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动点问题总结(教师版)

合集下载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

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 以3cm/s的速度运动。

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2、在△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点E。

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XXX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

点M从点A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

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4、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

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

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 cm。

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动点问题是初中生学习数学时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这类问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够解决。

本文将从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思路和常见解题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动点问题通常是指以点的运动规律为基础,通过分析和推理,确定动点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轨迹或者位置。

动点问题涉及到数学中的线性代数、平面几何等多个知识领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动点的定义:动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运动的点。

动点的轨迹、速度等都是动点问题的研究对象。

2.动点的运动规律:动点在其运动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性运动等。

了解动点的运动规律是解决动点问题的基础。

3.动点问题的应用:动点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轨迹、射击运动中子弹的轨迹等,都可以通过动点问题进行模拟和分析。

二、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动点问题需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和解题方法,下面将对解题思路进行详细的介绍:1.熟悉动点的运动规律:在解动点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动点所遵循的运动规律。

这包括动点的速度、加速度、运动轨迹等相关信息。

只有了解了动点的运动规律,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动点问题。

2.建立数学模型:解动点问题需要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根据动点的运动规律和条件进行建模。

这包括建立坐标系、确定参照物、建立方程等步骤,通过数学模型能够更清晰地描述动点的运动状态。

3.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需要通过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

这包括运用几何知识、代数知识、函数知识等进行推导和计算,找出动点在不同条件下的位置和轨迹。

4.检验和求解:在进行推理之后,需要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检验和求解,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这样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

八年级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八年级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八年级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嘿,同学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八年级的动点问题。

这动点问题啊,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跑到那儿,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咱先来说说解题技巧。

遇到动点问题,可别慌,就把它当成是在和你玩捉迷藏的小伙伴。

你得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它的行动轨迹。

比如说,它是沿着直线跑呢,还是在一个图形里蹦跶。

这就像是你知道了小伙伴喜欢藏在哪个角落一样重要。

然后呢,咱得把那些不变的量给找出来。

就好比是游戏里的固定规则,不管这个动点怎么调皮,这些不变的量就是你的法宝。

你抓住了它们,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关键。

再讲讲方法。

画个图那是必须的呀!把题目里的条件都在图上标出来,这样不就一目了然了嘛。

就好像给这个调皮的小精灵画了个活动范围,你能更清楚地看到它的一举一动。

还有啊,设未知数也是个好办法。

给这个动点取个名字,让它不再神秘。

然后根据题目里的关系,列出方程或者不等式,这就像是给小精灵套上了个小笼子,让它乖乖就范。

咱举个例子吧,就说一个动点在一个长方形里跑来跑去。

那咱就先把长方形的边长啥的都标清楚,然后看这个动点是怎么跑的。

要是告诉你它的速度,那咱就能算出它在一定时间内跑了多远。

再结合其他条件,是不是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啦?动点问题其实没那么可怕,就像你第一次骑自行车,觉得很难,但多骑几次就熟练啦。

只要你多练习,多琢磨,就一定能把这个小精灵给收服。

同学们,想想看,要是你能轻松搞定动点问题,那得多有成就感啊!以后再遇到这种题,你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说:“哼,我可不怕你这个小精灵!”别小看了这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它们可是你在数学世界里的秘密武器呢!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征服动点问题这个小调皮!动点问题就像是一场刺激的冒险,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困难重重,但别灰心,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总会爬到山顶的。

而且,当你解决了一个难题后,那种喜悦是无与伦比的。

所以,同学们,别害怕动点问题,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一、动点与三角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三角形边上运动求线段长度或周长题目:在等腰三角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求公式的长度。

解析: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

因为公式,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所以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则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2. 动点运动过程中三角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同时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公式,求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已知公式,则公式,公式。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公式,对于公式,底为公式,高为公式。

所以公式。

二、动点与四边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四边形边上运动判断四边形形状题目:在矩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四边形公式是什么四边形?解析: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因为四边形公式是矩形,所以公式,公式。

则公式,公式。

在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因为公式),公式,公式(此时公式运动到公式点),公式。

因为公式且公式,所以四边形公式是梯形。

2. 动点运动过程中四边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平行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求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

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则公式,公式。

所以公式。

因为公式,则公式。

公式。

所以公式。

三、动点与函数图象相关题型1. 根据动点运动情况确定函数图象题目:如图,在边长为公式的正方形公式中,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的路径运动,到点公式停止。

初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二动点问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数学问题,它涉及到运动和变化,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1. 建立数学模型:首先,你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这通常涉及到定义变量、建立方程或不等式,以及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

2. 确定变量的关系:在动点问题中,你需要找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如距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通常可以通过几何图形、物理定律或逻辑推理来得出。

3. 运用数学定理和公式:在解题过程中,你需要运用各种数学定理和公式,如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

这些定理和公式可以帮助你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4. 进行逻辑推理:动点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因素和条件,你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推断出正确的结论。

5. 进行计算和验证:最后,你需要进行计算和验证,以确保你的答案正确无误。

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计算的准确性。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解决初二动点问题:例题:一个圆形的跑道长为100米,甲、乙两人从同一起点出发,沿着跑道练习跑步。

甲每分钟跑10米,乙每分钟跑8米。

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甲跑了多少米?解题思路:1. 首先,我们定义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为10米/分钟和8米/分钟,跑道长度为100米。

2. 其次,我们需要找出甲追上乙的时间。

由于甲的速度比乙快,所以当甲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跑了一圈(100米)。

因此,我们可以建立方程:10t -8t = 100,其中t是时间(分钟)。

3. 解这个方程,我们得到 t = 50 分钟。

这意味着甲追上乙需要50分钟。

4. 最后,我们计算甲跑了多少米。

甲的速度是10米/分钟,所以甲跑了 10 × 50 = 500 米。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甲跑了500米。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分析报告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的总结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分析报告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的总结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BB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 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解:1、A (8,0) B (0,6)2、当0<t <3时,S=t2当3<t <8时,S=3/8(8-t)t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

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 ∠ABC=60º.(1)求⊙O 的直径;(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t s t ,连结EF ,当t 为何值时,△BEF 为直角三角形.注意:第(3)问按直角位置分类讨论3、(2009重庆綦江)如图,已知抛物线(1)20)y a x a =-+≠经过点(2)A -,0,抛物线的顶点为D ,过O 作射线OM AD ∥.过顶点D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B 在x 轴正半轴上,连结BC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3)若OC OB =,动点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BO 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 注意:发现并充分运用特殊角∠DAB=60°当△OPQ 面积最大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总结(教师版)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总结(教师版)

初二动点问题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分析:(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解答:解:(1)∵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PD=CQ∴24-t=3t解得:t=6即当t=6时,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2)过D作DE⊥BC于E则四边形ABED为矩形∴BE=AD=24cm∴EC=BC-BE=2cm∵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QC-PD=2CE即3t-(24-t)=4解得:t=7(s)即当t=7(s)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由题意知:QC-PD=EC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即3t-(24-t)=2解得:t=6.5(s)即当t=6.5(s)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2.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根据CE平分∠ACB,MN∥BC,找到相等的角,即∠OEC=∠ECB,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OE=OC,同理OC=OF,可得EO=FO.(2)利用矩形的判定解答,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利用已知条件及正方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CE平分∠ACB,∴∠ACE=∠BCE,∵MN∥BC,∴∠OEC=∠ECB,∴∠OEC=∠OCE,∴OE=OC,同理,OC=OF,∴OE=OF.(2)当点O运动到AC中点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如图AO=CO,EO=FO,∴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CE平分∠ACB,∴∠ACE= ∠ACB,同理,∠ACF= ∠ACG,∴∠ECF=∠ACE+∠ACF= (∠ACB+∠ACG)= ×180°=90°,∴四边形AECF是矩形.(3)△ABC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AC⊥EN,故∠AOM=90°,∵MN∥BC,∴∠BCA=∠AOM,∴∠BCA=90°,∴△ABC是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证明出结论(1),再利用结论(1)和矩形的判定证明结论(2),再对(3)进行判断.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用到前一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前一问题为下一问题提供思路,有相似的思考方法.是矩形的判定和正方形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3.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 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分析:(1)依据题意易知四边形ABNQ是矩形∴NC=BC-BN=BC-AQ=BC-AD+DQ,BC、AD已知,DQ就是t,即解;∵AB∥QN,∴△CMN∽△CAB,∴CM:CA=CN:CB,(2)CB、CN已知,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A=5,即可表示CM;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就是PC=DQ,列方程4-t=t即解;(3)可先根据QN平分△ABC的周长,得出MN+NC=AM+BN+AB,据此来求出t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t的值,求出△MNC的面积,即可判断出△MNC的面积是否为△ABC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4)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不确定,因此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MP=MC时,那么PC=2NC,据此可求出t的值.②当CM=CP时,可根据CM和CP的表达式以及题设的等量关系来求出t的值.③当MP=PC时,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先用t表示出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出符合条件的t的值.解答:解:(1)∵AQ=3-t∴CN=4-(3-t)=1+t在Rt△ABC中,AC2=AB2+BC2=32+42∴AC=5在Rt△MNC中,cos∠NCM= = ,CM= .(2)由于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PC=QD,即4-t=t解得t=2.(3)如果射线QN将△ABC的周长平分,则有:MN+NC=AM+BN+AB即:(1+t)+1+t= (3+4+5)解得:t= (5分)而MN= NC= (1+t)∴S△MNC= (1+t)2= (1+t)2当t= 时,S△MNC=(1+t)2= ≠ ×4×3∴不存在某一时刻t,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4)①当MP=MC时(如图1)则有:NP=NC即PC=2NC∴4-t=2(1+t)解得:t=②当CM=CP时(如图2)则有:(1+t)=4-t解得:t=③当PM=PC时(如图3)则有:在Rt△MNP中,PM2=MN2+PN2而MN= NC= (1+t)PN=NC-PC=(1+t)-(4-t)=2t-3∴[ (1+t)]2+(2t-3)2=(4-t)2解得:t1= ,t2=-1(舍去)∴当t= ,t= ,t= 时,△PMC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4.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 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必须条件是点P、N重合且点Q、M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或者点Q、M重合且点P、N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所以可以根据这两种情况来求解x的值.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话,因为由第一问可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AP=MC,BQ=ND;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AN=MC,BQ=PD.所以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列出方程关系式.如果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等腰梯形,则必须使得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AP=ND即2x=x2,BQ=MC即x=3x,x≠0.这些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所以不能成为等腰梯形.解答:解:(1)当点P与点N重合或点Q与点M重合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①当点P与点N重合时,由x2+2x=20,得x1= -1,x2=- -1(舍去).因为BQ+CM=x+3x=4(-1)<20,此时点Q与点M不重合.所以x= -1符合题意.②当点Q与点M重合时,由x+3x=20,得x=5.此时DN=x2=25>20,不符合题意.故点Q与点M不能重合.所以所求x的值为-1.(2)由(1)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①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由20-(x+3x)=20-(2x+x2),解得x1=0(舍去),x2=2.当x=2时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②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由20-(x+3x)=(2x+x2)-20,解得x1=-10(舍去),x2=4.当x=4时四边形NQM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x=2或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过点Q,M分别作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由于2x>x,所以点E一定在点P的左侧.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则点F一定在点N的右侧,且PE=NF,即2x-x=x2-3x.解得x1=0(舍去),x2=4.由于当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点评:本题考查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点A 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求得t值;(2)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下底减去上底等于12,求解即可.解答:解:(1)∵MD∥NC,当MD=NC,即15-t=2t,t=5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作DE⊥BC,垂足为E,则CE=21-15=6,当CN-MD=12时,即2t-(15-t)=12,t=9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考查了等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动点问题是中考的重点内容.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1)若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得出PM=DC=12,由QB=16-t,可知:s= PM×QB=96-6t;(2)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若PQ=BQ,在Rt△PQM中,由PQ2=PM2+MQ2,PQ=QB,将各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②若BP=BQ,在Rt△PMB中,由PB2=BM2+PM2,BP=B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③若PB=PQ,PB2=PM2+BM2,PB=P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解答:解:(1)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PM=DC=12,∵QB=16-t,∴s= •QB•PM= (16-t)×12=96-6t(0≤t≤ ).(2)由图可知,CM=PD=2t,CQ=t,若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①若PQ=BQ,在Rt△PMQ中,PQ2=t2+122,由PQ2=BQ2得t2+122=(16-t)2,解得;②若BP=BQ,在Rt△PMB中,PB2=(16-2t)2+122,由PB2=BQ2得(16-2t)2+122=(16-t)2,此方程无解,∴BP≠PQ.③若PB=PQ,由PB2=PQ2得t2+122=(16-2t)2+122得,t2=16(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或时,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7.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分析:(1)分别令y=0,x=0,即可求出A、B的坐标;(2))因为OA=8,OB=6,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10,进而可求出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秒,点P的速度是2,从而可求出,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作PD⊥OA于点D,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 PD=48-6t5,利用S= 12OQ×PD,即可求出答案;(3)令S= 485,求出t的值,进而求出OD、PD,即可求出P的坐标,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简单的计算即可写出M的坐标.解答:解:(1)y=0,x=0,求得A(8,0)B(0,6),(2)∵OA=8,OB=6,∴AB=10.∵点Q由O到A的时间是 81=8(秒),∴点P的速度是 6+108=2(单位长度/秒).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O≤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如图,做PD⊥OA于点D,由 PDBO=APAB,得PD= 48-6t5.∴S= 12OQ•PD=- 35t2+245t.(3)当S= 485时,∵ 485>12×3×6∴点P在AB上当S= 485时,- 35t2+245t= 485∴t=4∴PD= 48-6×45= 245,AD=16-2×4=8AD= 82-(245)2= 325∴OD=8- 325= 85∴P( 85, 245)M1( 285, 245),M2(- 125, 245),M3( 125,- 24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练习题1、如图1,梯形ABCD中,AD∥ 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5篇)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5篇)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第1篇在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对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我组加强了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组的特点,经过全组教师的热烈讨论,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具体计划。

坚持每周进行教案检查,发现问题当面指出,共同讨论研究解决。

坚持两周一次的作业检查。

在发挥教师各自教学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积极规范教师的教案书写和课堂教学行为。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听课和研究备课。

教研组活动有主题、有内容,有组织人和执行人,有及时的详细的记录。

教研活动中老教师无私传授,新教师虚心好学。

本组教师听课都在20节以上。

中年教师x xx、xxx、xxx有实干精神,年轻教师范莉、xxx积极好学。

我们初中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决心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更加团结协作,真抓实干。

本组教师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时时考虑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本学期重点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的要点是怎样听课、怎样做作业和怎样复习,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教师在精选习题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作业批改工作,力求做到及时反馈矫正,讲求实效,各年级都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培优补差。

初一抓好起始阶段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二抓好基础教学,培养数学素质;初三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坚持每周进行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事先都经过精心准备,定内容、定时间、定教师,多次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充实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

认真安排新教师xxx的合格课,耐心指导她参加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精心安排中年教师的示范课,对公开课严格把关,要求每一节公开课前都经过老师认真备课,每堂公开课后,全组的老师都要进行认真的评课,我们组的老师对评课向来非常认真,从不避丑,不走过场,不管你的资格有多老,你有多年轻,大家能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有研究性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都能畅所欲言,尽管有时争论的很激烈,但道理是越辩越明的,大家通过争议都很有收获,同时也对本组教师的教学有帮助。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分析-初二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分析-初二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二動點問題解題技巧所謂“動點型問題”是指題設圖形中存在一個或多個動點,它們在線段、射線或弧線上運動的一類開放性題目.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動中求靜,靈活運用有關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關鍵:動中求靜.數學思想:分類思想函數思想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轉化思想注重對幾何圖形運動變化能力的考查。

從變換的角度和運動變化來研究三角形、四邊形、函數圖像等圖形,通過“對稱、動點的運動”等研究手段和方法,來探索與發現圖形性質及圖形變化,在解題過程中滲透空間觀念和合情推理。

選擇基本的幾何圖形,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圖形在動點的運動過程中觀察圖形的變化情況,需要理解圖形在不同位置的情況,才能做好計算推理的過程。

在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性質是解決數學“動點”探究題的基本思路,這也是動態幾何數學問題中最核心的數學本質。

GAGGAGAGGAFFFFAFAF二期課改后數學卷中的數學壓軸性題正逐步轉向數形結合、動態幾何、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等方向發展.這些壓軸題題型繁多、題意創新,目的是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內容包括空間觀念、應用意識、推理能力等.從數學思想的層面上講:(1)運動觀點;(2)方程思想;(3)數形結合思想;(4)分類思想;(5)轉化思想等.研究歷年來各區的壓軸性試題,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數學試題的熱點的形成和命題的動向,它有利于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對策,把握方向.只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解題素養,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確地體現課程標準的導向.本文擬就壓軸題的題型背景和區分度測量點的存在性和區分度小題處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觀點.專題一:建立動點問題的函數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GAGGAGAGGAFFFFAFAF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應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數解析式。

八年级数学上动点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上动点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上动点知识点动点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动点的知识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数学上动点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和应用技巧。

一、动点的定义动点是指在一个几何图形中,点随着某个规律运动的过程中所经过的所有位置构成的集合。

例如,在一条直线上,取定一个点A作为起点,另外再取定一点P作为运动的点。

当点P随着某个规律从起点A向右移动时,它所经过的所有位置所构成的集合,就是一个动点。

二、动点的性质1、动点的位置一般是用函数的形式进行表达的。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用点P沿着坐标轴运动的函数来表示它的位置:P(x,t)=A+(x(t),0),其中x(t)为随时间而改变的位置函数。

2、动点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例如,当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所经过的所有位置构成的集合就是一个连续的动点。

而当一个物体做非匀速运动时,它所经过的所有位置可能是不连续的动点。

3、动点的运动轨迹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曲线,也可以是由多个曲线段组成的复杂曲线。

例如,在一个圆周上,取定一点作为动点,在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它所经过的所有位置构成的集合,就是一个简单曲线的动点。

而当一个物体沿着曲线运动时,它所经过的所有位置就构成了一个复杂曲线的动点。

三、动点的应用1、在动点问题中,我们需要确定动点的位置,并计算它在某个特定时间的位置。

例如,在一条公路上,一辆汽车开始沿着公路匀速行驶,它的起点是公路的起点,而它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前行驶。

如果在2小时后,我们希望知道汽车此时的位置,我们可以用动点的计算方法来求出汽车现在所在的位置。

2、利用动点的概念,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例如,在一个公平的赛道上,两个人以相同的速度开始奔跑。

假设他们的起点不同,我们希望知道他们在比赛中谁会先到达终点。

我们可以利用动点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动点问题的解法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动点的位置。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BB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 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解:1、A (8,0) B (0,6)2、当0<t <3时,S=t2当3<t <8时,S=3/8(8-t)t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

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 ∠ABC=60º.(1)求⊙O 的直径;(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t s t ,连结EF ,当t 为何值时,△BEF 为直角三角形.注意:第(3)问按直角位置分类讨论3、(2009重庆綦江)如图,已知抛物线(1)20)y a x a =-+≠经过点(2)A -,0,抛物线的顶点为D ,过O 作射线OM AD ∥.过顶点D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B 在x 轴正半轴上,连结BC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3)若OC OB =,动点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BO 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 注意:发现并充分运用特殊角∠DAB=60°当△OPQ 面积最大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

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图形和点的运动,需要我们运用几何和代数知识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解决动点问题的基本技巧:
1.建立坐标系:对于涉及运动的点,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坐标系
来表示它们的位置。

这有助于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从而更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

2.确定关键点:在解决动点问题时,确定关键点(如起点、终点、
转折点等)的位置非常重要。

这些点的位置通常决定了整个问题的解决方向。

3.运用速度、时间、距离关系:在动点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距离
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点的运动轨迹和方向。

4.运用函数关系:在许多情况下,点的运动可以用函数来表示,如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这有助于我们预测点的未来位置和运动轨迹。

5.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动点问题时,几何知识如平行线、垂直线、
角等是非常有用的。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点的运动规律和轨迹。

6.逻辑推理: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逻辑推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
要根据已知条件和信息,推断出未知的信息和结果。

7.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是解决动点问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数学表
达式和图形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8.反复练习:解决动点问题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经验积累。

只有通过
反复练习,我们才能熟练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以上是解决八年级数学动点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动点问题重难点知识点归纳

动点问题重难点知识点归纳

动点问题重难点知识点归纳
哇塞!今天我要来和大家聊聊动点问题,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重难点呢!
你们想想看,动点就像是在数学世界里调皮捣蛋的小精灵,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让我们这些解题的小伙伴们头疼不已。

比如说,在一个长方形的图形里,有一个点P 从长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沿着边按照一定的速度移动。

这时候,我们就得瞪大了眼睛,紧紧地盯着这个调皮的点P ,看看它到底跑到了哪里。

这就好像我们在玩捉迷藏,点P 藏起来了,我们得想方设法把它找出来。

还有那种在数轴上移动的点,哎呀,那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就像一群小蜜蜂在数轴这条“花道”上飞来飞去。

我们得搞清楚它们的起始位置、移动方向和速度,才能算出它们最终停在哪里。

有时候,老师会给我们出一些超级难的动点问题,比如说多个动点同时移动,这简直就是一场“动点大混战”!我们得把每个动点的情况都分析清楚,就像指挥一场复杂的战斗一样。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同桌一起研究一道动点问题,我俩都快把脑袋想破了,还是没搞明白。

我们互相争论,我说应该这样算,他说应该那样算,争得面红耳赤。

最后,还是请教了老师才弄明白。

还有啊,有些动点问题会和函数结合起来,这就像是给动点穿上了一件更复杂的“外衣”。

我们不仅要考虑动点的位置,还要想到函数的变化,这可真是太难啦!
但是,大家可别被动点问题吓倒!只要我们多做练习,多思考,就一定能把这些调皮的动点给制服。

就像孙悟空有了火眼金睛,什么妖怪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样,我们也要有看穿动点问题的本领!
总之,动点问题虽然难,但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勇敢挑战,就一定能攻克这个难关!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动点问题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分析:(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解答:解:(1)∵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PD=CQ∴24-t=3t解得:t=6即当t=6时,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2)过D作DE⊥BC于E则四边形ABED为矩形∴BE=AD=24cm∴EC=BC-BE=2cm∵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QC-PD=2CE即3t-(24-t)=4解得:t=7(s)即当t=7(s)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由题意知:QC-PD=EC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即3t-(24-t)=2解得:t=6.5(s)即当t=6.5(s)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2.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根据CE平分∠ACB,MN∥BC,找到相等的角,即∠OEC=∠ECB,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OE=OC,同理OC=OF,可得EO=FO.(2)利用矩形的判定解答,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利用已知条件及正方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CE平分∠ACB,∴∠ACE=∠BCE,∵MN∥BC,∴∠OEC=∠ECB,∴∠OEC=∠OCE,∴OE=OC,同理,OC=OF,∴OE=OF.(2)当点O运动到AC中点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如图AO=CO,EO=FO,∴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CE平分∠ACB,∴∠ACE= ∠ACB,同理,∠ACF= ∠ACG,∴∠ECF=∠ACE+∠ACF= (∠ACB+∠ACG)= ×180°=90°,∴四边形AECF是矩形.(3)△ABC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AC⊥EN,故∠AOM=90°,∵MN∥BC,∴∠BCA=∠AOM,∴∠BCA=90°,∴△ABC是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证明出结论(1),再利用结论(1)和矩形的判定证明结论(2),再对(3)进行判断.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用到前一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前一问题为下一问题提供思路,有相似的思考方法.是矩形的判定和正方形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3.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 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分析:(1)依据题意易知四边形ABNQ是矩形∴NC=BC-BN=BC-AQ=BC-AD+DQ,BC、AD已知,DQ就是t,即解;∵AB∥QN,∴△CMN∽△CAB,∴CM:CA=CN:CB,(2)CB、CN已知,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A=5,即可表示CM;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就是PC=DQ,列方程4-t=t即解;(3)可先根据QN平分△ABC的周长,得出MN+NC=AM+BN+AB,据此来求出t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t的值,求出△MNC的面积,即可判断出△MNC的面积是否为△ABC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4)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不确定,因此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MP=MC时,那么PC=2NC,据此可求出t的值.②当CM=CP时,可根据CM和CP的表达式以及题设的等量关系来求出t的值.③当MP=PC时,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先用t表示出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出符合条件的t的值.解答:解:(1)∵AQ=3-t∴CN=4-(3-t)=1+t在Rt△ABC中,AC2=AB2+BC2=32+42∴AC=5在Rt△MNC中,cos∠NCM= = ,CM= .(2)由于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PC=QD,即4-t=t解得t=2.(3)如果射线QN将△ABC的周长平分,则有:MN+NC=AM+BN+AB即:(1+t)+1+t= (3+4+5)解得:t= (5分)而MN= NC= (1+t)∴S△MNC= (1+t)2= (1+t)2当t= 时,S△MNC=(1+t)2= ≠ ×4×3∴不存在某一时刻t,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4)①当MP=MC时(如图1)则有:NP=NC即PC=2NC∴4-t=2(1+t)解得:t=②当CM=CP时(如图2)则有:(1+t)=4-t解得:t=③当PM=PC时(如图3)则有:在Rt△MNP中,PM2=MN2+PN2而MN= NC= (1+t)PN=NC-PC=(1+t)-(4-t)=2t-3∴[ (1+t)]2+(2t-3)2=(4-t)2解得:t1= ,t2=-1(舍去)∴当t= ,t= ,t= 时,△PMC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4.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 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必须条件是点P、N重合且点Q、M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或者点Q、M重合且点P、N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所以可以根据这两种情况来求解x的值.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话,因为由第一问可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AP=MC,BQ=ND;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AN=MC,BQ=PD.所以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列出方程关系式.如果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等腰梯形,则必须使得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AP=ND即2x=x2,BQ=MC即x=3x,x≠0.这些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所以不能成为等腰梯形.解答:解:(1)当点P与点N重合或点Q与点M重合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①当点P与点N重合时,由x2+2x=20,得x1= -1,x2=- -1(舍去).因为BQ+CM=x+3x=4(-1)<20,此时点Q与点M不重合.所以x= -1符合题意.②当点Q与点M重合时,由x+3x=20,得x=5.此时DN=x2=25>20,不符合题意.故点Q与点M不能重合.所以所求x的值为-1.(2)由(1)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①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由20-(x+3x)=20-(2x+x2),解得x1=0(舍去),x2=2.当x=2时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②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由20-(x+3x)=(2x+x2)-20,解得x1=-10(舍去),x2=4.当x=4时四边形NQM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x=2或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过点Q,M分别作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由于2x>x,所以点E一定在点P的左侧.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则点F一定在点N的右侧,且PE=NF,即2x-x=x2-3x.解得x1=0(舍去),x2=4.由于当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点评:本题考查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点A 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求得t值;(2)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下底减去上底等于12,求解即可.解答:解:(1)∵MD∥NC,当MD=NC,即15-t=2t,t=5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作DE⊥BC,垂足为E,则CE=21-15=6,当CN-MD=12时,即2t-(15-t)=12,t=9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考查了等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动点问题是中考的重点内容.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1)若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得出PM=DC=12,由QB=16-t,可知:s= PM×QB=96-6t;(2)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若PQ=BQ,在Rt△PQM中,由PQ2=PM2+MQ2,PQ=QB,将各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②若BP=BQ,在Rt△PMB中,由PB2=BM2+PM2,BP=B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③若PB=PQ,PB2=PM2+BM2,PB=P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解答:解:(1)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PM=DC=12,∵QB=16-t,∴s= •QB•PM= (16-t)×12=96-6t(0≤t≤ ).(2)由图可知,CM=PD=2t,CQ=t,若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①若PQ=BQ,在Rt△PMQ中,PQ2=t2+122,由PQ2=BQ2得t2+122=(16-t)2,解得;②若BP=BQ,在Rt△PMB中,PB2=(16-2t)2+122,由PB2=BQ2得(16-2t)2+122=(16-t)2,此方程无解,∴BP≠PQ.③若PB=PQ,由PB2=PQ2得t2+122=(16-2t)2+122得,t2=16(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或时,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7.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分析:(1)分别令y=0,x=0,即可求出A、B的坐标;(2))因为OA=8,OB=6,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10,进而可求出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秒,点P的速度是2,从而可求出,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作PD⊥OA于点D,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 PD=48-6t5,利用S= 12OQ×PD,即可求出答案;(3)令S= 485,求出t的值,进而求出OD、PD,即可求出P的坐标,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简单的计算即可写出M的坐标.解答:解:(1)y=0,x=0,求得A(8,0)B(0,6),(2)∵OA=8,OB=6,∴AB=10.∵点Q由O到A的时间是 81=8(秒),∴点P的速度是 6+108=2(单位长度/秒).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O≤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如图,做PD⊥OA于点D,由 PDBO=APAB,得PD= 48-6t5.∴S= 12OQ•PD=- 35t2+245t.(3)当S= 485时,∵ 485>12×3×6∴点P在AB上当S= 485时,- 35t2+245t= 485∴t=4∴PD= 48-6×45= 245,AD=16-2×4=8AD= 82-(245)2= 325∴OD=8- 325= 85∴P( 85, 245)M1( 285, 245),M2(- 125, 245),M3( 125,- 24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练习题1、如图1,梯形ABCD中,AD∥ 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