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上厘米和米第四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爽爽文库汇编之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7例8,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和P9~10“练习一”中第8~11题。
▶教学目标1.通过估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直观体验1.复习旧知识。
师: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同学们能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吗?【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经验,很容易说出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单,导入新课。
师:看来大家前几节课都学得不错,那你们的学习单完成得怎么样呢?【学情预设】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用到了“厘米”和“米”的地方,例如:尺子的长度约是15厘米,筷子的长度约是20厘米,门高约2米,跳绳长约2米……师: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课前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物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7例8。
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读课件上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概念还处于模糊阶段,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根据教科书编写的要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四课时《认识线段和画线段》人教版
课堂小结
像 、 同、 学们这样,直直的这,可节以量课出长度你的线们就是都线段。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再沿尺子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填空:下图中是线段的有( )。
先在纸上对应刻度0和刻度3处各画一个点。
(1)先确定一个端点。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画线段时,通常以尺子的刻度0为起
先在纸上对应刻度0和刻度3处各画一个点。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点,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几
右端对着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
厘米的地方。 画线段时,通常以尺子的刻度0为起点,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画线段时,通常以尺子的刻度0为起点,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①
②
③
像
、
、
这样直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线就是线段。
温馨提示: 像
、
、
这样直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线就是线段。
(1)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这此条题线 错段在的没长有是正2确厘掌米握。线段的基在本特判征。断是不是线段时,一定要满足三个条件:(1)线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和画线段》
小学数学
复习旧知
填一填。
(1)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米 )作单位。 (2) 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 (3) 80厘米+20厘米=( 1 )米。
情境导入
走哪条路最近? ① ②
③
情境导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页例8及做一做,练习一第8题。
例8是一节解决问题的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前面例1~例5的教学,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会测量物体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这些都为例8尝试估测物体长度打好了基础。
通过例8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初步建立的1厘米和1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提高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和估测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做好铺垫。
(二)核心能力通过这节课,要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长度单位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类比、观察,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长度的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长度的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学习重点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五)学习难点有逻辑地表达选择合适长度单位的想法。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解决问题》教学课件,直尺。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测量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借助自己的身体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想一想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还记得自己的身高有多高吗?(二)课堂设计1.检测预习,新知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比一比的游戏。
要求:我说你比,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2米。
昨天在家大家都已经量过自己的1拃的长度了,谁来说一说你的一拃有多长?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身高?厘米和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复习唤醒学生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表象,为新授课做准备。
】2.问题探究生活中到处都有长度需要测量,瞧:这是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的场景。
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2、动手感知: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文5具)盒、大数树学书高的8面米以。及课桌的面,看谁的面大呢(? )
(6)教室长10厘米。
( m)
拓展训练
想一想
小红
小军
小刚
90厘米
1米20厘米
小三刚位的小身朋高友是比大身于高9,0厘小米军,最小高于,1小20厘 米红。最比矮如,:小9刚1厘的米身,高9可2厘能米是,95厘米, 1(米2厘米),厘1米米1。8厘米。
四、总结: 教学过程
(3)房间高3厘米。
(m)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每面国旗隐含的共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3..通冲过突购设物疑等,活深动化使理学解生。体验数学与(生4活)密字切联典系厚,培6养米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人民币(,提c高m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点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列方程? 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 问吗?
谢 谢 观 看!
拓展训练 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师:这里有一些各种各样的钟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钟表可以表示秒?
四、总结:
(1)数学书长26米。
( cm )
(1)、学生自学教科书P73—P74的内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现,在但, 是请摸同出学红利球用的手次上数的都学会具比用摸自出(己蓝的球2方的)法次灯摆数一少管摆。长,(验也50证有厘一可下能米。出。现红球比蓝球多的情况(,但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
解答合理吗?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基础训练
1.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我的脚印
长60(cm)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线段)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
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
(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
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比长短,画线段1. 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认识厘米(教科书第61~63页例2、例3、例4和“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长度单位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课时围绕长度单位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米)来解决问题。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如测量物体长度、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长度,并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概念和方法。
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教学用长度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用尺子、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度的差异,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3. 知识讲解:讲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 问题解决: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来解决。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6.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长度单位的概念、换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通过图表、示例和关键点摘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作业设计1. 测量家中或学校的物品长度,记录数据,并尝试进行单位换算。
2. 设计一道关于长度单位的问题,并解答。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与长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也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和着重讲解的部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PPT课件
(2)用一拃的长度和旗杆的高度比一比,显然13厘米不合 适。旗杆比一个小朋友的身高高很多,相当于13个小朋友 的身高,所以13米比较合适。
规范解答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米 ) 小明身高124( 厘米 )
黑板长2( 米 ) 课桌高90( 厘米 )
1、一张单人床长2
米。…………………………………………( √ )
2、一块橡皮擦厚10厘 米。……………………………………( ×)
3、一支自动水笔的长是16厘
米。………………………………( √ )
4、小红爸爸的身高有175 米。……………………………………( ×)
5、长1米的木棒要比长100厘米的铁丝短一 些。……………( × )
1.填空。
1支铅笔长25(厘米 ) 操场的旗杆高13( 米 )
1本书长22(厘米 ) 根粉笔长约10(厘米 )
2.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
米
厘米
刷牙,8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
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 里)。
1、下面三条线中,( ②)是线段。 ①② ③ 2、要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长,应该用( ③)来量。 ①三角尺 ②米尺 ③卷尺 3、你的椅子大约高(①)。 ①45厘米 ②45米 4、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②)。 ①厘米 ②米
1.黑板长3( m )
6.窗户的高大约是2( m)
2.小刀长5( cm )
7. 图钉的长是1(cm)
3.电视屏幕宽29(cm ) 8. 语文书长21( cm )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用厘米和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概念后的进一步延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实际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概念,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距离米和厘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还不够清晰。
另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用厘米和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用厘米和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并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厘米和米标尺、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厘米和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厘米和米的标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它们,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如用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厘米和米概念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如何用厘米和米来描述一个物体的面积?如何用厘米和米来计算物体的体积?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厘米和米概念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二年上册 第五单元第4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第4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重点:合理地利用测量工具,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案的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知道了测量物体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尺子。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般用到哪些尺子呢?(皮尺、卷尺、学生尺、身高尺等)那么在用这些尺子测量物体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应该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如果是皮尺还要将它拉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就是测量出的结果)师: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尺子,努力做一名小小测量员,好吗?二、探究新知1.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拃、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上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1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拃;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
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黑板长3庹多一些。
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
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大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4课时 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4)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4)一、学习目标1.理解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并能够正确使用;2.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3.能够综合运用在实际问题中计算长度。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认识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学习难点•将厘米和米进行换算。
三、学习内容1. 认识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长度这个概念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态,比如衣服的尺寸、书本的大小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度量长度呢?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是“厘米”(cm)。
1米等于100厘米。
因此,当我们用尺子或其他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
例如,一张A4纸的长是29.7厘米,宽是21厘米。
2. 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在计算厘米和米时,我们需要掌握它们的换算方法。
换算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厘米转换为米时,需要将厘米数除以100;2.米转换为厘米时,需要将米数乘以100。
例如,60厘米等于0.6米,而3.5米等于350厘米。
3. 综合运用在实际问题中计算长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物体的长度。
比如,在家具购买时,需要测量沙发、床等的长度,以确保其能够放置于指定的位置。
以下是一些例子:例 1小明的房间宽3.6米,长5米,需要购买一块地毯以铺满房间。
如果地毯的长度和宽度都是3.3米,需要购买几平方米的地毯?解题思路:首先,我们可以计算出房间的面积为3.6 x 5 = 18平方米。
再计算出地毯的面积为3.3 x 3.3 = 10.89平方米。
因此,需要购买18 / 10.89 ≈ 1.65平方米的地毯。
例 2小华使用尺子测量书桌的长度为105厘米,她将这个长度转换为了多少米?解题思路:根据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05厘米等于1.05米。
例 3小明和小芳在做物理实验时需要测量铁球的直径。
小明测量得到直径约为3厘米,而小芳测量得到直径约为3.5厘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课文精讲
小学-数学-打印版小学-数学-打印版 1 第六单元 厘米和米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
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厘米、米的概念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能够使用最简单的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3.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二、教学重点:1.理解厘米、米的概念。
2.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尺子、物体、教学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猜测其长短,并引入厘米与米的概念。
2. 学习(15分钟)•通过教学PPT介绍厘米、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大小关系。
•教师示范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录入观测数据。
3. 操练(20分钟)•学生自行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
•教师出示关于长度单位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引导学生用厘米、米进行计算。
4. 提高(10分钟)•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设计长度单位相关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解决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相关题目。
2.在家中自行测量3个物体的长度,用厘米、米两种单位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六、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发现,部分学生在长度单位的转换和应用上存在困难,下节课需要更多实例演练。
同时,学生对于长度测量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鼓励他们勇敢发言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上为本节课《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的优质课教案,请老师们认真备课,确保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大全《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4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大全《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长度单位》课标解读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还原长度单位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本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是学会测量物体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尝试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课程实施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
一、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一)让学生经历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呈现古人用庹、拃、脚长等“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测量长度必须有长度单位。
2.让学生经历“用拃量课桌长”的测量活动,亲眼见证“同样用拃量,而且量的都是同样课桌的长,量得的结果确实有可能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分享,感受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介绍有关长度单位的数学史,使学生感受数学有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数学文化。
(二)让学生经历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并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课程实施中,在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引入测量工具刻度尺,引导学生结合刻度尺,通过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数学活动,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
1.借助实际大小的尺子和实物,通过观察、比画、比较等活动,感知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例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手指、田字格、图钉等物体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4课时_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4课时_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长度单位,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并学会在实际情景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正式的测量和选择合适的单位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能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灵活选择合适的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实物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这些单位。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课本的长、宽、高,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
4.解决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解答。
5.总结提升: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长度单位的方法。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长度单位》第4课时教案
二上:《长度单位》第4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一)说一说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二)比一比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课件出示旗杆。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板书)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5-4《认识厘米和米练习》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5-4《认识厘米和米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练习》这一课时是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长度单位》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通过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运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掌握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和米尺子、教学课件、实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些小物品用于测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时需要测量商品长度,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长度单位有哪些吗?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尺子,讲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呈现PPT,展示厘米和米尺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大小。
二年级上学期长度单位 第4课 厘米和米复习
长度单位第4课厘米和米复习4m=()cm8m=()cm1m=()cm3m=()cm 5m=()cm10m=()cm6m=()cm2米⃝6厘米7米⃝7厘米7m⃝7cm2米⃝4厘米6米⃝6厘米20m⃝20cm3米=()厘米2米=()厘米1米=()厘米5米=()厘米4米=()厘米7米=()厘米6米=()厘米9米=()厘米8米=()厘米10米=()厘米400厘米=()米800厘米=()米3200cm=()m2800cm=()m 600cm=()m3800厘米=()米1300cm=()m 3900cm=()m1200cm=()m5700cm=()m 8000cm=()m4500厘米=()米6900cm=()m 4300厘米=()米7000cm=()米7500cm=()m 7400厘米=()米27米⃝30厘米5米⃝520厘米72米⃝88厘米7米⃝76厘米1米⃝100厘米2米⃝200厘米15米⃝1500厘米2米⃝20厘米6米⃝60厘米8米⃝80厘米4米⃝40厘米1米⃝10厘米37米⃝15厘米18米⃝200厘米50米⃝600厘米35米⃝350厘米6米⃝90厘米50米⃝400厘米4米⃝390厘米25米⃝52厘米3米⃝90厘米2米⃝150厘米7米⃝40厘米长度单位第4课厘米和米复习5米⃝800厘米4米⃝50厘米6米⃝600厘米23米⃝230厘米8m−600cm=()m12m−500cm=()cm6m+200cm=()m15米+500厘米=()米2m+800cm=()m2米+300厘米=()米6米+400厘米=()米86米−700厘米=()米40米+2500厘米=()厘米30米+2600厘米=()厘米13m+1700cm=()m20米+500厘米=()厘米40米+3000厘米=()厘米10米+300厘米=()厘米5米−100厘米=()米10m+100cm=()cm42m−1700cm=()m40米+100厘米=()米130厘米−1米=()厘米100米−100厘米=()米53m+200cm=()m7m−300cm=()m3米+100厘米=()厘米123厘米−1米=()米77m−2800cm=()cm3米+100厘米=()米120m−5000cm=()m42m−1700cm=()cm1米+100厘米=()米53米+1200厘米=()米2米+200厘米=()米100厘米−1米=()厘米42米+4000厘米=()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谈话:如果我们想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却没有带尺子,用什么办法能量出它、一庹的长度。量前交代可以自己量一拃的长,同学互相帮助量一步、一庹的长,量后记录在书中第55页的空格里。学生测量、填写。指名说出自己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金山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内容量一量
复备栏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合理选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2、探索并掌握一些测量物体的策略,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操作能力、空间观念、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学生分小组测量、记录、讨论。
(2)测量篮球架的高。
提出要求:不爬到篮球架的上面,你有办法量出篮球架的高吗?
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测量。
各小组进行测量。
(3)各小组自选测量对象、自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回家测量自己家房子的长度、院子的长度或其它物品的长度。
谈话:最好是记住自己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用他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填写在课本第54页中间的括号里。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提问:通过量,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的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你能量出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2、估测物体的长度。
讲述: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就可以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一件物体,用一拃、一步或一庹先估测,再选用合适的尺子量一量进行验证。
小组活动,然后指名汇报。
3、到篮球场上去量。
(1)测量篮球场的长。
提出要求:每个小组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用3米长的绳子测量,第二次用你们认为合适的尺测量,记录两次测量的结果,并进行比较。讨论一下你更相信哪个测量结果,为什么?
学生各自折纸、测量,再指名回答。
讨论: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问:把你量出的这条折痕的长度与长方形的边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刚才你们量长方形的边和折痕的长度是用什么尺量的?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由于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边长和折痕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提高实际测量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长方形纸,每组一条3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
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提问: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尺子介绍给大家?
指名上来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