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7.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课文的引言部分交待了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这是对正文内容的一个重要铺垫,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建议教师应对此简要阐释,为课文正文的讲解埋下伏笔。
本课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比较多,引言对本课涉及到的两个重点问题和三个重要概念进行了提示。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引言提示的两大问题和三个概念做初步了解。
第一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本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背景,着重介绍了建国后我国尖端科技发展的情况。
与此相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丰富课文知识。
以直观的影视、图片资料,深入浅出的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建议教师应讲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第二,“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重点难点】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自古至今,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1、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仇视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②成果:1964年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成功③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④“两弹一星”后中国的科技成就:★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
3.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特点和趋势,提高对国家科技战略的认识;
难点: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审视科技发展,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1)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科研单位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成就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科技领域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图片,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随后,提出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它们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家地位有何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成长,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学习充满兴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细节和背景知识掌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高中历史 7.19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课程提纲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历史纵横1956年,我国组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
1963年,我国制订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署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
经过科技工作者长期艰苦的努力,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目的:加强国防,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问技术的垄断。
(二)成就:1、两弹一星: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⑵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1957年,苏联送给中国两枚P一2近程地对地导弹,为中国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样板,中国的导弹研制就此展开)成功。
⑶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⑷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历史纵横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联名给中央写信,提出中国应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不久,中国高科技发展计划制定出来并全面展开。
因当时科学家提出建议以及得到邓小平批示的时间都在1986年3月,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与后来的“星火计划”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目前,在原子能、航天、高能物理、生物、计算机技术等方面,中国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和平利用核能: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中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3、载人航天工程:⑴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历史: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人教新课标必须三)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四、五十年代的科技规划2.六、七十年代的科技发展3.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发展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2.载人航天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重点:863计划、“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难点:科技战略的发展的侧重点;杂交水稻【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最好结合图片和录象资料进行讲述,把抽象的史实具体化,形象化,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现问题中,在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自近代中国,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你知道“863计划”?你知道“星火计划”?你知道“火炬计划”?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对我国建国以后,科技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四、五十年代的科技规划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主要的表现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1956年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指出: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作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2.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1.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2.过程(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1)表现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点拨]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思考1] 有人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有人却认为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提示:不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以及“文化大革命”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历史人教版高二上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公开课教学设计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选择题:设计关于本节课知识的单项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某一科技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3.讨论题:针对某一科技成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2.提问引导: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科技成就背后的故事吗?这些成就对我国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思考。
3.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强调学习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技创新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时间线梳理:以时间为主线,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科技成就。
3.提交作业时,请附上相关参考资料,以备教师查阅。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创新和拓展。
2.成果展示:详细介绍“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就,阐述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主要成果和影响。
3.原因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我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4.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如“杂交水稻”等,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4.通过学习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科技创新的热情,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2.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国家战略、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轴,让学生对我国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观看时间轴上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建国以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所了解的科技成就。接着,我会展示时间轴,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个时期的科技成就。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认识到我国科技成就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本章节教学内容以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为主线,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旨在让学生掌握科技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成就,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了解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知道“两弹一星”、“863计划”、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概念;列举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包括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运用: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中的图片、资料等,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
2.独立或合作整理、归纳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并制成简明扼要的表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党和政府的科技战略决策是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可靠保证。
2.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本节课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2日,《人民日报》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表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社论。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大大加强了国防力量,减少了来自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
新中国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新课学习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分别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哪个领域的科技成就最为突出?师:由课文可以得出,最突出的成就,在这些方面:1.“两弹一星”(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了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这两弹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中国科技研究人员的艰苦努力。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掌握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生物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2. 教学难点:我国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在原子能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如“两弹一星”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原因,如国家政策支持、科学家艰苦奋斗等。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我国在其他领域(如航天、计算机、生物等)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补充。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搜集更多我国科技成就的资料,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2.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对国家的意义,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我国在各个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第六章:我国原子能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续)内容:继续介绍我国在原子能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如核电站建设、核技术应用等。
2. 第七章: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如载人航天、月球和火星探测等。
3. 第八章: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内容:了解我国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如超级计算机、操作系统等。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
2.理解科学技术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重和对科技的关注,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科技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建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内容包括:1.原子弹、氢弹试验的成功;2.卫星、载人航天的突破;3.汶川地震抗震救援装备的升级;4.5G技术的领先发展;5.其他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及科学家事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在原子弹、氢弹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突破。
2.了解中国在航天、航空等领域的成就和突破。
教学难点:1.如何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突破。
2.如何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上面的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首先向学生强调科技创新在现代社会的日益重要地位,然后向学生展示1984年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的视频。
2.主体环节(1)分析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发展介绍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三次试验和取得的成就以及相关科学家的贡献。
(2)分析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介绍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重大成果,如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
(3)简述中国在汶川地震后的科技帮助介绍中国在汶川地震后投入了大量科技装备进入救援工作的情况,如震后突破制作的指纹辨识仪等。
(4)介绍5G技术介绍5G技术的概念和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5)其他科学技术成果及科学家事迹介绍其他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如人造太阳等,以及相关科学家们的事迹。
3.总结环节总结本次课的内容,思考科技创新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解,视频展示,案例分析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评价教学效果,争取让学生真正理解科技创新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
历史人教版高二上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游戏、讨论、小组合作等环节中的收获和不足。
然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让彼此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最后,我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针对这一主题,我设计了一款以“时空穿梭”为主线的历史科技成就探究游戏。游戏中,学生需要扮演一名时空旅行者,穿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亲身参与到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体验科研人员在我国科技发展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体现出的创新精神。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等我国科技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收集科技成就卡片、完成任务、解锁新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重大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科研过程和时代意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感受科技的魅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需要共同完成一个与科技成就相关的探究任务,如调查某一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采访科研人员等。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合作氛围。同时,小组合作还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科技成就,拓宽他们的视野。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教学设计:本节课通过设计一款以“时空穿梭”为主线的历史科技成就探究游戏,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亲身体验科研过程,解锁新场景,收集科技成就卡片,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创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1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历史角度分析科技成就的产生和发展。
3.针对学生对科学家事迹了解不多的问题,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敬仰和追求。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性,立志为我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4.倡导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勤奋好学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一定了解,但知识较为零散,对重大科技成就的系统认识尚不足。此外,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整理出支持我国科技成就的因素,如国家政策、科研投入、人才培养等。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难易适中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巩固学生对重大科技成就的基本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科技成就,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深刻的认识。
3.讲述袁隆平、邓稼先、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新中国科技成就及作用、特点、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史实的学习得到历史智慧
教法
主题教学,角色互换,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法பைடு நூலகம்
史实记忆,史料分析,归纳总结,分析演绎,历史比较法,辩证法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及时间预设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目标落实过程
1、主题一:我们的成就(角色换位,学生上课,教师提问,拓展主题内容的宽度)
5、主题五:成就的反思(师生合作,反思所学,拓展思维,梳理方法,提升素养,双向成长,收获幸福,增加主题内容的温度)
1、学生通读课本,填导学案上的空空;
2、带着完不成的任务看PPT投影,选5名学生上台当“老师”,解读文字、图片中的有效信息,教师以学生的身份不断发问,帮助“小老师”完成解读和填空任务、再识记史实,预计20分钟。
科目
历史
课题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能力目标】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作用、特点、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史实的学习获得史学思维和方法;
【情感价值】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超越世界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也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愤读书的志向,培养对生命终极关怀的人文情怀,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
成就一:强大的国防科技
成就二:引领人类走向太空的航天科技
成就三:解决全球吃饭问题的农业科技
成就四:领跑世界的计算机科技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活跃互动: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讨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交流,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事业基础薄弱,但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依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拥有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国家。
2.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两弹一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工作者们的艰辛付出和伟大精神。
3.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突破?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他们认识到科技成就与国情的相互关系。
4.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了解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挑战。同时,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重大科技成就为例,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成就背后的艰辛与喜悦。结合时事,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让学生明白科技成就对国家的重要性。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历史备课教案范文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感到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2. 教学难点:各个时期我国科技成就的特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致历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2. 讲授新课第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特点。
第二环节:教师讲解我国在“两弹一星”、航天、核能、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讨论如何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展。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时期的科技成就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其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意义。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科技成就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6. 布置作业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实地了解我国科技成就的发展历程。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医学科技、环境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医学科技、环境科技等领域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各个时期我国科技成就的特点和影响。
八、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致历程。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二、过程与方法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2、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3、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分以下几步进行: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方面?为什么?3、思考:从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看,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衰弱;制度腐败、经济落后、战乱频仍、列强侵略)4、图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5、教师总结以上问题,归纳成下列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两条线索:1、明线:从核研究、航天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五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暗线: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和政府发展科技的战略决策。
这两条线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决策,是科技成就取得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
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用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培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出时间:2008年11月日--- 日总第课时教学过程:出示科技一览表,学生看书完成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引言部分,了解两个问题: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主要领域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决策:发展________,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
(2)背景及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课中练〗(1)我国第一颗原子弱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2)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世界和平B 发展核能源,缓和电力供求矛盾C 打破美苏核垄断D 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环境(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载人航天技术A.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B.成就: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10月12日,“神州”6号飞船载人(费俊龙、聂海胜)航天飞行成功2008年“神州”7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C.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
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4年4月,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
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此后,又进行了三次无人飞船的飞行。
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南优2号的选育(1)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2)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那你们知道袁这三个字值多少钱呢?580万。
1999年,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该公司股票1999年12月份上市,已发行A股5550万股。
而隆平高科这个品牌,价值1008.9亿元。
而袁这三个字值580万。
这就体现我门这个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
有知识,就有可能把知识转化为经济。
2、杂交水稻选育的意义(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3)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探究】出示下面两则材料材料1: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
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材料2: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之后,非洲的饥荒第一次被报道。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了:干瘪的乳房犹如枯萎的梨,含在一个骷髅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奶水。
为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忍受被吮吸的痛苦。
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残,但这些照片中的悲惨情景却直逼人心,拷问着读者的灵魂。
材料3: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思考:1)材料1、2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饥饿和粮食问题)2)材料3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3)据以上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杂交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四、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背景: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开始: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成就: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4)地位: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5)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1)成就: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探究】建国以来科技成就有什么重大作用和意义?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D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探究】从背景、战略重点和成就等方面总结一下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一、本课测评: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