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构造、形成机制以和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合集下载

地质学第九章第三节 褶皱构造

地质学第九章第三节 褶皱构造
岩层向上弯曲,核部地层较老,两侧依次对称出现 较新地层;
背斜在地面及地质图上的出露特征:由中心向两侧, 岩层由老依次对称变新.
一、褶皱的概念
4、向斜的概念及特点:
岩层向下弯曲,核部地层较新,两侧依次对称出 现较老地层;
向斜在地面及地质图上的出露特征:由中心向两 侧,岩层由新依次对称变老.
二、褶皱要素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一、读图及确定剖面位置
二、用铅笔在地质图中,标记剖面线切到的背斜(用 “^”)和向斜(用“ V”)的位置
三、按比例建立纵横坐标:
纵坐标起点应比区域最低点的投影点低两个厘米、
比最高点的投影点高两个厘米
四、绘制剖面地形起伏线
五、绘地质界线
先画不整合界线以上的地质界线,再画其下的地质
(一)横剖面上褶皱形态描述 3、根据褶曲曲面弯曲形态:
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状褶皱、挠曲、构造阶 地
构造阶地
三、褶皱形态描述(褶皱形态类型)
(二)根据枢纽产状
水平褶皱:枢纽近于水平(枢纽倾伏角小于10°),两翼岩层 走向基本平行。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两翼走向不平行,同一高程的走向线向 枢纽倾伏方向汇合。 倾竖褶皱:枢纽近于直立,两翼岩层也近于直立。
复背斜和复向斜、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七、如何在不同面上认识褶皱及其形态特征(绘制背 向斜的剖面图、地表出露图)
八、如何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及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一、读图式及规格
二、读出地层层序
从地质图的图例或相应的柱状图中了解图区出露地层及层序、地层接触 关系;
从地质图中认识各个地层在地质图中的分布及延伸方向;
四、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的概念 五、同沉积褶皱特点?

褶皱构造、形成机制以和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134页PPT

褶皱构造、形成机制以和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134页PPT
褶皱构造、形成机制以 和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

褶皱构造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组合类型

褶皱构造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组合类型

褶皱构造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地球表层岩石产生的褶皱和变形。

褶皱构造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有着不同的组合类型,这些类型反映了不同地质过程和变形机制。

本文将围绕褶皱构造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组合类型展开讨论,希望能为读者对褶皱构造的理解提供一些帮助。

一、平面上的褶皱组合类型1. 对称褶皱对称褶皱是指两个对称的褶皱构造,它们以某个轴线为中心对称。

对称褶皱在平面地质图上常常呈现出明显的V字形或U字形,通过对称轴线,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褶皱的对称性。

这种褶皱组合类型常常出现在构造活跃的地区,反映了地层在挤压变形过程中所受到的应力和变形。

2. 叠加褶皱叠加褶皱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叠加在一起的情况。

这种组合类型常常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出现,通过地质调查和资料分析,可以揭示地质构造和变形的复杂性。

叠加褶皱的形成往往与多期构造活动和多方向的应力作用有关,其研究对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3. 逆冲褶皱逆冲褶皱是指地层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逆冲应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构造。

逆冲褶皱在平面上常常呈现出向上倾斜的特征,通过对逆冲褶皱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地层受到的挤压应力和形变情况,为区域构造和构造变形提供重要的信息。

二、剖面上的褶皱组合类型1. 斜交褶皱斜交褶皱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倾角和方向的褶皱构造在剖面上的组合。

这种组合类型常常出现在地层变形复杂的地质构造带,通过斜交褶皱的研究,可以揭示地质构造活动的多期性和多方向性。

斜交褶皱的形成与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和地层性质有关,是构造地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平行褶皱平行褶皱是指地层中出现了一系列平行排列的褶皱构造。

这种组合类型常常与区域性挤压构造活动有关,通过平行褶皱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层受到的挤压变形情况和形变机制,为区域构造演化和构造变形提供重要信息。

平行褶皱在剖面上常常呈现出规律的排列,通过剖面观测和分析,可以揭示地层变形的特点和规律性。

3. 斜交逆冲褶皱斜交逆冲褶皱是指在剖面上出现了斜交并且呈向上倾斜的褶皱构造。

项目三 褶皱构造识别与分析

项目三 褶皱构造识别与分析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构造地质学
第三章
图3-14 虚脱现象和鞍状矿体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构造地质学
第三章
图3-15弯滑作用形成的层间小褶皱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构造地质学
第三章
1.2 弯流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 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岩层的内部还出现物 质流动现象。弯流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如下: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构造地质学
第三章
3-10 四川盆地东部隔档式褶皱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构造地质学
第三章
图3-11贵州正安隔槽式褶皱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构造地质学
第三章
3.雁行褶皱 雁行褶皱又称 斜列式褶皱。为一 系列短轴背斜或向 斜呈平行斜列如雁 行状,它可以由不 同规模和级次的背 斜或向斜所组成, 这是褶皱构造最常 见的一种组合型式。
第三章
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是反映褶皱层的厚
度变化和几何关系规律性变化的两种代表性 型式,在自然界有一定的广泛性,有助于对 褶皱向深部变化的分析。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构造地质学
第三章
任务4 褶皱的组合形式分析
1.复背斜和复向斜 复背斜或复向斜是由许多次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 背斜或巨大向斜。各次级褶皱与总体褶皱常有一定 的几何关系。
构造地质学
第三章
褶皱构造平面地质图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构造地质学
第三章
任务3
褶皱的分类
1.褶皱的位态分类 (1)直立水平褶皱。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 纽近于水平,倾伏角为0°~10°。 (2)直立倾伏褶皱。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 角为90° ~ 80°,枢纽倾伏角为10°~ 70°。

第4章 褶皱(上)

第4章 褶皱(上)

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角10°~80°,枢纽 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角10° 80° 0°~10° 10° 5、平卧褶皱:轴面、枢纽0°~10° 平卧褶皱:轴面、枢纽0 10° 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角10° 80° 6、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角10°~80°,枢纽 10°~80°,但二者倾向、倾角均不一致 10° 80° 7、 斜卧褶皱: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 斜卧褶皱: 致,轴面倾角10° 80°,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 致,轴面倾角10°~80°,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 角80°~90° 80° 90°
●直线状褶皱或曲线状褶皱 ●水平褶皱或倾斜褶皱
● 枢纽呈直线、倾伏状态 ● 枢纽呈直线、水平状态 返 回
第三节、 第三节、褶皱的类型及褶皱的组合型式
一、褶皱的位态分类 二、褶皱横截面的几何类型 三、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 四、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
返 回
一、褶皱的位态分类(Rickard) 褶皱的位态分类(Rickard)
2、背斜与向斜 褶皱的两种基本类型: 褶皱的两种基本类型: 背斜: 背斜:核部由老地层,翼部由新地层组成的岩 层,凸向地层变新方向的弯曲的褶皱。 向斜: 向斜:核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地层组成的岩 层 , 凸向地层变老的方向弯曲的褶皱。
如果褶皱构造很复杂,地层发生了倒转,造成背 如果褶皱构造很复杂,地层发生了倒转, 形的核部是新地层,称为背形向斜 背形向斜; 形的核部是新地层,称为背形向斜; 向形的核部是老地层,称为向形背斜 向形背斜。 向形的核部是老地层,称为向形背斜。
返 回
二、褶皱形态的描述
1、正交剖面(横截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正交剖面( 截面) 2、褶皱在平面(地面)上的出露形态(平面轮廓) 褶皱在平面(地面)上的出露形态(平面轮廓) 3、枢纽的描述

褶皱构造的名词解释

褶皱构造的名词解释

褶皱构造的名词解释褶皱构造的名词解释及其地质意义褶皱构造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形态,指地壳在内部地质活动的作用下,发生了弯曲和褶皱的现象。

这一地质现象在地壳运动和变形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地质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褶皱构造的形成与板块构造以及地壳运动紧密相关。

地球的地壳并非坚硬而均匀的,而是由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地质板块组成。

这些地质板块在地壳内部发生相互碰撞、挤压和剪切的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地质变形。

当地质板块受到挤压作用时,会发生褶皱,使地壳表面呈现出起伏不平的形态。

褶皱构造的主要特征是地壳表面的起伏和地层的弯曲。

地层是地球地壳中各层岩石的组合,包括岩石类型、厚度和性质等。

褶皱构造使得地层呈现出波状弯曲的形态,有时甚至可以形成层状折叠结构。

这些褶皱可以是线状或面状的,形状和尺寸各异,有的呈直线状、简单对称,有的则复杂且错综复杂。

褶皱构造对地球的演化和地壳变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记录了地球历史上巨大的地质运动和变形过程,帮助地质学家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变形的机制。

通过对褶皱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地壳板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进一步理解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的演化历史。

褶皱构造还对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褶皱带形成的地质构造中,常常富含石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且油气常常以局部聚集的方式存在。

理解褶皱构造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找到潜在的油气富集区,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经济意义,褶皱构造还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褶皱构造的发生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下沉,从而影响了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也改变了地球水文、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通过研究褶皱构造对地球环境演变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褶皱构造是地球表面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其形成与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褶皱构造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为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壳演化以及资源勘探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新编文档-构造地质学第四章 褶皱-精品文档

新编文档-构造地质学第四章 褶皱-精品文档

隔槽式褶皱—也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背、向斜相间 排列的褶皱组成,但其中背斜和向斜形态正好与 隔档式褶皱相反,其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呈线 状排列,而两向斜之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呈箱状
可能成因:顺塑性层挤压滑脱变形的结果。
贵 州 正 安 一 带 隔 槽 式 褶 皱
侏 罗 山 褶 皱
(四)复背斜和复向斜—造山带中常见的褶皱 类型。
是由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斜。
各次级褶皱轴面常向该复背斜或复向斜的核部收敛。
识别标志:区域性新老地层的分布
复向斜:中央次级褶皱核部地层,中间新两侧老。 复背斜:中央次级褶皱核部地层,中间老两侧新。
补充内容:叠加褶皱基本类型
第1型
42
第2 型
43
第3型
44
第4章 褶皱(fold)
直立倾伏褶皱(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 枢纽倾伏角为10-80°;
竖直褶皱(Ⅲ)—轴面和枢纽近于直立(倾角和倾伏角 均为80-90°)
斜歪褶皱(Ⅳ)—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近于 水平(倾伏角0-10°)
平卧褶皱(Ⅴ)—轴面和枢纽近于水平(倾角和 倾伏角均为0-10°);
一、褶皱的产状类型
1. 褶皱的位态分类(里卡德分类):
根据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两个产状要素,将褶皱 分为七类:
规定:水平为0o~10o;倾斜(伏)为10o~80o;直立为80o~ 90o
1.直立水平褶皱 3.倾竖褶皱 5.斜歪倾伏褶皱 7.斜卧褶皱
2.直立倾伏褶皱 4.斜歪水平褶皱 6.平卧褶皱
褶 皱 产 状 类 型 三 角 网 图 ( 里 卡 德 三 角 网A )
C B
直立倾伏褶皱
竖直褶皱

(构造地质学)4褶皱(3)

(构造地质学)4褶皱(3)

45 6
E
古 近系 红层
20 0
30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3
C2
C2
25 0
30 0 C3
25 1 E
J2
中 侏罗 统火 山岩
J1
下 侏罗 统煤 系
C1 15 0 Q
A
20 0 34°
33°
D3 S2
C1
D3 C1
C2
12°
J1
J2
11°
Q Q
11° J2
C3
上 石岩 统灰 岩
C2
中 石炭 统灰 岩
C1
下 石炭 统页 岩

造 地
第四章 褶皱(fold)


第1页,共42页。
直立倾伏褶皱
竖直褶皱


斜卧褶皱





斜歪倾伏褶皱
平卧褶皱
直分立类水平实褶例皱:轴面136°∠30°,枢纽侧伏角40°(E)
斜歪水平褶皱
第2页,共42页。
第4章 褶皱(fold)
主要内容:
1. 褶皱和褶皱要素
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
相反,厚岩层
第11页,共42页。
❖ 3. 岩层力学性质的影响:
1)强弱岩层组合地层形成的褶皱,强岩层通常呈等 厚、较平缓开阔,转折端常见扇状楔形张节理;
2)弱岩层常为顶厚、较紧闭,转折端见反扇形劈理。
扇形楔状张节理与反扇形流劈理 第12页,共42页。
3)强岩层对整套地层的褶皱起控制作用。
第13页,共42页。
第14页,共42页。
5、基底构造对盖层褶皱的影响
1) 基底凭依断层可形成雁行褶皱;

褶皱构造名词解释

褶皱构造名词解释

褶皱构造名词解释褶皱构造是一种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地质构造的结构,更好的了解地质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褶皱构造的概念,其结构特征及其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褶皱构造又称褶皱结构,是地壳或地幔被折叠变形形成的褶皱状地貌。

它是由构造力及其在地质构造中产生的压力变形而形成的地貌,它主要有断裂、折叠和延伸三种形式。

它们都是由上斜压力作用的结果,比如地壳抬升或下沉均可引起褶皱形成。

褶皱构造以层状、水平和倾斜等三维结构特征存在。

它的层状和水平特征通常由山脉的前后褶皱带标示出来,而倾斜特征则体现在山脉的斜坡上,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山脉的斜坡分布来确定地质构造中存在的褶皱水平及倾斜。

褶皱构造具有广泛的地质学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掌握地质海洋运动的规律,从而进一步了解地质构造;其次,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构造活动的方向、强度以及时间;最后,它还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构造活动的变化趋势,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地质研究。

此外,褶皱构造也可以用于岩石圈构造研究,岩石圈能够揭示地壳厚度,形成历史,构造形成时间及其持续时间,以及构造活动模式等,而褶皱构造正是地质学家从中获取这些信息的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褶皱构造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学方法,它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好的理解地质构造的结构,有助于研究地理遗迹、构造活动的时间及强度以及地壳的厚度等地质学问题。

它的研究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褶皱构造以及地质学的规律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折腾,褶皱构造是地质学中获取地壳或地幔构造信息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地质构造的结构,还可以用于揭示地质构造活动的方向、强度及时间,以及岩石圈形成历史、构造形成时间及其持续时间等。

它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地球表面和地下地质构造的规律,从而为地质学的发展带来重大的贡献。

未来,要深入研究褶皱构造以及地质学的规律,需要进一步改进此方法,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理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适用)课程编号:14009 学时:64学分:4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理科基地本科生的必修课。

它是建立在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和普通物理学、力学等基础之上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基础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构造分析、构造物理学、区域大地构造学、实验构造学、岩石圈流变学等课程和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断裂、褶皱、面理、线理等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的描述和分析;面理、线理产状测量、V字形法则、极射赤平投影等构造几何学方法;构造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流变分析的力学基础、典型构造力学分析示范以及基本构造现象的野外观测。

具体内容如下:绪论(2学时)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意义概述第一章原生沉积构造与线理、面理产状(4学时)层理类型、岩层变新方向的确定、岩层接触关系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原生沉积构造与软沉积变形;线理和面理产状要素、测量方法与图面表示第二章赤平投影、地质读图、图切剖面与构造等值线(12学时)赤平投影的原理方法与基本操作,赤平投影的应用与计算机实现;读地质图、V字型法则;图切剖面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构造等值线及其计算机实现第三章断裂构造基础(6学时)断层几何学、运动学、构造岩、断层面特征;节理及其组合第四章断裂系统分析(6学时)逆冲系统几何学、逆冲双重构造、反冲和冲起、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逆冲系统中的转换断层;伸展系统几何学、伸展双重构造、犁式扇、半地堑、滚动背斜、伸展系统中的转换断层;走滑系统几何学、走滑断层尾端效应、拉分盆地、转换拉伸与转换压缩、花状构造、走滑双重构造第五章褶皱构造(10学时)褶皱几何要素、褶皱产状要素、褶皱面向、褶皱分类、等斜线及其编制方法、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对称褶皱与不对称褶皱、褶皱倒向、寄生褶皱、轴隆区与轴陷区、协调褶皱与不协调褶皱、叠加褶皱、褶皱形成机制与褶皱系统、纵弯褶皱与横弯褶皱作用、弯滑与弯流第六章面理、线理与组构(6学时)面理与线理的基本术语;四类主要劈理:板劈理、破劈理、褶劈理与压溶劈理;透入性与非透入性;连续劈理与间隔劈理;缝合线构造;面理与褶皱的关系;线理主要类型:断面檫线与层面檫线、皱纹线理、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交面线理;杆状构造、窗棂构造与香肠构造;压力影构造;组构、自由组构、优选组构、均匀组构与非均匀组构;构造标本观察与描述第七章应力分析基础(6学时)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主平面、主方向、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应力状态、应力椭圆、应力椭球、应力莫尔圆;应力场与应力轨迹、典型构造应力分析(以雁列脉与旋卷构造为例)第八章应变分析基础(4学时)应变、线应变、剪应变、无穷小应变与有限应变;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应变椭球、主应变;简单剪切、纯剪切、递进变形、弗林图解;应变场第九章韧性剪切带(2学时)韧性剪切带的概念、韧性构造岩、韧性剪切带的应变场特征第十章岩石流变性质(2学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粘性、塑性、韧性、粘弹性;蠕变与松弛;温度、围压、应变速率、孔隙流体压力等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岩石变形微观机制简介第十一章构造标本观测分析和构造模拟实验(4学时)观测分析脆性、韧性和脆韧性变形的构造标本,进行描述和初步的成因分析;了解构造模拟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构造模拟方法和思路的学习。

褶皱构造——精选推荐

褶皱构造——精选推荐

褶皱构造褶皱在地壳运动的强⼤挤压作⽤下,岩层会发⽣塑性变形,产⽣⼀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种是向斜,⼀种是背斜。

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与“向斜”相对。

背斜外形上⼀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

岩层⾃中⼼向外倾斜,核部是⽼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可能成为⼭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拉张易被侵蚀⽽形成⾕地。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关系来确定⼀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的密度⽐⽔⼩,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与之相对,向斜是良好的储⽔构造。

背斜顶部受张⼒作⽤,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作⽤下形成⾕。

向斜与背斜的情况相反,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天然⽓构造。

开发⽯油、天然⽓多寻找背斜构造。

(包括海底油、⽓开采)背斜因其拱形结构,受⼒均匀,隧道、铁路等对地质要求较⾼的⼯程多选址背斜。

背斜外形上⼀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

岩层⾃中⼼向外倾斜,核部是⽼岩层,两翼是新岩层。

向斜⼀般是向下突出的弯曲。

岩层⾃两侧向中⼼倾斜,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岩层。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构造。

最主要的是因为⽔与⽯油的密度不⼀样。

此外,煤、⽯油等是由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的,与岩层的新⽼关系密切。

有些含有油⽓的沉积岩层,由于受到巨⼤压⼒⽽发⽣变形,⽯油都跑到背斜⾥去了,形成富集区。

所以背斜构造往往是储藏⽯油的“仓库”,在⽯油地质学上叫“储油构造”。

通常,由于天然⽓密度最⼩,处在背斜构造的顶部,⽯油处在中间,下部则是⽔。

寻找油⽓资源就是要先找这种地⽅。

形成⽯油圈闭(oil trap)之地质结构有很多种类型。

第⼀种类型称为背斜型圈闭(anticline trap),外形如窟隆状,天然⽓、⽯油和⽔均储存在储油岩(reservoir rock)内,⽽储油岩被⼀层⾮渗透性岩所覆盖,它可防⽌天然⽓和⽯油之逸离;第⼆种类型称为断层型圈闭(fault trap),因为不渗透性岩发⽣断层⽽阻⽌⽯油和天然⽓之逃逸;第三种类型称为可变渗透性型圈闭,由於储油岩之渗透性发⽣变化⽽导致⽯油⽆法逸离储油岩。

浅析褶皱的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

浅析褶皱的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

浅析褶皱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摘要:褶皱是岩层受不同方向的外力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根据受力方向不同可将褶皱的形成机制分为纵弯褶皱、横弯褶皱、剪切褶皱,揉流褶皱作用。

结合川东北地区实例分析,以及剪切薄膜动态分析,比较深层次阐述了褶皱形成过程中的纵弯褶皱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

结果表明,1.川东北地区早、晚两期褶皱和共轭“X”节理均反映出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水平挤压,晚期应力场为北东-南西向挤压。

在野外认识褶皱是基于对该地区褶皱出露测定其产状分析,在无法达到褶皱地区条件下,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图观察,确定地层新老关系,若有地层重复现象,那么可判断该地区可能有褶皱,再结合相对应的产状确定褶皱类型。

0前言褶皱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基本的四大类型,分别为纵弯褶皱、横弯褶皱、剪切褶皱、柔流褶皱作用。

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导致岩层弯曲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纵弯褶皱作用。

使岩层沿轴线方向缩短。

而在褶皱形成过程中,其内地层之间会发生相对滑动,岩层之间会因层间滑动作用产生同心节理、层间破碎带等现象。

由于两翼的相对滑动,往往在转折端形成空隙,造成虚脱现象,此时如果有成矿物质填充这会形成鞍状矿体。

另一种是岩层变形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层内物质自受压的翼部流向转折端,可产生线理、劈理、片理等小构造。

地壳水平运动是造成纵弯褶皱作用的主要条件,地壳中多数褶皱与这种褶皱作用有关当岩层受到和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时,岩层发生弯曲成褶皱的作用叫横弯褶皱作用,受该褶皱作用力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各层都没有中和面。

往往形成顶薄褶皱。

如果岩层呈低韧性状态,褶皱顶部的岩层则由于顺层拉伸而断裂,于背斜顶部形成地堑。

如果是穹形隆起,则可形成放射状或环状正断层。

地壳差异升降运动,岩浆或岩盐的底辟作用以及同沉积褶皱作用都是横弯褶皱作用的一部分。

在褶皱形成机制中剪切褶皱作用也是形成褶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于切层或顺层剪切而导致褶皱形成的,剪切褶皱作用形成褶皱为较典型的相似褶皱,在横剖面上平行轴面方向所量得的褶皱不同部位的层厚一般是一样的;剪切作用使岩层面沿密集的平行劈理或片理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出现出弯曲的外貌。

第四章 褶皱

第四章 褶皱

注意:二者区分不可仅依据个别露头面
(1)对称褶皱: 褶皱轴面与褶皱包络面垂直, 而 且两翼的长度和厚度也基本相等。
(2)不对称褶皱: 褶皱的轴面与该褶皱的包络面 斜交, 而且两翼的长度和厚度不相等。
根据不对称褶皱判断大构造的位置,其步骤和原理: 1)标出不对称小褶皱的轴面 2)小轴面与包络面的锐夹角指向相邻岩层运动方向 3)正常褶皱时上盘向上运动,下盘向下运动 4)连出褶皱的转折端
刺 穿
隐刺 穿
底劈类型与油气
*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
褶皱的组合型式:在同一构造运动时期和 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 列背斜和向斜组成的具有一定几何规律的褶皱 的总体样式。
1)穹隆和构造盆地
可能成因: 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有关; 基底原始起伏; 基底构造活动。
2)雁行褶皱:斜列式褶皱
直立水平褶皱 直立倾伏褶皱 倾竖褶皱 斜歪水平褶皱 斜歪倾伏褶皱 斜卧褶皱 平卧褶皱
直立水平褶皱
直 立 倾 伏 褶 皱
倾竖褶皱
斜歪水平褶皱(安徽泗县)
斜歪倾伏褶皱
斜卧褶皱
大型平卧褶皱(中巴公路盖孜检查站)
里卡德褶皱产状分类的特点:
反映了褶皱在三度空间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特征。
反映了褶皱的七种类型的产状变化范围, 并以各 类褶皱在图中的范围大小表示该类褶皱在自然界出 现的机率大小。 将褶皱产状的定量描述引入褶皱的形态描述中。 用图解可清楚反映一个地区褶皱的产状及类型的 变化规律。
可能成因:受水平 力偶作用引起。
为一系列呈平行斜 列(雁行式)的短 轴背斜或向斜。
可以由不同规模和 级次的背斜或向斜 所组成。
3)侏罗山式褶皱: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可能成因:顺塑性层挤压滑脱变形的结果。

Ch4-1 褶皱-要素、分类及组合形式

Ch4-1 褶皱-要素、分类及组合形式
(二) 褶皱形态的描述: 褶皱的形态各种各样, 可从不
直立褶皱
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观察和描述, 构
造地质学中多采用褶皱剖面和平面 的形态描述。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1. 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 岩层产状, 褶皱可以描述为:
(1) 直立褶皱: 褶皱轴面直立或
近于直立, 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反, 倾角相等或近于相等。
4.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
(2)斜歪褶皱: 褶皱轴面倾斜, 两
斜歪褶皱
翼岩层倾向相反, 但倾角不等, 一
翼稍陡, 另一翼稍缓。 (3)倒转褶皱: 褶皱轴面倾斜,两翼
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岩层正
常, 另一翼岩层倒转。 (4)平卧褶皱: 褶皱轴面水平或近 于水平, 一翼岩层正常, 另一翼岩 层倒转。
4.3 褶皱的类型及褶皱的组合型式
(一) 褶皱的产状类型:
C
里卡德(Rickard)在总
结前人研究褶皱产状分类的基 础上, 根据褶皱轴面倾角、枢
纽倾伏角和侧伏角这三个变量,
绘制了一个三角网图, 对褶皱 产状作三维的定量研究。三角 网图的AB边与BC边等度数相连 的线代表轴面等倾角线; AC边 各度数与B点的连线为枢纽在轴 面上的等侧伏角线; AC边与BC
相差较大, 或是褶皱变形特别强
烈的地区或变质岩地区比较容易 形成不协调褶皱
4.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
平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根据褶皱的某一岩层面在平面 上出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之比, 将褶皱描述为: 线状褶皱、短轴褶 皱、穹隆构造、构造盆地: 1. 线状褶皱: 褶皱的纵向和 横向长度之比为10:1, 这是一种狭 长形的褶皱。 2. 短轴褶皱: 褶皱的纵向和 横向长度之比在3:1-10:1之间。 3. 穹隆构造: 背斜构造的纵 向和横向长度之比小于3:1, 褶皱面 从中心向四周倾斜 4. 构造盆地: 向斜构造的纵向 和横向长度之比小于3:1, 褶皱面从 四周向中心倾斜。

褶皱构造、形成机制以及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褶皱构造、形成机制以及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精品课件
Wm
精品课件
对称波形 波长:W 波幅:A
不对称波形 方法1
波长Wα 波幅Aα
方法2 波长Wm 波幅Am
五、褶皱形态的描述及分类
(一)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1、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
(1)直立褶皱(A) (2)斜歪褶皱(B) (3)倒转褶皱(C) (4)平卧褶皱(D) (5)翻卷褶皱(E)
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3︰1的背斜构 造。褶皱面从中心向周缘倾斜,常无法确 定枢纽。
构造盆地:长宽比小于3︰1的向斜构 造。褶皱面从周缘向中心倾斜。
精品课件
(A)短轴褶皱
(B)线状褶皱;a、b、 c…h等代表地层层序
精品课件
线 状 褶 皱
精品课件
穹隆构造
精品课件
(三)褶皱的产状分类
理卡德(M.J.Rickard)根据褶皱轴面倾 角、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这三个变量的关系, 绘制了一个三角网图,据此把褶皱分为七种 主要类型。
向斜:是指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为老地层 的褶皱。
如果地层新老关系不清,可先用背形和向 形描述。
精品课件
二、褶皱的基本要素
精品课件
1.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 2.翼部:泛指褶皱两侧部位的岩层。 3. 转折端: 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 的弯曲部分。
精品课件
4、褶轴:又称褶皱轴线或轴。对圆 柱状褶皱而言,是指一条平行自身移动能描 绘出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该直线称为褶 轴。
Ⅳ:α=100-800
θ=00-100
Ⅴ:α=00-100
θ=00-100
(α)
Ⅵ:α=100-800
θ=100-800
Ⅶ: α=100-800;θ=精1品0课0件-800;γ=100-800

褶皱的总结

褶皱的总结

褶皱的总结简介褶皱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在地壳运动中形成,并对地球的地貌和构造产生重要影响。

褶皱是由于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形成了起伏的山脉和山谷。

本文将对褶皱的形成机制、分类、特征和地质意义进行总结。

形成机制褶皱的形成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

当地质中发生应力时,岩石会发生弯曲、扭曲和断裂等变形。

这些变形导致了地壳的大规模抬升或下沉,并在地表上形成了褶皱。

褶皱的形成通常与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应力有关。

当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时,会在地壳上产生巨大的应力。

这些应力会引起地壳的断裂和变形,形成褶皱。

分类根据褶皱的形状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圆顶褶皱:顶部呈圆形或半圆形拱起的褶皱。

这种褶皱通常形成在侵入岩或楔入岩上,如岩浆穿透岩层的地方。

2.圆谷褶皱:谷底呈圆形或半圆形的褶皱。

这种褶皱通常形成在斜坡区域,地表被侵蚀后形成了圆谷。

3.紧凑褶皱:褶皱的波峰和波谷非常接近,形成紧密排列的褶皱。

这种褶皱多见于碳酸盐岩地层。

4.松散褶皱:褶皱的波峰和波谷之间有足够的距离,形成松散排列的褶皱。

这种褶皱多见于沉积岩地层。

特征褶皱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地壳变动和地球历史:1.波长和振幅:褶皱的波长是描述褶皱特征的距离,振幅是波峰和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

波长和振幅的变化可以揭示地壳变形的规模和方向。

2.褶皱轴:褶皱轴是指褶皱的中心线。

通过分析褶皱轴的方向和倾角,可以推断地壳的受力方向和岩石变形的趋势。

3.褶皱对称性:褶皱可以是对称的,即波峰和波谷相对称,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即波峰和波谷之间没有对称关系。

褶皱的对称性可以揭示地壳运动的复杂性。

4.褶皱剖面:褶皱剖面是褶皱从侧面看的形状图。

通过分析褶皱剖面,可以推断褶皱的类型和形成过程,并了解地层的层序关系。

地质意义褶皱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历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说明地壳变动:褶皱的存在表明地壳发生了变动,揭示了地球的动态性和活跃性。

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分析

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分析

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分析褶皱构造是地壳岩石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变形形式。

它是地球表面的岩层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屈曲变形,形成起伏不平的地形特征。

褶皱结构的形成机制涉及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岩石的物理特性,本文将分析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

首先,褶皱构造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壳板块的运动,包括板块的推移、碰撞和剪切。

当板块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挤压时,岩层会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会使岩石产生应变,从而导致地层的抬升或下沉,形成褶皱构造。

因此,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是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和挤压导致岩石的变形。

其次,褶皱构造的形成还与岩石的物理特性有关。

岩石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弹性,当外力作用于岩层时,岩石会发生屈曲和断裂。

这种屈曲和断裂的程度取决于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岩石的抗压强度、韧性和粘滞性等。

如果岩石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韧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粘滞性,那么在外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屈曲而形成褶皱构造。

相反,如果岩石的抗压强度较低或者韧性较差,岩层则更容易断裂成破碎的碎片,无法形成褶皱构造。

此外,褶皱构造的形成还受到地壳板块的运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当板块运动速度较快或者方向改变时,岩层会受到更大的外力作用,从而形成更大和更复杂的褶皱。

相反,如果板块运动速度较慢,并且方向保持相对稳定,岩层之间的相对运动和变形会相对较小。

因此,地壳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对于褶皱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褶皱构造的形成还与岩层的厚度和性质的差异有关。

如果岩层具有不均匀的厚度或者物性差异,那么在地壳板块的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屈曲和扭曲。

这种局部的屈曲和扭曲会导致褶皱构造的形成。

此外,如果岩层中存在不同硬度或者不同成分的岩石,其抗压强度、韧性和粘滞性也不同,从而会产生褶皱构造的差异。

综上所述,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涉及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岩石的物理特性。

地壳板块相互作用、岩石的可塑性和韧性、地壳板块运动速度和方向、岩层厚度和性质的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褶皱构造的形成。

褶皱构造详解

褶皱构造详解
单层纵弯曲的应变状态及内部小构造
A-纵弯褶皱的应变状态;B-韧性层的变化; C-脆性层的断裂变化;D-上部断裂下部褶皱变形
层状岩石受力发生弯曲,是通过两种物质运动方式来完成, 即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1)弯滑褶皱作用 指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形成褶皱。纵弯褶皱作用 引起的弯滑褶皱作用有如下主要特点:
槽:向斜中同一岩层面 在横剖面上的最低点。相 应有槽线。
转折端:褶皱两翼相互 过渡的弯曲部分。背斜在 平面上的转折端也称为倾 伏端。
枢纽:褶皱的同一层面 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轴面(枢纽面):连接褶 皱各层的枢纽所构成的面。
轴迹:轴面与任何平面 (包括地面)的交线。
褶轴:与枢纽平行的一条直线,该直线平行自身移动的 轨迹构成一个与褶皱层面完全一致的面。圆柱状褶皱有褶 轴,而非圆柱状褶皱不存在褶轴。
褶皱的产状分类,褶皱的形态分类
二、基本要求
1、了解褶皱分类的原则。 2、明确褶皱分类的依据、分类方案和具体分类标准。
褶皱的分类原则是:实用、简便、科学性,系统性, 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通常从横向上(垂直于褶皱的长轴方向),纵向上(平行 于褶皱的长轴方向)和平面上三个方向研究褶皱的形态 特征。
一、褶皱的产状分类 褶皱的产状在此指褶皱的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 1、从横向上根据褶皱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点。
二、褶皱要素
为了研究和描述褶皱,须给予其 各个部分一定的名称,即褶皱要素。
核:出露在地表上的褶皱中心部 分的岩层。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 层。
翼间角:两翼之间的夹角。
顶:背斜中同一岩层面向上弯曲 的最高部位,常称为构造高点。
脊:背斜中同一岩层面在横剖面 上的最高点。同一岩层面在各个横 剖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同一背 斜中各个岩层面的脊线构成脊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不对称褶皱: 轴面与包络面斜交, 两翼长度和厚度不 等。
3、根据翼间角大小: (1)平缓褶皱:翼间角﹤1800,大于1200 (2)开阔褶皱:翼间角700-1200 (3)闭合褶皱:翼间角300-700 (4)紧闭褶皱:翼间角﹤300 (5)等斜褶皱:翼间角近于00,两翼近平行
4、根据褶皱面
θ=00-100
Ⅴ:α=00-100
θ=00-100
(α)
Ⅵ:α=100-800
θ=100-800
Ⅶ: α=100-800;θ=100-800;γ=100-800
直立倾伏褶皱
倾竖褶皱 (竖直褶皱)
斜卧褶皱 (重斜褶皱)
斜歪倾 伏褶皱
直立水平褶皱
斜歪水平褶皱 平卧褶皱
(四) 褶皱的剖面形态分类
剖面(横截面):是⊥褶皱枢纽方向的剖面。
10、脊迹和槽迹:脊面或槽面与地面或 任意平面的交线。
最高点:脊

最大弯曲点

最低点:槽
三、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
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是研究褶皱产状 和形态的基本要素。
基本概念:
θ r
在赤平图上用各褶皱面法线产状表 示褶皱弯曲面的这种图称π图。
用赤平投影方法求枢纽及轴面产状: 前提:已知褶皱两翼的产状。 枢纽产状: 1、为两翼投影大 圆弧的交线产状。 2、利用π图投影 法求枢纽产状。 枢纽产状可用倾伏 和侧伏表示。 轴面产状:为枢纽 及两翼锐(钝)夹角平分 线共圆后的大圆弧产状。
浅层次构造中
平行(同心) 褶皱特征
特征
相似褶皱
厚度
顶厚翼薄
平行轴面测 的视厚度
相等
曲率中心
没有共同的 曲率中心
曲率
基本不变
褶皱形态 随深度保持不变
构造层次
发育在较弱岩层中, 位于地壳的中及较 深层次构造中
相似褶皱特征
(2)根据褶皱中各层弯曲的相互协调性:
1)协调褶皱:各层弯曲形态一致或呈有 规律的过渡关系。
第四章 褶皱
第四章 褶 皱
第一节 褶皱构造几何学 第二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第一节 褶皱构造几何学
岩层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褶皱的 规模差别很 大,形态千 姿百态,复 杂多变。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
背斜:是指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 的褶皱。
向斜:是指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为老地层 的褶皱。
(1)层内物质的流动方向,自翼部 流向转折端,致使转折端部位增厚, 翼部相对减薄,从而形成相似褶皱或 顶厚褶皱。
(2)当软岩层与硬岩层互层时,受到 顺层挤压,硬岩层形成平行褶皱,而 软岩层易于流动,填充了由于层间滑 动形成的虚脱空隙,从而形成与硬岩 层褶皱形态不同的顶厚褶皱。
(3)当硬岩层中夹有一大层层理发 育相对容易流动的韧性岩层时,可在 主褶皱的翼部和转折端形成从属褶皱。
θ
四、褶皱的波长和波幅
褶皱波长和波幅可以从两个包络面之间 褶皱层周期性波形上进行量度。
褶皱波长(W):是指一个周期波的长 度,即等于两个相间拐点之间的距离。
波幅(A):是指中间线(在正交剖面 上连接各褶皱面拐点的线)与枢纽点之间的 距离。
波长和波幅是描述褶皱 大小的参数之一。在正交剖面 上才能较准确地测量出波长和 波幅的大小。
(七)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
(一)穹隆和构造盆地:
穹隆:是岩层褶皱的脊向四周作放射 状倾斜的背斜。
构造盆地:是岩层从四周向中心的槽 部倾斜的向斜。
(七)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
(1)雁行褶皱 (斜列式褶皱)
由一系列平行斜列 的短轴背、向斜组成。 一般认为是水平力偶作 用形成的。
(2) 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弯曲形态: a
b
(1)圆弧褶皱(a) (2)尖棱褶皱(b) (3)箱状褶皱(c) (4)扇状褶皱(d) (5)挠 曲 (e)
C e
圆弧褶皱
尖棱褶皱
箱状褶皱
(二) 褶皱在平面上的露头形态
线状褶皱:长宽比大于10︰1,是一种 狭长褶皱。
短轴褶皱:其长宽比介于3︰1~10︰1 之间的褶皱。
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3︰1的背斜构 造。褶皱面从中心向周缘倾斜,常无法确 定枢纽。
发育于水平挤压的构造 活动带。
认识复背斜和复向斜: 根据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 核部地层的新老关系,核部 地层老于两侧者为复背斜, 新于两侧者为复向斜。
湖北汤池峡复背斜剖面图 河南嵩山五指岭复向斜剖面图
(八)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指已经褶 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沉积岩区的叠加褶皱可分为六种类型:
隔档式褶皱: 是由一系列平行的 窄而紧闭的背斜和 开阔平缓的向斜相 间排列组成。
隔槽式褶皱: 是由一系列平行的 紧闭向斜和平缓开 阔成箱状的背斜相 间排列组成。
四川盆地东部隔档式褶皱
形成机理: 主要是盖层在基 底上剪切滑动形 成的滑脱构造。
(3) 复背斜和复向斜
是由许多次级褶皱所组 成的巨大背斜或巨大向斜。
如果地层新老关系不清,可先用背形和向 形描述。
二、褶皱的基本要素
1.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 2.翼部:泛指褶皱两侧部位的岩层。 3. 转折端: 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 的弯曲部分。
4、褶轴:又称褶皱轴线或轴。对圆柱状 褶皱而言,是指一条平行自身移动能描绘出 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该直线称为褶轴。
图中AB边与BC边等度数 相联的线代表轴面等倾角线; AC边各度数与B点的联线为枢 纽在轴面上的等侧伏角线; AC、BC等度数结合轴面产状 关系相联的曲线为枢纽等倾 伏角线。
Ⅰ:α=800-900
θ=00-100
Ⅱ:α=800-900
θ=100-800
Ⅲ:α=800-900
θ=800-900
Ⅳ:α=100-800
2)不协调褶皱:各层弯曲形态明显不同。
不协调褶皱
不协调褶皱
(五) 兰姆赛的褶皱几何分类
依据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等倾斜线型式和
厚度变化参数所反映的相邻褶皱面的曲率关系
将褶皱划分为三类五型。
等倾斜线:褶皱层上、下面上倾角相等切
点的联线。ⅠA
ⅠB
ⅠC


Ⅰ类:这类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 外侧呈扇形撒开,根据撒开程度不同,细分为 三个亚型:
(4)在侧向挤压下软岩层发生强烈层内流 动,可产生线理、劈理或片理等小构造;如其 间夹有脆性薄岩层,还可形成构造透镜体。
①厚层硅质石灰岩 ②炭质板岩夹薄层硅
质石灰岩 ③顺层流劈理 ④顺层剪裂面 ⑤张节理 ⑥由硅质石灰岩形成
的构造透镜体 ⑦翼部剪节理 ⑧反扇形流劈理
(二)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 folding)
褶轴
圆柱状褶皱
5.枢纽:指同一 褶皱面上弯曲最大点 的联线。
6.轴面:各相邻 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 面称为轴面。
7、轴迹:轴面 与地面或其它任何面 的交线称为轴迹。
8、翼间角:正 交剖面上两翼的内夹 角。
轴 迹
轴 迹
枢纽
轴面
9.脊、脊线、脊面 和糟、槽线、槽面: 背斜的同一褶皱面上的 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 线为脊线;向斜的同一 褶皱面上的最低点为槽, 它们的连线为槽线。若 干相邻褶皱面上的脊线 或槽线联成的面,分别 称为脊面和槽面。
ⅠA型:等倾斜线强烈向外呈扇形撒开, 各线长短差别很大,为典型顶薄褶皱。
ⅠB型: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 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为典型的等 厚褶皱。
ⅠC型: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略呈扇形撒开, 转折端附近的倾斜线比两翼附近的要略长一些, 反映出两翼厚度变薄的趋势,这是等厚褶皱向 顶厚-相似褶皱过渡的类型。
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和层面垂 直的外力作用而发 生的褶皱,称为横 弯褶皱作用。
地壳差异升降 运动,岩浆或岩盐 的底辟作用以及同 沉积褶皱作用所形 成的褶皱都属于横 弯褶皱。
特点: (1 (2)横弯褶皱作用往往形成顶薄褶皱。顶 部可出现放射状或同心圆状断裂。 (3)由于垂直运动,物质由顶部向翼部流 动,韧性岩层在翼部形成轴面向外倾斜的小褶 皱。
背斜基本特征
1、顶薄翼厚:岩层厚 度有轴部向两翼变厚,顶 部多见局部不整合。
2、上缓下陡:褶皱两 翼的倾角上缓下陡。
3、顶粗翼细:同一层的岩性由顶部向 两翼逐渐变细。
4、高点偏移:上部构造与下部构造的 形态常常不吻合,上下部的构造高点发 生明显的位移。
(2) 底辟构造和盐丘
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 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力或由于岩 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 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 种构造。
折端方向滑动。 小构造:见旋转剪节理、同心剪节理、擦
痕、虚脱等现象。
(3)当两个强硬岩层之间夹有层理发育 的韧性岩层时:发生纵弯褶皱作用,则会在 层间滑动的力偶作用下,使薄层韧性岩层发 生层间小褶皱。
可以利用 翼部不对称层 间小褶皱判断 上下层面及背、 向斜位置。
2、弯流褶皱作用:岩层弯曲变形 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岩 层的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主要 特征是:
盐丘(salt dome)是由于岩盐和石膏 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 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盐丘构造: 盐核:变形复杂多样,多为竖直褶皱或叠 加褶皱(与岩盐体多次上升流动有关)。 围岩构造:顶部形成穹隆构造或短轴背斜, 产生放射状、环状断层;周边为陡倾正断层; 围岩形成环形的周缘向斜。
1、跨褶型 3、重褶型 5、弯褶型
2、移褶型 4、限褶型 6、加强型
第二节 褶皱形成机制
一、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二、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三、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褶皱形成的基本类型
(一)纵弯褶皱作用(buckle folding):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产生褶皱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