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
【内容提要】五四时期对翻译文学价值的认识趋于全面,不仅把它当作张望异域世界的窗口,而且视之为思想启蒙的载体、精神沟通的桥梁、救治传统文学观念弊病的良药、新文学建设的范型与别致的审美对象;翻译文学的选择,既切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要求,又对新文学有所增益;文学翻译是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翻译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启蒙效应,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和艺术天地,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在诸多层面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乃至历史进程。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左传》等古典文献里的零星记载。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内容,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盂兰盆经》等堪称佛教文学的代表作。近代翻译文学开始把外国文学作为文学来翻译,但是,存在着一些影响翻译文学质量及其发展的问题,譬如:以“意译”和译述为主,其中根据译者感情好恶、道德判断及审美习惯而取舍、增添、发挥、误译、改译、“中国化”(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中国化,小说译为章回体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原著署名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不少译著不注明著者,或者有之但译名混乱,还有一些译著也不署译者名①;译作中只有少数用白话翻译,大多数与代表性成果则为文言;各种文体不平衡,小说居多,而诗歌、散文较少,话剧更是寥寥可数。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了一个新纪元。译者队伍不断扩大,发表阵地星罗棋布,读者群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翻译文体渐趋丰富,白话翻译升帐挂帅,翻译批评相当活跃,翻译质量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
探析翻译文学归属的三个问题
探析翻译文学归属的三个问题
论文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归属论文论文摘要: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其归属却一直没有定论。在探讨翻译文学的归属中应该重视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与比较文学,以及翻译文学与法律三个方面的问题。
0引言
中国在1900年之后不仅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而且也迎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新高潮,那就是文学翻译的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911年到1949年间正式出版的翻译文学作品就有四千余种,至于散见于各种文学刊物上的译作多得就不计其数了[1]。然而对于翻译完成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始终没有一个准确而完备的界定。这就是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学者早就注意到并进行相关专题讨论。如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郭箴一的《中国小说史》等,都设有“翻译文学”的专章,介绍翻译文学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讨论它在现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作用[2]。客观地说,“翻译外国文学如不列入中国新文学史中,为一个重要方面,至少也应作为新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给予应有的介绍。”[3]因此对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史以及文学作品选读中,应该有更为明确的地位。但要明确其地位目前却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翻译文学在文学史以及文学作品选读中的地位的问题
1.1 翻译文学常常与外国文学相提并论在中国,对于非英语专业,尤其中文系来讲,所开设的外国文学课就是在评介外国作家的作品。若从某种意义上讲,外国文学课应该认识到,其真正目标应是以外国文学原作品为主要评介对象,绝不是以翻译的译作去猜度原作品或原作者所要揭示的主题。而实践却是以翻译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去评价原作的文学价值。基于此,独立设定翻译文学这门课程,其实质还是对翻译文学作品的原语文本本身没有做出优劣的评价,基于此,也不可能就原语作品本身做出优劣评价。如果要对翻译作品本身做出评价,即评介译品的优劣问题,这将不是文学课程中应有的部分职责,而应是翻译批评研究的对象了。在此过程中,即使有表象的翻译文学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有一个问题是,选取何时期何人的翻译文学作品为佳?举例来说,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叙情诗《当年惜别吾与君》(When We Two Parted),至少有十种汉语译本,其中有名的译家如穆旦、卞之琳、黄杲�浴⒊�锡麟、石�z、江冰华、杨德豫、黄望来、谭天健和叶淑霞等,其译作相对都被认为是优秀的译作,那么选取那位作家的译本为佳,这确是一个难题。另对于与原文本差异最大的文学翻译形式,即诗歌的翻译,不同的诗作译品在与原作表意上有特别巨大的差异。即使对于一般的文学文本,如小说文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者的各种因素,一定的文本内含总是会丢失,只不过丢失的程度不同罢了。因此,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淆。
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
中国的翻译文学不足 “ 外国文学” 提出 “ , 翻译文学应该是中困文学 译者得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 ,使原作的思想和精神能被另一语言系 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观点的提H对中阁比较文学界乃至整个中闺 统中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使原作的思想和精神能被另一语言系统 。 j 文学研究界,都造成 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反响和争论 。在他写的 中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甚至还要使他们能感受和体会到原作的意 《 译介学》中,谢天振从 比 较文学的角度对翻译文学进行 了探讨 , 境和语言风格等。也许有人会问,那么忠实的译本呢?一本忠实的 译本能不能等 同于原作呢?忠实的译本 当然比较接近原作,但也仅 他把一代又一代外国文学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上所积累的成绩、取得 的成就, 提升为可以Sd说、 a, 戏剧等创作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翻 仅是接近而己。不管是怎样忠实的译本,永远只能是接近,而不是 “ 译文学” 。长期 以 来我们惯用的是 “ 文学翻译 ”,以示有别于 “ 科技 等同于原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本对原作的忠实永远只是相对的,而不忠实 翻译” “ 头翻译”在翻译工作 内部不 同范畴的工种。近年来,学 、 口 术界有关翻译文学及其归属问题的讨论, 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 才是绝对 的。 钱钟书先生在分析文学翻译时,指 出在原文与译文 之闻存在着三种 “ 距离 ” :一是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 : 是译者 的理 中国传统译论对翻译文学的认识
浅议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浅议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作者:卢源雯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尽管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教学过程中宝贵的文化瑰宝,为人们的教育事业提供教育依据。翻译文学不是一味的将翻译者的国籍作为衡量标准进行判定,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承认翻译国学的双重性。翻译文学的存在,为我国学术界呈现出三种文学三足鼎立的状态,本文将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翻译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相互关联
早在上世纪末期,我国就迎来翻译高潮。从二十世纪开始,翻译文学作品超过四千多种,这也是我国翻译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外国文学在国内得到强烈反应,因政治因素影响,外国文学在我国开始大范围传播,为我国人民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中国文学在我国有重要影响力,是我国部分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思想的避风港。
一、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
(一)翻译文学
将外国文学与翻译文学进行独立,帮助读者更为直观的获取文学信息,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熟悉的言语去了解不熟悉的外国文学作品,帮助人们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并且拓宽视野。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内容是对外国作品进行点评,所以外国文学被认为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学习内容。而不是通过各类翻译的作品,揭示作者的思想。
(二)外国文学
除了中国文学之外,外国文学来自于全球各地。这些作品经过上万年的冲刷洗礼,造就出全世界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每个民族都有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们有成千上万部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长期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文学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有共同点,他们能够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仅能显示社会发展水平,还能够为人们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02
近代汉语文学:以小说、散文为主,注重现实主义和批判精神
现代汉语文学:以诗歌、小说、散文为主,注重创新和个性表达
03
04
当代汉语文学:以网络文学、科幻文学、女性文学等新兴文学形式为主,注重多元化和跨界融合
02
外国文学的影响与借鉴
外国文学的传入与传播
外国文学的传入:通过翻译、出版、交流等方式传入中国
融合:将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在汉语文学中的再创造与演绎
翻译作品: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使汉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改编作品:将外国文学作品改编成汉语作品,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
创作灵感:外国文学作品为汉语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文化交流:通过外国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与演绎,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目录
01
汉语文学的发展历程
02
外国文学的影响与借鉴
03
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融合
04
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共同点与差异
05
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未来展望
01
汉语文学的发展历程
汉语文学的起源与演变
01
起源: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既不是中国文学又不是外国文学的翻译文学即第三种文学需要特殊理论
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既不是中国文学又不是外国文学的翻译文学即第三种文学需要特殊理论
李田心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文学分为三种:①本国文学,如中国文学;②外国文学,如英国文学;③翻译文学。第一种文学和第二种文学是纯种文学,第三种文学是杂交文学。杂交文学(即翻译文学)可以像杂交水稻一样,超过源语文学而变成优良文学。中国文学界普遍的文学分类法是把文学分为两种——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其中的外国文学包括翻译过来的文学和没有翻译的外国文学。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叫作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结果有两个:①产生翻译文学;②不产生翻译文学,而产生文化产品。文学翻译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如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的结果可能创造一种新的特殊的翻译文学,科技翻译不创造新(翻译)科技。文学求真求美,文学的美通过构成文学的第一元素文学语言创造;外国文学的美是外国文学家充分发挥外语的优势创造出来的;中国文学的美是中国文学家充分发挥中文的优势而产生的;翻译文学的美由译入语体现。然而文学翻译过程中,原语限制和约束着译入语,给译入语戴上了脚链手铐,译者必须主动摆脱和打破原语的限制和约束,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才能创造翻译文学的美,使文学翻译产生翻译文学。"直译"——"译入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与原语对应"的翻译策略是受到原语限制和约束的被动翻译策略,没有发挥译入语优势,文学翻译的结果不能产生翻译文学,只能产生带有"翻译腔"的文化交流品。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创优"、"竞赛"、"三化"、"三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翻译理论,是创造特殊文学——翻译文学的新理论。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35
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
2020年第2期
总第787期No.2,2020
Total of 7870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说:“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语言上表现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形式上百花齐放,既有小说、诗歌和散文,还有中国传统文学中没有的话剧形式。这样的情形,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戊戌政变失败等一系列事件后,开始了文学革命。作家们普遍参考域外文学体系,对传统文学进行有意识的“否定”和“决裂”,以及在“理论、格式、方法、技巧等环节上的现代化”,所以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1翻译文学
翻译文学,是从跨国界、跨文化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文学概念。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例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堪称佛教翻译文学的代表作。五四时期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迅速发展,翻译文学作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载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文学被列入文学史框架。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学不等同于外国文学,因为翻译中译者除了需要忠实地传达原著的基本信息之外,还要在其艺术性、审美性等方面下功夫。可以说翻译文学是一种“文学创造”。据统计,晚清小说中的翻译小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国往来交流频繁,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我们理清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论现代主义翻译文学与当代中外文学关系
论现代主义翻译文学与当代中外文学关系
作者:查明建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年第05期
摘要当代中外文学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文学建立起来的。由于文学翻译的文化“操纵”性质,翻译文学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外国文学,而是经过本土化“改写”和“操纵”的“外国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外国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翻译文学”的影响;当代中外文学关系,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也正由于文学翻译的文化“操纵”性质,现代主义翻译文学本身就内含了当代中外文学关系的最初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中外文学关系发展的向度和特点。以翻译文学为枢纽,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三者在中国当代文学系统中形成了不断衍生的中外文学动态互文关系,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文学意义,也在这种互文关系中逐渐彰显出来。
关键词现代主义翻译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 文学影响; 伪现代派; 互文关系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有多种意义,其中的一个意义,就是通过对中外文学关系的考察,探讨这种文学关系在什么层面、多大程度上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经由现代主义翻译文学而形成的当代中外文学关系,探讨这种文学关系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和发展样态的影响。
文学关系的发生有多种中介,而其中,翻译文学是最重要的中介。对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评论者来说,他们所阅读、借鉴的外国文学,不是原著,而是译本。莫言就很明确地说:“我不知道英语的福克纳和西班牙语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什么感觉,我只知道翻译成汉语的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什么感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受到的其实是翻译家的影响。” ①既然作家所阅读、借鉴的是翻译文学,所受到的影响是翻译文学的影响,那么,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当代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关系,那就有必要分析下翻译文学的内涵和性质,以对当代中外文学关系的形成及其特质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 关键 词] 翻译文学; 外国文学; 中国文学
点 , 认 为“ 即 翻译 文 学 是 中 国文 学 的组 成 部 分 ” 认 和
为“ 翻译 文学 属于 外 国文 学” 提 供 了探讨 的平 台 , , 两 种 观 点进 行 了两 个 回合 的交 锋 。 @由此 , 翻译 文 学 的 归属 成为 翻译 文 学研 究 中的一 个热 点话题 。而总 的
谈 内容 的侧 重 问题 或 其他 客观 原 因 , 些 文章 在 译 这
才 是 他 们实 实 在 在接 触 到 的文 学 实体 ” “ 学 翻 译 ,文
的创 造 性 叛 逆 的性 质 决 定 了翻 译 文 学 不 是 外 国 文 学 ” [(。 从 2 0 。5p ̄ ]1 0 1到 2 0 0 3年 , 天 振 在 “ 本 翻 谢 三
当 然 , 天 振 旗 帜鲜 明的 观点 也 遭 到 了其 他 学 谢 者 的质疑 。 9 5年 的《 城杂 志 》 19 书 曾为两 种不 同的 观
天振 对翻 译文学 地位 的大力 张扬 。早 在 1 8 9 9年 , 谢 天 振 就发 表 了《 弃 儿 ” 归宿 —— 翻 译在 文 学 史 为“ 找 中的地 位 》 一文 , 出“ 学翻 译 中不 可避 免 的创 造 指 文 性 叛 逆 , 定 了翻 译文 学 不 可 能等 同 于 外 国文 学 ” 决 ,
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研讨
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研讨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所以,比较研究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已是无
可争议的事实。翻译文学史实际上是文学交流史、文学影响史、文学
接受史。“自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大陆重新崛起以来,中外文学关系一直是国内比较文学界、中国文学界以及外国
文学界的研究热点。但是众多的研究者往往把这种关系理解为外国文
学与中国文学的直接关系,而忽略了其中的媒介者———翻译文学的
存有和作用,同时也忽略了探讨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轨迹,
也即编写中国翻译文学史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文学的理
解有失偏颇,诸如把翻译文学等同与外国文学。这是因为人们把文学
翻译只视作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技术性转换,把复杂的翻译活动简单化,对翻译文学的性质与他在民族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缺乏理解,甚至
忽视翻译家的再创造活动,否认翻译家们在民族文学中所做出的贡献。”
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得到重视。“比较文学”
是指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文学最初是为反对孤立
地研究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而出现的,所以研究民族文学的相互联系
和相互影响,自然就成为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类型,继影响研究之后
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是“平行研究”。它克服了影响研
究的局限,打破了“二元”关系的限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为比
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季羡林指出:“少数民族文学不
但要与国外实行比较研究,还要与中国国内各民族之间实行比较研究,中国境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是翻译。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跨国文学的比较,而是不同民族和族群文学之间的跨语言比较,也就是跨文化对话。跨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翻译文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写作技术方面,翻译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模式,使的中国作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思想和表达情感。原先受到传统文化阻碍的中国作家也因此得到了一种解放。他们可以从外国文学中获取新鲜而丰富的思想,并将其加以发挥,从而有助于中国作家从传统中寻求新的灵感。此外,翻译文学也有助于提高中国作家的写作技法,促使他们学习外国作家的写作经验,积极地参与到外国文学的发展中去。
另外,翻译文学也改变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可以更加容易地接受和理解外国文学风格,而获得的乐趣也更加丰富多彩。中国的读者可以对外国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刻的探索和思考,有助于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增加世界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文学
籍来判定作 品的国籍 , 能摆脱二元对立 的传统观念 , 未 而承
认翻译文学 的国籍 的模 糊性 、 双重性甚 至游 移性 , 才是 出路
所在 。 ”1 1 5
18 , 9 9年 谢天振的《 “ 为 弃儿” 寻找归宿—— 论翻译义学
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地位》 一文可 以看作是学 界开始 讨论 翻译文学归属问题 的宣言 。他在 该文中指出“ 文学翻译 中不 可避免 的创造性叛逆 , 决定 了翻译文学不 能等 同于外 罔文
W ANG a - i Xio 1
( e i ol e。 h n y n u7 4 0 Chn ) H x C lg Z a g eGa s 3 0 0, i e a
Ab t c :I h s awa s b e o t v mi e ae o h eain h p o r n ltd l e au e w t o eg i r t r n h n s s r t t a l y e n a e nr e a d b t n t e r lt s i f t s e i r tr i f ri n l e au e a d C i e e a o l o a a t h t l ea u . n te p e e t a , t r n r u u a x h g s i i n c sm' t c n i e a s tdl e au ew e u e i r tr I rs n y wi moe a d mo ee h r e c a e , t s e e s y o r o s r r n l e tr t r h ni i p t nt t e h d h l n e d t a i ts i h co s c l r l o t x. t sn t nyo e il in f a c u loa t mp n u l t n r s — u t a n e tI i o l f p ca g ic n eb t s nat u c o s s i a e t of d o t s u i . ti ao o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6日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9年4月作者: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关键词]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
一
翻译文学能够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离不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地位的大力张扬。早在1989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翻译文学不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地位”的主张。[1]不久,他又发表了《翻译文学史:挑战与前景》和《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两文,再次指出“翻译文学在国别(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事实予以叙述,这是值得肯定的”。[2](p227)同时指出:“在20世纪这个人们公认的翻译的世纪行将结束的时机,也许该是到了我们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从理论上给予承认的时候了。”[3]尽管在谢天振之前也有几篇关于翻译文学的文章发表①,但或许由于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与翻译的关系不大,或许由于所谈内容的侧重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这些文章在译界影响不大。毫无疑问,正是谢天振的几篇文章,才渐渐引发了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乃至文学界对翻译文学研究和探讨的热情。
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
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
何小颖
【摘要】回顾人类文明史,世界上各个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世代相传,也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走向世界,为各国人民所接受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与翻译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而翻译文学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分析了翻译文学与国别(民族)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对翻译文学归属问题进行了浅淡.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1(030)002
【总页数】2页(P94-95)
【关键词】翻译文学;国别(民族)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何小颖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学术界关于翻译文学的讨论很多,其中谢天振对翻译文学研究贡献很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翻译问题、翻译文学问题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译介学》一书。谢天振第一个明确界定了“翻译文学”这一概念,区分了“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认为翻译文学(译作)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方式,中国的翻译文学不是“外国文学”,提出“翻译文学应该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中国比较文学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界,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反响和争论。在他写的《译介学》中,谢天振从比较文学的角
度对翻译文学进行了探讨,他把一代又一代外国文学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上所积累的成绩、取得的成就,提升为可以和小说、戏剧等创作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翻译文学”。长期以来我们惯用的是“文学翻译”,以示有别于“科技翻译”、“口头翻译”在翻译工作内部不同范畴的工种。近年来,学术界有关翻译文学及其归属问题的讨论,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浅谈汉语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
浅谈汉语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
构
摘要:就文化效果而言,汉语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
部分。其所以特殊,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民族文学主体的创作文学,
即中国作家的写作文本;其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中国新文学发生的不可或缺的重
要资源、参照系和催化剂,并伴随中国新文学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近代以来的每
一次重要的文学转型,每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甚至每一个重要作家的文学生命,都与翻译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作为中国文学特殊而重要组成部分的
传统,至少需要追溯到中国新旧文学转型时期,即开始于19世纪末至五四新文
学运动完成基本架构的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期。
关键词:汉语翻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建构
引言
作为一种持续发生的文学存在,翻译文学既可以指外国文学的本土翻译(这
里主要指汉语翻译)文本,也可以指外国文学译介的实践。后者包括狭义的翻译
即外国文学文本的汉语化转换,也包括外国文化与文学思潮和文本的出版、传播、评价和研究,这就是新兴的比较文学“译介学”所指称的范围和研究对象。如果
就其在中国文化空间所产生的效果而言,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即汉语翻译
文学本身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以特殊,因为它不是
一般意义上的、作为民族文学主体的创作文学,即由中国作家写作的文学文本;
其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中国新文学发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参照系和催化剂,并伴随中国新文学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近代以来的每一次重要的文学转型,每一
种重要的文学思潮,甚至每一个重要作家的文学生命,都与翻译文学有着千丝万
最新 翻译文学与文学的关联探讨-精品
翻译文学与文学的关联探讨
翻译是中外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它的形成虽然立足于外国文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却是经过翻译家再创造之后的产物。译者和原著者在背景、审美情趣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大差异使文学翻译在跨越文化壁垒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变异。因此,尽管在文学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翻译文学却一直徘徊于外国文学和国别文学的边缘,其功能与地位始终未能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关于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学术界对此尚无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拟从文学“他国化”的角度,在学理层面上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翻译文学不完全是外国文学
翻译文学究竟是不是外国文学?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论争的一大焦点。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两种语言具有语义对等的功能,即使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要想在另外一种语言里寻求意义完全对应的部分,也是不可能的。一部堪称语言海洋的文学作品,当它被译成另一国文字后,从语言风格到思想内容,已是彼文而非此文了。沃尔特·本雅明公开表明“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原作通过翻译已经起了变化……既然翻译是自成一体的文学样式,那么译者的工作就应该被看作诗人工作的一个独立的、不同的部分”(转引自谢天振55)。
早在上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谢天振教授就已清楚地意识到“翻译文学被边缘化”的历史根源与危害,并就此著文进行了深刻反思,旨在强调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突出文学翻译活动在当代文学创作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容易把文学翻译当作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简单的技术性转换,仿佛只要懂得两种语言和拥有一部双语词典,便可以从事相关翻译,更有甚者武断地得出了“创作高于翻译,民族文学胜过翻译文学”的结论。为此,谢先生的观点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有人特意撰稿,对此提出强烈质疑:“翻译文学怎么也是中国文学的‘作家作品’呢?难道英国的戏剧、法国的小说、希腊的戏剧、日本的俳句,一经中国人之手译成汉文,就加入了中国籍,成了中国文学?”,“创作是创作,翻译是翻译,各有自己的位置,但没有一部文学史会把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说成是本国文学作品”(谢天振131)。一时间,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谢天振等学者提出了翻译文学不是外国文学的大胆论断,但是却没有进一步从学理深处深入探讨为什么翻译文学不是外国文学。本文从文学变异学的一个新的角度,即以文学他国化的角度探讨为何翻译文学不是或不完全是外国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6日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9年4月作者: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关键词]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
一
翻译文学能够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离不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地位的大力张扬。早在1989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翻译文学不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地位”的主张。[1]不久,他又发表了《翻译文学史:挑战与前景》和《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两文,再次指出“翻译文学在国别(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事实予以叙述,这是值得肯定的”。[2](p227)同时指出:“在20世纪这个人们公认的翻译的世纪行将结束的时机,也许该是到了我们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从理论上给予承认的时候了。”[3]尽管在谢天振之前也有几篇关于翻译文学的文章发表①,但或许由于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与翻译的关系不大,或许由于所谈内容的侧重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这些文章在译界影响不大。毫无疑问,正是谢天振的几篇文章,才渐渐引发了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乃至文学界对翻译文学研究和探讨的热情。
当然,谢天振旗帜鲜明的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1995年的《书城杂志》曾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认为“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和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提供了探讨的平台,两种观点进行了两个回合的交锋。②由此,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翻译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而总的看来,主张“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声音处于强势。几乎同时,有论者也明确提出“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4]。进入21世纪,谢天振继续其一以贯之的主张,在《21世纪中
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翻译文学》之《序》中,再次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把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的“模糊认识”,认为“外国文学实际上只是存在于翻译文学之中的一个虚幻的概念,而翻译文学才是他们实实在在接触到的文学实体”,“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性质决定了翻译文学不是外国文学”。[5](p10~15)从2001到2003年,谢天振在“三本翻译文学卷的序言里反复讨论、阐述和论证”了“翻译
① 如朱仰山:《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与鲁迅的关系》,载《鲁迅研究丛刊》1981年第4期;陈玉刚:《论翻译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载《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2期;李慈健:《论近代翻译文学》,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2期;李必录、钱荫愉:《外国文学·翻译文学·比较文学》,载《贵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② 见贾植芳:《〈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序》,载《书城杂志》1994年第1期;王树荣:《汉译外国作品是“中国文学”吗?——试与贾植芳、施蛰存先生商榷》,载《书城杂志》1995年第2期;谢天振:《翻译文学当然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与王树荣先生商榷》,施志元:《汉译外国作品与中国文学——不敢苟同谢天振先生高见》,施蛰存:《我来“商榷”》,均载《书城杂志》1995年第4期。
文学不等于外国文学、并且还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命题。[6]他十余年来“为翻译文学'争取’学界应有的'承
认’”,最终“看到国内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支持并与他一起呼吁承认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7]2004年是谢天振的观点最有人气的一年,如查明建就表示支持:“我们说翻译文学是译语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是因为外国文学作品经过了翻译,在语言形态上有了改变,更主要的是,文学翻译受制于译语文化主体性的需求,无论是翻译选材、翻译过程还是译作的文学效应,都受到译语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纵和影响。这样,译作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而是融入进了译语文学系统中的具有独立文学品格的新的文学作品”[8];张德明认为:“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应该给它以一定的文学史地位”,并对“作为'弃儿’的翻译文学仍然继续着流浪生涯”表示不解[9];王向远则在专著《翻译文学导论》中,用专门的章节探讨了“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以及与“本土(中国)文学”的关系。关于前一种关系,王向远说:“总之,只要承认文学翻译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承认与原作绝对不走样的忠实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必要的……那么,'翻译文学’不等于'外国文学’,就不需多费烦词了”;关于后者的关系,他说:“有必要在'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最后结论是:“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特殊组成部
分”。[10](p13~22)
当然,不赞成的声音也是有的。两种观点曾在《书城杂志》上交锋,有一半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文学大系》里收入了三卷《翻译文学集》,而三卷主编施蛰存就表示:“汉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中国文学’”[11],这三卷主要是“探索了五四运动以前三十年间的外国文学输入的情况,其得失,及其影响”,展示了“外国文学本体的影响”和“外国文学译本尽了它们作为一个文化转形期的历史任务”[12](导言,p26~27)。所以,谢天振也承认《翻译文学集》“并不把翻译文学视作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5](p10)。郭延礼在探讨“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的课题时,实质也是探讨“外国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究竟有哪些影响”。[13]
二
在翻译文学归属的问题上,张南峰的观点打破了二元对立的局面。他从多元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把翻译文学纳入本国文学史的呼吁,是完全合理的,但按照作者的国籍来判定作品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而承认翻译文学国籍的模糊性、双重性甚至游移性,才是出路所在。[14]笔者认为,在翻译文学归属上的二元对立现象还会持续。尽管从刊发的文章看,持翻译文学归属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观点的人很多,但持相反观点的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