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的名词解释
突发公共事件的名词解释一、引言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社会公共领域中意外、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危害的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或其他相关领域,可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良情绪。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各国普遍设立了专门的应急机构和应对措施,以确保公众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1. 突发自然灾害突发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突发性灾难,如地震、洪涝、台风、暴雨等。
这些灾害难以预测,往往在瞬间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和伤亡。
对于这类事件,各国政府常常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预警和防护,同时组织相关力量进行灾后救援和重建。
2. 突发事故事件突发事故事件是指由于人为原因或技术故障导致的意外事故,如交通事故、火灾、建筑物倒塌、爆炸等。
这类事件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周边环境和社会秩序也会带来重大影响。
为了应对此类事件,政府通常会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和预警机制,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件或其他卫生意外。
这类事件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或毒性,可能快速蔓延并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
政府会通过加强监测、卫生教育和疫苗研发等措施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遏制病情蔓延并保护公众健康。
4.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是指突然爆发的社会安全问题,如恐怖袭击、抢劫、劫持等。
这类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甚至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事件,政府会通过加强安保力量、制定反恐战略和警示系统来保障公众安全。
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1. 预警机制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各国政府通常会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这些机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监测设备、传感器和网络系统,对各类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以便快速采取应对措施。
2. 应急管理体系突发公共事件需要有专门的应急管理体系来协调各种资源,组织救援和应对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公众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自然灾害、事故、社会事件等各种形式,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关心。
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应对这些事件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不可预测,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首先,政府应设立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
这个机构应具备快速反应、准确判断、有效处置的能力,能够及时提供现场指导和协调工作,以保障公众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政府应提前制定相应的预案和应急措施,以便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预案应包括事件的分类、处理流程、资源调度等方面,并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和实施。
政府还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预警系统,以提前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第三,政府需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政府、企业、媒体、民众等多方合力的态势。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可以集思广益、共同应对,减少受灾范围和损失。
政府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发布事件信息,保证公众获得准确、权威的信息,以避免谣言和恐慌的传播。
此外,政府还应对灾情进行综合评估和后续处理,督促相关部门按照预案进行处置和恢复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救助和支持。
政府还应加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意识的培养,提高公众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向公众报告事件发生情况和处理进展,接受社会监督和批评。
政府还要总结事件处理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总而言之,突发公共事件是无法预测和避免的,但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应对,加强协作,共同应对挑战。
政府在危机事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公众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因分析思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因分析思路任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发生初期均表现为“原因不明”。
查找病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原因不明”事件或疾病可以揭示出真正的原因。
一、病因分析的总体思路(一)初步病因分析1.从临床特征入手根据起病方式(缓急)、病例临床表现、病情进展情况、严重程度、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病程等,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
若判定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试验性治疗效果,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并判定有无传染性。
感染性疾病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
如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需先判定是否中毒,再考虑是否心因性、过敏性、放射性(辐射)或其他的原因。
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1)背景资料现场环境、当地生活习惯、方式、嗜好、当地动物发病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
(2)归纳疾病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通过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
提出可能的病因假设,可以不止一个假设,适宜的病因假设应能回答导致暴发、流行的疾病是什么?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有哪些?谁是高危人群?提出病因假设后,在验证假设的同时,应及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综合分析研判综合描述和分析临床症状、体征、接触史、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转归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目前所处阶段、影响范围、病人救治和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研判,得出初步结论,同时对病人的预后、疾病发展趋势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
图1 根据临床特征进行病因推断群体心因性反应事件的确定:1.排除其他致病的原因;2.心理干预效果好。
临床特征:1.发热(热度,进程,热型); 2.起病特点,病情进展; 3.血常规:血象表现。
近十年来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原因剖析与对策
近十年来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原因剖析与对策黎茵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摘要】目地:近十年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地复杂性和难度日益增加.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现状存在地问题,针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性对策.方法: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分析讨论.结果:提出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应急体制、加强交流和宣传,做好各部门协调沟通及乡(镇)卫生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地作用等观点.结论: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制存在完善地空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门管理制度应急机制近年来,特别是年暴发以来,我国卫生突发事件频发,仅以年为例雪灾引发大量人群冻伤损害、汉川大地震引起地巨大伤亡、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等事件地发生,使人民地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本文意在探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地原因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目前存在地各种问题,为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地管理制度和应对机制,提高应对能力,保障人民健康,保障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出建议性对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相关原因世界大环境地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地快速发展,对自然界地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物界自然平衡紊乱,生物界中储备地病原体通过宿主转换过渡到人类,导致新传染病暴发;全球平均每年出现一种新传染病,一些传染病如猴痘、埃博拉、西尼罗和疯牛病等病毒尚未传入我国.随着国际交和增加,传染病传入机会增加.旧传染病如结核病、艾滋病患病率近年明显增加,血吸虫、鼠疫、霍乱暴发地危险依然存在,流感大流行地威胁始终存在;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小平衡,导致人口分布严重失衡,中心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公共卫生基础落后,传染病暴发后果严重;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化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增长,生物恐怖危险增加,自然灾害地频发以及转型期中国以分配差异加大为基础地社会矛后使发生危机地危险性增加,社会危机和自然灾害必然伴随公共卫生问题[1].因此,我国正进入公共卫生危机高发期,可预见地后果日渐严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地法律体系不健全年月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地正式实施,表明我国致力于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地应急管理体制.但近年来频发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暴露出地问题表明,目前地应急体制并不乐观,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2].虽然我国已建立了比较系统地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地法律体系, 在突发地非典疫性面前出现了难以支撑控制和防范地现象.主要表现在缺乏一部《紧急状态法》.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势必造成在突发地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难以形成政府多部门联动地紧急状态下地指挥机制[3].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地各种不足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卫生突发事件地主管部门,首先面对地是如何应对和处理.其处理占果直接影响突发事件造成地后果.年地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卫生应急工作中存在地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准、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4].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地法律保障,我国地应急管理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完善和提高地地方.首先,卫生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和应急指挥决策体系还不适应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地需要.其次,不少地区还没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部门,职能定位还不明确.第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方面作了一定努力,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可行性、科学性有待实践地检验和进一步提高.第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应急储备和快速调运能力不足,特别是基层,有关经费得不到保证,应急物资更新和调运机制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特别是在事件发生初期,很容易出现储备不足,仓促应对地局面.第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还有待提高,包括疾病诊断、现场控制、现场调查、实验室支持、信息管理能力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乡(镇)卫生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地问题乡(镇)卫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防范意识差,管理人员对乡(镇)卫生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地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在人员培训、配备、资金投入、职业防护等方面措施不力,缺乏主动性.其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检测设备落后,物资储备不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基本依赖上级配发[5].农村疾病控制体系非常薄弱.占我国以上人口地农民缺乏医疗保障,着小起病地现象普遍存在,预防工作普遍落后[6].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必须有完善地法律体系支撑,真正实现依法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建立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应急准备计划、应急处置预案、预警机制,有关业务机构地实施方案和专业计划、颁布技术指南、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等技术性法规在内地系统性、规范性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法律体系[7].要确立一部《紧急状态法》,从法律上保证国家各项卫生政策地落实.从静态上看,需要修改完善和确定有关地法律、法规及与此相应地制度;从动态上看,需要加化有关突发性事件地立法,执法和守法及与此相应地监督.在法律、法规一时难以健全和完善地情况下,政策具有原则性、规制性、灵活性、适应性地诸多特点常被广泛作为准法律工具.立法遵循政策地制定—实施—修订—完善地基本流程,进而实现稳妥地法律确定,发布和执行,使其保持长效运转.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完善应急机制构建切介实际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构建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介地应急体系,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保证社会地稳定,而各级政府应建立统一地指挥系统.参与建设地各组成部门应明确其将进行预防地任务和职责,各部门间并建立相应地协调机制,突出依法规范管理地原则,建立起一套以法律法规为支撑体系地管理系统[8].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立完善地卫生信息网络监测系统通过采用计算机互联网、视频图像传输技术、有线或无线通信及等技术手段,把国家、省、市、县级现有地疾控信息系统进行链接,初步建立起能覆盖全国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基本实现国内疾控系统可管控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地资源整介及资源共享,并与卫生监督部门、卫生许可部门等进行信息连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平台,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快速响应.此外,还要建立一套运行良好地卫生信息监测系统,除可进行日常常规监测、进行科学分析并能综介评价监测数据结果外,更重要地是能对一些重大传染病地动态演化趋势和社会公共卫生地总体变化状态进行监测[9].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主动监测并及时预警,第一时间确定突发事件地苗头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尽早发现隐患并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性质和程度,以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真正来临时,能提出介理地应对方案,并迅速制定、采取应对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地损失和危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地常规储备前事小忘,后事之师.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到来之前“未内绸缪”是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地前提.平时对应急反应要素进行准备,可以保证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有条小紊.这些要素包括应急药品准备、非医药应急物品及其生产能力地储备;能主导现场调查地流行病学家储备;公共卫生实验室配置、相互之问地协调机制和研究水平等.应急反应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上地各种物质、人员、结构和能力地储备.优化人才梯队建设,促进并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为优秀应急管理和处置人才地脱颖而出创造良好地生存环境和条件;同时,还要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地业务培训,鼓励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和再教育,充实、积累发生紧急情况时地应对技能.此外,在条件允许地情况下,可引进或聘请本行业地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应对突发事件领域地发展动态,从而建立起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地应急处置队伍,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重要组成力量[10].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加强交流和宣传,做好各部门协调沟通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需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构等部门地有效沟通与协作,真正做到防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要加强临床医务人员与公共卫生工作者及教育系统地联系与信息交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向基层医疗单位提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地防治工作信息;县卫生局要定期召开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工作会议,随时交流工作情况,加强二者地合作,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地卫生防病意识,加强对工厂和工地地卫生监督管理督工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发挥乡(镇)卫生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地作用乡(镇)卫生院是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重要力量乡(镇)卫生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地职责包括疫情监测、医疗救治、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等,切实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措施,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传染源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对发生疫情地区进行消毒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组织医护人员、乡村医生,对接触者及时开展疫苗应急接种,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断疫情地传播,能使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地控制[11].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中国人自古就有很强地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进入世纪,我国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频频发生,三聚氰胺、非典、手足口病等让人防不胜防,因此,只有积极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我们才能做到处变不惊、游刃有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文献[1]曹广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基础建设[J]. 公共管理学报, 2004, 1(2): 68-70[2]马汉维. 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存在地问题和措施[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4, 19(6): 373-374[3]韩振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挂历存在地问题及对策建议[J]. 商场现代化, 2011, 1(634): 19-22[4]董仕林. 浅析卫生行政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问题与建议[C]. 安徽省:中华医学会, 2009. 87-88[5]张斗琴. 乡镇卫生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和存在地问题[EB/OL]./kcms/detail/65.1286.R.20131118.1606.001.html.[6]杨一风,范晨芳,曹广文.危机管理及其在中国公共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中地应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 25:268-271.[7]张维平.关于完善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体系地构想[[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l 1(3):25-27.[8]张鑫培;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对策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 20(3): 207-209[9]贺玉清.关于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地规划及措施研究口(J〕.中国卫生产业,2011,8(3):112.[10]郝蕾. 建立完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 口岸卫生控制, 2010, 15(3): 11-12[11]郝清华: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8):1488一1489。
近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原因剖析与对策
近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原因剖析与对策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接连发生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食品、药品等的公关卫生事件,关系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国际贸易和国家形象,这些时间都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问题的根源在哪儿?能否在短期内解决?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认为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要根本解决,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社会舆论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剖析对策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问题一次次撕扯着我们本已脆弱的心: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双汇火腿瘦肉精事件、疫苗造假事件等,危机事件井喷式爆发,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这已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个人生活中不得不市场面对的课题。
这一系列事件也折射出当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保证人民安全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全面加强和切实解决公共卫生问题,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纵观一系列频频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仅覆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且表现出爆发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共同特征。
危机诱发因素关联性增强,甚至会引起“连锁反应”,①从而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企业追求利益是符合经济要求的,但这个利益的取得是以不伤害他人的权利为前提。
然而市场经济又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它驱使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形成了“一切向前看的经营哲学,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敢于铤而走险,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欺骗,制作和播放虚假广告等等②。
某些知名企业把“诚信”挂在墙上,把“不义”落实到行动上,把不义之财搞到腰包里,把祸害推向社会,就进一步动摇了中国老百姓的信心。
浅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与控制对策
浅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与控制对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临的挑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与控制对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需在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才能做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
标签:公共卫生;卫生政策;突发事件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1.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泛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区域性流行、暴发流行或出现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群体发病、死亡;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
1.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征①突发性和意外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突然,较难预测,有的甚至不可预测;②群体性或社区危害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往往同时波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③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由于其发病突然,累及人数众多,损失巨大,往往引起社会惊恐不安;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2.1 一般原因(1)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主要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等。
(2)食物中毒事件。
(3)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此种中毒是由于污染所致,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放射污染等,这类事件往往波及范围广,并且常常会对下一代造成极大的危害。
(4)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发病或死亡。
2.2 特殊原因①自然灾害:地震、海啸、飓风、水灾、火山爆发、火灾、山体滑波、泥石流、饥荒、旱灾、雪灾、虫灾、寒潮、酷热、台风及浓雾等的突然袭击,会带来严重(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诸多公共卫生问题;②意外事故和人为灾难:飞机坠毁、海难、爆炸、骚乱、道路交通事故、空袭、煤矿瓦斯爆炸、恐怖事件等重大安全事故,由于没有事前的准备和预兆,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③传染病疫情:非典型性肺炎(SARS)、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防 控和应对是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
频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
01
02
03
全球化进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人 员、物资和信息流动日益 频繁,病原体传播的范围 和速度也得以增加。
生态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 等因素导致病媒生物孳生 ,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
VS
技术转让与普及
拥有先进公共卫生技术的国家,应积极向 其他国家转让技术,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事 业的均衡发展。同时,国际组织也应加强 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和培训,提高其 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05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全球化进程加速病原体传播
全球化带来的交通便利和国际贸易增加,使得病 原体更容易跨国传播,导致公共卫生事件频发。
加强监测和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
通过增加监测点、提高监测频次等方式,建立健全的公共卫生事 件监测网络,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及时察觉。
强化信息报告和共享
各部门、机构间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上报异常情况,实现信息的快 速传递与共享,为预警提供准确数据基础。
开发高效预警系统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具备快速分析、准确预测 功能的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制定科学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 事件,制定详细且具备操 作性的应急预案,明确各 部门的职责与协作机制。
加强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公共卫生事件应 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 实战能力和应对经验。
强化应急资源配置
加大对应急物资、设备、 人力等方面的投入,确保 应急处置工作能够迅速、 有效地展开。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引言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在某一时刻突然发生的,涉及大量人群的事件。
这类事件常常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我们需要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复杂多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社会不公与不满情绪社会不公和不满情绪是突发性群体事件产生的主要动力之一。
当一部分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上遭受不公正待遇或面临重大利益损失时,不满情绪逐渐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 信息传播与引导信息传播与引导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这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提供了温床。
一旦有人散布“假新闻”、“虚假信息”或恶意煽动不满情绪,很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动荡。
3. 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也是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重要成因之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失业率上升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增加,从而酿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4. 政府管理能力不足政府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当政府的管理能力不足、应急预案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存在时,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二、对策措施为了应对和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预防和减少事件的发生,并有效化解事件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策措施:1. 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通过加大资源的公平分配力度、改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增强大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有效降低群体事件的发生概率。
2. 健全管理机制与法制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并完善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同时,加强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法制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与效能。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诱因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诱因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是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起,一定数量群众参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采取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和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堵塞交通等方式,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以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罢工、罢课、罢市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的起因较为复杂,通常认为与社会结构转型有密切关系。
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扩大等现象,使各种利益冲突明显加剧。
特别是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下岗失业、劳资纠纷等矛盾不断增多,贵州瓮安“6〃28”事件就与当地长期存在矿权纠纷、移民、拆迁安臵等问题有密切关联。
这些社会矛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群体性事件便是其中之一,是社会矛盾以较为剧烈方式的集中爆发。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90年代下半期,中国社会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地区及个体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这主要体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水平与可及性十分悬殊;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极化指数迅速上升且达到历史最高点,而且中国的基尼系数也明显上升,现已属于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平等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是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旧文化观念冲突交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教育发展滞后,社会道德与公共伦理失范,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已经严重冲击着旧有的道德规范体系。
规范缺失和规范偏离、社会结构变迁的加剧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在不断出现的新的行动内容和选择标准面前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约束;既有的规范系统在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之中的紊乱,也造成了人们在具体行动中的严重偏离和越轨。
三是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尚未完善。
社会成员会按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层级。
如果社会阶层界限凝固化,就会强化不同阶层的集团意识,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在利益比较面前,会产生并累积起不满能量,引起社会隔阂、摩擦甚至社会冲突。
突发事件的诱因及演化
突发事件的诱因及演变一、突发事件的诱因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导致突发事件的爆发。
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有纯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台风、沙暴、火山爆发等;有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如政治事件、经济事件、军事事件、重大交通事故、恶性疾病流行、恐怖事件等;还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而造成的突发事件,如1998年的洪灾,既是与当时影响全球的厄尔尼诺气候有关,又与人类乱砍乱伐,没有保护好长江上游的植被和水土有关。
主要分为三类:纯粹自然因素、纯粹人为因素、自然和人为综合因素。
1、纯粹自然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逐渐加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自然界里始终存在着人类现在未知的或不能准确预测、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并且一些巨大的自然力量即使可以预测,也是人类目前无法与之抗衡的。
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往往导致重大灾害:如地震、海啸、飓风等。
而且这类因素导致的重大突发事件很多是目前人类无法准确预测的,如:2004年的东南亚地区发生特大洪水,造成近千人失去生命,许多人无家可归。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2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这些自然灾害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生命和财产)。
2、纯粹人为因素:由于人与社会不可分割,因此诱发突发事件的人为因素一般又和各种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今社会,局部战争、恐怖袭击、宗教冲突、群体性事件等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总的来说,这些突发事件实际上都是人类的过失行为或故意行为造成的,而这些行为又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原因,大部分是一些社会化行为,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又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如有人在林区吸烟而不小心引发森林火灾、“9.11恐怖袭击”、“瓮安事件”等等。
霸权主义必然导致国际矛盾,激化矛盾就有可能引发战争;贫富差异扩大、社会不公、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贪污腐化等等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矛盾激化就可能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简析我国突发事件频发原因及应对策略
简析我国突发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矛盾与问题凸显,由此引发的各类各级突发事件多发频发,本文在分析目前国内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基础上剖析新形势下我国突发事件多发的原因所在并给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原因策略据说,17世纪第一只黑天鹅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以前,人们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黑天鹅”曾经是人们谈话以及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
此后,就有人用“黑天鹅事件”来代指不可预测的重大突发事件。
近年来,“黑天鹅”频频光顾。
从2003年的非典一直到今天各地的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
近年来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它的原因何在?如何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的策略有哪些?本文试从这两处落笔解决问题。
一、目前我国突发事件频发的原因与背景分析(一)我国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从自然的角度分析,我国地貌复杂,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灾难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
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人口,80%以上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2/3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位于地震高危区。
全国有2/3的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受到洪水威胁,特别是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区,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3/4的工农业产值,而两岸许多地区的地面都处于洪水水位以下。
与此同时,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也很多。
可以说,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是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为灾害频发从社会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凸显,具体表现为: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容易形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目前,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果可见一斑,可谓是步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的矛盾依然存在。
6-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马颖,王超(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我国正步入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公共安全受到挑战。
研究如何减少危险因素,遏制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成为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
而溯本求源,认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其发生。
对我国界定的四类突发灾害事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我国政府各部门加强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公共安全; 产生原因1 引言2006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安全生产重在治本”,虽然强调的是生产事故领域,但也再一次指出了各种突发灾害事件的管理方向,即“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速度和影响不断增加,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连锁反应和政治后果,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而从近几年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实践来看,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中、事后应急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对于如何预防这些事件发生的事前预警方面还很欠缺。
因此,必须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控能力,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探本溯源,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出发,是构建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管理模式的关键。
2 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和不良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有很多分类,目前政府和理论界比较认同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4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城市生命线事故、核与辐射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我国当前突发事件高发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
我国当前突发事件高发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一、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形势不容乐观什么叫突发事件?突发事件虽然早有定论,但在公众的思维意识和视野里,却存在许多的歧义,人们普遍狭义地认为,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简言之,就是天灾人祸。
前者即自然灾害,后者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包括大量谣言等等,专家也称其为“危机”。
那么,到底怎样界定突发事件呢?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又包括重大刑事案件、重特大火灾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金融安全事件、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民族宗教突发群体事件、学校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社会影响严重的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中期以来,突发事件种类日益复杂,发生频率加快、规模扩大、国际化程度提高。
据统计,1996年至2000年各类灾害危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50亿美元,导致42.5万人死亡。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主要国家纷纷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逐步形成了规范各类突发事件应对、涵盖危机管理各个阶段的完备的法律体系。
实践证明,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正当性和有效性,从而做到既有效控制和克服危机,又能够将国家和社会应对危机的代价降到最低。
我国历来是一个受突发事件危害较多的国家。
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经济损失约计6500亿人民币。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些突发事件,损失大,影响广,社会关注度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生命的珍爱、对财产的关注、对行为的预期、对秩序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此时突发事件自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出现社会危机。
突发公共事件问题
突发公共事件问题[日期:2007-07-19]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自然灾害。
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
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恶性案件(多起校园案);吉林、山西、陕西、江苏、爆炸案)。
二、概括剖析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
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
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
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政府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使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重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是保持社会的稳定的必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
三、措施对策A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建立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B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C实行问责制,追究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造成突发公共事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D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017江西公务员备考:突发公共事件产生及分析
江西公务员招考信息<<<点这里看2017江西公务员备考:突发公共事件产生及分析一、存在问题及危害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原因我国原有应急措施存在弊端:首先,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
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
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其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
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最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三、对策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江西公务员招考信息<<<点这里看1、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公务员考试中政治、民生都是申论考试的重点选题方向。
恰值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集体上访、突发性群体事件、西南大旱、玉树地震等关乎公共安全的自然事故频繁发生,警示着高风险时期的来临。
党和政府如何处理此类事件关乎着党和政府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将重点分析其中其中的原因和解决之道。
一、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自然灾难无法避免,但社会矛盾可以规避。
事实上,回顾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可以将它们的根本原因归纳为社会利益和利益分配的不对称。
具体可分为两大方面:首当其冲的是伴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老百姓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但这种诉求存在梗塞。
如,百姓遇到问题时无处倾诉、倾诉了也无人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越积越深就演变成了接二连三的上访现象。
其次,少许管理层面的决策不力、作风不实、漠视群众利益现象也确有存在。
例如近期频发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大都是人民群众对管理层人员工作、生活作风的检举,韩峰日记事件、天价烟局长等事件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解决措施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从多方面入手、多策并举化解矛盾、降低风险。
首先,化解矛盾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
要创建公平的博弈平台、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以此为民众提供便利的诉求渠道。
比如针对上访现象,其解决方法不是让基层干部天南地北的追着上访者、盯着上访者,而是要让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出面调解和落实,并建立高效透明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其次,在矛盾发生之前就必须具备高度的预见力,制定各类风险应急和长期预案,并建立长效机制。
如各级党政部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这样就能将遗留问题抹去,将未来风险预计。
即使风险“变现”,也能以未雨绸缪的前期工作为基础迅速行动、化险为夷。
需要强调的是,对待那些涉及百姓重大经济利益的问题时,应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决策透明、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关系。
突发事件发生原因
干旱
长时间无雨或少雨,导致水源 枯竭、农作物减产或死亡的现 象。
冰雹
小如豌豆、大如篮球的冰块从 雷暴中降落至地面的现象,可 对农作物和建筑物造成损害。
生物灾害
01
02
03
传染病
由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 起的疾病传播,具有传染 性和致死性。
虫害
害虫大量繁殖,对农作物 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的现象。
外来物种入侵
坏和人员伤亡。
山体滑坡
由于雨水、地震等因素导致山 体斜坡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
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地面塌陷
地下空洞或地下水过量开采等 原因引起的地面突然塌陷现象
。
气象灾害
台风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的热带气旋,具有强烈的风雨
和风暴潮影响。
暴雨
短时间内大量降雨,导致江河 泛滥、山洪暴发、淹没农田和 城市的现象。
阶层矛盾
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中低收入群 体与高收入群体的矛盾。
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资源有限,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 导致利益冲突。
社会心理问题
心理压力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导 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情绪波动
社会变革和转型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人们情绪波动,容易引发 过激行为。
信息误导
由于信息来源不权威或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误差 ,导致公众对突发事件产生误解或恐慌。
3
信息保密过度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过度保密信息,导致无法及 时获取关键信息,影响应对突发事件的效果。
05 社会因素
社会矛盾激化
经济利益冲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如劳资 矛盾、城乡差距等。
突发公共事件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预案1. 突发公共事件概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对公众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事件等。
为了确保公众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制定一套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2. 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目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提前制定应对措施,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应对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伤亡,并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3. 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组成部分3.1 事件背景和风险评估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第一步是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背景调研和风险评估。
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分类和评估,确定可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3.2 应急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预案时,需要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
确定各级政府部门、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职责和任务,明确指挥链条和信息传递渠道,确保应急响应的高效性和协调性。
3.3 应急资源调配和支持突发公共事件预案还需要考虑应急资源的调配和支持。
这包括但不限于人员、物资、设备、资金等方面的需求和供应。
制定相应的资源调配机制,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动所需资源,满足应急需求。
3.4 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紧急通知和警报发布、人员疏散和安置、医疗救护和灾后恢复等方面的措施。
确保在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行动,减少伤亡和损失。
3.5 信息发布和舆情管理突发公共事件预案还需要考虑信息发布和舆情管理。
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防止谣言的传播,稳定公众情绪,提高公众的信任度。
建立应急信息发布渠道和舆情监测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4. 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实施流程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实施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4.1 事件发生及报告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或单位应立即进行报告,包括事件的性质、地点、规模和可能的影响等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突发公共事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些事件通常突然发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需要及时应对和解决。
本文将就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应对方法以及增强社会应急能力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社会大众中突然发生的并且对公众群体具有较大关注度和影响力的事件。
这些事件无法预测,不能通过提前预防来避免,需由政府及相关机构快速响应和应对。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严重事故、传染病爆发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方法1. 及时发布信息和警示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和相关机构首要任务是及时发布信息和警示。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事件信息、应对指南和安全预警,以及解答群众的疑虑和问题。
公众应积极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配合做好个人和家庭的防护工作。
2. 快速组织救援和救助力量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中受伤或受困的人员,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救援和救助力量。
这包括派遣医疗队、消防队、警察等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救援和伤员处理。
同时,为受灾人员提供紧急救助,提供食物、饮水、衣物等基本生活保障。
3. 组织社会资源进行灾后重建突发公共事件过后,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重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包括企业、NGO组织、志愿者等,共同展开重建工作。
这涉及到灾后安置、重建道路、恢复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等方面,旨在让受灾地区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三、增强社会应急能力的重要性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增强社会应急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起完善且高效的应急机制,才能有效地减少损失和保护公众安全。
1. 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预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流程,并确保预案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政府还应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
2. 提升应急机构和人员的能力应急机构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力量,提升其能力对于应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马颖,王超(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我国正步入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公共安全受到挑战。
研究如何减少危险因素,遏制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成为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
而溯本求源,认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其发生。
对我国界定的四类突发灾害事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我国政府各部门加强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公共安全; 产生原因1 引言2006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安全生产重在治本”,虽然强调的是生产事故领域,但也再一次指出了各种突发灾害事件的管理方向,即“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速度和影响不断增加,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连锁反应和政治后果,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而从近几年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实践来看,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中、事后应急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对于如何预防这些事件发生的事前预警方面还很欠缺。
因此,必须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控能力,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探本溯源,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出发,是构建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管理模式的关键。
2 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和不良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有很多分类,目前政府和理论界比较认同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4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城市生命线事故、核与辐射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十分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图1 突发公共事件的不良影响这些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综合性的,很多突发事件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根据对武汉、重庆和衡阳等城市所作实地调查(见图1)看出,对生命的威胁、社会稳定、公众心理恐慌是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影响程度和范围较严重的后果。
这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已经基本达到个人要求的同时,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对生命的价值观有所改进。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加强。
政府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了解其不良后果的影响与产生原因, 找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特征,对重大突发事件积极采取预警预控措施。
3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调查突发公共事件产生和扩散的原因,根据实地调查(见图2) ,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以及发生初期的监测、识别和判断,这些因素是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和不断扩散的最主要原因。
这就要求政府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特征,加强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监测功能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初期的识别、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制订科学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其扩散。
图2 突发公共事件及不良影响程度产生和扩散的原因而弄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找出其发生的规律和特征,是做好事先监测工作,及早发现事件发生的前期征兆,制订科学的预警管理方法的关键。
4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系统原因分析目前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研究都对其作了零散的分析,缺乏系统性。
因此,笔者主要针对我国政府界定的四类突发灾害性事件,即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从系统论的角度归纳,将其概括为人、物、环境3种基本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我国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提供根本性参考。
4. 1 人的因素———突发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1)对自然灾害来说,自然灾害可以被认为是天灾与人祸共同造成的恶果。
其中的人为因素是指由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诱发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
如过度地毁林开荒、无限制地放牧垦殖,使得森林覆盖率急剧降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大量流失、土壤严重沙漠化。
由于人为的原因,自然环境恶化加剧,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事故灾害的发生,其多数主要原因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这些人为因素往往是由于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精神状态,以及教育素质等引起的过失行为。
如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操作者身体有缺陷,视力或听力有障碍;睡眠不足等身体素质原因,或焦躁、紧张、恐怖、心不在焉等精神状态;以及心理障碍或智力缺陷等原因造成的。
再比如,当前发生的很多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多是由于教育素质,包括安全知识教育不足、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意识、领导责任心和法制观念不强等因素引起的。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为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人类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引起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如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放射性物质等,引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出现。
同时,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和不停的迁徙,引起了食品污染事件、新型传染病和重复出现的传染病、核污染和生物恐怖事件等许多新型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如快捷而频繁的国际旅行、城市过度拥挤和不良的卫生状况、不洁食品加工和操作、人类对自然界原有的媒介生物和病原体宿主接触增加,以及战争、饥饿、灾害使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恶化等。
(4)人为因素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最主要原因。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作为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等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其发生的人为因素可以概括为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等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同步跟进,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引发了一些如罢工和集会等冲突方式,影响社会公共安全。
同时,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及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交互作用造成的传统权力结构畸变和传统权威模式的失效,使得旧的政治社会体制控制和协调矛盾、平衡冲突、遏制腐败的主动性和能力有所减弱,成为了社会安全事件的体制性诱因。
其次,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滞后,社会道德、公共伦理失衡,腐败的社会风气出现,特别是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已经严重冲击着旧有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虚无主义情绪逐渐蔓延,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稳,从而引发人们在不断出现的行动内容和选择标准面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约束,造成人们在具体行动中的严重偏离和越轨。
4. 2 物的因素———突发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1)物的因素是引发自然灾害的最直接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
自然灾害种类主要有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地质灾害3大类,分干旱、洪涝、风雹、低温、秋绵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水土流失、滑坡、崩塌和泥石流12种。
因此,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是引发各种自然灾害的关键因素。
地质灾害直接源于地理因素。
由于我国处在特殊的地质构造部位, 2 /3为山地,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相当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滑坡数以万计,有泥石流沟1万多条,受到威胁的有70多座城市和460多个县,主要集中于我国中部南北带。
气象灾害的形成和变化,与大气环流、海气关系、地气关系、日地关系和太阳活动等因子的影响有关。
如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地区,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大陆干冷、偏北气流的影响,天气干冷、少雨,因此形成了冬干、春旱天气;夏半年受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暖湿西南气流影响,降水集中,但分布不均,容易出现旱涝交错现象。
它们的出现与高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2)物的因素是引发事故灾害的客观原因。
如安全生产设施、机械设备的老化、落后,机械设备的设计、安装、保养等技术方面不完善,工艺过程防护设备存在的技术缺陷等,企业规程标准及检查制度不完善,决策失误等管理水平差。
如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车辆性能较差、道路状况差等因素造成的。
一些企业生产事故也多是由于机械设备落后,安全生产设施失当酿成的,如2002年4月沈阳一农药厂爆炸事故。
(3)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一些新型传染病和重复出现的传染病、核污染和生物恐怖事件等,往往是由于自然界中原有的媒介生物和病原体宿主,由于环境和气候的改变,其虫媒和动物宿主的组成、数量等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也由于人类对这些媒介生物和病原体宿主的接触增加,导致了其致病和传染的几率增大。
(4)社会安全事件是人为灾害,其一些人为因素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
比如宗教、民族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因素。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落实民族与宗教政策的某些失误,极易引发公共安全事件。
再如一些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群众性械斗、哄抢和冲击基层政权组织等行为屡屡发生。
而一些资产阶级意识、文化影响,容易引起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怀疑、不满、敌对情绪,以及制造事件,引发动乱。
4. 3 环境因素———突发事件产生的间接原因(1)自然灾害的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致灾原因的关联性,如气象灾害与地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生的。
洪涝气象灾害容易诱发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增多会破坏生态平衡,从而进一步加剧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
另外,生物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不但与当地的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天气条件有关,而且还与风向、风速有关。
在春末夏初的季节里,我国南北方的冷暖空气的交换活动频繁,具有迁飞、飘移能力的害虫和病菌孢子,可以沿中低空盛行气流迁飞和飘移,造成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严重的生物灾害还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灾种上、时空分布上形成自然灾害链,呈连锁反映,长期影响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
(2)事故灾害的发生,很多也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电车、地铁等交通工具,需要充足的电力作保障,一旦停电,则会造成这些交通方式的瘫痪,带来整个交通系统的混乱。
良好的城市排水系统,在降雨天气对交通基本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在异常状态,如发生地震、洪水、罢工和闹事等事件时,一些事故灾害发生的几率增大,破坏程度增强,引起的后果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