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是一种经济作物,全球范围内都有种植。
甘薯的种植难免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导致产量下降。
了解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掌握相应的防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1. 疾病种类甘薯的病害种类繁多,包括炭疽病、叶斑病、旋枝病、田间普遍发生的根腐病等。
炭疽病和叶斑病是甘薯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也是严重危害甘薯产量的病害。
2. 发病规律(1)孳生期: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受季节、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甘薯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菌的生长繁殖。
土壤湿度过高也会促进病害的扩散。
甘薯的种植密度过大也容易诱发病害的发生。
(2)传播途径:甘薯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土传和种薯传播等。
病害菌通过叶片、根茎、种薯等途径传播,容易在田间蔓延扩散。
(3)易感品种:甘薯的抗病品种种类有限,大部分品种都存在一定的病害易感性。
甘薯病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品种的影响。
二、甘薯病害的防治技术1. 土壤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是预防甘薯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避免在潮湿多雨的地区种植甘薯。
要加强土壤排水工程建设,保持田间的通风透光,避免土壤过于潮湿。
要定期进行土壤消毒,减少土壤中病害菌的数量,有效控制甘薯病害的发生。
2. 种薯管理种薯是甘薯病害的传播媒介,因此要加强对种薯的管理。
要选择健康无病的种薯,避免使用有病的种薯。
要进行种薯的浸种处理,使用相应的杀菌剂进行处理,杀死表面的病原菌。
要在种薯上喷洒病害防治药剂,以增加种薯的抗病性。
3.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强甘薯的抗病能力。
要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
通常来说,要增加磷、钾元素的施用量,增强甘薯的抗逆性。
要避免适度施用氮肥,以免过高的氮素含量导致病害的发生。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在甘薯病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利用抗病菌、拮抗真菌以及病害天敌等进行生物防治。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和综合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甘薯黑斑病、软腐病、根腐病及蛴螬、金针虫、甘薯麦蛾、烦夜蛾、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7413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防治原则从农业生产全局和甘薯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改善薯田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协调应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将甘薯主要病虫害的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综合防治技术4.1检疫防治严禁调运病薯病苗。
检疫发现种薯或种苗携带茎线虫病、根腐病、黑斑病及蚁象等检疫对象,应立即就地销毁。
外地引进种薯检疫符合GB7413相关要求。
4.2农业防治4.2.1因地制宜种植高产、优质、抗(耐)病虫品种(组合)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条件和市场供需状况,因地制宜选种高产、优质、抗(耐)病虫甘薯品种。
4.2.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因地制宜适时开穴栽插。
最佳栽插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最迟不晚于7月下旬。
根据土壤肥力合理密植。
栽种密度一般为3500-5500株/亩。
肥地宜稀,旱薄地宜密,早栽宜稀,晚栽宜密,长蔓品种宜稀,短蔓品种宜密。
4.2.3科学施肥控水采用配方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基肥,巧施追肥”为原则。
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萌发侵染的环境条件。
4.2.4合理轮作换茬合理轮作换茬,有效消灭土壤中的黑斑病、软腐病、根腐病、线虫病等越冬病原菌。
前茬作物可为水稻、玉米、葱、蒜或瓜类等,避免与茄科、块根或块茎作物连作。
甘薯病虫害防治
甘薯病虫害防治甘薯(学名:Ipomoea batatas)是一种常见的主食作物,具有营养丰富、生长快、适应性广的特点,被广泛种植和食用。
然而,甘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降低产量和品质。
因此,科学有效地进行甘薯病虫害防治,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甘薯病害防治1.甘薯炭疽病的防治甘薯炭疽病是由炭疽病菌引起的,主要危害甘薯块茎表皮和外部组织。
为了有效防治甘薯炭疽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耐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甘薯品种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2)清除病害来源:及时清除受病害感染的甘薯植株,避免病害扩散。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甘薯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4)药剂防治: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提高防治效果。
2.甘薯菌核病的防治甘薯菌核病是由菌核线虫引起的,主要危害甘薯块茎。
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1)土壤消毒:在甘薯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可以减少菌核线虫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合理轮作:避免长期连作,通过合理轮作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3)翻耕处理:在收获后及时进行土壤翻耕处理,可以破坏菌核的生存环境,减少病害的传播。
3.甘薯黑斑病的防治甘薯黑斑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主要危害甘薯地下部分(块茎和根)。
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1)清理病残体和田间秸秆: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田间秸秆,减少病原菌的生存环境。
(2)合理施肥:甘薯种植过程中合理施肥,增强甘薯的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及时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可以有效控制甘薯黑斑病的发生。
二、甘薯虫害防治1.甘薯天牛的防治甘薯天牛是甘薯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对甘薯叶片进行啃食,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落和整株死亡。
甘薯天牛的防治措施包括:(1)人工捕捉:可以设置甘薯天牛的诱捕器,人工捕捉虫害,减少其种群数量。
(2)灯光诱杀:利用灯光诱杀甘薯天牛成虫,减少其繁殖。
(3)药剂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控制甘薯天牛的发生。
甘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04
甘薯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案例一: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
症状识别
甘薯茎线虫病是一种严重的甘薯病害,主要危害甘薯 的根部和茎部。感染后,植株生长矮小、发黄,叶片 发黄、萎缩,甚至整株枯死。根部受害后,根系发育 不良,根块稀少,呈黄褐色。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徐薯18号等;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使用化学药剂, 如甲基异柳磷、涕灭威等,进行土壤处理和茎叶喷洒 。
案例三:甘薯病毒病的防治
症状识别
甘薯病毒病是一种严重的甘薯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块根。感染后,叶片出现明脉、花叶、褪绿斑等典型症状 ;块根则表现为坏死、腐烂等现象。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南薯88号等;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施肥浇水,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使用化学药剂,如病毒灵 、病毒唑等,进行茎叶喷洒。同时要消灭传播病毒的蚜虫等害虫,以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甘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2023-11-06
目 录
•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 甘薯主要虫害及防治 • 甘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 甘薯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01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甘薯黑斑病
症状识别
幼苗染病,幼茎基部呈黑褐色,叶片为黑色斑点或叶片基部变黄。成株期受害,叶片上产生灰黑色斑块,严重 的导致叶片枯黄。薯块染病,呈黑褐色小病斑,严重的病斑连片,形成较大黑斑。更严重的导致薯肉呈黑褐色 ,并产生苦味。
甘薯麦蛾
为害特点
甘薯麦蛾以幼虫蛀食甘薯块,造成甘薯块腐烂变质。
防治方法
收获时选择无病甘薯留种,种植时进行种薯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分钟。
甘薯跳盲椿象
为害特点
甘薯跳盲椿象以若虫和成虫为害甘薯叶片 ,造成叶片出现许多孔洞,严重时叶片全 部吃光。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摘要】甘薯病害是甘薯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甘薯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通过对甘薯病害的主要病原体、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甘薯病害主要由真菌和细菌引起,发病规律受环境因素和病原体特性的影响。
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是当前常用的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利用杀菌剂和杀虫剂,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进行控制。
甘薯病害的防治对于甘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重点关注病害防治技术的创新和提高防治效果。
通过掌握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保障甘薯产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甘薯病害、发病规律、防治技术、病原体、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产量影响、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甘薯病害的重要性甘薯病害是甘薯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甘薯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各地。
甘薯病害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甘薯产量大幅下降,还会降低甘薯的品质,增加生产成本,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甘薯病害会导致甘薯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变黄、干枯、死亡,根系腐烂,严重影响了植株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部分病害还会在甘薯地下块茎内部形成病斑,影响储藏和食用价值,严重影响甘薯的市场竞争力。
甘薯病害的防治对于提高甘薯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对甘薯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才能保障甘薯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甘薯产量和质量,促进甘薯产业的稳定发展。
1.2 甘薯病害对产量的影响甘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甘薯病害对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甘薯病害包括晚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它们在甘薯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
这些病害会导致甘薯植株叶片枯黄、蔫软、果实发育不良,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甘薯病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甘薯的生产和供应。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精心整理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一、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
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
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
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一)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
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
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
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
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
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
(二)病原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
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3-5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
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9.3-50.6)微米x(2.8~5.6)微米。
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
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
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10.3~18.9)微米x(6.7~10.3)微米。
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
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
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
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三)传播途径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
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2年以上。
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等。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甘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了甘薯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甘薯病害,农民们需要了解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1. 甘薯病害的类型甘薯病害主要包括炭疽病、疫霉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甘薯叶片枯黄、蔓延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
甘薯病害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环境和管理不当。
气候湿度和温度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雨季,病害易于滋生。
土壤酸碱度和通风情况会影响甘薯病害的发生。
不合理的施肥和管理措施也是甘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主要包括季节性发病和区域性发病。
季节性发病指的是病害在特定季节出现的规律,通常是在雨季或气温较高的季节,病害发生的几率较大。
区域性发病指的是在特定地区病害易于爆发,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关。
二、甘薯病害的防治技术1. 种植抗病品种为了有效地防治甘薯病害,首先应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抗病品种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抗病物质,对抗病原体产生免疫效果,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在甘薯生长期间,应合理施肥,保证植株的养分供应。
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影响植株的健康生长,从而增加植株感染病害的可能性。
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植株需求量,科学合理地施肥。
3. 加强田间管理在田间管理方面,应注意加强病害监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要加强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保持植株间的距离,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4. 合理排水甘薯对水分的需求较大,但过度积水会导致土壤酸化和根部腐烂,增加病害的发生几率。
要合理进行排水,避免积水对甘薯的影响。
5. 使用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手段,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抗病原体,可有效地减少甘薯病害的发生。
常用的生物防治剂包括木霉素菌剂、枯草杆菌剂等,可以用于种薯的浸种和病害发生后的喷雾防治。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甘薯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主要包括炭疽病、立枯病、根结线虫病、斑点病和薯蓣曲叶病等,这些病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发病程度和发病类型有所不同,以下主要以炭疽病为例进行介绍。
炭疽病是甘薯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规律主要受到气候、病菌、田间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炭疽病主要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和田间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病。
炭疽病主要通过病菌侵入甘薯的叶片、茎部和块茎,引起黑色凹陷病斑,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病害。
一旦发生炭疽病,不仅会造成甘薯叶片凋谢、茎干枯死,还会导致块茎感染后出现腐烂,降低甘薯产量和品质。
对于甘薯炭疽病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管理。
选择对炭疽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如“紫薯3号”、“碧薯1号”等。
在田间管理上要加强对水肥管理的监控,避免甘薯生长过旺,过度生长的甘薯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
合理的田间病虫害联防联控,适时进行田间杂草清除,防止病原菌的藏匿。
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田间病害的防治。
一般使用的药剂有草铵膦、氧化锌等,但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浓度和防治时机,避免对农田环境造成污染。
对于其他甘薯病害也要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
立枯病主要通过甘薯块茎传播,可以采取无菌土壤栽培、消毒种薯和追肥等措施来预防。
根结线虫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可以采取轮作、深翻和洁净种薯等措施来防治。
斑点病主要通过病原菌侵入甘薯叶片和茎部传播,可以采取药剂喷雾防治和及时病斑清除等措施来控制。
薯蓣曲叶病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可以采取昆虫防治和防止病虫害的混合发生等措施。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与气候、病菌、田间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甘薯病害的发生,提高甘薯的产量和质量。
甘薯病虫害防治
甘薯病虫害防治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许多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然而,由于甘薯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农民们在种植过程中必须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本文将详细介绍甘薯病虫害的种类,防治方法和预防措施。
一、甘薯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1. 炭疽病:炭疽病是甘薯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特别严重。
为了预防和控制炭疽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合理管理土壤的湿度,避免过多的水分滞留在田间;-定期喷洒杀菌剂,如1000倍的多菌灵溶液等;-及时剪除受病害影响的植株,防止病害扩散。
2. 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是由甘薯根结线虫引起的一种病害。
根结线虫会侵害甘薯的根部,导致甘薯生长不良,产量降低。
为了防治根结线虫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种植前用苏打水浸泡种薯,有效杀灭根结线虫;-合理轮作,避免多年种植甘薯,以减轻土壤中线虫的感染;-使用线虫防治剂,如辛硫磷等。
3. 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它会在甘薯叶片上形成白色的粉状斑点。
为了防治白粉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适当的通风和阳光照射;-定期喷洒杀菌剂,如百菌清溶液等;-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二、甘薯虫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1. 蚜虫:蚜虫是甘薯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会以口吸方式吸取甘薯的汁液,导致甘薯叶片发黄、萎蔫甚至死亡。
为了防治蚜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黄板诱杀蚜虫,每隔一段时间更换;-在田间种植一些能够吸引天敌的植物,如韭菜、牵牛花等;-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如敌敌畏等。
2. 蓟马:蓟马是一种小型昆虫,它会在甘薯叶片上产卵并吸取叶汁,导致叶片出现斑点。
为了防治蓟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定期在田间捕捉蓟马,避免病虫害的扩散;-使用有效的杀虫剂,如氧化乐果等;-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卫生。
3. 甘薯飞虱:甘薯飞虱是一种吸食甘薯汁液的害虫,会导致甘薯叶片枯黄、萎蔫。
甘薯病虫害
甘薯病虫害一、甘薯病害1、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俗称黑膏药、黑疮。
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
此病不仅在大田为害严重,还导致烂苗床,烂窖,减产严重,而且病薯含有毒素,人食用后引起头晕,牲畜食后会引起中毒,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症状甘薯黑斑病在育苗期、大田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主要为害薯苗和薯块。
用带病种薯育苗,或带有病土、病肥的苗床上育苗,都能引起种薯及幼苗发病。
薯苗受害多在苗的基部和其白色部分开始发病,初形成黑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病斑逐渐扩展,以致包围整个薯苗基部形成黑根,湿度大时,根腐烂表面生有黑色刺毛状物。
地上部病苗衰弱,叶片发黄,发病严重时薯苗枯死。
病苗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基部变黑腐烂,枯死,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病轻的在与表土层交接处长出少数侧根继续生长,但植株衰弱,结薯少而小。
薯块受害,多在伤口(虫口或自然伤口等)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间凹陷,病健交界处轮廓清楚。
病部组织坚硬,薯肉呈墨绿色,味苦,变色组织可深入薯皮下2~5mm,有时深达20~30mm。
贮藏期间,病斑大,扩展快,常成大片包围整个薯块,使薯块腐烂,甚至造成烂窖。
潮湿时,病斑表面常产生灰色霉层和黑色刺毛状物,湿度大时,在刺毛状物顶端附有黄色腊状小点。
薯拐受害,常变褐色或黑褐色,中空或表皮龟裂,但薯拐上绿色秧蔓一般不发病。
发生特点甘薯黑斑病菌是真菌,为子囊菌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et Halsted)侵染所致。
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壁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贮藏病薯和大田及苗床土壤、粪肥中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病薯、病苗是病害近距离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土壤、肥料、流水、农具及鼠类、昆虫等都可传病。
病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此外,病原菌也可从芽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幼苗根基部的自然裂伤等处侵入。
育苗时,病薯或苗床中的病菌直接从幼苗基部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浇水而向四周扩展,使秧苗发病越来越重,甚至因种薯种苗腐烂造成烂苗床,严重影响育苗数量和质量。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又称红薯、地瓜,是一种重要的食用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甘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许多病害的侵袭,影响着产量和品质。
研究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对于保障甘薯产量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1. 根结线虫病甘薯根结线虫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它会侵害甘薯的根部,导致甘薯生长发育不良,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甘薯根结线虫的发病规律主要与土壤环境和甘薯栽培管理有关。
通常在土壤中含水量较高,通气不良,且生长期间缺乏充足养分的情况下,甘薯根结线虫易大量繁殖,并对甘薯根部造成较大危害。
2. 病毒病害甘薯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主要是叶病毒、绿化病毒、褐斑叶毒素病毒等。
这些病毒会通过媒介传播给甘薯,导致甘薯生长迟缓,叶片出现变黄、变绿等症状,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病毒病害的发病规律与病毒的传播媒介和甘薯生长环境密切相关,通常在气候潮湿、生长环境不洁净的情况下,病毒易于传播。
3. 菌核病害甘薯菌核病是由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潮湿天气下发病较为严重。
甘薯菌核病的发病规律与环境湿度和温度密切相关,通常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霉菌易于在甘薯表面生长繁殖,导致甘薯表面出现黑褐色的菌核斑点,严重影响甘薯的食用和商业价值。
二、甘薯病害的防治技术1. 合理施肥甘薯病害的发病与甘薯生长环境和养分供给密切相关,合理施肥是预防病害的关键。
在甘薯生长期间,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甘薯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甘薯的抗病能力。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甘薯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措施。
在育种过程中,逐步培育出耐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甘薯品种,并加以推广种植,有效降低甘薯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适时翻耕适时翻耕是防治甘薯根结线虫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深翻土壤,保持土壤松软通风,有利于减少根结线虫的滋生和繁殖,减少对甘薯的危害。
红薯常见病害有哪些 红薯病害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红薯常见病害有哪些红薯病害防治方法药剂防治薯常见病害主要有红薯黑斑病、红薯茎线虫病及红薯根腐病。
红薯病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化治理原则。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红薯常见病害种类以及病害综合治理!一、红薯常见病虫害1、红薯茎线虫病甘薯茎线虫病也叫糠心病、菊花心、糠梆子、空心病等。
危害症状:皮色正常或发暗,内部褐白相间成糠心或花瓤。
农业防治措施:清除田间病源、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培育无病种薯种苗、不施无病粪肥、严格检疫制度。
药剂防治:育苗时,用50%辛硫磷300~500倍液泼浇苗床;病区大田栽植时,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500克,兑入1000-1500千克浇苗水中,均匀浇入窝中,随后封严。
2、红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
农业防治措施:(1)培育无病壮苗。
①用无病床土育苗;②用52℃~54℃温水恒温濅种薯10分钟;③苗床上采苗用高剪苗。
(2)建立无病留种田。
(3)轮作换茬。
(4)采用高温大屋窖贮藏甘薯。
(5)严格检疫,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药剂防治措施:薯种贮藏及育苗时分别用50%多菌灵300-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浸种或栽植时浸苗基部10分钟。
3、红薯根腐病甘薯根腐病亦称烂根病。
危害症状:根尖发黑,向上扩展。
苗矮小,节短,叶黄变脆,自下而上脱落,严重的干枯死亡。
农业防治措施:清除田间病源、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培育无病种薯种苗、不施无病粪肥、严格检疫制度。
二、红薯病害药剂防治育苗时,用50%辛硫磷300~500倍液泼浇苗床;病区大田栽植时,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500克,兑入1000-1500千克浇苗水中,均匀浇入窝中,随后封严。
农业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
(2)培育壮苗,适时早栽。
甘薯常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河南农业2024年第3期甘薯常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形成葫芦形等畸形薯块,并形成大小不一的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多呈圆形,稍凹陷,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疏松。
染病后,甘薯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叶片发黄皱缩、增厚反卷。
该病主要通过带病土壤、土杂肥、种薯和种苗传染。
(二)防治措施
目前,甘薯根腐病无特效药剂进行治疗,只能采取
农业措施进行预防。
首先,应选用抗病良种进行栽培,这是防治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其次,育苗前要对种薯进行杀菌除害处理,培育壮苗,适时早栽。
最后,应注意轮作换茬,栽植前应清洁田园、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
后不发根。
若在定植后染病,则幼苗叶片暗淡萎蔫,剪苗伤口处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最后整株腐烂死亡。
若在甘薯生长后期染病,叶片虽不萎蔫,但须根呈水渍状,植株会青枯死亡。
薯块染病后,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出现片状黑褐色水渍状病斑,薯肉为黄褐色,腐烂后有刺鼻臭味。
(二)防治措施甘薯瘟病防治的农业措施有严格落实植物检疫制度,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薯苗,实行水旱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
作者简介:孙晓丁(1973—),男,河南商丘人,专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 程丽红)ZHIWU BAOHU 植物保护。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来源。
然而,由于甘薯的生长期长、生产期分散、耕种方式落后,以及管理技术水平低等因素,甘薯常常遭受各种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进行甘薯病害的防治,成为当前甘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酸病菌病:一般在甘薯生育季节干湿交替的天气条件下易发生。
病害初期往往表现为叶片边缘干枯呈焦黄色,并逐渐向内侵蚀。
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片逐渐变黑并枯死。
酸病菌病霉菌一般通过田间生物、土壤和蚜虫等介质传播,对甘薯的危害较大。
2. 黄龙病:黄龙病是甘薯病害中比较凶猛的一种,它往往在甘薯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发生。
病害的初期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整片叶子逐渐变黄。
在病菌侵染下,甘薯根系会发生腐烂,导致植株枯死、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3. 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多由风雨、昆虫等纷繁传播而来。
甘薯叶片上出现小黑点,变成黑色圆形、不规则形,逐渐扩大,病害加重后叶片干枯萎缩,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1. 合理施肥:利用有机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等,增加甘薯植株的养分供给,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其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率。
2. 清除病菌传播源: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秸秆、腐烂植株等病菌传播的媒体,减少病源的传播,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病害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4. 喷洒农药:在病害高发期喷洒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菌剂,控制病菌的繁殖,减轻病害的危害。
5. 加强管理:对田间甘薯进行适时浇水、施肥、松土、防治病虫害等管理工作,促进甘薯植株的生长壮大,增强其自身免疫力,降低病害发生率。
综上所述,甘薯病害虽然对甘薯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可以控制和减轻病害的危害,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民的丰收。
因此,加强甘薯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是当前甘薯生产中的必要措施。
甘薯病虫害防治技术—甘薯虫害及防治
一、甘薯天蛾
(四)防治措施
防 治 措 施
翻耕土壤,杀灭部分越冬幼虫 早期结合甘薯提蔓除草, 捕杀幼虫。
幼虫3龄前每亩喷洒2.5%敌百虫粉1.5-2千克、 80%敌百虫晶体2000倍液,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课件
《薯类种子种苗生产技术》
甘薯主要地下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主要内容
甘薯主要地下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主要介绍蛴螬、甘薯小象虫等甘薯 地下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一、蛴螬
(一)症状识别 咬食幼苗嫩茎,薯类块根被钻成孔眼。因蛴螬造成的
伤口还可诱发病害发生。基部被钻成孔眼后,伤口愈合 留下的凹穴,极大的影响了甘薯的质量。
三、斜纹夜蛾
(二)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4~20毫米左右,翅展35~46毫米,体暗褐 色,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 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所以称斜纹夜蛾。
三、斜纹夜蛾
(二)形态识别 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 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
点
气候温暖、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质、干
燥而带酸性土壤、栽培管理粗放、连作
等条件下特别适应甘薯小象虫的生存。
二、甘薯小象虫
(四)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加强检疫,清园卫生,轮作 ,防止土地龟裂。
防
治
物理防治:诱杀成虫,在冬季利用性诱
措
剂进行性诱杀,毒饵诱杀。
施
化学防治: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
或40%毒死蜱乳油250毫升或90%晶体
二、甘薯麦蛾
(二)形态识别 幼虫:体长15mm,头稍扁平,虫体前半部黑褐色,后 半部淡绿色,体背有2条黑纵线。
甘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甘薯产业发展较快,种薯种苗调运频繁,甘薯病虫草害日趋严重,给甘薯产业带来很大威胁。
其中,较为严重的有甘薯黑斑病和茎线虫病。
防治甘薯病害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防治。
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黑膏药病,属于毁灭性的真菌性病害,国内植物重点检疫对象。
该病能造成产量的巨大损失,一般发病田减产20%~30%,重病田达70%~80%,个别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病薯中还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会引起中毒。
(一)主要症状黑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能遭受病菌危害,主要危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
1.苗期:病苗生长不旺,叶色淡。
病苗基部叶片变黄脱落,苗基部呈水渍状,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乃至黑褐色,地下部分变黑、脱皮腐烂,苗易枯死,造成缺苗断垄。
继续蔓延发展到茎基部皮层和髓部,变黑腐烂脱皮,只残留丝状维管束组织,茎变中空。
2.大田生长期:病苗栽后不发根。
健苗栽后,蔓长30厘米左右时,病菌从伤口侵入,叶片暗淡无光;茎基部入土部分,伤处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最后全部腐烂,有臭味,茎内有时有乳白色的浆液。
多数须根岀现水渍状,用手拉易掉皮,仅留下线状纤维。
有时接近土表处仍可生根,但病株生长不良,干旱时易枯死。
病株产量低,并且结出的薯块上往往带有病斑。
薯块初期不表现症状,外表不易识别是否发病。
如剖视薯块纵切面,可以看到维管束变淡黄色或褐色到黑色;横切面可见维管束组织成一淡黄色或褐色的小斑点,发岀刺鼻臭辣味。
后期整个薯块软腐或一端腐烂,有脓液状白色或淡黄色菌液,带有刺鼻臭味。
收获时可以甘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发病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病部中央稍凹陷,病健交界分明,轮廓明显,上生灰色霉层或刺毛状物。
在湿度适宜时,发病部位长岀黑色的刺毛状物。
病菌能侵入薯肉下层,使薯肉变为墨绿色,病薯味变苦,失去食用价值。
(二)发病规律甘薯黑斑病主要侵染来源是带病的种薯、种苗以及带菌的土壤和农家有机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一、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
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
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
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一)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
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
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
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
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
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
(二)病原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
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3-5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
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9.3-50.6)微米x(2.8~5.6)微米。
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
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
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10.3~18.9)微米x(6.7~10.3)微米。
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
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
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
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三)传播途径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
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2年以上。
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等。
1.种薯种苗传病用带病种薯育苗,在苗床上就会产生病苗,病苗又可侵染健苗,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可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
引进带病苗将病菌带人无病区,从而又产生新的病地或病区。
2.土壤和粪肥传病土壤传病的轻重,依土壤含菌量多寡、薯块伤口的多少而定,一般而言,大田土壤传发病较轻。
用病土育苗、垫圈,均可造成苗床和肥料带菌传病。
土壤带菌主要来自病残体和带菌肥料。
用病薯、病残体沤肥,或用病床土垫圈和用病薯水泼圈等,均可使肥料带菌传病。
病菌在粪肥中,冬季可存活120~190天,春季可存活60~70天,夏季可存活28天。
可见带菌肥未经腐熟者能够传病。
3.黑斑病在收获期可借人畜携带以及昆虫、田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病菌,主要从薯块的伤口、裂口、根眼侵人。
如将病薯和带菌薯块入窖后,在密集的情况下,抱子能借水滴、空气以及昆虫、老鼠等进行传播。
(四)发病条件甘薯黑斑病的发生轻重与温湿度、土质、甘薯品种以及薯块伤口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其发病温度最低为8℃,最高为35℃,最适为25℃。
在10℃以下,35℃以上一般不发病。
土壤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加而加重,又随湿度的增高而递减;但在14%~100%间,均能发病。
例如,育苗期因苗床加温、浇水、覆盖以及薯块上存在大量伤口,是黑斑病流行最有利的条件;而35℃以上高温育苗,则是控制发病的有效措施。
生长期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展,如地势低洼潮湿、土质勃重的地块发病重;地势高燥、土质疏松的地块发病轻。
生长前期于旱,而后期雨水多引起薯块生理破裂者,一发病重。
田间有地下害虫和田鼠危害,造成伤口多,黑斑病相应也重,贮藏期间感病最适温度为23--27℃,15℃以上对发病有利,达到35℃又可抑制发病。
(五)防治方法1.培育无病壮苗(1)种薯消毒。
消毒方法有2种。
温水浸种:温水浸种的作用是借助热力杀伤病菌,以获得无病薯。
方法是用52~54℃的温水浸种处理10分钟,以杀死种薯表面附着的及潜伏的菌丝。
利用这种方法处理种薯,防病效果可达80%左右。
经过温水消毒的种薯上炕(床)后,如遇低温,易受冻腐烂,必须做好苗床的增温防冻工作。
温水浸种要求比较严格,同时由于各品种的耐热力不同,应用时要先做试验,掌握处理后以皮不变色为宜。
药剂浸种:利用药剂直接杀死种薯上所带病菌。
有效药剂有以下几种:50%代森按:用200~300倍液浸种10分钟,效果良好,还有促进薯苗生长的作用,各地已广泛应用;50%或70%甲基托布津:用200~300倍液浸种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种薯安全,但分解快,残效期短;50%多菌灵:用800~1000倍液浸种5分钟,防病效果良好,不仅有治疗作用,还用促进薯苗生长的作用,其缺点也是残效期短;50%麦穗宁:用500~700倍液浸种10分钟,也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2)高温育苗。
采用高温育苗,一方面可以控制病害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防治腐烂,并可促进早出苗,提高出苗率。
高温育苗的形式,有火炕育苗、室内催芽结合薄膜覆盖育苗、温床薄膜覆盖育苗等几种方法。
高温育苗是在育苗时把苗床温度提高到35~38℃,利用热力杀死或控制病菌在苗床上的活动和侵染,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顿水顿火高温育苗的方法,是将炕温升到30~32℃,即可伏薯。
伏完后,浇水350~500千克,接着施无病菌肥土10厘米左右。
用大火争取3-4天把床温提高到35~38℃(如果床面覆盖有塑料薄膜,则应注意床的适当通风换气,以免高温高湿造成缺氧烂床)。
之后,封闭炕火,在7天内使床温不低于28~31℃,温度低了要酌情适当烧火。
拔第一茬苗时,自然降温到20~22℃,拔完后的第一天浇水500千克左右,并立即用大火增温到30~33℃,温度不宜过高以免苗受伤,以后可保持苗床温度25℃以上。
拔完第二茬苗除浇足水外,苗床温度也应提高到35~38℃,以利催芽,并保持床温25℃以上。
拔完第二茬苗后,如果天气较暖,则可省去烧炕。
采用室内催芽结合露地薄膜覆盖方法,主要是先把种薯放在室内进行高温催芽,即在35~38℃的温度,90%左右的相对湿度的条件下保持4昼夜,然后降温到30~34℃,催芽6--8天,待芽长到1厘米时,再将带芽种薯移到冷床或露地加盖塑料薄膜进行育苗。
2.大田防病开展药剂浸苗消毒或实行高剪苗,结合进行轮作倒茬,即可有效地减轻或控制黑斑病在大田中的危害。
(1)药剂浸苗。
50%多菌灵:用2500~3000倍液浸薯苗下部10厘米,2~3分钟(或一蘸),防病效果可达80%以上。
500克50%可湿性粉剂可处理2000~3000棵薯苗;70%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用500~700倍液浸苗,效果很好,在各地广泛推广;50%麦穗宁:用500~700倍液浸苗,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上述药剂还能刺激薯苗扎根,促进生长,但对已经出现病斑的薯苗,则没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因此,在浸苗前,对薯苗要经过精选,剔除病苗。
同时,考虑到薯苗根基部带菌量较大,若先剪去带白根部分6~10厘米,则有助于防病效果的提高。
(2)高剪苗。
根据黑斑病主要侵染幼苗根基部的特点,通过高剪苗,可以减少薯苗带病机会,减轻危害,春苗的苗床(炕)薯苗距地面6~10厘米处剪取栽插。
如果栽夏薯种苗不足,可采用剪春薯秧栽夏薯,均可收到一定的防病效果。
(3)轮作换茬。
由于土壤中病菌积量的增加,造成病害在大田中的恶性循环。
因此,采用轮作换茬,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一般与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高梁、谷子等作物轮作较好,轮作以3年为宜。
(4)建立无病留种田。
建立无病留种田是获得无病种薯的经济有效措施。
方法是选择3年未种过甘薯的地块,施用净粪,采用地高剪苗或剪春薯蔓栽夏薯,作为无病留种田。
留种田面积为甘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
3.高温大屋窖贮藏高温大屋窖具有贮藏量大、便于管理、安全防病的特点。
除了高温大屋窖外,还有半地下加温小屋窖,以及根据地形改造的窖洞窖等。
所有这些窖型安全贮藏的效果都很高。
高温处理能够防治黑斑病的主要原因,是利用高温热力抑制病菌的生产繁殖,加速薯块伤口木栓化(伤口愈合)的形成。
高温愈合处理的简要方法是:利用专门建造的加温屋窖及其加温散热设备,在甘薯人窖后,构筑火道,关闭门窗,速烧火加温。
要求在较短时间内使薯窖温度升高到38~40℃,保持4昼夜,然后打开门窗立即散热降温,将窖温降至12℃左右,以后按一般窖温要求进行管理。
对于一般窖则主要掌握适时收获,精细入窖,作到四轻(轻刨、轻装、轻运、轻放),五不入(带病、虫咬、破伤、露头青、受淹)。
控制窖藏量在70%左右,严格控制窖温在11~13℃。
加强管理过好三关(高温发汗、越冬低温、还阳变暖),提高安全贮藏效果。
另外,用50%多菌灵500~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200~300倍液处理甘薯,即把甘薯放入药液中浸泡,随即捞出而后人窖的贮藏方法,对控制窖藏期黑斑病、软腐病的发生蔓延收到良好效果。
4.开展检疫防病,防止扩展蔓延严格实行检疫,是防止黑斑病随种薯、种苗人为传播蔓延的主要措施,也是综合防病措施的组成部分之一,全面开展三查(查病薯、虫咬薯、破伤薯不进窖,查病薯不上床和查病苗不下地),三防(防止引进病薯病苗,防止调出病薯病苗,防止病薯病苗在本地流地)收效很好。
无病区要开展检疫工作,病区也要注意检疫防病。
二、甘薯茎线虫病防治甘薯茎线虫病也叫糠心病、空心病等。
在我国南北各省(区)都有危害,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此病可危害地下薯块和地上茎蔓,造成烂种、死苗、烂床、烂窖,一般危害可减产10%~50%,严重的可造成绝产。
除危害甘薯外,还可危害马铃薯、花生、豌豆、大豆、大麦、三叶草、紫云英等300余种植物。
对玉米、高梁、谷子、小麦以及棉花,则不危害。
(一)症状甘薯茎线虫可以寄生危害薯茎和薯块。
凡被寄生危害处,内部组织均呈黑与白的疏松花瓤,群众称为糠心。
这是因为茎线虫侵人寄主后能分泌唾液,溶解甘薯内部细胞间的中胶层,并再次感染杂菌所致。
这种典型病症在种薯出窖时,表现最为明显。
苗期被害后,基部变青,没有明显边缘或病斑。
剖视茎部,里面有褐色糠心,严重者糠到顶;但当线虫侵人数量少或侵人时间短时,病症不明显。
薯茎被害后,在主蔓基部外面发生黄褐色龟裂的斑块,内部也呈褐色糠心。
严重者糠心延达顶端,病株蔓短,叶黄,生长迟缓,甚至主蔓枯死。
薯块受害,先是外皮退色,不久变为青色或暗紫色,有的还稍凹陷,发生裂口,其皮下组织发软,褐色,而里面空心。
被害薯块在田间由于细胞分裂不协调,常出现龟裂;但收获贮藏的薯块因已停止生长,故不龟裂。
薯块被害可分3种类型:1.糠皮型仅皮层被害,而内部完好,通常贮藏、出窖的薯块和芽苗多属此类型。
2.糠心型薯块内部为糠心而皮层完好,外形与好薯一样,但重量大减。
老式“窝瓜”的病薯多属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