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5藤野先生》赛课教案_0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5藤野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5藤野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_0
六、文章主旨: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抒发了对恩师真挚怀念之情,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七、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作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2.在相处过程中,作者记叙了能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哪几个典型事件?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3.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4.作者写老师为什么要写弃医从文这些内容?
5.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五、感悟思想
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记得水户,这是作者爱国的又一表现;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贯穿全文的另一条线索,是暗线。
3.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5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5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_0
学生课下思考,交 流。讨论并明确。
直接展示作业内容,学生 可课下完成
六课堂小结
使学生对一 堂课的知识 点有系统的
把握
作者集中叙 述了与藤野 先生交往的 几件事,表达
了对先生的 无限感激之 情。
学生再次回忆课 文,自己试着理清 课文脉络。谈谈对 藤野先生的印象。通过魔术笔聚焦放大Fra bibliotek学 生印象深刻。
七作业布置
学思结合
1作者写与滕 野先生交往 的几件事,表 现了藤野先 生的什么品 质?2第二部 分里还写了 哪几件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 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习者分析:
四、所授班级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班学生普遍底子薄弱, 基础差,上课过程中节奏不能太快。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在学习中积累生字词。2通过课文结构分析理清作者思路.3通过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移把
学生思考,小组讨 论。交流。学生代
表回答问题
学生代表点击信息按钮, 揭示正确答案,更加直观 生动,利于学生接受。
五课文精 读,探究合作
理清文章思 路
文章结构可 以分为哪三 个部分?各 写了那些内 容?与藤野 先生交往写 了那些事?
学生小组交流,讨 论。由学生代表回
答问题。
通过时间线和表格阴影逐 步揭示答案,生动,形象, 直观,有趣,便于接受。
三读课文, 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情 况,初步感知 文意。
读课文,清字 词,感文意
默读课文,圈点勾 画。读准字音并释 义。
运用淡出淡入功能,让学 生自己检验。
四再读课 文。质疑解惑
品味文屮语 言,深入理解 文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5藤野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5藤野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_0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双线结构。

3.分析藤野先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鲁迅相关文学常识(同学们一起说出鲁迅的相关介绍)。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视频介绍鲁迅留学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人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明确:藤野先生名叫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先生。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2.学生情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

思考:(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

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

明确:(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中心组织材料。

八年级部编版《藤野先生》课文教案5篇

八年级部编版《藤野先生》课文教案5篇

八年级部编版《藤野先生》课文教案5篇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把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间或相识的生疏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叙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缘由与我们刚才所讲的缘由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学问。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挨次。

挨次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根据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2. 明确:(1) 文章以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简单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5 藤野先生》优质课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5 藤野先生》优质课教案_2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鲁迅深切感受到毫不受恶劣空气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

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

教学需要2个课时。

如果讲课时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

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

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应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当做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易到难地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

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获得体验。

三、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感受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教案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5篇®1.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意思,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二、资料助读1.作家作品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的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标注段落顺序,初步感知意思。

解决疑难单词,读出正确的发音,理解意思。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旨。《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对恩师藤野先生的回忆,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这篇文章不仅是传记文学的佳作,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鲁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典型的事例来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
2.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鲁迅的讽刺和幽默: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鲁迅的讽刺和幽默可能难以把握,需要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来理解。
-深入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学生对中日文化背景的认识可能有限,需要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不盲从,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最后,我感到在情感教育方面,本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学习《藤野先生》,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尊敬他人,培养爱国情怀。未来,我计划结合更多的真实案例和时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这些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一文的背景、结构和主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鲁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尊敬师长,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爱国情感,并探讨如何在当代传承这种精神。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5 藤野先生》优质课教案_14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5 藤野先生》优质课教案_14

《藤野先生》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作者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七年级时,我们在《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认识了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他“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先生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这位藤野先生。

二、预习检测(一)简介作者作品藤野先生(1874-1945)名叫藤野严九郎,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任教。

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先生。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章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字音检测绯红瞥见发髻驿站舜芋梗解剖挟着畸形不逊匿名诘责教诲杳无音信抑扬顿挫深恶痛疾油光可鉴三、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5.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树立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藤野先生》一文的主线,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以及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藤”、“野”、“博”、“文”、“严谨”、“热忱”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思考成果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分享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课后,我应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情况,通过作业和课后反馈,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教学难点
-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作者通过文字所隐含的深层次情感和思想。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形成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
-情感态度的引导: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举例解释:
-在解读课文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变化,从初识的平淡到后来的敬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和鲁迅的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和情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尊敬老师相关的实际问题。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藤野先生》课文教案篇一说教学目标:《藤野先生》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品味作品中的语言。

〞本单元教学目标中也提出: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的预习提示中也提出:看看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耐人寻味,细细体味。

由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品析字词法,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采用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老师的情况引出藤野先生。

“悠悠师生情,拳拳报国心。

今天讲什么,藤野先生。

〞前两句是对今天要学的重点内容的概括,也是对本文的理解的一种提示。

这样,先入为主,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板书题目。

接着采用简介寿镜吾、章太炎、藤野这三位鲁迅在文章中写过的老师,引出对藤野的敬仰,尤其是课文的后两段中的话,让学生读,品味情感,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铭记一份感谢主要分析段落里的“伟大〞,因何而伟大,“瞥〞字所蕴含的情感。

假设将“瞥〞字改为“深深地注视〞会怎样?通过字词的赏析,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三、感受一种深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事件。

体会“敬重〞所表达出的一种情感。

在此环节,仍然采用本节课所教到的字词赏析方法,让学生通过品析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体会一种境遇由文中的四个句子,抓取其中的关健词:无非、大概、当然、特别,从而体会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境遇,从这些字词里边所生发出的爱国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由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赏析方法后,探讨鲁迅先生的境遇,爱国情感。

同时,在此处我将会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说教学方法:这篇课文教学我采用抓蕴含特殊意义的词,引导学生品析的方法,组织教学。

同时,在学了方法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说学法:本节课主要是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鲁迅在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满怀深情地写道: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仅是一所普通医学专科学校的一位普通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为什么二十年后,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先生却用“伟大”这样的字眼相颂呢?
先从两人的交往开始探寻。

初识伴随着留级学生的哄笑,印象是轻松甚至滑稽的。

但是通过“订正讲义”“修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四件事情的交往,对藤野先生的尊重关爱学生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我”是“不安和感激”的。

但是如果仅凭这样几件事,就让鲁迅先生念念不忘,以至于以“伟大”相称,是不是还有点勉强?——因为这实在不过是一个教师,最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

但事实上,很多人至此就停止了解读文本的脚步,而把其他材料统归为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那样理解,抛却“文不对题”的嫌疑不说,写老师就是写老师,为什么还要借机“表扬自己”呢?
一个人得到别人的帮助,什么样的情况最使他感动?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彷徨,犹豫,甚至走投无路;第二,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再来看看鲁迅先生。

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他这样写道: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这抱定希望远涉重洋的鲁迅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只消这一句,失望和厌恶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能不能理解成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无奈呢?可是到了仙台,一句“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就足以证明虽然“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但这并不是鲁迅先生最需要的。

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正是在这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当口,一个黑瘦的先生便“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以极富个性的抑扬顿挫的声调,雪中送炭般的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确实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而这时,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学业的,精神的,人格的。

但这种关心仍是个人对个人的,并未完全超出一个教师的职业范围,还不能发自内心地称其为“伟大”,所以文章还没有止笔。

接着,作者又用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不但告诉我们这是促成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一个最厚实的反面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之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在麻木不仁。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一如既往的关怀他——这种关怀已上升到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或是人之为人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老师不是“伟大”的吗?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这样的人格不是“伟大”的吗?
如果说,刚一读到“伟大”,内心涌起的是模糊甚至是疑惑的话,在读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伟大”开始变得清晰,而在解读了其余看似闲笔的材料之后,“伟大”才变得立体起来,丰富起来——他让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想
1.教学理念:
⑴分析,从矛盾开始:无矛盾无以分析。

本文的“矛盾”就在“伟大”这个词上,抓住这个情感的聚焦点展开教学,更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也使教学找到了一个进入文本的最佳切入点。

⑵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以“伟大”为纵线贯穿全课,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⑶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朗读文章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之美。

2.教学目标:
⑴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⑵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⑶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情谊
㈡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