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常受到许多病虫害的威胁。
下面将介绍一些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常见病害有玉米大斑病、玉米条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焦虱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玉米叶片发生斑点、枯死、遮光等症状,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防治这些病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地区病害的流行情况,选用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种植。
抗病品种对病害的抵抗力较强,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
2. 种植健康种子:选用健康无害的种子,可减少病害的传播。
在种子处理时,可以使用药剂进行消毒处理,以消除种子表面的病菌和病毒。
3.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玉米,合理安排玉米的轮作,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宿主专一的病害,如玉米大斑病,轮作是一个重要的防治措施。
4.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巡视田间,观察病害的发生情况。
及早发现有害生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可以利用气象数据和病虫害预警系统,提前预测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做好相应的防治准备工作。
5. 合理施肥与调节农艺措施: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养分供应,增强玉米的抗逆性。
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湿度过高,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1. 应用化学农药:选用具有高效、低毒性的农药进行药剂处理。
在害虫密度较低时,可进行预防性喷药;在害虫密度较高时,采取集群防治的方式,避免害虫扩散造成大面积损失。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体等生物因素对害虫进行防治。
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玉米蚜的数量,或者利用昆虫定向杀菌剂控制玉米螟的繁殖。
3. 害虫监测与预警:建立害虫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害虫的密度变化和爆发趋势。
通过设置诱捕器或黄色粘虫板等方法,了解害虫的种类和数量,为防治提供依据。
4. 农艺措施: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如深耕、中耕、封堵等,可以减少害虫的栖息地和繁殖间隔。
可以选择早熟品种或推迟播种时间,以避开害虫的滋生高峰期。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玉米病虫害危害较大,不仅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还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积极影响。
因此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病害防治1. 锈病防治玉米锈病是引起玉米减产和晚熟的主要病害之一。
于玉米幼穗上感染,直接影响到玉米孕穗和成穗。
为了防治锈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清理田间杂草,注意排水排气和保持地面通风(2)选择抗锈病性强的品种(3)早期喷施药物,一般选用氧化锌或硫酸铜玉米大斑病是由黄单胞菌引起的,是一种较常见的病害。
大斑病会给玉米的生长造成重大的危害。
为了防治大斑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割病叶和病壳并且采用轮作对症治疗(2)早期发现病情,及时施药,可以采用噻唑酮玉米矮化病是由一种螺旋体引起的,是一种病害。
玉米矮化病不仅能降低产量,还会影响到玉米的品质。
为了防治矮化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选用高抗病性品种,并且注意种植密度,预防拥挤交叉造成重大的病害危害(2)在出穗前将虫源控制住,减少病害发生风险玉米麦蚜是防治的主要虫害之一。
为了防治麦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2)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氮肥和磷肥,提高玉米素质,并且减少病害风险(3)精心管理,早期发现虫害,及时采取措施,如用药喷、捡虫或摇虫2. 玉蜂蝇防治玉蜂蝇是玉米主要危害虫之一,对玉米的病害危害比较大,如果玉蜂蝇肆虐的话,会给玉米减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为了防治玉蜂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在玉米高锅相左阶段将虫源控制住(2)利用农作物间作传统农业杂草控制法,如罗汉豆、苜蓿等,控制玉蜂蝇的传播风险(3)发现虫害及时喷药,采用克星、超攻等药物。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由真菌产生,主要寄生于玉米叶片、茎和穗部,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发病原因:1. 气候因素:高温潮湿的天气会促进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2. 病原菌: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褐斑病菌。
其孢子可以在土壤和残体中长期存活,一旦条件适宜,孢子就会发芽并侵染玉米植株,造成病害。
3. 生理因素:玉米植株的生理状态和抗病能力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
如果玉米植株生长缓慢、缺乏养分或受到其他病害的攻击,就容易受到大斑病的侵染。
防治技术:1. 种植抗病品种: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遗传工程手段,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玉米中,提高其抗病能力。
2. 精准施肥:给玉米适量施肥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其抵御病害的能力。
但是,过量的施肥会增加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因此,要做好精准施肥,保证玉米植株的养分供应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平衡。
3. 清除病残体:在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残留的病残体,避免病原菌在残体中藏匿,污染土壤,导致病害的再次发生。
4. 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在病害发生的初期,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
常见的药物有氧酸菌素、环菌酯等,但是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量和频率,避免污染土壤和环境。
5. 合理田间管理:在日常田间管理中,要注意加强玉米的灌溉、通风和除草等工作,防止病原菌在植株中侵染生长的机会,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总之,只有全面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保持玉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会对玉米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预防
和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几种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备抗病性的品种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选种时应该优先选择对该病害具有高度抗性或抗性较强的品种。
2. 种子处理:玉米种子处理是预防和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重要策略。
可以采用在
种子表面涂布抑菌剂的方法,这样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
险。
3. 土壤处理: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也是预防和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和农药来进行土壤消毒,这样可以消除土壤中的病原菌,从而减少
病害的发生。
4. 农业措施:通过适当的农业措施来控制玉米大、小斑病也是非常有效的。
可以采
用轮作、间作、耕种深度的调整和在病害流行期间增加间茬的措施来减少病原菌的残留和
传播。
5. 喷药防治:在发现病害后,可以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药防治。
可以根据病害的
严重程度和种类来选择合适的农药,在病害初期或病情轻微时使用更为有效。
6. 管理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病害的田地,可以采取管理措施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增加田间管理的密集度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总之,预防和控制玉米大、小斑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农业措施、喷药防治和管理措施等,从而保障玉米产量的稳定和提高。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Zixunta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孟庆娟
1.玉米主要病害 1.1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 发病始于下部叶片, 逐渐向上发展。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 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 锤形的大斑。 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 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 ②农业 措施。 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 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 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 用 40%克瘟散 乳剂 500~1 000 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甲 基托布津 500~800 倍液喷雾。 必要时隔 7d 左右, 再次喷药防 治。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 区,小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植株抽雄后为病害发生高峰 期。 基本症状: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 穗,病斑受叶脉限制。 病斑为褐色椭圆形,叶边缘呈现赤褐色,病斑 之中具有同心轮纹,潮湿环境下形成黑色霉状物,甚至可以导致茎 秆折断、果穗腐烂。 传播途径:以分生孢子与休眠菌丝体的形式在 病残体上越冬,主要凭借气流、风雨进行传播。 发病条件:最佳温度 为 26~29 ℃。 形成孢子的最佳温度为 23~25 ℃、 相对湿度超过 90%。 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 二是切实加强田间 栽培管理。 深耕降低带菌量;将下部病叶、老叶摘除,降低田间相对 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玉米抗病力。三是化学防治。发病之初 喷施 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每隔 7~10 d 喷施 1 次,连续喷施 2~3 次。 1.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春玉米区普遍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 和西南丘陵地区发生比较严重。 病原菌侵染种子萌发后产生的胚 芽,并随生长点生长,但直到穗期才可见到典型的症状。 基本症状: 病株果穗短粗,外观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受害后期,果穗苞 叶自行裂开,散出大量黑粉。 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 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 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 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体刺激后畸形生长。主要以 土壤带菌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种子、粪肥同样可以传播。 发病条 件:土壤含水量在 12%~29%,侵染适温为 20~30 ℃,25 ℃为最 佳。 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 二是加强田间栽培 管理。 将病株及时拔除,降低土壤带菌量,进行轮作,并适当对播期 进行调整。 三是进行化学防治,将种子用种衣剂或悬浮剂包衣。 2 玉米主要虫害 2.1 玉米旋心虫 又称玉米蛀虫,属鞘翅目叶甲科。 大多发生在华北、东北、华 南、华东等地区,主要对玉米产生危害,同时还能够对谷子和高粱 以及部分杂草等产生危害。 2.2.1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 5~6 mm, 全身具有黄色细毛。 复眼、头、前胸、鞘翅、足分别为黑色、黑褐色、 黄色、翠绿色和黄色,体宽比体长大。 中间与两边存在凹陷,没有侧
玉米大斑病形成的条件与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形成的条件与防治措施一、玉米大斑病的病因及发病条件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 Physoderma maydis (J. Schrot.) J. Schrot. 所引起的一种病害,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它常常发生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受到这种病害的玉米植株会在幼叶上形成大大小小、不规则形状的黄褐色、水性液泡状斑点,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时甚至造成完全凋萎。
玉米大斑病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 湿度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在高湿度环境下容易生长繁殖,因此高湿度是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
病菌在高湿度的环境中可以长出长长的菌丝,从而对宿主叶片形成侵染,危害玉米幼苗的生长。
2. 温度在适宜的温度下,玉米大斑病菌的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病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迅速繁殖。
病菌在高温环境下的繁殖速度较快,使病害发生的速度也相应提高,因此需要适当控制温度,预防该病发生。
3. 土壤管理适宜的土壤管理可以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玉米大斑病菌在土壤中会存活一定时间,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土壤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翻耕换土等,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
4.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病害传播途径是玉米大斑病的重要成因之一。
病原菌通过种子、空气等途径进行传播,需要防范这些途径的传播可能对玉米植株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育苗期间,需特别加强对玉米种子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菌通过种子传播。
5. 遗传因素玉米本身的遗传特性也是玉米大斑病的形成因素之一,一些品种的抗病能力比较强,而另一些品种则十分容易感染。
因此,研究繁育高抗品种是预防玉米大斑病的关键。
二、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1. 主动消灭病原菌通过一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例如,及时摘除受病害影响的玉米叶片、秸秆等受病害影响的植物部位,以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 突出土壤管理土壤管理是预防该病害的关键。
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的水浸、缺氧状况,使土壤保持适度的通气和排水,促进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各种病虫害的侵扰,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为了有效防控玉米病虫害,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技术。
综合防控技术是指通过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全面提高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实现科学、可持续的玉米种植管理模式。
一、玉米病虫害的主要种类及危害玉米病虫害是导致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玉米病害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病、玉米晚疫病、玉米锈病等,这些病害会导致叶片枯黄、秧苗凋谢、果实畸形等,严重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而玉米的主要虫害包括玉米螟、玉米象、玉米蚜虫等,这些虫害会直接危害玉米的生长点,导致玉米植株死亡或减产。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二、综合防控技术的基本原则综合防控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其基本原则包括:多因素作用、全程覆盖、动态监测、精准施药等。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如优势生态环境、微生物调节等,形成多因素协同作用,增强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其次,要在整个玉米生长周期中,全程覆盖病虫害的发生周期,做到早防、早治。
再次,要不断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防控策略,确保防控效果。
最后,要进行精准施药,避免药物滥用和对环境的污染。
三、综合防控技术的具体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生物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可以通过释放有益昆虫、引入天敌和天敌调查等方式,增加天敌的数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例如,可以利用陷阱、遮阳网等物理屏障,阻止病虫害的入侵;可以利用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杀死病虫害的幼虫。
物理防治简单易行,对减少药物使用和环境污染有积极作用。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病虫害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喷洒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玉米大小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大小斑病综合防治技术玉米大小斑病是引起玉米减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发生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
其主要症状是叶片、叶鞘、秆等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灰黑色斑点,严重时斑点融合,导致叶片枯死,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与产量。
针对此病害的危害,开展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介绍玉米大小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大小斑病的危害与发病机理玉米大小斑病是由褐色尺蠖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et Daniels)引起的真菌病害。
该病害可以在不同的玉米生长期发生,且一般在拔节期至膨果期易发,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病严重度更高。
病害初期,表现为叶片上产生椭圆形的灰白色小斑点,随着病害发展,逐渐扩大变为圆形或椭圆形,呈现出为灰黑色,边缘清晰,质地粗糙的斑点,上面有许多黑色微粒。
当病害发展到严重程度时,斑点可融合成大片,那么玉米植株的叶片就会逐渐失去绿色,变得和华丽秀美的17 直播一样,导致植株死亡、花粉无法萌发、颖花受精不完全,从而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玉米大小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为了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针对玉米大小斑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病害的综合防治:1. 病害源控制从控制病害的源头入手,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选用耐病品种,避免选择病原优良的品种栽种。
其次,及时消灭农田内的病害源,包括清理玉米田间的落叶、秸秆、残株及残茬等,减少菌株的存活和繁殖。
翻耕深翻土壤、整地松土,使土壤松散,空气流通也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有一定的促进。
2. 管理栽培在栽培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管理工作,比如可以适量加施磷肥、钾肥、有机肥等,以增加玉米植株的养分,有利于提高植株的免疫力,降低病害的感染率。
同时还要注意两次投药之间的间隔期,以防止细菌的抗性产生,控制病害的发生;定备科学的灌水策略,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浇水,保持土壤湿度合适,提高玉米的生长质量。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一般作为综合防治的辅助手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使用方法,则是非常必须的。
玉米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种植水平也随之提高。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病害的防治有利于提升玉米的质量与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的病害,有必要了解玉米的常见病害,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要点,为我国玉米连年增产奠定基础。
一、玉米的常见病害1、大斑病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中。
当大斑病发生时,会导致玉米减产15%-20%,严重时将减产50%。
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会对玉米的叶子造成侵蚀,然后逐渐侵蚀玉米的包叶,在玉米的叶子上形成形状各异的斑点,造成玉米叶子的萎缩,严重时还会导致玉米的大面积死亡。
大斑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天气的影响,当空气过于湿润时,便会引起大斑病。
大斑病存活的温度主要是15-30℃,主要发病集中在20℃左右。
2、矮花叶病玉米的矮花叶病又称为条纹病,会严重危害玉米的生长。
在玉米生长的每个时期都有可能染上矮花叶病,尤其从出苗到7叶期是最容易患病的时期。
染病后,玉米的叶心会出现椭圆形的斑点,逐渐蔓延到整个玉米的叶片上,形成花叶状。
早期感染将使玉米的生长发育周期推迟14天甚至更久,染病的玉米高度将会减少23%,严重的情况下,患病玉米的高度通常是健康玉米的25%-50%。
此外,受矮花叶病的影响,普通玉米单株将会减产42%,晚播的玉米产量将下降75%。
3、纹枯病纹枯病又称烂脚瘟,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玉米的纹枯细菌浸染而起。
纹枯病一般会对玉米的叶片进行侵害,当叶鞘部分遭受到侵害时,茎部会出现形状各异的绿色小斑点。
玉米的纹枯病最早出现是在吉林省的一篇报道中,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该病害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一般纹枯病的发病率在70% -100%,造成的减产损失在10%,严重的高达35%。
由于纹枯病能够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叶片和叶鞘,会造成玉米的茎部腐败,影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当纹枯病发病时,会造成大面积的种植损失。
山西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
I n rMo g laA c l rlS in eAn e h oo y n e n oi ut a ce c d T c n lg u
山西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 点和综合 防治技 术
左 建 英 . 李 育 才
( 山西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高寒 区 作物 研 究 所 , 山西 大 同 070 ) 3 0 8
重 复侵 染 . 蔓延 扩 大 。
4 发 生 因 素
20 0 2年 以 来 . 米 大 斑 病 呈 现 明显 加 重 趋 势 . 别 是 在 东 北 春 玉 特 玉 米 区 和 西南 春 玉 米 区 的局 部 地 区 已 经 成灾 .部 分 品种 发病 严 重. 近几 年 我 省 北 中 部 也 相 当 严重 。
42 . 气候
病 原 菌 为 大 斑 凸 脐 蠕 『 x eo i m uc u P s . I o ad E s rhl tri m( as ) n r u c  ̄
e S gs 属 半 知 菌 亚 门 。 性 态 为 玉 米 毛 球 腔 菌【 e shei t u g】, 有 Stpor o a
1 危害 症 状
玉 米 大 斑 病 属 流 行 性 病 害 其 流 行 程 度 除 与 玉 米 品 种感 病 程 度有 关 外 , 要决 定 于 当时 的环 境 条 件 。在 环 境 因素 中 , 温 主 以 度 和湿 度 最 为 重 要
4 1 茵 源 .
玉 米 大 斑病 主要 危 害 叶 片 . 重 时 也 危 害 叶鞘 和苞 叶 。 一 严 般 先 从 底 部 叶 片 开始 发 生 . 步 向上 扩 展 , 重 时 能 遍 及 全 株 , ¥ 3¥ 3 .3 5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非常重要,玉米以高产易管理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本文作者介绍了玉米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的问题及病害,对玉米常见主要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各项管理技术,会对最后的产量、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到农户的种植经济效益。
一、玉米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1、玉米茎腐病玉米茎腐病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其主要症状是在玉米生长的过程当中植株呈现出整株青枯死亡的现象,且会使得玉米茎叶底部变为灰色,茎腐病主要是由鞭毛菌亚门真菌和玉米腐霉病菌引起,其爆发也与气候,品种,生态环境以及栽培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玉米的茎腐病的防治在其幼苗时就应该开始,在幼苗期喷洒农药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些杀菌剂,如百菌清,恶霉灵等。
玉米的生长期要配合氮,磷,钾肥的合理利用(切记不可多施氮肥),可使玉米的根系更发达,减少患病率。
2、玉米的纹枯病玉米纹枯病由玉米枯纹病菌引起。
这种病的发病部位为玉米的叶子上,开始时在底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小斑,其颜色为中间灰白边缘褐色。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其对春玉米和夏玉米产生的危害十分大,在湿度大的地区发病更严重。
经研究纹枯病的发病程度也与土壤的肥沃程度、植物生长期和种植密度有密切的联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在种子的选择上就应该挑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及时摘除感染的叶子。
其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在玉米的浇灌初期使用井岗霉素可以有效防止纹枯病的产生。
3、玉米斑病玉米斑病有大、小斑病两种,大斑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玉米疾病,其主要危害玉米植株叶片,导致叶片枯死,影响作物产量。
该病的产生主要由大斑凸脐蠕胞造成,病菌会在玉米的叶片上大范围的蔓延,导致植株身上出现大范围斑点。
玉米小斑病也称为玉米斑点病,由玉蜀里平凹脐蠕胞造成,它主要在玉米的叶茎上产生病斑,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主要是形成浸润区域,影响叶片汲取养分,最终导致果实减产。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
穗。
害幼嫩 的籽粒。部分幼虫蛀 入茎部 , 取食髓 部 , 使茎秆易被 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 饱满 , 青枯早 衰 , 有些穗甚至无 籽粒 , 造成严重减产 。 ( 2 ) 发 生规律 。 玉米螟因各地气候 条件不 同 1 年可发生 1 ~ 6代 , 以幼虫在玉米秆和玉米芯 中越冬 , 部分幼虫在杂草 茎秆 中越冬 , 发生期极不整齐 , 并 出现世代重叠现象 。在虫 口基数 大 、 环境 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 往往危 害严重 ; 在高温 高湿的 6 - 9月容易发生 ; 玉米 品种不 同, 被 害差异不 同。 ( 3 ) 防治方法 。 ①消灭越冬幼虫 , 减少越冬虫 口基数 。 ② 心 叶期 、 穗期选用药剂及 时进行药物防治。 ③利用赤眼蜂消 灭玉 米螟有 很显 著的作用 ,并且 成本低 。④选用 抗虫 品
玉米病虫害综合 防治建议
徐
玉 米 主要 病 害 1 、 玉 米 大 斑 病 ( 1 ) 症状 。 主要危害叶片 , 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 叶。 田间
一
蕾
外深埋或烧毁。 ④药剂 防治 。 在苗期利用药剂预 防病菌 的侵 入, 将会有效控制该病 的发生 。
二、 玉 米 主 要 虫 害 1 、 玉米螟 又叫钻心虫 , 是玉米 的主要害虫。 ( 1 ) 症状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 , 典型症状是心 叶 被蛀穿后 , 展开 的玉米叶 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 。 雄穗抽 出 后, 幼虫就钻人雄花危害 , 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 出 现后 , 幼虫 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 叶 , 蛀入穗轴或食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对玉米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玉米的重大病虫害,提出一些防控技术方案,为玉米种植者提供参考。
一、病害防控技术方案1. 玉米赤霉病防控:玉米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会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预防和控制赤霉病的关键是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病害监测和田间管理。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选择抗病性好的种子。
在生长期间,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高湿度环境的形成。
发现病害症状时,及时采取农药防治措施,如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2. 玉米灰斑病防控:玉米灰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袭玉米叶片,导致叶片出现灰色斑点。
预防和控制灰斑病的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病害监测和合理施肥。
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对于防控灰斑病非常重要。
同时,及时监测田间病情,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合理施肥也是预防灰斑病的重要措施,保持适宜的氮磷钾比例,避免过量施肥。
3. 玉米锈病防控: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袭玉米叶片和茎秆。
预防和控制锈病的关键是选择抗病品种、病害监测和田间管理。
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对于防控锈病非常重要。
及时监测田间病情,发现病害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田间管理方面,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氮磷钾比例。
二、虫害防控技术方案1. 玉米螟防控: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会导致玉米叶片被蛀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预防和控制玉米螟的方法包括合理轮作、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合理轮作可以打破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虫害发生的机会。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如释放寄生蜂。
化学防治则是在必要时使用农药进行喷洒,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并遵守使用规定,避免滥用农药。
2. 玉米蚜防控:玉米蚜是一种吸食植物汁液的害虫,会导致玉米营养不良、生长受限。
玉米大斑病症状特征及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症状特征及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包括:
1. 叶片上出现大型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褐色或黑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中间部分较为浅绿色或灰白色,有些病斑会逐渐扩大,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2. 玉米穗上的花丝和颖片上也会出现类似于叶片的病斑,严重时会导致穗部变形或弯曲,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3. 在潮湿环境下,病斑表面会出现黑色的霉层,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如抗病性强的杂交种、育种材料等。
2.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避免玉米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滋生的场所。
3. 使用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但是,化学防治应谨慎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对于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和化学防治,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害
的目的。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十、玉米干腐病
1、症状:玉米生长期均可被害,以生长后期被害 较重。为害茎秆和果穗。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 生褐色、黑褐色、紫红色大病斑,严重时茎秆从病 部折断。病果穗穗轴变松,易折断,病穗下部子粒 变褐色无光泽,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病穗与苞叶 粘连,不易剥开。
2、发病规律: 玉米干腐病以 菌丝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残体 和种子上越冬,玉米生长季节 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高 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 发病。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 的主要途径。播种后降水多、 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幼苗长 势弱,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 2号、商单 4号、丹玉 6号等;自交系有吉 63、辽 1311、自330等。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 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 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3.加强栽培管理 早播 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 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4.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 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 50-75千克, 隔 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 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 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 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 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 度)决定。
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良种; 2 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 和磷、钾肥;3 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 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 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 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 治2~3次。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可以导致玉米产量大幅度降低。
其主要症状为在叶片上出现大的菌斑,斑点颜色为灰白色或黄褐色,周围呈水泡状或边缘稍稍隆起,病斑有时也会出现红褐色或黄绿色。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名为泛菌属菌。
该病害特别喜欢在潮湿或多雨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通常在玉米的生长季节后期出现。
玉米大斑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包括病原菌、玉米品种、土壤性质和季节条件。
其中,病原菌是玉米大斑病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泛菌属菌可以在玉米的残余部分、叶片和根部中繁殖和生存。
在土壤湿度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下,泛菌属菌会迅速生长。
同时,也有些玉米品种对该病害更加敏感,这些品种的叶片纹路较深,表皮较弱,因此更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预防玉米大斑病,主要是通过选取耐病品种、发动土壤生态系统和采用化学控制等措施。
首先,选取耐病品种是防控玉米大斑病的基本措施。
这些品种的叶片比较厚实,抗性更强,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其次,发动土壤生态系统可以帮助抑制泛菌属菌的繁殖,从而预防病害的发生。
如通过优化土壤质量,增加有助于玉米生长的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通透性,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缓解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最后,采用化学控制可以帮助防治玉米大斑病。
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用氧氟沙星和苯醚甲环唑等化学农药进行预防和治疗。
同时,还需要注意使用合理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起来,预防和防治玉米大斑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防病品种的选取、优化土壤生态系统到化学控制等方面均需注意。
在实际的生产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季节条件,制定适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玉米生长的健康和稳定。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常见于玉米茎、叶片和穗中。
其病原菌是玉米大斑病菌(Giberella zeae或Giberella moniliformis)。
玉米大斑病主要通过病原菌入侵玉米组织引起。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1. 病原菌侵入: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气候条件较为湿润和潮湿的环境中侵入玉米植株组织,如受到雨水的淋湿、露水的滞留等。
2. 伤口感染:玉米植株受到机械损伤或昆虫等害虫的侵害后,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并引发大斑病。
3. 郁闷环境:玉米种植环境过于密集、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使得玉米植株处于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容易导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选用抗病品种:在种植玉米时,可选择抗病品种,如具有玉米大斑病抗性的玉米品种,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种植间隔合理:种植玉米时,合理控制玉米植株的间距和密度,使得植株之间有足够的通风和光照空间,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地面清理:在玉米生长期间,及时清理田间落叶、玉米秸秆等,减少病原菌的存根和侵染源。
4. 合理施肥:在玉米生长期间,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促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抵抗病害的能力。
5. 农田排水良好:合理进行农田排水,保持田间水分适宜,防止水涝和积水,减少病害的发生。
6. 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可适量使用合法登记的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根据农药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量进行喷洒。
7. 病株清除:发现受病害感染且无法挽救的病株,及时将其清除,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8. 种植轮作:通过玉米和其他作物的轮作种植,减少玉米大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关键是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种植间隔、农田排水、地面清理、合理施肥、化学防治等措施,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玉米大斑病也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在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的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玉米产量的下降。
因此,玉米大斑病应引起我们农技人员足够的重视,才能为玉米的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为“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为了减少杜绝玉米大斑病造成的损失,我们应当对玉米大斑病的症状有所了解:玉米大斑病是属于真菌性病害,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感染大斑病,但苗期很少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在玉米的生长中后期,特别是玉米抽穗以后,病情会逐渐加重。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玉米的叶鞘和雌穗苞叶。
玉米受害叶片初期呈现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成中部为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为暗褐色的菱形大斑,当湿度较大时病斑背面有灰色的霉层,严重发生时,叶片上的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干枯,玉米植株的死亡,严重的影响玉米的产量。
一、造成玉米大斑病在我区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方面的原因气候方面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及危害程度影响比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我区位于吉林中部,属于温带大陆型亚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
而且此期温度也高,非常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
因此位于黄金玉米带上的九台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大,使其成为主导作物,而且玉米的品种多以中熟和中晚熟为主,所以每年的7月20日左右抽雄,而7月份进入雨季,正常年份此时降水多,土壤和空气的湿度大,尤其是7月份如果连续阴雨的天气,导致昼夜温差也比较大。
在这样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真菌繁殖扩散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2.由于玉米的大面积重茬连作,高密度的种植近几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区种植结构单一,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的调整,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玉米的种植面积仍占主导地位,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玉米耐密品种大面积的种植,从而导致种植密度的增加,影响田间的通风透光,玉米的生长环境变劣,抵抗力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 米 的 发 育 过 程 中 , 中 高 温 和 潮 湿 的 气 候 对 大 斑 病 的 发 生 有
它们 在冬天可 以继续存活 , 成 为来年致病 的初侵染 源 , 但 是 若 是 将 病 叶埋 在 大 约 1 0 e m 的 土 壤 内则 可 使 这 些 侵 染 源在 冬 天 的
年 以来 ,玉米 大斑 病 在 我 国 的 大 部 分 地 区 的发 病 率 越 来 越 高 ,
2 0 0 9年 、 2 0 1 1年 、 2 0 1 3年 在 昔 阳县 1 . 9 5万 h m 2 玉 米 种 植 田中有
在 8 — 1 0 d叶 片上 会 出现 小 的 肉 眼 可看 到 的 萎蔫 病斑 。病 斑 发 展 的时 间 和温 度 有 密切 关 系 , 在2 5 ~ 3 0 ℃时 发 展 快 , 而 当 温 度 较 低 时发 展 速 度 减 缓 。 孢 子 在 潮 湿 的 气 候 下 溶 液产 生 。 综 上所 述 , 在
0 4 5 3 0 0 )
要】 玉 米 大斑 病 是 在 玉米 种 植 中惯 常 发 生 的病 害 , 其 危 害很 大 , 它 的 流行 会 造 成 玉米 的 大 量 减 产 。从 玉 米 大
【 关键 词 ] 玉米 ; 大斑 痛 ; 综合 防 治 [ 中图分类号] ¥ 4 3 5 . 1 3 [ 文 献标 识码 ] B 秆 的, 次 年 玉 米 大 斑 病 的 发 病 几率 大 , 发病程度重。
的玉 米 种 植 田反 复 发 作 , 导致玉米减产达到 2 0 %~ 5 0 %。自 2 0 0 2
3 侵 染机 制
玉 米 大 斑 病 的 侵染 来 源 是 菌 丝 体 及 附 着 的 分 生 孢 子 。玉 米 收 获 后 遗 留在 田 间地 表 或 者玉 米秸 垛 内 都 会 存 在 这 些 侵 染 物 ,
或 者 雨 水 的作 用 下 传 播 到 叶 片 上 ,条 件 成 熟 后 则 会 萌 发 入 侵 。 当 温度 在 1 5 ~ 3 0 ℃( 最佳 温度 2 0 ℃) 范围 内, 雨 水 较 多 的 气 候 条 件下 , 大 斑 病 菌 的孢 子 最 容 易 发 生 侵 染 。 叶 片 在 被 侵 染 后 会 在 2 — 3天 内 出现 一 些 绿 色 消 失 的点 , 这 些 小 点 很 难 用 肉眼 观 察 到 。
一
玉3 3 5 、 登海 6 7 9 、 金博士 5 8 8 、 龙 生 2号 、 农大 3 1 3 8 、 金山2 7 、 潞
不 同 品种 的 玉米 对 大 斑 病 的 感 染 能 力 存 在 很 大 的差 别 , 感
玉 l 9 、 蠡8 6等 品 种 大 斑 病 的发 病 率 较 高 , 发病程度 严重 ; 二 是 同 一 感 病 品种 在 同一 年 份 相 同 的 地块 夏播 时 发 病 程 度 重 , 而 作 春播时则程度较轻 ; 三是在 6 — 7月 份 温 度 偏 高 雨 水 充 沛 的 年 份 适 宜 病 菌 的滋 生 传 播 , 导致大斑病流行 ; 四是在夏季伏旱较重 , 土 壤 贫 瘠 的 地 方 发 病 程 度 严 重 。五 是 发 病 程 度 与 种 植 海 拔 高
情况 下 , 在 玉 米 抽 穗后 大斑 病 的发 病 率 较 高 , 程 度 较 重 。大 斑 病 发病 是从 植 株 的 下 部 叶 片 ( 少数 从 中 部 ) 开始 的 , 而 后 逐 渐 扩散 到上 部 叶 片 。 根 据 玉 米 品 种 的 抗 性 基 因不 同 , 可 以将 发 病 病 斑 的类 型 分 为 两 类 : 具有 H t 基 因 型 的玉 米 上 是 褪 绿 型 病 斑 ; 不 具
e l l l , 病斑发展 到后期会 出现纵裂 现象 , 在 叶 片 的 正 反 两 面 病 斑
如果 其 流行 时 间 在 玉 米 吐 丝 之 前 , 会 使 玉米 减 产 达 5 0 %。 如 果 减 缓其 流行 时 间 ,使 其 在 吐 丝 后 6周 发 生 或 者 降 低 病 害 规 模 , 则会使减产量降到最低。
5 8 %的 地块 发 病 , 3 1 %的 地 块 严 重 感病 , 总体减产 2 6 %。
低 温 下 死 亡 。待 气 候 适 宜 , 越 冬 的 菌 丝 体 上会 产 生 孢子 , 在 气 流
1 危害 症状
玉 米 大 斑 病 的 发病 时 间 贯 穿 玉 米 的整 个 发 育 过 程 . 在 一 般
上 会 长 出密 实 的 黑 色 霉 层 。病 斑 发 展 到 一 定 程 度 后 。 会 出 现 连
片现象导致整个 叶片变黄枯死 , 严重 时可导致植株的早枯。
2 发 生特点
是 不 同 品种 对 病 菌 的 感 染 程 度 有 很 大差 别 。调 查 显 示 先
4 发病 条件
4 . 1 品种 抗 病 性 的 差 异
植 物 保 护
农 村 经 济 与 科 技2 0 1 3 年 第2 4 卷 第l l 期 ( 总 第3 2 9 期 )
昔阳县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
贾 玉 芳
( 昔 阳县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心 , 山 西 晋 中
[ 摘
斑 病 的危 害症 状 和 发 生 特 点入 手 。 对 其 发 生 条件 和 综合 防 治做 了详 细的 介 绍 。
利 。干 旱 缓 , 同 时 阻 碍 其 流行 传 播 。 大斑 病 的 流 行 时 间 会 对 玉 米 产 量 产 生 很 大 的影 响 。
的 呈 长 梭 形 的 萎 蔫 型 病 斑 。病 斑 长 度 一 般 在 5 ~ 1 0 e a, r 宽大约 l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 、 枯 叶病 、 叶斑病等 , 它 的 致 病 菌 是 大斑 刚毛球腔菌 , 叶 片是 其 危 害 的 主要 部 位 。 玉 米 大 斑 病 是 玉
米 种 植 的主 要 病 害 之 一 , 它 的危 害 范 围 广 , 危害程度较重。 2 o 世 纪 中后 期 , 玉 米 大 斑 病 曾在 我 国 的华 北 北 部 和 东 北 大 部 分 地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