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有几枝铅笔教学案例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有几枝铅笔教学案例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有几枝铅笔教学案例9篇有几枝铅笔教学案例 1第一教时:有几枝铅笔一、预期效果1、应掌握的知识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应发展的能力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动手操作,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3、应培养的情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要旨1、课标解读本学段课标指出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未强调用数的组成作为计算依据的情况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难点是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3、学情认识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

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

4、经验介绍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

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引出新知,在学生摆桃子的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说一说、算一算中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堂中一静一动,学生学起来比较快乐,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但这节课我觉得还应注意的地方是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多动口。

三、实施要领1、课前准备:教师:(1)、摆桃子的课件;(2)、各种奖品,如:红星、桃子、苹果;(3)、书本上的图片(除主题图外)2、教时安排:1课时3、教学流程:序号教学流程学生活动教学辅导一、二、三、四、五、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魔术:猜数奖励探究新知,体验发现1、在活动中体验加法的含义(1)、师:你猜、我猜、大家猜,这是几?请你用你的手指表示(2)、师:演示铅笔合并过程:“5”是怎么来的?(板书:2+3=5)(3)、指导认识加号并板书。

一年级数学上册《简单事物中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上册《简单事物中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的特点和应用。
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AB排列和AABB排列有什么区别吗?”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或校园里的简单事物,发现并记录下来至少三个有规律的现象,尝试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们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
b.这些规律有什么作用?
c.你们能举一个例子,说明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鼓励他们用画图、表演等方式展示规律。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简单事物中的规律,如AB排列、AABB排列等,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校园内外的具体场景,如教室里的书本排列、操场上的跳房子图案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规律。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情境创设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3篇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篇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的各种分拆,并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2、掷双色片,会统计和记录红蓝片的数目,且用红蓝竖杠“∣”表示。

3、能正确书写数字“8”和“9”。

能力目标会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感受投掷结果的可能性(随机性)。

情感目标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掷双色片,统计和记录红蓝片的数目,且用红蓝竖杠“∣”表示。

2、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

教学难点:对随机结果的认识和有序地猜测。

教学准备:教师方面1、每小组5个一次性水杯,其中一个写上“5”,其余的写上“7”。

2、双色片(教具)(若没有,可用红、蓝磁性贴代替)。

3、每小组一张工作表。

学生方面1、双色片10片。

2、红、蓝彩色铅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复习师:小朋友们,上个星期我们学到了什么?生:1234567的分与合,几个与第几个的区别师:几个表示了什么?第几个表示了什么?生:几个表示了物体的数量;第几个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一、游戏引入1、揭示课题师:今天,老师请来了我们的数学好帮手“双色片”一起学习。

(板书:双色片)2、猜猜教师手中双色片的个数。

师:在我的手中有一些双色片,不满10片,谁知道我的手中到底有几片双色片?3、将手中的双色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学生数一数共有几片。

(向猜对的小朋友表示祝贺。

)二、探究新知1、10以内数的分拆师:请小朋友数一数红的有几片?蓝的有几片?(在黑板上记录)再随机扔掷双色片,依次请小朋友上台数一数并记录红蓝色个数,在黑板上做好板书记录。

(哦,小朋友们,我们再来猜猜还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呢)师:小朋友们,我们看,我们掷8片双色片出现了几种情况?生:9种师:每一次掷双色片,我们是不是都很难猜到红的有几片,蓝的有几片?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很随机的,这就叫做随机性师:我们再来看看这9种情况,我们怎样来排列能更容易记住呢?左边一列由小到大排列,右边一列有大到小排列(左边的树越来越大,右边的数越来越小)或者左边一列由大到小排列,右边一列由小到大排列小结师:掷双色片时,可以用数字来记录红蓝双色片数目,投掷的结果有多种可能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交流知道自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加强学习常规教育,能够遵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通过讲故事等,了解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倾听、发言先举手等习惯。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数学活动(一)教师自我介绍(1)师生问好(2)谈话导入:小朋友,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这是很光荣的。

(3)教师简单介绍自己请孩子猜猜教师的年龄,谁猜对有奖。

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数学活动(二)了解数学1、老师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有一个聪明的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曾经用骡子运过盐。

有一次,一头骡子滑倒在小溪里,盐洒了一部分在水里,大家知不知道,盐遇到水会怎么样啊?那么这头骡子负担减轻了不少,于是这头骡子每次经过小溪时就故意在水中打一个滚。

商人为了改变这头牲畜的恶习,就让它改驮海绵,那你知不知道海绵遇到水会怎么样啊?吸水之后,重量倍增,这头骡子再也不敢偷懒了。

”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它已经收录在的《伊索寓言》中了哦,你一定看过,可没想到,这头骡子的主人是一个数学家吧?泰勒斯,听说过吗?我敢保证,泰勒斯是所有数学家中最有趣最神奇的一个。

关于他,流传着许多的故事呢!2、在这个故事中,就有比一比这样的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知识呢。

你想学数学吗?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数学中藏着许多秘密等待大家去探索。

数学活动(三)学习数学常规要求教师逐条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试着做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数学书、作业本、口算本、练习本、文具盒),铃声响轻轻进教室。

2、课中:遵守纪律,不做小动作,要认真听,动脑筋,想办法。

发言先举手,声音响亮,同桌交流时轻声细语。

拿学具、文具速度快,轻拿轻放。

3、课末:整理学习用品,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数学活动(四)学习小组的建立1、划分好合作学习小组,确定每组临时小组长,以后每周小组内表现的同学为下周的学习小组组长。

实践教学案例小学一年级(3篇)

实践教学案例小学一年级(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一年级作为小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基本技能至关重要。

本案例以小学一年级“认识数字1-10”为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字,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数字1-10,并能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树立自信,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识别和书写数字1-10。

2.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运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幅含有数字1-10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数字。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数字1-10。

(二)认识数字1-10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数字的形状。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数字1-10的特点。

3. 教师讲解数字1-10的书写方法,并示范书写。

4. 学生跟随教师书写数字1-10,教师巡视指导。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分发数字卡片,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组合,组成不同的数字。

2.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数字接龙”、“数字连连看”等,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运算,如1+2=3,3-1=2等。

(四)交流展示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实践操作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用数字1-10写一篇小故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反思:1. 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动物乐园优秀教学案例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动物乐园优秀教学案例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动物乐园优秀教学案例9篇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动物乐园优秀教学案例 1教学目的:1、认知目标:雕塑动物由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确定动态,用加、减法,采用粘结、切削、刻、划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

2、技能目标: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切、刻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

3、情感目标:贯彻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珍稀动物,关注艺术,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圆雕的基本知识,学习用基本形体塑造动物形象。

2、作品的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教学准备:彩泥、剪刀、直尺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动物园吗?放映录像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动物世界,观察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及特征。

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动物世界。

二、赏析探究。

1、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件用泥捏成的动物作品。

3、你们来比较一下,泥捏的动物与真正的动物有什么区别?生:分析艺术作品中大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大象的区别;分析艺术作品中兔子、老鼠、长颈鹿等动物与现实生活中这些动物的区别。

分析步骤:形状更夸张、更可爱;颜色更鲜艳;省略了动物的很多细节地方;抓住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

4、观察老师制作;1)可以把动物的身体分成两大部分或整体制作身体;2)添加眼睛、耳朵、鼻子等细节部分。

3)添加花纹,整理完成。

5、在我国民间早就有了各种动物的泥塑作品:惠山泥人中的蚕猫。

蚕怕鼠害,在养蚕季节,农民称泥猫为“蚕花猫”,买回去以保障一年一度的养蚕。

从艺术上看,蚕花猫通体金黄并点缀着散笔绒毛,长长的胡子和大大的眼睛,生相给人一种机警敏锐之感,非常有特色。

这件作品以有百年历史了。

三、创作表现。

1、首先来作个热身操,搓一搓、捏一捏,让泥又软又有韧性。

2、分小组制作。

3、介绍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方法。

4、找找你还有哪些更好的表现花纹的方法?熟悉泥塑的基本方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优秀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作业小结
1.课堂作业:
a.根据课本练习,完成序数排序和描述任务。
b.结合生活实际,用序数词描述一个场景,并画出来。
2.家庭作业:
a.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序数应用,并进行记录。
b.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家长解释序数的概念和作用。
3.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2.案例分析法:精选一些典型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序数应用,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
4.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本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此外,案例中还体现了以下亮点:
1.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序数,提高学习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学习中,《第几》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基础的数数能力培养,也是序数概念建立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序数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应用能力。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案例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如排队、比赛等,引导他们感受“第几”的概念。同时,结合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运用序数进行描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的紧密结合。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技能目标: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4-5课时。

第1课时前后教学内容:前后教学目标: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一、导入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请提问题。

3、说一说: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4、你还想知道什么?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

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6、出示:(小黑板)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

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2详细介绍: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案例一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加法运算,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运算的概念,如使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图形展示。

随后,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加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
案例二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减法运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实物教具,如计数棒和抽象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减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
(继续分析其他案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豆子》优秀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豆子》优秀教学案例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总结归纳。首先,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我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难点。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长辅助孩子用豆子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拍照记录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价值。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同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有条理的思考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豆子,学习数的概念。
2.通过数豆子,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数的读写方法。
3.利用豆子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让学生理解数的构成。
4.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运算。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培养他们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4.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反思和概括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促进成长
本案例强调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高能力。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彼此的成长。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集锦6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集锦6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集锦6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第1篇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已有的知识与做法解决新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主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一定去过游乐场吧,你都玩过哪些项目今天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我们先来计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无。

引导学生审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仔细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道题吗3、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带到小组交流中。

(4)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说一说,并把方法进行归纲整合。

(5)小组汇报中。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演竖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无论是12X5还是5X12,用竖式计算时,通常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较大数作为第一个乘数。

计算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5先与2相乘,二五一十,满十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0,注意要把进位的1写在十位的下面,要写得小一些。

2、13个人要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呢(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6X13(2)拿出练习本试着来独立尝试笔算,算好了吗(3)要是有14人,15人,16人坐电动火车要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列一个算式,自己算一算吧。

汇报时还是让学生说一说算法,老师问算理,这次你算对了吗同桌之间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书55页第1题。

学生完成后要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书55页每2题竖式计算,一边做一边在心里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更有针对性。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大家一起来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乐园》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乐园》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乐园》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乐园》作为开启学生数学学习之旅的重要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本教学案例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高数学素养为核心,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数字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树立自信心。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注、细心、坚持等,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塑造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毅力。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本案例注重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技能。
3.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通过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字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本案例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生活实例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字的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同时,教师以鼓励、赞赏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认识1 - 1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 - 10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 - 10各数。

2. 使学生掌握1 - 10数的顺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3.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1 - 10各数的认识和读写。

2.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二)教学难点。

1. 数的书写规范,特别是数字3、5、8等的书写。

2. 比较数的大小中,理解“>”“<”“=”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游戏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装有5个苹果的果盘。

- 教师:小朋友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果盘里的苹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数的认识。

(二)新授(20分钟)1. 认识1 - 5各数。

- 教师指着果盘里的苹果一个一个地数:1个、2个、3个、4个、5个。

边数边在黑板上贴出相应数量的苹果图片。

- 教师:像这样1个、2个、3个、4个、5个,我们就可以用数字1、2、3、4、5来表示。

(在苹果图片下面写出对应的数字)- 教师带领学生认读1 - 5各数,采用多种方式读,如开火车读、个别读等。

- 让学生伸出手指表示1 - 5各数,加强数与形的联系。

2. 数的书写。

-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写1 - 5各数,边写边强调书写的要点。

- 写“1”时,要从上到下,稍斜一点。

- 写“2”时,要弯弯像个小鸭子。

- 写“3”时,两个半圆要写得圆润些。

- 写“4”时,要注意第二笔的横要长一点。

- 写“5”时,横要平,竖要直。

- 学生拿出练习本,在田字格中练习写1 - 5各数,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写法。

3. 认识6 - 10各数。

- 教师再拿出一些小棒,先拿出6根小棒,问学生:这是几根小棒呀?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引导学生说出6。

- 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认识7、8、9、10各数,在黑板上贴出相应数量的小棒图片,并写出数字。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钟表”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钟表”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钟表”教学案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第8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

这是与生活联系很密切的一个教学内容。

案例:“认识钟表”教学片段。

师:(戴上时钟太阳头饰走进教室)知道老师头上戴的是什么吗?生:老师戴的是个美丽的太阳;是个钟面;是一个正在发光的时钟太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

知道时钟的用途吗?生:我知道时钟和表都是用来计时的。

师:的确,时钟是用来计时的,地球迎着太阳自转一周就是一天,一天有24小时。

在一天中,时钟嘀嗒、嘀嗒地走个不停,给人们报时。

同学们知道古时候有钟表吗?生:犹如没有,因为爷爷说我家的那个钟是我出生的那年买的,假如古时候就有钟表,那我家早就应当有了。

师:古人没有钟表,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全凭直觉,看太阳出来了就下地干活,太阳快要落山就回家休息。

后来呀,人们觉得这样只凭直觉推断时间不便利,要是遇到天阴下雨不出太阳,那就无法推断时间了。

于是人们就创造了一种“滴水计时法”,就是用一只水桶装满水,让水从一个小孔里滴出,每滴完一桶水就是一个时辰。

在晚上,过一个时辰就有专人到街上报时,这个人叫更夫,过一个时辰更夫就到街上敲一下更,过两个时辰更夫就到街上敲两下更,一个晚上有五更,第五更就是快天亮了。

这种计时法虽然更进步了点,但人们还是觉得存在不足,要是更夫睡着了或是不当心敲错了更,人们的生活不就乱套了吗?于是,聪慧的人们才创造了钟表。

一开始创造的钟表可大了,但它优点许多,人们不用总在那里守着,一到时间,钟表就会自动报时。

但是,要是体积小一点,人们可以随身携带那可就更好了。

于是,人们不断改进钟表的结构,使钟表的零件越来越小,外观也越来越好看。

这就是今天我们到处都可见到的钟表。

同学们会看表吗?生:我只知道有时针和分针;我知道钟面上有12格。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关于钟面的学问。

(出示大钟面,进行钟面认识,学习读写时间的方法)现在,老师给每张桌子发一个钟面,同桌相互检查把握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享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享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享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然而,许多学生对数学抱有抵触情绪,认为它难以理解和应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案例一:游戏化教学法在某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上,教师采用了游戏化教学法来教授加法概念。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数字和加号,然后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组卡片。

教师随机叫出一个数字,学生们迅速找到相应的卡片,并按照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第一个找到正确答案的小组将获得奖励。

通过这种游戏化教学法,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加法概念,并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他们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案例二:实践探究法在某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上,教师采用了实践探究法来教授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师首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并让他们观察和测量图形的边长。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发现并总结出计算各种几何图形面积的规律和公式。

通过这种实践探究法,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通过观察、测量和总结,深入理解了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他们不仅掌握了计算公式,还培养了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四、案例三:情景模拟法在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教师采用了情景模拟法来教授分数的概念。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如购物、烹饪和比赛等,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这些情景进行分数的运算和比较。

通过这种情景模拟法,学生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分数的概念。

他们通过情景模拟,培养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五、案例四:差异化教学法在某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上,教师采用了差异化教学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可爱的企鹅教学案例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可爱的企鹅教学案例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可爱的企鹅教学案例9篇可爱的企鹅教学案例 1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加减法,第八课时----可爱的企鹅.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能根据情景图做有关的加减法.(二)教学知识目标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三)教学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五)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二,说教学过程一,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情景图----可爱的企鹅1)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一)活动一:观察讨论,学习新知1(观察图片:可爱的企鹅1)教师:仔细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2.教师提问(1)想一想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又表示什么(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6+3=9(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自由交流)(二)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1.(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2)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仔细看图,完整地说一遍图意.(2)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企鹅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3.小组汇报(三)动手操作.(展示课件3)三.巩固练习,启发思维(完成练一练1---3题)四.小结可爱的企鹅教学案例 2一、说教学内容《可爱的企鹅》这一课是在“跳绳”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提高的。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36~37页。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巩固8或9的加减法,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8和9的加减法。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从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并能用8和9的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一年级:数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一年级:数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享引言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科目,而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分享一些适用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案例1:计算失踪数字目标通过观察规律填写失踪数字,培养孩子计算和推理能力。

操作步骤1.给出一个简单的数列,例如:2, 4, 6, __, 10。

2.要求学生填写失踪数字。

3.鼓励每个孩子通过观察规律进行推理,并提供合适的提示或引导。

效果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孩子们发现序列中数字之间的关系,并锻炼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孩子们可以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到乐趣,并逐渐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形状的特征目标通过观察各种形状的特征,帮助学生了解并区分不同的几何形状。

操作步骤1.准备一些纸板或卡片,上面画有常见的几何形状(例如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将这些图形放在桌子上或展示给学生观看。

3.学生观察每个图形的边数、角度、边长等特征,并进行分类。

4.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特征的图形归类在一起,并探讨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效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将培养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他们将通过实际观察和整理数据来分析和描述不同形状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案例3:豆子计数游戏目标通过游戏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基本计数概念。

操作步骤1.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些小豆子(或者其他小物品)。

2.将一些容器摆放在桌上,要求孩子们将相应数量的豆子放入每个容器。

3.可以提出问题,例如:“把5个豆子放进这个容器里。

”4.学生开始数数并将正确数量的豆子放入相应的容器。

5.鼓励孩子们用手指点数、互相帮助和核对结果。

效果这个案例将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计算中。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并应用基本计数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力和合作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字1-20的读法、写法、大小关系、数字的组成方式等知识。

2. 能够掌握1-20的基本运算,如加减法,并能灵活地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数字1-20的读法、写法、大小关系等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2. 加减法的操作规则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数字1-20的大小关系和组成方式,加减法的灵活应用。

2.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活动教学法:通过游戏、操作等互动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体验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从而深入地理解知识,并调动其各种感官,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探索。

3. 合作学习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互相支持、互相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环节一】热身活动1. 课前导入:播放数字歌曲(1-20),让学生通过歌曲了解数字1-20的大小关系和读写方法。

2. 数字接龙游戏:教师提出一个数字,由第一个学生接住,第二个学生继续接上一个比上一个大1的数字,直到所有学生都参与完为止。

【教学环节二】数字1-20的认知1. 数字1-20的写法与读法:学生通过游戏、练习来达到正确读写数字的目的,如“找相对应的数字”。

2. 数字大小排列:在黑板上画出数字的大小关系表格,让学生依次贴上数字卡片,从而深入体验数字大小关系。

【教学环节三】数字的组成方式1. 数字和数字卡片相匹配:教师设计数字拼图游戏,让学生了解数字的组成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初步认知。

2. 数字的分解合成:通过具体的操作,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分解合成,如“小象喜欢吃蛋糕”,让学生按照要求分解出不同数量的蛋糕。

【教学环节四】加减法的运算1.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操作“加减法计算器”,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分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分类。

教具学具:
情境图,玩具,图片,水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每个同学家里一定都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请同学们拿出昨天老师让准备的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变形金刚、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看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师:那么到底怎样摆放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分类
点评:喜欢玩是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教师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学生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当作学具进行教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体验分类
1.出示课本第38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分类。

师: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发现商场里有很多东西,如:书包、练习本、文具盒、水彩笔……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发现这些东西摆放的非常整齐。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发现是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补充,让学生体会分类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体会分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点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是分类,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整理自己带来东西,让学生体验分类。

师:每组分6──8名学生,讨论好分工,汇报结果。

(教师巡视,组织引导分类。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坦克、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变形金刚、孙悟空、哪咤……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教师让各小组展示分类情况后,并说明分类的理由,总结出分类的方法,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
师:各小组再整理组内东西。

(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把本组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细化,让学生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
各小组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把手枪放一起……
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把孙悟空放一起……
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把香蕉放一起……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评价肯定和补充。

]
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适时引导。


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

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

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分类的过程与方法,自主构建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实践运用,巩固发展
1.强化新知,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40页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集体订正。


(2)出示课本第40页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再集体订正。


2.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能干,你们能不能把自己的书包也整理一下呢?(学生按自己的标准整理书包,教师巡视指导参与。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教师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课后能运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
生1: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生2: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3: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
点评:积极倡导和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标,教学过程*标,课程结构达标。

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一个“玩”字,让学生在玩中放飞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发展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