温、噪声、振动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包括中暑、冻伤等。
七、职业放射性疾病职业放射性疾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放射线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职业放射性疾病包括外辐射急性放射病、外辐射亚急性放射病等。
八、职业传染病职业传染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常见的职业传染病包括炭疽、森林脑炎等。
九、职业肿瘤职业肿瘤是指在工作中接触致癌物质引起的肿瘤性疾病。
常见的职业肿瘤包括石棉肺癌、间皮癌等。
十、其他职业病其他职业病是指上述类型之外的其他职业性疾病。
常见的其他职业病包括金属烟热、滑囊炎等。
如何正确理解职业病?
什么是职业病?如何正确理解职业病?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判断是否患有职业病应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是经过诊断程序确认(确诊)的所得疾病。
(2)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目录》确定的疾病。
劳动者所患疾病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就不是职业病。
一、职业病的发病过程人体直接或间接环境中有害因素时,不一定都发生职业病。
职业病的发病过程,还取决于下列三个主要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和作用部位与发生职业病密切相关。
如电磁辐射透入组织的深度和危害性,主要决定于其波长。
毒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组织的亲和性与毒性作用有直接关系,例如汽油和二硫化碳具有明显的脂溶性,对神经组织就有密切亲和作用,因此首先损害神经系统。
一般物理因素常在接触时有作用,脱离接触后体内不存在残留;而化学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作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或继续存在。
有时心理因素亦可成为病因,在职业医学中不应忽视。
2、作用于人体的量除了生物因素进入人体的量还无法估计外,物理和化学因素对人的危害,都与量有关,故在确诊大多数职业病时,必须要有量(作用浓度或强度)的估计。
一般作用剂量(dose,D)是接触浓度/强度(concentration,C)与接触时间(time,t)的乘积,可表达为D=Ct。
所以要了解每个接触者的接触浓度、并询问其接触时间,首先要知道一个有害因素对人体的有害量与无害量的分界。
我国公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GBZ2-2002)”,就是指这些化学物质在空气中一般不致引起健康损害的限量。
有些有害物质能在体内蓄积,故少量、长期接触,最终也可能引起职业性损害以致发生职业病。
有的物质虽然本身不能在体内蓄积,但其所引起的功能性改变是可以累积的,例如大多数物理有害因素日久接触都能产生不良影响。
在无法估计接触量时,可用接触时间粗略估计受到作用的强度。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近年来,由于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职业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影响了广大职工的身心健康。
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安全,必须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本篇文章就从职业病的定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流程和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职业病的定义职业病是由于吸入有毒物质、接触有毒物质或长期从事某种职业行业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不仅对患病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目前,职业病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尘肺病”、“铅中毒”等范畴,发病率高、危害大、种类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流程1.确定检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检测的工作场所和岗位,以及需要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
2.采集样品:根据检测目标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采集合适的样品。
例如,对于空气中的危害因素需要采集空气样品;对于化学毒物需要采集物质样品;对于噪声需要采集声级和频率等数据。
3.样品测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测试,得出相应的数据,判断危害因素的浓度、噪声的强度等参数。
4.健康风险评估: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评估接触相应危害因素的职工的健康风险。
5.出具检测报告:依据检测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控制措施,同时给出相应的检测报告。
三、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化学毒物:化学毒物是工作场所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
工业和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和粉尘,随着空气的循环而传播到人们的呼吸系统中,危害到健康。
例如,长期接触铅可以导致铅中毒,接触苯可以引起白血病等。
2.噪声:噪声是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另一个常见类别。
高强度的噪声会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听力,严重影响到其身心健康。
例如,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的职工可能导致聋哑等问题。
3.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是一种有害的危害因素。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长期接受某种职业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作用,导致身体或心理疾病的一类疾病。
主要包括职业性肺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中毒病等多种类型的疾病。
在国内,职业病是由于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某类有害因素,而引发的疾病。
职业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由特定的工作环境引起、与工作内容和条件有关、具有潜伏期、可预防和控制、在工作环境改善后可消失。
根据病因的不同,职业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范畴:1. 职业性肺病:包括尘肺病、放射性肺病、过敏性鼻炎、职业性哮喘等。
这些疾病主要由于长期吸入空气中的尘埃、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所引起。
2. 职业性皮肤病:包括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湿疹、职业性色素沉着等。
这些疾病主要是因为皮肤长期暴露在有害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下,导致皮肤病变。
3. 职业性中毒病:包括职业性铅中毒、职业性汞中毒、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等。
这些疾病主要是因为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导致中毒症状的发生。
4. 职业性噪声病:主要指由于长期接触高噪声环境,引起耳聋和听力下降等疾病,如职业性耳聋。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职业病,如职业性放射病、职业性肿瘤等,都是由于特定职业环境中的辐射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职业病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有些职业病在患病后可能会导致劳动者的生活无法自理或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职业病非常重要。
预防职业病的关键是要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有害因素的产生和接触,同时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定期体检和监测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职业病治疗和康复工作。
总之,职业病是一类由于特定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它不仅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而且也对劳动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因此,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有害因素的产生和接触,同时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职业病的名词解释预防医学
职业病的名词解释预防医学1. 职业病的定义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某种有机物、射线、物理性因素或特殊工作场所的人群,由于这些因素引起的一组特定疾病。
职业病与特定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是一种与工作岗位相关联的健康问题。
2. 职业病的分类根据职业病的病因和病理特点,职业病可分为以下几类:2.1 化学性职业病化学性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有机物或化学物质中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化学性职业病有职业性中毒、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例如,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汞会导致铅中毒和汞中毒。
2.2 物理性职业病物理性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暴露于物理性因素中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物理性职业病有噪声性聋、振动病、电离辐射病等。
例如,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下的工人容易患上噪声性聋。
2.3 生物性职业病生物性职业病是由于从事特定职业岗位时,接触到的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生物性职业病有职业性传染病、动物源性职业病等。
例如,兽医和农民在接触动物时易感染病原体导致疾病。
2.4 粉尘性职业病粉尘性职业病是由于长期吸入或接触含有粉尘颗粒的工作环境中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粉尘性职业病有尘肺病、石棉肺、硅肺等。
例如,采石工人在长期暴露于石尘环境下容易患上尘肺病。
2.5 职业性放射病职业性放射病是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放射线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职业性放射病有放射性皮肤病、放射性白血病等。
例如,核工业从业人员长期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中,容易患上职业性放射病。
3. 职业病的预防预防是职业病防治的关键。
为了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以下措施可以采取:3.1 制定和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相关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明确各类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和责任分工,确保企业和雇主履行职业病防治的职责,为受害者提供保障。
3.2 加强职业健康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职业病监测和评估体系,对不同职业岗位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职业病危害,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3 强化职业病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员工正确的职业行为和防护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所长周安寿
总论
职业病是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创造财富,而且是使人类能够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作为代价。
因此,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改善劳动者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素质,防止发生职业病,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一、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人类自开始生产活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
追溯国内外历史,最早发现的职业病都与采石开矿和冶炼生产有关。
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生产或工作环境中使人类产生疾病的有害因素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职业病的发生,常与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各种形式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因而职业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二、有哪些职业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中存在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对人体产生健康损害的因素称之为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毒物。
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2)异常气压。
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
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
如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劳动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
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
3.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三、法定职业病
所谓法定职业病,是指由国家确认并经法定程序公布的。
我国卫生部于1957年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确定了14种法定职业病。
1987年该规定经过修订并由卫生部、劳动部、财政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在修订的职业病名单中共规定了9大类99种职业病,其中职业中毒51种,尘肺12种,职业性物理因素疾病6种,职业性传染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7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疾病2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7种。
同时,还规定了这类疾病需由国家认定的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断。
被确诊认为职业病的患者,可依据国家社会保险法规的规定,享有相应的劳保待遇。
四、职业病防治及其管理
(一)严格执行职业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
截止目前,国家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劳动保护法规和数百个职业卫生标准,这些法规和标准都是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经验总结,是搞好职业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依据。
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建设项目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
对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和引进的建设项目中有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要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在其设计、施工、验收过程中进行卫生学监督审查,使其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使用。
保证在其运行使用后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三)对工作环境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
经常和定期监测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强)度、及时了解有害因素产生、扩散、变化规律,鉴定防护设施的效果,以及对接触化学物质劳动者的血、尿等生物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或其他代谢产物及一些生化指标进行监测。
发现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浓(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值范围时,要查明原因,为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四)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应当对劳动者进行就业前、定期和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检查。
在就业前的检查中如发现有不宜从事某一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职业禁忌征者,不得安排其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定期健康检查便于早期发现病人,及时处理,防止职业危害的发展、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
(五)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个人的健康监护档案
企业建立职业卫生和劳动者个人的健康监护档案,是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的要求。
职业卫生档案主要包括工作单位的基本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运转和效果,职业危害因素的浓
(强)度监测结果与分析,职业性健康检查的组织和检查结果及评价。
劳动者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职业病的诊断、处理、治疗和疗养,职业危害事故的抢救情况等。
(六)消除职业危害,改善劳动条件
1.禁止生产、进口和使用国际上禁止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如联苯胺、β萘胺等强致癌物和有机汞农药等。
2.改善作业方式,减少有害因素散发。
3.加强设备的维护检修和管理,减少有毒物质的跑、冒、滴、漏。
4.搞好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消除有害物质的2次污染。
(七)合理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强)度高于国家卫生标准,或因进行设备检修而不得不接触高浓(强)度有害物质时,必须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八)注意个人卫生,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九)对青少年和女工要给以特殊保护。
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工作。
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其本人和胎儿有危害的工作。
(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护知识,制订职业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
用人单位领导和劳动者要通过培训,学习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政策和法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知识。
提高对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危害重要性的认识,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十一)职业病的诊断
职业病的诊断应根据以下原则:
1.有明确的职业史、工作环境有害因素的监测资料和生物监测资料等。
2.症状、体征和常规实验室检查、物理学检查、生化检查、其他辅助检查等的结果与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十二)职业病患者的治疗
职业病确诊后,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诊断结果,按以下原则进行治疗:
1.防止危害因素继续侵入人体。
2.促使已被吸收的危害因素排出体外。
3.消除病因。
4.特效拮抗治疗。
(十三)职业病患者的处理和劳动能力鉴定
职业病患者在治疗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工作的,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
劳动能力受损程度应按照已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 B/T16180—1996)进行鉴定,并按劳动保险条例,给以工伤保险待遇或职业病待遇。
(十四)职业病的报告和统计
职业病的报告和统计,是为制订职业病防治规划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成效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如果某企业或单位发现职业病患者,企业或单位有责任和义务按照《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要求,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